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1:1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篇: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例

发布时间:2013年5月14日访问量:6417

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探索产教融合,服务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培养现代畜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农业高职院校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找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工学研融合,将科研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现代畜牧技术标准引入到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课程体系;实施学做研用结合的教学,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关键是人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针对“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国家示范校建设后出现的人才培养同质化,未能很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导致办学特色不明显,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客观实际,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层次特征不分明”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进行了深度反思,重构现代畜牧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成功探索出一条“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途径,彰显了“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1]办学特色。

一、组织实施高职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现状与需求调研

针对畜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升级、国家现代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为弄清楚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从2008年开始连续4年对畜牧生产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企业技术主管、毕业生等进行调研。调研报告表明,一是“江苏十二五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全面建设“资源集约、科技密集、加工增值、生态友好”的现代畜牧业需要大量技术人员;二是成套设备、计算机作业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系统等在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企

业的运用,要求一线技术人员能力结构已从技能为主转向技术技能为主;三是现代畜牧企业正淘汰低学历、低技能人员,合格的现代畜牧生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畜牧企业的转型升级;四是大部分往届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不能适应岗位技术要求的提高;五是农业高职院校应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能传承畜牧产业文化、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应用推广新技术、对社会充满责任感和持续发展能力,善于把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融会在一起[2]的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创新构建“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学院以参与现代畜牧技术标准的开发为契机,系统研究农业高职人才由高素质技能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型培养问题,找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工学研融合,根据现代畜牧生产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造学院“行校联动、三业(产业-专业-就业)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的配置,把学生科研活动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得工中有研、研中有工,学中有研、研中有学,开发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基于发职业工作过程、技术活动过程与教育活动过程相融合[3]的课程体系,师生双向选择工研融合项目、学研融合项目,运用学做研用结合教学方式,实施“教师做课题、学生进项目、师生联合推广技术”等培养方法,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参与科研活动、应用专业技术融为一体,创新构建“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因材施教,致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三、建立专业教学与现代畜牧产业共赢的实践平台

学院围绕高职办学的“服务域”与“发展域”,在服务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中,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组建“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建立专业教学与现代畜牧产业共赢的实践平台。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项目资金,在泰州农业开发区投入2.3亿元建成集国家级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江苏省宠物繁育中心、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教育部高职教育顶岗培训于一体的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与香港钟山公司合资在泰州市经济开发区建成集省兽用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省兽药GMP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生物制药实训基地于一体的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引企驻校,与中国牧业集团、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等现代农牧企业合作在中国(泰州)医药高新区建设江苏省中药科技园,实行种养结合循环生产模式、科教结合技术推广模式,为实施“工学研融合”提供平台保障。

与江苏高邮鸭集团、正大集团南通正大有限公司、江苏长青兽药有限公司、南京雨润

食品产业集团、江苏京海禽业集团、上海博纯宠物中心、无锡派特宠物医院、蒙牛乳业(马鞍山)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厂中校”,以培养学生和联合解决技术问题为接口,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企业为教师、学生提供教学、科研、实习场所和工作环境,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打造一批寓研于教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将科研融入师资培养与考核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系统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建成了一批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培养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依托校内外产学研基地、校中厂、厂中校等平台,创建教师工作站、技师工作站,吸引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进站工作,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承担专业教学、青年教师培养、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管理、企业技术联合攻关、合作申报科研项目等任务,提高教师工学研融合培养学生的能力。整合全院的产学研平台,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提升教师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鼓励教师把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改革,激发了教师寓研于教的活力。发挥学院科研平台多、项目多、成果多、博士硕士多的优势,深入实施“师徒工程”、“名师工程”、“凤凰人才工程”,组建六大师生科技服务团队,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服务资源,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检验并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五、构建“四融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分析现代畜牧生产企业的核心岗位能力,以毕业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主线,引入现代畜牧业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开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标准。把现代畜牧行业、产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到专业教学标准,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现代畜牧企业生产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课程结构;结合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将畜牧文化、企业文化与学生文化素质相融合,开发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的课程群;将现代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与专业技术技能相融合,开发职业技术课程群;将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教师研究课题分解项目、企业技术难题转化项目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开发职业拓展课程群,构建“四融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现代畜牧业教材,让学生不仅掌握培养技能的程序性知识、培养技术的陈述性知识,还掌握研究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学生在掌握了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4]后,有利于在未来工作中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有机结合。

