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云南省罗平县马街一中 黄盛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系着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理念;新教材要求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而新方法则是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的理性呼唤。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无可置疑地提到了议事历程上来。综观现状,新课程培训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理论,有人尖锐地指出这是“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并存。我国“校校通”工程投入很大,特别是今年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小学都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但是效益并不明显,其瓶颈就在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滞后方面。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年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要求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真正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实现。基于以上原因,我校选择“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进行尝试研究,通过对全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和应用的培训,在四年内使全校所有教师真正达到并通过教育部的《标准》考核认证要求,使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有机整合,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并通过对本课题尝试研究,在本地区产生示范辐射作用,共同致力于适应经济相对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从而走上专业化发展路子的探索。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很自然地产生了对教师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想法,确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作为我校的“十一五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题的界定:
1、教育技术:沿用教育部《标准》中对术语的定义,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掌握:指教师能够进行微机操作、通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考试考核,课件使用等。
3、应用:指教师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资料搜索、课件制作、运用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实现与所教课程有机整合。
4、、研究:侧重于对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培训实践方面的探讨。
5、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学生信息功能的技术,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
支撑性理论: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它可以使知识信息的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创新教育理论。从创新教育角度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创建一个无“权威”束缚和民主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提供机会,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及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以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探析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国外已经开始从整体上重构和设计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课堂教学过程,并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整个过程中。
“课程整合”的思想是1998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人员引进的,他们并成立了相关课题组,从改革信息技术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国内同行侧重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但还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研究的课题。因此本课题将重点放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力。
(2)本课题与他同类课题之间联系与区别
本课题研究方向与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具有同一性,侧重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研究,探索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题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有一些明显的区别:研究的形式有差别。我们的课题以行动研究、教育实践研究、教育经验总结为重点研究形式;研究的内容不同。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进行了理论探索,本课题重点是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的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2、探索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培训的有效实施策略及途径。
3、将促使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3、本课题成果将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将给农村初级中学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为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支持,能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教师和学校的整体素质。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基础教育特点,认真分析研究我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2、课题成立了以校长王跃能为领导小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黄盛勇为研究小组组长,教务主任资福、办公室主任马卫国、总务主任何开苍、电教员杨雄军高级教师王乔刚、学科带头人李卫华等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小组的成员大多数都曾组织或参与过“十五”区间国家级的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大多数是学校行政领导,能高瞻远瞩地融合各方才智,为课题完成提供了研究能力保障和组织保证。而且,本课题研究人员大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老师,能够比较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该课题的研究方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这为我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3、课题实施的技术支持 通过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计算机培训和许多教师的刻苦自学,我校现有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教师1名,专科毕业的教师1 名,另外还有一批富有刻苦、创新精神和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现代教育技术骨干十余名。他们为课题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课题实施的物质条件由于各级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视,我校现有计算机六十余台(包含教师个人所有的在内),多媒体教室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1套,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装备已有一定的硬件基础。
3、本课题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全体教师。
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运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检测法。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适合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的培训实践做法。
2、探索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培训的有效实施策略及途径。
3、促使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面向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分层次进行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培训的内容设置及课程安排。课题组初步设想老年教师达到初级水平、青年教师达到中级水平、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
具体内容表述如下:
老年教师达初级水平: 熟悉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会用DVD、演示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录像;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
