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检特函〔2012〕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共)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质检特函„201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单位:
近年来,我国地铁、车站、机场、码头等公共交通设施迅速发展,大量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以下统称电梯)服务于公共交通领域,成为人民群众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但是,公共交通领域电梯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2010年以来先后发生深圳地铁1号线“12〃14”自动扶梯事故和北京地铁4号线“7〃5”自动扶梯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很大。为切实保障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运行,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经总局领导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电梯是地铁、车站、机场、码头等公共交通设施必备的乘客输送设备,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的安全与便利,领导重视、群众关心、媒体关注。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公共交通领域的电梯等特种设备普遍存在大客流、满负荷、长周期运行的情况,设备损耗严重、停机维护时间短,保 1
障安全运行的压力更大。为此,电梯生产和使用单位,以及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充分认识公共交通领域电梯使用的特殊性,高度重视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电梯安全运行。
二、公共交通运营单位要切实落实对电梯使用管理的主体责任
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对电梯的使用管理负责。运营单位要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并落实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电梯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公共交通领域电梯使用负荷重、运行时间长、客流集中等特殊情况,运营单位应当采取特别的管理措施,保障电梯安全运行。一是加强日常安全检查。电梯每日开启时应进行试运转,并对设备安全状态进行检查确认;电梯运行时要进行定时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电梯停运后要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二是提高维护保养频次。运营单位应监督电梯维保工作的开展,在至少每15日对电梯进行一次维护保养的基础上,根据电梯使用状况,要求维保单位增加维护保养频次。三是加强安全值守监控。运营单位应积极引入视频监控装置对设备运行进行全过程监控;在客流高峰时段,要在关键位置安排专人进行值守,疏导客流,引导乘客安全乘梯。
三、制造单位要切实履行对电梯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推行由电梯制造单位对公共交通领域电梯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负责的制度。公共交通领域电梯由制造单位或其委托、授权的单位进行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保养(目前由其他单位开展日常维护保养的可执行至合同期满),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承担责任。
制造单位要严格遵守和执行相关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电梯安装、改造、维修、维保等活动结束后,进行校验、调试和检查,确保工作质量。要配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和零部件储备,制定有效的技术方案,及时排除电梯突发故障,及时采取应急救援措施。要积极协助和配合电梯使用管理工作,根据公共交通场所的实际情况,向公共交通运营单位提出电梯安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对在用电梯要密切跟踪运行情况,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通报使用单位采取整改措施,保障电梯安全运行;对由于使用单位原因存在重大隐患且无法整改的,制造单位要及时报告当地质监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四、加强部门合作,强化监管力度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加强与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市政、交通、铁路等公共交通主管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定期通报、研究当地公共交
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情况,联合开展对公共交通场所电梯的监督检查,监督电梯制造单位和运营单位落实相关责任。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大对公共交通领域电梯的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的,一律依法责令停止使用;对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一律依法进行处罚;对涉嫌触犯刑律的,一律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积极开展电梯安全知识宣传,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举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要通过媒体曝光,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各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局。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九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质检特函〔2012〕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质检特函〔2012〕8
号)
质检特函〔2012〕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领域 电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单位:
近年来,我国地铁、车站、机场、码头等公共交通设施迅速发展,大量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以下统称电梯)服务于公共交通领域,成为人民群众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但是,公共交通领域电梯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2010年以来先后发生深圳地铁1号线“12·14”自动扶梯事故和北京地铁4号线“7·5”自动扶梯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很大。为切实保障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运行,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经总局领导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电梯是地铁、车站、机场、码头等公共交通设施必备的乘客输送设备,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的安全与便利,领导重视、群众关心、媒体关注。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公共交通领域的电梯等特种设备普遍存在大客流、满负荷、长周期运行的情况,设备损耗严重、停机维护时间短,保障安全运行的压力更大。为此,电梯生产和使用单位,以及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充分认识公共交通领域电梯使用的特殊性,高度重视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电梯安全运行。
二、公共交通运营单位要切实落实对电梯使用管理的主体责任
