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克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克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克州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克州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服务型政府、阳光型政府、效能型政府的建设目标。克州电子政务办公室起草了《克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征求有关单位意见和建议,经克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情况认真贯彻执行。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一日
克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加强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克州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州各县(市)、各部门提高了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克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体制建设,将电子政务作为加强政府机关建设、推进工作作风转变的重要抓手,纳入议事日程进行研究部署,开展电子政务规划、建立和规范工作制度,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全州电子政务工作的稳步发展。为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治区信息化促进条例》、《自治区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克州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克州电子政务工作现状
(一)电子政务工作的发展情况
1、大力建设电子政务网络,为电子政务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自治区政府关于电子政务建设要统一网络和统一平台的指导原则,按国家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建设技术规范,克州组织建设了联接全州各县市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和有关单位的电子政务内网骨干传输网。2005年2月,克州完成了电子政务内网一期工程建设任务;2005年底,完成了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内网升级改造工作,实现了自治区政府专网与克州电子政务内网的联接。2007年5月,建成了全州三县一市政府系统内网。2008年,克州政府内网进一步拓展,已经覆盖全州52家政府部门和单位。截止目前,内网实现了与各县市、州直各部门共计56家单位光纤专线网络联接,形成了全州电子政务内网骨干传输平台。克州电子政务内网还与克州党委楼实现联接。克州电子政务内网的建成,形成了支撑克州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开展的基础网络平台,为全州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如应急平台、电子公文交换、协同办公和并联审批等)和各系统各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共享共用的网络资源。
2、电子政务技术应用取得新突破,办公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依托克州电子政务内网,2007年6月1日,实现了自治区政府至克州政府和三县一市政府公文的无纸化传输。2008年3月,在内网上建成了与自治区政府相联的应急数字视频会议系统。2009年4月克州政
府内网协同办公平台正式开通。实现了公文交换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大大提高政令传送时效。大力推进网上办公,公文处理、政务信息管理实现网上运行,政务信息资源逐步共享。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为打造服务型政府奠定了良好基础。
3、政府网站应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全面进展。
依托克州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建设的克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现已建立汉文、柯文版两种版面,经过四年多的运行,点击率累计达到1525700次。目前克州三县一市都建立了政府网站,多数政府部门依托公众互联网建立了政府公众网站,全州共有政府网站47家,基本建立了克州政府网上服务体系。
2008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架构”的工作原则,建立了由33个子网站组成的克州政府网站群,之后又陆续建设了14个网站。探索出一条适合边远贫困克州实际的网站建设模式,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600万元)建设资金,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目前,县市政府网站拥有率100%,州直政府部门网站拥有82%。
积极推进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网上互动”三大功能的应用和完善,克州政府和各县市政府都在网站上建立了“领导信箱”、“在线咨询”等互动栏目,并积极筹建“在线审批”等网上办事栏目,从而建立起了政府与公众网上互动沟通交流的渠道,促进了各级政府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彰显了推进廉洁效能政府建设的积极态度。
根据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自治区《实施办法》的规定,克州通过宣传动员、培训教育、明确职责、梳理信息、编制目录及依托各级政府网站进行主动公开信息的及时发布工作,达到了国家和自治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基本要求,基本满足了社会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树立了全面推进阳光政府建设的良好形象。
4、吸纳社会投资,着力推进县市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提升电子政务工作水平。
根据自治区对县市区电子政务的建设规划指南,以“小内网、大外网”架构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的指导原则,自治区政府把克州确定为全疆县(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的试点地州。我们加强与新疆电信公司合作,由新疆电信公司投资建设,基于互联网覆盖和连接全州三县一市政府各委办局、乡镇政府的高速、安全的统一网络平台,由三县一市政府租用统一平台开展网上办公。目前,三县一市已经全面开展了网上办公,取得初步成效。该项目的建成,初步探索出一条吸纳社会资金来助推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路子,采用大集中建设模式节约了大量(700万元)建设资金,避免了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浪费。大大提高了政府公文传输速度,提高了办文、办会、办事的效率,促进了全州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5、加大电子政务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应用水平。
一是组织开展了全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电子政务上岗培训,全面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电子政务基础应用水平。2008年已完成了全州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2期,共计培训88人。2010年完成了州直公务员的电子政务上岗轮训,培训公务人员1400多人。二是重点抓好协同办公系统应用知识的培训,组织各县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网站建设与管理培训,结合项目建设,近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了1700多人(次)。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保障了电子政务系统应用的技术支撑和效益的发挥。
6、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规范制度建设,认真抓好保密体系建设。
克州相继出台了《克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网应用管理规定》、《克州协同办公系统应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促使电子政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网络系统和信息的安全是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自治区的部署安排,结合克州实际,强化认识,明确职责,制定下发了《克州政府机关网络环境与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暂行办法》信息网络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等规范,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工作机制,明确各单位职责,把网络与信息安全同保密工作结合起来,与保密、公安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及保密技术手段和措施,每年开展全州性网络与信息安全大检查,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基本建立了网络安全保密工作体系,保障了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可靠和安全运行。
7、注重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积极开拓创新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路子。
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集中多方力量来推动电子政务快速发展。一是在机构、队伍和信
息资源的建设等方面,强调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进一步理顺克州电子政务的工作机构,2007年4月将州电子政务管理中心和州经济信息中心合并,成立克州电子政务办公室,加挂克州信息化办公室牌子,形成一个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同时,各县(市)政府都成立了电子政务工作机构,基本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确保全州电子政务工作的顺利推进。从而有效快速地建立了电子政务的网络和应用体系以及工作体系。二是积极通过申报科研等项目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我们通过申报自治区电子信息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启动了克州网上并联审批项目。三是在政府网站群和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等项目的维护保障方面成功地开展了外包工作,综合效益显著。四是认真研究探索社会投资政府租用等市场化运行的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运行的适宜模式,开展企业投资政府租用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项目建设。为在象克州这样经济社会欠发达、财力困难的地区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推进电子政务工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努力,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发展中存在问题
