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职工培训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研究与探索
利用信息化技术
提高职工培训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各种职工日常学习、专项培训考试数据零散繁杂,数据的收集、录入、统计、分析工作量大,培训合格证书、职工技术档案电子化管理困难。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主持研制开发了《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所有与职工个人有关的培训、考试信息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实现了职工培训考试管理信息化、技术档案电子化、证书打印自动化、身份识别智能化。
关键词:职工培训管理
培训数据整合证书打印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千头万绪,培训考试过程产生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各自独立。整理、汇总、查询、统计、分析这些数据大都依靠人工或普通的办公软件完成,不但工作量大,浪费大量时间,还存在着数据准确性不高、检索困难等问题。为了提高培训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强培训效果,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实现各种培训考试数据的整合,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范围广,从职工日常学习到集中脱产培训,从适应性培训到资格性培训,从车间班组培训到送外培训,从业
第二篇:《质量技术监督与管理》培训内容
《质量技术监督与管理》培训内容
第一部分 标准及标准化
1、概述:标准化和规范性文件、标准化的发展、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
2、标准和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
3、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
4、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5、企业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的地位及作用、企业标准化人员的基本要求、标准在企业的贯彻实施、企业的标准化管理
6、标准信息的管理:标准信息的内容与概念、标准的代号和编号、标准文献的收集、标准情报的检索
第二部分 计量基础知识
1、概述:计量学及其分类、计量的发展及特点、计量器具、计量检定、量值传递与溯源性
2、法定计量单位:量和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法定计量单位
3、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误差公理在计量中的重要地位、误差的定义和种类、间接测量的误差传播、已定系统误差的合成和测量不确定度的综合、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和最终表达形式
4、有关计量技术基本知识:几何量计量、温度计量、力学计量、化学计量
第三部分 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
1、质量管理
① 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② 全面质量管理
③ 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族标准的关系
④ QC小组及QC七大手法
⑤ 六西格玛管理
⑥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⑦ 质量管理体系条款
2、质量认证
① 合格评定与认证认可
② 合格评定的形式
③ 质量认证的产生与发展
④ 产品质量认证
⑤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第四部分 质量监督与质量检验
1、质量监督: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质量监督与质量检验的关系
2、质量检验:质量检验常用基本术语和含义、质量检验的分类和作用、质量检验的组织和管理、质量检验实施的设立、质量检验计划、质量检验实施、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关系
3、抽样检验:概述、抽样检查的基本概念、样本抽取的方法、计数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抽样方案)
4、常见抽样标准的使用:计数标准型抽样方案、计数挑选型抽样方案、计数调整型和非调整型抽样方案、计量抽样检验方案
5、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
第三篇:《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沾益县第三中学
《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沾益县第三中学课题组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一个以数码、网络技术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大潮正滚滚而来。信息网络革命和生物基因革命将扮演着主导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角色,这两大革命将极大改变社会组织结构和人类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2007年1月9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说到底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谁拥有了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财富,谁就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教育的主导是教师。因此,在数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2、研究现状
21世纪是快速发展、充满竞争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本国科技的同时也在不断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各国把信息技术教育及其运用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现实情况表明,当大规模启动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
我国政府同样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实施了“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使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2004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普通教师、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前不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化专家座谈会上,所有专家的发言几乎都聚
第 1 页(共 6 页)
焦在教师培训上,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己成为当前我国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瓶颈。通过查阅资料、调研,目前还找不到通过中学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模式。
我校改扩建刚结束硬件环境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很低。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够,对理论课的研究还不到位。
3、选题的意义:
我校通过《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这课题的研究,提高中学教师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从而依托信息技术教研网,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结合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为教育教学改革积累实践基础和教学经验,最终达到教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的制订为教学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生动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形势下的教学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模式,朝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教学媒体介入课堂拓宽了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才能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内容,使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才能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软硬件保障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成员及学校其他教师,在此之前已就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奖励和好评。2003年,二人在“多媒体课堂说课竞赛”中获省一等奖;一人在“曲靖市第一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 2005年,《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魅力》一文获省二等奖;《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利用和优化设计》一文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分子和原子》《轴对称》多媒体课件获市二等奖;2006年,《隋唐文化——文学与艺术》课件制作与解说获云师大一等奖,“未来之星——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教学获云师大一等奖;《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在我校的发展》刊登在县级《远程教育论文集》中;2007年,一人在“云南省初中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中获省一等奖。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本课题组组长为中学特级教师,是资深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专家。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平均年龄为38.06岁。1名中学特级教师、2名研究生、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县教科所兼职教研员、1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这10名课题组成员中,有6名中学高级教师。团队中多数教师为学校、处室的主要负责人及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课题组两名成员曾主持、参加过两项省级研究课题。因此,我们有足够的人力和能力来保证本课题的实施。
3、完成课题的条件
⑴组织形式:本课题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书记牵头的课题组领导机构,由我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确保研究队伍的精干和实干。