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对电梯的使用管理负责。运营单位要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并落实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电梯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公共交通领域电梯使用负荷重、运行时间长、客流集中等特殊情况,运营单位应当采取特别的管理措施,保障电梯安全运行。一是加强日常安全检查。电梯每日开启时应进行试运转,并对设备安全状态进行检查确认;电梯运行时要进行定时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电梯停运后要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二是提高维护保养频次。运营单位应监督电梯维保工作的开展,在至少每15日对电梯进行一次维护保养的基础上,根据电梯使用状况,要求维保单位增加维护保养频次。三是加强安全值守监控。运营单位应积极引入视频监控装置对设备运行进行全过程监控;在客流高峰时段,要在关键位置安排专人进行值守,疏导客流,引导乘客安全乘梯。
三、制造单位要切实履行对电梯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推行由电梯制造单位对公共交通领域电梯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负责的制度。公共交通领域电梯由制造单位或其委托、授权的单位进行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保养(目前由其他单位开展日常维护保养的可执行至合同期满),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承担责任。
制造单位要严格遵守和执行相关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电梯安装、改造、维修、维保等活动结束后,进行校验、调试和检查,确保工作质量。要配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和零部件储备,制定有效的技术方案,及时排除电梯突发故障,及时采取应急救援措施。要积极协助和配合电梯使用管理工作,根据公共交通场所的实际情况,向公共交通运营单位提出电梯安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对在用电梯要密切跟踪运行情况,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通报使用单位采取整改措施,保障电梯安全运行;对由于使用单位原因存在重大隐患且无法整改的,制造单位要及时报告当地质监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四、加强部门合作,强化监管力度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加强与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市政、交通、铁路等公共交通主管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定期通报、研究当地公共交通领域电梯安全工作情况,联合开展对公共交通场所电梯的监督检查,监督电梯制造单位和运营单位落实相关责任。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大对公共交通领域电梯的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的,一律依法责令停止使用;对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一律依法进行处罚;对涉嫌触犯刑律的,一律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积极开展电梯安全知识宣传,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举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要通过媒体曝光,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各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局。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九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监察工作的意见(质检特函[2011]第35号)
关于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监察工作的意见(质检特函[2011]第35号)
质检特函〔2011〕35号
关于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监察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近年来,虽然特种设备事故总体上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但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事故主要原因是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不力,违法违规使用特种设备。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落实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部署,切实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监察工作,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提高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特种设备法
律法规为基础,以推进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为切入点,以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水平。积极推进“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努力构建“多元共治”工作格局,创新开展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工作,不断完善使用环节安全监察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性,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企业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促进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提升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水平,遏制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开展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创新安全监察工作方式,强化使用薄弱环节监管,提升安全监察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力争经过两年的努力,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监察工作方式更加科学,违法违规现象有效遏制,使用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特种设备事故显著下降。
二、工作内容
(一)全面落实企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主体责任。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自觉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责任义务,不断提升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水平。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开展使用安全管理标准化达标活动,确保安全投入、安全管理、技术装备、培训教育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的责任,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管理负责人(代表企业法人实施安全管理的安全管理人员)制度,切实履行其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严格追究安全管理负责人的安全管理责任;要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安全管理,严格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按章作业制度。
(二)积极推进“一岗双责”工作制度。“一岗双责”工作制度是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责任的有力措施。各级质监部门要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纳入到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中,并列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要建立地方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有效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责任;要建设覆盖乡镇、街道、企业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网络,加强基层特种设备监管员、协管
