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围绕“老有所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1: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南围绕“老有所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南围绕“老有所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篇:海南围绕“老有所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010年,海南省将围绕“老有所养”,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海南省2010年将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全省62.5万名60岁以上农民提供养老保险;海南省财政投入1871万元用于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将60岁以上从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逐步纳入保障范围;同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月人均增加不少于120元。海南省财政还将投入2891万元,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补助提高50%,实现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120元;同时,投入2000万元启动省托老院建设;投入2289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6所;投入700万元用于7274名重度残疾人的康复和生活补助。

近年来,海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较快进展。2008年,海南省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省级统筹。2009年,调整了全省35.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10元,调整后人均月养老金达944元。农垦近40万名职工的五项社会保险移交市县属地管理,农垦职工的社会保险待遇显著提高。

此外,村干部生活补贴长效机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海南省18个市县按照月人均不低于500元的标准发放在职农村“两委”干部的补贴,各市县将补贴经费列入了政府财政预算。2008年7月,海南省还建立了对低收入群体实施物价补贴的长效机制,目前,海南省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245元、人月均补差为165元,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163元、人月均补差为88元,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8-2009年,海南省共投1.2亿元,将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人均191元/月,超过了民生规划设定的140元/月的标准;新、改(扩)建乡养老院46间,五保供养对象达3.85万人。

第二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职工群众后顾之忧

首都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研究课题组

一、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劳动者享受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济、工伤有偿”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首都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相比,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城乡社会保障无论制度模式、覆盖范围,还是待遇水平,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和通盘谋划,加快完善城乡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首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

(一)首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全市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6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实行了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从机制上保证了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做到了既无历史拖欠,也无当期拖欠。从2001年我市启动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大额医疗互助、企业补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普遍实行了大额医疗互助制度,并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企业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职工参加到社会保险范围中来,社会保障覆盖人口持续增长。目前,全市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99.1万人、326.1万人、274.9万人和532.6万人。同时,社会保障人员结构日益多样化,从过去的基本只针对国有企业职工,转变为面向各类非国有企业职工和个体经营者等。

近几年,我市还着力探索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制定出台了《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建立了社会保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的转非劳动力安置制度,将建设征地转非劳动力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整合完善政策,扩大了整建制农转居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试点;制定政策,妥善解决了征地转工自谋职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模式和筹资方式;按照“低门槛、低缴费、保大病、保当期”的原则,出台并实施来京务工人员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办法,增强了来京务工人员抵御风险的能力,努力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为规范基金的管理,我市建立了以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健全了行政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为基金的安全可靠运转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我市从1994年开始,坚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相关待遇调整机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市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范围覆盖不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尤其是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市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制度模式、覆盖范围和待遇水平上城乡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在城镇,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

育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则处于起步阶段。对农民而言,医疗和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两个险种,“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每个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我市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自1995年全面推行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其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从覆盖范围看,据2003年统计,全市有农业人口约328万人,农村劳动力140万人,33万人参加了农保,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10.1%,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6%;当年全市有9882人领取养老金,平均年领取标准为1032元/人,月均领取标准为86元/人,保障待遇水平偏低。2004年,我市开始实施的农村初级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仅在怀柔、大兴区试点,覆盖范围还很低。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也仅占农村人口的1.3%。这种状况不能真正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在农民医疗、养老方面实行了“乡镇、村级小保障”的保障形式。据2004年对23个乡镇调查,有11个乡镇实行了“小保障”,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医疗、养老的需要,弥补了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受乡镇、村经济的影响,这种保障方式很不稳定,保障标准差别较大。我市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异,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很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快我市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步伐。

三、健全首都社会保险体系的对策

在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思路:一是城乡保险制度统筹谋划,相互衔接;二是社会保险改革与就业政策统筹考虑,相互促进;三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考虑,相互适应;四是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统一考虑,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总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超前谋划研究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方案以及前期准备工作;加快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和待遇计发的衔接办法,保证两种制度的平稳过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负担;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为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稳步推进公务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及《北京市生育保险规定》。

二是积极推进企业补充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落实和规范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巩固成果;积极研究制定《补充养老保险的暂行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建立补充养老保险,通过建立企业补充社会保险制度,提倡劳动者参加商业保险,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是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覆盖范围。全面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快社会保险征缴模式和经办方式的改革,以实施“金保工程”为契机,在实现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统一征缴、一单托收”征缴模式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将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纳入统一征缴体系,最终实现“五险合一、一单托收”;适应多种用工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办法,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

