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申请书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申请书
申请人:南丰县白舍镇际民村墓坑村小组
代表人:彭润才系该组组长
被申请人:广昌县甘竹镇图石村赤溪村小组
代表人:曾财生系该组组长
申请事项
请求依法将“起家山”山林确权给申请人所有。并赔偿申请人村民彭流仔等人3万元的经济损失。
事实和理由
该争议山场座落于我县行政区域境内,山名为“起家山”,面积,四至范围:东靠广昌县山场以山脊分水为界,南靠水田以山脚为界,西靠广昌山场以窠心为界,北靠水田。
1953年土改时期,申请人将该山分给了村民彭毛虫,有我县土改时期颁发的土地证为证,其土地证第九栏登有:种类荒山,座落及小地名为墓坑起家山,四至东广昌、南荒田、西广昌、北彭添丁,此山场历来归申请人所有,土改时分给彭毛虫,农业合作化至林业“三定”时期归申请人集体经营。林业“三定”至今分给了彭流仔、彭谈门、彭金坤作为责任山,有“村民生产责任合同书”为证。
2005年春,申请人村民彭流仔等人在自己的责任山开垦栽种南丰蜜桔,不料2007年4月11日,被申请人以林改勾-1-
图重叠为由,带领全队村民30余人,至该山场将申请人村民彭流仔等人的桔树连根拔起435株,并将桔树砍断、毁坏,致使该村民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自己的桔树遭破坏,申请人村民迅情堵非常激动,眼看一场群体械斗事件时即可发,申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避免发生流血事件,多次向南丰县人民政府和县林业局反映上述情况,引起县政府和县林业局的高度重视,并多次派员至现场调查、调解,但均未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发生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市的辖区区域内跨县的山林权属争议,当事人可向所在地的地区行政公署或市区市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根据《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的第二十二条规定:跨县的山林权属争议,以土地改革时期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其存根为依据处理;没有土地证或其存根的,参照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的有关证据确定权属;又根据抚州市林改文件精神:因林改勾图由重复勾绘产生的山林权属争议,插花在另一方行政界线之内的山场必须出示有关证据,否则,不视为争议,其山林权属应归经营受理的一方所有。
由于双方乡镇人民政府和派出所的阻止,破坏桔树的行为暂时停止,但山林权属还没有明确,山林权证不能发放,为了防止群体事件发生,申请人提出申请,请求市林业局尽
快受理此案,处理此山林权属争议,依法确定该山场归申请人所有并赔偿申请人村民彭流仔等人3万元的经济损失。
此致!
抚州市林业局
申请人:南丰县白舍镇际民村
墓坑村小组
代表人:彭润才
2007年6月16日
第二篇:怎样做好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工作1
怎样做好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工作
台江县林业局 王德林
山林权属争议是指山林权利人对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归属发生的争议。贵州省黔东南州是全国的重要林区之一。由于黔东南位于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沟壑遍布,地形地貌奇异复杂;同时黔东南州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居民是苗族和侗族同胞,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和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记事大多是口头传承,新中国成立前,汉文化在黔东南州的传播又极为有限,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教育才在苗乡侗寨得以逐渐推广。地形复杂和文化的缺失,以及各次的山林土地划分工作中的疏漏和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大量的山林权属纠纷存在。山林权属纠纷虽经各级各部门长期做了大量工作,进行艰辛的调处,但山林权属纠纷时有发生,自2008年全州施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山林权属纠纷案件更加凸显,大量山林权属争议的存在已是农村社会秩序不稳定主要因素之一,稍有不慎随时引发群众性械斗和流血事件发生,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与我国创建和谐社会,建立小康生活社会主义目标,极不相符。因而做好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对黔东南州的农村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认识做好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重要意义。
/ 15
做好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关系到森林资源的保护,更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从事调处工作的同志首先要认识做好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意义,从思想认识上调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了解调处工作,这样才能做好调处工作。
二、充分了解解我国林权制度的演变
山林权属争议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权属争议原因多,调处难的一项工作,要做好山林权属争议工作,必须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发生的变革。我国土地制度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即:第一次是土地改革时期,由政府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从而确立了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础;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转为农民集体所有制;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农业生产从集体经营转变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经营形式。通过土地制度的三次大变革,林权制度也随着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土地改革时期分山分林到户阶段。
土地改革以前,山林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部分,经过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山林分配给农民,把封建山林所有制转
/ 15