六、制定促进工学研融合的管理制度

改革校企合作制度,制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学生参与校企合作

项目管理办法》,激励师生在服务社会中提高技术技能;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制定《科研工作管理办法》,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要求教师在申报课题时带学生进入团队,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制度保障;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关于推进工学研融合课程教学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动态组建各种教学班,师生双向选择工研融合项目、学研融合项目,实行课程学分替换办法,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改革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制定《关于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校外兼职教师职称认定办法》,着力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改革课程建设制度,制定《优秀“工学研融合”课程遴选与管理办法》,引导专兼职教师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七、实施学做研用结合的教学改革

学院不仅抓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组织学生在产学研基地进行专业体验、职业认知、教学实习、参与科研、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专业能力;二是每年举办专业实践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三是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研究课题,实行课程与课题融合、实习与项目融合、作业与研究报告融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研究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活动能力;四是师生联合推广技术,教师带领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中技术难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在市场竞争中锤炼创业本领,提高学生技术导向的职业能力。这些学做研用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既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构,又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更主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发展后劲。

八、结语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客观分析畜牧业转型升级后岗位能力上升、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后人才培养定位上移等因素,以服务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和具备持续发展能力为本位,紧密联系“学校”和“企业”两个办学主体及融合“工作”、“学习”和“科研”三个环节,将“工学结合”向“工学研融合”拓展、深化,寓研于工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培养了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吉文林,陆建华.紧扣畜牧产业链 产学研结合育人才—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办学特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5:6.[2]高岩,陈凡.技术哲学视角下的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7:20-23.[3]杭瑞友,葛竹兴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26.[4]严雪怡.技术分类、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J].职教通讯,2007:5-7.吉文林:江苏姜堰人(1958—),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原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现代畜牧业教育教学。杭瑞友:江苏姜堰人(1965—),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骨干校建设办成员,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会计教育与实践。葛竹兴(1960—),江苏姜堰人,教授,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处长,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动物药品检测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基于价值认同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苏农办科〔2011〕28号)

第二篇:高职机械制图与AutoCAD融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机械制图与AutoCAD融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分析了机械制图与AutoCAD融合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对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筛选,提出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引入企业实际生产图样。改变多数高校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顺序,提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机械制图学习的中间阶段开始融入AutoCAD教学。从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师资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图;AutoCAD;融合模式;教学内容;教学顺序;优化措施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工程图样是工程与产品信息的载体,是工程界表达、交流的语言。工科类专业学生掌握识图、绘图技能是必备的基本功,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综合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其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宽专业、重能力”,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如何改进机械制图的教学,既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减少学时数,又要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状况

针对机械制图既有理论又有较多实践的特点,并按照多年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经验,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常把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相结合,再辅以教具(包括圆规、三角板)在黑板上现场绘制,向学生讲解绘图原理和实际操作,而学生则利用习题练习和手工绘图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教与学的方法,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产品更新设计对设计、制造人才的计算机绘图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在学时减少课程内容不能减少的情况下,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低,学生绘图的速度慢,准确性和美观性不足,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工程设计人才的要求。

从教学的内容来看,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主要强调手工绘图,而在引导学生应用机械制图的原理,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快速、准确地绘制工程图样方面还很欠缺。

二、AutoCAD融入机械制图教学的优越性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的内容枯燥、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如果引入AutoCAD绘图并与机械制图融合在一起,制图课的有些内容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来讲授,学生在学习二维图形的同时还能直观、动态地观察其三维实体模型,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并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避免进行重复的技能训练

学习机械制图需要完成大量尺规作图的练习,再单独学习AutoCAD就会造成前面大量尺规作图训练的多余。AutoCAD融入机械制图后,可以适当降低尺规作图的要求,学生不必在绘制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制图基本原理、AutoCAD绘图的方法和技巧上。机械制图与AutoCAD有机融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使学生一开始就以计算机绘图的设计思维方式学习制图,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技能与技巧,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有机结合的教学改革措施 目前,传统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添加式,即在传统机械制图教材中添加几章计算机绘图内容,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操作简便,但由于计算机绘图学时少(一般就几个学时),学生无法在学习计算机绘图时进行充分练习,导致对计算机绘图学习不深人,学习效果不理想;二是独立式,将计算机绘图单独列为一门课,这种方法可以突出计算机绘图的重要性,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在时间段上进行分离教学,不可避免地造成机械制图投影原理和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脱节,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三是整合式,将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整合成一门课,以各个知识点为单元,先后或同时介绍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这种方法能将这两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经过对传统教学的弊端以及两门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在实践中探究了一种将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以应用为目的对原有的教材和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整合后的课程内容为:

