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装类地方性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技术性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服装设计专业《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广东白云学院升格本科院校两年来,学院的办学走上了快车道,基本实现了由专科教学体系向本科教学体系的转型,办学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办学水平快速提升,正沿着“十一五”发展规划制订的“创建一流的民办工程技术学院”目标迈进。学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立足广东,面向泛珠三角地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管理型专业人才。
学院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落实教育部颁发《关于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2007]
1、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启动了《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工程,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探索适合学院发展的办学途径,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服装设计专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研究——《服装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专业更加准确、科学和理性地自我定位,在人才培养的特色战略和品牌经营上起到引领作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道路上,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来培养这样的人才”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致使所培养的学生工程意识与素养不足,工程实践能力薄弱,毕业生“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从而得不到企业真正的认同与欢迎。企业在招收了毕业生后不得不重新对其作岗位培训、工程训练。第二是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知识陈旧老套,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变化,要求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的变化。
这些正是服装设计专业必须要避免的问题,对于我院服装本科教育来说,开展《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就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2.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论与实践途径。
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个立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兴民办本科高校,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理论分析、工作创新与实践探索。学院升格本科以来,确立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广东白云学院持续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受企业欢迎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服装设计专业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学院的一项重大改革决定,有利于本专业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论与实践途径。
3.有利于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深化,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起到重要作用,也必将对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连锁效应。
⑴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广东是个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仅有较多的名牌服装企业,更有许许多多中小型服装企业,它们对应用型服装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有优势有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从广东白云学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上来说,也有必要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⑵符合专业自身的特点。
广东省服装的区域性优势非常明显,服装行业占据了整个中国服装产业的半壁江山,形成了近二十多个服装产业重镇,服装设计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有得天独厚条件,同时,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加强了专业与行业间的相互联系,能有效地促进专业的发展。
⑶有效地促进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服装设计专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能够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并继续深入向综合化、整合化方向发展,从而带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改革。
⑷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
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能全面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具有多方面发展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基于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构建理论。服装设计专业根据大众化高教发展战略选择的办学思想,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确立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定位。实行“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
2.探索研究适合基于产学研究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订原则。
采用两段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探索研究保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⑴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把“平台+模块”课程设置模式与“订单式”课程设置途径相结合,突出就业导向的特点。
⑵以模块化、项目化设置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开发。目前,服装设计专业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通过《牛仔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女装设计》等项目化课程的教学,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地带动专业课程知识的整合,适应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⑶构建校企合作,教学与就业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模式。
⑷建立新型的服装试验中心,按改革要求使用开放实验室。
⑸探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与课程结合的方法。
四、实施方案与具体实施计划
1.实施方案
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阶段。
首先进行学习考察,重点去国内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比较成功的相关院校参观考察(2007年5月)。再到相关的服装企业进行调研进行课程的开发准备。
⑵课程开发阶段。
完成本专业《牛仔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的课程开发工作,(2007年6月)完成两门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组织力量准备编写两门课程的教材。(2008年9月完成)
⑶确定07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全面执行本项目改革。
⑷ 项目实施阶段。对07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施“3+1”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
2.实施方法
实施方法如下图所示:
五、保障条件
1.对于企业投向学校的各类资金或设备,学院实行至少要有1:1专项配套政策。
2.尽快完成服装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3.拓宽实践基地建设思路,发挥实践基地人才培养的综合功能。
4.学院对课程开发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
六、预计成果与成效
1.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学生质量方面
①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
②毕业生质量得到提高,获得企业的认同,就业优势明显。
③在角色转变上,学生从纯粹的学习者向具有工程技术人员特点转变。④学生对专业改革逐步认同,满意度不断提高。
2.建立良性互动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人才培养保障条件方面
①与众多服装企业结成战略合作关系,相互联系密切、关系稳定、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
②在互动双赢的促进下,开发利用两个资源优势,建立较为稳定、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立一批适宜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实践基地。
③建立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体,如实验室、研究中心、教育中心等。④有效带动专业建设,专业发展会更上一个台阶。
艺术设计系服装教研室
2007年6月10日
第二篇: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
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怎
样转型
2014年05月15日 07:52来源:人民日报董洪亮
[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 大 中 小]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其突破口就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部分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紧迫性毋庸置疑,转型的共识已初步形成,那么,转型之路该怎么走?