员队伍建设;要健全隐患整治工作机制,重大隐患实施政府挂牌督办和公告制度,开展隐患排查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措施;要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力度,推进联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1]11号)中“四个一律”的要求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要完善政府领导下并会同安监、检察、公安、工会等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处理的工作机制,将特种设备应急处置纳入政府应急处置平台管理。
(三)努力构建“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多元共治”是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效能的有效方式。各级质监部门要努力构建企业主责、政府领导、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特种设备“多元共治”工作格局。要强化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安全工作的领导作用;要密切联系相关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作用;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和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作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特种设备安全意识。
(四)积极推进特种设备使用监管方式创新。分级分类监管是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效能的重要措施,是使用监管方式的创新。各级质监部门要结合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要结合设备、环境等固有风险因素以及管理控制水平等动态风险因素综合评价企业风险状况;要结合评价结果实施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要结合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确定安全监察的重点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配套措施;要结合“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关键技术”)课题研究成果推进分类监管理论创新和试点应用;要结合企业分类监管推进特种设备安全合同管理、安全责任保险和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三、工作要求
各地质监部门要通过强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完善“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制定实施使用安全管理地方标准、继续开展安全管理达标示范县建设等活动,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监察工作。今年总局将通过推进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组织开展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工作
(方案见附件)。各级质监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并注意在工作中积极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沟通,确保本地区将本意见的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第四篇: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国质检特函〔2011〕370号
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单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梯数量快速增长、使用愈加频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梯安全已经成为群众关心、媒体关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电梯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万台事故率和万台伤亡率持续下降。但是,全国平均每年仍然发生电梯事故40起左右,伤亡40多人,而且关人、困人的故障时有发生。特别是2011年以来电梯事故有上升的趋势。这些事故和故障的发生直接影响群众安全保障和生活质量,在一些地区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为贯彻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总局2011年工作要点,进一步做好电梯安全监察工作,针对目前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狠抓使用环节,切实落实使用维保单位主体责任
电梯使用维保单位是电梯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切实落实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提升电梯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水平,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根本和关键。各地要结合《关于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监察工作的意见》(质检特函〔2011〕35号)的要求,把电梯使用维保作为重点,突出抓好、抓实。
(一)全面落实电梯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责任。
1.督促电梯使用单位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责任,督促其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要求,与维保单位签订符合要求的维保合同,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上网公开,并履行对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监督检查的职责;督促电梯使用单位建立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按照规定办理使用登记并建立安全技术档案,及时申报定期检验等。
2.加强对电梯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各地应以公众聚集场所和住宅小区物业单位为重点,加强对电梯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特别是电梯三角钥匙管理);二是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是否配备并到岗;三是电梯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在电梯运行期间是否能够与值班人员联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协调当地建设、房管等相关部门,力争将电梯使用管理状况纳入物业单位资格考核的条件,探索建立对电梯使用单位联合监管的机制。
(二)全面提高电梯维保工作质量。
1.督促电梯维保单位工作落实维保职责。
各地在制定现场监察计划时加大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电梯维保单位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相关标准和维保合同要求制定维保方案,并认真落实维保工作。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半月、季度、半年和等维保记录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维修记录、应急救援记录是否完整并符合要求;二是制定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并开展救援演练情况,是否设立24小时维保值班电话并保持畅通,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实施救援;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情况,是否制定现场安全措施并对员工进行定期安全教育与培训,是否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做好自检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维保单位整改,问题严重的要依法暂停、吊销其相关许可资格。
2.调整准入条件,完善退出机制,规范维保市场。提高维保单位市场准入条件,同时加大证后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维保单位退出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对市场竞争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维保合同范本制定和实施工作,促进合理维保价格机制的形成;加大对降低维保质量的单位依法依规从严处理,规范电梯维保市场。