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课程的基本要求,制图的国家标准等;②AutoCAD基础知识,包括用户界面、设置绘图环境和图层、基本命令等;③点、线、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④简单图形的创建,通过平面图形绘制讲解AutoCAD中的绘图和编辑命令;⑤组合体视图及尺寸标注,包括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组合体的尺寸标注,以及上机绘制组合体视图并标注其尺寸;⑥机件的表达方法,包括各种表达方法的应用,以及AutoCAD机件表达方法的上机练习;⑦标准件和常用件:包括螺纹连接、齿轮、键、销连接等,以及上机绘制标准件和常用件;⑧零件图:包括视图选择、尺寸标注、极限与配合、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零件上常见工艺结构、读图方法,以及上机绘制零件图并进行文字、尺寸、形位公差及粗糙度等标注;⑨装配图:包括装配图的画法、装配图的尺寸标注、技术要求、明细栏,并要求上机绘制装配图;⑩专题测绘:强调综合技能的训练,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零部件测绘中,手工画出草图,再用CAD绘出整套图纸。

(2)利用AutoCAD软件授课。把两门课程的内容穿插起来讲授,使教学更加灵活。每一部分内容都要求学生对徒手绘图、读图与计算机绘图三个方面达到熟练掌握,可以把需要讲解的图形提前在AutoCAD软件中建立模型,在授课时,通过对模型的旋转、剖切等操作,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积极采用基于实体造型的多媒体技术。机械制图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为基础,教会学生应用投影理论和投影规律来解决工程图样的识读和绘制。在课件开发上,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相关现代教育新技术,开发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机械制图课件,打破原有的单一学科的课程界线,倡导在计算机环境下的直观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抽象的空间概念,让学生看到立体形状,从而完成机械制图教学中从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4)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应该同样重要,作业要求在图纸上和AutoCAD中同时完成。对组合体和零件图的识读及绘制是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一个难点问题,由于缺乏实际的模型,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两门课程结合起来,板图作业在AutoCAD中建立三维模型,使三视图和计算机三维模型得到一一对照,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就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作业也能够完成得轻而易举。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个人或团体合作,利用AutoCAD软件设计一些简单的机械产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意识到了AutoCAD软件作为一种设计工具的重要性,另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通过对这些困难的克服,也可以促进学生对AutoCAD软件的学习。

(6)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这两门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学习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对理论知识、基本方法的学习,同时由浅入深地进行大量绘图和读图的训练,逐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构型能力。另外,学生在学习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制图标准,对自己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7)改革考核的方式。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有机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笔试为辅,通过手工绘图作业、平时上机练习、笔试及利用CAD实际上机绘图等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教学改革效果及结语 实践证明,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的教学改革,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空间想象力、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教学中两门课程相互贯通,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显示出极大的活力,CAD辅助制图可以加深对机械制图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机械制图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对CAD绘图方法的掌握,内容上避免了重复,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好地培养,教学效果良好。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动态、循环反复和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除了CAD技术已在工程图中普遍应用之外,Pro/E、UG等更为先进的软件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今后对制图课程的改革也应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而变化,对相关课程作进一步整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诚英.机械CAD与机械制图的有机结合 [J].文教资料,2006,(10):65-66 [2]陈桂芬.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融入武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44-45.

[3]刘冬梅.张国安等《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J].农业化研究,2004,(2):278-279.

[4]秉园固.关于《机械制图)与《Auto—CAD》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究 [J].成才之路,2007.(28).

[5]石光源、周积义、彭福荫、机械制图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 [6]胡元哲.信息时代传统课程工程制图的教改探索 [J]. 高等教育研究,(2001),(2):33-34.

[7]杨贵强.许玉巍.Auto—CAD2000学习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李玉笄.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改研究 [J].水利科技,2006,(1):60-61.