示范引领,试点先行
37所院校和部分省市率先试水
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2013年初已经启动,教育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转型采取“示范引领,试点先行”方法,教育部首批确定37所院校作为试点,今后3—5年完成试点工作,省级政府负责制定各自的具体改革进程。
2013年6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35所高校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这35所院校均为2000年以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还有200多所高校申请加入,正在等待审查。10多所教育部所属高校包括“985”“211”高校,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联盟的工作。这一联盟正在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新机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正在筹划与欧洲技术大学联盟进行合作。
各地不甘落后,积极探索,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河南省、山东省分别安排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项经费2亿元、1亿元。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说,重庆市政府今年4月11日组建由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市属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6所院校进入教育部首批试点院校行列,目前有4所通过转型评审,2所被延迟通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从今年开始,高校招生在基本稳定规模的前提下,本科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重点支持转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高校和专业。除招生计划外,她还表示,要在高校专业设置、财政投入等方面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倾斜。
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正在加快高校设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设置标准,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
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教育部建议省级政府对招生存量计划进行调整,用于扩大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强的专业招生规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
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学校能否教给学生真才实学,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前途和幸福生活?能否发挥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中心作用?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把握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路径。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转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
坐落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学校与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49个本科专业中80%以上是应用技术型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制作作品,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学校“进口旺”“出口畅”,2013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者达103%,就业率高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平均数近8个百分点。“方向对了,还怕路远吗?”校长介晓磊自信地说。黄淮学院的探索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下旬,学校与驻马店市政府共同承办了“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一所大学是由专业、学科组成的,专业群决定了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型学校多数坐落于地市级城市,率先转型的院校紧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了诸如土建、创意、物流、电动车制造等专业,使得地方政府感到离开这些院校“有所失”,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和考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说,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并且得到他们的认可。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生源主要有4类,即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针对生源状况,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可以更加灵活些。国际经验表明,学制可以是3年,也可以是4年,甚至1年或者2年。
韩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焕吉恩教授说,在与造船业、汽车行业等世界著名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学制既有1年、2年的,也有3年、4年的。他说,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共与365个企业有合作协议。
据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欧洲专家介绍,欧洲有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为3年。
据介绍,欧洲的应用技术类大学与实践的结合极为紧密,其教学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必须有实习学期,学生在企业里写毕业论文,其中包括模拟商业游
戏、案例分析,有校外考察与参观企业、双元制学位等课程。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学都是小班进行的,因此学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指导。
师资对于院校的转型发展是关键因素,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转型院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行业人才,同时把现有教师送出去培训,还可以聘任兼职教师,但是,兼职者必须是实质性的签了合同的来上课的教师。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为了培养工程教育的师资,学校新来的教师前3年必须在企业实践。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来汉瑞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皆为实践家,他们的法定聘任条件要求在5年的职业实践中,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或发展取得了特别的成绩,这5年的职业生涯中应至少有3年是在高校以外任职的。
第三篇: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徐昭)
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徐 昭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办学道路的必要性,着重介绍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在产学合作、校办产业、校企联办、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尝试与做法。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结合;探索与实践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经在办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机制以及运行方式上,取得了明显成绩,为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学院步入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隶属江西省交通厅,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交通建设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学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办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等、靠、要的依赖性办学,向找、争、创的主动性办学转变。近三年来,学院为各用人单位培养了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5300余人;各类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非全日制教育等合计21800余人次;产教结合创收3500多万元。学院先后获得“江西省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交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种荣誉称号。
一、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主动服务于专业改革及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部门,高职院校要做到按需育人,就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根据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以及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进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改革,广泛听取企业用人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重视企业对毕业生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按专业大类成立了由院内外人士组成的六个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院外成员为来自行业、企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学者和专家。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定期到学院召开研讨会议,为专业改革、课程建设、产教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提供决策咨询。每学年末,各专业都在专业管理委员会专家的直接参与下,研讨新学年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方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为开设新专业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直接参与,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得以充分体现。经过与企业的反复磨合,培养出的人才定位准确、贴近社会,上岗后企业反映良好。