3.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维保质量提高。各地要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公布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状况,鼓励维保单位公布各自维保标准和价格,让业主和群众了解电梯维保单位的有关安全信息和身边电梯的安全状况,畅通作为电梯使用者的业主和群众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督、选择渠道,促进物业单位对维保单位择优选择机制的形成,通过发挥市场手段促进维保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提高电梯质量安全水平
各地要围绕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规范好电梯生产企业,促进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一)调整许可条件,促进电梯产业调整升级。
通过调整电梯许可分级方法和许可条件,强化制造企业科技研发和服务保障能力,鼓励电梯制造企业安装、改造、维修并维保本企业制造的电梯;对规模较小的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维保单位,发挥制造企业的指导作用,逐步形成电梯制造企业对电梯安全终身负责的机制,促进电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和服务业化方向发展。
(二)增强电梯可靠性,提高电梯产品本质安全。
各地应鼓励电梯制造单位积极应用新技术,加强新产品投放市场前的可靠性验证工作,通过安全分析、风险评估,提出风险因素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提高电梯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预防和减少电梯事故和故障。各地应定期组织有关检验机构开展电梯检验案例统计、电梯事故和故障分析研究,找出发生的技术和管理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促进我国电梯法规标准的进步,促进电梯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服务力度,促进电梯产业健康发展。
各地应探索通过定期公布电梯检验合格率、重大事故原因、典型质量安全事故、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等情况,公开质量信息,引导市场消费,利用社会和市场外部压力,发挥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电梯企业主动提高工作质量,保障电梯安全运行。通过各种宣传,在电梯行业内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通过建立公共检测平台或者试验中心等途径,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和试验的效率,降低社会综合成本,促进电梯产业健康发展。
三、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电梯安全保障水平
物联网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利用国家鼓励政策,在电梯安全领域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使电梯使用和维保单位及时发现电梯故障和事故,提高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同时也便于电梯故障和事故的统计分析,推动分类监管的实施。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开展研发和应用试点。
(一)统一要求和标准,鼓励研究开发电梯故障监测系统。
鼓励支持有关机构加快制定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国家标准或规范,促进相关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故障监测系统研究和开发,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同时要考虑部分重要数据上传质监部门的途径,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
(二)明确使用维保单位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
各地应明确使用维保单位作为电梯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推进使用维保单位开展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试点。要充分发挥维保单位提高维保质量、节约维保成本、提高困人应急救援速度、促进电梯故障率降低等主观能动性,在不增加群众和相关企业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推广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应用的合理途径。
(三)加强电梯事故和故障的统计分析,推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积极研发电梯动态监管系统,与使用维保单位的监测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对各类电梯故障和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促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工作。
四、提前开展分析研究,推动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目前,部分较早使用电梯的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老旧电梯安全水平降低、故障多发等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在用电梯是2002年以来新增的,今后几年内,电梯老化后的安全问题将会在一些地区集中出现。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未雨绸缪,提前开展研究和试点,推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老旧电梯(特别是住宅电梯)的更新改造工作机制,一旦发现需要大修改造的电梯,要能够及时启动。
(一)摸底排查,掌握老旧电梯安全状况。
各地应高度重视电梯老化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社会反响,及早对本地区在用电梯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掌握老旧电梯的数量、分布和安全状况等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二)及早行动,开展老旧电梯更新技术和措施的研究。
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及早开展老旧电梯安全状况分析和评估,鼓励电梯生产单位、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开展老旧电梯安全性能和节能性能改进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做好技术准备。
(三)加强协调,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工作机制。
各地应积极向当地政府报告老旧电梯安全状况,通过地方立法、政府发文等方式,明确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责任部门,畅通资金来源渠道,尤其对产权关系不清的老旧住宅,要争取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财政、住建、质监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各地质监部门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中,要积极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在电梯安全评估、技术改进措施等方面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五、建立三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媒体的反应。要加快建立以使用单位为主体、维保单位为主力、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电梯三方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强化电梯使用单位应急救援的主体责任。
使用单位是电梯应急救援的责任主体,也是能够最快反应和实施救援的组织。使用单位应制定本单位电梯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及时督促并配合维保单位按照要求开展电梯应急救援演练;要确保电梯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在发生困人等故障时,要第一时间通知维保单位,并在专业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前,对受困人员进行安抚。
(二)提高维保单位应急救援能力。
电梯维保单位是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当根据维保电梯分布合理布置救援网络,制定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专业应急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不断提高救援能力。维保单位接到电梯故障报警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故障电梯使用现场,安全解救被困人员,并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消除安全风险。
