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如何解决当前农村物资交流会中存在的问题
看了《浅析当前农村物资交流大会存在的问题》一文,觉得作者只提出了问题而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略感不足。笔者觉得,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移风易俗,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的消费观。特别是基层工商所,面对面直接同农民群众打交道,要利用好自身职能优势,努力宣传正确的消费观。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识假、防假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识假、防假能力。在农村,有很多农民朋友连斗大的字都不认识,也还有很多农民朋友连什么是著名商标,什么是驰名商标都没听说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运用自身专业特长,宣传识假、防假知识,引导农民群众购买正规厂家生产、信誉好、牌子硬的产品。
3、督促交流会举办者办理《商品展销会登记证》。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的规定,“由一个或者若干单位举办,具有相应资格的若干经营者参加,在固定场所和一定期限内,用展销的形式,以现货或订货的方式销售商品的集中交易活动”,都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商品展销会登记证》后方可进行,未经登记,不得举办。此举可有效避免物资交流会“消费环境差,消费风险高”这一问题。当然,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一刀切都实施这一办法,时机尚未成熟,可选择在条件具备的适当的地方试行。
4、依法行政,严格管理。“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工商部门不能以物资交流会时间短、人员多、情况复杂为借口,疏于管理,甚至借机收取市管费,有意无意地充当假冒伪劣的保护伞。
5、在物资交流会期间,设立显眼投诉、举报场所,受理农村消费者的投诉、举报。这样做既可以有效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又可以确立工商部门为民办实事的形象,还可以广开案源,可谓一箭三雕。今年雅畈物资交流大会期间公安机关查处的淫秽色情表演,就是由群众举报的.
第二篇:浅谈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户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户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纳雍县公安局厍东关派出所户籍民警 胡春计
户籍管理是公安机关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既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又是服务群众的窗口,结合现在开展的“两提高、两上升”,更要加强对户籍窗口的服务管理,贴近对群众的服务,以服务好、质量高、投拆少、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着力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开展爱民、便民、助民、利民的工作。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毕节地区制定了便民利民十二条条措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继发展,原有的户籍制度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弊端,结合我近三年来对农村户籍管理的经验和遇到的一些困难提出一些看法:
一、当前农村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因素。一是公安机关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对办理户口更改、婴儿入户、办证程序不了解,造成群众办事、办证经常来回跑。二是行政服务中心办事群众多,而工作人员少,办事、办证群众经常排队长时间等候,工作人员又没有时间跟每个群众解释,造成群众不满意。三是个别户籍窗口存在“四难”现象(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乱收费情况。四是老百姓户口意识淡泊,对户口政策不了解,很多老百姓不到用户口的时候不着急,发现差错时,要求派出所更改,而更改手续复杂,就对派出所民警和派出所工作不满。五是公安机关部分户籍民警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民警业务知识不全,为群众服务意识淡薄,在工作中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现像。
(二)客观因素。一是原来户籍管理登记错误较多。本地区人口系统系2005年录入计算机管理,录入基础数据系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数据,因人口普查时数据的不完善,造成了户籍基础数据的漏洞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姓名错误、出生日期错误、户口漏登(部分群众长期外出打工或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政策携全家外出,超生多胎,又不在合法医院接生,没有出生医疗证明,这部分人现在要求补录户口)等问题。二是公安窗口单位硬件设备落后,满足不了网上办公的要求。以前是用纸质信息办理户口、身份证,群众到派出所就能立即办理,现在是用电子信息通过网络办理,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办理,加之网速慢,群众等候时间长,经常有几天没有网络的情况,造成老百姓多次来回询问,而无法办理户口。三是户口分户现象突出。近年来,国家对西部特别是贵州的政策越来越好,在西部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国家以“户”对贫困人口进行补贴,所以有些群众为了得到补贴要求派出所为其分户,还有些为了自己能成为户主可以贷款而要求分户。在农村,分户俗称分家,一般都是家庭成员将房子私下分好,然后到村委开个证明即可分户。在利益驱动下,有些群众不惜采取假结婚、假离婚、假分户的手段来得到更多的利益。四是银行身份核查系统人口系统更新不及时。因银行身份核查系统不能及时更新人口信息资料(特别是照片不能及时更新),群众到银行办卡、汇款被拒绝,而回来责怪派出所没将其照片传到系统中去,造成老百姓对公安机关的不满。五是出生年月项目差错更正难。出生年月差错的原因很多,查找相应的户籍资料不方便或因历史原因户籍资料丢失,而无法提供原始依据,而公安机关在审批此类材料往往把关较严,因而造成许多出生日期和姓名的差错至今存在并且更正无依据。
二、解决户口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户口整顿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引起有关部门和群众对户籍工作的重视,加强责任感。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对户籍管理工作的宣传,并及时公开各种户口政策与办事、办证流程,增加办事透明度,明确户口登记的法律意义,增强群众对户口登记严肃性的认识,减少公民随意更正姓名和年龄现象的发生。同时要让有关部门和群众知道户口管理的重要性,身份证与户口簿是证明公民身份的唯一有效法律证件,有关部门应充分运用这一有效证件,规范各类证件办理,减少群众和公安机关不必要的麻烦。
(二)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户口整顿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户口清理整顿工作,对户口中存在的错漏项进行更正。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户口整顿,将整顿查找出来的姓名错误、出生年月错误等项目进行统一更正,同时深入调查研究,对那些因各种原因的无户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及时进行补录,对一人多户、有户无人、人户分离的要做工作,该注销的注销,该迁移的迁移,对人户信息不一致的,在调查落实的基础上要及时更正。
