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的法医应用及制备研究(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0:4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的法医应用及制备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的法医应用及制备研究》。

第一篇: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的法医应用及制备研究

【摘要】短串联重复序3~j(short tandem repeats,简称str)由于其本身的优点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仍将是法医应用的重要遗传标记。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是str检测试剂盒的组成部分,能够保证各等位基因分型的准确性。本文对

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的出现、在法庭科学上的应用以及目前制备方法

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种制备方法进行比较,以期对各实验室按

照实际需要自行制备相关str的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在方法选择上有所帮助,从而更好地进行法医物证鉴定。

【关键词】短串联重复序列;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法医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q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 j03—0231—0

4study on the forensic applic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llehc ladder.yuan li,lu di.(beijing institute offorensic medicine and

science,beijing]ooo4o,china)

【abstact】 shoa tandem repeats(strs)ale important genetic markers and widely used in forensic community because of their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ced examine techniques. allelic ladder is importan t part of str kit and ensure the precise genotype of allelic.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appearance an d forensic application of allelic ladder,and also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of allelic ladder

currently、through the comparisons of those construction methods,this issue to be solved the laboratory to select which method to construc—

tion allelic ladder according its needs and condition an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forensic judge.

【keywords l short tandem repeats;allelic ladder;forensic application

一、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的出现

pcr—str分型技术具有高效、快速、灵敏等优点,在个人识别、亲子鉴定、基因绘图上发挥了重要作

用.【l】已经成为法医物证鉴定的主流技术。虽然单核苷

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即snp)

被广泛称为第三代dna遗传标记,但由于其成本高,实际操作困难等.推广使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

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str仍是主要使用的遗传

标记。

当使用以pcr为基础的str多态性的分析技术

时。为了各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命名,需要一个能比对的标准物。早先测试str的等位基因命名曾采用片断

长度bp值方法,是与已知分子量标准物同步电泳并

进行比较。这种分子量标准物虽然在本质上也是

dna 但经多次实验发现这种方法存在较严重的缺

陷:相同分子量的dna片段和分子量标准在同一介

质电泳时会出截然不同迁移率的条带。【31 dna在介质

中的电泳迁移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仅与其

分子量有关,还受dna 自身的序列结构影响。序列不

同的dna片断在电泳动力学上存在差异,即使片断

长度相同.它们的电泳迁移率却不一致。这样就不能

准确进行str分型。

最早记载有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的是budowle

等[41建立的。他们从100名无关个体中找出d1s80的16个等位基因.经测序命名后把它们混合作为“lad.

der”.检测未知样品时.只需与该基因座的“ladder”比

较即可得出这个基因座的基因型.当时用的是聚丙烯

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和银染显色。这种检测方法与在此

之前的斑点

第二篇:病例分型标准

一、二、病例分型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 为什么要进行病例分型?

病例分型是医院以病例为质量单元进行医疗质量评价的基础。在病例分型基础上进行病种病例组合是建立质量、费用标准管理的关键。从医院质量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借鉴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成熟理论和技术,突出病例分型的特点,根据医院管理目标,确定分类及轴心。下面就病例分型技术方法和特点作简要介绍。

一、病例分型特点

1.分型方法简便易掌握:“四型三线”分型法的优点是从诊疗行为角度判别病情,把判断病情与规范医疗行为结合在一起,易理解、易掌握。比“要素分型法”更易操作,不易混淆。

2.各病例组的同质性好:同组病例具有相同的诊断,相似的病情、疗程、诊疗措施和卫生资源消费需求;从统计学分析各型病例组内变异小,各组间的差异大。

慢支并据组合病例中C型和D型病例所占比例判定病种病例复杂性和病情严重度就比较客观。

4.病例组合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对服务对象的评价比如军队和地方病人、手术和非手术病人、自费和劳保病人、大病统筹病人和医疗保险病人均可以分别组合,达到同类病例相比的要

求。对服务单位的评价比如医院、科室、医生,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查询。

5.有利于制定病例质量、费用指标:医疗单位病例组合方法的延续性为病种质量、费用的纵向管理奠定了基础,上一病种病例分型质量、效率、费用中位值、上限值,按“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规定加权后可成为下一的指标值。

6.在分型指标的选择上,有意地剔除了诊断、住院日、医疗费3个与病情相关的结果性指标。选用其它原始变量指标判别病情,主要是为了达到管理目的,即根据判定的病情分析评价住院日长短、医疗费高低是否与疾病、病情相符。

二、技术要点

1.病例分型不能与疾病分型混淆:临床很多专科疾病都有“分型”,如创伤、烧伤、心脏功能、糖尿病等。病例分型与疾病分型概念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

