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犹新话“第一”:序篇[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10:4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忆犹新话“第一”:序篇[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忆犹新话“第一”:序篇[小编推荐]》。

第一篇:记忆犹新话“第一”:序篇[小编推荐]

记忆犹新话“第一”:序篇

记忆犹新话“第一”

“回忆”是一个感悟快乐的过程,回忆我的快乐人生的每一幕,都会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如果要说的内容是记忆犹新的“第一”幕,那一定是精彩的,念念不忘的人生美好啊!我在这里记录自己的“第一次”(第一个,第一名,...),不管内容多少,事情大小,时间多久,都是现在我还能够记得的,那就是一种人生幸福快乐啊!这个记忆犹新话“第一”,就是我在写完了5个“我的快乐每一天”之后 的新篇章,让我们一起分享、开心快乐吧!

记忆犹新话“第一”:(1)我的第一个小学

我的“第一个”小学

东北光复后的春天,我就去上小学了。那是集贤镇里唯一的一所小学-----“集贤小学”。我上学后第一课的语文课名是:人。课文开头的头一句是:“一个人,一个口。一个人,两只手”。。那是在1946年的春天。1950年转学到集贤县五区:福利屯的“福利小学”,1951年升学到“夹信小学”,同年转学到集贤县九区的兴隆镇:“兴隆完小”,直到1952年夏高小毕业。

“集贤小学”,我的第一个小学。

我“第一次”享受电灯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在我的家,当时还没有见过电灯照明。平常的夜间,都是点煤油灯照亮。灯光昏暗,只有在点亮煤油灯度近处,才能看清楚。要是在过年、过节,家里才可以看到点亮蜡烛照明。要是有晚间演出节目的时候,就当点亮“气灯”照明。我第一次享受自己住的家里电灯照明,那是在佳木斯的我大哥的家里。当时的1947年,我大哥在佳木斯上班,是学习汽车修理时,租的住房。由于晚上屋里有电灯照明的亮度大,高兴的我可以很晚才睡觉。有电灯再也不用对那种晚上“点灯熬油”、有烟气熏染,时间长了,鼻孔发黑、头昏脑胀的情况发愁了啊!无奈,我享受一个月的电灯照明快乐,重新回到我家的时候,又回到晚上“点灯熬油”的日子里了啊!

什么时候能熬到我能做电灯下学习生活啊?那就是我去上初中

念书的时候,1952年秋的集贤县第一初级中学。那是我真真切切的第一次享受电灯照明的快乐啊!

我“第一次”背诵的内容是百家姓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家里的孩子多,上有大哥,下有比我小1

3个月的弟弟,所以,我较多的时间,都是我的姑姑奶奶照看。我的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那时,我的大姑父念过书,当我记事的时候,他就教我学习了。最开始的学习,那就是背诵知识。后来,我才知道,父亲说,长大成人第一是要会、写好自己的名字,就是要把百家姓背

诵下来。所以我第一次背诵的就是实用性的“儿歌”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禇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闽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锺徐丘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繆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麹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斜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郤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习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 逑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锺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丌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拔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 楚 阎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五 言 福 《百家姓》终。的时候弟弟时还没有见过电灯照明。平常的夜间,都是点煤油灯照亮。灯光昏暗,只有在点亮煤油灯度近处,才能看清楚。要是在过年、过节,家里才可以看到点亮蜡烛照明。要是有晚间演出节目的时候,就当点亮“气灯”照明。我第一次享受自己住的家里电灯照明,那是在佳木斯的我大哥的家里。当时的1947年,我大哥在佳木斯上班,是学习汽车修理时,租的住房。由于晚上屋里有电灯照明的亮度大,高兴的我可以很晚才睡觉。有电灯再也不用对那种晚上“点灯熬油”、有烟气熏染,时间长了,鼻孔发黑、头昏脑胀的情况发愁了啊!无奈,我享受一个月的电灯照明快乐,重新回到我家的时候,又回到晚上“点灯熬油”的日子里了啊!

什么时候能熬到我能做电灯下学习生活啊?那就是我去上初中念书的时候,1952年秋的集贤县第一初级中学。那是我真真切切的第一次享受电灯照明的快乐啊!

