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申诉难问题的调查报告(柳菁)
关于申诉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柳菁
上传时间:2006-7-
4申诉难是人民群众广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司法问题,为解决申诉难问题,各地法院都推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我省法院率先推出了对“可能有错”的生效裁判立案再审,对“确有错误”的案件进行再审改判的“宽进严出”的新举措。规范再审立案程序,畅通申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申诉多以及当事人缠诉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实现既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申诉难,满足人民群众维护司法公正的诉求,使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裁定得到依法纠正,同时又维护裁判的稳定性,维护司法权威。做到两者的合理平衡,是建立科学规范的申诉再审制度的要求,也是改革再审程序制度的目标。笔者试结合审判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申诉难的成因分析
申诉是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依诉讼法的规定,认为生效裁判确有错误时,向人民法院或法律监督机关提出对案件进行再审的请求。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不明确,申诉的原因非常广泛,从调查统计的情况看,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从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诉或申请再审的条件看,当事人以认定事实主要证据不足为理由申诉,是最主要的原因。诉讼法对于当事人提出申诉或申请再审的事由虽然作出了规定,但非常宽泛,几乎囊括了案件裁判过程的各个方面。从佛山中院2005年受理的675件申诉案件情况分析,当事人以认定事实主要证据不足作为申诉理由的有524件,占全部申诉案件总数的77.6%。其次是以新证据为申诉理由的有33件,占申诉案件总数的4.9%,以违反法定程序提出申诉的有17件,占总数的2.5%;以适用法律错误申诉的有15件,占总数2.2%;认为枉法裁判申诉的只有3件,占0.44%,其他理由申诉的有14件,占2.1%。上述申诉理由可以看出,涉及事实证据方面的问题占了82.5%,一方面说明法官关于案件事实证据审查认定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法律关于这一申诉事由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简略,只要当事人不服,几乎都可以从这一方面找出理由申诉。因为案件事实毕竟不同于客观事实,法官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主要依据证据规则。在一定意义上说,诉讼裁判所描绘的冲突事实,实际上总是法官以一定证据为基础而形成的主观感觉。与客观事实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这一差异与当事人所期望的目标不一致,当事人极有可能依据这一事由提出申诉,从而严重侵害了生效裁判的终局性和稳定性。
(二)从有权提起案件再审的主体看,申请再审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当事人作为申诉的主体,是申诉案件的主要来源,但各种不同的再审主体在申诉再审制度中,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从佛山中院2005年统计的情况看,由当事人申诉再审的案件有640件,占申诉总数的94.8%;检察院抗诉再审的案件32件,占4.7%;上级法院指令再审和本院自行再审的案件3件,只占0.44 %。尽管法律规定申诉再审的渠道包括当事人申请、法院自行再审和检察院抗诉三种,但是绝大多数案件仍然由当事人自行提出申诉,法院自行提起再审的案件只占很小的部分。目前学术界所普遍主张的限定再审主体的观点,认为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事人有权申请再审,检察院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提出抗诉并引发再审,人民法院不得自行发
1动再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以保持法院的中立地位,从实践来看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法院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主动提起再审,但在特定情况下赋予法院院长再审的权利,有利于摆脱极少数确有错误的案件当事人不提出申诉,而生效裁判又无法执行等尴尬境地。例如2005年佛山市某房地产有限公司与佛山市某铜管公司、广东某铜管制造公司合作开发房地产一案,佛山中院于2003年作出终审判决,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时,发现该判决侵犯了第三人的利益,案件无法继续执行。而当事人本身不会就该案申请再审,佛山中院根据民诉法第177条第1款的规定,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立案再审,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此,关于法院依职权发动再审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对法院的再审权设定限制条件,而不能一概予以否定。
(三)从申诉有限性改革的成效看,当事人为规避费用等不正当目的以申诉的方式代替上诉的情况仍未完全消除。依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申诉是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而提出的。经过几年的改革,我们一直强调当事人只有在穷尽正常的诉讼程序,其正当权利没有得到保障,才能适用申诉再审救济渠道。但有些案件的当事人为了规避交纳上诉案件受理费,在一审败诉后故意不上诉,而是以申诉再审的方式解决。据统计,佛山中院2005年没有上诉而直接申诉的案件有35件,占申诉案件总数的5.2%。其中民事案件30件,商事案件5件,说明在这一问题上,民商事案件的情况较为严重。其中个人申诉的33件,法人申诉的2件。说明公民个人规避预交案件上诉费的情况比法人为申诉主体的情况严重。从理论上说,当事人在判决后放弃上诉权,说明其放弃了法律规定的对同一诉讼申请复核的诉权。再审与上诉审实际上都是对原审判决的监督,当事人对这一诉权的放弃,应视为其服从判决,不能再提出申诉。《广东省法院再审诉讼暂行规定》对此作出了“民事、行政案件一审判决后,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没有提起上诉的,不予再审”的规定,但是,何谓“正当理由”却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也难于把握。而且有些案件确实存在需要再审的情况,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只好决定再审。例如佛山中院立案再审的陈某、何某诉黄某民间借贷一案,虽然申请人没有对不上诉作出合理的解释,但由于申请人在一审时对认定事实的唯一证据“借条”提出异议并要求鉴定,原审未予采纳直接作出判决,法院审查后认为不能排除“借条”是伪造的可能,案件可能有错而再审。
(四)从法院处理申诉的情况看,申诉及其审查程序不规范的情况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三大诉讼法虽然对申诉再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操作起来仍然很困难。首先申诉能否与当事人起诉等行使诉权的方式作相同处理,理解不一致,法律规定不明确。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是审查程序不确定,既可以听证审查,也可以书面审理,随意性很大。其结果是虽然法律规定了当事人申诉权,但法律没有具体规定法院如何处理当事人的申诉,多长时间作出决定等,致使当事人的申诉缺乏程序保障。其次是法律规定再审事由的条件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比如新证据再审的问题,就存在一个如何理解证据失权的问题。个别当事人在一、二审中故意隐瞒某项重要证据,超过了举证期限,但法律规定只要其足以推翻原判就应再审。如2005年佛山中院再审改判的黑龙江省某公路管理处与陈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案,该管理处一审没有应诉,也没有提供证据,一审法院作出其败诉的判决,二审时该管理处向佛山中院出具了肇事车辆不属其所有的证明材料,二审法官认为该证据超过举证时限而不予采纳,该公司遂以该证据属于新证据为由申请再审,由于这些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认定的事
