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CA建设与发展现状调查
我国CA现状与发展历程调查
所谓CA(Certificate Authority),即电子商务认证授权机构,也称为电子商务认证中心。CA是PKI系统中通信双方都信任的实体,被称为可信第三方,承担电子商务公钥体系中公钥的合法性检验的责任。又由于其具有不可抵赖性,因此CA既是安全电子交易的核心环节,也是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的重要环节。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对网络安全的要求,不仅推动着互联网交易秩序和交易环境的建设,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从1999年8月3日成立的我国第一家CA认证中心———中国电信CA安全认证系统起,目前我国已有140多家CA认证机构,但大都不具备合法身份。从2004年8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颁布以后,已被信息产业部审批的合法CA机构已有22家。其中一些行业建成了自己的一套CA体系,如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中国电信CA安全认证系统(CTCA)等;还有一些地区建立了区域性的CA体系,如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BJCA)、上海电子商务CA认证中心(SHECA)、广东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CNCA)、云南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CNCA)等。
我国CA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CA市场存在较严重的同质竞争。由于并不存在完全的不可替代性,这种竞争的结果是各家认证中心都需要通过价格战占领市场,而过于低廉的费用,不但不能够保证基本的服务,其权威性也
会受到质疑。最后CA企业没有动力去开发新的市场,整个行业就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二、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互联互通”需要进一步加强。受美国出口限制的影响,再加上参与部门多,导致 “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缺乏统一标准的态势必将造成多种技术标准共存的局面,也是目前我国众多CA中心各方割据、难以互通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CA认证还存在明显的地域性与行业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全社会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从国内CA建设开始至今,一直没有出台一个指导国内CA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管理指南,使得CA建设目的不明、性质不清、重复建设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四、行业整体缺乏有效的监督规范,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但随着《电子签名法》和《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实施规章和细则,这也是目前CA行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我国CA体系整体发展的速度较快,但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问题较多,与能够适应国际化趋势的大型CA中心还有很大差距。
六、我国整体的CA体系还没有建立,CA的布局还是不太合理,发展不太平衡,不同CA相互之间不协调甚至在纵横之间产生冲突的一些现象还存在。
七、现在出现了信任孤岛,主要是因为不同CA之间不能互认。这些信任孤岛的存在,对于无边界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开展带来了很大不便,给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制造了障碍。
八、我国CA应用层次的开发不够,CA应用的接口还不够广泛,深度和广度上差距比较大,CA要想发展好一定要与应用紧密扣在一起,如果应用方面的广度、深度开发不够,CA证书应用的广度、深度自然也不会有提高。
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为CA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外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程度越来越紧密,为了满足电子商务的国际化需求,必然要求国内的CA中心与国际性的CA公司进行交叉认证。我国CA体系应向国际化、商业化、集中化趋势发展。同时通过建立有序的CA互通格局,确保CA技术的可靠性,行业管理的标准化、法制化来促进CA市场健康发展。
第二篇: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与预测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与预测
(2005-05-31 10:12:44)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信息管理中心 刘颖
在我国,电子政务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电子政务建设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在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即从基础建设到全面应用的深刻变革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将加强电子政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新的五年规划,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将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电子政务的目的、作用,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开展和发展这项工作,正成为政府领导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者、IT业界人士乃至社会公众日益关心的问题,它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须“规划先行”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计划的指导,现阶段的电子政务发展同样需要规划的指导。
电子政务建设是“社会工程”、“民生工程”,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群众性、整体性。就目前某些地区、部门而言,电子政务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综合考虑、总体部署、典型引路,而只是顺其自然、自行其事、孤立实施、各自为战,其结果必然是良莠纷呈、优劣共存、网络不通、信息资源难于共享。
电信业“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我国的电子政务经历了高潮迭起的建设阶段,现在应该冷静分析现状,对未来的走向进行理性规划,从宏观上对电子政务的有序发展进行整体把握。
制定“十一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和支持电子政务的发展;
2、为各级政府有序地发展电子政务指明目标与方向,尽量减少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无序和盲目现象,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为加强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合作提供依据,以促进电子政务发展整体推进,有序进行;
4、为社会各界,特别是IT厂商参与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实施与应用指南。
我们应该借鉴电子政务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一套能够满足各级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能够前瞻性地把握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的规划体系,从而促进电子政务有序发展,保证电子政务的实际效果。
二、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重点推进阶段和进入新世纪后的加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加大,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对电子政务工作重视程度的日渐加深,电子政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2002年17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正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发展重点有序展开,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局部性应用、阶段性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有提高。
在最近几年中,全国各地以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政府机构为龙头,以南海、邯郸为代表的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首都北京作为我国最早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地区,到2000年底,已初步建成了公用信息平台和政务信息网络。中关村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已经开始实现网上办公办事,电视电话会议网络也已基本覆盖全市。北京市提出的建设电子政府的具体目标是: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上网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上海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也取得了实效,目前该网站共列出707项业务,其中的640项可以在网上受理,提供2000多个可供下载的表格。近期,上海开始执行新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向社会主动公开除保密以外的各种信息。
2001年,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南海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南海以此为契机,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应用这个核心,一步一个脚印,做到“全民培训、广泛应用”。目前,政务光纤网络已连接南海所有的17个镇(街道)和224个行政村,并对整个政务网络的互联网出口、网络安全、病毒防护等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已有60多个系统在政务网上运行,各类应用基本覆盖了所有的机关部门,其中半数以上应用了中国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的成果,运行于安全平台之上,采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和电子签章。
邯郸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创意新、基础扎实,有自己的特色。他们遵循“不求超前、但求实用”的原则,坚持统一机构、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分级管理的“三统一分”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这种经验已经在全国得到推广。
总之,近几年是电子政务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而且这种势头将会在三到五年内一直保持下去。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取得成绩和进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1、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
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事事做不深透。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在于我们对电子政务项目缺少恰当的定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具体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
电子政务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地推进。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相反,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将会非常危险。
2、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
一方面,国家通过出台宏观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来规范和统一现有的标准。但由于我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差别较大,在国家标准的宏观指导下,还应该制定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出力。在标准完善、改进和制定工作中,可以借鉴一些厂商开发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规范,使之成为部门和地方标准的一部分。
总之,标准要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电子政务建设要促进标准发展。
3、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数字鸿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那么,我们怎样去跨越数字鸿沟呢?