青年教师达中水平: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学会搜集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并尝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达高级水平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2、探索面向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培训的方法及理论依据。课题组初步提出“环环相扣”的方法来推进培训。首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要求每个教研组至少要有骨干教师1名,骨干教师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对全体教师实施培训,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质量,必须加强管理,对参训教师进行考试考核,同教师参训给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以达到激励教师参训的目的。
3、探索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校本培训实施的有效策略。
4、总结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践的成功做法。
5、探索农村初级中学教育资源库以及校园网的建设。
九、课题的组织和管理
(一)组织
成立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1、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考核奖励。组长:王跃能
副组长:黄盛勇
组员:资天福、杨雄军。马卫国、何开苍
2、研究小组:负责制定每次培训目标、任务、学习方案、操作程序。组长:黄盛勇
组员杨雄军、资天福、王乔刚、李卫华 研究小组成员及其分工: 下设三个组:
材料组:黄盛勇
杨雄军
李卫华
资料整理组:资天福
王乔刚
马卫国 后勤保障组:何开仓 具体分工
黄盛勇:实施方案 中期报告;
王乔刚 资天福:教师分组名单、培训学员的交流材料、总结、培训考核材料、前后对比材料、培训心得、获奖名单;
杨雄军 李卫华:问卷制作、考核试卷(三套)、考核结果 合格证 培训情况:讲稿、教案、计划;
3、骋请专家指导小组
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课题研究工作,骋请县电教馆王春懿老师、黄保华老师、省电教馆樊苏老师为专家指导小组,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指导。
(二)管理
1、课题研究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具体展开。接受总课题组管理。
2、课题日常管理由课题组具体负责。
(三)经费:由学校自筹。本课题计划投入经费3万元,添设各项硬件设备、存储设备、电脑软件及参考资料,人员培训费用
十、课题研究的措施:
立足于本课题的特点与我校的实际情况,为确保课题的正常进行,特别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健全课题研究组织,强化课题实施与管理。校长王跃能为本课题负总责,高级教师黄盛勇课题组组长,课题组人员具体负责实施研究。要层层落实,学校各部门要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2、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全体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尤其要想方设法组织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科研理论,确保本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
3、进一步加强课题组成员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题研究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直接为我校的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服务。
4、加大教育经费地投入,组建校园网,保证本课题实验研究必要的实验经费。
十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起始阶段(2006年5月——2006年12月)
1、筹建课题组,审议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选择研究的方向、对象和具体内容
3、起草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并明确分工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及课件制作培训。阶段负责人:黄盛勇,杨雄军。
(二)中期研究阶段(2007年6月——2008年9月)
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
1、进一步探讨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的概念和理论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查阅理论专著和文献资料。
阶段负责人:黄盛勇
2、设计调查问卷,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 需求进行培训前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根据教师学科、年龄、信息技术水平、现实需求等因素分组,采取组长负责制,以驱动任务参与实践的方式进行培训。结合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组织实施培训。
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及分组名单
信息技术专业支持人员名单:
黄盛勇、杨雄军、李卫华、王乔冈 阶段负责人:黄盛勇、杨雄军 时间:每周四下午4:20—5:40 地点: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 步骤:
(1)、由课题组组织讨论,结合教师学科教学,确定每次小组学习目标。(2)、由计算机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制定具体任务和操作程序。(3)、教师参与实践并由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专业指导。
(4)、合作互助。小组内互相交流实践经验和困惑,相互学习,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5)、完成任务,形成成果,达成目标。并将学习成果上交课题组,组长对本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实施,借助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育
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发表的预测报告,中国信息技术支出一直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使这一增长幅度持续数年。到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信息技术市场。目前我国政府对现代教育技术十分的重视,而且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当中,其结果势必会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大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应用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就开创了我国远程教育的先河,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电视大学”,“电视大学”是通过播放录像带或看电视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到全国著名的教师的讲课,在当时的时期可以说“电视大学”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为现代来说,“电视大学”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有点局限性了。首先,现在知识更新的非常快,作为电视大学的录象教材的录制需要相当的时间,更新速度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其次,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只能单方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如果存在问题,则无法与老师进行交流,这与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教育规律是相悖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现在的远程教育模式是通过国际互连网来实现的,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加上一个摄像头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样无论学生在什么地方,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开电脑,就可以听著名学者的讲课,当然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麦克风与学者教授进行交流,效果丝毫不逊于在现场听课。目前有一部分学校已经开通了这样的课程,我们就可以坐在家里上大学了。
现代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应用,使我们对地域性的要求大为降低,节约了大量的往返于学校于本人所在地之间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这样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可以从容的进行学习。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办公方面的应用
1、实现无纸化办公
过去老师的备课都是写到备课本上的,需要耗费大量的纸张,而且时间久了以后需要很大的空间去存放这些备课本,非常的不方便。如今老师们都改用微机办公,备课都是通过微机来完成的,省去了准备备课本的麻烦,对于过去的备课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整理,不完善的地方可以随时进行修改,而且可以在备课中插入各种各样的图片、声音等元素,既美观又实用。
2、资源共享,便于交流经验。
现代的教育技术在教师办公方面最大的好处就是资源共享,便于交流经验。每一个老师在教学方面都有自己优势的一方面,把自己的这些优秀的备课、经验放到网络上,一是可以让大家把好的东西拿过来直接使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存在不足的方面大家提出来一共同解决,共同交流思想和经验,对老师们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应该说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学了,其它的各个方面都是为教学作准备。所以现代教育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在教学上了。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每一个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室。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好处是所有的视频、音频、图像、文字信息都可以被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和听到。从视觉到听觉都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刺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比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好得多。例如:在上化学课时,需要做很多的试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对于宏观的现象比如燃烧、发光等现象学生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可对于一些微观上的现象,比如离子的运动,学生只能通过现象来判断出离子是在运动的,并不能直观地观察到粒子的运动。那么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这一点,老师可以通过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出离子运动的课件,效果也非常的生动,学生在上完课后对于对于离子运动会在头脑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认识,不用说掌握起来肯定效果很好。
