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基层犯罪,构建海事廉政文化
基层职务犯罪是指在基层地域发生的依法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以贪利性为犯罪动机的职务犯罪,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类多发性犯罪。海事执法人员作为法律法规授权进行水上交通管理的主体,在发展区域经济、维护水运秩序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基层所工作的海事人员,他们中的绝大数人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但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仍有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钻国家政策、法律的空子。虽然案件数量不多、涉案金额不大,却造成船民对海事部门的不信任,影响党和国家的威信,不利于水运市场的稳定,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看来,必须将防控基层人员职务犯罪作为构建海事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海事廉政文化的导向、监督、教化、和规范作用,使他们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防控并举、标本兼治。
一、基层海事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
1.特权思想。定位错误是犯罪的思想根源。一些基层海事人员存在严重的特权思想,认为自己是管船民的,把自己凌驾于人民和制度之上,无视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从而政治上放松思想改造、生活上远离人民群众,迷失了正确的人生方向。
2.失衡心态。畸形的价值观念是犯罪的内在动因。一些基层海事人员,看到国家工作人员经济待遇在逐年提高,一些人通过经商等渠道也致富了,而自己拿钱不多、管事不少,一年到头很辛苦,心理失衡,盲目攀比,于是开始出现不捞白不捞的错误思想,依据自身“优势”以权谋私,把公款当成“个人钱庄”,借职务便利吃拿卡要。
3.侥幸心理。很多基层海事工作人员开始犯罪时是心存顾虑的,但他们又认为:社会上腐败的人那么多,官职又均比自己大,山高皇帝远的,怎会偏抓到自己呢。在这种侥幸心理的促使下、伸出了罪恶的手。但他们却忘记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
(二)客观方面
1.基层权力的特殊性。由于基层政权处于权力金字塔的最底端,所以它远离了最高权力和上级权力的有效监管但却在基层地域具有巨大的权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其制约和监督的不足,因而变得极易扩张和滥用;此外,基层政权在改革上滞后,这就导致基层政权不能及时跟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基层政权就可能趁机而“浑水摸鱼”。
2.海事管理的特殊性。目前基层海事部门大多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性质,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部门因为人员超编等原因而使协管人员成为“自收自支”人员,这些人员的工资及其他开支均来源于收费项目。于是,海事部门某种程度上成了“自负盈亏”的另类“企业”,为了弥补经费不足往往采取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执法管理模式,使监督缺省,易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此外,一些海事部门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上的漏洞和隐患,也给违法违纪人员以可乘之机。
基层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目前海事系统腐败问题的典型体现,对其预防和控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综合工程。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消除腐败滋生的文化土壤、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要求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是今后反腐倡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构建海事廉政文化正是防控基层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海事廉政文化在防控基层职务犯罪中的作用
海事廉政文化是在海事管理中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海事执法人员关于廉政的认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执政理念和社会评价等,它包括既包括精神层面(廉政的认知程度、思想素质、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也包括制度层面(廉洁从政的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等),实践证明:海事廉政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拓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领域,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具有内在的促进作用,能推动各种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提高人们执行制度的社会监督意识,尤其在防控基层职务犯罪上作用更为明显,主要有:
1.导向作用。海事廉政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它赞扬什么,倡导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决定着海事执法人员的行动。
2.教化作用。文化的本义就是教化,文化的本质就是“化”人。海事廉政文化在教育对象上从特殊群体——党员领导干部扩大到普通职工,使他们在获得知识、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廉政教育,思想得到升华。3.规范作用。首先,能从道德上进行规范:使海事工作人员的道德行为得以自我约束;其次,能从思想上进行规范:不断地给海事工作人员灌输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使其行为受到正确的支配;再次,能从制度上进行规范:直接学习的党纪政纪条规和廉政法规汇编,逐步筑牢法纪防线。
第二篇: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现状及案例分析和预防对策》
学院:体育学院班级:10级体教2班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
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现状及案例分析和预防对策.............2 摘要:...........................2 关键词:........................2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2
(一)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2
(二)犯罪的暴力程度加深.................2
(三)团体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2
(四)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3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3
(一)自身原因....................3
(二)外界原因....................3
(三)家庭教育的原因........................3
三、青少年犯罪的现状........................4
四、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4
案例一:“蛊惑仔”引诱学生犯罪...............4 案例二:未成年人犯罪也要负责任....................4
五、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5
(一)搞好家庭教育....................5
(二)改进和加强学校教育.................5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6
(四)发挥社区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6 参考文献........................6
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现状及案例分析和预防对策