(三)严格队伍管理,切实提高“窗口”单位服务质量。加强队伍建设是公安机关永恒的主题,也是做好各项公安工作的保障。户政管理队伍是直接面向群众的队伍,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的形象。户籍民警要牢固树立窗口意识、形象意识、自律意识和争创一流的意识,不得借户口管理和办证之机捞取任何好处,对于违者要严格查处,绝不姑息。在内强素质的同时,也要外树形象,认真做好户政宣传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咨询解释耐心,服务热情周到,办理认真负责,使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要广泛宣传户政部门在服务经济、服务群众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注、了解、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
(四)及时对银行身份核查系统进行人口信息资料更新。公安部人口数据库要及时维护,以便银行身份核查系统能够及时进行人口信息资料更新,减少群众不必要的误解;推广使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读卡器,提高身份核查效率和质量。
(五)加强户籍档案管理,不断强化户籍管理工作。户籍档案是公安机关掌握人口信息数据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原始档案材料,要将户籍档案管理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规范管理,责任到人,确保户籍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公安各项工作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六)及时掌握人员变动信息。充分发挥民警对辖区熟悉的优势,利用入户查访,定时向乡镇政府计生和治保干部多渠道收集无户口人员、未登记常住户口和其他户口待定的人员、死亡、服现役、出国定居等应注销未注销户口的人员的信息,及时掌握人员变动信息。
第三篇: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能够在此探讨农村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深感荣幸。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突出问题。
一、土地问题。
由于小城镇建设、市场开发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使农民越来越珍惜自己仅有的一点土地。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受群众恶意刁难,哄抬地价影响,产业很难形成规模。
二、人才问题。
受近年来投资拉动影响,农村劳务输出创收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屡创新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体力 ”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从农村转移过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壮并且有一定文化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三、基础设施问题。
农业耕地总面积数,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市场开发占地已经不足,比较平整的土地减少。同时,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资金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基础,而目前大部分农户没有过多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受金融部门政策限制,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贷款,压抑了群众贷款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五、增收问题。
目前农民的大部分收入还是依靠劳务收入。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务工人员人数剧增,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六、市场问题。
农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分散经营的农户无论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同时农村市
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有效地发挥。市场秩序不规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对于提出的以上问题,只是我的一些浅显看法,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能批评指正。
目前,我们白竹坪村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以及新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村应拿出与时俱进、知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我村综合建设的新局面和新格局。随着综合建设任务的加重,基层领导的工作要求也要有新的提高,面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领导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它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为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本村居民,我个人提出几点关于本村出现的几点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
1、土地问题
土地是农民生活与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本,尤其是耕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农业对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据我村基本数据显示:10个村民小组,266户,1046人;稻田530亩,旱地228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2亩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我村居民对耕地最基本的需求。这几年农民“土里刨食”根本就不挣钱,还有大量地抛荒现象,土地的重要性看似降低了;其实不然,我在城市常听人说,下岗工人其实比农民都难!为什么呢?因为工人下了岗就什么也没有了,农民还有一
块地,至少不用为吃担心。而我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和部分农民急功近利,只愿挣现钱,对种粮食不发财没劲头,随便种点够吃甚至不种粮食随便买点粮食吃就满足的思想意识,致使我们村大量的土地撂荒和半撂荒,没考虑到土地的综合利用,使其充分创造更高的价值。
2、人才问题