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整体信息化建设,解决因为年龄、地域、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化不仅要覆盖年轻人群,更要覆盖中老年人以及广大农民,尽力满足弱势群体对信息技术的需要。
第二,加快电子社区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廉价、便捷的上网平台。
最后,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去服务于公众。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民得到更快捷、满意的服务,因此基于不同的客观条件,网站、广播、电话等多种手段可以让公众自由选择,争取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
4、电子政务不能搞无米之炊
在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会发现,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地位。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几,这会形成“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电子无政务”的尴尬局面。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利用电子化手段,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与整合,建立健全基础性、战略性的政务数据库。从一定意义上讲,充实实在的政务信息是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否则,电子政务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预测
展望我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电子政务的发展会出现这样一些主要趋势:
1、设立政府CIO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都说明,电子政务必须实行法人负责制。对于投入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应当有人对其承担法律责任。没有法律责任人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无法减少或防止投资风险。电子政务的法律责任人就需要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来担任。
可喜的是,就在目前国内为是否设立CIO职位而争论的时候,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了政府CIO的试点工作,虽然范围很小,但我们相信成功的效用会带来星火燎原之势。
相信今后我国会全面实行CIO制度,大力培养政府CIO,一大批CIO会相继涌现出来。他们是经过严格培训的复合型人才,是有政务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素质的高级行政领导,直接对行政一把手负责,并接受上级CIO的业务领导。CIO通过信息技术与政府业务的结合,负责主持建立面向政务的应用系统,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工作。实行CIO制度将为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高绩效可以理解为: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资源,快捷地生产或提供更多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促进体系的尽快形成。
在这个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中有许多的指标,比如量化的指标,办事时间的缩短、办事程序的减少、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指标还是“公众满意度”。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程度是电子政务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得到公众认可,才能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成功。
3、实施电子政务人才战略
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政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公务员决不要认为,仅仅熟悉政务,了解电脑、网络的使用,就可以从事电子政务的工作。进入电子政务工作流程,使用人员应该有较全面的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卓有成效。
从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目前的组成状况来看,其知识结构在大多数地区是不尽如人意的。目前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还不够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不懂信息管理、不懂信息技术的公务员在一个完全量化的电子技术环境中工作的尴尬与无奈;而一个既懂信息整合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政务工作流程的公务员在电子政务的工作环境中的顺畅。政府具备这样的人才结构,对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将会成为可能。所以,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府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先行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
五、结语
尽管电子政务代表了政务实施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不是一朝
一夕能完成的工程,何况政务本身也在衍变、发展,改革中深层次的问题还将不断暴露出来。再加上我国目前现有的条件所限,制约因素客观地存在并产生作用,因此,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科学合理地决策,并充分利用一切国内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过各界人员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
(当代通信)
第三篇: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中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面临着严峻形势,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
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生猪存栏5.2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50.9%,居世界第1位;绵羊2.19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2.4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9.2%,居世界第3位。肉类总产量达10845万吨,禽蛋(不含鸡蛋)843.6万吨,鸡蛋3578.6万吨,奶类37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禽蛋产量占百分之八十,鸡蛋产量占百分之四十,奶类产量占百分之五。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居一定的主导地位。在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这种散养模式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户养殖户仍旧把农业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这些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2.2 环境污染严重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则直接造成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现有解决方法一般为水冲式和沼气利用。采用水冲式清粪则需要大量的处理污水,这些污水如能经过分离后排入农田的话可以达到利用效果,如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对地表水的污染也很严重。另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 等有害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则会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引起地球温室效应。但收集利用加工成沼气的话将实现再利用。
2.3 饲料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增幅不大。同时我国人口也在增长,加之畜牧养殖用地因各种原因逐年减少,加之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下降的现实,畜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畜牧业飞速发展导致饲料用粮大幅上升,目前我国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的1/3,则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这种饲粮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畜产品药物残留高
随着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实现降低动物死亡率,缩短动物饲养周期,促进动物产品产量的增长的同时,同于操作和使用不当以及少数养殖户在利益驱使下违规违法使用,造成畜产品中的兽药及一些重金属、抗生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残留增加,使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2.5 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
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虽然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3.1 提高农户对养殖业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地大量散户养殖户占相当大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用好养殖技术知识。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不同层面的养殖实用技术传授,举办各种培训和学习班。另一方面要转变养殖户的观念,只有转变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整个畜牧养殖业的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结构转变。
3.2 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
根据各在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建设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政府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认真执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支持规模和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场,这样才能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合理利用。加快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着重利用各地的有利畜养资源,发展有竞争力的畜产品品牌。实现产量规模化、效益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
3.3 标准化生产
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水平,就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农副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搞好各类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和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从源头上实现畜养水平的提高,使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竞争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产品加工、检测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实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无论农产品还是畜产品,只要有质量、有品牌,就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良种体系建设