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全方位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
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中组织教学,在教学中组织生产,是校办产业实现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特点。本着锻炼师资、培养学生、服务社会、贴近市场、创造效益的宗旨,学院利用自身的优势,依托路桥工程系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江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所”。该所于2002年经建设部、交通部审批,具有公路行业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该设计所主要通过教师带学生从事公路、桥梁 和隧道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旧桥加固工程设计等工作实现对外服务。设计所成立三年多来,已在江西、广东、福建、湖北等省承接了43条公路、累计1380多公里的勘察设计任务。其中有多座大、中型桥梁,总长度达15000多米。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2573万元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设计所承接的50多公里的三清山环山公路和30多公里319国道(黄洋界至宁岗段)的勘察设计和监理任务,这两个路段山高路险,地形复杂,且环保要求高。我院师生不畏艰辛,克服了种种生活困难和技术难题,较好地完成了勘察设计工作,得到了业主和主管部门的好评。目前,这两条公路已竣工通车。通过这种结合生产实际的勘测设计,在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凡在勘察设计所工作过的同学,毕业后都能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可以说,设计所为学院路桥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实习环境,也为产学研结合开拓了新的途径。
2004年,学院路桥工程系又成功地建立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所”和“江西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目前,两者均运作良好。这两个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校办实体的建立,为学院产学研结合更广泛地开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双赢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结合学院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充分吸收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2003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等六部委提出了实施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四个专业领域高等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学院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成为江西惟一一所汽车专业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了更好地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提升学院办学能力,学院决定将做大做强汽车工程系作为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切入点。通过与多家企业接触,最后确定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为合作伙伴(该公司为我省交通系统首家上市公司,其成立时注册资本本金为7.54亿人民币,总股本为7.54亿股)。双方约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以股份制的方式运作,共同建设学院的汽车工程系和驾驶培训学校。
合作前期,学院以现有的驾驶培训学校的品牌和现有的资产入股,赣粤公司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入股,共同成立“赣通汽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学院控股。目前已在学院北面征地100亩,将以学院的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为基础,按照国家一类驾驶培训学校的标准扩建驾校,获得的利益双方按合作协议股权比例分成。合作第二步,组建独立的汽车学院。办学形式从单一的高职学历教育,扩展到汽车新技术知识培训和汽车维修等多种形式。学院和赣粤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将共同投资新建汽车实验大楼,购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并以学院的品牌,依托江西交通行业的优势,在南昌市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汽车维修企业,作为学院产教结合、锻炼教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平台。目前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学院在积极组建“赣通汽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的同时,还努力探索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2004年,信息工程系与全美测评软件系统(北京)有限公司(ATA)合作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将职业技术教育IT类课程引入信息系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学生实行企业认证,使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紧跟IT行业发展的步伐,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操作能力强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四、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是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办学模式。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形式,订单式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弥补书本知识不贴近生产实际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同时,订单培养还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使人才培养的时间缩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对口”就业难的问题。
2006年,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成功地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培养该公司在江西省汽车专业维修人员,开展了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尝试。通过协商,双方就丰田公司订单培养人才等事宜达成了一致性的意向。根据我省汽车后市场实际,双方专业人员制定了“2+1模式”订单教育教学计划(即在学院学习两年,在丰田实训基地实习一年)。丰田公司与学院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并参与学生录取工作,同时为学院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在校内建立丰田汽车实验室,在校外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丰田奖学金”,学生毕业后由丰田公司负责安排就业,为丰田公司服务。
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全真的职业实践环境
高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这一优势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依赖于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营造的职业实践环境。
为主动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相继建立了以大型、高技术企业为主的35个涉及学院所有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这些企业单位均签订了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实训基地协议书》。对学院而言,这些企业既是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也是毕业生就业基地和教学改革的“实验室”。人才培养计划实行“2.5+0.5”的模式,通过最后一学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参加生产实践,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行员工式的管理,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实训,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加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少同学实习结束后即被企业录用,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深受企方欢迎。
六、开展多方位的培训与鉴定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全力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同时,还将有利于教师走出教材课本,密切社会需求知识和专业技能实际,达到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强化基本基础技能的目的。近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观念创新,树立主动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学院的师资、设备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院依托汽车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西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和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等对外服务机构。近三年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高新考试站共培训鉴定10510人次,创造经济效益180余万元。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共完成驾驶培训与考证8863人,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依托管理工程系,学院设立了“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简称ILT)江西地区物流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为江西培养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使职业资格认证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同时管理工程系经商务部批准,成为江西省国际货代员考试培训中心,为江西省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工作人员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取得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资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
