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论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公共事业管理专升本201114074耿杰
中国2011年这一年马上就要走上年末,马上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这一年确实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的电影行业,中国的电影产业有创下了新的辉煌。当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安徽合肥落幕,评选出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18项大奖得主那一刻时。电影,又一次成为海内外中国人瞩目的焦点。从2003年中国电影开始产业化的步伐以来,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令人振奋着。
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从2003年到2011年九年的改革,从最初的不断翻拍古装电影、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素材,被外国电影利用和重视,《花木兰从军》、《成吉思汗》、《末代皇帝》等故事和历史史实被外国人拍摄成电影,备受各个国家观众的喜欢,并在中国赚得了大利润,到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凭借自己的实力高速发展,票房屡创新高,各种新模式、新企业、新渠道不断涌现。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说,“在中国的文化产业领域里,电影产业是发展和增长最快的、最有亮点的;这几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目前仍然处于上升态势,未来几年内也仍将保持发展、繁荣的景象。并且影视传媒产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与核心内容。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屡创新高,这一可喜可贺的成绩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电影人的努力的。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了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首先,中国电影产业的大力发展益于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扶植文化产业的政策发挥效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为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长久以来,政府对于电影行业采取“自由发展”的态度,确实激励了不少电影企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行业“领头羊”。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其次,我国电影业自身经过多年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推进,产业模式与类型化生产初现端倪,产业体系与市场结构基本形成,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电影人的发展电影产业的模式。第一,电影在题材、创作手法、类型上有了很大突破,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模式迈进。近几年中国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出现多样化,喜剧、爱情、校园题材、军旅题材、主旋律题等等,各式各样题材电影出现在荧幕上,且从2009年开始《非诚勿扰》、《十全九美》、《爱情左右》、《风云决》等在喜剧类型方面有了全面突破,《超强台风》、《千钧一发》、《破冰》等主旋律题材的电影有了积极的探索。《李米的猜想》、《即日启程》等文艺片建立了个人化写作与戏剧性故事冲突的统一。
一个明显特点是,除了大投资影片对市场的支撑作用外,一大批中等投资规模的影片成批涌现,在主流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杜拉拉升职记》、《越光宝盒》、《全城热恋》、《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决战刹马镇》、《人在囧途》、《海洋天堂》等影片的热映,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中国电影市场的种类结构正在走向成熟。
第二,小成本电影的发展。
从电影改革初期,中国的小成本电影一直都是惨淡景象,如贾樟柯的电影,葛优的电影《气喘吁吁》,赵本山的《落叶归根》等等,但是,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小成本电影似乎越来越受观众的喜爱。从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到东京电影节,获奖的国产片中小成本电影比重越来越大。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特别为“制作成本低于800万元的数字、胶片电影”设立“最佳”奖,专家呼吁“为‘小片’搭建平台”。业内人士认为,中小成本电影正在迎来发展春天。
2006年导演宁浩、300万元投资的《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为中小成本电影开辟道路。而后5年,已有20多部中小成本电影获得国际大奖,其中包括大众熟悉的《疯狂的赛车》《孔雀》等。国内市场上映的影片如《爱情呼叫转移》《十全九美》《李米的猜想》等也通过好口碑创造不俗票房。最近广受影迷喜爱的《钢的琴》就是一部总投资仅600万元人民币的中小成本影片。男主角荣膺第23届东京电影节影帝,影片并入围本届金鸡百花节“最佳故事片奖”。但是最成功还是今年上映的《失恋33天》
一部《失恋33天》彻底改写了“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小众电影=没票房”的历史规律,某种意义上成为今年电影市场的“最大赢家”。根据娱乐咨询公司艺恩数据统计,截至12月11日,《失恋33天》累计票房达3.5165亿元,引领国内中小成本电影票房收入。今年7月上映的另一部中小成本影片《孤岛惊魂》,也意外地成为票房“黑马”,用500万元的投资博回了8935万元的票房,爆冷内地电影市场。
不少视频网站负责人表示,丰富的当代文化元素和针对现代人群设定的剧情,使得今年的中小成本电影更具高人气,在视频网站播放的点击率甚至超过了部分商业大片,成为视频网站的主要消费内容。
