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1: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山东省阳谷县闫楼镇为例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取得了不小进步,不再像往年那样单一家庭养老的模式,而是形成了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的多元化养老形式。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未富先老”的矛盾更为突出,和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保障水平比较低。农村养老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生活的地方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闫楼镇是一个主要以农作物作为经济来源的小镇,地域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人员并不少由于年轻人流动性大,这其中留在家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力越来越多的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这些的老人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天伦之年,他们生活中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关注,本文仅针对山东省阳谷县闫楼镇现存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希望通过本文为农村养老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健词:闫楼镇

农村养老模式

养老保障

T

目录

引言 1

一、阳谷县闫楼镇养老模式 1

(一)家庭养老 2

(二)机构养老 2

(三)以地养老 2

(四)养老保险养老 2

(五)储蓄养老 3

二、阳谷县闫楼镇养老存在的问题 3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3

(二)养老机构设施老化,资金严重短缺 3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4

(四)缺乏养老协调机制,相关制度不完善 4

(五)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 4

三、阳谷县闫楼镇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5

(一)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 5

(二)流动家庭的大量增加 5

(三)公共娱乐设施少 5

(四)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5

四、对解决阳谷县闫楼镇养老模式问题的几点建议 6

(一)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增加家庭养老意识 6

(二)加大镇政府投入,完善养老机构制度建设 6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养老水平6

(四)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7

(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7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8

引言

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青海、西藏、宁夏外,已有28个进入了老龄社会。“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是中国在未富先老、城乡二元经济依然存在的国情下进入的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转型相交织,加上我国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扩大,给人口老龄化增加了新的难度。

阎楼镇位于山东省阳谷县境东部,总面积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57公顷,辖53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4%。随着阳谷县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和人的社会价值观转变,加上生活压力加大,子女收入低,养老成了子女重大负担,很多子女虽与老人同住在一个村,但对老人不闻不问,或者用在其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本文介绍了闫楼镇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解决对策,希望能给相关部门带来一定的帮助。一.阳谷县闫楼镇养老模式现状

我居住的地方,邻居一位老奶奶,丈夫过世,儿女不闻不问,她常常有苦没人倾诉,还好有邻居常常端去一碗饺子,送去一件棉衣,偶尔家里人回去陪她聊聊天,从她的话语中,我们体会到一个孤寡老人的痛苦,一个孤寡老人的孤单,她需要大家的关心,大家的呵护。孤寡老人最怕的就是寂寞,我们会用那颗热挚的心来温暖老人心底的那块“寒冰”。你可发现,当你和他说话时,老人家脸上小小的甜蜜,竟是那样的知足。

今年国庆正值重阳节,我跟随在阎楼镇上工作的亲戚来到了我们镇上的敬老院,看望住在那里的老人。老人见到我们拉着我们的手问寒问暖,高兴的合不拢嘴,分享自己的金戈铁马时代的故事,我们聊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老人们感慨地说道,正是有了国家的各种福利政策才有了这样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的今天。我帮助他们打扫卫生询问他们的生活起居情况,很快就融入其中。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其中实际上蕴含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我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不仅仅是那些孤寡老人,我们镇里每个不大的小村子里还有很多高龄老人,老伴儿离世,儿女在外打工,他们孤独地生活着,大多行动不便,有的重病缠身,有的家庭困难,缺少关爱和交流,哪怕是有人多陪陪他们聊聊天该多好,总之,这是一个急需别人来帮助、温暖的群体。我们的社会也有着各种温暖制度。

但现在闫楼镇已经打破了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的多元化养老形式。对于闫楼镇来说,这几种养老模式也存在着种种问题。目前闫楼镇有以下几种养老方式:

(一)家庭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是我镇农村社会主要的养老方式,闫楼镇70%的老人都是靠这种方式安度晚年。但近些年由于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人数增多,使得农村“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使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失去优势。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单身老人,没有能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情感上能相互慰藉的对象,使得养老更加困难。

(二)机构养老

农村的养老机构主要就是指养老院,它是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其经费主要是集体统筹,国家给予补助,闫楼镇建立了镇养老院,但由于各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对养老院建设及设施改造投入杯水车薪,造成养护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对于这种问题我镇也积极改善培训这些护理人员,所以这些“五保”老人晚年生活都有了保障。

