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共5则)

时间:2019-05-14 01:2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

第一篇: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

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在基础建设和经济增长中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巨大的城市流动人口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给社会治安、城市建设、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突出问题。流动人口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大的社会群体,流动人口与社会的和谐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发展,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日前提出,要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同志指出,要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公安机关户籍部门承担着对流动人口的直接管理服务职能,然而,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由于受我国传统体制和具体国情的影响,存在着较多与和谐社会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加以改革完善。我国现有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目前实行的户籍制度陈旧滞后,弊端日

益显现,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从建立健全法规着手,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服务管理新模式,才能提升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难题。

一、流动人口户籍管理的现状

户籍制度,实际上是政府对公民迁徙、居住的管理制度,在任何国家都是必须的。但是,公民都有迁徙的自由,我国宪法同样赋予了公民这项权利。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处于加强管理的考虑,我国的户籍制度从登记制改为许可制,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户籍管理实际上趋向松动,人口流动大量增加,但由于户籍管理形式上的严格,导致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类似于呼和浩特等大中型城市还能用“暂住证”制度这种实际上的登记户籍制来补充,但小城镇和农村的户籍管理往往处于真空。

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是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益与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

二、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严格的户籍管理极大地方便了政府的管理,也极大的限制了公民的自由,造成了城乡之间实际差别的加剧。以至于现在很多人担心一旦承认事实上的人口迁徙,放开户籍登记,会导致大城市人口压力大大增加,其实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因为目前无法可依造成的。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管理法律中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居多,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标准。

目前的许可户籍制,往往仅限制住了某些需要正规手续的高素质人口的某些需求,而对于大量城市外来人口却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以来管理;同样,大量存在的城市贫困人口因为户籍取得的困难,宁愿在城市接受政府救济,也不迁徙到生活成本低的地方去,造成人口向大城市的单向流动。

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对于流动人口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公民待遇不公平,影响民工心理认同和社会稳定,甚至引发犯罪率上升,加大了流动人口管理难度,也影响了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三、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难点

户籍差异是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乡一元化管理,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市民,并随之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就医、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显然,这个转化过程不可能单纯靠一个取消户籍限制就能实现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在打破机制障碍。目前,各地都在就这一课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实际。

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根深蒂固,不同户籍的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权利。实行城乡户籍管理一元化,不仅存

在如何让农民进城的问题,也存在着如何吸引农民进城的问题。有的地方尝试取消了户口本,实行身份证管理,表面上看差别没了,但事实上差别依然存在。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必然要求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考虑和把握,找到一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路径。

四、如何提高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能力

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发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相当

长一段时间内,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口的大量、无序流动使得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能力呈不断弱化趋势。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当给社会安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因此转变流动人口管理的传统观念,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

(一)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制度

依法治国是指导流动人口管理基本方针,是从行政管理转向法制管理的有效途径,流动人口长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法制化管理。面对目前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文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面对传统体制造成的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法律地位的差异,只有抓住机遇,重新构造相关法律,才能以缩小与宪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差距,真正做到依法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管理的难题。

(二)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推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一元化户籍管

理,推动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才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顺势之举。只有逐步取消目前的许可户籍制,实行新的登记户籍制,才能打开人口双向流动的大门,才能依法管理流动人口。

(三)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人口流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但是,人口流动给公安机关以户籍人口管理为主的传统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是解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强化全国一盘棋意识和流动人口齐抓共管的责任感。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树立一体化思想,互相配合,协同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流入地与流出地要多加强联系,达成工作上的默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对流动人口齐抓共管的有效管理机制。

(四)加快推动配套制度改革

推动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逐步让流动人口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就医、就

业、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充分激发调动流动人口投身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五)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同志在题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的文章中提出,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目前我国户籍管理主要还是“以证管人”,通俗的说就是“公安局管户口”,身份证属地在哪儿,户口就在哪儿。“以房管人”是把户籍和房产挂钩,房子买在哪个区域,业主就划归这个区域管理。“以业管人”则是以工作属地管理为主,以工作单位来管人。至于改革的方向,指导思想就是从目前单一的“以证管人”向“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相结合转变,还需要考虑各地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

(六)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全国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的作用,加强信息交流与管理。当前要切实做好本地流动人口信息资料的录入进档工作。在录入信息资料时,一定要本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真实录入,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网络信息管理的作用。强化流入地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加强基层民警队伍建设,建立准确细致的流动人口基础帐册。