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只有认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搞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才能保护好未成年人,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及现状预防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语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它激荡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那么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一)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的恶性犯罪也屡屡出现,令人震惊。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来看,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的普遍提前,而心理的成熟程度远远落后生理的成熟程度。生理上的“相对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
(二)犯罪的暴力程度加深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好动、精力充沛、体能好,但同时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激动,是非观念不明确,责任意识缺乏。这些容易导致青少年好逞英雄,用粗暴、残忍的手段破坏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其目的可能仅仅是显示其“有能耐”、“厉害”,其暴力犯罪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冲动性和愚昧性。
(三)团体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从单
一、个人犯罪转变成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有分工的团体犯罪。更有甚者向黑社会发展。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个是以财产为目的的犯罪集团,如团伙盗窃、诈骗、抢劫,另一个是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集团,如流氓团伙。
(四)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
我国青少年犯罪时利用一些新兴的科技成果,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专家认为,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各种智能化犯罪手段通过各种途径,会纵横交错地影响青少年犯罪手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成。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自然也不例外。
(一)自身原因
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低下是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因之一。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尤其是暴力犯罪中,犯罪的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犯罪的青少年多数为厌学、失学的青少年。他们在校时间短,缺乏良好的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也是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因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从不懂事到懂事的关键阶段,身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发育已经健全。但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对世界和整个社会还不太了解,容易受到外部事物的引诱。青少年又涉世未深,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很容易一切从自己出发。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主要青少年稍稍受了一点刺激就容易做出犯罪的行为。
(二)外界原因
社会环境的原因。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文化市场的不规范、社会不良风气、不法分子的引诱等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因素。在文化市场上,一些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当今社会中不良风气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青少年在生长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很大的腐蚀作用。而在社会上闲荡的青少年,有的由于整日无所事事,受不了诱惑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拉拢、利用;有的则是因为没有正当的经济来源,便寻求非法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有的则是闲的无聊,便滋事打架,最后导致犯罪。
(三)家庭教育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现在许多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甚至是有求必应,同时隔代的溺爱更加严重。其次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许多家长以为教育孩子就是打骂结合,“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随意打骂,滥施家长的权威,青少年与父母在家庭中经常发生冲突,从而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严重。再次是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顾。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死亡,或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没有时间精力照顾孩子,使有些青少年极度自大和粗暴蛮横,客观上造成青少年的人生观、价
值观的畸形发展。
三、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相当严峻,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进一步增加。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因此未来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青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用法律来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用教育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宋庆龄先生曾经说过,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但少年儿童的教育不能等待。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已是刻不容缓。
四、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案例一:“蛊惑仔”引诱学生犯罪
一名年仅16岁的女中学生露露听说有个低年级的同学骂她,就叫来几个朋友,把那个女孩暴打一顿;另一名18岁的女生燕子参与5起抢劫,抢钱近5000元。问起她们这么做的原因,她们竟然回答说:“当班长、学习尖子远不如当大姐大威风!”据燕子和露露说,为什么要选择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因为她们看到电视、录像里都是这样,挺牛的,相比于单调乏味的课本上的说教和家长的唠叨,她们当然更喜欢情节生动的电影故事,看得多了,就觉得,认“干哥哥、干姐姐”比友谊重要,电影里的“老大”都用拳头自己解决问题,找老师、报警都是小角色。在电影中,那些大哥、小弟动不动就挥刀冲上街头,都是让人佩服的英雄„„正是由于这些电影电视的“蛊惑”,一些家庭幸福、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开始“出轨”。不良的社会环境目前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外部原因,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消除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刺激,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案例二:未成年人犯罪也要负责任