四是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实现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由企业向社区转移,优化发展环境,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平等条件。要重点做好国有破产、改组、并购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农村社会保险改革,实现模式创新

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完全储备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向积累加补贴的模式转变,实行家庭保障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模式;按照“政府扶持、集体出资、个人缴费”的原则,改革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从医疗保险来看,要进一步完善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扩大覆盖范围,完善相关政策,提升保障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能齐头并进,要找准重点和突破点,当前重点是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把失地未转居人员全部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快建立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相互衔接机制

城乡社会保险的衔接,主要是指社会保险政策衔接和基金划转两个方面。政策应体现在保险关系转移的双向性,基金要体现劳动者缴费的连续性。我市已于去年出台了《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农转居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办法》、《农转工自谋职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办法》,从制度上将农转居、农转工以及农转工自谋职业人员,纳入了社会保险体系,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新制度的覆盖范围。以农转居和失地未转居人员为切入点,建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衔接机制,制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农村相关制度衔接办法,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积极推进本市农民工和来京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解决本市农民和外来劳动力社会保障问题。

四、健全首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的对策

(一)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1.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

(1)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基本思路是科学设定低保标准,准确分类低保对象,规范救助程序,扩大低保资金,加大低保相关政策配套衔接,实现救助标准科学化、救助程序规范化、救助管理网络化、救助对象动态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低保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一是建立低保标准的科学调整机制。二是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家庭困难系数,进一步完善分类救助办法,使困难程度大的家庭得到更多救助。三是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做到社区每月、街道每季度、区县每半年对重点低保对象走访一次,随时掌握家庭情况,确保救助进出渠道畅通。四是加强低保与就业政策、扶贫政策的有机衔接。增强困难群体社会资本,提高低保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2)健全专项救助制度。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扩大范围、规范程序等入手,加大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力度,根本解决低收入家庭看病、住房、子女入学等困难。第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救助制度、危重病救助制度、大病救助制度,有效缓解低收入人员的医疗困难。全面进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第二,加大教育救助力度。建立北京市扶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专项教育基金。形成不同教育阶段采取不同方法的教育救助体系,帮助低收入家庭子女完成学业。第三,进一步深化廉租住房制度,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多途径筹措资金、拓宽廉租房供应渠道,增加廉租配租人员名额。

(3)提高应急救助能力。依据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和生活状况的变化情况以及突发事件制定实施应急救助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危机、市场价格波动、家庭变故的应急救助能力,充分发挥临时救助的补充作用,基本建立起体系完善、反应迅捷、效益充分的应急救助体系。规范临时救助程序,建立市级资金补助机制,从医疗、教育、供暖、突发事件影响等方面,对低收入家庭面临的阶段性、临时性困难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继续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灾害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积极推进社区减灾,提高救灾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切实保障。

(4)建立健全外来人员、农民工中的困难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目前对生活困难的外来人口和农民工的救助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这对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和谐是一大隐患,必须着手进行相关制度设计,以确保该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同时,要进

一步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完善与救助管理工作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严格控制职业乞讨;完善跨省救助、危重病人救助、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长期滞留人员安置等工作机制,从特殊困难群体的特殊需求出发,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管理体制;加强救助管理设施系统和网络系统建设;健全部门配合协调机制;构建民间组织、慈善团体、宗教组织和广大市民参与机制。

2.理顺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社会救助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1)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市和区县政府分级成立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市民政局负责本市社会救助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信息统计和对外发布。区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发展改革、劳动保障、统计、财政、卫生、教育、建设、农委、公安、司法、人事、城管、审计、监察、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慈善协会和红十字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社会救助相关工作。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和效绩考核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推动工作落实。成立社会救助监督小组,加强救助政策监督检查。定期委托专业评估机构或组织专业评估组,对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活动进行效益鉴定与评估,并向社会公布。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宣传力度,培育公益意识,倡导参与、分享、和谐、发展的社会救助理念,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2)强化街道(乡镇)的综合救助职能。按照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关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精神,应该进一步明确街道(乡镇)对基层社会救助工作的综合管理职能,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救助款物应由街道(乡镇)负责合理调配发放,街道(乡镇)应及时汇总掌握救助对象和救助工作的情况,从而形成各业务部门政策指导、街道(乡镇)具体落实的管理体制。可以说,完善基层社会救助工作综合职能,是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落脚点,有利于实现社会救助工作“条块”结合、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开展社会救助服务。