第三篇: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当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切入点,在分析国内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当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当今世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开始在国内许多职业院校试点。根据欧盟发布的题为《就业及社会状况评论2012》报告,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阶段开展了严格意义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现代学徒制。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我国十分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学校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化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入了实质推进的阶段。

1.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并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一直处于不断地增长与创新之中,在不同的国家体制与背景下,其实现形式也不同,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纷纷开展了新的学徒制改革,相关的立法、政策和项目层出不穷。根据培养形式和学徒学习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模式、瑞士的“三元制”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也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国家战略层面具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形成了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形成了校企联合为主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具有合法的双重身份,教育培训具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形成了广泛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教育性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共同发展趋势:学徒的对象不断扩大,并从传统行业向广泛的职业领域扩张;学徒制项目层次呈现的阶梯化和模块化;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理论与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走向融合;出现相对成熟的第三方培训与中介机构。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经历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实现形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的调整与升级,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过程没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21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国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现在实行的“现代学徒制”多是对西方“学徒制”的引鉴,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还是停留在学校本位的教育模式上,尽管高职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展顶岗实习、实施订单式培养等,但所有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学校组织,企业参与。这种培 养的人才是否学以致用,是否满足企业需要,是否真正具有岗位职业能力,还值得探讨。

2.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依托职教集团,搭建“政校企行”协作的现代学徒制实施平台。发挥职教集团优势,选择部分知名企业或者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面对面”、“点对点”,在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搭建紧密合作的校企共建、衔接培养平台。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构建由政府引导、行业引领、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2)分段培养、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思路,实行分段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于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学期每学期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专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同时到签约企业见习或实习1-2周进行专业文化或基本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四学期每学期到企业进行2-4周的专项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在签约企业进行主要岗位轮岗实训;第六学期到签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制为三年的专业,学徒总的学习时间(含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实施企业班组管理模式的班级,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1个师傅可以带2-5个徒弟,分组学习,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3)校企共建,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岗融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以学校德育与企业管理为切入点,将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制图与电气CAD、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为职业基础课程,以电力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工厂供配电技术、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课程为职业能力课程,以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市场营销、电力法规为职业拓展课程,以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选修课为职业方向,融合维修电工(高级)、进网作业电工等职业资格标准,借助国际化平台,引进国际专业认证,专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构建了“课岗融通”为特征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强化专业技能、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专业认知、电工实训、电子实训、电机与拖动实训等基础能力培养;变电运行仿真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进网作业电工实训、顶岗实习等全面能力提升的“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专业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专业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培养不断线,始终贯穿。

(4)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鼓励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图书阅览室、自习室、微机房等场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由校企共同参与考评,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访谈了解教师课堂组织的真实情况,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评价与学生评教意见进行比较分析,尽量做到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企业跟踪调查、第三方机构评估等“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持续评价。

(5)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搭建一体化教学“云课堂”体系。针对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社会学习者等四类用户的不同需求,校企共建共享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实现辅教辅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融入慕课建设思路,开发在线课程,制作微课资源包、实验实训项目包等,同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的难度,校企共同研发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达到提升技能训练效率,实现真实项目的虚拟化,校企搭建一体化教学“云课堂”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6)实施“双元育人”、“交互训教”机制,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带头人”、“双导师”、“双向挂职”等“双元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双方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导师的岗前培养制度和达标上岗制度,学校和企业导师通过“交互训教”授课的方式培养学徒,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评选并奖励优秀的企业导师,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企业技术大师、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的“明师德、会教学、能科研、懂行业、精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教练型”师资团队。

(7)健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保障机制,促进现代学徒制有效运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和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管理工作,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搭建校办企业和学校组成的联合、一体化育人。制订学徒管理办法,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法权益。完善“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共管。建立“责任共担”的运行约束制度,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共同负责。建立“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制订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和中介机构评价结合,定期检查、反馈,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媒体等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质量。参考文献:

[1]鲁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Z].2014.[2]曾照香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分阶段、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3).[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职业教育,2014(7).[4]赵有升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5]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5).[6]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

[7]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82.刘哲,女,1988.12-,研究生,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工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电话:***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世纪路30号 邮编:255000

第四篇: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唐建生

刘红普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将导师制引入到高职优秀学生的培养中,试点创办了“数控技术研修班”,对导师制在高职学生中实施的目标、方法、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高职学生导师制,不是以科研为目标,而是以技术应用为目标。导师在思想上、知识上、操作技能上给高职优秀学生以具体指导,培养一批技术拔尖的学生。