第三,中国特色节日档期刺激电影市场
自2008年开始,五一长假取消后,全年一共有7个大、小长假,包括元旦、春节、清明、五
一、端午、中秋和国庆。新的假日格局出现后,中国电影市场在影片的档期分布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10年的电影市场月月有超亿元票房的中外大片撑市,热门影片排期
均衡,中小影片搭配上映。除贺岁、暑期、国庆等几个票房产出较高的传统档期之外,以往十分低迷的3月中旬到4月中旬影市,以及介于暑期档与国庆档之间的9月,由多年形成的淡季变为旺季。传统非优质档期的市场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市场供求趋于平衡,平均每个月上映20部以上的国产新片,使许多原先空白的市场空间得到了填补和拓展。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电影市场日票房纪录、周票房纪录、月票房纪录皆遭刷新。《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四部大片携手瓜分12亿元,成就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贺岁档纪录。全年除6月受世界杯分流观众,致使只收5亿多元票房外,2010年全年其余月份都在6亿~12亿元之间高位运行。这种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在国际影史上都十分罕见。
“欧美电影市场早已根据观众需求,针对不同节假日细分市场档期,并根据每一个档期的观众口味制作拍摄不同影片。除了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等重要的节日档期,就连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等节日,片方也都会准备合适的新片上映。”根据节日选择合适影片上映的形式在中国最明显得是体现在影片《失恋33天》,该影片在11月11日光棍节前后上映,一部小成本的电影收获了大票房。但目前国内电影业的档期规划,除了引进欧美市场的概念外,还应该开发更多适应中国本土观众需求的档期。我国在本国特色传统节日档期安排上应突出传统节日的影片。
第四:走出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也随之走向国外,如前几年《千里走单骑》、《卧虎藏龙》、《无极》、《英雄》等华语大片在国外大放异彩,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典范。近几年中国电影展映活动所到之处,也均产生热烈反响。全年累计63部次影片在25个电影节上获得89个奖项,《团圆》、《观音山》、《钢的琴》等影片都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重要奖项。除版权预售、音像、新媒体分销等方式外,中国电影企业开始借助资本运作进入国际电影市场。博纳影业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橙天嘉禾入股好莱坞传奇影业等,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进一步加大电影业的融资力度、丰富融资手段、促进与金融业的广泛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除了影片走出去之外,中国在拍摄影片上也开始和外国优秀电影人合作,如今年上映的《巴黎宝贝》和《金陵十三钗》。邓超饰演的《巴黎宝贝》拍摄于法国巴黎,采取法国式的喜剧风格,为这部中国影片大放光彩。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新片《金陵十三钗》更是“孤注一掷”,以6亿元的投入冲开大片包围,一举成为中国历史上投入最高的电影。片方介绍,这部电影的演职人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英国的爆
破特效团队乔思·威廉姆斯,都是超一流的业内顶级人物。另有日本的美术指导、中国香港的服装造型指导、韩国的斯坦尼康摄影师等。种种高成本投入充斥了影片的各个细节。以上是电影发展的几个因素,正因为这些因素,国内电影各方面快速增长,电影作为产业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社会资本对中国电影产业青睐有加,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未来应该发展一个“大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大电影产业”就是超越影院的、“影院后”的电影产业,不只是一个影院市场,还应该包括影像、电视、视频、演员经纪等并带动其他媒介以及消费。电影产业必须跨行业、跨媒介、跨区域综合发展,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而且更加开放地跟国际合作,这些都需要国家的政策调整。整体来讲,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最坚决,受益最早也最多,而要做好“大电影产业”,“还是要依靠改革开放,并且应该更改革,更开放”。
第二篇: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及风险评价
近年来中国煤化工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许多煤化工产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但煤化工产业的投资热度依然不减。高油价背景下煤化工经济性的凸显、企业延伸产业链追求更高产品附加值的要求、地方政府与企业两者诉求的契合、政策规划的暂时性缺失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煤化工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煤化工产业繁杂、品类众多,不同煤化工产业面临的风险水平存在差异,项目所在地区的基础条件、煤化工项目的技术条件、煤化工产品的市场和竞争等是关注的重点因素。
目前,煤化工项目集中地区对基础条件的要求都较高,其中煤制甲醇水资源需求量大、能耗高,更易面临各地环保政策的限制;煤制天然气的布局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和新疆,充分利用了两地天然气管道便利的优势,其布局较为合理;煤制油受制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约束,面临政策约束和生态风险;煤制烯烃多位于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由此产生的运输成本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煤制乙二醇布局东部地区项目居多,靠近下游消费市场,布局较为合理。