(3)加强社会救助队伍和网络建设。一是要健全完善市、区、街社会救助机构,社区居村委会全部建立救助协管制度。二是全面推行阳光救助工程,努力实现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便民化。三是构建社会救助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4)提高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第一,统一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程序,有条件的区县要建立社会救助部门联合审批制度。第二,实施低保家庭动态跟踪管理,逐步建立救助对象收入审查制度,确保救助渠道畅通。第三,推行救助一次性告知和协议管理制度。所有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员均应参加街道(乡镇)组织的公益活动,并实行考勤制、时间储备制、活动纪要制。

(5)建立起多渠道、稳定增长的救助资金筹措机制。一是确保政府救助资金的稳定投入。同时,分级建立应急救助资金,用于困难家庭的应急救助。二是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的筹措。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和支持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救助资金的融资规模。三是做好社会救助资金的宏观调控和使用监督。在资金的管理上,低保资金应该列入各级财政的预、决算,建立低保的专门账户。在时间上,要做好各级财政拨款和地方分担低保经费的衔接,不使低保经费使用出现空档。

(二)做好社会福利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

1.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按照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充分论证,科学地编制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既要考虑不同地区老年人口的数量和床位需求,也必须考虑全市的整体发展格局,考虑不同地理环境等对养老服务的适宜性,以此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指导性发展指标。根据目前的情况,条件较好的近郊区可适度发展,城区、边远山区以巩

固、完善为宜。在充分利用现有养老服务存量的基础上,要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科学合理调控各区县养老服务机构和床位数,使每个街道乡镇(包括地区办事处)养老服务机构,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科学合理的标准。适应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发展趋势,建立符合市场和群众需求的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适应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或机构建设力度。

2.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

应进一步从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思路出发,全面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第一,全面推进政府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实行政事分开,扩大养老服务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使其成为不依附于政府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发挥政府办养老机构的示范作用,带动和促进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增强养老服务机构自我发展能力。扩大“公办民营”试点,通过招标、招聘或委托经营等成功做法,将政府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探索股份合作开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思路。第二,鼓励支持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制定和落实资助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措施。第三,加强养老服务行业建设。针对老年公寓、养老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中心、临终关怀院等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制定不同的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提高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第四,继续倡导社区和居家养老,多形式、多渠道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扩大日间照料服务,完善和丰富各项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内容和项目。第五,完善五保供养制度,积极推行集中供养,完善政府供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分散供养机制,确保五保供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3.积极发展儿童福利事业

当前儿童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儿童福利工作法规非常薄弱,儿童福利机构收养能力不足,家庭寄养缺乏规范和监督,儿童福利社会化水平明显偏低,专业化服务能力需要提高。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加紧对儿童福利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应针对儿童福利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二是加快儿童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要大力支持社会性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同时加强政府对儿童福利机构的宏观指导、行业监管。三是进一步探索完善家庭寄养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家庭寄养规模,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认养家庭和寄养儿童双方的权益,为儿童创造更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四是积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逐步形成儿童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和专业队伍。

4.加快福利企业和福利彩票事业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福利企业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快发展,加大改革改制改组力度,调整福利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企业管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福利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提高福利企业的经济效益时,要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尤其是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实现福利企业的社会效益。

北京市福利彩票事业自开办以来,取得了骄人成绩,每年福利彩票销售总额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年彩票销售达到18亿元,销售总量、筹集资金、增长幅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下一阶段,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扩大福利彩票的发行。借助销售网点、销售人员、促销、调配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概念来从事发行工作,站稳市场;针对市场需要开发出各种彩票产品,抢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降低营运成本,促进销售。第二,加强福利彩票的管理。健全完善福利资金管理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财务机构,配齐人员,建独立账户,做到专款专用、列项报批,使彩票资金的管理更加规范。第三,注重福利彩票的使用。福利彩票的使用必须公开、公示、透明、高效,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把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公益性事业作为福利资金的投入重点,而且投入使用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课题负责人: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力丁

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陈之昌

课题组长: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鸿春

市社科联正局级研究员马仲良

执笔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周立今

市民政局雷承佐

第三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社会制度。这其中,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等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可持续,对于进行中的深化改革意义重大。