2000年12月17日晚,户县15岁少年王某为图好玩竟想制造火灾。他先将一堆麦草点燃,但因火势较小没有引起他人注意,又窜到同村张某家老屋处,用火点燃一把干麦塞入门洞引起大火后,王某便躲在暗处观看村民救火。火越烧越大,烧毁了房屋,烧死了一头耕牛和一些用具,损失达7000余元。法院鉴于王某未成年,遂依法作出减轻处罚判决。判处王某有期徒刑8个月,其父母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7000余元。如何确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过了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为已满
××周岁。
未成年人犯罪是否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原则与成年人刑事案件相同,赔偿责任一般应当由未成年被告人的监护人承担。未成年被告人有个人财产的,应当由本人承担赔偿责任,不足部分由监护人予以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如果调阅一下各地的报刊,就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不少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这些报道和其他千奇百怪的事情同时挤在大小报刊的社会新闻版上,成为新闻生产和消费的一部分,你可以去注意,也可以忽视,似乎不再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这种“司空见惯化”的中间,不知掩藏了多少青春的残酷和悔恨。
五、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主要还是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做起。
(一)搞好家庭教育
首先,父母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注意发现孩子的缺点,做到防微杜渐。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仅仅是让其吃好﹑穿好﹑玩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不能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对孩子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些异常变化,如情绪反常﹑学习兴趣下降﹑对不良书刊感兴趣﹑逃学﹑夜不归宿等现象,若发现孩子有上述行为,应主动和学校取得联系,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帮教,防患于未然。其次,要讲究方法,耐心诱导,切忌粗暴。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但父母不一定能教育好子女。孩子的可塑性大,讲究正确的方法对孩子成长是很重要的。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培养良好的感情,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当孩子有错误时,父母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循循善诱,耐心说服。切不可感情冲动,更不能采取棍棒教育的方法,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流浪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再次,家长既要注重言教又要注重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行为不良,最容易影响子女变坏。父母如何律己﹑待人,如何处理公私关系等都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通过对家长言行的耳濡目染,逐渐培养自己的是非标准和美丑善恶观念。如果家长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就会受到子女的尊敬,教育效果就好;反之,不仅不能教育好子女,还可能起更坏的作用。所以家长首先要检点自己的言行,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要求子女不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
(二)改进和加强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教育要坚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坚决摒弃“应试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校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抓好四项工作:继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优化教师队伍;建立新的教育评价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考试制度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否则,素质教育也只是一句空话。其次,要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是让学生知法懂法,预防违法犯罪;第二是使学生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好习惯。如何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呢?(1)要转变观念,把法制课放在同主课同等重要的地位;(2)要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法制课教师不能滥竽充数,必须是经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3)要编写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能引起青少年学习兴趣的法制教育的教材和课外读物;(4)要赋予法制教育以新的内涵,不仅要把法制教育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而且要把它提高到维护青少年权益的高度来认识。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切实履行监护职责。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要履行各自的监护职责。家长不能让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学校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人的学籍;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及时与其父母联系;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或者其所在的寄宿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求助。国家应从法律上对家庭﹑学校及其他责任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行为实行相应制约。
2.加强对文艺宣传部门的管理。文艺宣传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文艺宣传部门的管理,严格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的规定。禁止中小学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严格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含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的出版物。
3.加强对中小学周围环境的治理。中小学是未成年人最集中的场所,加强对中小学生周围环境的治理,既可以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又可以防止中小学生受社会上不良行为的影响。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应把加强中小学校周围环境的治理作为重点,及时制止﹑处理中小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发挥社区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广大群众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积极作用。
(1)加强对社区文化的管理,对那些有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场所要及时查办;(2)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社区行为规范,禁止不良行为;(3)积极帮助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防止他们采取非常手段去解决问题而走上犯罪道路;4.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崇高神圣的工程。只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探讨》