实,佛山中院不得不以此理由立案再审。这种情况不但使法院在原审中的程序归于无效,也使得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程序极为不公正。其结果是一方面加剧了申诉难,另一方面又出现无谓的再审,既浪费了司法资源,又使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二、申诉难问题的成因探析
从上述申诉再审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申诉制度在设计理念上强调,无论在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上,只要当事人认为有错误,即可通过申诉申请解决。但是诉讼法在强调保护当事人申诉权的同时,却将申诉制度游离于程序之外,致使当事人的申诉在实践中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一定程度的申诉难问题。从审判实践来看,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一)部分案件审判质量不高,裁判确有错误。尽管当事人申诉的案件绝大多数都是无理申诉,但也确实有极少数案件当事人的申诉是有道理的。以佛山中院为例,该院2005年实行申诉再审“宽进严出”的改革后,放宽了再审的门槛,全年受理各类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675件,立案再审的224件,但截止2006年3月,再审改判的只有10件,只占该院2005年立案再审案件总数的4.5 %。虽然很低,但说明部分案件质量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例如,陈某与黄某离婚一案,原判决没有查清由黄某个人签名的借款协议所借款项的真实性及借款用途,就草率认定数额高达人民币70万元的借款为夫妻共同债务,导致原判认定事实错误,被依法再审改判;等等。由于裁判错误,当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提出申诉,这正是申诉制度存在的价值,也是这一程序保障所追求的目标。
(二)法律规定的再审事由过于原则和宽泛,认定事实正确的标准含糊不清。“确有错误”是三大诉讼法规定的提起再审的条件,为了疏通申诉再审渠道,我省法院将再审条件放宽为“可能有错”。但是,哪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原裁判有错,法律规定得很笼统。许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当事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总希望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于自己,哪怕有一点与个人的要求和意愿不符,基本上都可以找出理由申诉。例如,黄某、张某与王某、庞某合伙纠纷一案,申请人为合伙财产的利息、甚至为了起诉时预交诉讼费计算不准确等问题反复多次申诉;又如崔某以离婚后没有生活来源为由反复上访,已成为佛山中院的上访老户。这些申诉案件虽然明显不符合受理条件,但为了尽量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法院也不得不予以立案受理。
(三)当事人申诉缺乏程序规范,其申诉权行使得不到法律程序的保障。三大诉讼法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对当事人提出申诉后,法院应当如何进行审查,都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使申诉审查制度游离于诉讼程序之外,成为非程序化解决纠纷的方式,客观上造成当事人的申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申诉听证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该程序本身并无法律规范的约束,法院的职权及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均无明确界定,故其对审查程序公正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并容易造成当事人将申诉案件审查以为是进入再审审理的误解。而且,由于审判力量严重不足,而操作上的随意性又比较大,许多案件也无法听证。不少申诉经书面审查通知驳回后,由于审查程序不透明、不公开,当事人对法院正常的申诉渠道失去信心,转向党委、政府、人大等机关滥申诉,这些机关又将材料批转法院,常常是申诉内容相同的一个案件,材料堆成一摞。法院疲于应付,正常的诉讼秩序因此被扰乱,另外,有些当事人不遵守法律对申诉案件管辖的规定,而法院之间对一些申诉也有相互
推诿的情况,形成部份申诉者投诉无门和“申诉状满天飞”的情况,带来当事人缠诉上访等社会问题。如佛山中院审理的唐某申诉案,唐有两个案件向法院申诉,一件被立案再审改判,另一件不服调解的申诉则被驳回,唐某对驳回的案件始终不服,不断到两级法院缠诉,并到处上访。佛山中院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不得不对此案再审。又如廖某因其借款一案被佛山中院驳回后向多个部门投诉上访,各个部门都将申诉材料转回该院处理,本案的申诉材料因此成堆,为了使有关部门了解此案,法院不得不向向所有转办的机关和领导报告情况。这样既浪费了司法资源,又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影响了正常的诉讼秩序。
(四)检察机关的抗诉缺乏程序制约,引起检察监督权与当事人诉权的冲突。现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抗诉的权力,但是抗诉的范围、抗诉的理由、抗诉的时间都是不明确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检察机关的抗诉的准确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2005年佛山中院受理检察机关抗诉的再审案件27件,再审改判的只有2件,占抗诉再审案件总数的7.4 %。由于检察机关作为公权力介入民事诉讼,破坏了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性,特别是有些案件,当事人在向检察院申请抗诉的同时,也向法院提出申诉,法院在审查申诉的同时,检察院作出抗诉的决定。其实两院都在为同一申诉进行审查,而且由于检察院的支持,即使法院可能提起再审,当事人同样选择检察院抗诉,因为由于检察院公权力的介入,在力量上优于对方当事人。因此,当事人在申诉时常常既向法院申诉,又向检察院等机关申诉,以此给法院施压,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而且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权力冲突,损害了司法权威。如2005年当事人因检察院抗诉而向佛山中院申请撤回申请再审的案件有2件,佛山市禅城区某经济实业公司诉东莞某企业策划有限公司追偿权纠纷一案,佛山中院原拟立案再审,由于检察院提起了抗诉,申请人即向该院提出撤回再审申请。还有,一些案件的当事人为了规避法律,在一审判决后无正当理由不上诉,而直接向检察院申请抗诉。据佛山市法院统计,此类由检察院向佛山中院提起抗诉的案件有6件。对于这种没有限制的抗诉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正常的诉讼秩序,损害了法院的司法权威。