第二篇:xx街道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

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综合治理

——xx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地(县域)30天以上,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人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原有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功能逐步弱化,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作用下由农村快速流动到城市。近几年来,随着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我街道,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治安稳定和各项社会服务管理带来了较多的隐患和难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是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立足xx实际,阐述流动人口的现状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工作机制、主要做法,探索新形势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

从xx街道的流动人口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流动人口数量较大。

现有流动人口总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的近50%,主要分布在xx村、xx村、xx村、xx村等企业较多、交通便利的村。

(二)流入地较为集中。

安徽流入的占19.4%;四川流入的占16.4%;河南流入的占14.9%;江西流入的占7.5%;云南流入的占4.7%;贵州流入的占

4.2%;六省市流入人口占全街道流动人口的67.1%。

(三)流入原因较为集中。

(四)年龄层次较为集中,年龄结构较轻。

(五)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六)跨省流入的时间逐渐加长。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得出结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为稳定 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薄弱环节。

二、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对流动人口实行的主要以现居住地管理、户籍地管理、从业地多重管理的目标考核责任制,这样当出现计划外怀孕或计划外生育的情况,特别是在发生违反政策的婚育情况统计上报和需要处理时,由于管理责任不十分明确,有关部门往往相互推脱,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带来一定的被动。

(二)信息动态难掌握。流动人口构成的复杂性、从业行为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及居住环境的不稳定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给我们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相关信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没有准确地流动人口相关信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就没有稳固的根基,流动人口信息所以难掌握。

(三)工作机制不健全。从总体看,我街道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机制日趋完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合力仍然较弱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信息手段利用不充分,造成了流动人口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弱化了流

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力度。

三、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主要举措

xx街道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措施,创新机制体制,确保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服务到位、管理到位。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提高认识,为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条件和强有力的政策后台。要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狠抓协调和保障,通过各类制度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建立健全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队伍网络,确保工作有人做、有人管。街道人口计生科为流动人口集中的村(社区)分别配备了一名协管员,更好地推动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三是要明确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责任及考核制。要实行奖优罚劣的工作考核,强化服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更好地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信息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跟踪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是全面启动并运用好计划生育全员信息平台,及时提交和反馈流入、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相关信息,通过平台跟踪外出人员的生育节育信息。二是利用计划生育全员信息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完善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双向管理、协作配合制度,力求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无缝化服务管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

生育服务管理水平。截止2013年4月底,共计处理流入信息反馈4000余条,流出信息300余条。

(三)加强基础工作,实现规范管理。与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实行人口、户籍、婚育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行统一信息内容、统一信息采集、录入和运用。主动协调公安、工商、建设等部门,以房屋出租户为切入点,全面摸清底数,对辖区内小区、店面房进行挨门逐户的摸底,摸清出租房底数,登记、清理流动人口,并建档建卡,重点对象实行个案登记和跟踪管理,切实提高流入人口管理率。公安、工商、城建、交通等部门联合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督促外来人员及用工单位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抓好住房出租户的管理,切实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制落到实处。据统计,今年以来,我街道共与企事业单位签订责任书79份,签订房屋出租合同1700余份。无证无卡联系单160余份。

(四)完善管理体制,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服务管理制度,加大属地化管理的力

度,抓好所辖范围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流入人口,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明确重点对象,及时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宣传咨询、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定期为她们做好“三查一治”生殖健康监测和提供避孕药具等服务,做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对流出人口要多途径建立健全服务管理网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档案,完善孕、育通报制度,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二是积极开展宣传服务活动,通过走访本

村范围内的企业单位,街道计生科人员做好流动人口B超透环工作,及时更新育龄妇女台账,通过对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宣传服务活动,进一步强化“属地化管理,居民化服务”,有效的推进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利用协会网络,发动计生小组长,配合新居民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摸清出租私房户情况,签订出租私房户协议,使我们更好的掌握出租房的流动人口情况,便于为她们提供相关的政策宣传及服务,并发放计生宣传品。

xx街道人口计生科

2013年7月11日

第三篇: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新模式

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新模式

社区作为承担政府管理服务职能下移的最基层单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在传统意义上正在发生质与量的变化。近两年,我市城乡社区广泛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其目标之一就是动员居民中的骨干、社区干部及社区外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建设,弥补政府在基层社区管理建设中之不足。这既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基层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民主党派的特有身份和党派职责,赋予其在基层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以及发挥成员特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为基层社区建设献计出力,发挥作用。近年来,我们基于这个目标,进行了一些工作上的探索。