1、重视不够,发展不平衡。
各县市、各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性认识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电子政务促进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重大作用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区域和部门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差异比较大。
2、资金缺乏,人才短缺。
电子政务项目至今没有进入各级政府项目投资计划范围,专项资金缺乏,经费严重不足,且来源单一,运行维护费用也没有保障,工作开展举步维艰,严重制约电子政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有的县市、部门电子政务工作机构和队伍不稳定,工作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和培训,业务水平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同时公务员队伍的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有待进一步提高。
3、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目前,由于缺乏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及协调管理工作,一方面涉及全局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和运行经费无法保障,另一方面由各系统、各部门自行组织建设的网络和系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资金和资源的低效使用,急需加强跨行业的协调和资源整合工作。
第二篇:山东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及和谐社会建设,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社会监管和服务能力,根据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
1.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要求,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已连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30多个省直部门,完成了部分市地外网结点建设和与省级外网互联互通。各市地外网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电子政务内网已连接所有省直部门和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市、县级政府,公文传输、信息报送、应急指挥、政务督查等功能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得到较好应用。省政府、100%的省直部门和市、县(市、区)级政府已经全部建立了门户网站,各级门户网站群在政务公开、实现互动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取得明显成效。80%的政府部门建立了行业数据库,其中47%的部门实现了重点数据库的省级集中,在提高办公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领导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人数据库实现了质监、工商、税务、外办、人事等多个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累计实现数据信息交换520余万条,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征收能力。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已实现了省内居民基础信息的省级集中,信息质量和数据更新速度居全国第一。宏观经济数据库已建设完成,目前已加载数据700多万笔,查询2万多次。“诚信山东”数据库已覆盖23个省直共建部门的信用监督信息,近50万户企业的基本信用信息。财政、国税、地税、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税款信息共享和税源动态监控。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已建设完成省级1:1万、1:5万基础测绘数据库,为全省信息化建设提供空间支持载体和基础平台。农业、水利、渔业、工商等14个涉农部门参与的涉农信息资源开始共享并发挥作用。
3.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金字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领域电子政务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1)综合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金税”工程通过征管数据省级“大集中”,实现了内网全省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外网面向30多万纳税人的网上申报集中处理。“金审”工程启动了全省质监部门联网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实时、远程检查监督。“金盾”工程二期强力实施信息资源整合以及社会信息引进共享,显著提高了打击犯罪、管理防范和服务群众的能力。“金质”工程实现了3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和预警预测。“金管”工程建设完成了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和覆盖主要工商业务的10大应用系统,实现了全系统业务互动、数据共享,有效提升监管执法和社会服务水平。环保部门完善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1600多个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存储和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对重点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
(2)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金保”工程实现养老、医疗等5种社会保险业务“一站式”办理和服务,并率先在全国启动了网上社保业务。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已在90%以上的市开展,全国中小学校舍山东省级数据中心作为全国教育信息资源库一部分开始启用。齐鲁医院、千佛山医院等大型医院积极实施“数字化医院”工程,电子病历、远程会诊等新型医疗方式得到初步应用。全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实现了对重点煤矿、危险化学品等企
业的远程动态监控和事故预测预警,通过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对事故影响范围以及事故严重度进行预测并提供最优救援方案,有效避免和减少生产灾难发生。外事系统实现了网上审批和网上办照,全面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4.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成立了山东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对全省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和管理。建设完成山东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山东省信息安全测试平台、山东省信息安全应急支援平台和山东省数字证书认证平台,对突发性网络安全事件具有较强的应急支援服务能力。在重点部门部署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两项试点工作,开展了信息安全大检查。初步形成了“济青双轴心,省域全覆盖”的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成功发放数字证书70余万张,覆盖全省的网络信任体系正在形成。
5.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70%和72%的省直部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及信息中心。17市地全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山东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重要文件。发展了一批软件评测、数字认证、标准化研究、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中心、信息化培训等支撑机构,开展了电子政务标准研究、信息安全测评、人才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有利地推动了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电子政务重要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统筹协调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迟缓;四是法律、法规、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五是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六是资金投入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电子政务整体水平与先进省市、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期望、与政府加强自身管理和转变职能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上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经历了基础设施阶段、整合阶段进入到转型阶段。在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不同部门之间通过网络化治理方式推进服务创新和民主发展,使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根本性提升,实现政府的全面转型。因此总体上看,电子政务从应用建设向“互联治理”转变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势,以公众为中心、为用户提供网络化无缝集成服务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方向。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二是促进政务流程优化日益重要;三是高度重视缩小数字鸿沟;四是高度关注网络和信息安全;五是政府门户网站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六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七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和引入新的管理方式。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十个字:互联,整合,共享,重构,效率。通过互联互通消除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对已有的电子政务系统深入整合,实现重点业务领域的业务协同;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促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和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核心,以强化公共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突破,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