此外,不同煤化工产品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和竞争风险存在差异,其中煤制甲醇市场风险水平较高,但未来可能出台的支持政策对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煤制天然气风险较小,前景乐观;煤制油、煤制烯烃有一定技术风险,但其市场风险较小,未来两者的市场风险有扩大的趋势;煤制乙二醇在技术方面、市场和竞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整体风险较大,且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第三篇: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解析
博纳赴美IPO上市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解析
发布时间:2010-11-22 10:16 来源:艺恩网 作者:
保利博纳向美国sec提交上市申请,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承销商为美银美林和摩根大通,计划融资8000万美元,代码BONA.如果保利博纳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将成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影视发行。
以下是对中国电影业的分析:
中国的电影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而持续地增长。据艺恩咨询,2005至2009年期间,中国城市中的电影院票房总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2.0%,而同一时期,美国只有4.7%,全球平均也仅为6.7%。从绝对数字来看,中国城市中的电影院票房总额从2005年的21亿元人民币(约合3.148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62亿元人民币(约合9.267亿美元)。艺恩咨询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210亿人民币(约合31亿美元),三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0.2%。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的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影品质的不断提升和种类不断增多,进而使得电影观看率也相应增加。2005年至2009年期间,平均票价由30元人民币(约合4.5美元)增加到31元人民币(约合4.6美元)。根据艺恩咨询,2009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电影业总收入(包括票房,非院线频道,海外发行和与电影有关的广告)有望从2009年的113亿元人民币(约合17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99亿元人民币(约合45亿美元),三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8.3%。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 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在全球经济 都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并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都频频出现在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一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都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一般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09年的1,509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09年的1687和4723.——电影产业的市场渗透潜力巨大:
尽管增长迅速,但跟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较成熟的市场比,中国的电影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也主要靠票房拉动,非院线渠道发展仍比较落后。但我们相信这一块产业的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电影娱乐的市场渗透也将持续增加。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一直都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获益。这些政策包括私人资本投资,电影院数字化,金融机构参与电影融资及电影的出口等。而对电影产业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电影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及进口税方面的负担。此外,政府还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来保护版权内容,其中就包括在网络内容共享方面的政策。除了这些政策,政府也在实现电影产业逐步开放方面一直作不懈努力。从2000年初的私人电影公司放行授权政策到增加电影出口配额,在过去20几年中,中国政府不断简化电影审查程序,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制作包含所有在电影制作有关的活动,如电影素材选取,电影融资,制作团队和演员选取,拍摄,后期制作及获取监管部门的批准。
近几年,中国国内电影制作板块变得尤为活跃。根据艺恩咨询,从2005年到2009年期间,中国电影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4.9%。2009年共产出近456部电影。进入门槛低和从非电影公司和金融机构获取的融资不断增加使得电影制作市场出现高度分散,现在全国范围类总共拥有约300个电影制片厂。
总的来说,一部成功的电影包含以下关键因素: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和演员,电影剧情的市场化,获得一家有实力的电影发行公司的支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巨星频频亮相国际市场,电影制作成本,特别是演员成本,未来将不断出现攀升。
近年来,电影制片人通过不同渠道来获得电影融资,其中包括电影制片厂,电影业之外的投资者,电视台,海外预售发行权,电影植入广告和政府支持等。此外,凭借票房和版权以及个人信誉担保,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参与电影融资领域。一些电影制片厂也能够通过向公共和私人发行股票来融资。