【2】《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3】《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
【4】半月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李宇英
第三篇:浅谈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浅谈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马 百 全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问题,人民生命财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因此,本文试就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青少年教育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犯罪因素
预防青少年犯罪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即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的主体对自己所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危害社会结果所抱的态度,也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行为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其次我们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发展是受人的心理发展的一种规律制约的,人的心理发展就是把人的生物特征和需要,不断的纳入到这一特性的社会关系的规律之中,生物学因素决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因素决定心理现象发生和变化的方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具体的说,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不良影响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不稳定性、冲动导致正常的文化、思想和道德的心理失调的结果。青少年是人生中的黄金时代,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决定青少年走向生活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犯罪目的确定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一定的犯罪动机作指导的,这种动机促使他内心的冲动或者偏激。青少年犯罪和成年人犯罪不同,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是贪财、好色、仇恨、报复、嫉妒等等,而青少年除了这些以外,还与自身的特点有关系,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富于幻想,思维片面,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使他们幼稚的心灵看不清楚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的社会,他们分不清楚社会的真善美及其丑恶,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道德意志薄弱、好奇冒险、盲目的讲哥们义气,喜欢模仿他们心中的偶像,接受社会的东西快。如果他们不及时得到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那么他们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走入歧途,从而走向犯罪。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群体关系,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从法律角度上讲,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家庭成员的不良恶习和错误的观点很容易使青少年误入歧途,从而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给青少年造成难以纠正的人格障碍。很多的父母文化层次底,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漠不关心。如:①、父母的粗暴及不和离异,很容易造成孩子在心灵上的伤害,给孩子心灵蒙上了阴影,使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怨恨、偏激、浮躁,让孩子产生仇恨心理和报复心理。②、父母在生活行为上的不检点或者过度挥霍浪费,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给孩子犯罪心理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意识;③、父母过分的溺爱纵容及没有尽到监护人的义务等等方面。
2.社会因素。
社会的影响给孩子心灵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社会是一个锻炼人和改造人的大舞台。改革开发给国家带来了经济上飞跃,社会财富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很大程度的得到了提高。但外来的不良思想给孩子的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环境受到西方腐化的影响,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恶化,社会混乱,无业人员的增加,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如网吧、电子游戏、不健康的刊物,还有一些地下影都播放一些恐怖、淫秽、枪战、强奸、绑架等等影片,对青少年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拔走入歧途以致犯罪。
3.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聚集人数最密集的地方,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应该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领域,应引起学校方面的高度重视。当然,不是说将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责任归结于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五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定职责。
学校忽视青少年法制教育主要表现在:①、当今大多数学校非常重视智能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让青少年学会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宣泄和放松化解学习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造成升学率不断升高,而学生素质偏低。现在是竞争时代,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很大,但压力过大,就会无形中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释放和解决心理问题。而校方往往以升学率来评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师资能力,达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不负责的态度,任其发展,甚至有些素质差的教师还对其冷嘲热讽,进行体罚,拒绝对差学生的教育,使学生的心身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让成绩差的青少年产生自卑,缺乏上进心,自暴自弃,厌学逃课,加上不良的外部因