疾病分型的目的是辨证施治和愈后评估,属于生物医学范畴;病例分型的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合理评价医疗质量和费用成本,属于管理科学范畴。

2.病案首页和医嘱的填写要正规不漏项:病例单元病情变量的选择,主要从病案首页和医嘱中选取变量。误填和漏填都会影响分型结果。

3.关于病情变化问题:分型以病人住院时的病情为准,住院期间病例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病例分型的目的就是要提示临床医生注意这个变化,能发现变化就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忽视变化可能会贻误救治时机。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医生分析病情变化的原因,首先要分析病情变化有无医源性原因,如医疗差错、事故、医院感染等,这些导致病情变化的原因,属于质量管理的范畴,是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如果病情变化属于疾病正常演变,则提示医生应认真总结经验,今后对类似病例要预先采取防范措施。

4.计算机判断“失误”问题:首先应该找的原因是医生采集病人信息资料有无失误,资料误填或采取的治疗措施有误,都会导致分型“不准确”,问题的原因不在计算机,而在医生医疗行为不规范,要求规范医疗行为正是实行病例分型管理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5.增强质量管理透明度的问题:担心增强病例质量管理透明度的方法,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实际麻烦并不在这里,实行双向监督是医疗改革和医疗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医疗单位没有透明度很高的、可靠的质量管理措施和信誉保证,医疗保险部门将不会与医疗 单位签约,病人也不会选择就医。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

三、病情相关性分析

“病情”是临床医生每天在病人身边巡诊、观察的主要工作内容。规范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有利于对医疗行为作出正确的抉择。

医院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病例分型方法,有利于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医疗管理协调、反馈和评价。为了避免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对病例分型概念的混淆,需要进一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诊断、病情、转归相关性分析。

1.从医生角度分析病情与医疗行为的相关性:医生习惯在接诊病人时考虑患者得的是什么病 ?给病人作出诊断,并依据第一诊断的疾病将病人收入相关专科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凭医生的经验和观察分析,很容易作出轻、重、缓、急的判定,如果医生判断是急症的病人,会采取紧急措施处理;如果是危重的病人,会采取抢救的措施;如果是复杂疑难的病人会很快组织会诊。这就是医生判断病情和医疗行为的相关作用。医生对病情判断失误,往往贻误诊疗时机,也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2.从病人的角度分析病情与医疗转归的相关性:患者的第一诊断相同,但病情会有个体差异,如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发病时限、就诊时机、随同疾病等都可能影响疾病的转归。不分析病情因素对治疗结果的影响,就无法解释相同疾病住院日长短、医疗费高低差距很大的原因。如果将病人病情和第一诊断疾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评价治疗结果和医疗费用,更趋科学合理,也有说服力。

3.从医学和管理的不同角度分析转归与病情和诊断的相关性。从医学角度,临床医学专家要 关注具体疾病诊断与病情的相关性,这样有利于分析病情,辨证施治,评估预后。而管理者要关注的是相同的第一诊断疾病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诊疗结果,如同样诊断是

肺炎的病人,为什么有的可以治愈出院,有的可能死亡。哪些结果与诊断和病情相关,哪些结果与诊断和病情不相关。临床有的病例死亡,属于病情危重救治无效的正常死亡,有的属于医疗失误所致非正常死亡。凡与诊断和病情相关的转归属于自然的、正常的,否则就要从诊疗行为和其它方面分析原因。这就是管理者研究转归与疾病诊断和病情相关性的意义。管理者采取的对策是针对不同的病情,对医生医疗行为提出不同的规范要求;同时还要对医生采取的医疗行为进行评估,合理评价医生的检诊质量、效率、效益,激励医务人员安心临床工作,尽心尽 力的为病人服务。

综上所述,为便于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理解、掌握和记忆病例分型的方法,我们将分型原则简化为四句口诀:“单纯病例AB型,复杂病例CD型;急需处理是B型,需要抢救是D型。” 各类医务人员人员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这项管理技术,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病例分型的方法:

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应的基本医疗行为特征,将病例划分为单纯普通病例、单纯急症病例、复杂疑难病例、复杂危重病例四个类型;

A 型(单纯普通病例):中青年患者居多、普通、单

纯、慢性病为多,病种单纯,诊断明确,病情较稳定,不需要紧急处理 的一般住院病人,住院日较 B 型病例长,费用一般低于 CD 型,高于 B 型病例。

B 型(单纯急症病例):中青年患者居多,病种 单纯、病情较急而需紧急处理,但生命体征尚稳定,不属疑难危重病例,费用一般低于其它型病例。

C 型(复杂疑难病例):中老年病人居多,病情 复杂,诊断不明或治疗难度大,有较严重并发症发生,预后较差的疑难病例。住院时没有生命危险,不需要抢救,住院日长,费用消耗较多。