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转型期城乡社会风险趋于显性化的背景,需要我们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3.26%(人数为1.78亿)。预计在未来5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5%,2025年将上升到20%,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30%。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考验。与此同时,不断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也凸显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推进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2013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0万套,基本建成540万套,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简单的数字背后,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红利,实现了安居乐业。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仍不能放松懈怠。人口多、底子薄,决定了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要看到,在诸如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还有很多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还有大量人口亟待脱贫。与此同时,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从广覆盖向提高质量方面升级。可以说,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旧任重道远。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是为了给百姓构筑坚实后盾,提振消费信心。从国际而言,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从国内看,我们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在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能为发展解除后顾之忧,更会发挥强大助力。

第四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时政背景

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在今年也依然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除了城镇就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顺畅转移接续,今年,多个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涨也体现了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重视。

2010年1月份,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为当时正在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改进政府工作的目的进行考察。考察中,温总理在认真听取了残疾群众的意见之后说,“关于完善《工伤保险条例》,我们要认真加以研究、修订和补充”。李克强副总理今年3月份考察新疆时,切实强调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辅相成,要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二、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7亿人。农村社会保障也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享受人数达到4291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农民达到8.14亿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主要问题有: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反映在社会群体上,则表现为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

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我国虽然相继建立了针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不少保障制度刚刚起步,覆盖率不高。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保障的人口大概在3亿人左右,目前参保人数为1.18亿,参保率只有39.3%。此外在养老保障方面,还有农民、农民工和城乡无保障老人三个群体,无法纳入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范围还未覆盖全民。

2、社会保障水平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6%左右,与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有一定差距。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只有12%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此造成群众享受到的保障待遇偏低,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只有30%左右,城乡低保标准总体偏低等。

3、社保制度不健全。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健全,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一方面,该建立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比如,我国尚无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致使社会保障领域的很多工作因没有法律规范而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另一方面,该统一的制度也未完全统一。比如,受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存在着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的问题。各地都分别制定仅适用于本地的政策、标准、措施,导致社会保障关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接续、转移阻碍重重。这与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使得大量流动就业人员难以正常享受养老和医疗待遇。

三、怎样促进社会保障?

(一)关于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温家宝总理在今年4月发表文章指出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有大有小、保障水平有高有低,这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有关,也与政治体制和历史传统有关。但就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保障项目而言,却是大同小异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12个字,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也可以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快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劳动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努力加快扩大覆盖面。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个人终身社会保障号,并尽快实现全国联网。

第三、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要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要重点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倾斜。社会保障投入是用人单位、职工和政府的共同责任,要合理划分三方责任,形成科学的分担机制。要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增加缴费收入,强化基金监管。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一是对城镇就业群体,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二是继续解决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落实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将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对目前实行自愿参保原则的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强化政策激励,引导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参保、长期参保;四是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实行先保后征。

第五篇: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立高水平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关系着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民养老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工作重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有劳有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狠抓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保障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民稳定就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县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抓手,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技能就业计划”、“青春富康行动”、“万名巾帼家政服务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路径,充分整合行政资源、培训资源和政策资源,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100余万元,地方财政配套和机构注入100余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迄今为止,全县共有52000人接受就业性培训,占农村劳动力的77.4%。17647人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6.2%。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43280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91.5%。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达到26484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61.2%,我县劳务经济已经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加大执法力度,提供维权保障

为充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县设立农民工服务中心,对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培训、就业、维权“一站式”跟踪服务。一方面,对县内从业农民工实行档案代管、劳动关系代理、工资代发。另一方面,在外出务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维权服务站,全权负责农民工用工对接、安排就业、维权等 系列服务工作,使外出务工农民能就业、能赚钱、能维权。同时对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开通“12333”免费维权服务热线,全天24小时开展热线服务,使外出农民工安全有保护,合法权益有保障,老、病、伤有保险。今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4066人,医疗保险3070人,工伤保险4828 人;签订劳动合同8150人,鉴定率为100%;处理劳动争议64起,涉案1201人,为务工者挽回经济损失271.5万元。

(三)启动农村养老保险,提供养老保障

一是出台《远安县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消除了制度障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工作专班,在每个乡镇各确定一个试点村集中宣传相关政策,印制《致全县农民朋友的公开信》2万份分发给农民群众,鼓励农民朋友参保。截止到10月底共有470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征收社保基金700多万元。二是为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县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远安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该办法着眼于协调被征地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我县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政策保证。三是制定《远安县村干部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村干部在职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实行村干部个人缴纳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村干部当年缴纳养老保险费,由县财政对村支书、村主任按照4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其他村干部按照30%的比例给予补助。今年年底全县378名村干部将全部参加农民养老保险,预计征收保险费265余万元元,其中财政补助88余万元,个人缴纳177余万元。