制定并推进牲畜群体遗传和畜牧品种改良计划,充分利用我国畜禽繁育项目的科研成果,重点扶持规模大、运行良好的种畜禽场的建设和改造,造就一批龙头企业,加快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生产性能测定站、种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种畜禽场审批。建立健全种畜禽管理数据库,开展优良种畜登记工作;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尽快发布省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严格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口审批。同时加大畜禽良种的保护工作,加大打击的执法力度。
3.5 科学管理
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环节薄弱的弊病。畜牧养殖生产需要科学严谨规范的方法和态度,现代化的养殖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管理体系,是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现现代化的畜禽养殖。
2010年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目前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顺应规律、调整优化结构势在必行。
畜牧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目前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顺应规律、调整优化结构势在必行。
一是以发展食草家畜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种结构。为此我国特别将肉牛和肉羊设为优先发展的畜牧产品。稳定猪、鸡等食粮畜禽生产,主攻出栏率、个体产量和产品质量;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牛、羊生产,重点发展改良肉牛、奶牛,以小尾寒羊、湖羊等作为母本和中原及南方地区低产山羊为母本的杂交羊的生产。根据需求,适当发展特种动物养殖。逐步形成符合行情的以食草家畜为主体的畜种结构。同时,通过青贮、氨化等措施,大力扩大并提高秸秆的利用率,扩大优良牧草的种植地区和范围,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饲料来源。
二是以牛、猪、羊三大改良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广大养殖户都应当强化良种意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繁育体系,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劣品种。同时,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科学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
三是以发展适度规模饲养为重点,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一家一户小规模散养的传统生产方式,吸收先进科技的能力十分有限,且信息闭塞,难以走向和取得好的效益。而规模化饲养可以集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现代管理于一身,能显著提高生产水平。同时有利于产品形成批量优势,提高养殖户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一个规模饲养基地就是一处。因此,要逐步改变饲养业散而小的状况,大力发展以大户、小区、养殖场为重点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走产销一体化的路子。
四是以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先导,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买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日益激烈,要使自己的产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其独到之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是至关重要的。要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提高生猪、活羊、肉类、禽蛋、皮革等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培育新的名优产品,靠品牌和特色打天下。
五是以强化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养殖业,强化加工业,完善流通、服务业。养殖业已初具规模,重点是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植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总量扩张。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应着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开发生产名、优、特、稀产品为核心,以培植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从初、粗加工起步,逐步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军。流通、服务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形不成体系,功能不健全,应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兴办协会、合作社、流通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贸工牧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畜牧产业化进程。
我国畜牧业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畜牧业套用“美国模式”,导致水土不服南橘北枳
美国农牧业资源特点是地多人少,就因地制宜地发展土地密集型主导的规模化畜牧业。美国金融资本雄厚,但劳动力短缺,价格高,就扬长避短地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机械化畜牧业。
美国城市化程度高,市民多农民少(农民仅占人口的2%),美国没有农村问题,也不存在农民问题,仅是单一的农业问题,又拥有全球市场资源。根据这样的国家优势,美国形成了以大型规模化、高度专业化、组织形式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模式。
美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畜牧业发展影响巨大。在我国现代肉鸡产业模式中,形成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大而全垂直一体化、“公司+农户”合同化养殖发展模式,都是泰国正大将“美国模式”引入后推广的。
我国的现代养猪业也是美国模式,品种组合是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饲养方式是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饲料工业配方是“玉米+豆粕+添加剂”。我国畜牧业在国际化、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已暴露出许多美国模式的后遗症。如大而全的垂直一体化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公司+农户”导致饲养业与加工业分离,加工企业凭借强势地位,压低原料收购价格,致使农户利益受到损害;“玉米+豆粕+添加剂”的饲料工业模式,造成我国猪禽饲养业对玉米大豆高度依赖;工厂化高密度饲养方式,导致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等。
美国畜牧业在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我们需要学先进、赶先进。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借鉴美国经验,也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复制美国模式。我国农牧业资源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农民数量多,土地资源短缺,无法搞土地密集型农牧业。我国农村金融短缺,也无法搞资本密集型农牧业。根据比较优势,只能扬长避短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农牧业。不能照搬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只能从国情现实出发,选择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我国地域多样、气候多样、地貌多样、生态多样、民俗文化多样。各省、各地市之间农业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甚至县与县之间也差异显著。缺乏同质化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不适合搞美国模式的专业化。应该根据多样化的资源特征,走中国特色的多功能、多业态、兼业化的路子。
我国畜牧业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实行完全的市场化体制。在完全市场化自由竞争的状态下,产业链成员都是互相独立的市场主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稳定协调地形成一体化运作,频繁出现市场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畜产品价格关系着城乡工农两大群体的利益分配,短缺时价高影响城市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过剩时价跌则伤害农民的利益。大起大落既损害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伤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政府要参与监管,不可大撒手。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力量的无形之手要结合起来,双手并用、两手都硬;盈利性的商业组织与非盈利性公益组织要共同努力,实行两条腿走路,走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1、我国畜牧业追求大型规模化的误区
美国模式以大型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美国的奶牛业、肉牛业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的肉鸡业、蛋鸡业也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的肉猪业还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畜牧业发展模式以规模化为核心,构成了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机械化、工厂化、集约化、标准化等特征,几乎成了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也主导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思维。
受美国模式的影响,我国畜牧业片面突出规模化,达到了不顾国情的极端程度。认为规模小就是传统的、落后的,规模大才是现代的、先进的。在畜牧业领域,认为一家一户分散饲养,规模化养殖程度低,是传统落后需要淘汰的,极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
(1)在养殖业环节追求规模化的弊端
我国饲养奶牛追求纯种和追求高单产的目标导向,导致农户种养分离。奶牛养殖户在饲草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奶牛饲养成本上升、牛奶收购价格长期低迷的情况下,陷入无利亏损的困境。大型规模化养奶牛,自家没有足够的草场进行放牧,也没有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饲草饲料。所以,饲草需要购买,饲料需要购买,牛犊需要购买,劳动力也要花钱雇佣。提高了交易成本,导致整个饲养成本提高。
