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化生存下的阅读未来[定稿]
数字化生存下的阅读未来
作者:admin
无论是目前的谷歌电子书店,还是亚马逊的Kindle书店,他们所提供的“电子书”只是书籍数字化和储存介质的改变而已。但按照达恩顿的设想,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许就
会出现融合视觉、听觉、嗅觉等的创新型“电子书”,带给未来读者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2007年11月,亚马逊公司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横空出世;2010年1月,苹果公司推出了iPad平板电脑;在此同时,中国本土的各种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也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使得观察人士不由得惊呼:电子书时代已经到来。
2010年全美电子书市场销售额达到了9.9亿美元,虽然在整个图书市场销售份额中尚未突破10%,但在未来必定将进一步增长。而在中国,“百度文库”**暂时平息之后,业界必定会努力建立一个健康的电子书销售市场。由传统图书到电子书的转变,不仅将影响出版界相关人士,更会影响你我这些普通的读者。阅读的方式会发生什么改变?书籍的获取渠道的变化,是好处更多还是坏处更多?未来的图书馆会有什么不同?
比谷歌看得更远
要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专治图书史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罗伯特·达恩顿的《阅读的未来》是个不错的参考。达恩顿先后求学于哈佛与牛津大学,做过《纽约时报》记者,担任过大学出版社理事,也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研究书、阅读书、热爱书、管理书的达恩顿,当然是这本探讨书籍与阅读的未来、现在与过去的最佳人选。
达恩顿刚刚就任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之时,恰逢谷歌公司与哈佛大学秘密谈判之时。谷歌的这个庞大计划就是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型的图书数据库,其扫描图书的主要来源就是包括哈佛大学图书馆在内的各个大型图书馆。这一计划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借助于互联网,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读者都可以阅读到数百万本公版图书。一旦谷歌哪天将人类书籍宝库全部扫描放入这个线上图书馆,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激动人心的一刻。
可达恩顿看得更远。“越了解谷歌,我就越发感觉他们的计划似乎意在垄断,是为了征服市场,而不是与图书馆结成天然的同盟,图书馆的唯一目的是保存和传播知识。”“除了维基百科,谷歌已控制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网络信息获取方式。”除了担心谷歌公司的垄断性,达恩顿还有其他的担忧。谷歌公司每年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图书数量有限,世界各个语种的图书作品总和远远超出谷歌的数字化能力。也就是说,在可见的未来里,谷歌的电子数据库并无法取代传统图书馆。图书馆从来就不是图书仓库,它一直是学习中心,今后仍将如此。但是,大众也许会沉醉于技术的幻梦中,被先进技术的假象蒙蔽,认为传统图书馆将被线上的数据库取代。那将会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错误。无法取代的传统书籍
达恩顿从来就不是电子书的反对者。相反,他曾经创立“古腾堡电子书计划”,尝试以电子书形式来出版历史学专著,为时下难以出版个人专著、被“出版还是毁灭”的诅咒压迫的年轻学者们提供一个机会。他不仅是要改变出版方式,并且要创立一种新颖的电子书样式。达恩顿想象中的这种电子书呈现金字塔状的多层次结构,“最高层是主题的简要概括,接下来一层可以详细分析论点的不同方面,第三层由说明文档组成,第四层是理论文章或史学资料,第五层可以提出教学的主张,第六层收录读者调查报告、读者与编辑的交流和读者来信”。由本质来看,无论是目前的谷歌电子书店,还是亚马逊的Kindle书店,他们所提供的“电子书”只是书籍数字化和储存介质的改变而已。由远古的石刻、羊皮纸,再到近代的纸张、微缩胶片,再到如今的电子存储器,书籍本身并无多大变化。而达恩顿的“电子书”设想才是对
书本身做出的重大改变。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许就会出现融合视觉、听觉、嗅觉等的创新型“电子书”,带给未来读者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
“纸质书将在未来××年消失”,这类言论在时下的报章上并不罕见。支持派喊出的理由无非以下几条:用电子书取代纸质书,有助于节省大量纸张,减少森林树木的砍伐,对地球环境有益;小小的电子书阅读器里就能存储海量书籍,方便携带,方便阅读。
可是,姑且不论电子书阅读器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如何,单单从纸质书的耐久性方面来说,传统书籍就是无法被取代的。达恩顿在《阅读的未来》中就认为:“没有任何媒介比用于写字的纸(尤其是19世纪以前制造的纸)能更好地保存文本,只有羊皮纸和石刻可以与之媲美。迄今为止,最好的存储系统是前现代社会的旧书。”
人类对于开发新型媒介的执著制约了保留旧式媒介的努力。在这方面,图书馆界早已有了前车之鉴。正如达恩顿在《阅读的未来》中所交待的,美国一些图书馆用微缩胶片来取代他们认为无法继续保存下去的书籍或报纸,结果人们原本以为构造坚不可摧的微缩胶片在短短几十年后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慢慢褪色,变得难以辨认,出现裂痕、收缩、发霉、释放出难闻的气味,在胶卷盒上与纤维素化合物的硬块融合在一起。而原本的那些书籍或报纸还至少可以保存百年,却被图书馆轻易地清理销毁掉了。
我们并不知道目前所依赖的各种存储介质能保存多少年,相反,纸本书已经被证明了可以轻易地保存数百年之久。况且,对不少读书人来说,手拿一卷书,嗅闻书墨香,才算有地道的读书之趣。想让纸本书告别历史舞台?我看为时尚早。
《阅读的未来》
作者:罗伯特·达恩顿
