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趣的沉浮 课后反思
《有趣的沉浮》课后反思
这节课核心的内容是浮力,但是浮力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会有些难以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借助了纸托物体来模拟浮力的存在,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能够记住浮力的存在,这一点呢并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我通过网上一些优秀的教案学习而来,再经过自己的修改,这足以说明自己的视野和经验不足还需要多多学习,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多搜集材料多看一些比较好的教案课件,这样会对自己教学水平有很大提升。
在这节课中需要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也需要浮力,这个比较困难,学生自己的认识也是错误的,所以我直接就告诉他们答案了,在证明实验中,我没有使用课本中的实验而是使用了一个新的器材弹簧测力计,这就涉及到对新器材的介绍,这个过程是必须的。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是比较顺畅,层次明确,环环相扣的,在经过老师们评课之后知道了自己在教学语言还需要改进,上课中的语言有时有些通俗化随意化,不够专业和精炼。
第二篇: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反思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展示了动画、图片、以及实验结果过,这些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本节课由于设计的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有点多,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对于有些实验做的不够成功,但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们重新操作的机会。另外这节课由于实验都于水有关,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验器材的管理不到位,经常出现水渐出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这节课在学生实验环节应该注重提高对实验操作的要求。
第三篇:《马铃薯沉浮的条件》课后反思(藻亮亮)
《马铃薯沉浮的条件》课后反思
藻 亮
《马铃薯沉浮的条件》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在这一节课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通过我的“引导、启发、实践、发现、总结”,和学生的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分析、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我用两个谜语揭开了实验材料,一个冷谜语“我是土里的豆豆”同学很容易的答出来是土豆,我紧接着解释要用科学术语马铃薯,这就提现了科学的严谨,第二个谜语“我从水中来,最怕用水冲,若要进入水,立马无影踪。”学生也是很给的答出了是盐。紧接着做了个魔术,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到了沸腾,这节课就自然而然的引入了主题。因为有前几课的铺垫所以这里就直接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
课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这堂课,认为还是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拿出来分享。
深入领会教材的内涵是探究教学的必备条件
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如果这个意图你认为不合理,你就可以创新改革。反之,如果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那是不恰当的。我在教本课时,开始并没有了解编者每一步设计的意图,尤其是当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那杯是盐水。为什么编者在教材编排中还要学生自制一杯盐水,让马铃薯浮起来,这似乎是多余之举?后来,我明白编者安排这一步是让学生明白马铃薯只有在浓盐水中才能浮起来,经过实验还得出的“马铃署在盐水中会浮起来”的结论还不是很正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较好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在得出液体越重,浮力越大。我感到教材设计的每一步骤都是有编者的意图存在,只有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去取舍教材,创新教材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大块:
一、哪杯水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为什么?让学生猜测讨论 二:做实验,多少克盐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必须是一定浓度 三:得出结论。
我抓住这三个环节上的有条有序,第一环节我设计两杯水并放入马铃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一杯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而另一杯水没有让马铃薯浮起来,烟火的美丽在于其炸裂时呈现五彩缤纷的状态,静寂的岩石在碰撞时会发出令人眩目的火花,人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飞跃,才会引起人的兴趣,激发灵感。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比如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我就按照学生的方法挑选出最合适的方法演示出水杯中到底是什么物质。回过头想想,其实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他们的猜想。是不是会更加提现了科学的方法呢?如果最后再加一个比一比盐水和清水的重量会更加出彩。
这节课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逻辑性、条理性比较清楚,实验环节处理的过于细致,量取100毫升的水和加食盐溶解其实是一个环节,我把它们分开。原本的一个实验分成了两个大块,意在害怕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处理上有所欠缺。
教材上是让学生溶解1勺或者2勺食盐或者更多,马铃薯有没有浮起,这就是因为食盐溶液达到了“一定浓度”,从而证明只有“一定浓度”的盐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而我将教材改成了溶解多少克的食盐,这样一来是为了配合下月实验教学验收做铺垫,熟练使用托盘天平,二来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量的概念。在实验室过程中学生对这个没有见过的仪器很好奇,也很模糊。我及时对有些组做了指导,天平的调平和测量有些同学存在着很多的未知,比如天平不平衡了,有一个组想到了给托盘加点水,而并不是用平衡螺母去调试,这点有待于训练。
课堂教学要强调实验结论——“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浓度”这个概念。所谓强调,就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注重这种概念的渗透,而不是实验结束后一揭示了事。在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里还间接地进一步理解了“浓度”的概念,使学生对于本课实验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真正做到了在实验中总结,在理解中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一是:在学生做实验时,应该让每组组长合理分配工作,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
二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而不是照老师教的方法做。要启发学生想出具体的实验方法,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后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1):怎么证明你的预测?