依托成人教育部,学院每年定期对厅局二级单位、重点交通企业及交通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培训市场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同时积极与全国交通类高校合作(目前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在学院建立了函授教学点),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班、本科和专科函授教育,近三年来共完成非全日制教育(各层次函授教育、各类专业人员培训及干部继续教育等)共计6355人次,创造经济效益近300万元。
七、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推进教研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撰写论文、编撰论著、开展教科研活动,是高职院校教师成长的阶梯,是教师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升华和飞跃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工作,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科研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加大了鼓励和奖励的力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科研成果显著,使学院的教科研工作迈开了稳健的步伐。三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97篇,主编、参编和主审出版各类专著和教材87部。其中42部教材作为统编教材在全国通用。此外,学院还成功地创办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教师发表论文、交流经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完成省“十五”规划教研课题2个,省教育厅、交通厅、劳动厅重点课题26个,其中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的课题9个。主要包括管理工程系与省交通运输管理局、长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江西省交通厅重点课题“道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战略研究”,该课题为交通运输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信息工程系与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厅财审处合作,完成了省交通厅重点课题“江西省交通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与浪潮通软公司联合开发了公路财务核算软件。该软件在省内外公路系统使用,反应良好;路桥工程系与吉安公路局、南昌公路局合作,共同申报了“道路安全审计”和“道路弯道内侧加宽的改进”两个省交通厅重点课题,目前正在实施中。2005年学院获批立项省教育厅省级教改课题11个,省教育厅省级人文社科类课题1个,省交通厅重点课题5个。通过教科研,特别是通过教师与企业合作申报和开发课题,大大提高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发展.北京: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3 [2]冯拾松.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3]周以德.与企业紧密结合 为交通事业发展服务.南通:交通职业教育,2004,(5).
第四篇:学术论文-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理论入手,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又从高等教育结构、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教育观念等方面揭示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得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的结论;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从而又促进了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计、实现途径、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对人才培养“双证制”与教师素质“双师型”模式、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2+2”学分互认模式等典型案例进行了解剖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研究,因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论文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第五篇:通信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通信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张燕,董昕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6100
31摘要:本文分析了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需求现状,结合实际情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通信专业、应用型本科、改革和创新
独立学院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办学的本科院校,区别于传统公办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体现。在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及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我院通信专业自开办以来,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不断优化,取得了明显成绩。
1.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可大致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应用型又可以细分为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研究型人才,要求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要求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诸如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多偏于研究型人才。
成都学院创办之初,通信专业作为其母体高校电子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其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均依附母体高校,培养体系基本沿袭电子科技大学。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分析自身特点,有效针对实际情况调整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首先,从生源来看,独立院校招收的三本学生,不可否认与母体院校生源有相当差距,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认知深度、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其次,从行业需求来看,通信是一门和工程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更多地需要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进入公司主要承担着通信产品和通信网络的开发设计和工程应用的任务。经过分析实践,基本确定了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以此为基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
作为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其专业核心能力应包括以下几点。
(1)掌握通信领域的核心技能和主流知识。核心技能包括软硬件技术的应用,主流知识包括通信原理、信息处理、编码理论、通信电路、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等。
(2)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产业资源、网络链接、业务服务均在逐步整合,其国际化趋势明显,这就要求通信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
(3)较强的新知识学习能力。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业人员需要接触许多未曾学习过的新知识。
(4)卓越的工程应用能力。即具有算法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工程素质。
2.人才培养思路
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 “以学生为本,以学院发展为重”的办学宗旨,坚持在办学过程中实施“面向行业,面向就业,面向市场”,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全力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型应用人才。要把通信课程教学和项目制、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社团培养、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设计、认证教学、职业培训等新型教学实践和工程能力结合起来,建立多渠道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可反复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为确保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想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可以由两条途径获得:1)吸收企业部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校教师;2)高校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的开发、研究和生产任务,并完成相关调研工作。
(2)推进教材改革与建设。编选教材时尤其要注意:1)增强其应用性、适用性,比如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内容在一般的规划教材中很少涉及,但这部分知识是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用得较多的知识;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其先进性。例如在本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就增加或增强了通信组网技术、3G通信网络、电信业务开发等目前主流通信业务的相关课程内容。