我国的奶牛业片面地追求规模化,这种违背国情、贪大求洋的规模化,将中国奶牛业引入误区。造成奶牛业种养分离,不仅饲养成本高,还造成环境污染,提高环保治污成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奶牛业,不仅是规模化的,还是种养结合的。规模化是外表是形式,种养结合是实质是真经。遗憾的是,我们生搬硬套地学了人家的外表和形式,没有学到真经。由于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农民的数量少,可以廉价地大量提供土地给奶牛户,用来大面积地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草,为大规模养殖奶牛提供质优、价廉、量大的饲草料资源。美国尽管资金实力雄厚,也并不花费大量资金建设排污设施,从事运行费用高的设施化治污。而是采取种养结合方式,利用农田消化养殖业的污物,变废为宝资源化地解决养殖业污染。
我国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面积少,土地集中流转又受到制约。农户大规模养奶牛,无法实现种养结合。养牛户实行种养结合,只能采取小型规模化饲养方式,自家土地(包括草地、林地、荒地)能提供多少饲草和饲料,就养多少牛。土地规模小,就相应降低饲养规模。实行种养结合,饲草饲料自家种植,劳动力来源于自家,牛粪由自家农田消化,牛犊来源于自家母牛,滚雪球式发展壮大。放弃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实行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养牛户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
(2)在种植业环节追求规模化的弊端
我国人多地少,已经按人头分田到户,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在种养环节实行规模化经营,需要对土地进行流转集中,如采取股份制企业化形式,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土地入了股,成为股份制企业的集体化法人财产,农民不能再支配。在市场化环境中,企业有生有死,一旦企业破产解散,土地等资产要用于处理债权债务,不能再还原给农民,等于让农民失地。农民入股后成为股东,股东要通过股东代表大会行使权力,作为自然人,农民没有权力支配资产,也不能直接行使管理权,只能坐等分红,或给股份制企业打工,导致农户自主权丧失。
(3)在整个产业链追求大而全规模化的弊端
“大而全”的垂直一体化,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产供销各环节,都包括在一个大而全的企业之中。目的是掌控产业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优化每一个步骤,减少每一项费用,收获所有环节的每一笔利润。垂直一体化产生于短缺经济时代,是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企业体制模式,以市场需求广阔为背景前提。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生产力倍增式发展,市场由短缺变为过剩,对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先产后销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冲击。短缺经济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垂直一体化、大而全的巨型企业,在市场多变的信息化时代,在消费者个性化主导的环境中,成了反应迟钝、体制僵化、行动呆板的大恐龙。
2、中国特色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微观经营主体是农户
有什么样的国情,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中国人多地少,土地已经按人头分田到户,这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土地流转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受到政策制约限制。土地流转集中也有法律障碍,还有农民寸土不让的心理障碍。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或户养300-500只鸡,或户养20-30头猪,或户养10-20头牛,或户养30-50只羊。与大型规模化的千头牛、万口猪、几十万只鸡相比,是不足挂齿的“小不点”。但与庭院零星养殖的一二口猪十几只鸡相比,饲养规模已经是几十倍了,也今非昔比。小型规模化农户从事的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法上马,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同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农户手中拥有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它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由于是小型规模化,它手中拥有多少资源,就力所能及地搞多大规模。不贪大求洋,不大兴土木,不大量举债。由于是种养结合,种植与养殖互相配套,农户根据自己所掌握资源的数量与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组合。农户有了支配权,有了选择权,有了组合权。可以看菜吃饭、量身裁衣,充分发挥微观经营主体的作用。
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与经营形式紧密相关。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需要采取企业化经营方式,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适合农户家庭经营。农户家庭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比较,具有内部组织成本低、沟通协调成本低、内部环节少、运行费用省等优势。农户家庭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强。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管理层次简单,责权利集中统一。不需要庞大的管理机构,也不需要众多的管理人员。适合农民的管理素质和驾驭能力。
农户家庭经营门槛低,关卡少。与小额信贷等农村金融政策相配套。农户内部与农户之间,靠亲缘关系进行沟通协调,互通有无互相帮助,信用成本低。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承技艺,技术培训成本也最低。我国农村“家文化”历史沉淀深厚,但现代企业制度文化基础却十分薄弱。如果采取企业化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在农村中往往会形同虚设,最后会跑调走样,被家族化、家长制、亲戚网所取代或发生变形。
我国畜牧业实行完全市场化体制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我国对畜牧业采取完全市场化机制来运营,畜牧产业链各环节、各个成员都是市场化组织,进行市场化经营。但市场不是万能的,这种缺乏整体性分散型的市场化体制,造成产业链各环节彼此分离,种植业与养殖业是分离的,分别由不同的场户来从事;养殖业与加工业也是分离的,分别由加工企业与养殖场户来从事;加工业与销售业还是分离的,销售环节掌控在超市、餐饮、农贸市场等销售商手中。由于不是一体化运作,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通协调障碍,产生着极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寻找交易对象耗费的人财物和时间,包括公关摆平交易壁垒、交易摩擦所发生的沟通协调费用。交易成本不包括交易价格,是价格外的金钱与时间代价,或者是某些不便、关卡、障碍等。由于农民位于产业链的最底层,地位低、分量轻,不掌握关键资源,没有话语权,经常被逼无奈地接受霸王条款,长期支付过高的交易成本。
中国最大的乳肉加工企业,都已由国际资本主导掌控,是资本的化身追求利益最大化,处在强势地位。种养业是产业链中的弱势环节,农牧民是弱势群体,地位不平等,分量不一样。需要政府站在农民这一边,为农民撑腰当后台。加工环节是畜牧产业链的咽喉要道,乳品行业由于饲养业与加工业分离,乳品厂凭借强势地位,压低收购原料奶价,导致奶农陷入赔钱的困境。解决的办法是由政府掌控乳肉加工厂等资源,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渠道是产业链的制高点,为消除城市中大超市对畜产品的渠道垄断,国家要将大中城市的农贸市场定位为公益性的非商业机构,以廉价和税收优惠等扶植政策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掌控加工厂这个咽喉要道,不占领销售渠道这个制高点,在产业链中就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没有话语权,就会成为空架子。
城市中的大卖场是商业化渠道资源,农贸市场则是城乡居民购买肉蛋奶的主渠道,政府通过掌控农贸市场,将其廉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农民与大卖场进行市场博弈的重要阵地。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壁垒,使城乡资源进行互补性组合,能够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把城乡工农连接在一起。在农贸市场从业的城镇市民,只有“上山下乡”同农民结合组成专业合作社,才能进入农贸市场开展经营活动,才能享受各项优惠政策。这样工农之间就能够结合在一起,生产要素就能在城乡之间流动,农民获得了城市销售渠道资源,有了立足之地,实现产销信息对称并精准对接,真正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
我国畜牧业缺乏“攻守兼备”的自主能力,导致国际化冲击威胁加大
当今的市场化,是全球一体的大市场化。我国农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与价格的大起大落,都有国际化的背景和因素,是国际化因素造成了供需失衡。如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大豆、生物乙醇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能够独享玉米大豆涨价带来的好处。美国农业部操纵着粮油市场信息的话语权,通过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CBOT),操纵着全球粮油期货市场价格。美国联手巴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用大豆生产生物柴油,人为地制造了玉米大豆的市场短缺,拉动了全球玉米大豆价格的上涨。现代国际金融资本的力量无比强大,以股票、期货、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做工具,利用全球联网的股票期货市场做平台。通过人为炒作,既可以制造过剩,也可以制造短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制造市场价格的起伏跌荡。
加工业是畜牧产业链的咽喉要道,流通业是畜牧产业链的制高点,在畜牧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极为突出。在大豆产业链中,跨国公司就是通过购并垄断了中国大豆加工环节,上游控制大豆种植业,下游则控制豆油豆粕环节,拥有了呼风唤雨的话语权,主导操纵了我国的大豆产业链。在中国,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大超市已经星罗棋布,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型餐饮连锁店更是遍地开花。流通业跨国公司在我国已占据垄断地位,掌控了采购价格的话语权。通过进店费、促销费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对供应商进行巧取豪夺。利用帐期等手段占压供应商的资金,为集聚人气吸引消费者,经常拿肉蛋奶产品开刀,搞特低价促销,人为制造猪贱伤农、鸡贱伤农的悲剧,还凭借垄断地位恶意摧毁供应商品牌,试图让中国供应商长期做生产车间。
畜产品需求弹性低,产业进出的门槛低,市场有不确定性,生产有地域性、季节性,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有滞后期,在生产环节受自然因素左右,引发市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因素多。为了畜产品的稳定和谐持续发展,对畜产品要重新定位,既承认它是商品,也承认它的公益品属性,承认它的社会事业属性。畜牧业欲实现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不能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加工和零售环节不能交给商业利益集团,而应该掌控在政府手中,再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将咽喉要道的加工厂的资源给予农民,将商业制高点的农贸市场资源也注入给农民,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具有实力,能够将种植与养殖结合在一起,将养殖业与加工业结合在一起,将加工与销售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运作。通过占领制高点、控制咽喉要道这些关键性的战略资源,实现产中产前产后、上中下游一体化运作,农工商无缝对接。形成具有较强自主性的畜牧产业体系,有效化解国际化带来的冲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与国际市场已连接在一起。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畜产品的国际化战略,需要国内与国际市场一盘棋,即要走出去,也要守住国门。当前,守住国门比走出去更重要。走出去开拓畜产品贸易的国际市场,我们面对的是比关税壁垒更强大的绿色壁垒,是加了锁又设了岗的更高门槛。国内市场资源在我们自己手中,是在自家的地盘上操作,比开拓国际市场争抢别人的地盘总要容易些。“天上的仙鹤,不如手中的麻雀”,中国畜牧业的强大,要立足于国内市场支撑,在目前不宜舍近求远地盯着国际市场,需要把家门口的市场牢牢地抓在手中。通过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对国内市场实行化整为零分片包干式的产销平衡,进行市场区隔,等于修建战壕堤坝等防御工事,减弱化解国际化的冲击。利用鲜肉、鲜奶、鲜蛋产品做市场进入壁垒(国外产品是漂洋过海远距离运输进口的,只能采取冻肉奶粉等保质期长的产品形式)。鲜肉鲜蛋鲜奶实行地产地销,节约物流费用运输成本,实现了节能减排,减少了动物疫病传播的渠道。