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行统一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标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注重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2.创新应用,务实高效。不断扩大电子政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电子政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互联整合,资源共享。从服务全省的大局出发,对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加以整合,推进相关行业和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
4.保障安全,促进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组织和技术措施,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覆盖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网络更加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基本健全;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基本完善,重点相关领域之间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数据库应用得到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电子政务服务逐步向乡镇(街道)、城乡社区(村)延伸,公众和社会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到2015年,70%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基本满足企业和公众网上服务需求;70%以上的政府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共享;100%的部门实现核心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应用;50%以上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和责任认定的管理;80%以上的乡镇、60%以上城乡社区(村)实现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办理80%以上的服务事项;建立起有效的电子政务考核监督机制,将电子政务考核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中。
四、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继续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1)继续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外网实现横向联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系统,纵向延伸至乡镇和社区。建设完善全省各级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政务信息数据中心,提高骨干传输网的带宽及传输速率。到2015年,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能够满足各级政府业务应用、对外服务和信息共享的需求。
(2)继续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应用。以政务网站绩效评估为抓手,以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等环节为重心,继续完善各级各部门门户网站的应用开发;依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府网站群,有效推进政务信息发布、在线服务、业务协同和交流互动能力的全面提高。
2.加强重点领域应用系统建设
(1)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推进医保、医疗、公共卫生、扶贫救助、就业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管理、就业服务信息、远程医疗、数字化医院、便民医联等工程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
(2)围绕公共安全,强化防汛抗旱、农林水利、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应急、环境保护、治安管理、国防动员等领域的预警预测、应急指挥及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各种监测、监控和各类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建设,提高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围绕经济和社会管理,优先支持财政、金融、房地产、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
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启动交通信息管理中心、国有资产监管、企业信用监管等信息系统建设,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切实增强政府综合监管能力,维护市场秩序。
(4)围绕市场经济建设,完善宏观经济、统计、经贸、能源监测管理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提高各地政府宏观调控决策能力。
(5)围绕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为各级代表和社会公众参政议政提供多样化、便捷有效的方式,拓展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提高社会公众监督能力。
3.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1)扎实做好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性工作。重点制定数据交换的标准,明确界定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形成有序的信息采集与更新机制。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奠定基础。
(2)依托各级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在政府行政管理、经济调控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有序开展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上级部门对基层要开放接口和提供相应数据支持,实现数据向上集中,信息向下开放。进一步扩大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成果,将财政、银行等纳入到共享范围。重点推动财税和金融、公共安全、医疗、教育、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应急处置、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监控、经济运行监控等相关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4.强化基层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完善基层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众服务能力是“十二五”期间全省电子政务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具备一定条件的城镇社区开展民政、卫生、计生、公安、劳动等部门综合性数据库建设,满足网络化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畜牧、水产、林业、水利、气象、电信等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优势,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发展。建设和完善县(市、区)电子政务平台,将网站作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载体,结合行政审批中心、电话热线、乡镇(街道办)或社区的服务代办点等多种服务手段,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政民互动和服务模式,提高政务服务能力。
5.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继续强化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突出人口基础信息、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宏观经济信息、诚信山东五大基础数据库的基础性、全局性、统一性作用,理顺采集渠道,加强维护更新,逐步实现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进一步丰富数据库内容,扩大共享范围,拓展应用空间。通过推进基于五大基础数据库的系统工程建设,带动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推进重点领域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围绕政府部门主要业务,建设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库或数据中心,形成一批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重点建设和完善金融财税类、资源环境类、社会保障类、农林水利类、交通旅游类、文教卫生类、公检法司类等政府部门业务信息数据库,并逐步在政府机构内部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交换和业务应用,对政府业务工作和重大决策提供支持。
6.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坚持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安全保障并重,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应急机制。继续推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抓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开展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建设,实现对重要数据、设备的异地存储和备份。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实现数字证书应用的统一
管理。
(二)重点工程
1.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工程。建设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间相关业务数据的共享与交换,为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等跨部门的业务系统应用提供支撑。重点解决资源统一描述、统一备案、统一检索、统一交换等问题,开展易于扩展的、基于数字证书应用的部门数据交换与共享应用。
