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发展[五篇]

时间:2019-05-14 10:5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篇: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发展

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发展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这是史学家们习惯使用的从事业发展角度出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一种纯理论上的分析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局外人”对电视的看法。假如,我们把中国电视的一开始就作为竞争格局下的媒体形式,或者说,从中国电视的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把之作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竞争的媒体形式。那么,这46年5个月17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分析的角度和方法,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说的主题:中国电视的频道化进程。

我更愿意从竞争的角度将中国电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

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本来最初的「四级办电视」目的是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地方电视台的方法来提高电视人口的覆盖率,事实上也达到这效果,比如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从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至二零零零年底为上,电视的覆盖别为92.5%。然而,积极性调动得过火了,则出现另一种情景:电视台过多。截至一九九四年底,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建立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九百八十二个,有线台更多至一千二百一十二个,教育台九百四十一个,总数达三千一百二十五个,较美、俄、日、法、德、英、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个电视产业大国的总和(二千六百零六个)还多了五百一十九个。而到了一九九七年底,仅有线电视台数目就逾二千个。

回顾这一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留在我们记忆中,或者说,能够在中国电视发展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事件几乎与竞争并没有什么关系: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6月19日,第一次成功地现场直播了一场篮球比赛。

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前身)也相继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

1973年

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79年

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来信。

1980年

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它是《焦点访谈》的先驱。

1981年

中央电视台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1983年

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新的民俗。

8月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它首次在大型节目中树立了固定的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结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之后,总导演戴维宇及其创作班子趁热打铁,再次推出《话说运河》。

1987年

2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为面向全国播出,并实现向经济信息频道的转变。

1990年

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央电视台与正大集团合办《正大综艺》。该节目采用特邀嘉宾——明星或名人——猜谜、现场观众参与的形式,一举成为收视热点,同时也造就了许多电视名人,杨澜就是第一个幸运者。该年又称电视剧年,一部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得万人空巷。

在这一阶段,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台”的概念,中央电视台、省台、市台,而几乎没有什么节目与栏目的概念,即使有,也是电视剧,比如《射雕英雄传》、比如《渴望》、比如《新星》。

答案补充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第二篇: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第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随着国家的兴旺、科技的进步,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广播电视已经深入社会,深入每个家庭,另外我国的对外广播电视也稳步发展,成为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媒体之一。

第一节 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一、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P7-11)

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2年底在上海创办的。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为了推销无线电器材,在上海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办起一座无线电台,1923年1月开始播音,播送音乐和上海《大陆报》上刊登的新闻。由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此电台只开办了三个月。

此后不久,美商开孚洋行于1923年5月在上海又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内容以播送音乐为主,也仅维持了半年。

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在上海建造了开洛电台(呼号KRC,发射功率100瓦)。该台与《申报》、《晚报》合作,在报馆安装广播室,报告新闻。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直至1929年10月底才停止播音,前后播出历时五年。

此后,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广播,其中一部分是单纯为 推销无线电器材服务的;但也有不少是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侵略作宣传的,是思想文化渗透的工具。

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该台在1926年10月1日开播,是在奉系当局的支持下建立的,这也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办的私营广播电台,是上海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该台于1927年3月18日正式播音,主要内容是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和中国音乐。“新新广播电台”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装配、安装及施工,并且由中国人自己独立经营。

在“新新广播电台”开播后不久,天津、北京等地的广播电台也相继建立。1927年5月1日,天津无线电报局创办的“天津无线电台”开始广播;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播音.此后,广播事业在我国蓬勃兴起。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广播事业

广播作为一项事业,是从国民党创办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的。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开始播音。这是国民党在办起《中央日报》之后,建立的又一个中央宣传机构。这座电台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

国民党为了扩大宣传,在1932年11月将“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扩充为75千瓦,使其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在1928年,国民党政府还成立了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据1937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统治区内已有广播电台78座,其中官办的有20多座,其余大多是商办的。