为农民所有制。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下称《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对没收和征收土地、山林范围作了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公地”,规定明确:“没收征收的山林、鱼塘、草山、桐山、桑园、竹林、果园、芦苇地、荒地及其他可分地,应按适当比例折合普通地位——分配之”。对收归国有的山林《土地改革法》规定:“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田和矿山及湖、沼、河、港等均归国家所有,由人民政府管理经营”。这一时期山林所有制是我国现行林权制度的基础。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山林入社阶段。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土地制度的第二次大变革,从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1953年12月1日,中央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下称《决议》),《决议》提出了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号召农民组经由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逐渐发展农民进一步联合起来,发展主要生产资料归合作社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3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山林作为主要生产资料,通过森林折价,把农民所有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
/ 15
(三)人民公社时期山林集体所有制,统一经营阶段。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规定:以乡为单位,由各高级农业合作社联合建立人民公社,把原各高级社农业合作社改为生产队。在人民公社运动中,实行“一平二调”,“打破社界、乡界、县界的大协作”,山林所有权的归属也被打破社界、乡界、县界以致森林遭受极大破坏,为了纠正人民公社运动中“一平二调”错误,1960年11月3日,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出“一平二调”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必须坚决反对,并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生产小队是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劳动力、土地、耕畜、农田必须坚持“四固定”,固定给生产小队使用,并且登记造册,任何人不得随便调用。这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四固定”政策。因“四固定”中的土地其中包含林地在内。1962年9月27日中央发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指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生产队范围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为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山林资源,《修正案》规定:公社所有的山林,一般应该下放给生产队所有;不宜下放的,仍旧归公社或者生产大队所有。归公社或者生产大队所有的山林,一般也应固定包给生产队经营;不适合生产队经营的由公社或者生产大队组织专业队负责经营,这些山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定下
/ 15
来以后,长期不变。
(四)改革开放时期林业“三定”阶段。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平二调”,十年**中“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又多次改变山林所有制,山林权属长期得不到稳定。林权不稳,是造成森林破坏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为了振兴林业,稳定山权林权,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81年3月8日发布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部署了以“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定”工作,对林业的生产关系作了部分调整,林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以家庭经营。
1、确定山权林权,坚持以现在的权属为基础,凡是没有争议的,都予承认,稳定下来,不再变动。避免牵动面过大,引起混乱。山林权属有争议的,充分协商,合理解决。林权,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维护国家和集体造林成果,防止借口林权纠纷,乱砍滥伐,拆场毁林。集体的山权,一般以“四固定”时确定的权属为准,“四固定”时未确定权属的,参考合作化或土改时确定的权属。
2、集体所有的山林,过去按规定或协议划归国营林场、代木场的,凡是已按协议付给了报酬,或后来作过清理的,5 / 15
通过协商,采取联营或收益分成的办法,给社队以合理报酬。由公社、大队筹集土地、劳力、资金兴办的社队林场,要明确山林权属和收益分成的办法,已有协议的按协议兑现,没有协议的协商确定。
3、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根据群众烧柴、用材的实际需要、经营能力的大小和荒山荒地的多少,就近给社员划一定数量的自留山。
三、造成山林权属纠纷的主要原因
导致山林权属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工作中了解到的情况,导致山林权属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地籍管理紊乱是造成林权纠纷的根本原因。解放以后,结合土改进行地籍整理,建立地籍档案,但都是用陈报登记的办法,没有“履亩丈量”缩绘成图,因此除少数完成土地清丈的地区之外,地籍档案中均无图籍可查。由于多数地方土地没有经过清丈,没有完整的图籍可考,不但各户所占土地的四至疆界多有不清,而且其土地的坐落位臵有时也有争执,以致“地讼”很多。同时,因为政府部门缺乏作为确认土地产权依据的地籍档案资料,对发生权属争议的山场,搞不清它的坐落和四至,不能正确地断定其权属,以致各地的山林权属纠纷越来越多。我省各地林权纠纷案件的发生情况,就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二)土地改革中山林的没收征收和分配工作存在很多
/ 15
遗留问题,造成大量的林权纠纷。
1、在土地改革中有部分山林没有确定权属。这些山由于权属未定,占有关系不明确,以致争议不休。且双方均拿不出依据,调处难度大。
2、土地证填写不规范。分析林权纠纷,绝大多数是由于土地证填写不规范所致。有的虽然有土地证,但土地证上所登的山场坐落和四至不明确;有的填写了山场坐落的山名,但四至笼统地填写为东至岭,西至冲等等,没有确定的界址;有的连坐落位臵也不清。加之山场情况复杂,有些人为了侵占他人的山场,故意扩大四至,甚至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坐落在其他山场的土地证移来作为争山的依据,权属很难认定。
3、重复填证,重复发证。由于填发土地证时一般只是根据个人的自报登记,没有经过上山核对,以致一部分山场造成重复分配,成了“一证多山”、“一山多证”。
4、有些山场在土地改革中只分“税亩”不分山(即按山场的习惯亩面积平均分给若干农户所有,但没有具体划分山界。如该山的“税亩”是10亩,分给10户所有,每户得1亩,但没有把山场逐块划分到户),形成多户所有的“共有山”。现在,这些业主分别属于几个村,这些村都拥有该山的一部分权属,但因为土地证没有具体的界址,于是就争论不清。
/ 15
5、土地改革中把一部分该没收、征收的山林没有没收、征收,把不该没收、征收的山林加以没收、征收和分配了,引起有关当事者对这些山场权属争议不休。
6、土地证的填写和颁发过程中,不少地方存在发证手续不符,如不是由土地所在地政府颁发土地证等,以及土地证错发、误发和把山场的土名、四至写错等问题。
(三)山林从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的大变动中,在土地权属问题上有许多政策遗留问题。
1、山林折价入社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手续,许多地方没有登记造册,更没有到地籍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产权的移转手续。结果,哪些山林已经折价入社,折价归哪个集体所有等问题,没有可靠的档案资料可以查考。