关键词:高职学生

导师制

培养模式

目标

特点

实施

1.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提出 1.1 关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围绕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生产实际的能力。在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占着较大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特别是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实验实习设备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制约。对于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学生,如何在教学计划之外进一步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面对的一个问题。1.2 关于导师制

“导师制”是研究生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部分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中也有少量优秀学生采用导师制培养。导师制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开发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展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导师通过指导及示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为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良好条件。

导师制不应该是硕士和博士的专利,也不是本科高等学校的特色。高职院校中,也有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培养优秀高职学生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使我们想到了导师制这种模式。

在高职学生中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是我们的一种大胆尝试。经资料检索,目前在全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还未见按专业方向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和实施办法。1.3 关于高职学生导师制的特点 硕士和博士生及本科生的导师,是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这是他们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学生的导师应该如何定位?这是我们提出这种培养模式时思考的一个问题。与研究生的导师制有显著不同,高职学生的导师应该着重于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拓展,应该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我们提出的高职学生导师制,不是以科研为目标,而是以技术应用为目标。将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不影响学生三年正常专业学习,利用其中二年的课余时间与导师一起学习和工作,导师在思想上、知识上、操作技能上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培养一批技术拔尖的学生。我们规定,每位导师最多只带三名学生,不是辅导员意义上的导师,不流于形式,而是一种真正的“师徒式”的学习关系。在知识的学习上,类似于研究生的导师;在技能的学习上,类似于企业的师傅。

2.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组织和试点

在高职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个新课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我们决定在我院机械工程系进行试点,以数控技术为主,在2003级机械工程系高职学生中,创办“数控技术研修班”。

为了搞好试点,为高职优秀学生培养探索一条新模式,我们成立了“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并申报立项为学院重点科研课题,获得了学院科研经费的资助。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由机械工程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立即开展工作,着手研究在高职学生中采取导师制培养的意义;导师制对导师素质的要求;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特点;导师资格的标准和确定方法;导师选拔学生的方法;导师制与正常教学的关系处理; 导师制在高职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考核等。2.2 导师的确定

导师的确定是导师制培养效果的关键。我们要求导师原则上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指导学生的热情。围绕“数控技术研修班”的指导要求,我们在机械工程系教师中组织研修班导师的申报工作,教师参与这一工作的热情非常高,积极申报并自觉深入数控中心进行操作和研究,最终确定了14名教师为“数控技术研修班”的导师,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人。

为了保证导师的数控造型、编程和操作加工能力,我们组织了二次教师的数控加工观摩教学活动,并要求申报导师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统一组织的数控操作技能鉴定考试,共有12名教师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数控操作技能证书。

改善导师的办公和科研条件,在数控中心为每个导师配备一台高配置的台式电脑,并购买安装了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安装了CAD/CAM最新版本的常用软件,与数控中心机房连网,数控中心所有大中型设备对导师全天候开放操作,为导师指导研修生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被确定为研修班导师的中青年教师们非常认真,都自觉进入数控中心学习和工作,对于最新CAD/CAM软件进行研究学习。在指导所带学生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导师们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因为他们的工作有了动力,有了压力,真正做到先学为师,做到教学相长。目前,数控研修班的14名导师,都能熟练操作数控中心的各种型号的数控设备,同时我们有目标地部署导师们在软件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各自有所侧重地精通某一种或几种CAD/CAM软件。一年来,我们共派出8名担任研修班导师的中青年教师到天津、北京、广州、重庆、武汉等国家数控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学习应用技术和最新CAD/CAM软件的良好氛围。通过选拔确定研修班导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学术建设,改变了传统上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这也是我们预期达到的目标之一。2.3 研修生的选拔

我们确定的导师制只能是面向在校生中的少数尖子生,做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试点期间,必须严格控制研修生数量,从而保证培养质量,探索出一种培养拔尖学生的新方法。我们制定了研修生选拔方案,印发了研修班导师资料,在2003级机械工程系352名在校生中,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导师面试的选拔方法。

学生报名时选择导师,完全类似于研究生的面试方法,由所选择的导师进行面试确定人选。我们确定的选拔研修生的原则是,以学生入学高考成绩为依据,“导师欣赏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充分尊重导师意见,因为研修生将和导师一起密切接触和学习工作两年时间,完全是一种亲密的“师徒”关系,所以导师选拔的研修生必须是他欣赏和喜爱的学生,在导师面试时就会在了解其入学高考成绩的前提下,通过言谈举止、反应速度、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观察,确定初步名单,然后再由导师征求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协作能力、性格特点等,最后确定并公布导取名单。