第二篇:国学语录序

《国学语录精粹》序文原稿(文/李守力)(2008-08-20 10:54:13)标签:中国 语录 序言 传统文化 典籍 主体 国学分类:国学 精粹 文化

《国学语录精粹》序文原稿(文/李守力)

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但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图书典籍浩如烟海,短时间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谈何容易?

做这样一本语录体的图书,就是为了寻求一个快捷的途径,让读者迅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从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择其关键,从大量的典籍中,取其精华,希望能达到“以一斑窥全豹,以一叶知其秋”的效果。

在这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圣贤语录中,以思想家的言论为主体。从老子到魏源,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演变过程。诸子百家,道、儒、墨、法、兵、阴阳等,加之后来的佛家,乃至理学家,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学说各有其长、各有所短、各有其用,如赵蕤的《长短经》所云:“圣人之理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壮丽画面。

令人最为惊奇的是:在中国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这是全人类进行共同奠基的时代,最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期”)。我可以举例说说他们的年龄对照。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斯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斯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鼻祖琐罗亚斯德(也就是尼采所说的查拉图斯特拉)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据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他去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这个年龄对照表说明,他们确实是一起来到世间的同代人,同样是开天劈地的精神高峰。好像是约好了,要在那个时候一起呈现人类的共同成熟,甚至是同步成熟。他们还有分工,各自显出不同的重点。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轴心期时代,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现代西方文明起源于文艺复兴,所谓文艺复兴,恰是对古希腊文明的回归。奥运会也是起源于希腊文化。所以只有不断的回归,才有文化的整合,人类社会才能向前发展。西方如是,东方亦然。儒学自先秦形成以来,在其自身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三个较大的改造和变化: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主要表现为儒学与阴阳学的结合;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表现在儒学与老庄哲学的结合而为玄学。魏晋时代,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可以称之为“人性的自觉”的时代。魏晋玄学,第一次将个体人格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体现出的是一种重个性的、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和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第三次则是宋明时期,主要表现为儒学与佛学的结合,形成具有思辨特色的理学。

大多数人受历史教科书影响,以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所以把专制思想认为是儒家的产物。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以严酷之法家统治天下,传至第二代即亡国。汉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初期六十年以道家无为治国,至汉武帝开始,开始以儒家治国直至清朝共两千年。毛泽东说:“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也认为中国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文化宣传全是儒家,政治权术兼用法家,历史上那些治世名臣一般是儒法并用的大家,重于儒则忠,重于法则奸。道家自汉武帝时退出政治舞台后成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理论支柱,同时也不断对儒家的发展起到了输血的作用。

所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已非儒家的本色。儒家实为周礼,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周朝享祚八百年,秉承自黄帝尧舜禹汤历史传统,崇尚“协和万邦”(《尚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周朝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教科书上说的“奴隶制”,而是真正的封建制度,这与马克思论述的西方封建制度完全不同,与秦汉至清朝的仿封建制度也不同。周代的分封包括赐姓、胙土、命氏(即国号,如鲁国),以此建诸侯国,整个周朝最多的时候据说有八百多个诸侯国。封建诸侯必须依赖宗法制度的健全,落实家庭的人伦之道,推至家国,依礼而行,政通人和。教育则教民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任恤,孝为六行之首)、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儒家经典以《礼记.大学》“三纲领”和“八条目”为宗旨。何谓三纲领?就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何谓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根本信条。这是自夏朝开始,经商朝、周朝一共1800年的提炼形成的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指出:“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世界宗教议会1993年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也指出:“只有在个人关系和家庭关系中已经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够在国家之间及宗教之间的关系中得到实行。”由此可见,儒家的重视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倡,正是儒家在当代的新面貌(古《尚书》称:协和万邦)。

这次编写的《国学精粹》收集了历代贤明帝王和睿智良臣的部分语录,这里以大唐为例做一发挥。

说起盛唐,不能不提起隋代的大思想家王通(文中子)、唐太宗李世民、大臣魏征,以及女皇帝武则天。

王通上承孔孟,下接韩愈以达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尤其是他的弟子友人中,名人甚多,陈叔达、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大雅、杜如晦等,不少人成为唐初名臣。王通学说的影响与盛唐不无关系,尤其是王通提出的“三教合一”理论,为盛唐文化再次出现“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他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与名臣魏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交相呼应,成为历史上君臣同心治国的典范。