2、许多地方的山林没有处理林木的折价入社,特别是房前屋后的树木、宅基地上的树木、坟头树等等,按规定都归社员私人所有,不办理林木折价入社。后来,在公社化运动中,统统收归集体所有,根本没有办理折价入社。因此,有些山林所有权的归属不清。
3、大多数国有林地,特别是国营林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办理必要的手续,造成林场经营的边界不清,权属争议很多。
4、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打乱了山林所有制,后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这当前
/ 15
几个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通过实行“四固定”,把原来属于生产大队所有的山林划片固定到队。但是,划片的界线不清,山林权不统一,以及划分给各队的山林不合理,引起生产队之间的权属争议。而且,有些大队把原来不属于本队的山林固定为自己所有,甚至把外社、外县的山林占为己有,酿成许多边界纠纷。加之“四固定”时,都是大队和生产队商定的,有的对划片的土地和山林曾经登记造册,有的只有会议记录,有的是口头划定的,大多没有完整的档案资料,在地籍档案中更无记载,无法查考,以致纠纷不断。
(四)林业“三定”时,在颁发山林所有权证的工作中,普遍存在工作过粗的问题。
1、没有查验陈报登记者对该项土地原来所持有的有效凭证。
2、没有到实地“履亩丈量”,划清界址。
3、没有在发证前把登记结果张榜公布,及时更正被错认的山林权。
4、没有把历史上的遗留问题作一次全面的清理。因此,林业“三定”没有解决在山林方面进行地籍整理的任务,而且在划分责任山和自留山的工作中,大量存在山界不清的问题。
(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在本次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由于工作量大、面广,涉
/ 15
及的农户多,情况复杂,参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责任程度不一,导致本次颁发的《林权证》部份出现勾图移位,四至不清,证地不一,无相邻接边人签字认可边界等违规发证情况发生,这是现在纠纷的主要原因。
(六)、其他原因
1、争族山。族山、众山在土地改革时已经征收,分配给耕种这些山林的乡、村所有。现在有些人纠集宗族势力,要把这些族山争回去,而且往往挑起宗族械斗。
2、向国营林场争山。过去划给国营林场的集体山林,已经按当时的政策规定订了协议或作过处理的,现在有些乡、村看到这些山场已经绿树成林,就制造各种借口推翻协议或政府所作的处理,要把山争回去。
3、利用土地证上的界址不清,故意扩大四至范围。土地证缺乏图籍可供查考,而且所登的四至往往是“至岭”、“至冲”等等,没有表明确切位臵,有些人就故意扩大土地证所登的四至范围,要把他人所有的山林争为己有。
4、伪造证据。土地证是确定土地权属的主要凭证。有人对土地证进行涂改、添写,制作假证据。特别是林业“三定”时,很多村、组留有空白证,一些地方所填发的土地证留有空格,有人把空白证或证上的空格填上所争山场,用来作争山的凭证。此外,山林折价入社和“四固定”和林业“三
/ 15
定”的材料,缺乏完整的档案可以查考,易于制作假证据。
5、文化缺失,口头划定或记载不清。
我县有很多在划分山林时,由于缺失文化,加之由于当时历史背景,当时对彼此的信任,划分山林时只作口头约定,事后发生纠纷,难以查证。由于我县是少数民族县,划分山林时有记载,或者不签字认可只作记录或者记载模糊不清导致纠纷。
三、我国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程序
(一)我国山林权属争议调处机制和法规 对山林权属争议调处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1、当事人协商,达成协议。
2、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调解达成协议。
3、人民政府的处理。
人民政府处理是指人民政府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山林权属争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政府机关自身调查取得的证据进行审查,在调解无效情况下,依据法律和政府的规定,对山林权属作出处理,明确山林权属的活动。
(二)人民政府对山林权属争议管辖分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管辖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辖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俱与单位之间的争议。
/ 15
(三)把握调处工作中主要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1、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
2、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
3、地方性法规。如《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等。
4、部门规章。如《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林木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
5、地方政府规章。如《贵州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等。
6、司法解释。如《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土地权属行政案件证据审查的指导意见》等
7、有关规范性文件。
四、山林权属调处基本要求
1、正确处理山林纠纷。处理山林纠纷必须尊重案件客观事实、分清是非。一是要查明事实,依据其提供的权属证据,查明权属真相;二是正确适用法律、政策,正确认定权属。
2、及时处理山林纠纷。山林纠纷要求及时处理。如果
/ 15
不及时处理争议山林权属处于不确定状态,势必引发当事人对争议林木的破坏、抢夺,一旦矛盾激化,就可能引起械斗,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果,从民事纠纷发展为刑事案件。
3、合法处理山林纠纷。在处理山林纠纷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依法进行处理,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调解优先处理山林纠纷。
山林纠纷属民事纠纷范畴,一般是在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发生的纠纷,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他是可调解的,因此应从加强团结不利生产、有利生活的目的出发,按照法律、政策规定,优先进行调解解决,以达到增强团结、促进社会安定的目的。
5、公平公正处理山林纠纷,在调处山林纠纷过程中,调处人员做“天平称”,处于公平公正立场,不能偏袒一方,要充分听取双方意见,以达到以理服人之目的。
五、发挥调解智慧,认真做好调解工作
事实胜于雄辩,要做好山林纠纷调处工作,必须查清山林纠纷的事实。包括纠纷地的地名、地点、范围,争议的是林木还是林地,收集当事人提供的有效证据,并加以核对,调查发生争议的主要原因,只有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调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抓住关键性问题,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调解过程中必须尊重当事人双方的意愿,调解工作必须是
/ 15