抗战爆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受到很大摧残,一批广播电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或破坏。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1937年11月23日中止播音,由汉口、长沙两地的电台接替播音任务,成为抗日宣传的喉舌。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迁往陪都重庆,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恢复播音,发射功率减为10千瓦。

国民党政府最早的对外广播电台是设在南京的短波广播电台,于1936年2月23日开播。1938年汉口短波电台开播。1939年初,位于重庆的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开播,每天用多种外语(英、德、法、俄等)和中文向世界广播。1940年1月5日,该台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为”Voice of China”(中国之声),简称VOC.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广播电台迅速恢复发展,但主要是国民党控制的官方台。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广播 电台1946年5月迁回南京,又于1949年迁往台湾。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P10-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负责筹建工作。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开始试验播出,呼号为XNCR,这是共产党领导建立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该社的语言广播部。

由于处在战争坏境,广播设备简陋,经常发生故障,因此广播播出时断时续,在1943年被迫彻底停止,直到1945年,经过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并于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当时播出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外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解放区建设情况、文艺节目等等。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3月14日停播,当天由设在瓦窑堡的战备电台接替播音,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随着日本的投降,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各地陆续接管和新建了许多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一般称为“某地新闻广播电台”。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6月5日,党中央决定把语言广播部与新华总社

分开,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和领导全国的广播事业。从此,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由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然是我国广播宣传的中心。随后,各地的新华广播电台也先后改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由不完善、不发达的传播网发展成为以无线广播电台、无线电视台、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的较完善的传播网。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视30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21%;全国现有电视台36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到达94.54%。

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文革”前的广播电视事业(1949-1966)这一阶段接管了国民党的电台,修复、改造了民营广播电台,重点建设了新中国的中央电台和省市电台,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座电视台,调整、巩固了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一)新中国广播网的形成与发展

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各地人民广播 的发展为共和国广播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截至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各解放区坚持播音的各级广播电台共有39座。到1952年12月,全国地方电台增加到70座。除西藏外,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了广播电台,一个无线广播网在全国初步建立起来。到1960年,全国各级地方电台发展到135座。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一批电台在调整中下马。1964年前后,地方台逐步恢复和发展。

地方各级人民广播电台是在原有各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级地方广播电台除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节目外,还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情况,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节目。一些民族自治区除开办汉语普通话广播外,还开办了适合本地听众的民族语言广播。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地方电台84座。这个规模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以上我们说的是无线广播的发展情况,我国的有线广播,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发展逐步兴盛起来的,以农村的有线广播网为主。同时,一些没有无线电台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区也陆续建成了有线广播站。据统计,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有线广播站2365座,广播喇叭872万只。

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广播。建国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视,我国的对外广播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50年4 月10日,为了加强对国外的广播,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从这一天起,对外的外语广播开始使用“北京广播电台”(英文名Radio Beijing)的呼号开始播音。到1965年底,“北京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语言达到27种,每天累计播音100多小时,覆盖了除南极与北极外的大部分地区。当时,中国对外广播的规模、语种和播音时数,在世界上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名列第三位。

至此,中国已初步建成了无线与有线相补充、对国内与对国外相结合的广播网,并且日益完善。

(二)中国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与早期的中国电视 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电视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到1958年底,已有67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借助其他国家的援助开办了电视。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开始了创办电视的准备。但真正促使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决心尽快上马的是一件偶然事件:

“1957年下半年,我们得到台湾将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电视台,并定于1958年‘双十节’开播的消息。我们坐不住了,下决心要争这口气,一定要走在他们的前头。”

——梅益《荧屏岁月记》》(注:梅益曾任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这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诞生的国内背景。虽然台湾直到1962年10月10日才借助日本的力量开办了第一座电视台— 台湾电视公司,但是这种带有政治意义的紧迫性却加速了中国电视的诞生。

问题:思考一下创办一座电视台需要作那些准备?