但是不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虽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及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它发展的初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普及困难
现代教育的基础要有足够的资金来购置先进的设备。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使得现代教育的普及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也会存在差异,这些地方的现代教育设施不完善,由于不完善使得现有的设施
不能很好的与教学实践相接合,从而不能完全发挥出现代教育的优势。比如说,老师们都使用微机制作多媒体课件,但是学校却没有多媒体教室,那么老师课件制作的再好也无法应用于实践。
二、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起步比较晚,所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教师对于计算机和网络可以说就没有接触过,而这一部分教师却又是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技术上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有了,可是摆在我们面前却又不会使用,这确实是一件很令人尴尬的事情。
三、多媒体资料不完备
多媒体资料的不完备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即使老师们都会运用现代手段来进行教学,可是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老师们根本没有这么大的精力来做这件事,如果每一个学科都有配套的多媒体光盘,那么老师们负担将会大大减轻,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多媒体资料库还不完善,只是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学科的某一部分有配套的资料。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存在一些不足,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抱怨自己学校设备不完善,还不如用自己的老一套,致使很多现代化的设施闲置,但是现代的技术应用到教育上代替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现在的现状呢?
一、加大普及的力度,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对于普及这一方面我们只能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想一下就达到多高的标准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那么在普及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首先,老师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条件不具备时,自己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利用学校的现有设备;其次,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打好基础。
二、完善多媒体资料库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各尽所能,为我们的多媒体资料库增砖添瓦,使之不断完善。这样我们的老师在面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时代的到来时,就不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开始了。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努力,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离我们不会太远了。
第三篇: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现代农村小学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现代农村小学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党和国家一项德政工程和惠民工
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国家的发展最终要使全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时至今日,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远程教育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我们农村教育的形势焕然一新。为了使这些远程设备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达到教育现代化,它的管理和应用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摸索与研究。
关键字:农村小学远程教育研究管理实践
自今年上半年,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远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我校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学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如何用好现代远程教学设备,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这对我们农村小学教师而言无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用。为了使这些远程设备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达到教育现代化,通过我们不断的摸索与研究总结出以下做法。
一、合理安排,搞好培训
教育专家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我校以校本培训为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明确思想,学以致用。一是制定了校本培训方案,以制度形式坚持每周培训两次。二是明确培训内容,进行全员培训。我们培训的内容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意识。这是教师运用教育技术媒体教学的心理基础,良好而稳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是基础教育现代化为未来教师的现代素质要求,同时也是未来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的时代需要。
2、根据教师工作的需要制定培训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训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理论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主。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组织教师重点培训了网络资源的下载、整理和使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演示文稿制作、电子表格等内容,使45岁以下教师都能基本使用配置设备进行教学,进一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训需要多样化,教师要不畏艰难、永于学习、永于创新。学校教师之间,可通过“结对子”,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使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教师得到提高。此外,还可通过模式三学校组织开展农远工程的幅射活动(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对本区域教师进行现场培训。
二、加强管理,提高效能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设备的管理;二是教学软件的保存和发放;三是教学过程的使用。为落实三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我们长期坚持校长总负责、分管领导主抓、责任落实到人的管理体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管理员和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全方位管理机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组织管理,规划协调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各个阶段的工作,确保项目持续发-1-
展,落实各个阶段工作的进度;我们将学校的设备维护、技术支持、软件保存具体到人,对设备的性能状况每月检查并记录在案,对出现的故障分清性质、追查到底、负责到底,对软件的添置、借入借出造册登记并归类保存,对下载资源进行整理并建立资源库、设置目录索引;将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使用纳入教师考核当中,同时开展多姿多彩的教研活动,精选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进行研讨。并举行教学开放日,请家长进校园参与到我们的教研活动中来,和孩子们一起收看名校名师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以及我们教师自己设计的精品课,并为我们的教师打分测评。并把这些作为我校教师“评优树模”的优先条件之一,这样,既广泛的吸纳了社会意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主要推进如下三种模式的建设:
1、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
2、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
3、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除具备上述两种模式全部功能外,还能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
三、建立运行过程的科学研究机制
教科研是农远工程长效运行的先导,也是其长效运行的内动力。建立农远工程科学研究机制,对优化运行过程,提高运行效益,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要从思想认识的模块上再嵌入农远工程教科研模块,把农远工程教科研融入整体教科研工作程序之中。二是各级教科研机构要增设农远教科研科目,正常开展农远教科研工作。三是建立各级农远教科研网络,尤其是建立乡镇区域教科研协作网络。四是学校建立农远教学科研组,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五是各级资源中心利用网络开辟农远教科研专栏,为师生提供研究交流的平台。通过建立农远教科研机制,加强对农远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以促使农远工程的长效运行进一步科学化和实效化。
四、重视探究,贯彻落实