这是一本书的传记,是一部与图书相伴的西方文化史,是数字化生存环境下对未来阅读形态的大胆预测。这是一个深谙图书史和电子图书之道、在出版界商业运作中浸淫多年的传奇人物的肆意挥洒,书中勾勒图书领域未来5至10年的图景,解开阅读未来中的种种疑团,指明科技带来的阅读方式的改变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周末画报』撰文姚人杰
第二篇:数字化生存----读后感
《数字化生存》读书心得
在读这本《数字化生存》之前,我先去百度大致了解了下它。《数字化生存》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此书的流行和传播对二十世纪信息时代的启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深入浅出了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巨大的价值和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作者尼葛洛庞帝成为了信息技术投资和趋势分析领域的教父,他的知命度和因此带来的无形价值不可估量。《数字化生存》此书描绘了数字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历史对它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启蒙了一代人的信息知识。
上世纪90年代末,此书主要是作为大众传播学的必读书目。现在互联网已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但《数字化生存》为我们描绘的“原子到比特”的演变过程,仍然激荡着每一个年轻人的心胸。“数字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作者在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作者认为,相比较而言,工业时代是原子的时代,它带来的是机器化大生产的观念,以及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空以统一的标准化方式重复生产的经济形态,即 “机械复制”时代。信息时代,即电脑时代,显示了相同的经济规模,但时空与经济的相关性减弱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制造比特。可见,信息技术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相互交谈、共同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必将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
信息时代的变革,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现实。它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的文化和生存状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深刻影响了互联网从业者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并非单纯地将万物转化为1和0,而是指在科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人类可以将自身的智慧,以及与外界的联系,经过“原子到比特”的编辑、组合、排列、压缩、还原的复杂程序,经过一定载体的传输和接受,再经过过滤、分拣、排列、筛选和管理,很好地满足人类及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这一切的实现,对于习惯了美国式科幻影片叙述模式的年轻人来说,不知是怎样地悲欣交集。
前言中有那么一句话很是引起了我的注意:“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这句话现在说或许显得很平常,放在十二年前,感觉那是相当了不起的,书中所描绘的崭新的数字化网络化生活方式,在当时甚是轰动,引起了人们的追捧,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阅读的热浪。据说凭借这本书作者也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对于数字科技的狂热追捧已经渐渐消退,书中的一些对于未来的预测也成为了现实。也许看完这本书后,你会觉得它所带来启发不是很大,因为十二年前预言、设想,成为了今天的常识。但你要知道这本书可是在十二年前写的,你还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精神,不会否认尼葛洛庞帝作为一位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远见卓识的研究者,对大众的数字化启蒙教育所做出的贡献,也不会保守地将书中的观点称作天方夜谭。
现在,数字化科技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巨大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我们习惯了互联网介入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了便利的数字化信息传输,沉醉于数字技术制造的超现实影像中,这一切的到来几乎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形式。甚至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化,离不开互联网了。
但是,在数字化的世界里,人只是一个个维护节点的“工程师”。知识的进步变成了节点的新增、嵌入、蔓延和复制。知识体系变成了网络数据库。奇妙的是,当网络与人脑进行“嫁接”之后,一个个从不愿读书的凡夫俗子也能够瞬间与世界知识宝库合二为一。电脑网络成为人脑的直接延伸,变为虚拟的人脑,于是人们眨眼间成为饱学之士。他们“拥有”的知识足以令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羞愧。然而,这种“拥有”具有多少内在化的成分?虚拟的人脑能产生新的智慧、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吗?看来,在数字化时代,人越是“拥有”知识,知识就越外在于他。人越来越不需要也无力对知识进行消化。
当阅读变成了蒙太奇般的随风飘荡,“拥有”的知识变成电脑网络上的节点时,知识分子是不是命中注定要离开故园而去流浪?他们还能辨认方向吗?他们有歇夜的去处吗?