我国畜牧业要克服“双重制约”,破解“双重挑战”,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
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化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方向路线问题。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是生态化,代表着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畜牧业生态化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当前,影响畜牧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诸如饲养动物的疫病问题、农药与抗生素残留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饲养动物的环境适应性与抗病力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草原超载过牧与退化沙化问题、土壤退化与水源污染问题、农牧林结合发展问题、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都属于生态系统失衡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化途经才能解决。
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才能产出绿色有机食品,进而提升我国畜产品的附加价值,破除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生态化畜牧业对工业化畜牧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生态化”也不是将“工业化”推倒重来,而是扬长避短地提升。既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颠覆与革命,也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组织路线
我国畜牧业要以小型规模化农户家庭经营为微观经营主体;发展现代畜牧生产型服务业,以“小型规模化农户+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观经营主体;以“∑n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 为宏观经营主体,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形成整个产业链有分有合的组织化。
(1)以小型规模化农户家庭经营为微观经营主体
市场供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仅有宏观调控是不够的,也需要有微观调控。现代畜牧业的微观经营主体,是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农户。其经营机制弹性灵活,既有刹车,也有油门,产量能升能降,能够动态地进行产销平衡。这种产销平衡是市场微调,动态随机地进行,市场波动小,使畜产品市场不出现大起大落。
要将小型规模化农户扶植培育成有地、有房、有畜的富农,培育成有实力有活力的现代畜牧微观主体,培育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与中坚。成为富农后,它们可以利用手中拥有的实物资源,对短缺的货币进行替代。饲草饲料在自家地里种植生产,基本上不用花钱到市场上购买。鸡猪牛羊可以在自家的林地、草地、荒地里生态化放牧饲养。规模小、用工少,劳动力主要源于自家,基本不用花钱雇工。养牛养羊户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羔羊犊牛都是自家母畜生产,减少了对资金的需求,减轻了对贷款的依赖,减少了发展农牧业的交易成本。通过强化农户的微观主体地位,使农户由贫农变成富农,让他们的后代有家业可以继承。让多功能、多业态的新型农牧业对农村青年一代有吸引力。既防止农民出现断层,也避免农村种养产业弱化萎缩,起到“把根留住”的作用。
(2)发展现代畜牧生产型服务业,以“小型规模化农户+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观经营主体
为实现畜牧业稳定持续和谐发展,重中之重是发展畜牧生产型服务业,做农户的坚强后盾和强大靠山。没有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就无法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就失掉了支撑和保障,无法发展壮大。农牧业服务体系应该是廉价的、低门槛的,是为农户量身订做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与广大农户紧密结合。当前,除了需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推广等服务业外,尤其要加强良种繁育、屠宰加工、销售渠道服务业的构建。
现代畜牧产业体系,需要社会成员以服务体系的角色介入其中,来提供专业支撑。需要打破城乡工农之间的封闭状态,采取开放的方式,修桥铺路搭建平台,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介入。向三农注入人财物等物质要素,注入知识信息等智力资源,才能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力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第一要靠政策,如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能引诱城市及社会资本涌入三农,与农户结合建立合作社。第二要靠投入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赤手空拳打天下,要把屠宰场等加工厂资源、城市中的农贸市场等政府掌控的资源,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使农工商能够一体化运作,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3)以“∑n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为宏观经营主体,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
当今世界的市场竞争,不是企业对企业,农户对农户,合作社对合作社之间的孤立竞争,而是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竞争,需要整个产业链协调配合行动。所以,产业化必须进入更大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整个产业链,需要在产业链层面进行组织协调指挥,进行一体化运作。这个一体化,不能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垂直一体化”,不是“大而全”的一体化。而是利用信息网络组建的畜牧产业联盟,实行有分有合、有实有虚的一体化。
中国特色的畜牧产业联盟,是各级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不是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没有这样的权威和能力)。其职责是对畜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成员进行组织协调,搭平台、给角色,组建利益共同体,结成合作伙伴,制定游戏规则,采取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化整合。为农技人员与养殖户对接,为农村金融机构与养殖户对接,为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对接,为流通渠道与合作社对接,设计接口、搭建平台。各级产业联盟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实行有实有虚的组织化,实行有分有合的组织化。主动及时地对畜牧业的产供销进行组织协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抓手,为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应对国际化挑战,需要制定产业的整体竞争战略,也需要产业链成员一体化运作。畜牧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是畜牧业的宏观经营主体,是国际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只有畜牧产业联盟,才能从全局着眼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产业突围方向。只有畜牧产业联盟,才能站在制高点上进行组织指挥,协调产业链成员统一行动,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实行一体化运作。做到不乱阵脚,不自相残杀,搞恶性竞争。
二、几年后,郑州市民可以喝到更优质的奶品。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沿黄绿色奶业示范带”要求,信息来源: 农民养殖网(http://
第四篇:我国远程教育现状与发展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上网人数仅次于美国,经常上网人数已达3000万,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已进入到了可以通过宽带上网的互联网发展新时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远程教育带来了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挑战。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网络及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为支撑,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时都深刻认识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对于网络远程教育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开放性的教育必将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
1、现代远程教育的全球趋势
新世纪,各国政治家都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现代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共识。为迎接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的挑战,各国政府对远程教育备加重视,并制定专门计划加以支持、实施。英国政府计划在2002年底以前,建立全国教育网络,使全国的学校免费与因特网相连,给每个学生配备电子邮件地址。英国政府还把1998年定为网上教育年。至今,英国全国各级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学校。美国的远程教育发展迅速,正在实施第二代Internet工程,加快网络运行的速度。前总统克林顿要求在2000年以前把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所学校、教室和图书馆,通向每一个儿童。他在演说中表示,要使美国每一个儿童8岁进能够独立阅读网上信息,12岁能借助网络学习,18岁能够上大学。美国政府近年来用于网络教育的开支每年高达100-200亿美元。美国的网络大学有300多所,80多所大学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日本文部省1994年制定了一项5年计划,到1999年,日本公立小学两个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到2001年所有的中学,2003年所有的小学将全部上Internet网。1996年,文部省又提出了21世纪媒体技术的发展报告,要求在大的研究机构充实网络和远程教育设备。目前,日本已经拥有20%的光纤网络,到2010年,100%的日本家庭都将可以访问高速、高效的多媒体业务。法国教育部制定了为期两年的紧急培训计划,即从1998年秋季开始,在各培训学院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有关培训,以便引导儿童能够提前熟悉网络,使教育能够提前实现现代化。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拨出专款初稿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总统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的开幕式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多媒体超级走廊,这是一个完整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计划。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展了远程教育。远程学习既支持一般的课程,也支持系统的高等教育学习。两国的教育部门都买断了加拿大开发的Wab-ct教学管理平台,供学校免费使用,极大地推进了以网络为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1]。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