(四)加快农村合作医疗步伐,提供医疗保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知晓率。采用印刷宣传单、电视新闻报道、村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和典型事例,让全县每一个农民认识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好处和实惠,2008全县共有154713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

合率达到99.34%(2006、2007年分别为90.6%、96.7%)。参合农民按人均95元标准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469.8万元,其中门诊医疗基金123.8万元,住院基金1258万元,风险基金88万元,月可使用住院基金104.83万元。二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力度和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环境和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受益率。将村卫生室纳入村级组织活动范畴,提高乡村医生补助经费,鼓励农村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取得职业资质,支持大中专院校医学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进一步巩固网底建设。县乡配套支持乡镇卫生院、县中医院建设401万元。三是多方筹措资金,提高大病救助标准。今年已经救助标准由10%提高到30%,救助上限由2000元调整提高到4000元,并且取消救助的病种。截止到目前,集中收治高度精神病40人,大病救助共补助43.6万元。

(五)实施困难群体救助,提供生活保障

我县从去年开始实行农村低保制度,现已顺利实现了农村特困救助向农村低保救助的过渡。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将困难农户分为四类,即生理和智力有问题,家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因病返贫或家里有子女上学负担重的家庭、因为各种自然灾害导致减产减收造成的贫困、农村的鳏寡孤独和已经丧失劳动能力而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针对不同种类的困难农户,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全县农村共有低保户2498户,涉及人民群众5033人,补助额普遍增长。

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我县农村人口约15.6万,今年仅有470人参加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太低。家庭养老仍占据着农村养老保障的主体地位。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低保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对象还局限于“最困难的人”或者“最光荣的人”,农村大多数人仍游离于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农村养老保险的缺失,不仅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无法规避生活风险,也使更多的老年家庭子女难以承受“二、四、一”式(一对夫妻供养四位老人和一到两个孩子)的供养负担。社会保障无法覆盖所有的人群,从而直接导致基层经办人员具体工作过程中,顾此失彼,难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部分群众怨气较大,极少数地方容易出现不稳定事件。

(二)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水平不高,工作合力弱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一支从研究到操作的专业化队伍,很多新措施、新办法的实施缺少前期论证,对已有政策执行情况难以进行科学评估,只好边工作边修改,加大了政策实施的成本和削弱了政策的权威性。二是体制高度分散、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统筹办法不

一、信息无法共享。仅医疗保障就涉及劳动、民政、计生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效应,职责越位与缺位并存。有病参保、无病退保,小病小保、大病大保,重病转保、病愈小保,逆向选择风险在城镇职工医保、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中逐步显现。三是工作手段陈旧。农村社保制度的实施涉及面广、业务量大、操作复杂、政策性强,而目前县直主管部门乡镇开展社保工作的人员和经费不足,影响了社保工作正常开展。

(三)农村社会保障投入不足,资金筹措难

2008年县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省市支持的资金也有大幅度提高,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不足,难以满足农村贫困群众的救助需求。反映在救助效果上,表现为救助范围偏窄、救助水平偏低,部分困难群众没有真正摆脱生活困境。我县农村低保全面推开后,在主要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今年低保补助水平比预计可能会下降。这表明,相对于农村低保水平的提高,财政的投入还明显不足。我县农民养老保险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推行个人账户积累式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标准参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事实上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相比还是较

低。公共财政补助不足的情况下,符合现代要求的良性发展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近期很难形成。

(四)农村低保人员杂,管理任务重

我县制定农村低保标准是根据维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费用,适当考虑其他所需费用来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标准的确定人为因素比较多,缺乏科学测算和合理精算。少数村民攀比思想严重。“他困难,我也困难,他吃我也吃”,部分村民不管是否符合条件,纷纷提出吃低保,造成村干部和相关部门平衡协调难度大。由于情况复杂,家庭实际收入很难核定,导致有时在评议申请对象是否纳入低保范围和享受的保障标准时比较难把握。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存在人情保、达不到“应保尽保”的现象。

(五)农民工问题复杂,解决办法少

目前农民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也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但是囿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某些深层次的难题至今还没有兼顾各方的治本之策,制度性的突破还要中央统一部署。比如,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来处理,制度衔接有障碍;农民工养老保险异地转移不顺畅,导致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纷纷退保;部分企业欠缴农民工社保费和工资问题比较严重。