一、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有利于民主党派履职和发挥作用

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重要力量,在现阶段政府管理职能下移,社区传统管理模式逐渐打破,管理服务职能扩大的前提下,拓展社区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功能迫在眉睫。目前,社区人少事多、管理人员素质结构不尽合理,居民对社区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矛盾凸显,在此情况下,民主党派在其所在的生活和工作区域,发挥自身优势,尽其所能,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既是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要求、也为民主党派履职和锻炼能力提供广阔舞台,是民主党派和社区获得双赢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民主 1

党派的进步性可以在社区建设实践中得到很好体现并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围绕社区建设中个性和共性问题,使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理需求通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渠道得到较好的维护;二是可以发挥党派成员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社区建设和群众所需提供服务。

二、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是为社区工作帮忙不添乱。民革市委会在结对服务社区建设中,积极发挥市委会讲师团作用,为社区举办“法律知识普及”讲座,在社区“未成年人成长俱乐部”开设“文明礼仪讲座”,发动党派成员参与社区自治和小区业主委员会,积极开展为业主维权活动,帮助组织召开有公信力的群众座谈会,针对社区、物业和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讲解政策,理顺情绪、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民盟、九三学社市委会积极发挥退休盟员作用,帮助社区做好板报宣传和反映社情民意,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写成信息向市、区领导和人大、政协反映,为社区和群众搭起与党委政府沟通思想的桥梁。一些离退休老主委、老同志积极向所在社区群众提供自己的住址、电话号码,欢迎群众向他反映问题,并热心为有困难的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是为社区群众开展特色服务。党派成员中人才荟萃,具有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有利条件。各党派在坚持传统送医送科技送法律服务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类群众需求的特色服务。民盟浙江海洋学院总支部为结对社区开设网站、设置“在线留言BBS”、“民警留言”和手机短信平台等多项便民措施,培训网络管理员;为社区楼宇园地撰写具有永久性文字说明,把社区群众自治管理的内容渗透进去,从社区基础管理工作入手,着力为社区改善软件环境,增强群众的自主管理理念,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献计出力。民盟市委会浙江海洋学院总支部在暑期为结对社区开设“亲子拓展”体育活动,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开设“相约魅力,扮靓春天---庆三八女性服饰礼仪与行为礼仪讲座”、组织大学生艺术团进社区演出活动,文艺支部为结对的社区培训文艺骨干和举办广场舞培训,满足社区群众对高层次文化的需求。民进市委会利用社科联成员优势,向结对社区送科技服务、帮助养殖专业户提供科学养殖知识和技术。农工党市委会的“xx市第七渔农民流动医院”,多次组织医卫系统专家和高级医疗仪器到结对的街道社区开展疑难疾病检查;九三学社市委会发挥律师事务所优势,结对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新居民委员会,举办法律讲座、赠送法律手册和联系卡,为外地民工搭起一座法律援助桥梁。

三是为社区群众创业增收出谋划策。民革普陀支部以服务社

区建设为宗旨,为社区旅游产业发展所想,发挥自身优势,与朱家尖莲花社区结成帮扶对子,为莲花社区渔农民转产转业、发展渔农家乐旅游特色产业作贡献。通过调查,针对该区渔农家乐经营户配套设施差、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与社区领导一起走访经营户、召开座谈会、开设培训班,并与社区联合组织渔农家乐经营户代表赴厦门鼓浪屿等较发达的旅游景区参观考察,帮助经营户开阔眼界,查找差距,提高经营理念和经营档次。发动有专业特长的民革党员为经营户做客栈环境设计,并在一些有代表性的经营户中搞样板,使这些经营户的经营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观。在他们的努力下,经营户职业道德、经营品位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为了引导经营户规范经营、文明经营,形成旅游产业区发展良性循环,他们还与社区领导积极筹备成立“渔家客栈协会”,建立渔农家乐自治管理组织,为进一步打响渔农家乐特色经营品牌,形成渔农家乐特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出力。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将进步性更好

地体现在为社会的服务中。提倡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不仅是民主党派传统服务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可激发党派成员的社会责任性和公民的公益心,自身能力和水平得到锻炼,也可帮助社区群众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与政府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这种将服务融于管理的理念,可不断促使社区基层群众自治管理的内容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得以更好的提升。