(三)以地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占到20%左右,老人把自己的七分小地给一些人承包鸡棚或者蔬菜大棚,种小树林用,这是我们镇农村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普遍的一种做法,然后再在自家院子里养些鸡鸭猪之类的家禽,门前屋后再种些青菜,这样既可以减轻些吃喝花费,也会有些收入,虽然不多但至少可以缓解一下自己养老资金问题。

(四)养老保险养老

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闫楼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农保试点加入,参保人数越来越多,许多以前有大病了没钱去看的老人,现在由于有了医保政策给老人省下了一大笔钱,镇下面关庄村上有一位61岁的大妈每年自己交费30参加了医保,去年得了间质性肺炎,总共费用1900,因为病因确定,就找的社区医院输液,门槛费50,扣掉自费什么的,总共报了1400多元,这样就只花费了500多元,这种措施极大的提高了养老保障。

(五)储蓄养老

依靠自己的积蓄来防老,主要是将积蓄存入银行,收取一定的利息。但是银行的利率较低、物价的膨胀、加上高额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本身就不算很高收入,使得储蓄养老更加举步维艰。二.闫楼镇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位家住在闫楼镇某村的中年男子反映,他的母亲已经80岁高龄,至今仍然没有养老金,而其他地区的老人却有,听说地方不同,形势也不一样,我觉得不该这样,虽说养老金对于某些老人来说很微不足道,但关键时候就是这雪中送炭的一抹给老人恰到好处的关怀。

同样的,阳谷县一位网友对闫楼镇60岁的老人为何领不到养老保险提出疑问,有相关人员为其作出解释,因闫楼镇不在试点范围内所以老人无法享受养老保险,经解释才知道不仅是闫楼镇,阳谷县不是试点地区,聊城市里,只有东昌府区,茌平县等少数县区超过六十岁的老人才可以领到养老保险。之所以造成这样的不同结果,无不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悬殊有很大关系。

对于老年人养老,更不止是养老金的问题,儿女沟通交流少,看病难贵,文化水平低,业余活动少诸如此类。

总之,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本镇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跟不上老龄化步伐,致使以家庭为主要养老方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首先,随着中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显成效,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子女养老负担加重。这种家庭模式的结果改变了传统家庭照顾基础,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空巢”现象,使农村老年人的劳务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再次,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女养老意识逐渐在淡薄。虽然大部分还是比较尊老、爱老、敬老的,但在爱幼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也出现了一些对老人缺乏人文关怀、拒养现象。

(二)养老机构设施老化,资金严重短缺

养老院的资金主要靠镇财政拨付、村统筹和社会捐助,可农村乡镇财政资金短缺,使投入养老院的资金更是少得可怜。这就造成了养老院设施老化,缺少床铺和专业护理人员,这就使养老院的规模和服务满足不了养老需求。尤其是对于一个发展比较缓慢的乡镇,工作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并不是很强,也没有专业的护理经验,并不能很好的照顾一些有特殊需要的老人。另一方面,作为老年人,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老人一时无法接受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做法,这都需要我们做好宣传工作。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现在国家所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一方面,养老保险投保率低,投保周期长;另一方面,虽然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报销比例最高也达到了70%,但是对于大病来说治病费用高,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还有残留着“小病熬,大病拖”的思想,导致因病致残、致贫现象时有发生。村里常常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腿或者膝盖患病,每逢阴天下雨腿就会疼,不能干农活,实在疼得难受时就去村上的小诊所那几幅药,还间断性的吃,这不仅缓解不了病情,相反的因为意识淡薄,反而耽误了治疗。一个亲戚大爷按说已经到了该退休养老的年龄,可在农村并没有这么一说,为了多赚一些钱供给家用,趁农活不忙时帮别人搭楼板。一天下雨,工作时突然架子踩空从二楼高的地方摔了下来,腿部正扎到铁钉上出血不止,没有摔坏头部,意识清醒,便借了一辆电车骑回家,他也只是从诊所消了消炎,躺在床上当做伤后静养,第二天胳膊肿了一圈,认为自己能够撑过去始终不去正规医院拍片诊断。很长时间不见好。索性没有造成大伤,可是并不是所有人是幸运的,很多老人