D 型(复杂危重病例):病情 危重复杂、有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有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病变之一者。需要积极抢救,住院日较 C 型短,费用消耗多。

根据“四型三线”分型法,划为单纯病例AB型、复杂病例CD型。

对正在住院的病例,主管医师依据每天病情变化,在疾病的动态演变中随时分型。实时动态跟踪病例分型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四型三线”病例分型法

第一步:病人住院后,相关科室的主管医师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基本医疗行为特征进行病例分型。按照“四型三线”

理论采用先划中线的原则初步划分为AB型和CD型病例。

根据卫生部《住院病历首页》规范,可采用首页分类法。分型取用的主要变量是:年龄、入院情况、入院方式、诊断个数、输血与否、会诊与否、抢救成功与否、特护、一级护理、切口愈合情况、入院次数、出院诊断。

(1)年龄> 70岁或新生儿均为CD型病例;

(2)入院诊断: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毒、脏器功能衰竭、复合创伤、急性重症传染病均为CD型病例;

(3)入院时情况:入院时情况为危重急症的均为CD型病例;

(4)出院诊断同入院诊断不符、多系统病变均为CD型病例;

(5)入院后确诊日期:确诊时间>7 天者为CD型病例;

(6)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改变者为CD型病例;

(7)抢救:凡经抢救者为CD型病例;

(8)手术操作:急诊手术者为B、D型,三级以上手术均为CD型病例;

(9)会诊情况:院级会诊、远程会诊者为CD型病例;

(10)护理等级:I 级、特级、重症监护、特殊护理者为 CD型病例。

(11)有三个以上诊断多为CD型病例。

(12)接受输血的为CD型病例

凡具备以上12项指标中任何1项条件,均划分为CD型病例,对于不能分型的病例则根据诊疗过程决定分型。

第二步:在第一步分型分出CD、AB 型的基础上,再根据 A、B、C、D 型的特点进一步分型。

(1)首先根据首页分类法分出CD型病例,AB型病例则根据入院时情况即可简单分型。

(2)CD型病例可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有否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之一者,需要积极抢救与否,再划分为C或D型。AB 型再根据有否需要紧急处理划分 A 或 B 型;

(3)判断病情和诊断的时间界定原则上以入院时的情况为标准,入院以后出现的病情加重变化,则应检查是否因诊疗处置不当所致。因诊疗处置不当所致,不能更改分型,如实属病情自然变化,可更改分型;

(4)医院在以上基本分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我院诊疗技术水平制定不同级别的急诊和手术等级标准,以利于A、B、型病例的诊治。D型病例的评价标准则必须有反映病情危重的相关指标。

(5)病例初步分型由主管医师以及上级医师在病人入院时完成,在首页上做出标记。入院以后出现的病情加重变化,如实属病情自然变化,可更改分型。病例归档后由科室质控员和病案管理人员根据首页资料对分型病例进行复核。

(6)病案室每月将各型病例统计归类报表;内容包括各型病例总数、百分率、CD 型病例率、平均住院日、平均费用、费用超标率、各型死亡率。

(7)医教科根据每月统计结果进行病例分型质量分析及考核。、计算机病例分型方法 :

有条件以后医院信息科可在医院HIS 基础上安装病例分型质量管理程序和 CC-DRGs 系统,对病例分型及费用进行实时控制。实现分型自动化、质控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评价智能化。

应用病例分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医院要有如下评价指标: CD 率、病例质量优良率、住院日超限率、医疗费超限率、出院患者满意度、病例质量综合值、每病床综合值、成本和毛利润。医务科对病例分型的每月评价指标统计结果及病例分型的实时质量进行分析及考核。、分型费用监控

通过病例分型管理,可以采取设置同病种同型病例的医疗费用上限方式控制费用的增长。即能够达到控制医疗质量的目的,又能取得降低医疗费用的效益。

(1)各型病例人均费用: A、B型病例人均费用较C、D型病例医疗费用低、其中单纯急症的B型病例医疗费最低,复杂危重病例的 D 型费用最高,C型病例人均费用较AB型

多,D型病例人均费用是C型的三倍。

(2)药费:AB型人均药费比例占23~33%,CD型人均药费占38%。

(3)检查费: AB型病例捡查占11~12%,CD型病例检查费占 7 ~10%,病情越重检查费所占比例越低。

(4)治疗费:A型病例治疗费占64%,B、C、D型病例占 51~54%,药费比例降低,治疗费比例将提高。病例分型质量管理引导医生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解决看病贵的问题。、病例分型质量管理目标:

(1)CD 率三级医院≥ 45%、病例质量优良率≥ 80%。(2)A 型:诊断不能出现“ 待查 ”,初确诊符合率要达到 100% ;2 周内重复住院率为 0 ;药费超限率低于 20% ; 住院日超限率低于20%。

(3)B 型:三日确诊率 100%; 初确诊符合率达到 90% 以上 ;住院日超限率低于 15% ;药费超限率低于 15% ;治疗费超限率低于15%;治愈率达到95%以上;术前住院日少于3天。

(4)C 型:待查病例有会诊纪录单;三日确诊率达80%以上 ;初确诊符合率达到 85% 以上;2周内重复住院率低于 20% ;初确诊符合率达到 30% ;住院日超限率低于 30% ; 药费超限率低于 30% ;检查费超限率低于 30% ;术前住

院日少于7天。

(5)D 型:要有抢救纪录、会诊纪录 ;三日确诊率达80%以上;初确诊符合率达到 80% 以上;药费超限率低于 35%;药费超限率低于 35% CD 型病例转归率越高,表明质量水平越高。通过分型质量监控既反映了医院及科室的工作强度,又反映了医院及科室的技术水平,解决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技术因素难以量化的深层次问题。

我院的病例分型质量管理方案,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依托现代信息化科学管理平台,逐步现医疗质量数字化管理,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

第三篇:MDS WHO诊断分型标准2008述评

WHO(200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标准

肖志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生物学特征是髓系细胞(粒系、红系、巨核系)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可以伴有原始细胞增多。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是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常增多且形态异常,可伴有原始细胞增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1-3]。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颁布的MDS分型标准现已取代1982年法、美、英(FAB)协作组提出的分型标准,并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由于该标准仍依赖于FAB分型的框架,除5q-综合征从细胞遗传学上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之外,其他的分型仍完全依靠细胞形态学的评价。此外,有研究发现完全按该标准提出的骨髓细胞发育异常与血细胞减少的标准有些患者无法进行分型诊断,Verburgh 等对221例FAB低危MDS患者进行了WHO标准(2001)重新分型,部分患者虽表现为单纯的贫血,但骨髓除了红系以外还有其他系别的发育异常,按WHO分型标准不能将其归入RA或RAS,若将其归入RCMD亦不正确,因为外周血仅只有单纯的贫血。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原始细胞<5%的患者中那些骨髓仅有红系发育异常而外周血有两系或三系细胞减少、骨髓有两系或三系发育异常形态学异常而外周血仅只有一系血细胞减少以及有克隆性染色体核型异常而骨髓三系均无发育异常形态学异常的患者无法按MDS(2001)标准进行准确的分型诊断。

MDS(2008)标准(表1)主要是对原始粒细胞<5%那部分患者的分型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①儿童MDS提出了一个暂定类型“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efractory cytopenia of childhood, RCC)”:持续性血细胞减少,骨髓有发育异常形态学异常,外周血原始细胞<2%,骨髓原始细胞<5%,大部分RCC患儿骨髓活检为骨髓增生减低,应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相鉴别;②提出了一个新的类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包括MDS(2001)标准中的“难治性贫血(RA)”以及新提出的“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N)”和“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T);③将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 RCMD-RS患者归入RCMD,取消了RCMD-RS;④重新定义了MDS-U:外周血原始细胞为1%的RCUD和RCMD患者或骨髓单系发育异常形态学异常而外周血有三系血细胞减少或外周血持续性血细胞减少且原始细胞≤1%,骨髓1系或1系以上髓系中发育异常的细胞〈10%但有可作为MDS诊断的推定证据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且原始细胞<5%;⑤提出骨髓红细胞比例≥50%的患者其分型诊断时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899);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JCZDJC19200)作者单位:300020 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5][4]

原始细胞比例按有核细胞中所占比例。

此外,对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异常做了进一步规定。MDS发育异常的形态学特征:①异常红细胞生成:核出牙,核间桥,核碎裂,多核,核过分叶,核的幼巨红细胞样改变,环状铁粒幼红细胞,空泡,PAS阳性;②异常粒细胞生成:胞体小或常为胞体大(small or usually large size),核低分叶(假Pelger-Huët异常),不规则过分叶,颗粒减少,无颗粒,假的Chediak-Higashi颗粒,Auer小体;③异常巨核细胞生成:小巨核细胞,核低分叶,多核。MDS的重现染色体异常包括:①非平衡异常:+8,-7或del(7q),-5或del(5q),del(20q),-Y,i(17q)

t(17p),-13

del(13q),del(11q),del(12p)

t(12p),del(9q),idic(X)(q13),其中+8,del(20q),和-Y,在不符合形态学标准的情况下不能作为MDS的确诊依据;②平衡异常:t(11;16)(q23;p13.3), t(3;21)(q26.2;q22.1),t(1;3)(p36.3;q21.1),t(2;11)(p21;q23),inv(3)(q21q26.2),t(6;9)(p23;q34)。