如何充分使用并优化课堂效果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我们深深体会到建立科研型学校、树立研究型教师是未来学校存在和教师立足之本,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此方面与外地优等学校的差距。为此,我们立足本校实际,根据现有师资水平和学校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了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近、远期规划。做到“三进”,即进课表、进课堂、进学生,努力做到“三性”,即教学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再次,进一步加大对全体教师培训的力度,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和应用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为落实规划,我们成立了以教导处为龙头、教研组为核心、骨干教师牵头的教学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并通力合作,定期召开活动,沟通研究心得,以此带动全体教师参与,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农远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工程,建立有效机制,保障长效运行,必将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这是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在广大农村,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一)、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
二)以及计算机教室(模式三)等三种模式的建立,为构建我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使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步入新的里程碑。农村现代
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缩小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喜圆了农村孩子享用计算机的学习梦。农村的孩子们笑了,农民家长们乐了,人民群众无不深感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党和国家一项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
五、建立运行环境的规范管理机制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农远工程设备首先要对学生开放,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农远设备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农远教育是社会化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农远工程的所有设施也应对社会开放。要利用农远设备为地方政府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文化科技教育服务,以此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远工程的社会化教育功能。五是建立农远工作评估制度。规章制度订得再好,执行不力也等于零。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农远工作评估制度,通过定期评估,促进农远工程高质量运行。
六、搞好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提高效能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长效运行,既需要良好的硬环境,更需要规范的软环境。建立规范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机制,是优化工程运行环境的可靠保证。在我校,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包括设备维护、软件保存、技术支持、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硬件设备的管理。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管理制度,把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每一件设备都要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明确保管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对设备的性能状况每月检查并记录在案,对出现的故障分清性质、追查到底、负责到底,确保农远工程设备不流失。
第二,教学软件的保存和发放。对软件的添置、借入借出造册登记并归类保存,对下载资源进行整理并建立资源库、设置目录索引;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工作管理制度,例如建立《远程教育演播室管理制度》、《消防与安全用电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员职责》、《教学资源采集与传递制度》等,通过建立制度约束机制,规范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保管、使用、借还、维护、报修及更新等运转行为,确保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应用于教育教学,把设备的耗损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第三,教学过程的使用。将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使用纳入教师考核当中,同时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划进课程表,开展多姿多彩的教研活动,精选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进行研讨。和孩子们一起收看名校名师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以及我们教师自己设计的精品课。并把这些作为我校教师“评优树模”的优先条件之一,这样,既广泛的吸纳了社会意见,促使师生更好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为落实三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我校长期坚持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责任落实到人的管理体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管理员和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全方位管理机构。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是我们教师不可多得的得力助手。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钻研课改、更新观念,广泛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既要着眼于服务课堂教学,也要服务课外学习,同时还要服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校课堂教学提供资源支持,而不是试图取代课堂教学,要通过紧紧围绕学科知识的多媒体专题资源,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实施探究式学习。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知识传递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
流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远教服务机构联系面广、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构建方便实用、趣味的网络环境。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带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和公益色彩,要发动全社会来参与。多方参与有利于应用的推进,有利于项目实施与应用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拓宽农村与城市互动的范围、增进农村与城市互动的深度,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2005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
3、《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培训教程》
4、《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新课程教学研究》
5、《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思考》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三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主要摇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要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社会与学校,学科与学科综合起来学习,变单一的、简单的课堂教学为多向的、丰富的课堂教学,变单向的传授为多向的互动,变单向的师生交流为多变的生生交流。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位教育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关理念,并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
2、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时代学生成长的必然趋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包括从学校的“学得”和从社会的“习得”两个方面,随着二期课改目标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迅速发展,学生“习得”的领域也在逐步扩展延伸,学生在学校“学得的”是有限的课本知识,课堂上老师教会学生的知识可能越来越无法适应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求,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习得”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通过老师的口头传授直接获得知识,还可以借助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间接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这无疑对现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的课堂教学再也不能局限于教师启发提问,学生按序回答的单向的交流形式,必须创设一种全新的互动的教学模式格局,才能适应青少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在学科教学中的性质、所占比例,以及整合所选的适当契机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3、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亦成为教师鞭策自我、激励自我不断进取的训条。似乎有了一张文凭就可以“打败天下无敌手了”,隐性或是显性的教学经验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老教师凭着一本教案可以吃“老本”几十年而高枕无忧。全新的信息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突飞猛进地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师“专业化”的探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美国,围绕教师“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改革兴起了两大浪潮,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师专业化探索。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是既老又新的问题。何谓教师?教师应当怎样?必须怎样?——这些问题是任何时代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课题,但另一方面,教师毕竟是社会的存在,往往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因此,离开了现实社会停留于抽象层面,是难以把握我们所求的教师形象的。前者是教师的主体条件,后者是教师的社会条件。主体条件是理想的,社会条件是现实的。我们需要洞察当今中国所需要的理想的教师形象,把握教师队伍的现实水准,并求得从现实水准迈向理想境界的策略。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交互式的网络环境下备课、授课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适应新课标发展要求的