通过建立中外电影制片商的合作不仅给了外国电影制片商更好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外国电影不受进口配合的限制可以在中国放映。《十月围城》就是通过香港电影制片商和中国内陆投资者合作创造出的佳作。截止2009年底,这部电影成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产电影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按票房排名第五)。
——电影发行
电影发行对电影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发行商通过在各大院线安排电影的放映和媒体宣传来创造公共利益。电影发行商主要负责制作数字或传统电影的拷贝,然后再把他们提供给各大院线。中国电影发行大致可分为三类:国产电影的发行,外国电影的发行以及国产电影在国外的发行。
国内电影发行:
截止2009年12月,中国国内电影发行商的数量为12家,并且规模都比较小。中国国内电影发行市场主要有五家发行公司所垄断:三家国企,保利博纳和另一家民营公司——华谊兄弟。
在中国,国企一直以来都主导着电影发行市场,并在近几年内其主导地位越来越突显。三大国企电影发行商分别为:中国电影集团,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和上海电影集团,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这三家公司占到了发行市场36.3%-43.7的份额(按票房收入计算)。但与此同时,民营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并已经占据相当大的份额。保利博纳公司和华谊兄弟是中国境内最大的两家民营电影发行商,保利博纳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6.5%,17.1%和 17.3(按票房计算),华谊兄弟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4%,19.4 %和13.2%。国有企业在其业务运作时可能要考虑非商业利益,可能有时会选择一些政府支持的电影题材来进行制作和发行。而像保利博纳这些民营公司,立足商业化运作,在业务经营方面如主题选材上可能会有个很大的灵活性。
为了减少资本运作风险,在电影发行过程中一般也存在多种渠道:
1)佣金制:没有前期资本佣金,发行商从电影票房中收取一定比例佣金。
2)购买:发行商通过交付前期固定费用从电影制片商那里买到电影发行权,然后获得全部票房收入,但如果票房收入低于购买发行权成本,发行商就要承受资本风险。
3)最低保证制度:发行商向电影制片方提供票房最低保证金额,但同时从票房收入抽取的佣金比例也会相应增加。
当然,发行商也可以投资于电影的发行制作来获取对影片发行权。
进口影片的发行
进口和发行外国电影须服从中方政府的监管。目前,中国进口影片配额为每年20部,主要是好莱坞大片。3D电影每年也都获批进入中国市场。一般对于进口影片的发行方式为购买发行。目前,只有两家国有企业,即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被授权发行进口影片。然而,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民营公司协助这两家国企也做进口影片宣传业务。但根据2009年QTO反垄断法,进口电影发行的市场未来不久可能会逐步开放,届时将允许民营公司单独发行进口影片。
但即使在这样的配额制度下,根据艺恩咨询,在2005年至2009年间,进口影片的票房收入占到了中国总票房的45.9%。同一时期,中国前20部最卖座的电影中有11部为进口影片。自从2003年香港与内陆之间的合作经贸关系安排政策生效后,香港电影已不再受中国内陆进口配额的限制。2005年至2009年期间,总共有178部香港电影在中国大陆放映。最近,台湾和大陆也已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湾制作的电影未来也将不再受进口配额得限制。
国产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发行
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和电影质量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产电影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2009年,中国22家电影公司在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总出售了45部电影(其中34部电影为联合制作)的发行权。跟据艺恩咨询,中国出口电影总收入从2008年的25亿元人民币(约合3.737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28亿元人民币(约合4.185亿美元),同比增长9.5%。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41亿元人民币(约合6.128亿美元)。中国出口影片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国和地区。发行渠道主要通过海外市场发行商或通过海外付费电视台。而同时,由于不熟悉海外市场环境,海外电影发行一般采用一次性购买方式来规避潜在风险。
——电影院线
中国电影院线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中国电影发行商无法直接拷贝电影给电影院,而必须通过电影院线。然而,电影院线却无法控制电影院放映电影的确切时间和场次。2002年中国政府建立了电影院线系统,力图增加电影的发行效率。电影院线系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打破由地方电影公司垄断和控制电影院的局面。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各家电影院要求必须与一家院线相联系。但是,电影院和院线拥有的品牌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截止2009年,中国共有37家电影院线……
根据艺恩咨询,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前10大院线占的市场份额(按票房计算)由49.9%增加至77.3%.——电影院