笔者对MDS(2008)标准有以下几点初步体会:

其一是细化与完善:对发育异常的细胞形态学特别是细胞遗传学异常作了具体细致的描述,且对各亚型外周血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发育异常形态学改变的系别数作了修订和明确的规定(表2)。我们的研究证实那些符合“MDS最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MDS(2008)标准均可做出明确的分型诊断;

其二是我国现阶段要推行该标准尚有以下两点亟待解决:①细胞形态学分析依然是MDS诊断分型的基本手段,但形态学分析受骨髓涂片制备好坏、计数细胞数多少及阅片人经验的影响很大,因此,首先应统一和规范MDS发育异常形态学改变的判定标准,其次应进一步强化“判定某系是否有发育异常形态学改变需发育异常形态表现的细胞≥10%该系细胞≥10%(外周血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骨髓分类计数500个有核细胞)”这一量的概念;②细胞遗传学应作为疑似MDS患者的必须诊断检测项目,由于MDS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常难以获得可分析的分裂象(分析至少15个中期分裂相均正常者判定为正常核型;至少3个中期分裂相出现同一染色体缺失、至少2个中期分裂相出现同一染色体获得或同一结构异常判定为克隆性异常核型。),因此,应至少包括5q31、CEP7、7q31、CEP8、20q、CEPY和p53等探针在内的FISH检测也应作为疑似MDS患者的必须实验室检查。

其三是正如当初“WHO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2001)”推出时方案制定专家所言“该标准是开放的”一样,MDS(2008)标准依然是“开放的”。原始细胞不增高(<5%)的MDS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是临床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采用Ras、fms、KIT D816V和V617F Jak2等基因突变检测,用CD34+/CD133+细胞组群用基因芯片进行基因表达档案

(GEF)分析,以及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骨髓活检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测方法在MDS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此外,MDS的确诊有时需要一个过程,那些①髓系细胞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持续≥6个月:红细胞(HGB<110g/L);中性粒细胞(ANC<1.5×109/L)和(或)巨核细胞系(PLT<100×109/L);②经全面检查,不能达到MDS最低诊断标准和③排除一切能引起血细胞减少的原因的患者可以考虑为“意义未定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Idiopathic cytopenia of uncertain(undetermined)significance, ICUS”,但需密切监测这些患者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状况,一旦符合MDS最低诊断标准则诊断为MDS。参考文献

1.肖志坚,郝玉书。规范我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中华血液学杂志,2008,29(1):1-2

2.肖志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规范化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4):

1091-1094 3.肖志坚,郝玉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选择。中华内科杂志,2007,46(4):265-267 4.Verburgh E, Achten R, Louw VJ, et al.A new disease categorization of low-grad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based on the expression of cytopenia and dysplasia in one versus more than one lineage improves on the WHO classification.Leukemia, 2007, 21:668–677 5.于明华,徐泽峰,李璘,等。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不增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诊

断分型再评价。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30(1):3-7

表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外周血和骨髓异常表现 疾病类型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难治性贫血(RA)

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N)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T)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 铁粒幼红细胞(RAR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 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

贫血 无原始细胞 血细胞减少

无原始细胞或罕见(<1%)2 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

外周血

单系细胞减少或两系细胞减少1 无原始细胞或罕见(<1%)2

骨髓

单系别发育异常:一个髓系细胞中发育异常的细胞≥10%

原始细胞<5%

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 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 仅有红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

髓系中≥2个系别中发育异常的细 胞≥l 0%(中性粒细胞和/或红系 祖细胞和/或巨核细胞)骨髓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 过多-I(RAEB-I)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

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原始细胞5%~9% 无Auer小体 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原始细胞10%~19% 有或无Auer小体

1系或1系以上髓系中发育异常的细胞小于10%但有可作为MDS诊断的推定证据的细胞异常学异常 原始细胞<5%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 过多-II(RAEB-II)

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5%~19% 有或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 l×l09/L

MDS不能分类(MDS-U)血细胞减少 原始细胞≤1%2

MDS伴有单纯del(5q)贫血

血小板数正常或增高 无原始细胞或罕见(<1%)

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伴 有核分叶减少 原始细胞<5% 单纯del(5q)无Auer小体