2.基础信息共享应用工程。重点加强全省人口数据库建设,实现公安、民政、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税务、工商、公积金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进一步扩大法人基础数据库共享范围和共享信息类别,将审计、知识产权、财政、国库、银行等相关业务信息纳入共享范围,重点推进在建设部门、公积金管理、法院执行管理、统计局普查工作等领域的应用。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级多源、多尺度、多类型、多空间分辨率的空间地理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应用,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统一、权威的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加快宏观经济基础库建设,推动统计、发改、物价、投资、进出口、国有资产、经济等相关领域的信息共享,实现经济运行预测预警。
3.业务协同应用工程。以各级政府和部门门户网站为入口,结合行政审批中心,通过相关部门间各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实现行政审批等各项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做到“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以方便企业办事为出发点,重点推进以企业注册登记为入口,工商、公安、农业、国土资源、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并联审批,实现申请工商登记注册、申办组织机构代码、申办税务登记等所有服务网上“一站式”办理。以市民生活服务为切入点,重点实现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民政救助、婚姻登记、计划生育、出入境手续、公积金等业务的“一站式”并联办理,全面提高政府公众服务效率和水平。
4.政法机关共享共建工程。依托公安金盾网,建设横向连接政法系统各部门和省武警总队,纵向贯通省、市、县政法系统,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安全可靠的全省政法业务信息系统。加快统一的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中心建设,实现省级政法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办案、执法监督、辅助决策等功能。
5.科技防腐信息化工程。以增强对权力监督的有效性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科学构建电子政务服务、行政权力监察、公共资源交易监察、公共资金监察、舆论监督、党风廉政教育六大电子平台,创新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方式,实现网上行政审批、公共资源的交易、政府信息公开、市民投诉等服务事项的实时监察和评估,满足科技防腐工作需求,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6.决策信息共享工程。通过建设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智囊研究机构的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并与相关部门分析决策支持系统互联互通,逐步搭起决策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对政策法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综合改革、财政金融、投资、商贸流通、外资外经、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各类资料、视频等信息的共享,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形成各类综合决策信息,为不同层次领导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各级领导决策支持需求。
7.党建信息化工程。以党政内网建设为基础,推进基础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促进需求应用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内网建设,丰富网站内容;建设完成电子党务应用系统、全省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全省干部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办公信息库、业务知识库等基础性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规范的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和应用机制逐步完善;各级党委部门的相关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党建信息化工作基本满足和适应各级党委部门管理、决策、服务的需要,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8.国防动员应急指挥工程(略)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各级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召开信息化领导小组会,研究解决和协调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业务协同等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部门内部要成立主要负责人担任的信息化领导机构,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推进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动建立部门信息化主管负责制,在决策层设立首席信息官(CIO),总体协调部门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重大问题。
(二)完善法规和标准,优化发展环境。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体系。组织科研和专业机构研究出台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法规;参照国家的标准体系框架,逐步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标准,有序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应用。
(三)加强宏观指导,强化考核管理。加强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努力把握信息化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宏观指导。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地、各部门工作业绩的考评内容。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程评选、网站绩效评估等活动,形成激励机制,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项目管理。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将电子政务运维资金纳入本部门的预算管理,并使运维资金不低于部门预算的15%。研究制定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规范电子政务工程从项目立项到验收各环节的管理;对专项资金做到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项目必须由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审核通过后,审批和资金部门才能予以立项和提供资金支持。对依托各级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组织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项目的牵头单位要在资金计划中优先安排。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管理办法,鼓励电子政务服务外包。
(五)完善支撑体系,抓好人才培养。依托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各类电子政务支撑机构,强化合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好服务作用;积极开展与电子政务相关的各种咨询服务、业务培训和媒体宣传活动,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鼓励引进和培养技术与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电子政务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第三篇: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发展规划思路汇报
“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发展规划思路
市XX局
电子政务日渐成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的抓手。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供优质、规范、透明、高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统筹规划,做好“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各项工作,特制定如下发展规划。
一、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电子政务规划纲要的部署,本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务求实效、确保安全的原则,在以XX局长为组长的市XX局信息网络领导组的带领下,全局上下齐心协力,较好地完成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单位实际的的信息化之路。
(一)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
截至2009年底全局局域网覆盖率百分之百,配备了多台电脑、打印机等设施,电子政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政务外网平台已初步构建完成,作为其主体的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已初具规模,在电信宽带领域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与县区及市直单位各招商团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传送。同时建立了公众服务网站,确定专职人员负责电子政务和网站信息管理工作,初步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的在线管理和对公众的在线服务。
(二)办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
全局紧紧围绕高绩效服务型机关建设,业务科室间建立了信息处理内部共享系统,实现了内部网络化办公。单位干部普遍掌握了现代办公技能,信息化意识得到增强。逐步将传统政务中以书面文件为中心而构建的行政运行体系,替代为电子文件和电子邮件等电子政务形式,大大节省了资源和提高了效率。
(三)统筹管理,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软环境。
依据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规划部署,市招商局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一是在组织机构方面,成立了市XX局信息网络领导小组,局长XX同志任组长,副局长XXX同志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信息工作领导组成员,XX科具体承办全市招商系统的政务信息工作。二是在规章制度方面,制定了电子文件收发管理条例,规定了电子文书的归档与存储,确定电子信息安全有保障。三是电子政务业务培训方面,派信息收发员参加公文收发培训班及电子政务操作培训班,并进行实践操作,确保其具有合格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业务处理能力。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局电子政务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网上政务信息和服务资源整合困难,网上公众参与、交互服务功能较弱。目前仍然是单方面的信息公开,民政交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众对电子政务的参与度不高。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等高层次应用刚刚起步,效果尚未显现。