(五)当事人主观认识上存在误区,司法权威及司法公信力的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尚未形成。我国申诉制度强调无论在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上,只要有错误即应通过再审程序予以纠正,这是“事实求是、有错必纠”指导思想在诉讼法上的体现。但由于案件事实是通过证据对原来纠纷发生情况的一种推定,在许多情况下,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都存在不确定性,对同一个案件的正确裁判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法官所裁决的正当性,源于法律程序的正当性、法官地位的中立性与法官身份的独立性,而不是通过对其所作裁决的实体审查与追究来实现的。因此,如果法官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以其专业知识和审判经验,从良知和正义出发,善意地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由此所做出的裁判,应推定其必然正确。而我国诉讼法根据“事实求是、有错必纠”这一立法指导思想设计的申诉程序,在理念上使得当事人觉得总有翻案的希望,哪怕有一点与个人的要求和愿望不符,就要走上访申诉之路。由于缺乏司法公信力,当事人错误地认为,案件的胜败主要取决于托关系、找门路,甚至利用各种渠道给法院施加压力而不相信法院判决的公正性。只要判决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只要有再审的机会,便决不错过并借此寄托胜诉的希冀。而可供其选择的申诉途径又是多元化的,现行申诉制度无形中为当事人无休止的申诉大开方便之门,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加剧了法院的申诉难。
三、解决申诉难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现行的申诉制度必须通过改革逐渐规范和完善,一方面要注意维护裁判的稳定性,同时又要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申诉权,依法纠正错误的裁判。要在维护生效裁判的稳定性与解决申诉难的问题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笔者认为,在改革和完善申诉制度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增强司法能力,提高裁判质量,从源头上解决申诉难问题。案件质量的高低与申诉息息相关,解决申诉多、乱申诉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案件质量,使案件质量在正常的审级制度下得到保证。从几年审判监督工作改革的情况来看,法院加强内部监督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申诉(申请再审)难的问题仍是困扰法院工作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我们应当跳出依赖申诉制度解决申诉本身的思维模式,要立足于从产生问题的源头上做文章。对审判工作进行事后申诉监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监督的关口前移,要完善从立案到审判的案件质量全程监督机制,对每一个案件要从立案、送达、审理、裁判、结案、归档等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监督,发挥书记员、承办人、合议庭、审判长、庭长、院长、审判委员会在各个不同阶段的作用,严格依照程序办案,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确保案件得到公平、公正地处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二)重视案件调解,充分发挥诉讼调解职能,作好服判息诉工作。调解是解决矛盾、定纷止争的最好办法。从佛山中院2005年统计的情况来看,当事人不服调解提出申诉的案件只有3件,占申诉案件总数的0.49%。目前我国法院的调解率仍然偏低,美国法院90%的民事诉讼案件,是通过ADR的方式解决的,即使刑事案件也有90%是通过辩诉交易的方式处理,进入审判的案件大概只有10%左右,因此,应当大力倡导诉讼调解。逐渐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调解工作,建立从立案到执行不同阶段的全程诉讼调解制度,逐渐实行立案调解、审前调解、开庭调解、判前调解、申诉调解以及执行和解的制度,强化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纠纷,使当事人服判息诉。
(三)树立司法为民观念,坚持程序公正,做好裁定判决的释明工作。许多案件的申诉并不是因为案件的质量问题,而是当事人感觉法官不公正或对裁判不理解。法官在办案过程中,既要树立程序至上的理念,也要切实贯彻好“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方针。塑造良好的司法形象,树立起牢固的亲民观念。案件判决后,要向当事人做好释明工作。让当事人了解为什么这样判,其法律依据是什么,让败诉的当事人理解法官、理解判决,让其输得心服口服。为了确保释明判决的制度能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应当建立案件承办人对申诉案件的“首访责任制”,由原来的办案人员向申诉人就申诉的问题做好解释及服判息诉工作,建立责任机制,既有利于提高办案人员的办案责任心,又有利于从工作方法上减少申诉案件。
(四)积极推进再审之诉改革,规范申诉审查程序,建立科学规范的申诉再审制度。建立再审之诉被普遍认为是解决申诉难、申诉多的一剂良方,但由于许多办案人员观念没有转变,仍然把申诉看成是程序外的东西,再审之诉制度的设计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实际操作上基本还是沿用原来的方式方法。因此,建立再审之诉,应当从“诉”的本质出发,将当事人的申诉权利视为诉讼法赋予当事人的起诉权,并以此为基础完善相应的诉讼程序,在规程范围内畅通申诉审查渠道,使申诉诉权化、程序化。具体要明确制订申诉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细化申诉的事由、范围、管辖、次数、时限等规定,使申诉程序围绕诉的体系建立,从而建立起一个包括申诉、受理、送达、审理、裁判在内的,与一审、二审相当的再审
之诉程序,使申诉审查获得法定程序意义上的诉的回应。从实际操作来说,申诉主体应限制在案件当事人或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明确律师代理申诉及法律援助制度,以提高申诉的质量和效果;申诉的范围应限定为终审裁判,明确规定放弃行使上诉权、申请复议权的生效裁判,法律规定不能上诉也不能申请复议的裁判,生效的调解书、离婚判决等不允许进行再审;申诉状的形式及内容应按照诉状的形式提出要求;申诉原则上由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管辖,这不仅有利于调卷和审查,还可避免多头申诉;明确规定申诉的时限和次数,同一级法院只能申诉一次;法院对申诉问题的处理应主要根据申诉人提出的证据,结合法律规定的再审条件作出是否再审的决定,提高审查效率;审查申诉的期限应以不超过六个月为宜,等等。总之在程序上既要保障当事人申诉权的行使,又要避免当事人反复申诉和无理申诉,使申诉审查程序法定化。
(五)建议修改法律,完善再审程序制度,最终解决申诉难问题。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申诉再审制度,根本在于转变观念,修改诉讼法,改变目前申诉方式多元化且缺乏程序性的弊端。在观念上要树立起尊重当事人权利处分原则和平等对抗原则。首先,建议从法律上明确规定申诉或申请再审诉权化,设立再审之诉,取消申诉听证程序,将申诉审查规定为再审的前置程序。申诉权人以诉讼的方式向管辖法院提出申诉,法院立案庭以开庭审理并作出裁定的方式解决该申诉能否进入再审的问题,从而使申诉问题的处理程序化、透明化。从立法上明确细化再审事由,从事由上限制当事人滥申诉。其次,建议对检察院的抗诉加以一定的限制,明确检察机关只有在案件涉及国家及其公共利益、或裁判结果严重侵犯了第三人利益、以及有枉法裁判等情形时,才能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提出抗诉。第三,建议规定当事人申诉风险制度。从2005年佛山中院申诉案件的驳回率和再审改判数可知,绝大部份案件在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上是正确的,说明很多申诉都是由于各种其他原因提起的,如当事人对法律理解不同,对事实和证据的认知不同,由于传统思维,对“法律真实”不理解,而过于追求“客观真实”,甚至不排除恶意申诉,拖延执行等。因此,申诉制度的设定一方面要注意维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申诉影响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防止一些当事人滥用申诉权及恶意申诉的行为,可制定申诉风险承担制,如规定预交申诉诉讼费、设立申诉损害赔偿制度、中止执行担保制度等等。总之,在立法制度设计上,要为解决申诉难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在兼顾纠正生效裁判错误与维护生效裁判的稳定性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从根本上解决申诉难的问题。