⑵研究资料的来源:学校图书、档案资料,近年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网络教育研究成果。
⑶学校的硬件和软环境建设:我校是市级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培训实验学校,在硬件和软环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入品牌电脑、多媒体演示系统等,现有教师机房1间,学生机房4间,多媒体教室2间,办公室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电教设施过硬,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我校部分任课
老师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教学。
⑷技术保障:建立学校网站。我校已建立了具有独立域名的专门教育网站,成为一个面向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教育信息平台。
⑸人文环境: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科研意识强、教研水平高。本课题负责人李井昌校长是我县唯一的中学特级教师,曾多次被一些高校、中学邀请进行学术性专题讲座,并担任县教育局省级课题负责人。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校教师观念比较新、教科研气氛浓厚。不少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以教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共识,为我们成功的研究本课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研究的假设及创新之处
随着信息社会时代的到来,要想赢得未来社会,就必须善于获取、处理、传递各种信息。因此,培养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就成为教育的历史使命。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成为必然。这就要求学校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信息化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的新型教师。那么,如何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中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成了亟待研究并解决的新课题。同时,我们认识到,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且呈现不连续的跳跃性。因而在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上可采用未来教育所提倡的“任务驱动的探究式方式”完成培训工作,最终使本校、本地中学教师具有相当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这种假设是可能成立的。基于这种假设,我校提出这个新课题加以研究。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需要并适合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校本培训方法、途径和模式。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结合我校实际,通过认真分析我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项课题,旨在研究探索培养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特殊性、阶段性和规律性,营造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并取得相应理论
技术成果,造就一批信息化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新型教师,从而达到改进并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初步构建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校本培训模式。
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本课题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掌握我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通过论证与查阅资料,探索一套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校本培训路子,并进一步通过实验、总结,完善校本培训方案。
2、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等组对照实验法,通过多渠道收据数据,进行F检验和T或Z检验进行差异分析。(注:F检验:是用来检验两个正态分布的方差是否相等的检验;T检验:用来检验标准试样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与标准值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Z检验是一般用于大样本(即样本容量大于30)平均值差异性检验的方法)
3、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本课题计划两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6月
主要工作:①召开相应教师会议,商讨课题研究事项。②查找相应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实验可行性。③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④通过形成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调研,初步形成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校本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0年6月
主要工作:①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②开展阶段性的交流与研讨。③加强与其它学校的经验交流,每学期组织一次多媒体课堂大讲赛。④做好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并不断改进实施方案。⑤搜集整理好教师多媒体课件、网络里整合的资源、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实验数据。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
主要工作:①整理CAI软件库,就此课题制作一套软件集。②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③整理归类的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验收。
七、本课题研究的有关参考文献
1、《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3月。
2、《人的教育》福禄贝尔著,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3、《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4、《创造教育概论》王松山、胡之德,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第1版。
5、《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刘以林、张文珍、冯克减,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2版。
6、《最佳教育模式丛书》冯克减、田晓娜,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
7、《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第4版。
8、《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编辑部。
9、《wps office电子表格教程》主编 求柏君
10、《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朱德全、宋乃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6月第4版。
沾益县第三中学
2008年11月25日
第四篇:提高项目管理质量的途径和措施研究
提高项目管理质量的途径和措施研究
作为一家拥有多个壹级施工资质的国有施工企业,我们不论是在施资力量上还是在人才储备上相比于其它施工企业并不处于劣势。然而这几年我们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转变过程中,企业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总的来说,我们不但要加强公司内部的管理质量,而且也要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这就好比企业是一个国家,每个项目是每个家庭,一个国家要繁荣昌盛,就必须每个家庭努力创造价值。如果每个项目都能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何愁发展前景?所以项目是施工企业的基本单元,是向社会、向业主展现我们实力的门面,这就要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只要在项目管理水平上比社会上大部分施工企业向前多迈出一小步,我们就能一直处于优势。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项目管理质量,下面就提高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的途径和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众所周知,施工项目管理,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术语解释,指的是:“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专业化活动。”对应于施工企业而言,这其中就有项目的组织、项目施工成本控制、项目的进度控制、项目的质量控制、项目的安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大道理大家都懂,可真正的把理论与企业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用理论来指导项目的施工管理,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下面就这几个提高项目管理质量的关键方面与我们企业实际情况作比较分析,从中找我们的优势与不足,发扬我们的优点,改正缺点,项目管理质量定能有所提高,企业也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第一、提高施工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其中就包含了项目的组织、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施工工艺及工具三个方面。如果把建好一个工程比作打一次胜仗,那我们项目的组织人员及管理制度就如我们的战士和铁一样纪律,在作战方案及武器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我们项目的成员及组织管理制度的质量就是打胜仗的必备条件。我们企业在组织和管理方面,是优于其它企业的,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是得到很多业主信任的,每个项目的组建都是严格按相关规定成立的,这是我们的长处。当然,有了好的制度,还要求每个项目部成员严格按制度来执行,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从人的因素上来讲,我们公司职工都也很有优势,基本上每个项目部都设有党支部,而且党员人数不少,这就从思想上及纪律上保证了施工人员的质量,这也是我们的优点。从施工工艺及生产工具这点来讲,我们企业还应该加强,虽然公司也组织人员参加