偶可见2系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应归于MDS-U。

如果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5%而外周血原始细胞为2%-4%,诊断分型为RAEB-Ⅰ。外周血原始细胞为1%的RCUD和RCMD患者应归于MDS-U。3

有Auer小体和外周血原始细胞<5%和骨髓原始细胞<10%的患者应归于RAEB-Ⅱ。

表2骨髓原始细胞不增高的MDS血细胞减少和发育异常特征的总结

血细胞减少 1系细胞减少 2系细胞减少

发育异常 1系

疾病类型 RCUD RA RN RT

1系细胞减少 2系细胞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 1系细胞减少 2系细胞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 1系细胞减少 2系细胞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

多系和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

RCMD

1系和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1系

多系(≥2个髓细胞系)

MDS-U RCMD RARS

第四篇:研究制定“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标准

研究制定“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

依照教育部的诸多文件,职业教育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关于什么样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没有统一的政策标准,在教育部的各个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也是各有不同。另外,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也有差别,地方建设目标差距很大。其标准的相对多样性和政策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各个学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使“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实现完善化和规范性操作。资格认证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制度的确立,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改变中职师资管理存在的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使中职学校的教师自觉地夯实理论知识基础,丰富实践经验,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健康成长。

1、明确“双师型”教师具体标准,制定评定办法

通过我们对现行“双师”政策进行解读,经由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学校自己可以设立“双师型”教师标准。这种标准应从中职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符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诸方面的要求,明确专业教师追求方向。因此,在设置评定标准时应考虑的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应该有一个从低到高成长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二是“双师型”教师是“双证”与“双能”的高度统一,是“双师”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三是“双师型”教师是突出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指导能力相统一的职教教师。基于这些目的,可建立如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

(1)初级“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

必备条件(具有“双师”资格):承担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学教师,具有助教及以上的教师职称,并具备本专业非教师系列助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的三级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

充分条件(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近3年内分别有4个学期承担累计30课时(1周)以上实验、实训教学工作,考核合格,胜任实践教学。选择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专业技术实践经历)1)近3年内有半年以上一线生产实践或校内技术应用实践。2)近3年参与一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较好。3)近3年参与一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

(2)中级“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

必备条件(具有“双师”资格):承担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学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的教师职称,并具备本专业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的二级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

充分条件(从事实践教学、教研工作):近3年内分别有4个学期承担累计30课时(1周)以上实验、实训教学工作,考核合格,胜任实践教学,并对本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等有一定的研究,在校内以上刊物上发表本专业相关的文章1篇。

选择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专业技术实践经历)1)近3年内有半年以上一线生产实践或校内技术应用实践。2)近3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一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较好。3)近3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一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

(2)高级“双师型”评定标准

必备条件:(具有双师资格)承担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学教师,具有高级讲师或副教授及以上教师职称,并具备本专业非教师系列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的一级国家职业资格证。

充分条件:(从事实践教学、教研工作)近3年内分别有2个学期承担累计30课时(1周)以上实验、实训教学工作,考核合格,胜任实践教学,并对本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等有一定的研究与创新,对本专业发展提出意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本专业相关的论文一篇。

选择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专业技术实践经历)1)近3年内有半年以上一线生产实践或校内技术应用实践。2)近3年主持一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较好。3)近3年主持一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以上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其中必备条件是“双师型”教师基础条件,没有了这条件,就称不上“双师”了;充分条件是“双师型”教师的立足点,是“双师型”教师存在依据,如果没有实践教学、教研这一指标,也就无所谓“双师型”教师;选择条件是“双师型”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技术应用实践的要求,既是“教师”又是“技师”的体现,同时也是“双师型”教师能够保持“能力之师”和“素质之师”的条件。因为,实践能力的提高,仅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必须坚持有一定时间深入到生产科研一线,也只有在生产科研一线,才能掌握本专业最新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才能使职教教学符合当前社会需要。

评定“双师型”教师,是体现职教教师素质的指标,又是衡量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的水平手段。由于社会职业发展与职业需求是在变化的,使得职教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要变化,因而体现在专业教师上这种水平也是变化的。为使“双师型”教师能适应这种变化,“双师型”教师评聘结果,设置有效期为3年,用来保证“双师型”教师所掌握的社会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方面知识的有效实用性,以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应组成专门的评审专家组,制定具体评定办法,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这种专家组应有相关专业的现场专家参加。学校评聘“双师型”教师工作,应在试点的工作基础上逐步推广,以求得统一的标准。学校在做这项工作时,要根据教学要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优化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地发展。