就是在意识淡薄中走的很快,没有及时检查,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四)缺乏养老协调机制,相关制度不完善

至今镇政府还没有建立养老工作制度,各村委会对养老问题不加以重视,对协调村民养老工作不力,成效不高。在我镇上大部分的农村老人并不能像城里的老人一样退休之后拿退休金,他们仅仅依靠养老保险的每月五十元钱,所以生活的很艰难。再加上镇政府财政、人力有限,不能给予村上过多支持,造成养老工作制度的缺失,导致村委会根本不重视这些问题,村上的孤寡老人很少能得到关注,不孝顺老人的家庭也得不到有效的调解。

(五)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

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匮乏,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数只能通过聊天、看电视、赶集等方式打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更多的针对年轻人开展的,老人没有办法接受更不能参与其中,而其中以空巢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更为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子女外出期间,40.7%的空巢留守老人表示经常会有孤独感,而非空巢留守老人的这一比例为32.0%。

三.阳谷县闫楼镇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年轻人,老年人逐渐被迫退出社会这个大舞台,加上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又使得上一代的经验在很多方面不再适用,失去了对年轻人的传授意义,老年人不再被看好,从而使家庭的伦理重心不可避免的发生下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下一代的发展,老一代的权威下降,成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而其中尤以高龄、丧偶、无收入、低文化、体弱、女性老年人的权益最易受到损害。在农村出现了“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倾向,从而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突出。

(二)流动家庭的大量增加

流动家庭的大量增加是导致空巢问题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呢?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大多数农民工无法在城市中为家人提供稳定的住所、良好的就医和其他生活条件,使许多家庭不得不处于“分裂”状态,导致空巢老人群体的出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较少的利润,并且劳动所得基本是固定的,就使得年轻一代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非农就业机会,吸引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上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年青一代越来越关注自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逐渐走出农村,其中的一些人无力赡养父母或不愿赡养父母。

(三)公共娱乐设施少

农村老人晚年精神生活单调一方面是因为子女只注意对老人物质生活方面的照顾,忽视了老人对情感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可供群众娱乐的公共设施少之又少,据我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农民农忙过后只能把赶集、聊天、打牌等当作消遣,充其量再有一台电视机,抑或听听广播,甚至报纸都不经常读,至于体育健身设备、老年活动室、电影院更无处可寻。加上农村老人那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自身知识有限,许多如读书、看报、写字、作画等娱乐活动并不适合他们,这也是造成他们晚年生活单调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2010年我镇享受离退休金的老年人仅占农村老年人的4.0%,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依靠家庭的经济供养。农村的医疗保障形式包括合作医疗、公费医疗、商业医疗三种形式,覆盖面分别为8.9%、1.8%、0%。由此可见农村总体的医疗保障还是很薄弱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负担了老年人的医药费,而最新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期以来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许多事情都是领导在上面是这样号召的,下属在执行时却自作主张,自立标准,结果是政策确实实施了,但受益者却是中间人而非百姓。不少留守老人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医疗费用的涨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能够获得的实际好处。

四.对解决阳谷县闫楼镇养老模式问题的几点建议

对于我镇出现的养老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也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措施来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每次节假日期间镇里都会组织到养老院及农村老人家中慰问看望并且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比如会送去些大米白面豆油之类的物品,过年时会送上几百元钱等等。另外镇政府还积极向县里提出申请,让县人民医院组织医生到各个村举行送健康活动,专门派遣心脏科,骨科,呼吸科等老年人经常得病的方面专家免费为老人们看病,并免费送药。这些措施极大改善了我镇老年人的就医问题。

(一)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增加家庭养老意识

自古以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赡养父母的思想在逐渐淡薄,镇政府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讲座、交流会,树立一些典范,可以给予必要物质或精神奖励;并对一些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教育或交司法机关惩处。对养老负担比较重的家庭,给予一定的补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给老人发放一些福利,减轻养老负担。在镇中小学广泛加强德育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从小敬老、爱老的思想。

(二)加大镇政府投入,完善养老机构制度建设

加大镇政府对养老院资金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养老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村养老机制建设,将经费纳入镇政府财政预算中,保障经费专款专用。政府动员社会力量推动养老院建设,并善于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利用老年人的层次性,实现自管。大力在镇、村建设养老综合性服务中心,帮助孤寡老人、五保户等困难老人安度晚年。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养老水平