(六)乡镇工作机构缺位,执行难度大

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撤销了原乡镇劳动保障所。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期望值高、领导重视、社会关注,但由于基层工作缺乏抓手,宣传不到位,工作力度缺乏,也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

三、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政府的经常性工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加大目标责任制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考核分量,努力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强乡镇保障机构建设。建议恢复乡镇劳动保障站(所),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障,使之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架起农民与保障机构间的桥梁。二是规范保障行为。对保障项目、保障标准、资金来源、保障对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三是加强队伍建设。社会保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法律法规多,要建立一支懂法、懂行、懂电脑应用的知识型队伍。农村社会保障经办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感情贴在民生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二)加强宣传,扩大农村社保政策的知晓面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到劳动、民政、卫生等多个部门,各相关应加强协调,共同制定出适合农村的宣传教育规划,按照“舆论先行”的原则,在农村进行广泛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优越性宣传。要建立社会保障宣传日,确立宣传主题,扩大宣传效果,让农民了解社会保障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保障的意识。

(三)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目前现行的多头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能交叉、政策扯皮、执行弱化、保障滞后。而现实的要求是,必须有一个集中协调与分工管理相结合、新型高效的管理体制来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管理和协调。因此,建议建立县农村社会保障联席会议制度,由联席会议协调各相关部门,统一规划全县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整合资源,成立“远安县医疗保险局”,全权负责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医疗保险工作,从而使职能统一、投入集中、高效运作,节约行政成本。

(四)加大投入,不断拓宽农村社保资金的筹措渠道

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低保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就必须广辟财路,多方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力的支持。我县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补助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且投入力度大,但是相对庞大的农村人口,实在还是“杯水车薪”。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在资金上的倾斜,加大低保资金等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促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健康发展。二是县政府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积极落实配套资金。三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捆绑其他部门节余资金,用于农村社会保障。

(五)逐步完善,不断创新农村社会保障的工作方法

一是合理界定农村低保对象。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保障的对象, 尽可能防止“养懒汉”现象, 更好地发挥低保制度的作用。一方面,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劳动努力,仍然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另一方面,要在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属于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二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农村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要完善财务管理规程、业务操作规程等,对农民养老保险业财务、信息系统管理等重要岗位进行合理设置,进一步明确基金征缴、基础数据录入、个人帐户管理、数据汇总统计、财务等工作岗位职责,使工作人员能够按照岗位职责和办事程序履行职责,同时规范业务流程,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六)统筹城乡,不断整合医疗制度的“三张网”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三张网”同时面向人民群众,同样着享受财政补贴。“三张网”应遵循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原则,不能相互“吸引”,互相“拆台”。“三张网”制度是根据不同人群而设计的,带有社会福利性。分别采取政府帮助缴费、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单位与个人缴费三种方式。任何人参加两种以上社会保险有失公平,也浪费了公共财政资源。因此,只能选择参加一种适合自己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杜绝重复参保现象。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参加社会补充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七)强化执法,不断保护农民工的核心利益

把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作为维护农民工权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突破口和重心。一是抓源头,严把各类工程建设开工审批关。所有工程建设开工必须缴纳工资支付保障金,作出无拖欠承诺,加强对各类违规工程建设的查处力度,严格执法。二是抓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工资支付预警制度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变阶段性、突出性检查与各项日常工作相结合,常抓不懈。三是抓协调,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农民工工资清欠清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涉及工程建设、劳动用工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要认真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严格对拖欠行为实施监控,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建设、劳动、公安、财政、工会、安监、工商、法院要密切配合,在明确各自职责的范围情况下,对拖欠行为要联合采取措施直至勒令停业,采取司法强制措施。四是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采取主动巡察与举报专查相结合,专项监察与重点督导相结合的办法,督促用工单位全面签订劳动合同,监督工资支付,加强工资支付情况监管,依法查处恶意欠薪的不法行为。

下载海南围绕“老有所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南围绕“老有所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从零起步的,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摘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分析我县社会保障体......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

    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67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

    尹蔚民: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篇)

    尹蔚民: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 设 尹蔚民: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安全网,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且农村人口占多数,建立一个......

    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建议(精)

    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 改革建议 ○单大圣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

    兰州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兰州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兰州市现有19.2万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全社会关心关爱。记者10月30日了解到,兰州市政府近日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

    围绕全面小康目标 扎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围绕全面小康目标扎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共产党##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我镇地处姜堰市西北部。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亿元,财政总收入5651万元。现有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