第二篇: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主持人:王正洋(201004010126)组员: 何云龙(201004010058)
黄金贵(201004010018)
朱佳伟(201004010092)
赵延超(201004010047)
葛智斌(201004010020)
2010届土木工程专业
时间2010.11.27
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我组通过对邻近村庄农民家庭收入的调查访问及对组员家乡的收入情况的了解,发现农民的家庭收入增长缓慢,距离小康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民增收难,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改善,我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关键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解决途径
一、社会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经济与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但是我国目前仍有七亿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七成以上。农民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每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都是将重点集中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上。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现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二、农民收入现状:
1、农作物种植仍是许多农民的主要的收入来源。
从与农民的交谈中,我得知村中以耕作收入为主农户约占一半,可以看出粮食作物的收入是很少的,而种植经济作物虽然能够得到不错的收入,但是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成本,而价格每年会有很大的变动,好的时候每亩收入可以过万,遇到年景差了,想
收回成本都难。而村中部分农民种植大棚蔬菜,通过提供反季节蔬菜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2、外出务工成为村民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
与种地为主的村民相比,外出务工的村民致富的速度和程度都略胜一筹,而且收入也相对稳定很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年净收入水平一般都在万元以上,部分能够达到两三万的水平,而外出务工的人员多为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现在一些中年村民也在考虑外出务工,可见外出务工在村民的心目中已经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3、农民的收入流向
我组对农民的收入流向作了一些归类,在收入中流向最多的是日常的生活开支以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然后是养老防病的储蓄存款,再次就是子女婚嫁和建房的储蓄上,而教育支出差异很大,如果子女读大学,学费等的支出都要消耗以往的积蓄,如果子女只是读到高中为止,教育支出最多占到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对农民收入现状以及收入支出流向的分析,我组对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民的增收也产生了新的见解。
三、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近几年来,全国农村发展逐渐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两大惠农政策:一是取消了农业税;二是对农业采取直补政策。这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实质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涉及很多方面。而同时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也受
到了这些方面的挤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农作物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对于那些以耕地为主的农户来说,出售农作物的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全年的收入水平,所以农作物的价格问题显得格外突出。而本村农民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大部分农民是等收购农作物的小贩来到村里,只能以小贩给出的低价出售自己的农作物。然而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额又有限。这两方面制约着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在上涨,这直接增加了农民务农的成本,减小了利润空间。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目前来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明显上涨了。生产资料涨价格上涨已远远超过了政府给农民的补贴额。
3、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一半以上,初中的占四分之一,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占不到四分之
一。可见该村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而较低的文化程度造成了农民一方面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收入水平。因此,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4、外出务工缺乏良好的组织机制
尽管外出务工有种种的好处,可是并不是每一个想外出务工的农
民都能获得机会,现在村中外出务工的人员获得机会的方式多为经熟人介绍或者自己外出寻找,一些人也会遇到与雇主的工资纠纷问题,而政府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支持作用却很少。同时,我了解到即使找到工作的农民也因为没有技能,而只能做些体力活,靠力气吃饭,很难接触高层次的工作,这与政府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制约着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如 :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富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缺少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
四、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的途径:
1、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稳定
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盼望的是能卖个好价格,可是现在因为缺乏政府的保护措施,没有统购统销的机制,使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供应不多,以期获得一个好的价格,因此在此时如果能够建立一个长效的统购统销的机制将是一个不错的稳定农民收入的方法。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避免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销农民收入现象的发生,同时对于乱收费现象给予严厉处罚以杜绝损害农民的行为。