近年来,中国电影院的数量急剧增长。据艺恩咨询,2005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电影院的数量从1243家增加至1687家,电影银幕由2,668块增加至4,723块。2012年预计影院的数量和银幕数量将分别达到2400家和6522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与地产商合作在大型商场中建立多剧场影院。截止2009年,这类影院已经占到新建剧场总数的37%,票房收入占到了新建影院总收入的60%。尽管影院数量增长速度很快,但就覆盖密度而言,中国还远远落后于其他电影发展已经成熟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印度和美国。近年来,数字电影凭借其在质量和成本上的优势,已成为一种重要发展趋势。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境内共有1600块数字银幕,占到总银幕数量的34%,就数量而言位居全球第二。此外,越来越多的电影院改进设备来播放3 D影片。在操作上方面,电影院只能从院线取得电影拷贝,但他们却控制着电影播放的场次和时间。影院一般从票房,影院广告及特许专柜销售中获取收入。然而,跟美国比,在中国后两种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得比重还很小。
影院的票房收入随季节变化会出现波动,一般在遇到节假日如春节,情人节,劳动节,学校放寒暑假,国庆节,圣诞节时票房收入会明显增加。
——非院线渠道:
非院线渠道的收入主要包括电视特许权使用,新媒体和家庭录像制品,但在中国非院线的收入占的比重还相对较小。据估计,2009年,中国非院线的收入占电影总收入的比重为15.9%,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51%。然而,由于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及对媒体播放搜索方面的管理,预期未来这一块的收入将会增加。根据艺恩咨询,2012年中国非院线的收入将有望达到26亿元人民币(约合3.779亿美元)。
——广告:
电影中和上映之前的宣传广告的需求在不断增加。2009年至2012年期间,预期电影广告收入将由5.2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1.80亿元人民币。
——电影艺人经纪业务:
中国电影艺人经纪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截止2009年底,中国进内总共有300家艺人经纪公司。这一块的市场主要由国内艺人经纪公司垄断。由于进入门槛低,外国一些艺人经纪公司也开始在中国寻求发展,并且一些艺人自己建立经纪公司来管理自己和其他新艺人。为了克服市场进入门槛低的问题,经纪公司需通过不断打造他们的自己的优势,建立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艺人加入。
第四篇:浅谈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定稿)
一、中国电影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影之所以未能振兴,其根本原因在于未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来看,而是在商业压力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下,数着经济利润的高低来评判电影的好坏,以及定夺电影的出路,这种自圆其说的做法必然不能带来中国电影的振兴。
首先,中国电影的体系是不完善的。这种混乱的体系在未解决之前就“偷用”西方电影制度来迎合国际市场,实属一种大无畏的“拿来主义”,在这种掺半的体系制度枷锁下,很难诞生出好的电影作品。
其次,中国电影没有分级制度,凡是被禁映的影片,观众就一律没有了观看的权利,盗版行业就应运而生。
再者,中国电影对于类型片的细化也没有明确的概念。现今中国电影的分类大致可以如此划分:商业大片被第五代导演所垄断,而文艺片以第六代导演为代表的作品不少被禁播,还有一类以小品式幽默的冯氏喜剧为代表,还有以警匪片、都市爱情为代表的港式电影。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选材越来越稀奇古怪,例如《无极》,有些改编名著,却不伦不类,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有些则直接翻拍以往的电影题材,这种做法无疑体现出了中国电影圈一种急功近利、追求经济利益的心态,也更体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创意的生存状态。
比如冯小刚的《私人定制》。以王朔梁左为代表的一批北京作家,当年推行开一种风靡一时的语言体系,简单说就是把文革词汇,官员腔调,书面公文和最市井最痞气的逻辑结合,在错位中嘲弄崇高和庄严,葛优的慢条斯理,文兴宇的高腔低调,牛群的声嘶力竭都是标准代言人。时至今日,相声小品中依然不乏使用者。但这种建立在既定文化之上的恶搞,必定会随着时间,慢慢失去它与生俱来的力量。《私人订制》中范伟扮演的那个做领导梦的司机,尽管依然怡然自得地玩味着官场文化的碎片,但效果已经大不如前。而失去了这个法宝的冯小刚,能给观众带来的欢乐技巧,已然屈指可数。
过时的段子,支离破碎的情节,矫情的道歉,但最要命的不是这个,而是价值观。尖锐的美国影评人、著名的《好莱坞报道者》评价冯小刚:“一度身为无人可以挑战的中国喜剧大师,如今贡献出这样一部太俗气不连贯又不好笑的喜剧,刻意的笑点和笨拙的社会评论掩盖了本该发光的一线卡司和高昂的制作成本。第一个贪污的故事把社会的风化沦丧推到百姓身上,将老百姓不是省油的灯作为贪官猖獗的理由之一,价值导向显得简单可笑。”
二、中国电影发展之现状
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化,以至于在社会风气的循环下,大众品位趋于低俗,导演偏于商业。在中国,有名的导演都拍商业大片了,小众的才气导演都转战欧洲电影艺术圈了,尖锐的电影无法通过,那么谁还有心思去拍一部基于中国现实的影片,谁还有资金去勾画一部反映中国生活和民众心理的影片。
一个影片没有坚实的社会背景,那么一切刻画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中国电影始终把握不住自身文化的基本元素,电影内容主题的把握总是很空虚,不能够成一种典范,未能使中国文化与电影的创作进行融合,因而也就不能创作出具有竞争能力的电影进入海外市场,振兴之路必然崎岖。
从商业片的运营来看,中国电影一味地对电影界巨擘好莱坞效仿和膜拜。好莱坞的运营模式早在20世纪初就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经历了经典好莱坞时期和新好莱坞时期,顶住了欧洲新浪潮的冲击,其规模和实力都是中国电影不能相提并论的。
中国在商业片上也很难达到好莱坞式的商业文化运作模式,所以中国电影不能说有了《阿凡达》的轰动,就要学习其先进的数字技术,这样冲动的方式是不能达到一个国家电影艺术的振兴的。在中国讨论一部电影,往往是投资递增的军事竞赛,以商业包装和媒体运作来达到电影票房,这种不为电影艺术只为投资的性质一旦成型,电影的振兴也只会是电影经济的虚假繁荣。
好莱坞是一个电影界的神话,以至于所有的电影工作者都以打入好莱坞为他们奋斗的目标,但是中国电影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就
其本土的电影市场,好莱坞是根本不需要触碰到中国电影的。然而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一味的放低姿态挤进好莱坞和奥斯卡,本身就证明了中国电影的不自信,一个泱泱大国要以追逐他国艺术奖项为荣耀,那么要想达到自身的艺术顶峰必然是不可能的。