完善教师第二职称的评审体制, 建立“双职称”相应机构,明确评审标准。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此,理论界积极呼吁,要以职教师资评价标准为突破口,制定有别于常规的教师考核办法,技术职务评审应与“双师型”要求一致,积极实行“双职称”的评定。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教师参加各种技术职务考试提供便利,并为“双师型”教师实行两种职称(教师系列与其他专业系列的结合)评定创造条件。在外部条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内部政策。比如,对机械类专业教师,在符合申报条件情况下,实行“以考代评”的办法,通过考试后,再由学校评审认定,从而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一条通道。

2、实行多元化激励机制,形成竞争环境

教育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工作。制定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性政策,吸引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1)建立岗前培训、上岗资格制度。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引进人才和兼职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必须请有教学资历的专家对其进行教学技能岗前培训,使其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内容有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方法、教育技术运用等。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予以重用,对未取得上岗资格者限期培训提高。定期考核“双师型”教师工作业绩,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业绩奖励等挂钩。

(2)择优上岗、竞争上岗。中职学校按各行各业的岗位设置专业,专业更新频繁。专业数量增长和频繁变化所带来的专业教师需求多样化,要求学校通过“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互联互聘、专兼结合”等多种方式,实行岗位聘用制和合同化管理,形成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给教师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学校或岗位提供可能,同时也给学校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所需的教师提供条件。限制那些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特别是要杜绝那些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课教师和非教学人员参加专业课实践教学,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师有危机感。在安排各种教学工作和任务时,允许竞争,优先聘用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技术技能全面的优秀教师上重要教学岗位。

(3)在分配上形成竞争制度。形成按能力高低、贡献大小拉开挡次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技能工资名副其实。

(4)开展行业之间、校际之间的各种实践技能竞赛,要在教师间开展观摩课、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促使各类教师形成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从而使双师教师的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3、与时俱进,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训

“双师型”教师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双师型”教师要保持这样的称号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否则,只能是过时的、徒有虚名的双师。由教师发展理论可以知道,“双师型”教师要保持“双师”特色, 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备最新的科技知识和现场实际经验, 就必须在能力建立阶段、徘徊阶段、成熟阶段不间断地进行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双师的培养,就教师个体来说,应有一个培训、学习、锻炼的个人计划。对参加培训、学习、锻炼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要做出切实可行的安排。

4、以兼职教师为钮带,推动职业学校社会化

兼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举措,它包括两面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校外符合教师条件的人员兼任学校教师,二是校内教师社会兼职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通过兼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1)以校外兼职教师为钮带,促进教学的社会化。

从社会招聘的兼职教师,熟悉生产、服务、管理、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经过一定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能很快地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同时,他们与本校专职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对现场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聘请现场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能够保证学生得到双师型的教育,使教学更接近于社会现实,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校企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这对于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专业改造和课程调整,拓宽专职教师的视野,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技能,活跃学术思想,促进技术交流,最终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兼职教师来自不同行业,他们既有新的思想和观念,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吸收他们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如直接参与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和体现中专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办学特色。

(2)以校内兼职教师为钮带,促进科研社会化

正确引导教师的兼职活动,专业教师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到校外兼职,可以学到最新的理论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素材无疑会带到课堂上,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肯定会受学生欢迎。

鼓励教师社会兼职,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有些教师经过多年的专业实践,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要积极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 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 或举办企业走“教学-生产-服务” 的社会化模式,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以兼职教师为钮带,把科技服务与开发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可产生多方位辐射效应,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学校也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

5、建立和完善“双师型”师资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双师型”师资的评价机制,是中职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教育教学评议对促进学校整体水平提高效果显著,同样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也必然会有力促进“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高。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教学管理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教育专家、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广泛讨论,提出初步指标体系,综合各方意见,最终确定评价体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应有利于形成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中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学评价中坚持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在选取评价项目时应遵循中职教学教育规律,并尽可能简练,便于检测,易于操作。

第五篇:物联网智能网闸的研究与应用论文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信息网络与控制网络的互联互通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网闸设备,详细阐述了智能网闸的原理、架构、技术特点。该设备不但具备智能网关的功能,而且具备网络物理隔离的功能,在物联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引言

工业物联网依托自动化、信息化和业务智能化技术,它的建立使经营管理层与车间执行层实现了双向信息流交互,消除了信息孤岛与断层现象[1]。但信息网络与控制网络实现互联时,如何保证过程控制网络的安全就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石油、电力、钢铁等行业,对连续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控制网络一旦受到了恶意攻击,感染了病毒、蠕虫,很可能导致整个控制网络瘫痪。因此,在网络互联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保护控制网络,防止来自外网的各种威胁。