(二)信息共享和利用不足
目前还不具备完善的后台数据库支持与相应的技术后援,信息量不足,更新不及时。无法实现传统纸媒信息与电子信息时效性的同步。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比较分散、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与其他单位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会造成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兼容等现象。
(三)高级应用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
目前除办公自动化系统外,电子政务的应用只是停留在传输文件、发布信息等较低层次的应用,尚无一个跨部门应用软件投入实用,应用系统建设水平较低,投入不足,建设资金匮乏,运行维护费严重不足。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应用还处于较低层次,未能形成一网式协同办公环境,“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滞后。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安全稳定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设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执政能力建设,以建设廉政、高效、务实的政府部门为目的,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
子政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造信息化的绿色单位。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须按照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立足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各科室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配合,全单位齐心协力共推电子政务
二是以应用为主,创新政务。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我局电子政务技术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今后要以应用为关键,紧扣需求,提高对公共服务的作用,强调实效。
三是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电子政务建设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整合,加强与其他部门及招商分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综合效益。
四是防范危险,保障安全。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和信息的高度安全性,将整个系统受到非法侵入、破坏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程度。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平台,并且在我局政务日常运行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在单位应用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以集约化模式推进应用,初步形成一网式协同办公支撑的一站式决策服务、一站式信息公开服务和一站式政民互动服务。深化业务应用,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单位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建设任务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关系办公管理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工作,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多,技术复杂,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统筹调配。
二是继续推进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系统应用的推广。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建设,内网主要支持单位内部办公、管理、监督等需要,外网主要支持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需要。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实行政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跨单位、跨行业信息交换和协同办公的统一电子政务工作平台,并为网上政务公开、民政交流服务提供后台支撑。
三是强化培训,在提高操作应用水平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专门人才培训与引进机制,加大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培训力度,尽快造就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招商引资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招商系统电子政务操作应用能力,努力将电子政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是加强网络管理,强化安全保障。按照动态调整、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抓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分级、分层、分域保障信息安全。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等的防范能力,增强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理能力。
第四篇: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
路
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为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据国家《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及省工信委“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信息化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电子政务取得了长
足发展,电子政务稳步展开,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框架体系”建立,即全市各级机关办公业务网互联互通,并与66个市直部门和4个县区实现网络连接;市政务专网由横向和纵向主干网络组成,横向联通全市各政务机关和部门内部网,纵向连接国家、省级和各县区政务专网,成为全市覆盖范围最广泛的政务系统专用互联网络;市政府门户网站是市政府设在互联网上的正式站点,成为市政府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门户;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形成,目前建有纵向业务系统28个,横向业务系统6个,并运行有国家政务外网业务系统12项。建立专业数据库28个,其中人口信息库、法规数据库、信用基础信息库,以及政务机关和部门重要业务数据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和网站建设快速发展,全市投入近
亿元,80%的市直部门、所有县区政府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信息网站。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财政投资近3000多万元,正在搭建网上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电子监察等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及政府部门数据交换平台。
2、应用水平得到提高。服务企业、服务市民能力得到了提高,依托市政府门户网,73个市政府部门和4个县区开展了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指南,提供网上表格下载等便民业务,方便了企业办事。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依托政务专网开展贯穿各级、各部门的多种业务应用,建立了办公及业务应用系统80余个,政务机关的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建议和提案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化办理;公文、信息、机要和明传电报在各级、各部门间实现网上安全传输;建立水利、防洪抗旱、人防、林业防火治安、交通等应急指挥系统8个;在线访谈、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应用逐步开展并
取得成效。“金安”工程稳步推进,财政、税务、工商数据比对工程实现了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社会综合治税提供了借鉴;网上行政审批工程初步实现“一站式”审批管理,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为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了全市行政事业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工程已经逐步建立。
3、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组织领导得到加强,成立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的指导、收集和编报,负责全市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和指导,负责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法规制度基本建立,制定了《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做
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政策规章,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政务信息能力普遍提高,举办电子政务培训班8期,全市各级机关先后有600余人通过了电子政务培训考核。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面临的形势。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国家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加快推进的新阶段。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电子政务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国家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求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发展确立了定位;现代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全民信息能力提高,电子政务的社会需求明显扩大,为电子政务发