研修生的选拔必须精心组织。因为一方面我们规定每个导师只能带2名研修生,以保证培养质量,共拟定招收28人,占机械工程系2003级在校生人数不足10%;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想到学生的参加热情如此之高,共有268名学生选报了14名导师的面试。根据报名情况,我们研究决定每个导师招收名额由2名增加为3名,共决定招收42人。导师们都抱着极大的热情组织面试,同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2003年底,我们从入学第一学期的2003级机械工程系各专业学生中,最终录取了46名研修生。根据研修班学生管理方案,我们提出了10%的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率,将根据他们的期未考试成绩和研修班学习过程中导师的观察评价,进行适当淘汰,以保持学习热情。在2004年4月底,最终淘汰了4名学生,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最终学生总数为42名。

2.4 研修班教学的具体实施 研修班方案的提出,是针对正常在校学生中少量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学习之余,探索一种全新的、有计划地、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师资和设备潜力,培养一批学生中的应用技术拔尖人才。

因此,我们制定了研修班的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制度、导师指导计划等。要求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本专业正常教学内容,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研修班学习,研修内容应该是对本专业的拓展和加强。

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的导师制学习时间为两个,即2003级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的第二、三、四、五共4个学期。大致将研修班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一个学期,主要组织集体授课。利用自习时间和双休日,由部分担任导师的教师给研修班上大课,该阶段主要完全数控机床认识、数控手工编程、CAD、MasteCAM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深入数控中心,初步掌握数控车、铣的操作。每个导师将自己所带的3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为导师配备的设备进行学习和操作,导师主要是检查指导学习情况,并由导师安排数控车、铣的动手操作指导,研修班学员在课余时间包括双休日,基本上都在数控中心学习。

第二阶段时间为一个学期,主要组织集体授课和导师指导的加工操作。组织安排SolidsWork、Pro/E、UG等软件应用的集体授课学习,掌握典型零件的造型、编程和程序传输及加工操作。这一阶段导师大量介入指导,保证各自所带学生充分的加工操作指导,并保证学生和设备的安全。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加工出各自特色的练习零件,学生对常用CAD/CAM软件能熟练操作,对数控中心各种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运用自如。

第三阶段时间两个学期,主要以实际加工操作为主,同时自学最新的数控应用软件。这一阶段主要是和导师一起工作,参与数控中心承担的对外加工生产,更多地接触实际,开放使用数控中心的所有设备,给学生更多的操作锻炼。参与数控中心的实习辅导工作,成为导师的助手。让研修班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数控中心的一名兼职工作人员,边干边学,进入研究性学习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达到一个准技术工人的水平,能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在这一阶段我们将组织研修班学员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高级工技能鉴定考试,争取在高级工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目前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已顺利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学习计划,进入了第三阶段学习。

在研修班学习过程中,既有统一的集中授课安排,又有导师面对面的指导操作,师徒式的言传身教,导师能及时了解所带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情况,更好地因材施教。导师们谁都不愿意让自己所带的学生比别的学生差,始终关心和直接指导着学生。2.5 培养效果的初步评价

从2003年底我们开始组织2003级“数控技术研修班”以来,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围绕在高职学生中引入导师制培养模式课题的研究,制定了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导师制在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拓展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届2003级数控研修班的学生与同年级非研修班学员相比,在数控技术理论知识方面更扎实更宽泛,在数控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学生,甚至成为其他学生操作实习的辅导员。在数控中心承接的对外加工中,研修班学员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加工。同时,研修班学生并没有因为课余时间的研修内容增加而影响正常本专业课程学习,我们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表明,研修班学生的专业课程期未考试成绩平均分高于学生总平均分。导师对研修班学生的表现比较满意,研修班学生对自己有这一种机会与导师一起学习和工作感到很幸运。来学校招聘的某台资企业老总在参观了研修班学习现场并了解研修班这种培养方案后,十分感兴趣,甚至提出要求研修班学员全部到他的企业工作。与数控中心有加工业务的企业领导,对参与加工的研修班学生印象深刻,提出了录用研修班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愿望。