被李白评为“七圣”之一的女皇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不一般。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知人善任,容人纳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 打下了基础,还留下一部《臣轨》,把为臣之道分析得精辟、透彻。至于如何在官场中建功立业、游刃有余而立于不败之道,清代的曾国藩无疑是个集大成者。(李世民与武则天二人皇权的获得皆不符合儒家道统,可见仿封建时期“外儒内法”的特征)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支,是中国人在天地、阴阳、平衡理论框架下,独创出来的医疗术。无论是张仲景的“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还是华佗的“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无论是葛洪的“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还是孙思邈的“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无不体现着中医的“整体观”。在经历了数千年来的实践检验和经验总结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份遗产,不仅仅是曾经对世界医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现代科学的理论下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继续为全人类做贡献;中医到底是文化还是科学?中医和西医是什么关系?中医是按照自己独有的理论继续发展还是与西医结合走科学的道路?这都要求我们的中医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对我们的中医理论做深入的研究,包括了解中医的历史和历代中医名家。《历代传世中医名家语录》,辑录了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陶弘景、孙思邈、朱丹溪、李时珍等名家的言论,可从中多学学养生治病的知识,了解中医的发展脉搏,对中医未来的把握也多一点参考依据。

说起道家,我们自然会想起老庄,但要说起道教,就不得不提到张天师等这些真人。这些真人,坚信通过“炼丹”可以“成仙得道”,并付诸于实践,因其理论的“玄虚性”很难让大众接受,所以后人们对这些真人的存在以及事迹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以至于这些道家真人变成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了。本书中所辑录的张天师、陈抟老祖、吕洞宾、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真人,就是那些传说中或者武侠中的人物,而从正史上的记载看,历史上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实有其言。他们都做过什么,写过什么,说过什么,他们为什么选择“出世”而不“入世”呢?他们那些“炼丹”、“成仙得道”的理论深奥而虚幻,但也不能完全用宗教信仰来解释,“依法而行”可视为“内学”实践的一部分。尤其是以这种“出世”之心而“入世”,对于修身养性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里有必要再说一说陶弘景,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道学家、佛学家,还是在野的政治家(“山中宰相”之称实源于陶弘景),他写了一本书,从唐朝藏入敦煌石室迄今已经失传近

1300年,这本书揭开了张仲景经典药方的秘密。这本书就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本书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本书不仅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根据我的研究发现依据该书还可以创建崭新的《疑难疾病命理组方学》(此研究将是我这几年攻关的重点,这将是人类攻克疑难疾病的里程碑,此外还有《人文科学之象数原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研究发现:现行的中医理论只占原始中医理论的三分之一。这几乎又揭开了中医衰落的主要原因。原始中医理论也许是人类科学文化中最完美的医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以伟大,是因为她把道家理论、阴阳五行理论与中医中药理论有机结合的结果。

佛家学说,自从印度传入中土后,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这与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不无关系。佛家学说与中国的道家很相近,除了作为“内学”、“出世法”之外,是否可以治国,争议很大,因此受到主流儒学的抵制。最先提出“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隋代思想家王通,以及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差不多都认为佛家学说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加以反对。到元代,佛家出身的名相耶律楚材,以“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对佛家的学说是否能治国、如何治国做了明确的回答。

所以佛家要想在中国生根立足,非要和代表中国主流的儒道文化结合不可,这就成为禅宗产生的根源。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这是佛学与中国文化的一次充分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外来的佛教自从与儒家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佛教禅宗后,儒家自宋朝开始又从禅宗吸取营养滋补自身,于是理学产生。但理学属于抽象的哲学体系,于是渐渐脱离民众。道教由于其自身“法不传六耳”的局限也逐渐衰落。佛教于是成为中国宗教的主体。中国的《大藏经》成为不仅于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宏大的思想文化宝库。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9世纪左右开始衰落,12世纪佛教消失,印度700多年无佛教,所以佛教并不是印度的主流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甚至超过了道教。既然起源于中东的基督教毫无疑问是西方文化,所以佛教理所当然属于国学。