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大力开展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为人子孙都有无条件赡养老人的义务,不赡养老人、或不尽心赡养老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增强贫困老人自身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使那些因子女不孝而导致贫困的老人自觉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与其不孝子孙作斗争,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被赡养的权力。最后,司法机关要搞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对那些有能力而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和遗弃老人的子女,经过多次调节无效的,司法组织要积极主动负责的向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对待这类案件要及时处理,依法裁决,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老人的利益。

镇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新医保、新农保等惠民政策,让老百姓知道按时足额缴纳养老金的重要性。争取应保尽保,对一些确实因贫困交不起费用的老年人,镇、村两级政府要多方筹措资金,由政府买单,并建立政府为困难的居家高龄、空巢、失能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补贴制度。其次,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所建设,向老人提供优质优价服务,定期给老人免费体检。再次,镇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建立并完善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尤其重点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并逐步的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四)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养老的关键是资金,在一些尊老敬老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多是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镇。所以闫楼镇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镇、村两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解决养老问题、提升养老水平的关键来抓,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养老的问题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好坏既表现在物质上,更多的表现在精神上。人到老年,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已经没有太多的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尤其得到儿女们的体贴和关怀。村委会应针对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还应该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老年人,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为他们排解忧愁,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在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社会隔离感。五.结 语

总之,我认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养老制度的健全和人们思想的转变。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农村实际出发,改变农村养老政策,建立适应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障制度,统一、协调、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未来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互助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参考文献

[1]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姚远.《传统型家庭养老面临危机》[J].《视点》.1996年.第11期 [3]董克用等主编.《养老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延中.《不应终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J].《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时事版

[5]温家宝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光明日报.2009.8.20 [6]侯世标,石义金,张泉.《老龄工作手册》[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农村低保向亿万农民走来——我国将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J],2007

第二篇: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浅析

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浅析

摘要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截至2011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全国 1.85亿的老年人口当中就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一直对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关注甚少。而现如今由于部分农村生活条件差,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发展滞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等等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严重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生活堪忧。我认为农村老人养老福利保障等制度的建立和方式方法的探讨研究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关 键 词:农村 老年人口 养老问题

一引言: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农民收入也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和一系列惠农政策实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随着物价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不稳定等问题的出现,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充裕,所以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不能只依靠子女更需要政府制度和财政支持。

二、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

(一)1.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了较长时间,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也在不断减少,目前1970年后出生子女已经进入赡养父母阶段,子女数的减少大大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老人家庭”增多,留守在农

1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村的老年人不得不承担起劳务和家务劳动,已经缺少子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3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4年轻一代的敬老爱老意识的滑坡, 导致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丢失。5.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比较薄弱。农村老年人将年轻时的较少的收入及储蓄用于子女婚嫁盖房子,不靠储蓄养老。到了老年只能依赖子女。

(二)农村的低保制度尚未全面建立。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基本不能够享受的到。广大农村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三)农村人大多重视抚养下一代,都希望把子女送出农村之门,一定程度上轻视对老年人的赡养与照顾。当然这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农村的青壮年在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中,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的。因为他们的财力和精力有限,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就没有充的财力和时间去照顾老人和给予老人足够的经济支持。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简单分析

第一,《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明确化合理化,各地试点县区也要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指导意见进行科学合理的扩展,其中就《指导意见》中的几个点尤其需要进一步明确与公平化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我们可以观察到指导意见中提到两个必须的条件,第一是必须满足60周岁

2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第二是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同时后面却也出现了一个点“但其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那么这一点该如何做出一个理解?在其子女也必须参保并符合前两个条件的农村老年人口才可以拿到基础养老金,调查了一些试点地区当地的养老金收取方式基本是捆绑式的,基本是把这一条做为一个捆绑条件进行养老金收取的。像养老保险这种国家社会保障性险种有这一条附加条件是否做到公平合理,里面的字眼是“应当”而不是“必须”,这个词应该做如何理解,有几个较为现实的问题:第一有三种情形,符合基本条件的老人其子女已经在外工作,或已参保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农村2女户或独女户,其女儿户口因为嫁人等原因落在其他县区或别的地方: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与其子女在同一县区内,这三种情形下老年人养老金领取政策上是否公平合理?第二指导意见是面向全试点农村的,同一个地区各村户的经济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有些老人子女因为缺乏一定经济实力或不积极参保,那么这种捆绑式的参保方式是否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老年人的利益。第三“应当”这个词的理解,“应当”是否等于“必须”?“应当”有时候可以理解为可参保也可以不参保,同时其子女参保与否是否会影响到对其父母正常的养老金领取。