展提供了外在动力;相继出台的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等各项重大改革措施,为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市政务网的建设,为整合资源、构建统一基础平台,促进业务协同、推进跨部门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握时机,增强紧迫感,调动一切资源,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局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融合度不高,全市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和创新,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不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观念比较薄弱、进展相对缓慢,电子政务系统整体效能有待提高;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体系,政
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不强,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安全管理不规范,法制建设薄弱,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不能适用实际需求;政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门和地区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较大;信息产业底子较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电子政务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使用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普及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思路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创业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期间
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化需求和资源,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功能完善、结构清晰的电子政务基本框架,以及关键业务和关联度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加强整合与协同。处理好电子与政务、整合与新建、公开与安全的关系,按照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原则,建立技术、管理和制度并重的安全保障体系,保持应用、安全、发展以及需求之间的综合平衡,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发展。
2、需求主导、重点推进。围绕政务强化需求,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的需要,按照公众、企业和社会对政府的需要,按照机关工作的需要,选择适合电子和网络实现的事项,优先和重点建设面向社会服务、提高机关效能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3、整合资源、协同共享。按照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要求,把资源整合作为提高应用水平的关键,加强物理整合、逻辑整合、流程整合和应用整合,打通孤岛,协同业务、共享信息,构建“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
4、统一标准,确保安全。按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电子政务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破解电子政务系统互通与信息共享的难题和瓶颈,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规定,建立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市“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是:按照一体化建设与应用策略,进行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资源共享度;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创业服务年建设为抓手,加快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政务专网互联互通、协调资源、协同业务的平台作用;打破部门壁垒,以政府核心业务流为主线,重点推进面向政务的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
宗旨的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事业各个领域当中的广泛普及和深化应用。
三、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依托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全市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平台,拓宽全市机关内部业务和对外服务网络化服务功能,逐步打造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机关人员的信息能力显著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整合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一是按照省统一要求,不断加强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政务外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完善网络基础平台。整合现有政务信息化资源,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支撑政务信息资源导航、共享、交换,为各类政务信息化
应用提供网络基础、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依托现有基础设施,改造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全面完成设备升级改造和备份工作,确保高效稳定,不断适应政务信息化应用复杂多样和发展变化,及其对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和高扩展性的要求。二是加强数据资源、交换及安全管理建设。集中管理电子政务基础资源,为政务机关和部门提供公共资源共享服务,实现共性资源、优势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降低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成本。建立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实现跨平台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与集成,支持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安全管理上,针对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安全防护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政务数据的备份、容差系统等基础设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三是建好应用、安全等平台。在应用平
台建设上,以建设基于多层架构的应用支撑平台为主,有效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构建与整合,实现跨部门的、统一的应用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处理功能,消除信息和应用孤岛,避免建造新的孤岛,为网上联合审批、协同办公提供技术支撑。在安全平台建设上,按照国家、省电子1 2 下一页
第五篇:景德镇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路(讨论稿)
景德镇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路(讨论稿)
------------------
作者: 景德镇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来源: 景德镇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时间: 2010-4-30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为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据国家《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及省工信委“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信息化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发展,电子政务稳步展开,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框架体系”建立,即全市各级机关办公业务网互联互通,并与66个市直部门和4个县(市)区实现网络连接;市政务专网由横向和纵向主干网络组成,横向联通全市各政务机关和部门内部网,纵向连接国家、省级和各县(市)区政务专网,成为全市覆盖范围最广泛的政务系统专用互联网络;景德镇市政府门户网站是市政府设在互联网上的正式站点,成为市政府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门户;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形成,目前建有纵向业务系统28个,横向业务系统6个,并运行有国家政务外网业务系统12项。建立专业数据库28个,其中人口信息库、法规数据库、信用基础信息库,以及政务机关和部门重要业务数据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和网站建设快速发展,全市投入近亿元,80%的市直部门、所有县(市)区政府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信息网站。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财政投资近3000多万元,正在搭建网上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电子监察等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及政府部门数据交换平台。
2、应用水平得到提高。服务企业、服务市民能力得到了提高,依托市政府门户网,73个市政府部门和4个县(市)区开展了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指南,提供网上表格下载等便民业务,方便了企业办事。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依托政务专网开展贯穿各级、各部门的多种业务应用,建立了办公及业务应用系统80余个,政务机关的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建议和提案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化办理;公文、信息、机要和明传电报在各级、各部门间实现网上安全传输;建立水利、防洪抗旱、人防、林业防火治安、交通等应急指挥系统8个;在线访谈、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应用逐步开展并取得成效。“金安”工程稳步推进,财政、税务、工商数据比对工程实现了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社会综合治税提供了借鉴;网上行政审批工程初步实现“一站式”审批管理,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为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了全市行政事业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工程已经逐步建立。