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强迫其签订协议。调解必须符合政策和法律规定。调解工作必须遵循政策和法律规定,在政策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调解所达成协议才能有效,否则不具法律效力,不受法律保护;调解工作要尊重少数民族地方习惯,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均有很多地方处理山林纠纷的习惯,在调解时要尊重少数民族地方习惯,才能做到事倍功半;调解必须讲究技巧,在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尊重法规的基础上,按有利调解情况,当说才说,不当说不说,多作当事人各方思想工作,本着“功到自然成”的思想,力争纠纷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协议一旦达成要主持当事人各方写好协议,并签名盖章,保存好协议档案,确保事后不重复发生纠纷。
六、依法履行职权,认真做好调处工作
山林纠纷案件在查清事实、调解无果后,人民政府要依法赋予的职权作出裁决。对有有效证据证明归属一方所有的,要裁决纠纷地归属有有效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无有效证据的,人民政府按照有利于生产和管理、公平原则依法作出合理划分。
在作出处理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制好处理文书。处理文书是全部调处工作的结果,文书制着的好坏,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调处效果,同时处理文书代表政府形象。因此在制作处理文书时语言要简洁明了,14 / 15
观点明晰,事实清楚,引用法律正确,处理结果清晰,附图清楚,签发、印章手续齐备。
2、做好案件内部审查,确保处理合法。在作出处理前要对整个案件进行内部合法性审查,包括程序合法性审查,证据认定审查,处理结果合理性审查等,避免政府违法违规处理,切实依法行政。
3、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山林纠纷涉及群众具体利益,特别是集体之间的纠纷,人多势众,互不相让,在处理前必须做好思想工作,了群众思想动态,把好维稳关,引导当事人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处理,避免群众性械斗和流血事件发生。
4、做好应诉准备。在处理前要整理案件材料,充分做好应诉准备。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 15
第三篇: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程序
林地纠纷处理办法
林地纠纷处理办法如下:
1、申请
乡镇范围内发生的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山林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调处,本镇内发生的单位之间的山林纠纷由镇人民政府立案并调查取证和调解,需要县政府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由乡镇出具调查报告并提出行政处理意见送县林业局初审,初审后县调处办审查,后由县政府下文。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日内,将申请书的副本发送给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20日内,向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提交书面答复和有关材料。被申请人逾期未提交书面答复或者有关材料的,不影响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根据有关材料认定争议事实。对当事人提供的材料,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对争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时,应当通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到场,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必要时,可邀请有关单位协助。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对林权争议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制作林权争议调解书。调解书应当由调解人员署名,加盖林权争议调解机构印章,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林权争议发生后,由主张方提出申请,集体山林、责任山林由集体经济组织申请,自留山由个人申请,凭《林权争议调解处理申请书》到村民委员会调解处理,村民委员会调解处理不成的,提供材料到乡镇人民政府调解处理。当事人应主动、互谅、互让地协商解决。经协商依法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及附图上签字或者盖章;经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按照有关规定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申请处理。
当事人应按下列规定申请调处:
(1)发生在本乡(镇)境内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之间的纠纷,当事人可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调处申请;
注意:这里的单位包括法人和非法人,即:村、村民小组、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
(2)发生在本县辖区域内跨乡(镇)的,当事人可向所在地的县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
当事人申请调处林权争议,均应向林权争议调处机构书面递交《林权争议调解处理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林权争议调处机构收到林权争议申请书后,应当在7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山林纠纷调处申请,并载明下列事项:
2(1)申请人与争议的土地有直接利害关系;
(2)申请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3)有明确的请求处理对象、具体的处理请求和事实根据,并附地形示意图;
(4)对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5)证据的名称、来由、数量,证人的姓名、地址;
2、登记
3、受理
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县(乡镇)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日内,将申请书的副本发送给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20日内,向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提交书面答复和有关材料。被申请人逾期未提交书面答复或者有关材料的,不影响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根据有关材料认定争议事实。
4、调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发的林权证,是处理林权争议的主要依据。
当事人未持有林权证或者林权证确定权属有错误的,下列材料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证据:
(一)土地改革时期,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或者发证时的档案清册。(二)土地改革时期,《土地改革法》规定不发证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土地清册。
(三)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政府将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小队使用时(即“四固定”时期),人民政府确定的林地纠纷和经营范围的材料、文件。