近代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大都有极深厚的佛学修养。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是当时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光是提倡经世致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虔诚的佛教徒。林则徐曾手书《金刚经》等五种经咒,题作“行舆日课”,随身携带。龚自珍自称“震旦佛弟子”,魏源则受了菩萨戒。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晚清思想巨人都是佛学大家。“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梁启超语)。清末的杨文会(仁山)大居士曾是曾国藩的幕府,深通“法相”、“华严”两宗,而以“净土”教学,学者渐敬信之。晚年息影金陵,专以刻经弘法为事。至宣统三年武汉革命之前一日圆寂。谭嗣同从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学》,尤常鞭策其友梁启超。梁启超其所著论,往往推挹佛教。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他苦心构筑的大同世界理论,实为佛家西方极乐世界在人世的投影。他在《大同书成题词》诗里说:“人道只求乐,天心唯有仁。先除诸苦法,渐见太平春。——生花界,人人现佛身。大同犹有道,吾欲度生民。”在这里,“天心唯有仁”的儒家学说与佛家人人平等、皆有佛性的教义统统与现代新思潮奇妙地统一到了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的社会平等自由观念。

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在生死关头表现出那样一种超人的气概,固然是维新志士献身事业伟大人格的表现,但追根求源,其中未尝没有受佛教影响而超然于生死的成份。谁都知道,在当年那班志士中,感情最丰富、最激烈、而对佛教又最虔诚、沉迷最深的,就是谭嗣同。可以说,那一代人的感情世界和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佛教意识和佛教文化的参与下构成的。

章太炎亦好法相宗,有著述。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阵地,《民报》一共出了26 期,章太炎发表政论文章49篇,专讲佛教的有11篇,所谓以佛声作民声。章太炎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而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也是佛学大家。

那么佛教这一出世法能否用于入世呢?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在佛教里,有戒定慧三学,戒为根本,戒就是法律,佛门中任何人包括佛教领袖也与僧人一样遵守戒律,佛门领导定期改选。你也许不知道世界上的四大金融融资方式起源于佛教,现在很火的买彩票,拍卖,社会公益基金(佛门称合会),当铺。这四个东西都是由佛教在宋代所创立的。佛教为什么会创立这个?就是佛教自身要寻求发展,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历史上佛教寺院僧众多达5000至1万人)。佛教里有民主,有法治,有高级的金融融资方式,怪不得那么多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佛教情有独钟!

在中国古代,文、史、政历来不分,很多大文学家,又是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甚至是军事家,比如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远比作为政治家的他更为出色。所以,帝王未必只说治国,谋略家未必不说修身,本书的分类是以人物为中心,我们分类的标准,主要视其在某方面的成就和留下的典籍综合而定,所以交叉在所难免。

我们这次编写《国学精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未必如愿。任何优势本身就是劣势,本书名为语录,每一条均节选自原章句的只言片语,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所以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要拘泥于一句两句名言、语录,译文仅作为参考,最好多对照一下原文。

当然,容易产生断章取义的章句毕竟是少数,有些历来有争议的句子,现在也在争议中,没有定论。如果想搞清楚这些争议,那就要去做专门的学术研究。我们这本书,能达到了解概貌的作用,吾心足矣。

本书的语录,大多取材于史实和原著,每条语录后面均有注明,无戏说成分,亦可作为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的参考资料。但因为原文的收录者不同,加之编者阅读量有限,出处未列出全部,如有不当,恳求斧正,感激不尽。

总之,我等浅薄,错误难免,万望诸子先贤见谅,也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我当诚心接受,以期修正。

2008年8月19日李守力于青州星运阁

第三篇:读书会第一话新闻通稿

“纸鸢书院”首场读书会活动通稿

纸鸢书院开讲了

“纸鸢书院读书会第一话”在川大举行

10月11日,“纸鸢书院”首场读书会活动“创意中华65年——纸鸢书院读书会第一话”,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向勇,以及曾获得过被称为设计界奥斯卡奖——红点设计大奖的洛可可设计公司创始人贾伟,走进四川大学,与300多名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文化创意领域的经验和知识。