三、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的体会

(一)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注重实际效果。开展和创新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关键在于工作的实际效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要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总结和积累经验,从中找出符合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规律,让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这项工作模式充满活力。要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中,形成和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由较高工作热情、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好的民主党派服务社区队伍。要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参与质量。要提供服务社区建设需要的物质保障,采取政府拨一点、党派筹一点、社区支持一点等拼盘方式筹措资金,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要探索服务社区工作符合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不断拓展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服务理念,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策划和指导,不断推进服务工作。

(二)促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党派和社区取得共赢局面。要把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成为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达到社区和党派建设的互利共赢。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社区工作,既为参政党提供了发挥作用、扩大影响的良机,还促进了党派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党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党派成员有了更多接触社会和反映社情民意的素材和机会,也为党派成员提供了发挥专长、多作贡献的平台。党派组织在开展活动中,能够及时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达到最终使用人才的目的,对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基层骨干、选拔后备干部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第四篇: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新模式之探索

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务工和商贸外来人口量大且流动频繁,总量已连续五年超过常住人口。论文网截止2009年7月,义乌实有人口超过200万人,其中登记在册暂住人口突破125万人,同比增长12.91%,义乌本地户籍人口72万人,常驻外商超过1万人;另外,每天大约还有20万人进出义务。大量外来人口的集聚和频繁流动,给公共卫生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2006年,义乌市开始积极探索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新模式,率先出台了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政策,将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纳入统一管理范畴,有力地保障了本地和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安全。

一、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口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并逐步从季节性短期流动转变为常年性流动。外来人口确实对义乌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包括公共卫生问题。外来人口“管理难、难管理”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外来人口由于流动性大,多数居无定所,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公安、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卫生、街道居委会等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除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重点服务外,许多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并没有完全纳入常规的公共卫生管理。另外,政府对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不足,在外来人口中开展预防保健的难度又明显高于户籍居民,而开展此项工作的基层卫生人员少,业务经费不足,个人收入偏低,影响了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外来人口健康意识有待加强外来人口的疾病谱与城市常住人口不同,非常容易将原住地的传染病带入。同时,外来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相对偏少,健康意识普遍较薄弱,患病后要么自己“扛”,要么到药店买便宜药。有资料表明,40%左右的外来就业人口带病上岗,许多人有病不敢就医[1]。调查中也发现,城市常住人口的疾病谱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而流动人口的疾病谱仍然以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为主,集中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疾病、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性病和结核病。如果患传染病不去就诊,极易传染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三)外来人口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问题突出一是流动儿童保健与免疫接种问题。流动儿童的家长工作比较繁杂,大多居无定所,且对于孩子防病保健意识淡薄,导致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建卡率、免疫接种率和体检率均低于户籍儿童[2]。没有接种疫苗,会导致易感人群和传染源的增加,成为一个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二是孕产妇健康问题。外来人口孕产妇很少进行产前检查,急产、死产发生率较高,且产后保健意识淡薄。据义乌市最近三年的统计,外来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常住人口。三是职业病和工伤问题。由于职业技能、知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外来人口接触高温、粉尘、噪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几率相对较高,加上外来人口职业安全风险意识较差,工伤事故时有发生。

(四)外来人口的心理问题突出多数流动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会感到无所适从,加上工作的巨大压力、生活条件恶劣,社会地位低下,会导致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二、义乌市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改变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变“三位一体”为“四位一体”在原有公安、劳动、计生“三位一体”的外来人口管理方式基础上,增加公共卫生管理内容,形成“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并通过人员、制度和工作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工作联动。一是人员衔接。在义乌市外来人口管理领导小组中增设一名卫生局分管领导。卫生部门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参与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日常工作,具体负责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镇(街道)卫生专干和卫生院院长兼任外来人口镇(街道)管理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外来人口有关信息联络。

二是制度衔接。修订完善外来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相关部门的公共卫生工作职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新模式之探索责、工作制度及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将

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纳入对镇(街道)政府、有关部门及各级基层组织的考核内容,做到资料检查与实地核查相结合、平时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同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三是工作衔接。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每月向卫生部门提供外来人口登记情况,特别是0~16岁儿童及孕产妇信息,特殊情况随时通报,并积极协助卫生部门开展有关工作。