新课程标准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从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包括教育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教育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如检索、处理、信息显示等。二是运用教育信息的技术,它除了教育信息中的技术以外,还包括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师如何选取信息,如何与课程整合,如何有效整合。而現代教育技術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即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并且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信息搜集、加工、分析等处理经验,获取知识的探究生成意义建构的一般方法。使教师现代信息意识和素养有较大的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够满足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的需要。部分学科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
5、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开展,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存在着一些偏差和问题
①整合的主体被错位 整合是指整理、组合,强调合乎事理的将各部分的个体力量组织整理成有机的主体,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但在有的课件设计中出现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课件制作“精美”,艺术文字、三维图像、音乐、动画、VCD,统统都用上了,大量的素材被搬进了课件,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是花花绿绿的画面,课程内容知之甚少。
②仍以讲授型为主 很多“课件”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例如“化学方程式计算”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例题展示给学生,但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
③实验操作被取代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各科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④教师作用被替代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但是,在有些课件的 “设计” 下,教师成了点击鼠标的操作者。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指出:“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
⑤课件缺乏交互性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仍然是“灌输式”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等统统编织进去,缺乏交互性和反馈功能,教学效果并不好。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可以解决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执教时出现的诸多问题,如:疏忽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与钻研,将许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上;用课件“代劳”板书;机械而呆板的演示等。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探索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观等。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则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探索”的研究,有力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依据各学科教学目标使用掌握的信息技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合的规律,并最大程度的优化教学效果。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手段方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从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课题研究,对学校现有的信息环境与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环境建设、理念辅导、专业培训、实践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本课题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中,教师的“教”应该是一个赋予了课堂教学整合策略在内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也应该是一个融入了课堂教学整合目的在内的活动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是一个既承担着实现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知识探究能力的双重任务的载体。本课题的研究总目标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探索”,有力的改善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观,改善教师的教学观,改善对初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新的探索,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改善学习者的教学方式;寻找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规律性;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评价体系,(二)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结合学校教科研能力的实际状况,决定以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对初中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用教学效果检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整合中的各研究项目情况;总结研究情况,及时反馈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更进一步的指导规划研究内容,并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和规律性。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3.1-2003.5):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积累资料,落实好课题组人员,做好研究前各项工作。
实施阶段(2003.5-2005.5):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开展问卷调查,编制教师、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现状认识的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分课题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理论指导下,探索经验总结法、比较借鉴法、个案法等整合方法,及时检测,及时反思,不断调整;撰写论文、制作光盘、整理教案集;进行阶段性评估。
总结阶段(2005.5-2005.9):资料整理,撰写结题报告,有关专家领导评估。
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学习研讨
为了使大家对整合的理念有所理解和认识,我们首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先进的教育专家学习,提升每一位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使大家对“整合”有了新的认识,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整理、组合的意思,强调合乎事理地将各部分的个体力量组织成有机的统一的主体,强调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强调个体中某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体系的引导下,呈现出高度自然的和谐与协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并不就是单纯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课件背景画面的美观新奇,而是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容量的扩展,学生兴趣的提高,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问卷调查 课题组成员首先就问卷的内容、题目的设计、问卷的时间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本次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个层面进行。
通过问卷,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