(三)积极发挥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提高电梯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一些维保单位所维保电梯分布较散,到达时间较长的情况,可以组织协调相关维保单位建立区域负责的互助救援机制,提高应急救援反应的及时性。另外应积极协调当地公安消防等社会救援力量,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培训救援人员,使其成为维保单位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救援力量,能够在必要时投入救援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电梯报警电话,统一指挥协调维保单位和其他社会救援力量,对故障电梯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援。
六、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安全氛围
(一)加强安全乘梯的宣传教育。
各地应通过经常开展电梯相关法规规范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讲解、组织文艺宣传、网络公布安全常识等方式,结合法规制修订、行业标准发布等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大力宣传电梯安全常识,提高乘客安全意识,促进乘客文明、安全使用电梯。
(二)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各地应畅通投诉举报途径,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居民对住宅内电梯)开展对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的监督,对未经检验合格、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或故障频发的,能及时向质监部门进行举报。
(三)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各地应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电梯安全的良好氛围,认真研究并及时吸收、采纳社会各方对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主动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质量,全面提高电梯安全水平。
各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总局特种设备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
电梯安全RFID监督管理系统
工作报告
各位专家、领导:
为贯彻国家总局文件精神,在黄石市质监局领导的安排下,深圳市洲智电子有限公司与黄石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所在黄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用乘梯)、金港商场(自动扶梯)、黄石市海事局办公大楼(无机房乘客电梯)和此项目在深圳特种设备行业协会推荐下在深圳市华侨城沃尔玛商场(液压电梯)、沃尔玛商场商场(自动扶梯)、深圳市华侨城城市客栈(乘客电梯)、深圳地铁四号线莲花北站(自动扶梯)等进行了《电梯安全RFID监督管理系统》使用运行、维护保养点检管理工作,目前运行情况良好,基本达到了设计的要求。为此提供《电梯安全RFID监督管理系统》科技攻关应用成果提交各位专家同行评议鉴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立项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梯数量快速增长、使用愈加频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梯安全已经成为群众关心、媒体关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电梯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万台事故率和万台伤亡率持续下降。但是,全国平均每年仍然发生电梯事故40起左右,伤亡40多人,而且关人、困人的故障时有发生。特别是2011年以来电梯事故有上升的趋势。这些事故和故障的发生直接影响群众安全保障和生活质量,在一些地区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做好电梯安全监察工作,针对目前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突出问题我公司根据黄石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所提出创新推出。
一、狠抓人员、电梯、管理三要素,有效落实使用维保单位主体责任
电梯使用维保单位是电梯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切实落实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提升电梯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水平,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根本和关键。比照《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国质检特函](2011)370号]针对我国电梯安全的科学监管、动态监管、高效监管的需要,借助应用无线射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无线传感技术的电梯安全综合预控法,从融合人员[卡]、电梯[标签]、管理[点检仪]三要素着手,综合运用以状态评估为中心的电梯安全预控、以定检点预控为主要手段的人为失误安全预控、以安全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预控和以人为本的安全点检预控保证体制的方法,对电梯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验收检验、使用维保、定期检验、监督检验、安全监察全过程实现可控、在控、有效提高电梯安全管理水平。
(一)全面落实电梯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责任。
1.督促电梯使用单位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明确电梯安全管理员负责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责任,其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要求,与维保单位签订电梯使用维护保养[八定点检]的维保合同,实行上网公开,并履行对维保点检工作刷卡确认质量监督的职责;将电梯安全管理制度、电梯安全管理机构运行融合现场点检。创新物联网传输《电梯维保管理半月、季、半年、点检表》《电梯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点检表》《内控定期检验和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申报办理使用登记并建立安全技术电子档案等;达到综合评价低风险(一类)企业,自主管理目标。
2.加强对电梯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
以公众聚集场所和住宅小区物业单位为重点,制定《电梯使用管理日常点检表》由取得监察部门[特种设备操作证书]电梯安全管理员持[电梯安全管理员卡]刷卡注册[电梯采录点检仪]读写[电梯标签]巡视点检。包涵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特别是电梯三角钥匙管理);二是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是否配备并到岗;三是电梯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在电梯运行期间是否能够与值班人员联络。系统为社区业主委员会配[电梯安全协管员卡]通过刷卡注册[电梯采录点检仪]读写轿厢或机房[电梯标签]可督察物业安全管理员、电梯维保员、点检实况,为协调当地建设、房管、安监、检察、公安、工会等相关部门,将电梯使用管理纳入物业单位资格考核的条件,对电梯使用单位联合监管机制和流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附《电梯使用管理日常点检表》
(二)全面提高电梯维保工作质量。1.督促电梯维保单位工作落实维保职责。
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相关标准和维保合同要求:融合监察部门颁发单位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资质证]和机械、电气电子人员[特种设备操作证书]颁授[电梯点检资质卡]注册[电梯采录点检仪]读写[电梯标签]屏显《电梯维保管理半月点检表》《电梯维保管理季度点检表》《电梯维保管理半年点检表》《电梯维保管理点检表》《电梯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点检表》现场点检内容:一是半月、季度、半年和维保记录和内容符合要求,维修记录、应急救援记录完整并符合要求;二是点检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并开展救援演练情况,设立24小时维保值班电话并保持畅通,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实施救援;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情况,落实现场安全措施并对员工进行定期安全教育与培训记载,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做好自检工作。对监督点检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出:人员、检点、项目、流程、时间、标准、量化、记录和整改措施记载,申报监察部门的严重事件记载。