从导师、研修班学生及用人单位意见等方面,我们觉得在高职学生中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对少量优秀的尖子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加强指导,加强应用技能培养的方法,是必要的,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初步成功的。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也是一个空白点。我们的试点成功增加了继续在高职学生中实行优秀学生导师制培养的信心。做为新课题,必然有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研究和总结,更进一步地完善管理方案和有关实施办法。目前我们并不急于扩大导师制的规模,以免导师精力有限、设备资源不足而使导师制流于形式,失去特色。因此,在总结2003级研修班经验基础上,我们于2005年3月份在2004级机械工程系在校生中再次招收40名数控技术研修班学生,根据导师教学工作量的情况,确定14名导师中的10名继续招收2004级研修生,每个导师招收4名研修生。这样,有4名导师只带2003级的3名学生,有10名导师带2003级3名学生和2004级4名学生共7人,我们认为这是适当的,不过多加重导师工作量,同时保证培养质量。

我们认为,导师制研修班是对正常高职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希望通过导师制这种培养模式,在高职在校生中培养一少部分应用技术能力很强的学生,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成为学院毕业生中的精品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2]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职业技术教育2003,(7)[3]教育部教高[2000]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0.1.17).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1,(6).

第五篇: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徐昭)

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徐 昭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办学道路的必要性,着重介绍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在产学合作、校办产业、校企联办、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尝试与做法。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结合;探索与实践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经在办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机制以及运行方式上,取得了明显成绩,为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学院步入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隶属江西省交通厅,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交通建设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学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办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等、靠、要的依赖性办学,向找、争、创的主动性办学转变。近三年来,学院为各用人单位培养了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5300余人;各类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非全日制教育等合计21800余人次;产教结合创收3500多万元。学院先后获得“江西省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交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种荣誉称号。

一、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主动服务于专业改革及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部门,高职院校要做到按需育人,就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根据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以及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进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改革,广泛听取企业用人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重视企业对毕业生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按专业大类成立了由院内外人士组成的六个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院外成员为来自行业、企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学者和专家。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定期到学院召开研讨会议,为专业改革、课程建设、产教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提供决策咨询。每学年末,各专业都在专业管理委员会专家的直接参与下,研讨新学年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方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为开设新专业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直接参与,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得以充分体现。经过与企业的反复磨合,培养出的人才定位准确、贴近社会,上岗后企业反映良好。

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全方位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

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中组织教学,在教学中组织生产,是校办产业实现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特点。本着锻炼师资、培养学生、服务社会、贴近市场、创造效益的宗旨,学院利用自身的优势,依托路桥工程系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江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所”。该所于2002年经建设部、交通部审批,具有公路行业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该设计所主要通过教师带学生从事公路、桥梁 和隧道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旧桥加固工程设计等工作实现对外服务。设计所成立三年多来,已在江西、广东、福建、湖北等省承接了43条公路、累计1380多公里的勘察设计任务。其中有多座大、中型桥梁,总长度达15000多米。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2573万元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设计所承接的50多公里的三清山环山公路和30多公里319国道(黄洋界至宁岗段)的勘察设计和监理任务,这两个路段山高路险,地形复杂,且环保要求高。我院师生不畏艰辛,克服了种种生活困难和技术难题,较好地完成了勘察设计工作,得到了业主和主管部门的好评。目前,这两条公路已竣工通车。通过这种结合生产实际的勘测设计,在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凡在勘察设计所工作过的同学,毕业后都能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可以说,设计所为学院路桥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实习环境,也为产学研结合开拓了新的途径。

2004年,学院路桥工程系又成功地建立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所”和“江西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目前,两者均运作良好。这两个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校办实体的建立,为学院产学研结合更广泛地开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双赢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结合学院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充分吸收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2003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等六部委提出了实施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四个专业领域高等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学院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成为江西惟一一所汽车专业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了更好地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提升学院办学能力,学院决定将做大做强汽车工程系作为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切入点。通过与多家企业接触,最后确定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为合作伙伴(该公司为我省交通系统首家上市公司,其成立时注册资本本金为7.54亿人民币,总股本为7.54亿股)。双方约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以股份制的方式运作,共同建设学院的汽车工程系和驾驶培训学校。