3、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搞好农业需要技术的支撑,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才能更好地使农业结构合理化,不断的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使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政府可以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等,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时为农民更新信息资源,让农民及时地了解讯息。在劳务输出方面,组织县有关单位和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工的竞争能力;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对于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事求是的去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踏踏实实的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的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实现全民的富足的同时,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增加强劲的动力。
谢辞:感谢安阳工学院邻近村庄村民,对我组本次调查的积极配合;感谢我组成员家乡居民的大力支持;感谢王夏冰老师的指导。
第三篇: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打官司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针对近几年来民事案件数量逐年下降问题的状况并落实“把司法为民具体落实到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结合法院工作实际,着力解决群众关注和当事人反映强烈的问题”的指示精神,我就该问题在中卫市人民法院,对当前与司法环境和审判工作密切联系的人民群众反映“打官司难”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告如下:
一、关于“打官司难”的具体内涵
2010年2—3月,我会同中卫市人民法院相关人员,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案件当事人、律师、人大代表,妇联和信访单位工作人员、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人民法庭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45份,回收560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人民群众对“打官司难”的看法不一,不同职业的人认识不一致,打过官司的人与没有打过官司的人说法不尽相同,熟悉法律的人与对法律生疏的人理解也不同。但是,他们普遍认为“打官司”就是上法院,其中,有40%的人认为“打官司”还包括与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检察院打交道。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打官司难”应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上的“打官司难”是指当事人在法院难打官司,即人民群众不好告状和在审判过程中感到困难。广义上的“打官司难”是指人民群众通过行政救济程序和司法救济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包括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困难而导致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受到侵害的现象。
二、当前“打官司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被调查人员中,认为“打官司”不难的占30%,认为“打官司”难的占50%,认为比较难的占10%,认为非常难的占10%。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被调查对象中认为“打官司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对“打官司”心存畏难情绪。被调查的群体中绝大部分没有打过官司,他们对打官司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多数群众的观点是打官司比较难,主要是基于对社会的认识,认为现在社会上存在不正之风,官僚主义习气严重,群众一般办事都要讲关系,更何况是“打官司”,打起官司来程序复杂,涉及关系更复 1
杂。一部分人认为打官司难是出于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人主要是农民群众,他们认为历来就有“打得一场官司赢,累得死一头牛”,“赢了官司输了钱”、“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之说,因此心中存有怕打官司、不愿打官司的观念。还有一些人认为“打官司难”主要是听别人说或是自己打过官司的亲戚朋友们传说的。
(二)不知如何打官司。农民群众有了纠纷或者问题,不知找那些部门解决;有的通过打听知道要到法院起诉,但又不会写起诉状,更不知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对打官司的程序也不懂,对于这些人来说,打官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三)费用过高。不少人反映打官司要请律师,得花一定费用,又要交纳诉讼费,还要交纳申请执行费,各种费用不堪负担,对打官司望而生畏。
(四)费时又费力。不少打过官司的人称,一场官司一审时限为半年,有的又要上诉,要二审,审限三个月,甚至申诉后还要再审,官司了结得一、二年且还要时时准备应付开庭,收集证据,弄得心力憔悴,既浪费大量的时间,也花费很多心思,确实是难。有的群众甚至说“要得官司赢,脚板得磨平”。
(五)怕空调白判。有的人反映官司赢了,但判决内容得不到执行,成了“偷鸡不成反而蚀把米”。这些人主要是对法院执行问题不满,认为法院判决如一纸空文,判决了却兑现不了,执行力度不大,执行措施乏力。
(六)怕法官裁判不公。有些人对法官的素质持怀疑态度,认为有的法官接受当事人的吃请和礼物,在审理案件时有意偏袒一方。
三、造成“打官司难”的原因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群众反映的“打官司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院自身的一些原因,也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感下降。一是一些司法机关存在着为钱办案的现象,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个别办案人员贪赃受贿、枉法裁判更是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使得一些人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下降。二是舆论宣传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打官司难的问题虽然客观存在,但有的媒体对“打官司难”的个案过份报道使“打官司难”的观念“深入人心”,加之对司法腐败现象的报道,使人民群
众更感到“打官司难”。
(二)人民群众诉讼水平不高。受法律知识的限制,很多人在诉讼中对诉讼风险认识不充分,举证意识不强,对判决执行中的风险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有理就应胜诉,胜诉后就一定能执行,把所有的责任都“转嫁”给法院,要求法院包办。一旦遇到风险以后,难以理解和接受,认为是法院办案不力造成“打官司难”。
(三)有的审判员观念陈旧,漠视当事人诉讼权利。这些审判员认为只要实体处理没问题,程序上有些小问题不算什么,程序违法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的审判人员就案办案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没有将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结合起来,存在“官了民不了”的现象,造成当事人在案件审结后仍不能服判息诉,四处告状,对法院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良影响。