素的影响和引诱,很容易走上犯罪。②、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青少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学校在抓智能教育的同时,往往把思想教育抛在脑后,有部分教师甚至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有一位教师在他班发生案件时对媒体说过这样一句极与身份不符的话,说:“青少年要犯罪,学校是拦不住的。”将青少年犯罪完全推出校外。他这种做法是消极的,不负责的。临近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数是认识能力低下,往往是对是与非,善于恶的概念模糊,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把打架斗殴、抢劫偷盗、耍流氓当成是胆量的锻炼,他们把这种违法犯罪行为误认为是勇敢,英雄和意志坚定的表现。由于学校的忽视,使青少年缺乏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劳动观。③、学校对青少年的监管不严。一些学校的管理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没有行使可行性的帮教措施,导致问题沉积,校风不正,甚至歧视有缺点的学生,在言语上进行打击,导致学生心理变态,从而厌学逃学,随波逐流,流入社会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混在一起,参加不健康的活动,走向犯罪。④、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一部分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性教育,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花精力的工作。从现实社会来看,这种教育很重要。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心理和生理都处在一个活跃期,他们好奇,思想和行为容易情绪化,很难把握自我,没有自控能力,意志薄弱导致冲动,如果受外部的不良诱惑和熏染,老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出现早恋或者颓废,甚至走向犯罪。⑤、教师职业道德存在一定的问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课,也有对学生日常行为正确引导的责任。社会经济化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智能变经济的平台,为此,有部分教师受社会不良的影响,忘记了教书育人的宗旨,利欲熏心,歧视家庭经济差的学生,甚至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体罚、谩骂殴打、处予罚款、劝退学生,造成贫困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产生畏惧理或者自卑心理,对违纪的学生不及时采取说服教育,甚至歧视他们讽刺他们,使他们抬不起头从而流浪社会,结交社会上的不良朋友,参加不健康的活动,走向犯罪。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对待青少年犯罪关键是在预防,具体表现在引导教育,感化教育,预防教育和惩戒手段。
1、家庭预防
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作为父母责无旁贷。14岁至18岁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分析,青少年犯罪大部分的共同特点就是盲目崇拜、不讲原则的江湖义气、不明事理的感恩,甚至犯罪了还不明白错在那里,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是错的。因此,必须提高家庭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同时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孩子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不能盲目的夸奖和褒贬孩子,更不能过分的溺爱孩子,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只是结果,而犯罪心理的形成总结原因却是父母平常的疏忽和不良的言行,有意无意的引导和教唆了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结果。和睦的家庭,健康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是稳定的、和谐的、有生机的天空,父母用健康的心态和孩子交流,就会引导培养孩子有上进心、有自信心、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同情心,让孩子顺利的渡过困惑期,树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培养孩子的有独立思考问题、分辨是非的判断力及对待应付控制各种局面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我们深刻体会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帮助,在青少年时期父母的导航很重要,这关系到孩子走向社会是否能让社会认可。成功的父母不仅是事业的成功,也应该是孩子的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无形的。反之,父母离异分居、家庭失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必将给孩子幼小的心理造成无形的伤害,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使孩子孤独、自卑、怨恨、狂妄,给违法犯罪心理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使外界的不良诱惑因素有了可乘之机,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
2、社会预防
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任何人没有能力脱离社会这个大舞台。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因此,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单靠一个部门是难以预防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从关心、爱护、教育、管理等等方面着手,不断的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用案例和现实生活来引导他们学法、讲法、用法,将犯罪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青少年犯罪和减少犯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清理整顿社会环境,严禁学校周边开设舞厅、网吧、电子游戏室,使青少年远离毒品、网络和电子游戏。这些是当前诱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由于沉迷网吧而犯罪的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在网络上浏览到了暴力、色情等网页,由于他们的好奇冲动,抵抗能力差,加上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的教唆,很容易使他们犯罪。还有不少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里上网聊天,结交朋友,甚至发生了网恋不能自拔,因囊中羞涩,不能支付上网费,又不敢跟父母要,最后走向盗窃之路。②、杜绝不健康的报刊杂志、淫秽录像、影视作品进入学校和学校周边区域。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很容易腐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区管理,加大扫黄力度,净化社会风气。③、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青少年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3、学校预防
学校在很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教育工作。主要表现在:①、切实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社会和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不能使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流于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多开展思想健康的活动,多上优质课、法制课、思想道德课。②、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制素质。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受教师的影响最大,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法律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意识观念强的学生,在现实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法律意识,观念淡泊,甚至违背了为人师表的宗旨,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利,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了恶劣影响。