(二)加大外来人口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推行“1234”宣传教育模式根据外来人口的工作和生活分布情况,建立“一个重点、两支队伍、三块阵地、四面出击”的宣传教育方式。一是突出“一个重点”。重点做好外来人口的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及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健康体检,落实对肺结核、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患者的查治和管理措施,同时根据不同聚居区或不同季节制定不同宣传重点,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建好“两支队伍”。建立由医疗卫生机构专家、责任医生组成的健康知识讲师团,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外来人口聚集区开展巡回演讲;抽调公办学校校医定期到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学生卫生健康知识辅导。三是建立“三块阵地”。在广播电视台和《义乌商报》开设《健康与生活》栏目;组织部与卫生局合作开设远程健康教育,在市疾控中心网站设置健康教育课程;村、社区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及黑板报,宣传基本卫生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四是坚持“四面出击”。对城郊接合部、建筑工地、企业等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在劳动力市场、车站出入口向外来人口发放防病名片、健康手册等宣传资料。

(三)完善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主动抓好外来人口重大疫病的防治建立由市疾控中心和各大医院为技术指导,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责任医生)为基础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为外来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市设立13个疾控站,组建15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在农村、社区和200人以上规模企业设立公共卫生联络员,形成覆盖全市的外来人口疫病监测预防体系。在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采集16周岁以下儿童信息的基础上,卫生部门组织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及责任医生,每月主动搜索、摸清流动儿童等外来人口情况,并登记造册。卫生、公安和检验检疫部门协同作战,严格实行出入境人员卫生健康检查制度,有效降低外来疾病输入可能性和传播危险度。针对外国商户来义乌多的特点,推行卫生服务国际化,对医务人员开展外语知识培训,提高涉外服务能力。加强与涉外医疗机构交流协作,与美国红十字会开展院前应急救治演练等。

(四)健全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投入和医疗救助体系: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市民“同城同待遇”将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列入市公共卫生管理的重点项目,经费支出纳入市公共财政预算。参照本市居民,为外来妇女提供各种查病查孕、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职业病防治等服务。制定《义乌市无助病人紧急救助实施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无主、无助的外来人口实行医疗救助;同时,在慈善总会建立专项救济基金,专门用于外来人口重大疫病救助。在惠民医疗机构设置平价分娩点,对外来孕产妇实行住院分娩最高限价,医疗机构及计生服务站为外来妇女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及节育手术。启动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外来人口除了同等享受本地户籍病例免费诊治等优惠政策外,还可额外享受全球基金提供的交通、营养午餐等困难补助,推动了外来人口结核病防治工作。

三、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的努力方向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是推动卫生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构筑和谐社会、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城市化、国际化,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的难度将更加突出,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巩固和深化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成果,对外来人口公共卫生实行常态化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完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建立以公安部门为核心、统一的外来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暂住证》管理制度,将外来人口纳入到居住地日常的户籍管理工作中,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协同管理;强化社区在外来人口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依托社区或

居委会,以外来人口的居住地或落脚点为突破口,将管理对象纳入管理范围。三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保证外来人口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要。论文网四是继续加大对外来人口防病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卫生防病意识;扎实做好外来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加大传染病监测力度。五是根据外来人口的支付能力和保健要求,为其设计一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对外来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限价收费等,降低外来人口接受卫生保健服务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陈海波,肖祥敏.衡阳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现状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8,10:40-42.[2]陈刚,吕军.关于我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26(8):14-19.

第五篇:海虞镇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海虞镇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336”模式

【背景】

近年来,随着海虞镇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流动人口与日俱增。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改变了我镇区域人口的总量和年龄结构,弥补了本地劳动力人口的不足,繁荣了市场,搞活了流通,为镇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自身的特性,加之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生育旺盛时期的青壮年,也对我镇传统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人口计生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海虞镇从服务管理模式上推进改革创新,有力的促进了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做法】

一、调查摸底阶段。2009年对全镇流动人口的现状特征、人口计划生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理制度作了全面调研分析,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模式,2010年试行《海虞镇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在试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镇人民政府正式出台《海虞镇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336”模式。

一是建立“3级”联动模式。建立“协管员,村、居(企),镇、”三级联动长效监管机制。实施协管员工作规范制度,村、居(企)落实服务制度,镇级指导管理制度。制度明确协管员在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登记时,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发现怀孕线索及时提供给所在村或镇计生办,并及时上门采集本辖区内的外来人员的基本信息。村、居(企)要落实执行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职责,把好信息关、孕情关、落实关,对工作及暂住在本辖区内的外来人员的基本信息要做到心中有数,办理《苏州市非户籍人口管理服务卡》,建好外来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卡并录入信息平台。镇计生部门指导好协管员、村(社区)企业等计生干部开展工作,做好协调、管理、服务、监督各项工作。