当然,引用网上的一段话:“我们应该看到《数字化生存》并不是一本严谨的理论著作,书中的观点大多只是零散的点射,缺乏一个内在的系统把握,其理论阐述也不尽严密,内容中不乏一些轻率而随意的观点。作者自己也说,写这本书只花了六个星期,一个笔记都没有做,也没有做过任何的调研,书中的内容主要是基于他在媒体实验室的工作经历以及个人经历。他不觉得自己是一个 “ 未来学家 ”,他著书的初衷只是想表达一下个人对于数字化未来的看法,也许书出版之后的火爆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所以我们不能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著作,对于其中的观点也应该进行一番分析和思考之后再做出决断。”所以我觉得本书在现在给与我们的更多的是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一种科技创新精神,还有在书中所表现出的无惧无畏的精神。
《数字化生存》作为一本通俗的学术著作,或是科技文化的散文集,“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作者在本书前言中这样写道。的确,数字化科技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巨大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我们习惯了互联网介入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了便利的数字化信息传输,沉醉于数字技术制造的超现实影像中,这一切的到来几乎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形式。
现在阅读完这本书,略有感想,希望下次阅读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晋升。
第三篇:读书笔记——《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这本书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在前言中很真诚的说了自己的想法,敢于自我否定,说明了出书的悖论及其原因。
第一部 比特时代一般人不怎么了解带宽,尤其在今天,光纤已经带着我们从较窄的带宽文步跳跃到近乎无限的带宽。带宽指某个特定信道传送信息的容量,大多数人都把它想象为管子的直径或高速路的车道。但现在可以证实的是,如今人们对此早已熟悉。作者指出:多媒体一方面代表新的内容,一方面也代表用不同的方式来看旧内容。多媒体即是本质上互动的媒体,随着比特数字通用语的出现而产生。同时,它也与计算机成本降低、威力增大和呈爆炸式增长的局面息息相关。在数字世界中,深度/广度问题消失了,读者和作者都可以自由优游于一般性的概述和特定的细节之间。事实上,“多告诉我一些”这一概念正是多媒体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它也是“超媒体”的根基。没有页码的书“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超文本这个词指的是互联程度很高的文字叙述,或具有内在联系的信息。数字世界的情况却全然不同;信息空间完全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个构想或一连串想法,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来进一步引申或辩明。阅读者可以选择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整个文字结构仿佛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大块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句子可以扩张,字词则可以当场给出定义。这些连接可以由作者在“出版”著作时自行嵌入,也可以在出版后,由读者在以后的时间里陆续完成。
第二部 人性化世界
在这里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创造完美的人性世界为什么“数字化生存”如此辛苦?作者说:多年来,我每天至少在电脑面前度过3个小时,但有的时候,我仍然发现自己饱受折磨。搞懂电脑就和搞懂银行结算单差不多同样困难。为什么电脑非得毫无必要地弄得这么复杂呢?为什么“数字化生存”竟是如此辛苦呢? 其实,电脑并不复杂,数字化生存也不需如此辛苦。计算的发展速度飞快,但直到最近,我们才获得了足够的成本低廉的计算能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其用来改进入与电脑的双向交流。过去,把时间和金钱花在用户界面上,会被认为是愚蠢而浪费的行径,因为电脑的运行周期太宝贵了,应该把它全花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花在人的身上。
作者还预测:未来,今天我们所谓的“代理人界面”将崛起成为电脑和人类互相交谈的主要方式。在空间和时间的某些特定位置上,比特会转换为原子,而原子也会转换为比特。无论这种转换是通过液晶传输还是语音发生器实现的,界面都将需要不同的尺寸、形状、颜色和语调,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能够感应的东西。
第三部 数字化生存 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和更小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便捷的联系仅仅数字化是不够的。这里作者采取了辩证的思考方式,给我们打开思路,作者指出:当你阅读这页文字的时候,你的眼睛和大脑不断把这种印刷媒介转换成你可以当作有意义的文字来处理和辨识的信号。如果你想把这页内容传真出去,传真机上的扫描仪会绘制出一幅由一条条线组成的精细的图形,并用0和1分别代表有墨迹和没有墨迹的黑和白。这个数字化的图形反映原件的逼真程度,完全要视扫描仪的精细度而定。但是,无论你的传真机扫描得多么精确,传真件最终也只是原件的复制图像罢了,它既不是字母,也不是单词,而是像素。
作者说:我天性乐观。然而,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这四个特质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这里作者再次显示了他那独特的令人折服的乐观主义精神。整部作品,我读下来的感觉就是他虽然讲的是很技术化的问题,但作者的表述很生活化,通俗易懂,而且不乏真知灼见,值得一读。
第四篇:《数字化生存》读后感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