据悉,由成都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打造的综合性多功能公益文化交流平台——“纸鸢书院”,是全国首个“虚拟书院”,由读书会、书院网站互动宣传平台及各类高校特色文化活动等元素构成。“纸鸢书院”旨在以书为媒介,精心组织各类文化主题活动,邀请社会名家与学生近距离对话,与在蓉大学生分享书、推荐书,传递实现人生梦想的价值观,助力学生成长。

专家畅谈“创意中华65年”(小)

10月11日下午,“纸鸢书院”首场读书会活动活动现场,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华活动中心2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四川大学、成都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在蓉高校的300多名大学生,在这里聆听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向勇、洛可可设计公司创始人贾伟关于“文化创意”发展方面的分享。

在古装片中,如果没有银针试毒和下蒙汗药这两个桥段,很多观众都会觉得少了点料,甚至认为编剧不专业。银针,成为了许多古装剧里行走江湖、皇帝就餐的必备佳品。而贾伟也将一款试毒神器,通过视频带到了“纸鸢书院”首场读书会活动活动现场,相比古时候的 “试毒银针”,这款试毒神器已经摇身一变成了装有各种传感器的智能筷子“百度快搜”,这个由洛可可设计公司设计的智能筷子,只要接触食物,就能通过蓝牙传输将收集到的食物数据传给智能手机,监测油脂、盐分、PH值,甚至还能检测地沟油。

在当天的讲解中,贾伟通过视频,展示了各种互联网思维与设计思维相结合的许多优秀案例和产品,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而向勇从我国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战略思维、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等方面,讲述了我国建国65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发展及推动民族进步取得的重要成果。他说,“水滴、溪流、冰山从不同形式展现水的形态,创意如水般滋润着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创意是水,温和力量,表面平静的内部孕育着巨大的力量„„”

趣味讲解 激发学生热情(小)

当天的活动上,两位专家围绕“创意中华65年”的主题,从历史角度出发,以中国梦为核心,阐述我国建国以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民族进步取得的重要成果,为文化产业界年轻的创意人士提供创业的经验借鉴,解开创意的密码。同时,也让大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伟大进步性以及大学生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大学生对创意文化的视野和认识。

“如何克服其他竞争者对企业创意设计产品的抄袭”、“ 向老师,您认为本科阶段选择文化产业专业是明智的吗?”„„精彩的分享,有趣的案例和各种文化创意给生活方式带来的体验创新,引发了现场学生的阵阵热情,将一个个问题抛给两位现场的嘉宾。“对我国文化创意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在活动现场看到了文化创意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各种创新体验。”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王静告诉记者,这样的读书会让她了解到了平时接触不多的文化创意领域方面的知识,并且非常有趣。

推荐书籍 受学生追捧(小)

此次“创意中华65年——纸鸢书院读书会第一话”上,“纸鸢书院”读书会还为学生们推荐了《孔子家语通解》和《文化立国》两本书籍,并向学生们现场各赠送了200本推荐书籍。“习总书记都说,他要仔细看看这本书,我想这本书一定有它独到之处,我也一定要认真拜读。”四川大学学生苏晖阳捧着一本刚领取到的《孔子家语通解》乐呵呵地说,读书会活动让他有机会了解、阅读更多的书籍,激发阅读的欲望。

据悉,每场读书会活动上,“纸鸢书院”读书会或参加读书会的专家,都会为学生们推荐不同领域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书籍并现场赠送,同时,读完推荐书籍的学生,还能将写好的读后感发送给纸鸢书院,参加读后感征集活动。

纸鸢书院丰富活动 为学生梦想助力(小)

纸鸢书院读书会作为“纸鸢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从今年10月开始,计划在成都的各大高校每月开展2-3场活动。每场活动主办方都将邀请2-3名在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等领域较有建树的专家学者,结合社会热点,围绕“读书”、“评书”等主题,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有深度、有温度、形式多样的访谈互动类活动。以此宣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风筝有风才能高飞,梦想若要实现,还需要有所依托。作为一个为当代学生实现梦想、追求人生价值的助力平台,“纸鸢书院”将面向在蓉高校大学生开展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成都各类不同院校成立纸鸢书院分会并设立创意基金,并在纸鸢书院官方网站上开通创意活动众筹板块,大学生都可以踊跃参与,纸鸢书院将会组织来自各行业专家对大学生的创意活动进行评选,一旦被采用,将会得到创意基金的支持,帮助有梦想的大学生实现人生愿望和真正的人生价值。纸鸢书院希望以丰富的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四篇:《琵琶行(并序)》教案