他们只追求分数,对成绩差的学生漠不关心,缺乏耐心的教育引导,甚至冷嘲热讽或者,打入另类,有的甚至将他们推出校门,使学生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得不到老师关爱,自暴自弃,产生辍学和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青少年的能力特点、个性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爱好进行因人施教,平等对待优劣学生,引导成绩差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对有缺点的学生耐心帮教,让他们远离罪恶。③、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性偏差等等,教师应该针对这些进行心理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适应环境。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肌体内部受性激素的生理影响,容易引起冲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道德观念很肤浅,情感冲动往往难以控制,容易突发性暴力犯罪。作为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平稳的渡过青春期,对青春期的教育不要羞羞答答,扭扭捏捏,遮遮掩掩,更不能回避实质性问题,要理直气壮的讲性教育,不能让青少年对性有神秘感。④、加强和完善学校的治安管理制度,制定强有力的保护和预防措施,多注意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行为动态,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犯罪行为。青少年因为在青春期容易冲动,并带有逆反心理,因此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来约束他们,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起有很大的作用。对厌学逃学的学生应及时通知监护人,确保学生不进入不健康的场所。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断完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隐患,减少负面影响,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二OO七年十月二十日
第四篇:预防青少年犯罪
健康成长 做合格公民
《预防青少年犯罪》观后感
抚州市乐安县戴坊中心小学六(5)班 学生姓名: 詹鑫凤指导老师:黄美琴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部法律宣传教育片,5个典型的青少年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犯罪的原因和结果。看过之后,我深有感触,这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中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导致犯罪的因素。
经过对比与总结,我发现几乎片中的5个青少年都是因为结交了不良人士造成的,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有出生在农村的,有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但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谈,导致青少年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才忽视了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走上了歧途。在此我呼吁家长们多与孩子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健康成长。
看过每一个案件之后,我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滋味,为我们的受害着而愤愤不平,为受害者的家属而悲痛,同时也为那些犯罪分子而感到憎恶和惋惜。他们为什么要走商这条不归路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悲痛之上呢?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残忍的心理动机呢?为什么------有太多的问题在我的头脑中浮现,有太多的愤怒从心底升起,所以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的心都在抨抨的跳。在犯罪分子中间有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有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员,有身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有进城打工的农村姑娘,也有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少女-------在他们身上都留下了法律的阴影,可是他们在作案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在他们的心里只有怎么样做才能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快,怎么样去化解他们和别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他们从来不为别人考虑,从来不为那些受害者的家属考虑,他们是自私的,是应该受到社会的唾弃,应该遭到法律的制裁,这是他们应有的报应。
尽管法律对那些不法分子已经有了或轻或重的惩罚,但是也不足以弥补受害着及其他 人的损失,不足以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平之感。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要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都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都要用自己饱满的热情来迎接每一天。可是在这样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许多人开始出现了心理的不平衡,开始变得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他们开始对工作不认真,对亲戚朋友疏远,对别人所做的一切都觉得不顺眼,从而心理就出现了很偏激的表现以及很多异样的想法,最终走上了不法道路。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同时也隐藏着家庭的沉重负担,有好多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向导了抢劫,最终落了个故意杀人罪。可见钱这个东西,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利有弊的。当一个人有很好的处理前的方法,不管他有没有前都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危害,但是对于一 个心理出现异常变化的人来说,他就没有那么好的控制力了,就很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无论是他接受的知识层次有多高。
现在看来一个人要好好的生活在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倘若一个人没有足够好的心理素质,他棉队外界的压力就会无法寻找到缓解的方法,会一直按照自己的消极思想走下去,再
也无法回头,这样将会出现让人感到可悲的局面,给社会给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残忍景况。所以我要提醒大家,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社会,给自己人生一个无怨芜悔的句号。
我是一名小学生,没见过什么世面,但片中的大哥哥,却使我震撼。我心中不由得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的后果吗?这些范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遵守行为规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个健康成长的好少年。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小病不治变大病,小错不改变大错。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习惯决定命运。某些不经意的动作,因没及时改正,从而产生占小便宜的想法,久而久之,就触犯了法律。“人强则家兴,家兴则国富”。人是根本,未来都由我们去发展。如果所有人像片中的大哥哥那样,国家就不能发展。当好人总比坏人多,我觉得,好好读书才能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这部片子,让我明白了很多,也让我懂了很多,我希望自己长大之后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就好像伟人孙中山从小就立下“振兴中华”一样,我也要建设祖国,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那些该受到法律制裁的坏人受到惩罚。
让我们一起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公民!