(四)20世纪80年代初,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开展的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时(即林业“三定”时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社员自留山证、社员责任山证及林业生产责任书等有关确定林地纠纷和经营范围的材料、文件。
(五)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林权争议协议及附图。(六)人民政府作出的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林权争议裁决、处理决定。同一人民政府对该林权争议有数次裁决、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裁决、处理决定为依据;同一林权争议上一级人民政府有裁决、处理决定的,以该裁决、处理决定为依据。
(七)人民法院对同一林权争议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判决。
同时,下列材料可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参考依据:(一)土地改革、合作化时期有关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二)能够准确反映森林、林木和林地经营管理状况的有关凭证;(三)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可以作为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有下列规定情形之一的,属于林权证确定的权属有错误,原发证机关应当注销所发的林权证:
(一)发证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或者一方当事人隐藏、毁灭有关证据的;
(二)发证机关工作人员在发证时有徇私枉法行为的;(三)违反法定程序发放的;(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土地改革前有关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的凭证,不得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证据或者参考依据。
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凭证记载的四至界限(即山林座落位置东至、南至、西至、北至)清楚而面积与实地不相符的,应当以四至界限为准;四至界限不清楚,而该权属凭证记载的面积清楚的,以面积为准;权属凭证记载的面积、四至方位不清又无附图的,根据权属参考凭证也不能确定具体位置的,应当协商;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按照相关法例确定其权属。
当事人对同一林权均能够出具合法凭证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县人民政府按照各方均分原则,结合自然地形等实际情况确定其权属。
申请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申请请求。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申请请求,可以提出反请求。
对同一林权争议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调处,或者由林权争议调处机构通知参加调处。
对当事人提供的材料,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
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对争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时,(一)、应当到权属争议现场勘验,并邀请当地基层组织代表(如村干、小组长)参加,通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到场,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勘验的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笔录,并绘制权属争议区域图,由勘验人、当事人和基层组织代表签名或者盖章。
(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时,调查的情况应当制作调查笔录,由调查人和补调查单位、个人签名或盖章。
5、案情讨论
6、调解。
(1)、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对林权争议进行调解。调解是必经程序。调解应当制作调解笔录,这是关系程序是否合法的重大问题。调解的过程要在决定书中予以说明,写明“经召集双方调解无效”字样。经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制作林权争议调解书,调解书应当由调解人员署名,加盖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解机构印章,当事人和特别授权委托代理人必须在调解 书上签字,特别授权委托书应当附卷。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林权争议调解书(协议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①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②争议的主要事实;
③协议内容,并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界线划定地形图。
④双方当事人的签名和盖章、调解人员签名并加盖主持调解的政府印章。
(3)、调解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事后反悔的,政府根据该调解书作出的处理决定,法院一般应予以维持。当然,该调解书被政府或者法院认定无效或者予以撤销的除外。调解书从本质上来讲是民事合同(协议),其效力问题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判定。但是,由于林地纠纷纠纷案件的特殊性——政府对林地纠纷纠纷案件拥有处理权,因此,政府必然拥有对调解书效力的认定权,这与一般的民事合同纠纷专属法院管辖有所区别。
(4)、同一纠纷有多份调解书(协议)或处理决定、判决的,视为“合法的权属变更”,以最后一份为准。
7、行政处理
(1)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调解林权争议未达成协议的,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2)处理决定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①双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②林地纠纷争议的由来及事由; ③人民政府认定的事实及其依据;
④处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⑤处理决定的内容,并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界线划定地形图;
⑥不服处理决定的救济的途径和期限,⑦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印章和日期。
(二)、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林权争议调解协议或者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涉及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经营范围变更的,应当依法报有关行政机关批准。未经批准的调解协议和处理决定无效。
(三)、当事人对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效的林权争议协议书、调解书、处理决定或者行政复议
(五)同一人民政府对同一林地纠纷争议作出过数次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处理决定为准。