2、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
我国远程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函授形式,第二个阶段是广播电大形式,第三个阶段即部分高校试行开展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学习的远程教育形式。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支持并加快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建成一批网络学校。”
1994年,我国开始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1999年1月3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我国网络大学教育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已经由最初教育部批准的4所院校(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发展到2002年4月的67所。目前网络教育主要分5个层次:一是“研究生课程进修”如清华大学等高校提供这一层次的教育,主要针对已获得普通高校或成人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二是“专科起点升本科”,绝大多数的试点高校提供这一类型的远程教育;另外三种形式分别是“第二学士学位”、“高中起点攻读本科”和“专科”。在专业设置上,多集中在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学科上。从教育模式的应用上,网络大学所采用的模式
大致可以分为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和远程课件模式两种。前一种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直播课堂+网上自学课件+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后一种模式则可表示为:自学课件+网上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在学制上,主要实行弹性学分制[2]。截至2001年底,已开设8个大类51个专业,组织了近300门课程和一批素材库、案例库,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已达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校生达24万余人,教育部投入资金达3.6亿元,社会投入资金达10.7亿元,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3]。
■
3、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开展起来,但历经四年的发展,网络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无论从社会效果还是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看,并没有占据远程教育的主体地位,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网络学院的招生计划并没有显示出远程教育的特色,而是成为全日制招生计划的补充。不少试点高校只是流于远程教育的形式,其教学计划、内容、形式和教材选用都与全日制面授教学没有本质差别和改进,而学费却是全日制的两倍。
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1)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仍需继续建设。尽管教育部已经组织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专家组,2002年4月还下发了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文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核心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日前也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由教育部9月23日在京宣布,但对于一个新生事物,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仍需完善和补充,以此来规范网络大学的教学行为,保证网络大学的教学质量,提高网络大学毕业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
(2)经费投入不足和相关的师资力量不足仍是困扰网络大学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只有清华等少数大学实行了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大部分试点院校实行远程课件模式,教学上仍以面授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多在融资渠道上下功夫,如同国外和国内的网络大学和互连网运营商加强合作,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如“网上人大”的建设。在对外合作上我们需加大合作的范围和力度,但各开设现代远程教育的院校应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远程教育模式,不要都是一个面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远程教育形式上,我们提倡各有所长、各具特色。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网络大学要加强对现有教师计算机水平和网络应用水平的统一培训,建设一个科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3)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学科布局和教学课件的建设上仍需加大工作力度。在学科建设上,由以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向以多学科共同发展转变,调整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的关系,科学地做好学科规划工作。在教学课件的建设上,不局限于远程教育学院本身,可以和其它学院共同开发;不局限于一所学校本身,应加强和其它远程教育学院和国外网络教育学院的合作。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使用的管理软件多,来源复杂,同一类软件也有多个版本,且互不兼容,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大多数管理软件的设计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稍有变化即难以使用,造成一些软件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如办公网、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上应用的软件。我们要减少重复建设,协作开发丰富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资源、试题库及网上测试系统,保证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并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网上教育资源建设的滚动发展机制,促进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问题。在网络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局域网的建设要同外部的因特网相适应,相协调。这方面我们有些负面例子:如内蒙古的一所高校,1998年投入70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但是却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原因就是完善的校园网与外界的通道太窄,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带宽是64K,与中国电信的带宽也仅2M,造成“信息孤岛”,与外界交换信息困难。这要求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有整体规划的概念,这样才能保证局域网发挥应有效果。
(5)在校园网的具体建设中,还要注意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应用建设和信息人才建设共同发展。所谓基础建设就是对学校的需求进行认真分析,提供一套完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其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建设中既要保证与外界的畅通,又要保证整个方案适合实情。信息资源建设要求我们做好各种信息库、教育资源库、图书库等的建设和更新,否则,网络信息会成为“无源之水”。网络应用建设要求我们要实现在线课程管理、在线答疑和考试的功能,要建设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要将整个学校管理和信息传送、信息发布在互联网上实现。信息人才建设要求我们建设一支掌握硬件维修和软件开发维护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在校师生员工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培训,使全体师生都能熟练掌握上网技能。
(6)网络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因此,网络教育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也需要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下述8种信息能力: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和信息免疫能力。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只有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保证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保证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
网络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本来应定位在继续教育上,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变了味,许多网络学院正在搞变相的全日制教育,变相的双轨制。教育部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定全国的网络学院从明年起将停止招收全日制学生,主要面向需要大学后教育的继续教育人群。
我国已加入WTO,在全球化的开放与远程教育面前,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其它教育服务一样,将面临更大竞争。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科教兴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我国旅游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
我国旅游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
作者:人民邮电报 来源:人民邮电报 2008-03-11 10:13:39.0