第二,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相关县区应该将农保基金管理运营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出相关法规,从养老基金的收取发放、投资、增值、支付等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可以制定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缴办法》,《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这是很关键很重要的,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可以为养老基金管理运营提供指导意见以及对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

3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第三,对于新农保基金收缴的管理,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农保收费面相对比较大,农保金收取过程操作复杂,大部分还是由村委负责代收保险费,针对于基金安全与相关个人票据管理问题,各村委应该增加基金收缴人员数量与收缴人员素质培训,在收缴过程中要注重基金票据的管理,统一收费票据,并在年终收据上交时进行核对,这样票据管理制度就可以很好的杜绝了乡镇农保员挪用、移用、贪污保费的现象。二是可以进一步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基金县级财政专门户口,农村参保人员可以直接指定银行交费,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障基金的安全,规避了风险。同样在发放方面养老金应以银行为依托实 行社会化发放模式,杜绝截留或挪用现象发生做到“阳光操作”,进而防止养老金发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失。

第四,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试点县区应该尽早出台相关基金运营政策,成立专门的基金运营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政策上给予适应放宽和倾斜,可允许农保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变“死钱”为“活钱”。在基金基数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银行,使农保基金能够直接筹集、同时也可以吸纳一些社会闲散资金,增加农保基金的积累,在基金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投资。同时存在投资就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投资分析机构,这样一可以尽量规避在基金运营过程的风险二来也可以选择更合理的投资方式,使基金增值利益最大化。第二可以参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设置的具体结构建立在信托和委托代理模式下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政策上允许委托代理的出现,通过第三方信托管理,允许其进行合理化投资,农村参保人员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从参保到保金领取这个空档期,相关的委托机构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进行一些长期债券的购买以及一些效益较好的投

4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资板块。第三可以实行市或省级统筹管理,依据各地农村县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可以把各县一级结余的农保基金交由市或者省统筹管理,因为省市的投资环境相对较好,农保基金相对集中,资金规模较大,投资渠道宽,增值效益大。但是在资金集中运作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运营部门必须由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组成,在对各种投资方向、收益评估、风险程度等做出详尽论证后,选择最佳方案实施。

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第三篇: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价值定位

鉴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保险还无法普及,还不能有效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在近一段时间内社会养老保险还不能替代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所以,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集体养老为必要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二、巩固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

1、加强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家庭养老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重要保障。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和《刑法》中都有体现,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的规定原则性强,规定了子女有养老的义务,但对子女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不承担责任的具体处罚措施没有明确规定,可操作性差。我们应该根据我们农村家庭养老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法律,用详细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子女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责任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我们还要加强普法教育,把家庭养老、赡养老人等观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贯彻下去,让农民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尊老,人人养老。

2、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养老的高尚品德。二是把敬老养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宣传敬老爱老的先进事迹,形成一种尊老敬老光荣,不敬养老人可耻的社会风气。

3、大力提倡女儿养老。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对养儿防老的习俗进行改革,提倡女儿养老。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得到显著提高,经济依附大大减少,她们也开始逐渐的掌握家庭权力,这就使女儿养老成为可能。当前就有很多无儿老人在女儿家养老,甚至有些和儿媳关系不好的老人也在女儿家长期居住。女儿也是父母亲手养大的,与父母的感情亲无隔阂,和儿子一样能使老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很好的赡养。

4、政府可以为实行家庭养老的家庭提供政策上的优惠。这不仅是一种激励

措施,也是对家庭给社会分担责任的一种补偿,更是对农村老年人的保护和负责的担当。根据我国农村的现状,政府可以对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和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或住房上的补贴,也可以直接从物质上对农村养老的家庭提供资助。通过这种激励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正常运作提供物质基础。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民生活贫困,没有经济能力缴纳保险费或投保档次太低,致使养老保险的养老功能降低。所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大多数农民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都切实感受到这一制度的实惠。