8、送达 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送达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直接送达。由于送达具有相应的法律后果,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因此,一 般情况下,只要可能,就要把行政复议文书直接交到本人手中。依法律规定,送达行政复议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已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2、留置送达。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3、委托送达。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府机关转交。受送达人是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狱或者 劳动改造单位转交。受送达人是被劳动教养的,通过其所在劳动教养单位转交。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诉讼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以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4、公告送达。受送达人下落下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以上送达方式,行政处理文件的送达均可参照执行。
9、附图
10、结案归档
林地纠纷争议经人民政府调解或裁决的,只要当事单位在法定期限内没有提出异议,争议即告解决,填好山林纠纷结案登记表,并将有关资料立卷归档。
权益救济
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政府及时作出的处理决定书,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篇: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
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
(1990年12月8日江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保护山林所有者、使用者或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山林权属争议地区的安定团结,促进林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发生在本省境内的山林权属争议的调解处理(简称调处,下同)均适用本办法。本省与邻省发生的山林权属争议的调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调处山林权属争议应当坚持逐级负责,分级调处,主动协商,着重调解的原则。
调处山林权属争议过程中,各方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依法办事。
第四条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山林权属争议,但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严禁借山林权属争议聚众闹事、行凶、械斗,或哄抢、破坏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六条在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砍伐林木等林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因防治森林病虫等特殊情况需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有关活动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乡(镇)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山林权属争议的调处。县(含县、市、市辖区,下同)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办理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对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调处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
第二章处理程序
第八条发生山林权属争议时,双方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不得单方面发放山林权证和林木采伐许可证等可能影响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的证照,发放的一律无效。
第九条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山林权属争议的,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按下列规定申请调处:
(一)发生在县内的,当事人可向所在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二)发生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内跨县的,当事人可向所在地的地区行政公署或设区的市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三)发生在省内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的,或发生在中央所属单位与地方所属单位之间的,以及其他不属于前两项情况的,当事人可向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对久拖未决,且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大的山林权属争议,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主动调处。
第十条公民之间、公民与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向山林座落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跨乡(镇)的,可向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第十一条调处申请均应书面提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对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三)请求调处的理由、具体要求和调处方案,并附地形示意图;
(四)有关证据材料及其来源,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
第十二条凡山林权属争议在土地改革后经双方协商已达成协议的,或已经人民政府调处作出了处理决定的,或已由人
民法院审理作出了判决(裁定)的,不再进行调处,但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除外。
同一人民政府对同一山林权属争议作出过数次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处理决定为准;当事人双方对同一山林权属争议达成过数次协议的,以最后一次协议为准。
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的,以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为准;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人民政府作了处理决定的,以上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为准;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当事人双方的协议无效。