本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处于初步阶段,有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从调查中还发现,我校绝大部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是偶尔使用,基本局限于展示课,这主要是由于制作多媒体课件麻烦多,费时多。就我校教师开展多媒体展示课的现状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用“课件”替代板书的偏向,无法体现整合的优越性;有一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认识片面,认为自己教了几十年书,凭着粉笔黑板不也教出了很多优等生,何必非要进行所谓的整合呢?不少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存在着畏惧畏难的心理,生怕由于自己的操作不熟练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分层培训、环境建设、体验实践等方面的具体研究
1、分层培训
为了更好地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培训活动,使每位教师认识到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紧跟时代、更新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同时引领学生去学习。我校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抓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进行了分层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第一阶段,进行了计算机初级培训,要求全体教师掌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对50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中级培训,要求能利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管理学生学籍与成绩,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对部分骨干教师要求能用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络课件、网页,并能进行图片处理。现在我校绝大部分教师能用Word进行常规的文字处理,部分教师会制作演示文稿和独立制作课件,骨干教师能独立制作网页。
2、环境建设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创造条件保证课题组成员在优裕的环境里完成课题研究
⑴ 学校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上,全力配合浦东新区完成“校校通”工程,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移动多媒体等设备,还为每一位教师配备128兆的移动储存器。
⑵ 把课题研究的时间排入课程表,规定每周一上午3-4节为课题集体活动时间。⑶ 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周补贴一课时计入工作量。
⑷ 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论文获奖、课件获奖都按级别和等级的不同,以不同的分值参加年终考核。
3、研讨体验
本课题组成员着重从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突破的整合三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执教了三堂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研究课,课题组的成员均参加了听课与评课,并在此基础上,鉴于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及课程整合的不同性质,大家讨论推出了一堂全校范围内的实践研究课《等腰梯形的性质》,听课覆盖率几乎达到了100%,课后毎一位教师都参与了评议与总结。
三、研究实施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怎样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教学契机,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是本课题值得深入研究之处。
(二)整合的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而教学模式产生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验证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现代理念、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创新行为,这些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出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互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应呈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互动状态,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研究的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去营造教学环境,为多元素的互动学习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共同化学习,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3.实践性原则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创新理论,然后一面实践,一面总结,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必须遵守这个规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达到最优化。老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自主还是被迫;要注意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结合。更要注意研究学生对媒体信息的感受,是乐于接受还是不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以及在各个层次学习内容中对内容、难度、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心理反应。要注意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种不同的学习模式。总之,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4.实效性原则
在探索整合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注重其实效性,不搞形式,不作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使课程整合卓有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
(三)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和策略研究十分重要。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⑴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⑵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⑶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⑷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
⑴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⑵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 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⑶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 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⑷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⑸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思想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 结构。
⑹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⑺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 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四)整合的途径
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设立三个分课题研究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方法整合的探索。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是: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先进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那些要素改变了?那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3、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4、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5、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要求(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要求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和教学单元而异。每位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去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四、研究结果
1、课题组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个层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掌握了本校教师、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情况,并分别撰写了调查报告发表于有关刊物上。
2、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达成思想上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必将变革人们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也必然带来以下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教材的多媒化,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教材的信息化表述。
教学目标改革