(四)少数法院办案不公、不快,执行不力。从统计调查来看,少数法院办案不公、不快以及执行不力的情况客观存在。虽然数量极小,但产生的影响极坏,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声誉,另外,律师行业的不正之风也冲击和干扰公正司法。有的代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采取各种方式,拉拢腐蚀法官。个别律师甚至蒙骗当事人,以给法官好处为名向当事人索要钱物,败坏法院和法官名声。在收费方面,有的案件收取诉讼费高于《人民法院诉讼费收费办法》规定的标准。缓、减、免诉讼费的案件,占审理收费案件总数的1.2%,比例不大。
(五)诉讼成本高。目前法院诉讼费是按争议金额收取,案件受理费、诉讼保全、反诉、上诉、鉴定、执行等均需要预交费用,当事人打官司需要先准备一笔不菲的费用。另外,有的当事人还要聘请律师,律师的高额收费也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除此之外,当事人还要支付一定的误工费、交通费、调查取证费、文印费等,这些费用相加,让当事人对打官司代价高昂有深刻的认识。
(六)法院办案经费紧张、设备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基层法院、法庭由于办案经费存在问题,使得办案效率不高,异地执行无法正常进行。
四、克服“打官司难”的几点建议
坚持“司法为民”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司法理念,全面提高法官队伍政治业务素质。
健全审判机制,提高审判效率。实行案件繁简分流制度,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减轻当事人的诉累;采取切实措施严格审
限制度,保障案件及时审结,缩短案件审理周期,使当事人尽快摆脱诉争;严格再审立案标准,解决终审不终的问题,解除当事人不必要的诉累。
改革和创新执行制度。“执行难”现在已经是困扰法院工作的重要问题,该问题解决了可以说“打官司难”解决了一半。我们认为,对债务人故意逃避债务的,应制定对其进行制裁和限制行为的法律规定;对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应从执行机构设置上进行改革,以求对这一问题加以避免和解决。
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人民法院在诉讼活动中,要加强宣传力度,采取以案讲法等多种形式,宣传法院工作。从这次调查情况来看,认为打官司难的人员中,一些是听亲戚或朋友讲的,因此,人民法院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增大诉讼活动的透明度,让当事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人民法院的司法诉讼活动,支持法院的各项工作。这次调查中,也有人是从邱纸、电视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而认为打官司难的。要加强宣传和公共关系工作,减少对法院存在问题的夸大、歪曲的宣传,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对法院工作的理解,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增强法院公信度。
建立完善的司法救助制度。完善对于下岗职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以及农民工等追索抚养费、赡养费、养老金、工资的案件免收、缓收诉讼费的规定。继续关注弱势群体,依法减免诉讼费用,保证有理有据无钱的人打的起官司、打得赢官司。加强法院与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沟通与协调,健全两者之间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统一司法援助与法律援助的标准与条件,为法律援助律师出庭诉讼提供便利。
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落实司法为民的具体措施》的规定,积极探索“两便”原则在审判活动中运用,建立和完善人民法院开庭便民制度。采取巡回审理、就地办案的方式,方便群众诉讼。
建议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取消再审制度,建立以二审终审为基础,三审终审制和一审终审制为补充的多元化审级制度。规定一般的案件实行二审终审制。具有法律适用普遍意义的案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可能涉及地方保护主义的案件以及重大涉外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案情简单、权利义务关系特别明确的,诉讼标的较小的案件,可以由当事人选择是否实行一审终审制。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现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学校、媒体乃至全社会都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有近百万的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事业单位却有不少的就业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员。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什么?本次的调查报告将解释和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生和企业的双向了解,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措施,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从而增加就业几率。
本次调查的时间是2014年12月份。调查对象包括: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企业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调查方式为抽样调查、人物访谈、问卷调查。最终获取的调查数据含:大学生有效数据600份、企业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有效数据80份。
一、就业难的现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将再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关于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式。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在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其余35%为“有点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14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能力、技能与心理素质是在大学生眼中企业招聘员工重点要求之三甲选项,也是大学生自身评价的弱点所在。高校急需转变教育方式,提高专业技能。调查结果还显示65%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很不满意”或“不满意”。学校急需对就业指导进行改革,从而使之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同时提高学生满意度。
另外,大学生对职位的期望仍然过高。很多大学生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但却对工作职位、薪酬要求特别高,在我们的调查中关于大学生的月期望收入中显示,4%的就业学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38%的就业学生选择1500~3000元,42%的就业学生选择3000~5000元,选择5000元以上月薪的学生占到14%。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期望还是过高。