第五篇:预防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保障民生为基础,以加强教育为根本,以完善服务管理为重点的总体思路,全面强化工作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去年以来犯罪率同比下降77.78%,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领导促落实。去年8月31日至9月2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到泰安调研综治工作时,就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共泰安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泰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充实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分工主任任副组长,综治、团委、法院、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18部门为成员。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泰安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听取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分析形势,研究对策,部署任务,解决问题,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市财政拨付了40万元专项资金,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调查摸底促管理。为全面摸清闲散青少年群体底数,综治办牵头,共青团组织为主,依托乡镇(街道)、学校等基层单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群体进行了摸底,做到街不漏居、居不漏户,户不漏人。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810份,个案访谈288例,召开座谈会7次,入户调查186户,对摸排出的3829名社会闲散青少年全部建立服务管理台帐,对青少年的分布状况、基本情况、特征信息、风险评估程度、责任单位、责任人、重点监控时间、监控措施等内容录入资料库,做到人员底数清、家庭情况清、心理特征清、目前情况清,为分类服务管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泰安市闲散青少年群体现状调查报告》,全面分析了全市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服务管理措施和政策建议。
三、创新载体促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内容,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在先的关键。为进一步拓展和加强青少年学习教育阵地建设,以社区和职业技工学校为主阵地,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注重实效的方式,首批在全市30个社区和10所劳动技工学校建立了青少年学习教育阳光课堂,由市综治办统一制作标牌,并在泰安市高级劳动技工学校和泰山区岱庙街道灌庄社区隆重举行了“青少年学习教育阳光课堂”揭牌仪式。从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团委等部门抽调了从事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律师、学校教师、劳动技能教师、心理咨询师,组成了100人的青少年学习教育阳光课堂辅导员志愿者队伍。由市综治办、团市委统一颁发了聘书。根据不同类型青少年思想状况、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以案释法、庭审观摩、模拟法庭、劳教人员“现身说法”、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学习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并行,做到学习教育的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制定学习教育激励机制,规定凡被评为阳光课堂优秀学员的青少年,在应征入伍、就业、升
学等方面,党委、政府优先推荐,充分调动了青少年参加阳光课堂学习教育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接受阳光课堂学习教育培训的劳动职业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万余人次,社区青少年4000余人次,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5000余人次。
四、完善机制促提升。一是健全完善青少年“红黄绿”评估机制。在社区设立舆情监测点,对排查摸底的“红黄”青少年定期进行评估调研,研究分析青少年思想动态,建立灵敏、高效的青少年群体舆情信息发现、处置、反馈机制,全面了解、科学评估青少年潜在的危险状况,提出对策建议,增强对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健全完善青少年“红黄绿”分类管理工作动态监测机制。建立由社区综治干部牵头,社区民警、团干部、民政干部以及楼长参加的工作队伍,根据工作台帐逐一落实监控防范和帮助教育责任人。对“红色”和“黄色”青少年进行定期家访和跟踪关爱,对于“红色”青少年,每月回访不少于2次,对于“黄色”青少年,每月回访不少于1次,并对回访情况及时录入青少年档案信息,确保了帮教工作开展的连续性。三是健全完善“红黄绿”青少年项目服务机制。针对“红色”和“黄色”青少年特点推出了一批文体娱乐项目、教育培训项目、社区文化项目,开辟了青少年求学、求知的有效渠道,鼓励青少年通过自学考试、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文化素质,在实践中成才,并坚持把工作落实到社区、落实到每一名青少年。针对广大“绿色”青少年群体,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阵地,围绕青少年在学习教育、就业创业、身心健康、困难救助、权益保护、预防犯罪以及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广泛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学习教育活动,为放学后的青少年免费提供读书娱乐场所,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四是健全完善青少年“红黄绿”分类服务管理工作动态预警信息管理机制。建立了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采集的指标体系和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信息网络,动态记录工作对象罪错情况和具体工作措施,实现了相关职能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搭建起“红黄绿”青少年分类服务管理工作信息预警系统,始终准确掌握青少年的最新动向,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性资料。全市已有1180个社区(村)等基层组织建立青少年“红黄绿”分类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搭建起了工作平台。