附《电梯维保管理半月、季、半年、点检表》《电梯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点检表》等。
2.调整准入条件,完善退出机制,规范维保市场。
为提高维保单位市场准入条件,围绕现场点检《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验收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杂物电梯验收检验点检原始记录》风险预警实现动态适时性的管理数据来考核证后监督检查、维保单位退出、行业协会对市场竞争、监督、引导、推进维保合同范本制定、实施、促进合理维保价格机制、加大对降低维保质量的单位依法依规处理、规范电梯维保市场提供数据。
3.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维保质量提高。
运用向社会公布八定点检《电梯使用维保点检管理安全评价报告》和综合评价结果在网上公布维保单位工作质量,鼓励维保单位公布本单位维保标准和价格,让业主和群众了解电梯维保单位的有关安全信息和身边电梯的安全状况,畅通作为电梯使用者的业主和群众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督、选择渠道,促进物业单位对维保单位择优选择机制的形成,发挥市场手段促进维保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附:《电梯使用维保点检管理安全评价报告》
二、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提高电梯质量安全水平
围绕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好电梯生产企业,促进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一)调整许可条件,促进电梯产业调整升级。
通过调整电梯许可分级方法和许可条件,强化制造企业科技研发和服务保障能力,八定点检《电梯安装改造维修监督点检表》综合评价电梯制造企业安装、改造、维修工作质量、建立出身、再身、电梯终身健康信息档案切入点;鼓励电梯制造企业安装、改造、维修维保本企业制造的电梯;对规模较小的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维保单位,发挥制造企业的指导作用,以点检流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形成电梯制造企业对电梯安全终身负责的机制,促进电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和服务业化方向发展。
(二)增强电梯可靠性,提高电梯产品本质安全。
鼓励电梯制造单位应用新技术,加强新产品投放市场前的可靠性验证工作,通过《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验收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杂物电梯验收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数据;分析新产品风险评估、风险因素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提高电梯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预防和减少电梯事故和故障。定期组织有关检验机构开展电梯检验案例统计、电梯事故和故障分析研究,找出发生的技术和管理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促进我国电梯法规标准的进步,促进电梯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服务力度,促进电梯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验收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杂物电梯验收检验原始点检记安全记录》点检原始记录;定期公布电梯检验合格率、重大事故原因、典型质量安全事故、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等,公开质量信息,引导市场消费,利用社会和市场外部压力,发挥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电梯企业主动提高工作质量,保障电梯安全运行。通过品牌电梯宣传,在电梯行业内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应用[电梯监督操作证卡]构建“多元共治”公共检测平台,见证企业产品研发和试验的效率,降低社会综合成本,促进电梯产业健康发展。
三、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电梯安全保障水平
物联网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利用国家鼓励政策,[电梯采录点检仪]红外测温湿度、测距离、吸盘测振、测转速、射频读写、便携手机功能一体,物联网的应用。使电梯使用和维保及时发现电梯故障和事故,提高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同时也便于电梯故障和事故的统计分析,推动分类监管的实施。
(一)统一要求和标准,鼓励研究开发电梯故障监测系统。
《电梯安全RFID监督管理系统》为风险型[人员、电梯、管理]点检模式:执行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国家标准或规范,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故障监测点检,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同时考虑部分重要数据上传质监部门的途径,避免重复投入。
(二)明确使用维保单位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
[电梯维保操作证卡]刷[电梯采集点检仪]屏显维保项目、提示标准;贯彻维保单位作为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推进维保电梯故障监测的应用。发挥维保单位提高维保质量、节约维保成本、提高困人应急救援速度、促进电梯故障率降低等主观能动性,实惠实用的电梯维护、故障监测的合理途径。
(三)加强电梯事故和故障的统计分析,推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
《电梯安全RFID监督管理系统》与使用维保单位的监测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对各类电梯故障和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促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工作。
四、建立老旧电梯安全监督管理更新改造机制
目前,部分较早使用电梯的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老旧电梯安全水平降低、故障多发等问题,今后几年内,电梯老化后的安全问题将会在一些地区集中出现。风险型[点、线、面]管理模式:能够推动建立老旧电梯(特别是住宅电梯)的更新改造工作机制,一旦发现需要大修改造的电梯,能够及时启动。
(一)摸底点检排查,掌握老旧电梯安全状况。
高度重视电梯老化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社会反响,在用电梯通过《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验收检验原始记录》《杂物电梯验收检验原始记录》作为点检摸底排查,全面掌握老旧电梯的数量、分布和安全状况等情况,能够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二)点检行动,开展老旧电梯更新技术和措施的研究。
各地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老旧电梯安全点检验收检验原始记录》分析和评估,鼓励电梯生产单位、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开展老旧电梯安全性能和节能性能改进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做好技术准备。
(三)加强协调,创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工作机制。
以《老旧电梯安全点检验收检验原始记录》向当地政府报告老旧电梯安全状况,通过地方立法、政府发文等方式,明确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责任部门,畅通资金来源渠道,尤其对产权关系不清的老旧住宅,要争取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财政、住建、质监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应用[电梯监督操作证卡] 构建“多元共治”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各地质监部门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中,探索通过《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原始记录》《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定期检验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验收检验原始记录》《杂物电梯验收检验原始记录》技术数据依据来在电梯安全积极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在电梯安全评估、技术改进措施等方面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附:构建“多元共治”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图