(2):需要哪些工具?
(3):怎样测量?
(4):需要测量马铃薯在空气中的重力吗?为什么?
三是:实验记录单的设计,比如在记录加入物质量和沉浮情况时,把沉、浮、半沉半浮等情况标注细致,让学生便于准确记录。
四是:应该在实验之后要求学生把实验器材收好,在最后的总结中让更多的小组参与进来。
总之,科学课要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通过这一节,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以更加完善的细节和充满亲切感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课后反思
藻亮
第四篇:中班沉浮反思
中班沉浮反思
科学活动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头一次上,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没有底,因为觉得自己的科学知识相对的比较匮乏,而孩子在探索中的发现和提问老师有时候是预想不到的,经过年级组的教案讨论及上课的思路与步骤,对于科学活动有个初步的了解,按照年级组大家共同讨论的方案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科学活动的尝试,活动刚开始我以沉浮记号和小棋子实验引出,当时头脑里面还是比较清晰的,也交代了猜想及实验的任务,在猜想的过程中没有出示具体实物,对于实验的猜想部分大多数孩子都以完成,但是实验的要求与猜想的要求同时一股脑的告诉孩子,对于中班的孩子还是很困难的,而且边操作边记录还要一一对应的记录对于从来没有记录过孩子的经验是相对缺乏的,所以这个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漫长的而且有点混乱,在实验中当我提到让孩子试完一样东西要放回到筐子里然后进行另一样的尝试,孩子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对于实验记录没有马上记录下来,而是对照着自己的猜想会高声说:“耶,我猜对了。”而且对于操作材料反复操作,当然并不反对孩子反复操作但是没有明确目的和带有任务式的操作有的孩子已经把橡皮泥完全弄碎把水搅浑了。由于操作记录的时间过于长所以再最后的总结中先让孩子来发表哪些东西是沉得哪些是浮的在实验中孩子会发现纸船先是浮的后来是沉的,因为毛线上一个班级用完后没有擦干所以到我们班的时候直接变沉的了,然后老师直接总结,其实记录表的意义失去了,孩子没有自己对照实验的结果最后我也没有很详细的讲解,最后提问怎么样把浮的东西让它沉下去,个别孩子的回答还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比如按下去、放重的东西、把塑料蛋壳装满水等,课后孩子还跑来和我说“老师,把塑料蛋壳装满水再按下去它还是会浮上来的,我已经试过了。”听到这样的话我真的很开心,科学活动中在探索中孩子真的能发现收获很多东西,虽然自己的第一次尝试是不成熟的不成功的,在经过年级组老师和领导的共同帮助下,我自己也收获了许多对科学活动的教学有了一个定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五篇:《有趣的沉浮》听课体会
《有趣的沉与浮现象》听课体会 小曹幼儿园 陈秀芝
近日,我学过学校平台认真观摩了青年教师王英老师的公开课《有趣的沉浮》。我感觉聂老师讲得很精彩,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和感受。
一、导入新颖。导入环节聂老师播放了一段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视频,由灰太狼乘的木筏引出有关沉浮的问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利用和挖掘周边的教学资源,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流畅。这节课通过观察水中的物体、猜想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亲自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起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题,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时间安排紧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纪律又不混乱,掌控课堂能力可见一斑。
三、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这节课教学中,聂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交流、实验等,这样,幼儿在学习中自由发现、猜想、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其他幼儿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让他们充分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王老师善于控制课堂秩序。由于好奇心,幼儿会不自觉地动实验器材,或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而不听老师的按排,所以科学课往往不好控制课堂秩序。但聂老师根据幼儿学情,分配不同的实验任务,使得这堂科学课秩序控制得很好,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井然有序地进行探究操作。
五、在这次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注重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幼儿得认识经历了“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又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幼儿为主体,开拓幼儿眼界,让幼儿对科学感兴趣,认真观察,细心体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