在读完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之后,我不得不对作者那卓越的眼见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在书中,他生动而又幽默地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他对数字科技的发展所做的一些预测,尽管有的在今天并未完全实现,但我仍然难以想象,在18年前的作者是有着怎样的智慧,而当时的我不过还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而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第三部分:数字化生存。作者描述了“后信息时代我就是我”、“黄金时段就是我们的时段供出租的比特”、“便捷的联系仅仅数字化是不够的”、“从游戏中学习学习的乐趣”、“无所不在的万事通机器的哀求便捷的联系”以及“新电子表现主义穿过时空隧道的医生和教师”六个小节,充分表现出了他对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到来所持有的态度及观点。这六个小节的内容中,最使我感兴趣的便是第四小节:从游戏中学习学习的乐趣。在这一小节中,作者通过介绍几个例子生动而又极具讽刺意味的表达了对直接在青少年的头脑中灌输各种知识这一行为的看法。例如:在汉尼根小学LEGO/Logo实验班上,一个6岁的男孩通过游戏造出了一堆会动的积木,而这一成就使这个孩子充分体会到了从游戏中学习的乐趣。由此可见,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能更好地让我们学习探索新的知识,作者在书中提到:“病人豪膏的年轻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可能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多,倒是有障碍的教学环境之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电脑能令这一切改观,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认知类型截然不同的孩子。”对于这一观点,我并不是完全认同,诚然,电脑的确改变了教学环境,使得孩子们的学习变的更为方便有利,但它并没有改变一切,就像书中提到的“法国、韩国和日本这些国家不断在青少年的头脑中灌输各种知识,它们付出的高昂代价就是,当这些年轻人升入大学的时候,他们已经跟死人差不多了。之后的4年,他们觉得自己就好像刚刚跑完马拉松只剩下一口气时却还被逼着参加攀岩一样。”虽然这是作者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不得不承认,在看到作者说的这句话时,这句话恰恰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觉得这描绘的就是我们的现在,电脑固然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手段,但在中国,要想实现作者所说的“我们现在几乎可以用电脑来模拟任何事物,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青蛙,创造出一种行为类似青蛙的动物,修正它的行为,模拟它的肌肉,在这只模拟青蛙身上玩不同的游戏”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还有很长并且艰难的一段路要走,作者把电脑在学习中的应用想象的太过简单而美好。一个国家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很难被改变的,我想这是作者并未考虑到的。
纵观整本书,十多年前的作者对于未来数字化的生存的描绘不可不谓见解独到,尽管他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未必如此,但是这毕竟是当时的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大胆畅想,这样的精神和勇气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数字变革所采取的乐观积极的态度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的。
第五篇:数字化生存读后感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数字化生存·引言》
这句话在如今,大家都不足为奇,但在20年前,有这个思想,那是挺了不起的。
假如有一天,当你一觉醒来发现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变成了两个数字:0和1。你会感到奇怪吗?当然。虽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我们的社会确实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这这样的转变,而我们本身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变化的趋势,并且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依赖这种变革。这便是尼葛洛庞帝于20年前,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数字世界前景素描以及建立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份远见卓识是相当令人佩服的。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尼葛洛庞帝向我们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按照他的解释,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社会生存状态,即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存在状态;又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即应用数字技术,在数字空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全新生存方式,是数字化环境中所发生的行为的总和及其体验和感受。
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特的时代,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描述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二部分:人性化的世界,人们交往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特化”。最后一部分:数字化生存。在前两部分的铺垫下,这一部分引出了整个书要讨论的主要议题:数字化环境下,我们的生存观。