五、封存消灭促转化。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刑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不利影响,针对违法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始终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市综治办、市中级人民法院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在泰安市辖区内,被泰安市两级法院作过有罪宣告,犯罪时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轻罪罪犯。其中,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认罪悔罪的,可适用犯罪记录封存;被判处缓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免予刑事处罚且认罪悔罪的,可适用犯罪记录消灭。为切实做好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消灭工作,成立了由市综治办牵头,法、检、公、司等单位组成的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消灭工作评审委员会,组织实施犯罪记录封存或消灭的审查和确认,办公室设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具体负责对犯罪记录封存和消灭的受理、登记、调查、报批和送达等日常工作。这一政策的出台,泰安辖区内每年将有60多名有轻罪犯罪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予以封存或消灭,进一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帮扶救助促服务。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关键是抓好重点群体的防控帮教工作。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我们积极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为青少年就学、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群体,采取救助保护措施,开展经常性的救助活动,做好流浪儿的教育、管理和安置工作,严厉打击控制、操纵以及教唆流浪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法行为,改进了流浪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针对社会闲散青少年,通过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教、扶持就业创业、帮助解疑释惑、提供免费培训学习技能等方式,从服务入手,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切实解决他们失学、失业、失管的难题。针对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青少年,积极开展“亲情关爱”行动,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社会救助和管理,强化家庭监管,从保障其权益入手,着力解决教育、生存等实际困难,给予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去年以来,全市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360名,免费举办培训班8期,对620名社会闲散青少年进行了劳动技能培训,帮助1280名社会闲散青少年实现就业,对1680名家庭困难的青少年给予了救助,并在低保的标准上增加20%的补助,解决了青少年的实际困难,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继续学习和就业率,降低了违法犯罪。
七、综合整治促环境。近年来,校园周边的治安问题和环境卫生问题时有发生,校园周边存在的网吧、乱摆乱卖、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容校貌和高校的安全。我们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哪里问题突出就整治哪里”的原则,针对危害学校治安、妨害学校教学生活秩序、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经营场所、流动摊点、违章建筑、交通秩序和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非法出版物,充分发挥公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住房和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职能作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集中整治,落实长效监管措施,铲除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去年以来,先后出动执法人员300多人次,发放通告、下发通知300余份,治安拘留影响校园稳定的违法犯罪分子2人,对违法违规经营的6家网吧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严厉处罚,对校园周边的600余家餐饮单位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100余份,清理各类店外经营、乱摆摊设点180余处,拆除乱搭乱建的铁屋棚厦32处,货柜4个,广告牌匾、灯箱40块,协助校方消除影响学校安全秩序的隐患10处,解决了影响学校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