1957年,北京广播器材厂开始试制电视发射机和播送系统设备。1958年4月,北京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1000瓦图像发射机一部,500瓦伴音发射机一部,播控室低周波控制设备一套,摄像机七台,这些为我国建立电视台作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1958年5月1日,我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实验广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第一天试播从晚上7点开始,持续了1个小时左右,播出的内容有:先进生产者的谈话、纪录片《到农村去》、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同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当时电视播出采用直播方式,技术员放影片,播音员对着画面解说,录音员同时放送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节目直接播送出去,不能保留。这种直播方式一直延续到1965年。

1958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播出。

第三节 香港、澳门、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三篇:201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第20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CNS 2012)

第11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 2012)

主题:“三网融合”与视听新媒体

时间:2012年4月13~17日地点:湖北●武汉

征稿与报名通知

指导单位: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员会 新华社技术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

协办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广播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电视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无线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有线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监测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品司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国家广电总局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广电局武汉市广电局/武汉广播电视总台

特别支持:中央电视台“央视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一、会议简介

2011年,我国的三网融合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先后建成IPTV播控分平台,并实现与中央IPTV播控平台的对接,20多个省(市、区)完成了地市网络整合工作。传统媒体加快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的步伐,截止到2011年9月我国省级及以上的网络广播电视台共有16家,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特别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在规范中快速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领导就如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指出,推进三网融合,对改造提升广播电视网提出了紧迫要求,必须加强内容和服务创新,必须积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他强调,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切实增强统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发展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电视、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兴领域和新兴传播阵地,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为此,我们将于2012年4月13日-17日在武汉市联合举办“201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20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CNS 2012)”、“第11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 2012)”,会议的主题是“三网融合与视听新媒体”。

“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ational Webcast Conference,NWC)是2001年由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行业内最重要、权威的大型研讨会之一。国家广电总局领导2009年专门对NWC 研讨会批示:请传媒司和科技司指导,开好这样的研讨会。“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hina Cable Net Summit,CCNS)1993年在北京成功创办,在珠海成长壮大,已发展成为数字电视与宽带网络界创办最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行业盛会。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广电系统(包括各级广电局、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公司、监测台等)、电信系统、报业、商业网站、宽带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等关注互联网、宽带网络和视听新媒体技术与业务的技术人员、编播人员和管理人员踊跃投稿、报名参会!

二、组织委员会

名誉主席:刘韵洁 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副主任、院士,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特邀高级顾问

李幼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特邀高级顾问

顾问:王效杰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科技司司长

谢胜和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

陈智教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高级顾问

主席:杜百川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战略专业委主任

郭炎生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兼多媒体委员会主任

沙冰 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主任

共同主席:吕 锐 新华社技术局局长、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李宗达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巡视员兼副司长

魏党军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副司长、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副主任

孙苏川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总局科技委电视专业委副主任

董年初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副司长、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委员

周宝信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

钱岳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广播专业委主任

何宗就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电视专业委主任

陶嘉庆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主任、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监测专业委主任

邹峰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有线专业委主任

苏志武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许家奇 国家广电总局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姜文波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总局科技委无线专业委副主任

王联 中国国际台总工程师、总局科技委广播专业委副主任、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周毅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多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林长海 国家广电总局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多媒体委员会副主任

刘训文 湖北省广电局副巡视员

王飞 武汉市广电局副局长、武汉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王建 北京广播电视台技术部主任、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吴瞻民 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钟海明 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副主任

汪文斌 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主任、“央视网”总经理

李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总裁

执行主席:周志强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长兼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副主任、多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委员:王汝馨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江伟潮 湖北省广电局科技处调研员

刘平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副总经理

伍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副总裁

王力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媒体中心技术总监

吴彝鼐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秘书长

丁汶平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电视监测中心主任

袁敏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互联网所所长

刘朝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管办副主任、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广播专业委技术秘书

田敬改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电视专业委技术秘书

贾宏春 国家广电总局无线局科技处处长、总局科技委无线专业委技术秘书

刘丙周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科研部主任、总局科技委有线专业委技术秘书

莫晓俊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科技处处长、总局科技委监测专业委技术秘书

袁丽华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信息所副所长、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技术秘书

白华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处副处长兼战略专业委技术秘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副秘书长