2、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政府要尽快地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通过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广大农民对政府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心和信心。

3、政府要逐步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由于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集体投入和个人缴费都严重不足。政府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政府更应当加大资金投入。

4、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安全、有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在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运作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没有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就是再好的政策和规范也难以有效的实施,就是更多的基金也难以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

四、规范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必要补充,对没有条件进行家庭养老又无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老人,集体养老模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和村集体要进一步完善集体养老制度,妥善管理好敬老院,给予五保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照料,让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众多,农村养老形势严峻。在农村很多老年人的生活还得不到保障,不能做到老有所养。很多农村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

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农村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和集体养老等。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也是当前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保险也是解决农村养老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这一养老模式还无法普及。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运作,需要在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农民的积极配合。集体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必要补充,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篇:我国农村养老的问题社会学

关于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上世纪初,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在中国,大约94%的农村人养老完全是由子女或家庭赡养。可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重挑战。

随着二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逐渐小型化,大多以一至两个子女为主。与此同时,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以前只在城市里出现的“空巢老人”现象,如今在中国农村也日趋普遍。由子女长年不在身边,依靠家庭养老也就成了一种泡影。另一方面,以前农村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土地,可是,现在农作物根本不值钱,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已经不错了。在医疗、教育等日常消费开支急剧膨胀的情况下,大多农民根本顾及不了自己的养老问题。

而且,随着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失地农民数量大幅增加。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失地农民数量达2000万人,并以每年至少100万人的规模递增。

据国家老龄委2006年初公布的数据,全国只有5500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还不到应该参保农民总数的1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吕学静教授给本刊记者提供了一组权威数据:北京14个郊县60岁以上的老人农民共有约60万,其中,只有2.3万人领取养老金。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约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直至目前,这种制度主要局限于城镇,而且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养老金空账问题。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养老保险(养老基金主体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部分组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并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在扩大。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一)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占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势必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有部分老人能在年老时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对于一部分疾病缠身,自理能力极端低下的老年人,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稳定的载体,他们仍然不能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长期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卸各种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亲缘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越来越大。显而易见,家庭是最理想的养老之地。

(二)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的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它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五保”供养制度。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对农村丧失劳动力,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居民以“五保”即保证他们的吃、穿、住、烧、葬(教)等为内容,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五保”的供养方式逐渐通过建立敬老院来实现对孤寡老残人员的集中供养。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其作用也是较有限的。主要有以下不足:第一,养老保险对象过窄,集体养老保险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也非常的苛刻,五保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没有子女包括女儿;二是有房产;三是有土地。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除非女儿离得很远(至于多大距离尚无明确的说法);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的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对老人的赡养,或者说是维持其温饱,说差一点就是维持其生存,养老的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慰藉方面基本上没有;第三,对集体养老问题上明显认识不足。在农村地区,有许多农民符合“五保户”条件的,但是其不愿享受“五保户”的待遇,他们认为“五保户”这个词带有歧视。是一句骂人话,就是叫别人是“五保户”。在他们看来,只是没有出息的人才享受“五保户”的待遇,也就是说,只要他们尚有一点点劳动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是谁也不会享受“五保户”的供养的。

(三)储蓄养老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指老年人口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似乎越来越无多少实用价值。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政策,使农业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日趋减少,生活所需的不足部分往往由外出打工补充。于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人口纷纷外出打工,通过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或多或少地积攒了一部分“老底”,但这所谓的“老底”实际上也并不丰厚,随着孩子成长,用于日常开销、教育投资、医疗费用的支出日渐增多,他们那十分有限的积蓄也日渐耗尽,到了晚年,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唯一的依靠只有子女。

农村家庭养老作为中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延续数千年。虽然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养老将一下子被其他的养老方式所替代。我国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国家还没能力完全包揽农民的养老问题,决定了当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必然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的核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势必遭到撼动,被适应于新社会条件的社会养老取代。但在这个转型时期,我们一方面还要继续巩固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另一方面,积极的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之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才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因此,应制定单独的《养老法》,把家庭与社会的养老义务都明确化、制度化,让养老有法可依。

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和范畴。几千年来,孔孟首倡的孝道,历经朝代更迭而日臻完善,成为维护家庭养老的重要根基。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思想膨胀,不仅不履行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刁难甚至虐待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由此通过多各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保持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