五、建立三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媒体的反应。运用[电梯安全管理证卡] [电梯维保操作证卡] [电梯消防应急证卡]实现使用单位为主体、维保单位为主力、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电梯三方应急救援点检绩、责、权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强化电梯使用单位应急救援的主体责任。
使用单位是电梯应急救援的责任主体,也是能够最快反应和实施救援的组织。使用单位制定实施《电梯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点检表》要求,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及时督促并配合维保单位,按照要求开展电梯应急救援演练;按《电梯使用日常点检表》确保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在发生困人等故障时,第一时间通知维保单位,并在专业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前,对受困人员进行安抚。
(二)提高维保单位应急救援能力。
电梯维保单位是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当根据维保电梯分布合理布置救援网络,制定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电梯维保操作证卡]为合格的应急救援人员和熟练救援装备载体,[电梯标签] [电梯采集点检仪]记录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不断提高救援能力。维保单位接到电梯故障报警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故障电梯使用现场,安全解救被困人员,备案安全风险,并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纳入点检考评电梯维保单位应急救援能力条件。
(三)积极发挥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提高电梯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一些维保单位所维保电梯分布较散,到达时间较长的情况,可以运用[电梯维保操作证卡]点检、组织协调相关维保单位建立区域负责的互助救援机制,提高应急救援反应的及时性。[电梯标签]保存的数据为市特种设备(处)科、市检验检测所、市特种设备行业协会、安监、检察、公安、工会等运用[电梯监督证卡]规范部门督察和应急处置对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的工作监督检查,为构建[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实施电梯安全监察工作效能的有效方式。另外应积极协调当地公安消防等社会救援力量,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培训救援人员,使其成为维保单位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救援力量,能够在必要时投入救援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电梯报警电话,统一指挥协调维保单位和其他社会救援力量,对故障电梯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援。
附: 电梯应急救援多元共治工作格局图
六、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安全氛围
(一)加强安全乘梯的宣传教育。
电梯安全是乘客安全、乘客受益受害全系电梯安全、理应关心出力、出智、出钱、保平安。经常开展电梯相关法规规范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讲解、组织文艺宣传、网络公布安全常识等方式,结合法规制修订、行业标准发布等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大力宣传电梯安全常识,提高乘客安全意识,促进乘客文明、安全使用电梯。
(二)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现场可畅通投诉举报途径,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居民对住宅内电梯)设计业主委员会安全协管员[电梯安全协管员卡]刷卡注册[电梯采录点检仪]读轿厢或机房[电梯标签]可读显:物业安全管理员、电梯维保员、巡视安检、维修维护、时间检点、更换另件、电梯健康原始记录,对未经检验合格、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或故障频发的,能及时向质监部门进行举报。
(三)完善电梯安全监察工作,全面提高电梯安全水平。
风险型[人员、电梯、管理]点检模式:营造全社会预报电梯安全风险氛围、社会各方 [电梯监督证卡] 刷卡注册[电梯采录点检仪]读轿厢或机房[电梯标签] 可读显:物业安全管理员、电梯维保员、巡视安检、维修维护、点检时间、更换另件、电梯健康原始记录,构建“多元共治”预警预控电梯安全监察工作平台,主动研究、协调解决、提高完善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质量,全面提高电梯安全水平。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
群众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监总政法〔201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工会、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各产业工会全国委员会,有关中央企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工作,积极主动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促进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安全生产群众监督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群众监督的重要意义。加强安全生产群众监督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举措,是维护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权益的重要途径。生产经营建设等各项活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状况最为关心,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工作的愿望最为迫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安全管理的作用,把生产经营建设等各项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充分了解民情、尊重民意,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立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和创新安全管理,坚决有力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安全发展的理念,加强对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构建有利于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增强群众维权意识和能力;认真、及时发布安全生产信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保护和提高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
二、认真落实群众安全生产知情权
(三)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制度。凡依法应当公开的安全生产信息都要及时全部公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有关审批项目的程序、依据以及安全评价报告等信息的公开。要建立相关行业领域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丰富安全生产信息内容,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安全执法、应急管理等信息,特别是对有关地区、行业和企业存在的危险源以及排查治理情况,要及时告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落实防范应对措施。
(四)拓宽安全生产信息公开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以及通过设立安全生产公告、公示栏和警示牌等途径,及时发布安全生产预警信息及防范知识。要不断畅通基层信息传递渠道,特别要加强矿区、农村等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扩大信息发布范围,为增强群众监督效果创造条件。