教育内容的一系列改革会对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产生强烈冲击,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成为主体。而这些能力包括:①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的技能;②问题解决能力;③批判性思维能力;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人的重视,一些开拓者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上述目标的教学,如前两个阶段七个层次中提到的一些教学策略和模式,但是,这些尝试毕竟是小范围的,短时间的,在自发的形式下组织的。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新的、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authentic)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的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45或50分钟一堂课,学生都坐在教室中听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活动安排的分组上,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实行异质分组。
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同时期、在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的定位,对信息技术与教学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想法,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CAI)。
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出现,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弊病。另外,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的迅猛更新,如何使人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使教育对象自觉且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发展,使之具有快速准确的信息处理能力、灵活方便的信息控制性能和非常大的信息存储功能。采用它来辅助教学不仅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可以促进教学向自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人们在有限的时间,按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不同的知识。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构成了人-机-人的教学系统。其中,根据教师、学生和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课堂示教模式、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模式等几种模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完全脱离以上CAI教学的几种模式而独立存在。而是对CAI教学中,尤其是以网络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教育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和案例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刍议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等一系列文章在刊物上发表
4、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全校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每个学期课题组都要配合教导处举办或承担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展示周活动,全校每个教师都积极参加和开展此项活动,学校也把每位教师全年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的课时、成果等列入教师业务考核的基本内容。
5、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全校教师应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热情和积极性,近二年来教师们制作了大量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并多次在市、区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附课件光盘
6、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与人协作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改变了学生心态,积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让学生主动参与愉快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五、总结与反思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第一、“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其具体体现在 其
一、“整合”教学要有针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就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来说,就应该在课前导入的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引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这种“整合”能补充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
其二、“整合”的过程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
其三、“整合”的内容要与教学实际相吻合,不能脱节;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它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结构,课堂教学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
其四、“整合”的契机要恰当,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在数学几何内容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原本较为复杂的作图环节简单化,同时又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全面可视性强的特点,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主动探究学习的自觉性,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标的实施具有推进作用 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如果有个别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一时难以理解时,他就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后再进行学习;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工具进行深入学习。
其二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可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可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学习成果;学生也可利用虚拟技术模拟探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
其三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网络交互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合作,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的平台。⑷具有交流信息、发布信息的功能。同学之间可通过网络相互交谈,发表各自的主张,相互借鉴,对各自得出的结论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可让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士介入讨论,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形成一种校园文化。在网络上沉淀下来的结果可进行积累,成为下一届学习研究的材料。
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其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其三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其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从而促进自我教学水准的不断提升和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总之,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推进课程呈现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都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上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类别,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价值观点,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指导和帮助。由于学科本身性质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分析国内外有关“整合”的实践案例,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探索,目前我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基于“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虽然在随机性问题、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仍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使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从知识的传授,变为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实际上网络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者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传统教学是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让学生动态地掌握每个知识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推理、分析及动手操作等真正学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体地说,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里,要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驾驭飞速增长的各种知识,只有“会学”才能“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科教学,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不断加大的教学信息之间的主要矛盾。多媒体教学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给学生营造了一种主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较长时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教学内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这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一定的原则规范。