第4课《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

2. 学习本诗巧用比喻手法,大胆想象,成功地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的表现技巧; 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4. 掌握生字、生词并会正确书写

教学设想

1. 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2.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琵 琶 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第五篇:序话“史述”为《上海话剧百年史述》作序

序话“史述”为《上海话剧百年史述》作序

在中国话剧的百年奋斗中,上海话剧占了一个极为突出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现在中国话剧工作者普遍承认,1907年由中国留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一幕和《黑奴吁天录》,是中国话剧的诞生。但恰恰是春柳社重要成员之一的欧阳予倩前辈却认为,紧接春柳社演出之后,1907年9月在上海由春阳社演出的《黑奴吁天录》,才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我想,也许把两种意见结合起来说就更准确了 中国话剧,在东京出生,而在上海落地成活。很明显,如果没有从春阳社开始的、上海的一系列新剧剧团和演出,中国早期话剧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才能成活成长。

从1907年开始,甚至从1899年上海校园演出《官场丑史》开始,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约三十年或再多些时间内,上海是中国话剧无可争议的中心。虽然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1912年北京清华学堂都开创了校园话剧,1925年北京艺专戏剧系甚至开始培育正规话剧学生,都对中国话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无论从规模上、成就上、影响上都难以同上海比肩。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优秀话剧人才如章泯、贺孟斧等纷纷奔向上海,说明了上海话剧的凝聚力。也正是这一时期,在上海初步形成了中国话剧进步的战斗传统――也只有上海才能形成这个传统。

1937年到1949年,亦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十二年间,国家形势和话剧局面变化很大。前八年的抗战时期,中国话剧三分天下: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孤岛”和沦陷区。三个地区的话剧运动各有成就,各有特点。然而,延安和重庆话剧队伍的主干中,由上海出发的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重庆,最出色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和舞美家,十之八九都来自上海。上海本地,虽然话剧名家大都奔向内地,但由于已形成传统,打下深厚基础,仍然很快又培育出大批新生力量,在民族敌人鼻子底下营造出特殊形态的繁荣。

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剧人大批复员回上海,同上海剧人会师,话剧又热闹了一阵。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文艺运动重点转向争夺电影阵地,许多著名编导演员都投身银幕,话剧明显衰退。尽管如此,几年中上海仍然演出不少优秀剧目如《夜店》、《升官图》、《大地回春》、《清宫外史》、《丽人行》等等,上海仍然是全国话剧中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成为首都,理所当然是全国政治、文化,包括话剧的最大中心。许多主要城市也都创办了自己的话剧院团,但上海话剧的力量和产生的作用仍然占有突出地位。这是我们记忆犹新的情况,不必多说。新时期以来,又过了三十多年,各地话剧的艺术竞争在良性发展,但话剧形势起伏不定,兴少衰多,多数地区的话剧已近乎冷冻状态,上海如何办话剧、拓展新的话剧运动,总还是各地话剧人关注的大目标。