3、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组织领导得到加强,成立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的指导、收集和编报,负责全市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和指导,负责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法规制度基本建立,制定了《景德镇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景德镇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政策规章,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政务信息能力普遍提高,举办电子政务培训班8期,全市各级机关先后有600余人通过了电子政务培训考核。
(二)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面临的形势。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国家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加快推进的新阶段。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电子政务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国家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求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发展确立了定位;现代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全民信息能力提高,电子政务的社会需求明显扩大,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相继出台的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等各项重大改革措施,为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市政务网的建设,为整合资源、构建统一基础平台,促进业务协同、推进跨部门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握时机,增强紧迫感,调动一切资源,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局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融合度不高,全市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和创新,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不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观念比较薄弱、进展相对缓慢,电子政务系统整体效能有待提高;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体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不强,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安全管理不规范,法制建设薄弱,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不能适用实际需求;政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门和地区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较大;信息产业底子较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电子政务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使用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普及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思路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创业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化需求和资源,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功能完善、结构清晰的电子政务基本框架,以及关键业务和关联度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加强整合与协同。处理好电子与政务、整合与新建、公开与安全的关系,按照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原则,建立技术、管理和制度并重的安全保障体系,保持应用、安全、发展以及需求之间的综合平衡,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发展。
2、需求主导、重点推进。围绕政务强化需求,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的需要,按照公众、企业和社会对政府的需要,按照机关工作的需要,选择适合电子和网络实现的事项,优先和重点建设面向社会服务、提高机关效能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3、整合资源、协同共享。按照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要求,把资源整合作为提高应用水平的关键,加强物理整合、逻辑整合、流程整合和应用整合,打通孤岛,协同业务、共享信息,构建“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
4、统一标准,确保安全。按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电子政务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破解电子政务系统互通与信息共享的难题和瓶颈,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规定,建立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市“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是:按照一体化建设与应用策略,进行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资源共享度;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创业服务年建设为抓手,加快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政务专网互联互通、协调资源、协同业务的平台作用;打破部门壁垒,以政府核心业务流为主线,重点推进面向政务的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的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事业各个领域当中的广泛普及和深化应用。
三、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依托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全市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平台,拓宽全市机关内部业务和对外服务网络化服务功能,逐步打造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机关人员的信息能力显著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整合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一是按照省统一要求,不断加强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政务外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完善网络基础平台。整合现有政务信息化资源,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支撑政务信息资源导航、共享、交换,为各类政务信息化应用提供网络基础、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依托现有基础设施,改造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全面完成设备升级改造和备份工作,确保高效稳定,不断适应政务信息化应用复杂多样和发展变化,及其对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和高扩展性的要求。
二是加强数据资源、交换及安全管理建设。集中管理电子政务基础资源,为政务机关和部门提供公共资源共享服务,实现共性资源、优势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降低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成本。建立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实现跨平台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与集成,支持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安全管理上,针对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安全防护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政务数据的备份、容差系统等基础设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三是建好应用、安全等平台。在应用平台建设上,以建设基于多层架构的应用支撑平台为主,有效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构建与整合,实现跨部门的、统一的应用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处理功能,消除信息和应用孤岛,避免建造新的孤岛,为网上联合审批、协同办公提供技术支撑。在安全平台建设上,按照国家、省电子政务系统规划部署和我市业务需求,基于PKI/PMI、密码及数字签名技术,建设全市统一的安全支撑平台,为各类业务系统和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模式统一的认证、加密、授权、时戳、审计服务和基本安全防护,由此完善电子政务安全服务体系,提供贯穿从网络到应用的整个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
(二)继续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
继续开发战略性、基础性政务信息资源、重点业务信息资源,加快建立基础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和信息交换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主要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法规公文数据库、信用基础数据库,以及政务机关和部门重要业务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享和交换体系。