本办法颁发施行前各级人民政府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可视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适用前三款的规定。
第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当事人应在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个月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又不说明理由的,不影响作出处理决定。决定不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对决定不受理的山林权属争议,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指定受理,或者直接受理:
(一)依照本办法应该受理而没有受理的;
(二)当事人双方的协议违反第四条规定的;
(三)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处理决定有误的和其他认为应当受理的。
第十四条对受理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无效的,负责调处的人民政府应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五条山林权属争议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或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均应制作协议书,明确山林的四至,并由当事人双方实地设置固定界标并附四至地形图。协议书一式四份,分别由当事人双方及其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保存。
第十六条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双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山林权属争议的来由;
(三)处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四)处理决定的内容,并附四至地形图;
(五)不服处理决定的起诉期限;
(六)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印章。
第十七条山林权属争议的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未起诉的,处理决定生效;拒不执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八条山林权属调解协议或处理决定生效后或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达成协议后,山林座落地的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核发或重新核发山林权证。
第三章处理依据和原则
第十九条申请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均负有举证责任;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取证和查证责任。有关单位、个人有义务配合和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如实提供材料,需要时应出具书面证明。
双方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证据,必须经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证属实后,方可作为处理依据。调处的全过程应记录在案。
第二十条土地改革以前有关山林权属的证据,不能作为现在确定山林权属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县内的山林权属争议,以林业三定时期确定的权属为依据。林业三定时期未确定权属的,参照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确定的权属处理;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也未确定权属的,可参照土地改革时期确定的权属,凭当时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其存根处理;双方都无证据的,人工林的山权、林权均归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或荒山荒地,按山权、林权各半的原则并结合自然地形处理。
第二十二条跨县的山林权属争议,以土地改革时期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其存根为依据处理;没有土地证或其存根的,参照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的有关证据确定权属。
跨县的一方提出在另一方境内有插花山,应出示有关证据,如另一方有异议,也应出示有关证据,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验证后,按下列规定确定权属:
(一)双方均能出示证据的,山权、天然林林权归证据确凿、理由充分的一方所有;
(二)只有一方能出示证据的,山权、天然林林权归出示证据的一方所有;
(三)双方均无证据的,应根据是否长期经营管理等历史和现实情况,结合自然地形,合理确定山权和天然林林权的权属。
第二十三条对因土地改革时期重复分配或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林业三定时期重复确定权属而引起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系天然林或荒山荒地的,按山权、林权各半的原则并结合自然地形处理;系人工林的,按山权各半,林权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处理。
第二十四条凡经人民政府划定的国有林,或当地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赠送给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山林发生权属争议时,全民所有制单位能出示当时有权批准的机关的批准文件、或协议协约,或赠送书等有关证据,或提供自划定或赠送以来经营管理情况的,其山林所有权应归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经营管理权维持不变。
省、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所属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跨县山林,由于原经营单位已被撤销或分开,当时山林权属又未明确的,山权和天然林林权按行政区划确定权属,人工林按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协商处理。
第二十五条人民政府安置移民时,在移民新居住地划定归其所有或经营管理的山林,已划定的山林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不变。
第二十六条建国后,一方确属越界在对方荒山、稀疏林地营造了人工林,山权不变,人工林林权归造林并从事了经营管理的一方所有,但人工林的收益分成比例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一代人工用材林进入主伐期后,林权所有者应当作好规划,依法主伐,期满林权归山权所有者所有。主伐期由双方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人工林伐后迹地更新由山权所有者负责。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禁止皆伐。
第二十七条凡不按批准的林木采伐作业设计或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森林和林木采伐的单位或个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单位有权责令其停止采伐或收缴采伐许可证,并按《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林业三定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其原在农村的自留山的山权和天然林林权收归当地集体所有,人工林按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处理。