在政府部门和农村中,很多人思想观念陈旧,对人才认识不清,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才是人才,从而忽略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合理利用,导致我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年轻力壮的实用人才,村里面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他们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性格又保守,不敢有丝毫的冒险和开创精神,所以始终保持着只要能自给就能满足的消极意识,从而抑制了我村的农业生产和综合发展。我村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他们许多是由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在我们村中像这样的老人大部分是文盲,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进行人格与道德上的培养。由于缺少及时的学业上的辅导与心理上的沟通,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有些外出务工者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有的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记得有一次,我问我一个侄儿,不读书了能干什么?他今年十
七岁,刚读完高中,准备辍学。他想了很久后回答我:不知道。我说要我告诉你吗?他点点头,我说像你们这样大的孩子不读书了走向社会,只适合做一件事,那就是上网玩游戏。他听了默然不答。
3、基础设施问题
虽然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在附近毗邻的几个村庄横向比中,略占优势,不过我们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和教育都待进一步加强。村里1个村民小组因农户均已搬迁,未通电和公路外,其他小组均已完成简易公路的修通,村部和卫生室均无,特别是照明,通往农户家中的全是分股线,变压器也是农电员私人购买,因此村民用电价格颇高(1.2元每度),每块农家电表每月另加2度电损,村民意见很大,负担较重,80%的村民居住的仍是上百年破乱不堪的旧木房,其中危房57户。饮水也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90%的村民依旧直接与家畜同饮河水,由于村中日常生活垃圾的增加和上游水质的污染,村民还在饮用此水,已严重损害村民健康。
4、资金问题
以前,我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是以讨要的方式,从上面各单位部门要一点资金,来逐步完善我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我们村在修建村部和卫生室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无法落实,工不能停,建设资金又无处可得,现任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行。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根本是什么呢?那就是农民创收,为了实现农民创收,就要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就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
基础。当前我村农户大部分没有过多的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生产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并且受金融机构政策的限制,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贷款,从而压抑了群众搞规模生产和养殖的积极性,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5、增收问题
现在,整个农业生产形势已经由自给和半自给转向于商品生产为主,而我村居民土地经营规模由小,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又相对困难,独立完成生产过程又不经济,致使我村的大部分村民收入,都依靠着外出务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大多数在外务工人员,从事着低收入、高风险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所以他们无法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从而长时间的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很多在外务工人员都频繁的更换工种和工作场地。更有甚者是,出门三月,无获而归;真是误时、误地、误事、误人。
6、市场问题
我村老百姓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搏,分散经营农户无论是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同时农村市场建设体系滞后,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老百姓卖难、买难问题相当突出,市场机制在我们村的作用,几乎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和效益。
7、法制教育问题
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一些外来的犯罪分子,利用我们村里的老人和妇女,没有见识的弱点,不择手段诈骗钱财,偷鸡摸狗。一些失学少年三五成群、邀朋搭伙,白天泡在网吧,夜晚四处行窃,盗取钱财。还有部分青壮年无心务农,整天打麻将、扳砣子赌博,买六合彩,只想一夜暴富,好不容易打工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家里不搞建设,老人不服养老,儿女不交学费,最终将积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双手送人;以上这些不良现象,严重破坏了我们村的治安秩序,伤害了我村正常的社会风气。
以上各种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都已迫在眉睫、势待解决。在解决以上各种问题的时候,不得不需要我村基层领导的工作力度和工作能力方能得到解决,还要将以上问题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将以上问题列为全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同时进一步健全村支两委组织建设领导机构,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并定期研究和部署各项工作,做好规划,加强指导,按照党的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并促进我村健康发展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当前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日,我乡党委为了构建和谐农村,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了全面的调查,这次调查活动内容主要是重点围绕群众生产、生活中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结果如下:
一是农民看病难;
二是农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难;
三是急需更多的科技咨询服务难;
四是再就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民安全饮水难;
五是众多乡村人口与农产品供求难;
六是农民的文化生活太单调.抵御不良邪教思想难;
七是村庄“空心化”严重治理难;
八是农村群众上访消除难;
这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但还是应加大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干部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的发展问题,重视解决好农民最需解决的问题,加大投入,像为农民修灌渠那样,拿出切切实实的行动,为农民创造更多增产增收的有利条件。不然,将来谁来做农民?