(五)定期发布安全生产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社会发布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和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政策措施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取得群众支持,增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严格落实安全生责任制,公开责任落实情况,充分接受群众监督。
(六)及时公布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及事故查处情况。依靠和发动群众,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对每一起非法违法较大事故查处的跟踪督办、重大隐患和重大事故查处的挂牌督办,以及瞒报、谎报等各类事故查处的结果,都要及时通报发布,深刻吸取教训,强化警示和监督作用。
三、完善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工作机制
(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群众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工作条例》、《基层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和《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工作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会参与安全生产群众监督的三级网络。一是在县以上总工会、产业工会设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依法履行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职责。二是在乡镇工会、城市街道工会、基层工会联合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级工会组织设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监督企业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三是在企事业单位生产班组设立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落实班组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加强工作场所监督。
(八)完善劳动保护维权机制。各级工会与同级政府有关部门之间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商,及时解决本地区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职工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职代会审议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每年至少要向职代会报告一次安全生产工作,广泛听取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职工群众提交的议案,必须认真研究并及时处理。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群专结合、依法监督的原则,注重研究不同类型企业工会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新特点、新途径和新机制,认真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侵害其安全健康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九)落实和健全群众举报制度。通过扩大全国统一的“12350”安全生产举报电话,设立电子举报信箱和网络微博客等方式,畅通社会公众和职工群众举报渠道。加强安全生产来信来访处理接待工作。认真开展舆情搜集分析,主动发现举报信息。积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举报人个人信息及人身安全,严防打击报复事件发生。
四、广泛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
(十)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要深入总结提炼近年来“安康杯”竞赛活动的经验做法,加快完善与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丰富创建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其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推进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沟通协商,不断健全政府部门与工会组织、企业、职工群众密切协调、有序高效的活动竞赛网络,对活动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推动“安康杯”竞赛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十一)积极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力军和监督员作用,主动发现和治理隐患,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监督整改的良好格局,切实做到隐患排查治理的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要坚持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与工会组织的安全检查相结合,发动群众做好每一个班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岗位的安全监督工作,开展经常性的自检自查活动,确保安全生产。
(十二)扎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精神,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的全过程,开展经常性的专题检查,抓好问题整改。实行达标考评结果公示制度,加强群众监督,促进企业规范安全管理,改善职业卫生工作条件,加快推进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
(十三)深入开展群众安全技术革新。注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创造条件,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技术特点,鼓励职工开展多种安全适用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坚持群众性技术创新与专业技术研发工作紧密结合,推进安全科技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减轻职工群众劳动强度,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十四)加强班组安全建设。要把班组安全建设作为依靠职工群众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牢固树立班组岗位是第一道防线的安全理念,强化遵章守纪和监督防范意识,做到个人监督与相互监督相结合,提高职工群众自主保安、相互保安和业务保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防范事故。加强班组安全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班组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先进班组安全管理经验,不断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
五、加强对群众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五)认真组织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建设。要充分组织和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寓意深刻的群众性安全文化建设活动。要面向社会公众、企业从业人员,经常化、制度化地广泛深入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及举报投诉知识。要从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入手,加强对企业和作业场所职工、周边人民群众的专题宣传教育,做到会监督、敢监督和有能力监督。
(十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群众监督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安全生产总体部署,为广大群众开展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企事业单位要把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摆在重要位置,在研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时,认真倾听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坚持重大安全生产事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
二〇一二年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