上海话剧百年,可以说就是中国百年话剧的缩影。

中国百年话剧史中,上海话剧运动和艺术建设的各方面都是内容繁富,过程复杂,成就显著,人才辈出,影响深远,有经验也有教训。因此,上海应有自己的话剧史书,此乃当仁不让,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1957年中,北京田汉、欧阳予倩、夏衍、阳翰笙四位话剧前辈倡议举办话剧运动五十年纪念。我那时还在上海工作,曾向一位上海文化领导同志建议上海也应纪念并出版史料集,但不久开始了反右派,反右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不停的政治运动,干扰严重,无法实现。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一直到2004年上海出版了李晓同志主编的《上海话剧志》,使我大为惊喜。在我见闻所及,这本书不仅是上海第一本话剧志书,很可能也是全国第一部话剧地方志书。在此之前,我知道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曾由左莱同志主编出过一本《中国话剧史大事记》,葛一虹同志主编过一本《中国话剧通史》,都是全国性史书。文化部和上海市委党史征集部门都曾编印过左翼剧联史料集,属专题史料性质。南开大学崔国良等三位同志以十年之力编了两本八十余万字的《南开话剧运动史料》,这是一个单位(大学)的史料。广西出过1944年在桂林举行的“西南剧展”史料集,是一项重大戏剧活动资料汇编。重庆石曼同志一人用几十年时间收集资料编了一本按年月日排列的《重庆抗战剧坛纪事》,是一处重要地方一个重要时期的大事记史料。这些都是下了很大功夫。很翔实很难得很有价值的史料书籍。我每看到一本此类书籍,心中都升起一股感激之情。因为尽管中国话剧历史不长,但是在**时代中话剧活动的资料很少很乱又极少有人收集,辑佚钩沉的冷板凳之功实不可没。可是在另一方面,这都是些史料之书,还不能算是正规的历史研究。即以《上海话剧志》论,虽然概括的时间长(1899~2000),且涉及上海话剧的全方位各部门,内容丰富完整,但它是上海文化艺术志一系列分志之一,它们按总体例的规定,基本上都是述而不论,都是按分类词条方式撰写的,虽有学术性,其主体还是资料类工具书。它的作用是留下史实以便于查检具体情况,为对历史做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提供史料。

现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主持编写了这一部《上海话剧百年史述》(以下简称“史述”),我认为是上海话剧的又一显耀光辉的业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不仅抓话剧创作、演出、交流,还责无旁贷地抓起话剧的史论研究,而且耕耘有成,已编出了《借鉴研究》等几部论著。这部《史述》在以丁罗男教授为首的作者们笔下,洋洋洒洒四十万言,不仅史料相当丰富,而且在史料分析研究的理论上更颇有新意。

编写史书,首先必要碰到一个历史分期的问题。《史述》对上海话剧的历史分期同一般论著中有所不同。比如,它的第二章把1918~1937年的二十年称为“上海现代话剧的兴起与成熟”时期,而一般常是要把其中的爱美剧时期和左翼话剧时期分开的。它的第三章把1937~1949的十二年称为“上海话剧的黄金时代”,其中实际包括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它的第四章把1949~1976的二十七年称为“建国后上海话剧的曲折发展”时期,通常人们是把其中“文革”十年单列为一期的。这样分期也许会有不同意见,但却给我以新鲜感。一来比较简明,二来它似乎更是从话剧本体的艺术发展角度立论,冲淡政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内容上还是有所论述,并不忽视。)如果能由此引发一次关于中国话剧的历史分期讨论,倒是一件好事。

《史述》另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它明显地把话剧院团和院校放在叙述的主体位置,同时把著名的话剧作家、艺术家各列小节,交叉其间,大体形成“单位为经,名家为纬”的结构。我想,写一个城市的话剧史,比写全国或大地区性的话剧史确实应该更加注意其话剧单位的艺术实践和话剧家的个人独特贡献。因为话剧的兴衰荣枯的具体再现

只能是话剧院团、学校和他们的优秀作家、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业绩。回顾和总结上海话剧历史,怎么能不细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从春阳社、戏剧协社、南国社、业余剧人协会、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上海人艺等等,一直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史述》这样的写法及其观点,符合历史实际,给读者的印象鲜明,是本书特显光彩之处。

到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整个国家如同凤凰火中再生,脱胎换骨,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话剧当然也获得了第二次解放。从那时到2007年又有三十年之久,写这三十年,应属于当代史,当代史是难写的,尤其这三十年情势非常特殊。不妨拿这三十年同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那三十年比一比:那三十年,从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连续不断,国家和话剧都是在转折崎岖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艰苦跋涉:而眼前这三十年,历史只有一个主题: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国家形象就像昂藏男儿跨马飞奔一样,过得太快了。在此情势下,被“四人帮”砸烂了十年之久的话剧,一旦进入一个光明的新时期,既急于要追赶飞奔的时代,又还弄不明白怎样追赶才好。市场化、全球化、西方文艺,各种思潮迎面扑来,久已习惯为政治运动服务的话剧很不适应,十分尴尬,话剧演出因“四人帮”垮台而狂欢一阵后,很快出现萧条景象,于是也就出现寻找出路的种种努力。在这方面,上海话剧工作者勇敢而积极,从《于无声处》到《中国梦》,从《陈毅市长》到《商鞅》,从《歌星与猩猩》到《秀才与刽子手》,从莎士比亚戏剧到小剧场戏剧……尽管当代史难写,但在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下,实践丰富了,能够比较了,敢于说话了,思索也就深入了。