合作前期,学院以现有的驾驶培训学校的品牌和现有的资产入股,赣粤公司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入股,共同成立“赣通汽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学院控股。目前已在学院北面征地100亩,将以学院的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为基础,按照国家一类驾驶培训学校的标准扩建驾校,获得的利益双方按合作协议股权比例分成。合作第二步,组建独立的汽车学院。办学形式从单一的高职学历教育,扩展到汽车新技术知识培训和汽车维修等多种形式。学院和赣粤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将共同投资新建汽车实验大楼,购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并以学院的品牌,依托江西交通行业的优势,在南昌市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汽车维修企业,作为学院产教结合、锻炼教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平台。目前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学院在积极组建“赣通汽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的同时,还努力探索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2004年,信息工程系与全美测评软件系统(北京)有限公司(ATA)合作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将职业技术教育IT类课程引入信息系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学生实行企业认证,使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紧跟IT行业发展的步伐,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操作能力强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四、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是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办学模式。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形式,订单式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弥补书本知识不贴近生产实际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同时,订单培养还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使人才培养的时间缩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对口”就业难的问题。

2006年,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成功地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培养该公司在江西省汽车专业维修人员,开展了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尝试。通过协商,双方就丰田公司订单培养人才等事宜达成了一致性的意向。根据我省汽车后市场实际,双方专业人员制定了“2+1模式”订单教育教学计划(即在学院学习两年,在丰田实训基地实习一年)。丰田公司与学院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并参与学生录取工作,同时为学院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在校内建立丰田汽车实验室,在校外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丰田奖学金”,学生毕业后由丰田公司负责安排就业,为丰田公司服务。

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全真的职业实践环境

高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这一优势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依赖于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营造的职业实践环境。

为主动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相继建立了以大型、高技术企业为主的35个涉及学院所有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这些企业单位均签订了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实训基地协议书》。对学院而言,这些企业既是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也是毕业生就业基地和教学改革的“实验室”。人才培养计划实行“2.5+0.5”的模式,通过最后一学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参加生产实践,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行员工式的管理,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实训,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加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少同学实习结束后即被企业录用,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深受企方欢迎。

六、开展多方位的培训与鉴定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全力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同时,还将有利于教师走出教材课本,密切社会需求知识和专业技能实际,达到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强化基本基础技能的目的。近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观念创新,树立主动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学院的师资、设备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院依托汽车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西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和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等对外服务机构。近三年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高新考试站共培训鉴定10510人次,创造经济效益180余万元。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共完成驾驶培训与考证8863人,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依托管理工程系,学院设立了“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简称ILT)江西地区物流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为江西培养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使职业资格认证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同时管理工程系经商务部批准,成为江西省国际货代员考试培训中心,为江西省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工作人员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取得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资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

依托成人教育部,学院每年定期对厅局二级单位、重点交通企业及交通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培训市场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同时积极与全国交通类高校合作(目前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在学院建立了函授教学点),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班、本科和专科函授教育,近三年来共完成非全日制教育(各层次函授教育、各类专业人员培训及干部继续教育等)共计6355人次,创造经济效益近300万元。

七、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推进教研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撰写论文、编撰论著、开展教科研活动,是高职院校教师成长的阶梯,是教师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升华和飞跃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工作,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科研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加大了鼓励和奖励的力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科研成果显著,使学院的教科研工作迈开了稳健的步伐。三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97篇,主编、参编和主审出版各类专著和教材87部。其中42部教材作为统编教材在全国通用。此外,学院还成功地创办了《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教师发表论文、交流经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完成省“十五”规划教研课题2个,省教育厅、交通厅、劳动厅重点课题26个,其中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的课题9个。主要包括管理工程系与省交通运输管理局、长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江西省交通厅重点课题“道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战略研究”,该课题为交通运输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信息工程系与省公路管理局、省交通厅财审处合作,完成了省交通厅重点课题“江西省交通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与浪潮通软公司联合开发了公路财务核算软件。该软件在省内外公路系统使用,反应良好;路桥工程系与吉安公路局、南昌公路局合作,共同申报了“道路安全审计”和“道路弯道内侧加宽的改进”两个省交通厅重点课题,目前正在实施中。2005年学院获批立项省教育厅省级教改课题11个,省教育厅省级人文社科类课题1个,省交通厅重点课题5个。通过教科研,特别是通过教师与企业合作申报和开发课题,大大提高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发展.北京: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3 [2]冯拾松.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3]周以德.与企业紧密结合 为交通事业发展服务.南通:交通职业教育,2004,(5).

下载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