传统的方式是选择网络防火墙等设备来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网络防火墙虽然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但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一种基础设施,用于满足各种通用的网络应用。防火墙只能做网络四层以下的控制,对于应用层内的病毒、蠕虫都没有办法,不能满足工业网络较高的防护要求[2]。智能网闸的原理

智能网闸是专为工业网络应用设计的安全设备,用于解决工业控制系统的数据如何快捷、安全传输到信息网络的问题。它与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本质不同的地方是它阻断网络的直接连接,只完成特定工业应用数据的交换。由于没有了网络的连接,攻击就没有了载体,如同网络的“物理隔离”。由于目前的安全技术,无论防火墙、UTM等防护系统都不能保证攻击的强制阻断,入侵检测等监控系统也不能保证入侵行为完全捕获,所以最安全的方式就是物理的分开。智能网闸可以实现在物理层、链路层和应用层不同级别的隔离。根据不同的网络隔离,即保证数据传输的效率,也保证足够的安全等级。物理层隔离是通过专门电路,在物理层实现电信号的单向传输,确保被保护一方的绝对安全。智能网闸的架构

3.1 智能网闸的硬件架构

如图1所示,智能网闸内部两端由两个独立主机系统组成,每个主机系统分别具有独立

图1 智能网闸的硬件架构图的运算单元和存储单元,各自运行独立的操作系统和核心程序。连接保护网络的一端为控制端,负责接入到SCADA控制网络;另一端为信息端,负责接入到信息网络。

每端主机的硬件均采用高性能嵌入式计算机芯片,底板上各有多个以太网接口用来连接要隔离的两个网络。每侧主机的总线上各安装一块专用隔离通信卡实现双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流向为内网数据单向流向外网。设计了专门的硬件看门狗时刻监视系统状态,保证装置的稳定、可靠运行。

3.2 智能网闸的软件架构

如图2所示,智能网闸的控制端与信息端主机分别运行嵌入式高性能工业通信软件。智能网闸隔离设备中运行独立的通讯数采软件,控制端提供基本的设备数据采集,如主流PLC、智能仪表、智能设备、各种标准协议(如Modbus,DNP,IEC-104,Bacnet,OPCClient),实现对各种设备数据的接入。

信息端主机提供数据服务,支持以标准协议将数据转发给第三方系统或各种数据库。并且具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功能模块,如报警服务,存储系统,断线缓存,脚本引擎,触发器等。

图1 智能网闸的软件架构图技术特点

4.1微内核技术

智能网闸采用ARM+Linux/RT-Thread平台,内核中除了与工业标准通信的服务与端口外,裁剪掉了其它所有无关的网络服务、系统功能,屏蔽了无关端口,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安全性和抗攻击能力,免于hacker对操作系统的攻击,并有效抵御Dos/DDos 攻击。

4.2 网络隔离技术

智能网闸采用截断TCP连接的方法,彻底割断穿透性的TCP连接。智能网闸的控制端与信息端主机之间采用专有的网络隔离传输技术。物理层采用专用隔离硬件,链路层和应用层采用私有通信协议,数据流采用128 位以上加密方式传输,更加充分保障数据安全。

通过物理隔离与专有隔离传输技术,实现了数据完全自我定义、自我解析、自我审查,传输机制具有彻底不可攻击性,从根本上杜绝了非法数据的通过,确保控制端不会受到攻击、侵入。

4.3 数据点访问控制

智能网闸实现了对工业现场通信协议的解析,可以实现工业控制系统具体测点的安全控制,更可以实现现场设备具体寄存器地址的安全控制。

4.4 单向控制

数据的流向完全是由控制端单向传输到信息端,这种限制保障了控制端的数据可及时、完整的传到信息网,又可完全杜绝外网的错误数据、恶意数据、病毒等传向控制端。

4.5 可靠性技术

智能网闸采用基于RISK架构,采用低功耗、无飞线、无风扇设计,具备断电保护、链路冗余、多层看门狗(硬件看门狗+软件看门狗)等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可靠性,是一种真正的工业级设备,4.6平台开放技术

智能网闸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任何开发者都可使用智能网闸提供的开放接口来开发相关的应用,如采集驱动,数据应用等,支持C/C++、WebService等多种开发形式。开发者可通过这些接口快速方便的访问智能网闸中的任何信息,并可扩展智能网闸的功能。结语

智能网闸设备具备安全性高、稳定性好、适用性广等特点,该设备可以较好的解决企业内外网之间的数据安全传输问题。随着物联网理念的逐步深入,智能网闸设备在SCADA控制网络接入企业信息网,企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讯等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下载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的法医应用及制备研究(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的法医应用及制备研究(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