再说说中国的艺术片。中国的商业片敌不过欧美,艺术片却经常在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上拿奖,但是其观赏性却不敢恭维,这也就造成了获奖影片不能形成一定的传播范围。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国内电影文化产业不够发达所造成的,国民未处于一种良好的电影文化的熏陶下,必然不具备也不能够达到欣赏文艺片的审美水平。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中国文艺片的导演有一种清高的姿态,刻意远离观众,去迎合外国评委的审美趋向从而讨好外国观众,究其根本是功利心使然。他们通过拍摄晦涩的文艺片,以此得到外国电影界的认可,制造国际知名度以获得在国内影圈的文化地位,以自己在国外电影界的基础利用一些欧洲电影协会的基金来进行电影拍摄和电影实验,这种做法看似只是个人的,其本质却是反讽中国电影现状,是中国电影人苦于没有创作条件的写照。
随之带来的,不是中国电影的振兴,而是标注中国影人名字的外国电影的诞生。这样的电影不会拥有大批的中国观众,这样的电影是不会带来中国电影的新浪潮。戈达尔、特吕弗的电影是构建在国家的文化基础之上所发展起来的,影片是具有国民性的一种文化写实,这样的写实才带来了电影和文化的新浪潮。而中国电影如果抛弃题材,仅靠商业运作,那么电影产业只能图一时之快。
三、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电影
2011年北京举办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国际论坛”上,美国韦伯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格雷格·刘易斯说道:“在过去的20年中,我个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在美国校园里爆炸式的普及。开始美国学生和教师很难区分第三、第四和第五代中国大陆电影人的作品,而现在他们从电影本身以及电影艺术家们那里看到了戏剧性的进步。这种进步是由越来越多的配有字幕的中国电影和家用录像带及DVD技术的改进而带动起来的。随着更多的中国电影进入美国,电影展映和课程也将随之增加。我相信随着更多的中国电影英语语言奖学金的出现,这类课程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论文也会在质量上有持续的提高。由中国专家介绍电影并进行演讲激起了学生们更多的兴趣,比他们代表性的研究论文更有深度。这种交流大大加深了我及我的学生们对中国电影、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在山奇与欧亚伦关于“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电影”的对话中,可以得出这些有意思的结论:
1)如果没有香港电影,世界几乎不可能知道中国电影。2)与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相比,最影响美国人的是张国荣。
3)如果美国人喜欢谁,他们就想要看全套的。所以老美会把张国荣所有的电影看一遍。
4)美国人听不懂中文,但是还是喜欢看中国电影。所以如果给中国电影配上优质的英文配音,将会有更多的美国人愿意看中国电影。5)美国人喜欢听中国式英语,而且要幽默。
全球特效行业领军者的维塔工作室创始人理查德·泰勒来到北京参加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的开幕式并抽空拜访徐克时:《倩女幽魂》至今都是自己最喜欢的电影,“那部电影的艺术指导和导演水平难以超越,仍然是全世界最美的电影之一。最近我还看了《叶问》,无论文戏还是武戏,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出色,武打戏精彩,角色塑造也丰满。就像中国观众喜欢看我们的《指环王》,我们也喜欢看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电影。”
关于“日本人眼里的中国电影”,同样在“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国际论坛”上,日本中国电影研究者、日本电影笔会会员森川和代评论道:“日中建交之后,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中电影界交流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可以说凡中国在国内外获奖的影片,无一不在日本放映。《早春二月》《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芙蓉镇》《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鸦片战争》和电视连续剧等„„据不完全统计,光是故事影片就有200多部,使人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影片对历史的反思是那样深沉,那样的真挚,让日本观众懂得经过‘文革’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崭新的历史境界。” “在这里,我想着重地谈一下《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在日本观众中引起的强烈震撼。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改善,而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却又日益淡薄。不清楚在中国是否也是这样,却能够出现如《那山那人那狗》这样动人的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妇女的观后感:我们日本的普通人,本来都有一颗诚恳的、真诚的、善良的心,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就只关心自己,不再关心别人,不再关心社会,现在,看了这部中国电影,这颗心又回来了。”
四、中国的影迷
收集以上关于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电影的评论,就是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全球性的视角,并提醒喜欢电影并且还认同中国文化的朋友,多看些优秀的国产电影。其实中国也不乏优秀电影作品,但如上所诉国民未处于一种良好的电影文化的熏陶下,必然不具备也不能够达到欣赏文艺片的审美水平,很多人追求的是场面宏大,效果逼真,比如说3D特效,反而忽视的电影内在传达的东西。国内那些无比喜爱欧美大片、鄙视国产片的“影迷”们没看过《那山那人那狗》的应该不在少数。
五、中国电影未来发展