各种技能培训等,但并未普及到每个职工,现在社会变化很快,新技术新工艺不停的涌现,如果施工管理人员不能及时的更新管理技术与管理观念,就会与社会大环境相脱节,这对企业的发展很不利。所以,就企业现状而言,普遍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必须的。而大面积举行各种培训活动及专业技术竞赛、各项目部组织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等都是很好的措施,而且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些措施都是可以实施的。
第二、提高项目施工成本控制质量
作为以赢利为主的施工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搞生产的目标,因此,项目竣工后评价项目运作成败的标杆就是我们花了多少成本,同时为企业创造了多少利润。可以这么说,项目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关键性目标。其中项目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人、材、机及措施费等,间接成本包括职工工资、办公费、差旅交通费等。现阶段我们企业正处于承揽任务少,施工产值少的严峻局面,但要保持最低底线,那就是项目要有赢利,不但要养活职工,还要赢利,才能可持续发展。就成本而言,我们必须从招投标就开始严格控制,低价中标或是低于成本价中标等方式就像得病乱投医一样,不会对企业有所帮助。而有了好的项目,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就要从成本测算→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这六个环节加强管理,并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方面实施管理,在公司开发科、核算部、财务部等部门指导下,完成成本的测算、计划、核算及考核,确保项目施工及管理的可行性,而控制、分析,纠偏则是项目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首先,技术人员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计划,做好不同施工阶段的下料分析,安排好材料的进场时间,有效利用仓库及减少保管费用;财务人员根据施工进度要求,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特别是我们企业在现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更要如此,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成本的分析就是通过成本核算,由核算部及项目部人员一起对成本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查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纠正我们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错误。以上的成本管理措施,需要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加强与项目部的联系,充分发挥我们企业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管理作用。
第三、提高项目进度控制质量
“时间是有价值的”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一个大型施工项目,一般都在十几亿,几十亿的投资,参与人员都是以百计算,而且参与各方利益不同,工艺技术复杂,如不能很好的控制好进度,工期延误,就会造成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局面。根据施工任务,合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及资金使用进度计划,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控制进度的途径。
工程施工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其运作的,所以就现阶段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更要综合各种因素,合理安排资金进度需求计划。
第四、提高项目工程质量
我们施工企业是做实业的,项目工程的质量好坏是项目参与各方可以直观感觉得到的。是项目管理好坏的最直接表现形式。俗话说得好,“是马是骡子,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项目管理的成果,很大的评分点就在最后竣工工程质量验收上。为业主交一分满意的答卷,就能为企业树立一个好的标杆,这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有力证明。工程质量管理中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PDCA循环,就是计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处置A(Action)循环上升管理的过程。而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有人的因素、技术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社会的因素等。就我们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提高职工专业水平,提高施工技术,加强项目的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铸造一流的施工产品。
第五、提高项目的安全管理
因为工程施工是一个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则成为我们项目管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按2007年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的规定,施工企业的良好的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都要公布6个月至3年不等,从这可以看出国家对安全及工程质量等方面的重视。出安全事故,就我们管理质量来讲肯定是不过关的。建立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是我们安全管理的核心。安全救育、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特种作业持证上岗等都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项目部认真配合企业季度等安全质量大检查,并对安全质量而在的的问题落实整改,不能搞走过场了事等表面工作,做到“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
项目管理质量还包括别的方面,它是一个管理系统模式,这里不能面面俱到,只是以我们企业的实际状况作简单的分析,从而提出的几点建议。
第五篇:基于教学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教学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综合“教学过程”和“过程管理”两个层面的含义界定教学过程管理的概念,并介绍了通过实施制度建设、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推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等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举措。阐述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对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最终对提高地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过程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质量问题,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引导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而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前期建设基础薄弱和生源特点,面临的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更为艰巨。因此,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提高地方高校的教风学风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管理的内涵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众多学者对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进行了多元化的界定,但究其根本,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整体层面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性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内在相关的维度:为教育所提供的资源质量(投入),教育实践过程的质量(过程),结果的质量(产出)[1]。而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是经历了输入(招生)、人才培养(过程管理)、输出(毕业生、评价)三个环节。由此可见,教育实践过程的质量或者人才培养过程应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重点关注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要素,有重点地实施,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旨。
教学过程管理究其含义可从“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的“过程管理”两个层面去综合考虑。关于“教学过程”,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或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而关于“教学过程”的构成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等,有的学者提出:高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五种因素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因素,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活动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媒体因素[3]。而“过程管理”则是管理学中的概念,所谓“过程管理”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中的运用。根据 ISO9004:2000 标准,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视为过程。过程具有的特性为:任何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任何过程都包含有一定的资源、活动和程序;输出结果与输入相比,其价值增加了,这个过程具有增值性;通常过程与过程之间具有联系性,往往一个过程的输出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一个过程被认识,而且找到变换方法时,才是可控的过程[4]。据此,教学的“过程管理”可以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能、实现教育增值的过程,关注人才培养的增值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管理可以认为是“教学过程”的“过程管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对影响人才培养的教师、学生等关键环节和要素,借鉴、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 ISO9000 质量管理标准进行管理,不断地改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过程管理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教学关键环节进行管理,强调教育增值。
地方高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效