韩强 中央电视台技术业务处副处长、《现代电视技术》编辑部主任

韩志国 新华社技术局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总编

闻进 新浪网副总编、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委员

陈煜 北京市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李广全 天津市广电局技术处处长

邢海振 河北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李国瑞 山西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崔海平内蒙古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周锡福 辽宁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李世刚 吉林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丁永和 黑龙江省广电局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处处长

杨海生 上海市文广集团总工办主任

陈宇昕 江苏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孙健 浙江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张兵 安徽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余梅琼 福建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蔡旦颖 江西省广电局科技处副处长

关卫华 山东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张伟 河南省广电局科技处副处长

王国庆 湖南省广电局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处处长

王琪琛 广东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范可川 广西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汤德辉 海南省文广厅广电社管处处长

吴乐琴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副总工程师

傅建和 四川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项志鹏 贵州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王涌 云南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童红军 陕西省广电局社管处处长

张智明 甘肃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陈青生 青海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余秉官 宁夏广电局安播处处长

张铭 新疆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秘书长:吴彝鼐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秘书长

莫晓俊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科技处处长、总局科技委监测专业委技术秘书

白华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秘书处副处长兼战略专业委技术秘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副秘书长

副秘书长:姜沈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处正处、有线电视分会副秘书长

黄英 有线电视分会副秘书长

徐京燕 有线电视分会办公室主任

三、征稿与研讨内容

1、文化体制改革与“三网融合”

2、“三网融合”重点工作与视听新媒体的新发展

3、网络视听节目管理政策及其未来走向

4、多种视听新媒体业务及全媒体业务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5、网络广播、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CMMB、互联网电视的市场需求与运营模式

6、视听新媒体的集成播控和监管

7、有线电视网和传统媒体如何发展新媒体

8、“三网融合”下的网络整合、双向改造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9、云计算及其在广电行业的应用

10、物联网与“三网融合”

11、卫星直播与地面数字电视12、3D电视技术与应用

13、台内制播网络与媒体资产管理

14、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P2P、视频搜索、内容分发与存储、版权管理、系统监测与网络安全等相关技术的新应用

四、举办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4月13日至17日(13日全天报到)地点:湖北?武汉

五、论文交流与出版

会议将组织专家对征集的论文进行评审,录用的论文将编印成集,供大会交流。从中择优在研讨会宣读,并向相关杂志推荐发表。征文截止日期:2012年3月20日,格式为WORD文档

六、报名事项

1、欲参加会议的单位或个人,请于2012年3月30日前将报名回执传真或电话通知组委会。

2、2012年4月1日至4月10日电话或传真通知议程安排及具体报到事项。

3、会议费(包括参会资格、住宿费、餐费、资料费、纪念品、参观考察费等):3400(标准间/合住),4400元/人(标准间/单住);厂商及非广电系统运营商代表4200元/人(标准间/合住),单间5200/人(标准间/单住)。费用报到时交清。

4、已交2012年会费的有线电视分会团体会员代表、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和论文作者每人优惠200元(每人只享受一次优惠,不重复享受)。

七、联系方式

E-mail:nwccn@sina.comnwccn@126.com网 址:.cn1、征文投稿:

打开中国电子学会(CIE)网站(http://

黄英 ***E-mail:huang.ying@sina.com3、参会报名:

通信地址:北京西城区西便门西里10号507室有线电视分会邮编:100053传真:010-86093784

联系人:徐京燕 徐平辉 010-***3***E-mial:421yan@163.com

姜沈***010-86093911E-mail:jiangshen135@yahoo.com.cn

第四篇: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勇于创新 迎难奋进 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和上级广播电视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团结一致,排除万难,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推动了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荣获********。现将多年来我县广播电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合资源,改革体制,不断增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活力。