(三)整合建设政府网站群系统一是在各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与服务功能,整合建设以“中国•景德镇”门户网站为枢纽、以部门和县区政府网站为节点的政府网站群系统。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已有的政务系统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整合和规范各政府部门业务和信息系统,建立门户网站与部门业务和信息系统的互动机制,把门户网站建成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和实现交流互动的综合业务平台,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拓展门户网站的多渠道、多终端、多平台接入方式,开展网站在线业务和增值服务。
(四)不断完善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整合、协同高效,平战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建成软硬件结合的多部门、多业务的整体联动系统,实现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统一调度指挥、高效协同应对。系统应具备风险评估、监控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价等功能,由信息获取子系统、应急智能子系统和决策指挥子系统构成。
应急平台建设,主要从实际需求和存量资源出发,梳理和优化应急工作流程,加强业务系统和技术系统的高度融合,注重核心技术与装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标准化和扩展性。
(五)建设和完善重点应用系统
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以政府核心业务、关键业务为主要线索,打破条块界限,着力推进跨部门的综合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整合,全面提升政府服务、管理和效率。
1、推进政务网乡乡通工程建设。整合全市各级政务部门的网络资源,将政务信息网向乡镇、街办延伸,建设统一的基层网络平台,解决上级财政、税务、民政、劳动、社保、计生、卫生、国土、农业、林业、粮食、司法等各级政务部门面向乡(镇、街办)信息联网的需要,使乡镇办公业务与上级部门办公业务协同,实现县乡一体化办公;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立乡(镇)政府子网站,统一为公众提供政务公开、在线办事和互动交流服务;建立和完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公众就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2、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依托全省政务信息网,按照“集中统一、整合共享、联合协同、安全高效”的总体要求,建立统一的省市县三级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实现行政部门审批事项“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审批、一单式收费”,实现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时监察、预警、纠错、绩效评做、信息服务等功能,改变现行落后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
3、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依照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系统建设要求,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诚实守信、规范动作的良好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整合金融、工商、税务、质监、建设和公安等多部门同业征信系统,建设规范统一的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用信息规范、安全交换与共享,为社会公众依法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披露提供服务。
4、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依照全省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建设要求,建立全市能够满足各级政府部门跨部门业务应用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支持多个跨部门应用系统在一个统一的物理交换平台上的数据交换,且互不干扰,在逻辑上独立使用,从而有效避免政府部门在交换平台上的重复投资,促进数据的共享和有效利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5、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系统。紧紧围绕“效能”(提高项目审批效能)、“便利”(方便投资者)、“监察”(实行全程监察)的目标,全面落实“统一受理”、“快速转办”、“项目代办”、“并联审批”和“办结告知”等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话,先移植、后改造”的原则,充分利用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平台,完成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的横向和纵向互通。为提高行政效能、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
四、“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领导、提高认识
及时调整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补充有关机构参加,加强对全市电子政务工作的综合协调,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防止各自为政,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各县(市)区、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本地区、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在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应用开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县区、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管理和执行机构,积极主动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善于把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落实为具体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按照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各自的建设重点,正确处理各方面之间的关系,防止盲目投资、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
(二)制定规章、优化发展环境
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应用、管理的法规体系和标准的实施机制,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并完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与交换等方面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要以政务专网和外网门户网站作为整合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的纽带,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和责任,逐步规范并制定标准,建立起政务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要加强政务信息与网络安全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和法制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健全灾难恢复与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和网络运行安全。
(三)市场运作、拓宽资金渠道
市直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资金,从市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安排;市直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成之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由有关部门协商财政局在预算中予以安排。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筹资渠道,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运营,逐步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市场化,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业的快速和谐发展。
(四)培养人才、提高应用水平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对社会各阶层的电子政务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我市旅游、文化等优势,利用好相关人才和智力资源,在全市培养一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促进信息技术和政务业务的高度融合,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推动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加强对广大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制定考核标准和制度,切实提高全市机关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培训,推进和普及电子政务的基层应用,提高电子政务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创新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按照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建立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网络协调资源、协同业务、促进共享和提升服务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把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高低、推进力度的大小、应用成效的优劣,作为衡量各地、各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抓紧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制,突出服务社会、公众和法人,构建系统的、动态的指标体系,科学评价电子政务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的绩效水平;从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公众参与和网站建设等方面评价各单位电子政务应用工作。强化电子政务建设的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工程监理和审计,保障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景德镇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二○一○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