本书的第五章(1976~1990)和第六章(1990~2007),我以为作者站得较高,写得相当得体而充实,提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意义的见解。比如,作者较深入地总结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探索剧”的态势,给予这个概念以相当宽泛的内涵。(不仅《中国梦》等是探索剧,《陈毅市长》等也列入其中。)作者又提出了主流戏剧、大众戏剧和精英戏剧的分类概念。作者很强调上海话剧今后发展的多元化,并把主流、大众、精英三种戏剧作为多元化的表现。其实多元当然不止于此,作者在其他叙述中也都强调了各方面多元竞争的现象,这些都给人以启发。

我尤其赞同作者在全书中,特别是第六章强调的中国话剧现实主义传统问题。作者认为《于无声处》等剧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这自然是针对“四人帮”制造伪现实主义货色而言,也是对许多公式概念作品的批判。这在当前是十分必要的提醒。在我看来,现实主义不仅应与主流戏剧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是大众戏剧和精英戏剧也是不能远离作为文艺思潮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多元的话剧欢迎有多种多样的观点、方法、样式、风格、流派,但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真实形象,以人为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则应是共同的基本要求。

此外,本书对外国话剧从莎士比亚到当前的外国商业剧的引进、上演、改编,对中国话剧和观众产生的重要作用的阐述,也是相当精彩、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引起我的共鸣,更使我想起佐临老师在他有名的《振兴话剧战略构想十四条》中所提出的上演世界著名“百大剧目”的建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上海话剧如何认识市场,如何走进市场是当前生命攸关的问题,这里我愿引证本书第六章的一句话:“话剧市场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强化了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同时在另一方面弱化了对话剧艺术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关注。”我想这是对全国话剧敲的一声警钟。

《史述》在某些具体史实的叙议上或还有些不太准确之处,在个别问题的论断上也不是没有可商讨的余地。但是作者坚持上海百年话剧着重研究的态度以及对史实一分为二的精神,对许多历史问题分析的准确,对历代前贤战士尊敬而热爱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的信念,都令我感动,令我敬佩,令我高兴。上海话剧前途的明暗丰歉在今后仍然会影响中国话剧的命运。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主干的上海话剧人任重道远,希望不仅要继承上海话剧的战斗传统,还要发展、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传统。

作为旧时代上海话剧的一个老兵,新时代上海话剧的关心者,我能被邀为本书作序,由衷地感到荣幸。我竭诚祝愿上海话剧前程万里!

下载记忆犹新话“第一”:序篇[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忆犹新话“第一”:序篇[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盲联话·印象篇》

    关键词: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

    国旗下降话(精选多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给头脑充电,为自己加油” 同学们,又进入期未复习阶段了,有的同学或许正为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苦恼,或许正为即将到来的期......

    邀约话术[精选多篇]

    C7试驾邀约话术 客服:您好,是XX先生(女士)吗?我是 XX奥迪4S店客服。为感谢您对奥迪品牌的关注,特别邀请您参加本周六的“奥迪A6L,全系列试驾活动”,只要参与活动就享受X折内部价购车......

    春夏秋冬话安全(冬季篇)

    六(1)班《春夏秋冬话安全(冬季篇)》主题班会 时间:2013年11月20日 地点:六(2)班教室 主持人:班主任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的安全意识作进一步的强化教育,使......

    《滕王阁序》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制作人: 石永昌 审核人制作时间:第 周《滕王阁序》学案(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2、 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3、 关注“襟”......

    恶魔幸存者第一话前半翻译

    上半 響希 大地 讓你久等了 抱歉 抱歉 沒事 你考得怎麼樣? 該怎麼說呢 大地要是能再努力下就好了 唉 你真會學習啊 我好多不會做的 確實是呢 但這次不過是個模考 別太介意了......

    滕王阁序读后感(精选多篇)

    滕王阁序读后感4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读后......

    滕王阁序 教案[精选多篇]

    《滕王阁序》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整体感知内容。 3.领会情景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