二是推行“3”项长效运行模式。提出了“合同承诺化管理、计生信息化管理、服务均等化管理”三项长效运行方法。在合同承管理中,镇与村(社区)签订管理合同、将全年应达到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各村与出租户签订《房屋出租户计划生育合同》、《房屋出租户计划生育诚信协议》,双方作出管理服务承诺;村(社区)与办理过《苏州市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的已婚育龄妇女签订合同。在计生信息化管理上,利用好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的社区采集工作,及时核对更新数据,确保信息质量。利用好全国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与流动人口户籍地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强化与户籍地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工作,及时发布流动人口婚育信息及接收流出人员信息,不断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在服务均等化管理上,推进6个方面服务均等化。一是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个性化宣传咨询服务。二是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将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纳入“幸福家庭健康工程”服务对象,提供一年两年免费生殖健康服务。三是优生优育服务均等化。符合政策生育的流动人口夫妇能够免费接受孕前优生健康筛查。四是避孕药具免费服务均等化。在各村世代服务室、卫生室设立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点,流动人口可免费领取避孕工具。五是生育关怀服务均等化。开展关爱困难流动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六是奖励、免费技术服务均等化。按规定为流动人口给予落实长效措施一次性奖励,报销计划生育手术相关费用。

三是确立“6”部门责任模式。将人口计生与综合治理、公安、财政、教卫、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工作相结合,把人口计生工作与全镇其他工作相结合,有效整合资源,明确“6”部门职责。

1、综治办:配合计生部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2、公安部门:将暂住人口管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有机结合,在办理成年流动人口《暂住证》时,查验结婚证、身份证、《婚育证明》等相关证明,并详细填录办理人的计划生育字段(婚姻状况、节育措施、子女情况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协助有关部门共同排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信息,反馈互通,切实做到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及时提供流动人口无计划怀孕线索,发放《依法持证生育告知书》,并通报现居住地计生部门。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集中治理工作,对流动人口妨碍计划生育公务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3、财政部门: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

4、教卫部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配合计生部门在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生理卫生、青春期等知识教育;督促在各类学校入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办理《婚育证明》和《管理服务卡》。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优势,积极向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奖励优待政策;对要求提供孕期保健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要查验《生育服务证》、《婚育证明》和身份证;应及时将无证怀孕、生育对象信息反馈当地人口计生部门。依法加强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积极配合人口计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使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一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外来流动人口在办理《就业证》同时,要查验《婚育证明》,配合做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专项整治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6、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辖区内流动人口的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对支持、配合计划生育工作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业主,在办理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贴花、申请变更等事项时提供优质优先服务;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对违反有关人口和计生法规政策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业主落实相应的处理措施。【成效】

海虞镇“336”服务管理模式以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

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3级联动模式”,通过协管员、村(社区)落实信息反馈、镇级指导管理措施三级联动机制,做到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问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了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企业事业单位法人责任制“两大基石”,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融合社会各方力量,真正形成互动互补的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格局,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提升流动人口工作质量。3项长效运行模式进一步告知了流动人口应尽义务及享受合法权利,及时掌握各类流动人口信息,落实有针对性的服务管理措施,大大提高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率。同时,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所思所盼,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搞高了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三是实现了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6”部门职责,营造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对减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增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力度提供了方便。通过各部门配合,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动态信息、能从源头上准确掌握各类人口底子、部门配合作出处理、形成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的无缝隙全覆盖。

下载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形成总结材料。 三川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的工作总结 一、流动人......

    山亭区:探索新建住宅小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模式

    山亭区:探索新建住宅小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模式 针对新建住宅小区未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前,业主办理计划生育有关事项难问题,山亭区人口计生局与区住建局近日联合出台了《关于......

    实施“三集中”服务管理创新企业流动人口计生新模式

    实施“三集中”服务管理 创新企业流动人口计生新模式 实施“三集中”服务管理 创新企业流动人口新模式 ***市人口计生委 一、创新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观念)的落实,必须以探索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作支撑。 (一)不同阅读课型......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

    军乐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 根据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推进情况,为不断提高推进工作质量和整体水平,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 1.镇流管办......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王旗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 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各村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统筹解决人口......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验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确保计生政策宣传全覆盖XX市XX乡人民政府 XX市XX乡地处XX西南边陲,拥有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全乡辖XX个村,XX个村民小组,XXXX户,XXXXX人,其中XX族人口25......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制度 一、县级管理服务制度 (一)综合管理工作制度 1、协调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卫生、工商等部门,建立部门之间的联系、协查、配合、通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