我国所有生产的电影按文化类型可分为三种: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而目前则以主导文化为主,大众文化从90年代开始逐渐崛起,高雅文化则依旧只被少数“文化人”或者“文艺青年”所热爱。其中,主导文化可以说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形态。主导文化,是国家领导集团所倡导的文化,它生产并试图主导人民的意识形态。目前是内地力量最大、占成分比重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文化形态。如尹鸿所说,在主导文化中,电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而不是文化产品,它与‘舆论导向’、社会‘安定团结’等国家政策密切联系。”这样的电影通常被称为“主旋律电影”。而近年来则较多地使用大众文化的外衣进行包装,如《建国大业》《风声》《建党伟业》,并且能够获得不错的大众口碑与票房。在由政府主办的金鸡电影奖的评奖的时候会偏向于这一类的电影,如2011年金鸡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授予主旋律电影《飞天》——一部基本没有多少人看过的电影。大众文化,即通俗文化。90年代是内地大众文化开始崛起的年代。在刚开始,别处的通俗文化来到内地后,因受到主导文化的控制、打压并代表着文化形态上具有未来趋势性的东西而被称为“先锋文化”。体现大众文化的电影作品数量始终在缓慢增加中。内地最具大众文化特色的导演非冯小刚莫属。对个人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怀始终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从《甲方乙方》到《大腕》,从《不见不散》到《非诚勿扰》,冯小刚的作品无不透露着幽默、亲切的气息,他的《集结号》则是主旋律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汇,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冯小刚对个人价值的人文关怀。其他类型的导演也有很多大众文化特色的电影作品,像张艺谋的《英雄》和早期作品《秋菊打官司》,《红高粱》从文化上讲也是主旋律文化加大众文化(民俗文化);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黑炮事件》等一系列关注城市观众社会普通大众生活的作品。新名词也不断出现,如王宝强所代表的“草根文化”就是一股富有生命力的大众文化分支。
高雅文化,“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分别就对应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在电影中表现为艺术片、文艺片,其可使人想到“小资生活”“情调”等词语。典型作品就是20世纪80年代制作的纪录片《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此片为《生命三部曲》的第一部,用大量降格镜头展现自然风光和现代社会景象。整个片子除了“Koyaanisqatsi”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台词,富有冲击力的音乐和各种加速播放了的生活镜头,使人反思人类文明与自然冲突、人类的出路等深刻问题。今年法国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巨作《海洋》也是属于高雅文化。电影领域代表高雅文化的许多作品被称为“邪典电影”,即Cult Movie,是风格迥异、能够获得少数群体追崇的那些电影的统称。今年的《钢的琴》透露着足够的文艺范儿,但不能简单地列为高雅文化,因为它实在是雅俗共赏,可以说是大众文化为主,带有高雅文化气息。
中国电影有着辉煌的过去,三四十年代中国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影片,像《一江春水向东硫》《渔光曲》《小城之春》等,有着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以致与后代的评论家自豪的是说“欧洲六十年代艺术电影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小城之春》找到。” 但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当时的中国电影却并没有赢得一种国际性的声誉,所以,在西方各国权威的世界电影史中,我们很难见到关于中国电影的评述。随后,由于东西方两大政治阵营的对立,中国大陆电影则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自足的政治电影的道路,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傲立于世界电影舞台,拒绝着西方世界的承认。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又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历程。
在艺术电影和商业大片中该如何选择?华语电影究竟该如何走向世界?我觉得该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寻求艺术与商业的双赢。这个方向是可行的,从早期的《红高粱》《霸王别姬》就可以看出。像近年的《2046》在国内票房有3000多万,香港也有近3000万,也是处于赢利的状态。陈可辛的《如果爱》也有相当不错的票房。在这方面有国家政策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国家对影视的政策太紧了,很多十分受欢迎的好片子都由于一些原因不能在国内上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业的损失和桎梏。像投资1200万的《世界》,光北美地区的发行权就卖了200万美元,可以说在商业上也是有利可途的,但进不了过内的电影院。在如《山峡好人》,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但上映遥遥无期。我希望文化和电影的创作能有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这一定有利与华语电影的繁荣。
其次,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中国目前的电影在制作方面远不能和好莱坞相比,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这在影视方面有着非常高的价值。一部取材于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的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一例。这部动画片于1998年6月在洛杉矶首映,后在全美国取得了1.2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全球票房收入为3亿美元。既然西方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都能成功,为什么我们不能呢?