将社会化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保证社会化养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加强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有益方式,以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第五篇: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小鲁

从1978年改革开始到8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以15%的年增长幅度迅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但在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期间,随着农村改革的剩余潜力逐渐释放和城市改革加快,同时也由于缺乏农村后续改革措施以及某些政策方面的缺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可列举如下:

1.粮食和其他大宗农作物在国内市场的饱和及价格下降。

80年代上半期,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以及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全国粮食总产量迅速增长,一举扭转了改革前长期以来粮食供应短缺的局面,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没有大的调整,但由于通货膨胀,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粮食价格出现了持续回落。到1990年,粮食定购价格按不变价格计下降到了1985年的78%。

1994年,由于出现了短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和市场价格上扬,促使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按不变价格计算,1997年定购价格比1993年上涨了51%,高于1985年价格20%。同时还实行了粮食生产的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确保本省的粮食供应。这些价格调整给了农民更高的收入预期,鼓励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增加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很快就导致了粮食供应过剩。从1994年到1998年,粮食总产量由4.45亿吨上升到5.12亿吨,大大超过了正常的国内需求;同时由于边际成本上升和某些地方违反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原则分派粮食生产任务,使种粮成本不断提高。

在粮食供应过剩,市场粮价下降,粮食经营部门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实行了粮食购销3项政策,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资金封闭运行,并且禁止私商插手收购粮食。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利益,并扭转粮食经营部门的亏损,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根据过去一个时期的做法,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并没有起到稳定粮食生产和价格水平的作用。即使国家能够垄断粮食供给,由于无法垄断需求,仍然很难做到保持粮食供求的平衡。相反,由于统一定价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动,常常容易造成粮食供求之间的脱节。这恐怕是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尽管由于2000和2001年连续两年粮食减产和出口增加,粮食胀库的压力已经减弱,但看来数年来累积的粮食过剩还未完全消化。加上因进入WTO带来的粮食大量进口,价格水平不会有大幅度的回升,对小麦、玉米等主要品种来说反而有可能因进口增长而继续下降。由于为加入世贸组织所作出的承诺,我国在2002年的粮食进口配额(关税税率仅为1%)为1831万吨,到2004年将进一步达到2216万吨,这大约相当于国内商品粮市场容量的12%左右。加上非配额的大豆等产品的大量进口(大豆关税税率仅为3%),粮食进口正在大量增加并可能在未来数年内继续增加。这将阻碍粮食市场价格的回升甚至继续压低市场价格,势必导致主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收入下降。在此情况下,如果国内粮食收购继续实行保护价格,鼓励农民种粮,势必加剧粮食供给过剩,使市场粮价进一步下跌和大幅度的供给震荡。因此,顺应“入世”潮流,放开国内粮食收购市场,已是势在必行。当然,在粮

食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国家保持一定的粮食储备,并通过平买平卖、调丰补歉的方式稳定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同时在短期内,也应当考虑在世贸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农产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给农民较充足的时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防止进口冲击对农民收入造成过大的影响。

目前若干粮食品种和主要粮食销区的粮食价格已经放开。随着粮食收购价格逐步放开,今后促使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向应当转移到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市场需要的、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生产,特别是要根据我国土地紧缺、劳动力过剩的特点,开发劳动密集度高,而土地密集度较低的产品,例如畜牧和养殖业产品,高营养、无公害食品,推动这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村科技推广和产前产后服务工作需要加强。

2.乡镇企业增长缓慢,融资渠道不畅,劳动力转移停滞

80年代,乡镇企业产出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超过10%。尽管其发展速度在90年代明显放缓,20年来还是吸收了1亿农村劳动力就业,这成为当时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带动因素。

据2000年农村家计调查,农村居民第二、三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4%。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在90年代后期已进入了相对停滞阶段,其就业人数1996年曾达到1.35亿人,1998年下降到1.25亿人,绝对下降了近1000万人。以后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到2000年仍只有1.28亿人,还没有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市场竞争加剧,一般产品市场相对饱和,是许多低技术的乡镇企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一些地方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减少了企业冗员,也是就业人数下降的一个原因。目前看来乡镇企业发展已经不再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因。