2003年以来,我县针对广电网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按照区人民政府关于县、乡广播电视网络整合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首先对我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把县一级的网络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实行分离,对网络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后以增资扩股的形式组建成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并明晰广播电视局与公司资产股权所有者、出资人与网络资产经营管理者的关系。公司成立后实行“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利益分配办法,有效地推动了我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管办分离”的精神,我县把广播站、转播台编制合并,成立广播电视台,实现政事分开。2007年,利用新一轮50户以上“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机遇,为确保农村广播电视的长效管理,我县又对全县乡镇的广电网络采用业务整合和委托管理的形式进行整合。通过县乡广电网络资源整合,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广播电视产业,增强广播电视的发展活力,提升广播电视的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打通道建平台,改进宣传方式,力创广播电视宣传新高。

由于经济基础差,负责重等种种原因,我县广播电视宣传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播电视的宣传质量。2004年5月,我县针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放渠道滞塞,宣传平台滞后的实际,提出了“打通两条播出通道,构建三大宣传平台”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思路并加快实施。“打通两条播出通道”就是:

(一)打通县级新闻节目的播出渠道。于2004年5月对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传统播出系统进行技术革新,采用硬盘播出系统,减少了编播过程中的许多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播出质量。

(二)打通市级新闻节目的播出渠道。2005年8月,我县争取市广播电视部门的支持,率先开通贺州市、电视信号双向传输,为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打开了通道。“构建三大宣传平台”就是:以三大宣传平台为依托,我县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全力做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近几年来,不断激活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努力提高广大记者的综合素质,激发广大新闻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4年以来,我县的新闻稿件在县台播出新闻6300条,新闻稿采用率连续多年居全市各县区之首。优秀作品创历史新高,在区级的优秀作品评选中,我县连续三年有广播电视作品获一等奖,填补了无一等奖的空白,广播电视局连续四年被评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优化网络,五级贯通,不断做强做大广电业。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和覆盖能力,是衡量广播电视公信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标准。2000-2002年,我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投入资金对县城广播电视网络同轴电缆主干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使我县县城群众收看电 2 视节目由原来的12套增加到了20多套。2003年,为解决县城周边农村电视收视质量差的问题题,又投入资金对县城周边农村广电网络进行升级改造。2004年4月—2007年7月,利用县旧城改造的机遇,组织网络技术人员对县城主街道主干线进行HFC光纤改造,目前我县广播电视城域网光纤主干线基本实现了管道地埋,有线电视信号已由原来的模似信号向数字化整体转换,电视节目由20多套增加到60多套,经济收入由2003年的102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288万元。

在升级改造县城网络的同时,我县还积极开展新一轮“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拓展农村广播电视网络。2004-2005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克服地理环境恶劣、交通落后等困难,充分利用自治区光缆在昭平县境内开口的资源和新一轮“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机遇,自架杆路,把电视信号与区、市、县、乡、村进行光纤联网,实现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五级贯通。在工程建设中,我县县委政府领导率领广播电视部门技术人员克服山高路弯,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等困难,爬山涉水,日夜奋战,不仅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155个建设任务,树立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典范,得到了自治区、市的充分肯定。2007年,又充分利用已与县城网联网的村屯点的光纤资源,积极拓展有线电视网络,新建了28个村村通点。在建设过程中,我县针对村村通建设资金紧收的实际,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建设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

四、以人为本,优化服务,不断加强和规范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

我县是广西第二批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县份之一。2006年7月,3 我县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在有线电视整体转换过程中,我县针对广播电视的特殊性,结合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缴费习惯,不断加强和规范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

首先,坚持公益性原则,充分尊重用户的选择权。8800多数字电视用户,我县都是在自愿并签定了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协议的前提下转换的。对一些不愿意转换的用户或已经转换要求退机的用户,我们均按照政策免费提供七套模拟电视节目,确保群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切实维护有线电视用户的基本收视需求。其次,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和落实优惠政策。把自治区物价局的收费许可标准和相关优惠政策向群众公开,落实社会“八类”困难特殊用户的减免优惠政策,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优惠资费带来的实惠。第三,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通过落实片区服务和技术维护小分队,公开维护电话和联系电话,做好24小时全天候服务。还积极开展“大客户回访”活动和“阳光服务”活动,广泛听取用户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设立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群众对有线电视数转工作的监督。