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3.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确实具有优化学习过程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提供了各种机遇,给优质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育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
课题组成员: 原课题负责人:陈忠;现课题负责人:朱初耀
主要成员:张爱民、巢生华、王婷、黄声兰、张淑艳、丁敏、王咏、殷振东、彭锁新
参考文献:
1、陈至立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2、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2)。
3、黎加厚 《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 《电化教育研究》,1997.3-4期
4、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5、钟启泉 《教师“专业化” :理念、制度、课题》 《教育研究》2002年
6、朱初耀《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的思考》《浦东教育研究》2004.1
第五篇:《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推荐]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承办单位:肥西县高刘镇长岗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学校概况
我校系肥西县高刘镇长岗学区中心小学,2009年3月被评为肥西县“农远工程”示范学校。现有教职工26名,专科以上学历 20人,小学高级职称达18人,有12个班级,600余名在校学生。目前,学校有模式二教室一个,远教IP资源接收专用电脑一台。打印机、一体机、喷墨复印机各两台以及办公电脑8台,一个多媒体教室。2006年接通ADSL电信上网,2008年接通10兆光纤上网,校园办公局域网络连接校长室、教师办公室、教务处以及模式二教室,建立了教师阵地,实现了教育资源互通互访、资源共享。为推进课程改革,逐步追赶城市教育提供了技术保障和信息支撑。为课题的实施提供硬件上的保证。
学校拥有一批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教师,全校教师都通过了多轮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为我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能力上的保证。
我校的教育科研氛围十分浓厚,有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参加本次课题研究的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教研组长,多人次参加过教学大赛、教学论文评比并获市县级奖励,学校领导舍得投入,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物质、师资和政策上的保证。
二、课题的提出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是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这样,把教学定位为互动、合作、交流,是对传统教学过程认识的重大突破。
“教学优化”就是从具体实际条件出发,确定教学效果和时间精力消耗的双重质量指标,选择制定实施的最佳教学方案,按照实际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最大效益的工作系统。
实施优化教学的要求:
1、用整体性观点考察教学过程,分析它的成分和活动环节。
2、用联系性的观点分析研究教学过程的结构联系,揭示过程发展的规律性和动力。
3、用综合性观点处理教学方法和形式问题,以期教学效果优化。
4、用优化性的观点选择教学方法,力求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为教学提供图、文、声、像等信息,实现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的逼真效果,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科课堂教学教得更生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更为活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制定此课题的出发点。
三、研究设想
1.远程教育资源丰富,理论性,实用性、趣味性较强,并且与学科同步,与学生同步,更与教师同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学生视野,而且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意识和创新能力,优化学生课堂教学作用十分巨大,更高层次的提高教学质量。
2.课本与网络相互配合,整合资源,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自制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情景,变抽象为直观,变理性为感性。
4.充分借鉴,因地制宜,全员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育理念。
5.让远程教育资源面对学生、走进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研究目标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1、课题研究的理论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教学的方法、原则和基本要求,及实施的有效途径;探索出利用现代远程教育面对学生、走进课堂的教学规律,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构建有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整合模式。
2、课题研究的实践目标。
(1)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运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灵活便捷的互动、合作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习求知兴趣。
(3)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鉴别有用信息的能力。
(4)通过人机交互,进一步探索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建立因材施教,个别化学习的途径。
(5)通过师生互动、树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良好品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研究预计有如下突破:
1.探索出利用远程教育环境下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依托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探索出小学远程教育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高素质骨干教师队伍,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发挥出远程教育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2.促进远程教育优质资源与各学科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整合。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进行教与学,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高效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既学会学习,又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信息素养。拓展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走向个性化、活动化、综合化、信息化的现代教育轨迹,深化小学新课程教育的改革。
五、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个案研究法。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4.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
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5.学校局域网上开辟“课题实验”专栏。以便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寻求同盟者加入研究实验。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准备采取多种途径进行研究,定期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落实每个阶段具体的工作要求,每个成员的分工工作等。并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实践,课题组成员再进行总结、汇报、交流,将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提出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如此循环,将研究的内容与实践的手段不段提高,最后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
六、研究步骤、时间安排
研究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l.申报课题,请求省市级课题研究专家委员会评估、立项和审批。
2.学校加快硬件的建设,为实验做好硬件准备。
3.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
5.成立课题学科研究小组,各小组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6.培训实验教师,组织教师学习理论、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2年2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议。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3.紧密结合“每期一节展示课”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不断完善操作过程,撰写课题研讨教学设计、教学论文。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出版研究论著。
2.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经验。整理结题论文。
3.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验收。
七、预期研究成果
八、课题组机构
组长:陈连生(校长)
副组长:吴文全(副校长)孔祥和(教导主任)
成员:
肥西县长岗小学课题组
2009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