第二十九条土地证、协议书、判决(裁定)书等有关证据载明的山林面积与实际不符的,以其载明的四至为准,确定权属。四至界址的范围有争议时,按四至载明的最近的物标为准,确定四至界址。
第三十条无采伐许可证采伐森林和林木的,按《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罚;擅自收购无采伐许可证或无运输证的木材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予以制止。
第三十一条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时,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新版军事地形图所划的县界确定山林座落地,但前述县界不能代替山林权属界线,也不作为法定的行政区划界线。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中,对伪造、涂改证据,或指使、胁迫、诱骗、贿买他人作伪证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调处机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或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或者煽动、教唆、策划、指挥他人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属于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擅自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停止,并可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从事林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设施、工具。
对擅自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砍伐林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第三十五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发生或调处山林权属争议时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国家工作人员,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复议机构必须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或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当事人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或复议期满之日起1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对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五章附 则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山林权,是指对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二)经营管理,是指造林、育林、护林、采伐等林事活动。
(三)四固定,是指1961年至1963年间调整人民公社社队规模时,对生产队的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所实行的固定。
(四)林业三定,是指1981年至1983年间开展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
(五)四至,是指山林座落地东、南、西、北或周边上具体界址。
(六)插花山,是指越过行政区域界线,一方在另一方境内所有的山林。
(七)县内或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辖区区域内,是指当事人双方同在一个县内或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内并受该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主管,否则视为跨县或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
(八)主伐期,是指达到主伐年龄的成熟林从进入主伐年龄起至开发利用完毕的期间。
(九)地物标,是指地面反映在地形图或航摄照片上比较明显、特殊的各种地物标志。
第三十八条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中涉及到的土地权属登记发证和土地权属变更,转移事项(均不包括林地),按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1991年1月1日起施行。原《江西省调处山林权属纠纷试行办法》同时失效。
第五篇:山林土地权属争议确权申请书
山林土地权属争议确权申请书
申请人:黄治平,男,身份证号码:***134,住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委会横塘村7号。联系电话:
申请人:黄克凡,男,身份证号码:***11X,住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街镇东一路2号。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黄相志,男,身份证号码:***134,住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委会横塘村9号。
被申请人:黄相汉,男,身份证号码:***11X,住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委会横塘村9号。
行政处理请求:
将坐落于黄沙乡跌鬼山东至黄沙乡、南至黄镜犬山、西至山脚、北至叶甫山处山林土地所有权确认为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共同所有。事实和理由:
坐落于黄沙乡跌鬼山东至黄沙乡、南至黄镜犬山、西至山脚、北至叶甫山处山林土地,面积为333.5平方米,该山林地本为申请人父亲黄志伟及被申请人祖父黄锦标从祖父黄延鉴财产继承下来,但上述争议山林地并未具体划分权属,实为申请人父亲黄志伟及被申请人祖父黄锦标共同所有。1953年和平县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土地所有权登记时,由于申请人父亲黄志伟及母亲均不在家中,故由申请人叔父黄锦标家人作为代表家族进行登记所有权人,当时由于只向和平县人民政府申报黄恒星(黄锦标之子,申请人堂兄,被申请人父亲)作为权属登记,导致和平县人民政府遗漏申请人父亲黄志伟所有权人身份,将上述争议山林地权属错误确权为被申请人父亲黄恒星一人所有。
多年来,申请人一直不清楚和平县人民政府已将上述争议山林地权属证颁发给被申请人父亲黄恒星,而认为是两家共同所有并且在上述争议山林地进行共同作业。直至近年来,被申请人宣称,上述争议山林地为其一家所有,不准申请人进行任何形式劳作经营活动,双方产生纠纷。
综上,申请人认为,上述山林地本为父亲黄志伟及叔父黄锦标从祖父黄延鉴手中继承,本应两家共同所有。由于人民政府在50年代末进行四固定时没有详尽调查,遗漏被申请人父亲黄志伟作为共同所有权人的身份,错误颁发上述争议山林地权属证书,导致产现时的纠纷。
因此,为了保障申请人的财产合法权益,尽快解决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的纠纷,特申请对上述争议山林地进行产权确认。
此 致
和平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
申请人:(签名捺印或盖章)××年××月××日 附件:1.申请书副本 份;
2.证据目录清单 份及相关证据 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