纸房头乡纪执永
当前农村最应重视的问题
——————公民道德建设
在具体的农村工作中,我们不少地方都存在着轻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现象,久而久之,农民道德水平在经济大潮的澎激下,出现缺乏之势,有的已严重影响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如下: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不少地方都存在着轻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头脑中根本没有把思想道德建设挂上号。
二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程度不高,工作机制不健全。还存在着靠领导重视、靠上级督促来保证落实的状况,随意性很大。有的乡思想工作者作用发挥差,不能抓住群众心理,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进不了村,入不了户,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是有的村组织建设滞后。正规系统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没有走进农村,如此的思想道德环境对生活化的教育渗透能力非常有限,引导不好,不良的思想道德还会在某些农村占主导地位。
四是阵地队伍建设不相适应。表现在基层队伍人员不稳定,身兼数职,难以统筹兼顾,有的不知道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方法,无从抓起,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能面对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
五是社会不良活动和现象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未得以有
效遏止,群众的诚信观念淡薄,道德缺失,部分农民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精神空虚,追求格调低下的文化娱乐,赌博、嫖娼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重新抬头,不良邪教思想存在,婚丧嫁娶铺张浪费。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是教育上的失误。在教育对象上放松了对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教育;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脱离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未能很好正视和解决农民思想中存在的疑问,重布置,轻落实;重形式,轻内容。
七是农民理想信念的不稳定。在改革开放中农民是最大受益者,因此他们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衷心拥护,但他们往往对理想信念存在模糊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又会采取实用主义观点,大部分农民只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有些人只顾“小家”忘了“大家 ”,有些甚至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如制假售劣,牟取暴利,不讲信用等。
八是集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农民群众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由于教育的放松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自我意识在一部分人中逐步演变成了各行其是,直至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明显淡化,不关心集体,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九是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意识的淡化。现代人们都是向往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家庭和睦的社会环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边远农村,相当部分的农民又往往不遵守社会公德、不讲求家庭美德。青少年不爱劳动,不讲社会主义道德,老年人不讲科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家庭责任感弱化,尊老不足、爱幼有余,邻里关系紧张。
对策如下:
1、切实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各干部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意见和具体措施。当前着重要在健全和完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
2、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树立学习模范《纲要》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民群众学习的榜样,尤其是乡镇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农村工作的成败。要建立一支能胜任农村工作的政治强、品德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干部队伍,使农民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模范。
3、发挥基层群众作用,探索工作新路。农民群众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要建立基层宣传员队伍,根据农村特点出黑板报、办宣传栏、搞广播宣讲、组织文艺演出,用身边的人和事,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二要注意扶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各类组织,如红白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社会道
德评议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等组织。三要重视建章立制。要加大农民群众的监督力度,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制定“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规章,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4、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归根到底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要建立健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为依托,以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为骨架的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
5、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一个载体是一条纽带,一条通道,它可以把广大群众吸引和联结起来,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一要抓基础性工作。如针对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屡禁不止、大操大办之风盛行等实际,积极发动农民群众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有针对性地开展“倡导文明新风,争做文明村民”等主题活动;或者着力选树一批文明示范户,以典型的力量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二要抓经常性活动,主要是利用本地的活动场所,开展各种业余文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群众普遍参与,使农民群众在自觉参与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三要讲究教育内容和方法,坚持分层施教的原则。村开展以家庭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系列活动。