第三,更加深入的参与国际影视的制作与开发。可以说中国目前已经开始参与国际影视的制作中饿,而且是主流的,我们在很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人。但是目前中国参与的主要都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离西方主流社会还很疏远,当我们的电影公司广泛的参与到西方主流电影的制作中时,我相信要让华语电影在西方主要院线上映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起码在技术上是),而且这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影视制作水平,对我们自己电影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
中国电影其实不缺资金,关键是没有用在刀刃上。很多国际知名导演都是从小受电影文化氛围的熏陶而成才的,中国电影应该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多投资于中国年轻的导演和中国电影资料等事业。毕竟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一个张艺谋,而是千千万万的张艺谋。
提高国民文化欣赏水平,逐步形成中国的电影审美结构,完善中国的电影体制,这比盲目的得到商业利益要实际的多,回报的利润也更大。这样,中国电影事业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振兴和繁荣。
第五篇:蒙牛快速发展原因
蒙牛快速发展原因
1.战略与战术。蒙牛从无工厂、无市场、无奶源的“三无”境地到今天的“全球样板工厂”、“国际示范牧场”仅仅用了六年时间。这么快的发展速度与蒙牛的发展战略是分不开的。蒙牛不走寻常路先建市场再建工厂“借腹生子”这是一般企业不敢模仿的。
2.志在百年企业。蒙牛建立之初就没有把目光仅仅放在竞争对手上而是放在建立“百年老店”上。牛根生接受采访时说“我现在的志向就是顺应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时代趋势为子孙后代创出一个‘百年老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战略上蒙牛放眼全国虽然来自内蒙古但主要目光盯住深圳、上海、香港、北京这些走在消费时代前沿的城市并打下一片天地在品牌上走的是“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品牌路线在企业文化上将文化转化成制度为子孙后代建起“铁打的营盘”在接班人上顺应全球化潮流牛根生将蒙牛的大旗毅然交给新总裁杨文俊因为老牛说“如果老总裁团队可称‘拓荒牛’那么新总裁团队要做‘创新牛’”。牛根生没有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而是把企业未来发展放在首位极力推陈出新自己退居二线只为建”百年企业”。
3.借传媒之势风靡全国。蒙牛以火箭的速度跑为“全国二强”之一媒体的作用功不可没。无论是蒙牛创世初期的“三板斧”即“蒙牛砖牛奶”在深圳、“蒙牛大冰砖”在北京、“蒙牛枕”在上海还是蒙牛“冠军之旅”的“四大战役”即“草原牛”夺路香港、“非典时期”的“非常营销”、“神舟”五号的航天员专用奶、“超级女声”的蒙牛酸酸乳无一不是借助媒体之势风靡全球。从广告牌到宣传册、从易购365到央视标王、从居民小区到春晚、从企业到娱乐圈超级女声、从陆战到神舟五号蒙牛借助传媒展开“全城攻略”。蒙牛借助传媒之力乘风破浪发展速度在全国乳业稳坐第一把交椅。当然蒙牛获得的回报也是令人瞩目的。“非典”期间蒙牛生产保持三位数增长126其中5月份销售额是上年同期的253“神舟”上天正如媒体所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人们记住了‘神舟’五号记住了‘杨利伟’同时也记住了‘蒙牛’”“超级女声”后蒙牛酸酸乳销售方面由2004年的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5亿元增长率257。
4树世界品牌。“蒙牛—中国牛—世界牛”是蒙牛的品牌战略十年时间蒙牛将自己的旗子插在了国际的领域内。品质、品味、品行是蒙牛牛奶建立品牌的三要素树立品牌从质量做起。“质量就是生命产品就是人品”是蒙牛产品质量文化之一。企业建立初期蒙牛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奶牛桑拿浴车间使奶源的质量得到保证企业通过五大体系质量认证“蒙牛”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液态奶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被列为国家免检产品。“没有质量一切都是负数生产等于负数营销等于负数广告与品牌等于负数收入与声誉等于负数。”蒙牛深知其中的奥秘故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之本。蒙牛独特的营销方式使其一跃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从“三板斧”到“四大战役”声势浩大从深圳、北京、上海、香港各个击破到进驻央视标王、春晚、“神五”飞天受全国瞩目从而完成由点到面的全面营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蒙牛发展当然需要资金的支持但在融资方面蒙牛有自己的方式。蒙牛在国际上选择良好国际背景的投资商注入资本为蒙牛海外上市找到了捷径。美国摩根士丹利、香港鼎晖和英国英联三家投资商先后向蒙牛投资2600多万美元、3500多万美元蒙牛还成为摩根士丹利在亚洲地区直接投资额最大的企业但蒙牛中方股东一直处于控股地位。至此蒙牛已经踏上了“世界牛”的寻梦之路。因为质量蒙牛成为蒙牛因为质量和营销蒙牛成为中国牛因为质量、营销、资本国际化使蒙牛成为世界牛。5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力量。说蒙牛不能不提牛根生因为蒙牛是牛根生的生命是他人格的化身。老牛在蒙牛将企业家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到千里之外调兵遣将运筹帷幄指挥营销团队小到“一笑泯恩仇”为郑俊怀女儿筹措出国留学费用从用18万元换两天的发散思维型谈话到拿全部资金的1/3做无形资产从收养孤儿到奉养三位父亲四位母亲从为员工买车到自己去食堂排队打饭。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简单的几个字演绎了老牛的人格身为一个领导人老牛的形象和影响力就像一面旗子站在蒙牛每一位员工面前照到每个人的心里。蒙牛的企业文化不是说在嘴里、贴在墙上而是记在心里用在行动上。蒙牛的文化无处不在财务部的标语是“现金为王”销售部门的标语是“老市场寸土不让新市场寸土不让”生产车间是“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食堂里“如果你打算剩饭请不要在这里就餐”。蒙牛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这也是蒙牛文化的宗旨。从为抗击“非典”捐资1200万元到向人民教师捐赠价值3000万元的产品送健康从向锡林郭勒盟地震灾区捐助价值30多万元的牛奶到向500所小学免费提供牛奶„„然而蒙牛文化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蒙牛的每一个员工心里转化成他们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