(3)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引入利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兴趣牵引法、职业模拟实训法等适合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4)搞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己经建立了多层次的实习基地,实习内容涵盖电子产品的焊接、加工,通信产品的生产、调试以及通信工程类设备的运营、维护等。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就业有优势、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3.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通信专业领域应用能力为主线,根据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力求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1 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教学体系以本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要求为主线,由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所构成,主要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既要突出理工特色,又要立足于本校学生特点。在 “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适当调整部分课程门数和学时数。一方面,对与专业体系无关的内容适当删减,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又要适当加强专业相关内容,比如通过专业英语课程加强学生通信
方向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
专业必修课程执行精品教学的理念,按照专业内核, 精炼教学内容。对《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电路》等通信专业基础课,审视教学内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搭建课程平台,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选修课则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确定未来就业方向的重要过程。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实践证明,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当学生对某个具体的方向感兴趣并深入下去后,往往能获得极高的回报。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采用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培养体系。首先通过一些基础的、简单的、综合性的课程引导对某个专业方向进行初步了解,这个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然后在此方向设置后续的专业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少数比较有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避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过多的方向上,最终归于平庸,缺乏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远大于纯粹的理论学习,所以大幅加强实践环节就成为必由之路。
总的说来,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加强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更新,明确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内涵,努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基础性与应用性为出发点,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软硬件设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实践实训环节设置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践环节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设计,由单一的实验内容到综合实验的基本思想,实践内容尽量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除毕业设计外,相应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可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专项综合实践、课外学生创新等几个部分。
对《数字电路》、《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性实验,主要利用实验箱开展。基础性实验相对较容易,可以增强学生信心,加强对理论学习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使学生熟悉、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如示波器、信号源、频谱分析仪、误码仪的原理及使用。
综合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一种方式是系统仿真,通过MATLAB、Systemview等常用仿真软件,构造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例如2.4G无线收发器、WCDMA扩频通信系统等。这种实验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通信系统的整体性概念,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合效果非常明显。另一种方式是分析模仿型实验。针对通信系统中的某个功能模块进行,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单元电路、模仿设计功能模块的能力。该实验系统多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这样将EDA技术和通信原理相结合,锻炼学生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分析掌握实验用通信集成电路的使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项综合实践是实践环节中最重要,也最贴近实际工程的环节。此环节的具体实现方式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在院内通过专周实训的方式完成一个小的通信产品设计及制作,比如收音机、红外线收发器等第。这个实训一般在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开设,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完成一个小的成品设计。实践表明,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大有益处。第二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换机、光传输设备、3G基站等真实设备,模拟真实的网络运营过程,积累工程实践能力。为此,学院投资建设了具有全国一流不平的现代通信实训中心,配置了华为最新的实际商用通信设备,模仿真实的通信运营商网络环境。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非常明显,在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三种,通过在企业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能接触真实的通信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素养。一方面,学校联合一些通信企业,形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参观和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职业素质的训练,增强工程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在假期自己寻找一些实习机会,累积实际的工作经验。这种实习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效果非常明显。总的说来,专项综合实践就是贴近企业的真实工作方式,尽量让学生多累积实际的工程经验,提高职业素养。
除了以上三种实践环节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外,我系还成立了实验中心,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到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经费支持、联系老师定期举行讲座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生科技活动竞赛,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经;通过项目制或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由老师指定或学生自主指定课题,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其中课题的设计性灵活度很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展现新思维、新设计的舞台,提高学生主动思维、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框架。总的说来,通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思路主要是:教学计划增加“柔性”, 减少“刚性”,减少理论性必修课的比例,适当减少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大力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的比例。在新修订的通信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训部分的学时占到总学时的1/3以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是非常明显。
4.总结
虽然通信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 但目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对通信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怎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乃当务之急。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及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此文能够对独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许学梅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2004.10:32-37
[2]王志明,《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南京工程学院,2004.10:6~14
[3]朱高峰,《面向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学位与教育研究,2002.4:1-4
[4]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国高教研究, 2007.8:54-55
[5]周宇,王国红,徐铁峰,《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9.1:92~93
[6]王文鼐等,《独立学院通信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研究》,成功(教育),2010.12:217
[7]王隽,林晓勇,张玲华等,《通信高校核心竞争力模型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vol30.No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