乡镇企业发展的停滞还有若干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融资机制方面的原因。80年代,乡镇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持。这是它们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进入90年代后半期,多数乡、村办集体企业已经改制为个体、私营或股份制企业,在贷款方面不再得到农村基层政府的支持;而同时银行的融资约束明显加强,特别是在市场前景不明朗、风险增加、利率又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大银行对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兴趣大大降低。

银行商业化是改革的方向,而小企业贷款难也是各国都存在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中国特别严重,这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首先,由于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高于对大中型企业贷款成本,利率一刀切就使小企业贷不到款。目前虽然允许某些贷款在一定程度内浮动,但浮动范围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贷款利率市场化虽然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将为效益好的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其次,地方性、社区性的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在对小企业贷款方面会比大银行更有竞争力,因为它们在获得当地小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方面比大银行有更多的优势,其他经营费用也更低,因此贷款成本可以降低。但由于担心出现金融混乱,对建立非国有金融机构一直有严格的管制,使之一直没有有效地发展,从而也使农村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严重受阻。

为避免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是必要的,但同时应当积极推进金融部门多元化发展。今后,改革金融体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开辟地方性和社区性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将有利于继续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城乡间的劳动力转移进展不畅

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城乡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壁垒开始打破,我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有了第二条出路,即向城镇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不过,迄今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只有36%,明显低于大多数与我国处在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特别是大中型城市数量有限。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滞后,城市容量相对有限,加上许多城市仍然对农民工进城实行种种限制或歧视性待遇,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一直没有取代乡镇企业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压力增大。但由于城市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剧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遇到了新的阻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城市化是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在我国,城市化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加速城市化建设将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因此,在促进城市化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将政策着眼点从限制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转移,转换到为这种转移提供更多的服务以促进这种转移;同时也需要作好城市规划,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包括开放和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并切实改善城市的投资软环境,推进市场化和法制建设。

今后几十年,我国8亿农村人口、3亿农业劳动力中的大部分将会逐渐转移到城市中来。当然,目前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不能适应城市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多数只能进入需要非熟练劳动力的行业,这造成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错位,因此需要尽快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和城乡职业培训,以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

4.农民负担加重

长期以来,农村“吃官饭”的人口不断增加。这些人员基本要靠农村基层财政来负担。超过财政负担能力的部分,各地方只有通过向农民税外收费来解决,农民负担因此大大加重了。农村县级需要财政负担的党政机构和人民团体一般包括政府、党委、纪检、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若干套常设机构,通常还会有若干临时性的办公机构,这些机构一旦成立,不管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都常常会长期保持下去。每次机构改革在削减了部分机构和人员后,经常都会再次膨胀。乡镇一级机构设置也类似。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成为这样的途径,这使许多地方农村教师队伍庞大但素质偏低,成为地方财政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目前设计的农村费税改革很难切实推行,农民负担也很难真正减轻,最终将影响社会安定。

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靠经济发展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对基层党政机关和农村教师队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赖于强有力的党政机构改革,切实精简不必要的和重叠的党政机构和多余的人员。为了保证这种机构自我膨胀的趋势不会死灰复燃,保护广大农民的基本权利,保证基层政府决策与管理的公正性、透明性、民主性,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基层政治体制,更广泛地引进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使农民恢复对基层政权机构的信任。

下载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解决我县的农村养老问题(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是发改局干部洪余鑫。我今天的发言是想简单谈谈对我县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看法。 农村养老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

    完善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思考

    论文编码: 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完善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思考 作专年学者 业 级 号 政法学院 行政管理专业 09级2010年5月1日 系(院)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日 期......

    解决农村垃圾综合治理问题的思考与对(最终定稿)

    开展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农村垃圾综合治理调查与探索中共上犹县委书记何福洲乡村的垃圾问题是一个命题深远,也是反映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兼融......

    解决农村问题的几点思考----关于农村问题的调研

    解决农村问题的几点思考----关于农村问题的调研 “>便民电话工作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人民群众向各级党政机关积极反映问题,根本上是出于对党和政府的爱......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5则范文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问题,说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初探(范文大全)

    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初探 摘要:文章通过我国人口老龄化、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问题,说明建......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稿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老龄化现象。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受城市化的发展,家庭结构......

    我国城镇养老问题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 论我国城乡乡养老方式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亿,预计二十一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老龄问题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