【打印】 【发给朋友】【进入IT博客】 【Email咨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已经越来越大众化.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企业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一站式提供综合化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必须有强大的信息资讯服务平台和信息传输网络来支撑.而世界范围内旅游电子商务已成大势,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已开始引领旅游产业的未来.要实现我国旅游业从传统向现代,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实现由旅游大国变为旅游强国的目标,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二三十年前,旅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奢侈性消费,如今,旅游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国的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 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从我国旅游业的商业模式来看,还没有完全地与时俱进,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沿用传统的方式,小规模手工式的作坊作业还比较严重.这种传统的方式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共享水平低,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综合化的需求,也与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相悖.因此,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进行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如果离开了信息化,我国旅游业将举步维艰.传统旅游商业模式遭遇信息服务瓶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旅游逐渐走进百姓生活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在初期仍然属于奢侈性消费,普及程度不高.传统的旅游业中,旅游企业发布旅游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旅游者主要通过传统的报刊,广播,旅行中介的纸质资料获取旅游信息,而且获得的旅游信息也是很粗浅的,基本是旅游线路,往返程工具,价格等最基础的信息,旅游地的信息很少涉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消费个性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组团旅游,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形式正广泛地被消费者所接受.传统的旅行社组团旅游,虽然可以让旅游者免去为交通,住宿等诸多琐事而操心,但一路走马观花,旅游者看到的几乎是相同的东西,谈起来的感受几乎是千篇一律,个人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难有时间听从旅行社的统一安排,他们更愿意在旅游代理商的帮助下自己设计旅游路线,自己安排旅游时间.专家分析,旅游产业将逐渐步入个性化时代.在个性化旅游的大趋势下,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出行前作旅行决策时,旅行者需要借助各种媒介(旅游报刊,互联网)了解各地的旅游信息,通过媒介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综合信息来作决策.而且,旅行者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服务来设计自己的旅行线路,交通工具,入住宾馆等等.专家指出,旅游者的一次旅游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旅游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过程.在作旅游决策前,旅游者更愿意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查询.艾瑞市场
咨询(iRe0search)根据资料整理显示,网民了解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媒体广告和上网查询,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9.3%,69%和66.7%,只有31.4%的网民直接向旅行社查询相关旅游信息.专家认为,旅行社的咨询服务功能将被互联网的自动查询功能所替代.当旅行者到达旅游地后,旅行者希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需要了解当地的饮食,购物,住宿,交通等信息,比如:旅行者想知道当地的特色菜哪家做得最好,哪里的购物更经济等,这就需要各种信息来决策.旅行结束后,很大一部分旅行者喜欢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下来,把文字和图片甚至视频发到论坛上和其他旅友交流,这也是个性化时代彰显自身魅力的方式.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是运用传统的商业模式,信息服务能力非常差,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国内已有一小部分具有一定资讯服务能力的旅游网站,这些网站可以提供比较全面的,涉及旅游中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网上资讯服务.但是,总体看我国旅游业信息服务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服务的瓶颈的制约还相当严重.我国旅游信息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首先,基础设施应用差,网上信息更新较慢,很多旅游景点没有自己独立的域名,只是在各类网站上链接了几个网页,旅游者无法及时获悉景点的新节目,新动向,无法与景区在网上交流.根据赛迪顾问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旅游信息化发展相对较好的广东省500家旅行社中,在互联网上建立网页的有352家,有独立域名的2l家;7000家宾馆酒店中建立网页的有1035家,有独立域名的28家,能够实现在线订房的只有18家;370家旅游景点中建立网页的有348家,有独立域名的只有两家;21个地级以上市中只有11个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网.其次是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弱.旅游信息内容一般涉及旅游目的地,景点,饭店,交通旅游线路和旅游常识等,普通旅游网站一般都有,但在根据旅游者的特点和需求组合定制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建议等方面做得好的旅游网站非常少.此外,在消费者的旅游途中,很少有为其提供购,食,住,行等信息服务的好中介.现代旅游业发展依赖信息网络
我国的旅游业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行业.由于旅游产品的可模仿性强导致了产品层面同质化竞争很严重,因此只有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当前消费者的需求来看,旅游者希望通过一个窗口获取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食,宿,行,游,购,娱等各种服务,这种一站式的消费诉求要求旅游企业(旅行社,宾馆,旅游景点等)提供综合化的服务,这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而这种综合化的服务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网络来支撑.专家指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营销和管理水平,为旅游者提供一条龙式的综合化服务,是当前旅游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出路.从目前旅游企业接待的旅客类型来看,团体旅游不断减少,散客旅游增多,他们希望从旅游企业获取全程综合化的服务,这就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信息处理量,并要求旅游企业在内部要有很强的信息甄别处理能力,在外部要有很强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共享能力,这一切无不需要强大的信息网络来支撑.从内部来看,旅游企业需要建立起畅通的内部网络,应用各种数据处理软件把不同的旅游需求信息进行分类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运营的效率.对于外部来说,旅游企业需要将产业链各方(旅行社,宾馆饭店,大商场,旅游景点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衔接,共享,才能更及时,便捷地为旅行者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才能形成规模化优势.据国内一家知名旅行社的副总裁透露,实施网上系统后,整个预订业务量在一天之内增加了4倍.因此,旅游企业的内外部都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支撑,才能使信息及时,快速地传输,才能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综合化服务.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真正应用于我国旅游企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航空公司的电脑订票网络系统,旅游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适用于旅游业的计算机系统开始逐步得到推广,然而能实现电脑预订的网络还是少.国际旅行社中,大部分或全部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与国外同业有网络连接.而对占住宿设施总数96%的国内饭店和招待所来说,信息化系统方面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或呈空白状况,我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市的旅行社目前仍沿用传统手工作业方式.这样的状况导致了诸多弊端:如信息不畅,资源无法共享;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条龙服务,规模效应不能体现;成本高,办公效率低下;无法整合客户信息,造成客户流失,出现财务管理监控的漏洞;市场反应迟钝等.在WTO协议中,我国政府已经承诺,不迟于2003年12月31日,外国投资方在中国建设,改造和经营饭店及餐馆将取消设立形式和股权方面的限制;不迟于2003年1月1日允许外商控股旅行社;不迟于2005年12月31日允许外商独资旅行社,并取消对合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可以说,我国旅游企业已经开始了国内和国外的双重竞争.因此,建立畅通的内部,外部信息网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合力打造综合化服务,才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打造旅游强国离不开信息化支撑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能起到带动其他产业,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就增加10.2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可增加5个以上.一般来说,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5%就是支柱产业.我国旅游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2002年就达到了5.44%,并且正在以10%以上的增速不断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此可见,旅游业的确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亦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旅游业目前还是粗放型的,效益还比较低,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世界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旅游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8%以上.我国旅游业与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资源整合,营销手段,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旅行社都在使用GDS(全球分销系统),在法国已有85%的旅行社拥有GDS,在整个欧洲有40%左右的旅行社拥有GDS.在国内,拥有GDS的基本上是三星级以上的饭店,大约占17%的比例,而这还不包括三星级以下的饭店(如图2).据旅游行业权威人士透露: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水平至少落后于国际水平10~15年,我国旅游行业信息化尚需大力加强.从全球范围来看,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了旅游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子商务的便捷性,低成本,覆盖面广等优势与传统旅游方式是不可比拟的.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效益的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突出的部分.资料显示,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度占到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20%以上.美国美林公司的调查指出,2005年全美在线旅游销售收入占旅游市场总收入的30%,而2004年这个比例是25%,2003年为21%.他们预测,到2007年,39%的旅游活动将在网上进行预订.而我国目前的旅游电子商务收入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超过10%.