在我国实施首轮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各高校已逐步建立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地方高校亟须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之行之有效,必须对这个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寻找保障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实施控制,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5]。高校教学过程管理既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对教学过程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旨在集中学校的精力,着力于完善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监管,强化人才培养薄弱环节的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就是抓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增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效。
2.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学习效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到来,如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而地方高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任务,面临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投入不足和自主性不强的难题。对学习时间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在选拔性较低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在娱乐方面的投入程度甚至超过了在学习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行为不良化倾向明显,课堂学习参与状况差、逃课、不完成课程指定作业、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现象频发[6]。教学质量来源于教学过程,而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因此,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管理好关键控制点,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学校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以此来影响教育结果的输出,优化提升学生学习行为,增加学生学习效能。各高等教育机构不仅需要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增加师生互动,同时需要构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投入的有效机制[7]。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举措
1.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地方高校要针对生源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视教学质量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进行观念创新,与时俱进,树立促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过程质量管理观。北京联合大学2010年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从总体层面狠抓教学管理,尤其是教学过程管理,促进优良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品质提升计划”里以“整合、优化、凝练、提升”为教学工作思路,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以及实践教学效能、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学习效能、教学管理效能等八大子计划的提升为重点,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教学过程管理打造了良好的顶层设计,学校围绕“教学品质提升计划”构建了教学过程管理长效机制。
2.制度建设,构建教学过程管理的教学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和特色性。其动态性表现为质量标准的设定要以现在和将来的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而其特色性则表现为质量标准的制定要以培养人才的质量优势和创新模式为依据[8]。地方高校要借鉴ISO质量管理理论等管理理念,着力创建关键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制度,形成既基于学校的自身定位和发展,又借鉴具有可比性的外部质量标准。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出台了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在教学内容建设上出台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和课程建设标准与规范等;在教师管理和激励上出台了《优秀教案评选办法》等制度,对本科教学工作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教材建设与选用、考试组织与管理、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开展专项检查,细化质量标准,保证原则性的质量标准得到执行与落实。
3.创新举措,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关键是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地方高校作为教学为主的院校,课堂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通过创设、调控、利用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9]。学校创新教师培训举措,牵手重点大学,开展了重点大学课堂观摩学习活动,通过聆听优秀教师的讲课,促进学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名师团队示范教学项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广大教师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4.过程性考核,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提升教学过程管理的效能
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10]。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地方高校要改进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监控机制,改革评价方式。在源头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压缩学时学分,为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程学习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监控工具,监控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进行自动预警,实现教师督学,促进学生协作式、自主式学习,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学校改革评价方式,实行“3+X”考核方式改革,推进形成性评价在全校的实施,并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学业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5.基于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抓手
网络辅助教学促进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改变了单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网络辅助教学促进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与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教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性投入,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学校于2003年引进“黑板”(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并全力推进平台资源建设及使用,辅助传统教学,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该平台现有近5,000门课程,90%课程内容板块丰富齐全,课件资源容量1,000余GB,学生日访问量达万次。学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范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建立教师、学院、学校三个层面的网络辅助教学运行监控体系,对网络辅助教学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保障实施效果。
地方高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增强高校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投入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违纪情况明显减少,学习风气得到根本好转。但教学过程管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过程,对教学目标的保障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进一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如何更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和投入等,这都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众多学者的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1).[2]叶志明.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新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4).[3]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5.[4]岑咏霆.质量管理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7.[5]戚业国.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江苏高教,2009(2).[6][7]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l).[8]刘录敬,陈晓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现状与前瞻[J].社会科学家,2010(7).[9]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1.[10]栾波,孙爱伟.基于BB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陈 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