(二)企业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商业,服务类企业将有兼职经历者作为招聘首选。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三)综合数据分析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能力”,其次为“特长”,第三为“素质修养”.而“专业”、“毕业院校”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相似之处。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就业难的原因
(一)就业观念错误
不少大学生存在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很多人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另外,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二)学校方面缺乏帮助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 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三)就业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而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四、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一)大学生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该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就业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擅长方面选择一个真正能够胜任的工作。而不要看到什么工作人2.3.4.5.6.7.多,什么工作家人朋友认为有前途,就去盲目的追风。去盲目的跟风。薪金期望符合实际。大学生应该排除攀比的心理,并且要合理化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就业上不能一味追求高收入,优越环境的职位。增加工作经验。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刚从学校走出来,何来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在校大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并非一件难以办到的事。大学生在校学习之余可以找一份兼职(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在毕业一年时间中亦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认为每一个大学生要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很好的规划,这样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目的性。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对最终很好的实现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掌握了一定的面试技。建议大家在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仅有才能,而没有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没能在面试时让面试人员“识得”你,也是无用。
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不同的用人单位固然有不同的选择标准,我们在应聘时要审核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这是必需的。
及时关注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政策的改变或许会有潜藏的机遇。
(二)学校方面
1.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应以选修课程、讲座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就业是有帮助的。
2.树立“职业指导”理念,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树立全程指导理念,将管理转变为服务。要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四年全程服务的理念,淡化和去除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色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为此,应加强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配备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做到专家化。要常年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并使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部门,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提高指导效果。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尽可能地开设就业实际的专业,课程也要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硬件软件设施齐全,让学生真正的享受知识的洗礼,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4.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理念已在越来越多高校受到重视。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方面: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四)社会方面
1.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多拉动就业。结合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更多吸纳就业。2.国家和政府应尽快立法,使就业市场走向规范化。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建立和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并逐步达到规范化、法制化。
3.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
总结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说,这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它有关我们的切身利益,也是当下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增强国家经济发展动力的新鲜血液,而不再是国家的负担。因而全社会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关注这个问题,并为解决它做出不懈努力。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还可以说是困难与机遇并存,所以大学生应当抛开侥幸心理,逐渐减小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的差距,努力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培养自我内在的素质,为不久后迎接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第五篇:儿童入园难问题调查报告
儿童入园难的问题调查报告