在旅游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航空服务中,机票的电子化已经成了条文性的规定,这是我国旅游业不可回避的.电子机票具有独特的优势:旅客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购买机票,凭电子机票确认号码和有效证件就可到机场办理乘机手续,且不会发生丢失机票的意外;对航空公司来说,电子机票可降低营销成本,据估算,机票实现无纸化,全球航空业每年可节省开支30亿美元.按照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计划,2007年将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机票电子化,取消纸质机票.给中国的“任务”是:2005年无纸化程度达到50%,2006年争取实现80%,2007年底前全面实行无纸化.而受传统消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电子机票普及率并不高.以电子化程度最高的国航为例,去年国航共销售420万元的电子客票,这一数字仅占到整个机票销售额的20%.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虽有升高,但仅占40%.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根据我国政府的产业规划,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但专家同时指出,我国旅游业亟须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其竞争能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否则,我国旅游业将在全面开放,外国资本全面涌入后面临更为沉重的压力.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顾朝曦指出,中国旅游业正在经历着由规模到效益,由数量到质量,由粗放到精细,由国内到国际的产业提升阶段.而要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成功跨越,就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新颖的拓展理念来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信息化激发旅游业新活力
著名的未来学大师约翰.奈斯比特在其鸿篇巨制《大趋势》中曾预言:“电信通信,信息技术和旅游业将成为21世纪服务行业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从国外发达地区的情况来看,这个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这三者的紧密结合促成了旅游业的信息化,形成一种巨大的驱动力,赋予了旅游业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建成了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几十年来,国际旅游,航空和饭店业经历了几次大的信息技术变革.第一次是美利坚航空公司和IBM公司于1959年联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订位系统(SABRE),这是旅游业信息化萌芽的标志.第二次是1978年美国推出《航空管制取消法案》(Deregulation),游客购买机票的选择范围增大,并使得电脑预订系统延伸到旅行代理商,到1982年,几乎有82%的代理商在使用电脑预订系统(CRS).到1985年,电脑预订系统业务进一步得以发展,包括订购机票,预订客房,租车等等,其销售范围也不断扩大.第三次是建立专门的旅行社银行结账法(BSP)来完成支付结算.信息高速公路出现后,民航旅游界又研究利用互联网来取代CRS并最终取代BSP,使之以极快的速度完成查询,预订和支付等全部工序.与此相适应,一些传统的经营,营销,管理方法也因信息技术革新而改变,逐渐向高智能化,网络化,集团化转变.如1994年底,美国开始出现新式的“电子机票”,实行“无票旅行”方式.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旅游者的个性特征及需求偏好,更好地对客源市场进行统计分析和细分,这些无疑都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国外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也迅猛发展,新系统能提供与旅游相关的全方位信息,其功能也逐渐集查询,检索,预订等于一身.在旅游信息化中,旅游电子商务被认为是最为突出的一大领域.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欧美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突出的部分.资料显示,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度占到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20%以上.美国美林公司的调查显示,2005年全美在线旅游代理市场增长19%,达到277亿美元.直接提供在线服务的旅游供应商收入增长27%,达到325亿美元.在线旅游销售收入占2005年旅游市场收入的30%,而2004年这个比例是25%,2003年为21%.世界旅游组织商务理事会(WTOBC)预计,今后几年间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约四分之一的旅游产品订购都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相比之下,国内目前同国外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央视调查机构两年前曾作过一项调查,当时,国内登录过旅游网站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1.8%,而在这些登录的网民中,只有3.8%的人进行过
与旅游相关的网上预订,另有54.2%的网民表示将会尝试网上预订.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大国,有望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帮助旅游业实现迅猛增长.此前就有业内专家提出,未来5年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出入境旅游市场中仍将保持传统优势,但增速放缓;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太国家和地区则将保持较快增长.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因此,合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我国旅游业有望迎来更大的飞跃.智库视点
网上旅游进入“黄金期”――浅析2006年中国网上旅游业三大特点
网上旅游服务已经在我国开展了近7年,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都快速发展,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的惊人表现给传统旅游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据2005年底艾瑞调查数据显示,网上旅游用户中消费能力强的高端商务人士占68%.迫于网上旅游形成的巨大竞争压力,同时被网上旅游迅速创造的财富吸引,国旅,中青旅等实力强大的传统旅行社也纷纷进入这一领域,提供网上旅游服务.根据国外机构提供的数据,2004年美国网上旅游服务市场已达到520亿美元,占整个美国旅游市场份额的23%;而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数据,2005年我国网上旅游服务收入仅占旅游总收入的0.1%,如此小的比重暗示着市场的潜在商机.众多创业者和投资公司把目光瞄准了网上旅游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增加了近百家网上旅游服务公司.艾瑞研究副总监,高级分析师侯涛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互联网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实现消费的主要渠道之一,网上旅游服务必然会成为旅游行业关注的焦点,而且酝酿讨论中的相关政策条例也为该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从我国网上旅游现状看,服务提供商大致分为两大阵营:第一阵营为携程旅行网和e龙旅行网,他们掌握着我国绝大部分旅游预订资源,提供全面的网上旅游服务,与第二阵营的服务商相比存在明显的优势,而与全球一流的网上旅游服务商(如Expedia,Orbitz等)相比,仍有着明显的差距;第二阵营以中国通用旅游网,游易和“去哪儿”等服务商为代表,他们中的部分服务商除了作为一级代理商外,还作为二级代理商向一级代理商提供用户,或提供旅游搜索服务等,网上旅游服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网上旅游将呈现三大特点:
市场规模平稳增大.2005年我国网上旅游预订市场规模超过8亿元,较2004年增大39%,而到2010年该市场将有望突破37亿元.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成为网民获取信息,服务和购买产品的重要渠道.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网上旅游预订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将成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非典曾给我国旅游产业带来重创,但2004年第二季度旅游业开始迅速复苏,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促使网上旅游预订用户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用户数达到100万人,此高速增长的势头延续到2005年,使网上旅游预订用户规模扩大到160万人,较2003年增长两倍多.随着网上旅游相关业务的多元化,各旅游预订服务商推出的综合旅游产品逐渐受到用户的青
睐.iResearch预计,2010年我国使用网上旅游预订的用户数量将突破700万,将占网民总数的3%左右.综合化产品受青睐.目前网上旅游市场收入主要来自于宾馆预订和机票预订,其中宾馆预订所占的收入份额正逐年下降,机票预订稳步增长.就携程而言,2005年总收入的65%来自于宾馆预订,较2004年的78%下降13个百分点,而其他收入构成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机票预订增长11
个百分点.网上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旅游预订公司来自“酒店+机票”的收入增长率逐年递减,许多网上旅游服务公司正不断开辟出一条综合化旅游经营模式,根据各自的资源与优势,同时发展经营展会策划,汽车出租以及消费折扣等业务.综合化的旅游产业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提供丰富的旅游信息内容,比如景点,饭店,旅游线路信息;旅游常识,注意事项,旅游新闻,货币兑换,目的地天气,人文环境信息;与旅游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信息以及各种优惠,折扣;航空,饭店,汽车租赁服务的检索和预订等.其次是提供高实用性的服务功能,比如旅游信息的汇集,传播与交流;旅游信息的检索和导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在线销售,包括票务,饭店,餐饮,汽车,旅游组团等;个性化定制服务.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结合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进一步拓展了在线旅游市场的盈利空间.整合营销引领未来.随着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地被开发,旅游公司的规模逐步扩大,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各旅游公司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拓展用户规模,纷纷加大了宣传力度.如何处理网上旅游的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有效扩大品牌影响,向传统用户渗透,网络营销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网上旅游市场具有较大优势的携程网正在不断尝试新的营销方式增强品牌影响力.例如广告投放和线下活动营销相结合,包括提供给VIP会员的增值服务.特惠商户是携程给予VIP会员的增值服务,通过遍布全国12个知名旅游城市的近3000家商户,遍布城市最广,商户类型包括各地特色餐饮,酒吧,娱乐,健身,购物,生活等方方面面.携程的VIP会员可在这些特惠商户处享受到最低至6折的消费优惠.另一方面,以中青旅,国旅为代表的传统旅游企业也纷纷尝试网上旅游服务,提供网上订房订票服务.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加以及与旅游市场目标客户的高度吻合,极大地刺激了传统的旅游公司,他们也纷纷开展了网上订票业务,把互联网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整合营销服务,从而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网上旅游服务市场整合营销的趋势将随着更多传统企业的进入而变得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