五、以安全为首任,狠抓社会管理,实现安全播出零事故。

多年来,我局做到平安建设和广播电视事业同步发展,全力做好社会稳定,筑牢平安建设的根基。经常广泛开展安全大检查,加强事故隐患的整治工作,几年来没出现过一次安全生产事故。同时,认真落实安全播出的监管工作。修订了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小分队。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净化我县的广电市场秩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7年8月,县委政府组织广播电视部门 4 技术人员深入到镇村,开展地面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工作。

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广播电视发展无止境。结合实际,提出了“无线为主,直播为辅,有线拓延,提高覆盖”的广播电视发展思路,继续拓延有线网络,进一步提高我县广播电视覆盖水平。不断加强和规则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拓宽增殖业务,优化服务质量。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政府和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利用我县的宣传平台,切实做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

第五篇: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字】

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探索;建立;资本主义

【论文摘要】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共产主义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那一天起,人们追求社会主义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俄国的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有了一个系统的救国救民的指导思想。在当时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人的带领下,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习俄国,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指导中国工农革命的高潮。最后终于在社会主义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衍生出了毛泽东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帜下,中国又先后有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提纲】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空想社会主义的建立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二、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及发展:1、2、3、4、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 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立和完善公有制,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五、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1、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正文】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想,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以最好的社会制度取代之。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爱脏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因此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的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二、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疑问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一年之后,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写道:“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实际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终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斯大林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是当时的苏联迅速由农业国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这也为以后的霸权主义奠定了基础,并在1936年12月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及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问,指出有少数资本家所把持的共和政治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仍不可逃的命运”,公开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

作为湖南学生运动领导人的毛泽东说:“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导”。

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的批准俄共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并说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在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先驱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21年7月21日于上海成立。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路线。这也是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该路线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出版正式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在江西瑞金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胜利会师后,在这里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并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在反围剿失败后中共政府果断采取转移方针,并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中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中心的指导地位,既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思想和革命指导。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并在1937年夏,在抗大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路线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终于完成了武装夺取政权的任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知道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并且完成了中国的基本经济形式。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现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的中共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改革开放由此揭开。

改革开放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带领导人开创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带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知道全国各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4、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以来,确立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核心。他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这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的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进而衍生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理论。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创造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建立和完善公有制,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但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形势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纯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比如中国根据自己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3、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列宁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训条,“这个简单的、十分简单和明显不过的真理,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泉源,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此外还要博采众长,坚持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五、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所谓生产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成果变成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社会化生产的这种性质,不能容忍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和社会支配;对生产实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化劳动的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劳而获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产生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体制,是按劳分配的方式,所以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日报1995年版,第304页。[2]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3]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5页。[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09年修订本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08年修订本

下载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发展[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发展[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

    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舆论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市......

    2012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2012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据悉,12月3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通过国家互联网出版许可审批,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这是中国......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范文模版)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一、中国广播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1、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所办广播? 第一座外商所办广播电台——1922年,美国记者 奥斯邦在上海建立的“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

    中国广播电视史[范文大全]

    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1 背景: ⑴ 建国三年来,人民广播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52年10月,全国有广播电台71座 ⑵ 但人民广播存在许多缺点: ① 各地电台发展得多,但功率小 ② 编辑、......

    中国广播电视编导职业调查报告

    传媒从业者从业生态不仅影响从业者生存与发展,影响传媒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会对舆论导向产生深远影响。广电产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广电从业者作为广电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对......

    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的发展及存在问题[小编推荐]

    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1)我国已经建成一个资源较丰富的空间段。它由覆盖国内外地区的多卫星和多频段组成。此空间段由我国独资或中外合资的5家经营通信卫星租赁......

    麦当劳快餐店在中国的发展

    麦当劳快餐店在中国的发展一、 建立核心竞争优势 1、重文化、重品质、重服务,加强品牌核心竞争力 麦当劳金色的拱门允诺:每个餐厅的菜单基本相同,而且“质量超群,服务优良,清洁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