6、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完善“村村通”等基础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民受教育的生活基础。
7、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的民主自治制
度。使广大农村群众有法可依,规范个人行为,规范生产生活秩序,使农村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总之,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组织保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和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能力。
纸房头乡纪执永
第五篇: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小鲁
从1978年改革开始到8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以15%的年增长幅度迅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但在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期间,随着农村改革的剩余潜力逐渐释放和城市改革加快,同时也由于缺乏农村后续改革措施以及某些政策方面的缺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可列举如下:
1.粮食和其他大宗农作物在国内市场的饱和及价格下降。
80年代上半期,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以及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全国粮食总产量迅速增长,一举扭转了改革前长期以来粮食供应短缺的局面,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没有大的调整,但由于通货膨胀,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粮食价格出现了持续回落。到1990年,粮食定购价格按不变价格计下降到了1985年的78%。
1994年,由于出现了短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和市场价格上扬,促使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按不变价格计算,1997年定购价格比1993年上涨了51%,高于1985年价格20%。同时还实行了粮食生产的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确保本省的粮食供应。这些价格调整给了农民更高的收入预期,鼓励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增加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很快就导致了粮食供应过剩。从1994年到1998年,粮食总产量由4.45亿吨上升到5.12亿吨,大大超过了正常的国内需求;同时由于边际成本上升和某些地方违反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原则分派粮食生产任务,使种粮成本不断提高。
在粮食供应过剩,市场粮价下降,粮食经营部门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实行了粮食购销3项政策,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资金封闭运行,并且禁止私商插手收购粮食。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利益,并扭转粮食经营部门的亏损,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根据过去一个时期的做法,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并没有起到稳定粮食生产和价格水平的作用。即使国家能够垄断粮食供给,由于无法垄断需求,仍然很难做到保持粮食供求的平衡。相反,由于统一定价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动,常常容易造成粮食供求之间的脱节。这恐怕是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尽管由于2000和2001年连续两年粮食减产和出口增加,粮食胀库的压力已经减弱,但看来数年来累积的粮食过剩还未完全消化。加上因进入WTO带来的粮食大量进口,价格水平不会有大幅度的回升,对小麦、玉米等主要品种来说反而有可能因进口增长而继续下降。由于为加入世贸组织所作出的承诺,我国在2002年的粮食进口配额(关税税率仅为1%)为1831万吨,到2004年将进一步达到2216万吨,这大约相当于国内商品粮市场容量的12%左右。加上非配额的大豆等产品的大量进口(大豆关税税率仅为3%),粮食进口正在大量增加并可能在未来数年内继续增加。这将阻碍粮食市场价格的回升甚至继续压低市场价格,势必导致主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收入下降。在此情况下,如果国内粮食收购继续实行保护价格,鼓励农民种粮,势必加剧粮食供给过剩,使市场粮价进一步下跌和大幅度的供给震荡。因此,顺应“入世”潮流,放开国内粮食收购市场,已是势在必行。当然,在粮
食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国家保持一定的粮食储备,并通过平买平卖、调丰补歉的方式稳定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同时在短期内,也应当考虑在世贸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农产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给农民较充足的时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防止进口冲击对农民收入造成过大的影响。
目前若干粮食品种和主要粮食销区的粮食价格已经放开。随着粮食收购价格逐步放开,今后促使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向应当转移到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市场需要的、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生产,特别是要根据我国土地紧缺、劳动力过剩的特点,开发劳动密集度高,而土地密集度较低的产品,例如畜牧和养殖业产品,高营养、无公害食品,推动这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村科技推广和产前产后服务工作需要加强。
2.乡镇企业增长缓慢,融资渠道不畅,劳动力转移停滞
80年代,乡镇企业产出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超过10%。尽管其发展速度在90年代明显放缓,20年来还是吸收了1亿农村劳动力就业,这成为当时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带动因素。
据2000年农村家计调查,农村居民第二、三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4%。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在90年代后期已进入了相对停滞阶段,其就业人数1996年曾达到1.35亿人,1998年下降到1.25亿人,绝对下降了近1000万人。以后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到2000年仍只有1.28亿人,还没有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市场竞争加剧,一般产品市场相对饱和,是许多低技术的乡镇企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一些地方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减少了企业冗员,也是就业人数下降的一个原因。目前看来乡镇企业发展已经不再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因。