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现在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彻底解决当前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才能使国家和民族真正的振兴起来。因此,解决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问题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近期在北京市朝阳区内展开了一次关于儿童入园难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为100份,获得有效样本95份,有效问卷率为95.0%。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龄结构:3-5岁占64%,6-7岁占36%。
性别结构:男孩占66%,女孩占34%。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儿童入园难的根本原因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根本对策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十分突出。
(二)幼儿园师资严重不足, 想扩园都难 园多人少
(三)公立幼儿园靠关系,私立园涨价没商量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入园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源短缺则是最 主要的原因。那么如何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呢?我们采取了问卷的建议与意见后,总结出以下五点。
(一)扩大资源,增加供给。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数量充足、条件达标、收费合理、面向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的普惠性幼儿园。
一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要在城乡公办资源短缺的地区尽快制定和落实发展规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也要优先用于改扩建幼儿园,促进公办幼儿园合理布局。鼓励优质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面向社区、面向社会,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二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为家长提供多样化选择。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让群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三要建好、用好和管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区配套幼儿园既是配置和增加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手段。各地要把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扩大资源和规范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小区规划、审批和验收等各个环节落实配套幼儿园建设政
策,确保小区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得起”。各地要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规范整顿,对改变性质和用途的要加快整改,予以纠正。四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
(二)科学保教,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童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二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三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三)充实师资,提升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幼儿教师是孩子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思想品德要求高、专业性强,工作很辛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们有重要影响。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有限的资源要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要下决心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严格准入,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有其特殊要求,既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善于与孩子互动交流,要把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二是核定编制,根据国家规定逐步配齐教职工,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三是落实待遇,切实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合法权益,消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幼儿教师心情舒畅搞教学。四是加强培养,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这次我们提出初中毕业后五年制的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这是考虑到我国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和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提出来的,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园长和教师的培训要纳入继续教育计划,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责任,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要落实各项财
政支持政策,做到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改变一些地方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水平。
公共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办好学前教育,需要最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但也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要形成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五)加强监管,规范办园。幼儿园遍布城乡社区,量大面广,办园主体多元化,办园水平参差不齐,规范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区县一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实管理力量,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强对幼儿园准入、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教师资质、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管,规范办园行为,不断提高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彻底解决当前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才能使国家和民
族真正的振兴起来。
五、总结
写到这里,本次儿童入园难问题的调查报告基本结束,在这次报告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真心希望儿童入园难的问题能够早日解决。最后,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