乡镇企业发展的停滞还有若干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融资机制方面的原因。80年代,乡镇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持。这是它们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进入90年代后半期,多数乡、村办集体企业已经改制为个体、私营或股份制企业,在贷款方面不再得到农村基层政府的支持;而同时银行的融资约束明显加强,特别是在市场前景不明朗、风险增加、利率又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大银行对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兴趣大大降低。
银行商业化是改革的方向,而小企业贷款难也是各国都存在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中国特别严重,这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首先,由于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高于对大中型企业贷款成本,利率一刀切就使小企业贷不到款。目前虽然允许某些贷款在一定程度内浮动,但浮动范围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贷款利率市场化虽然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将为效益好的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其次,地方性、社区性的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在对小企业贷款方面会比大银行更有竞争力,因为它们在获得当地小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方面比大银行有更多的优势,其他经营费用也更低,因此贷款成本可以降低。但由于担心出现金融混乱,对建立非国有金融机构一直有严格的管制,使之一直没有有效地发展,从而也使农村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严重受阻。
为避免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是必要的,但同时应当积极推进金融部门多元化发展。今后,改革金融体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开辟地方性和社区性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将有利于继续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城乡间的劳动力转移进展不畅
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城乡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壁垒开始打破,我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有了第二条出路,即向城镇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不过,迄今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只有36%,明显低于大多数与我国处在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特别是大中型城市数量有限。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滞后,城市容量相对有限,加上许多城市仍然对农民工进城实行种种限制或歧视性待遇,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一直没有取代乡镇企业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压力增大。但由于城市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剧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遇到了新的阻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城市化是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在我国,城市化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加速城市化建设将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因此,在促进城市化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将政策着眼点从限制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转移,转换到为这种转移提供更多的服务以促进这种转移;同时也需要作好城市规划,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包括开放和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并切实改善城市的投资软环境,推进市场化和法制建设。
今后几十年,我国8亿农村人口、3亿农业劳动力中的大部分将会逐渐转移到城市中来。当然,目前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不能适应城市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多数只能进入需要非熟练劳动力的行业,这造成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错位,因此需要尽快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和城乡职业培训,以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
4.农民负担加重
长期以来,农村“吃官饭”的人口不断增加。这些人员基本要靠农村基层财政来负担。超过财政负担能力的部分,各地方只有通过向农民税外收费来解决,农民负担因此大大加重了。农村县级需要财政负担的党政机构和人民团体一般包括政府、党委、纪检、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若干套常设机构,通常还会有若干临时性的办公机构,这些机构一旦成立,不管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都常常会长期保持下去。每次机构改革在削减了部分机构和人员后,经常都会再次膨胀。乡镇一级机构设置也类似。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成为这样的途径,这使许多地方农村教师队伍庞大但素质偏低,成为地方财政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目前设计的农村费税改革很难切实推行,农民负担也很难真正减轻,最终将影响社会安定。
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靠经济发展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对基层党政机关和农村教师队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赖于强有力的党政机构改革,切实精简不必要的和重叠的党政机构和多余的人员。为了保证这种机构自我膨胀的趋势不会死灰复燃,保护广大农民的基本权利,保证基层政府决策与管理的公正性、透明性、民主性,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基层政治体制,更广泛地引进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使农民恢复对基层政权机构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