作者通过对后信息时代,便捷的联系,从游戏中学习,无所不在的万事通,以及新电子保护主义等小节的描述,充分表现出作者所持的观点,他在对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的悄然到来是有所预料以及乐观积极应对的态度的同时,也相信“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
坦白说,对于书中的很多技术,我都一知半解,然而读完之后,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感触。
首先,数字化生存对人类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1、提供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的时间。数字、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它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 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这意味着人们将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从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可以看出,人们正在用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开发着时间资源, 从多方面发展自己。
2、满足自身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的需求。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建立跨地域、跨文化、跨社会制度的新型社会网络空间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将以更快捷、更普遍的方式联系, 各种资源将以更加高效的形式重新配置, 人们将以更低的成本在网络空间获取用于自身全面发展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能更快捷地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还可以丰富人的需要, 并使人产生新的需要。
3、培养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更新观念。数字化创造了一个虚拟空间, 它将时间转换成人类发展的空间, 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时空结构。在虚拟时空中人的发展立足于主体自身的现有条件和数字化平台, 立足于全球性的对现实性与虚拟性相互作用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一方面以现实实践为前提和基础依存于现实世界, 另一方面又使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互动发展, 使人
类实践活动不断超越现实社会空间向虚拟空间发展, 这就为人们提供了重新进行自我塑造和多样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虚拟空间人的个性、主体性得到张扬、普通人的地位其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的表达得到提升。数字化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等特点将推动人们形成新思想和新观念,而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效率意识、平权意识、全球意识等现代意识。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元知识功能则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体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 形成新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观念, 有利于培植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开放、创新、奉献、共享等新意识、新观念。
其次,数字化生存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挑战,例如:
1、网络文化对人的发展的挑战。由于网络文化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空中发生, 又是以一种全新的界面出现在人们面前, 因此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文化范式产生剧烈的冲击。它改变着人类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伦理观念。比如当今普遍讨论的网恋、网婚等现, 人们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和观点, 还有人从一开始“ 反对” 到后来表示“理解”、“认可” , 而赞成者、反对者或“ 态度变化者” 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不管如何, 它所折射出来的却是网络文化对人类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冲击与影响, 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刻的。更为值得注意的是, 网络文化对民族文化与健康人格的影响和挑战。有着不同背景文化之间的碰撞以及它们在“ 网络空间” 中简单化、个体化的交流与融合, 给人的发展的民族特质带来的影响是明显的, 人们一方面生活在现实的本国度的经验世界里, 秉承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 人格中最深厚的部分凝结并透露着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在网络中又深受异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 不同文化非线形的全方位接触与碰撞, 可能给民族国家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也可能使个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追求发生扭曲。
2、数字依赖、网络成瘾对人的发展的制约。随着人们在使用数字、网络技术中得到的 好处与快感的增多, 一些人慢慢形成了数字依赖和网络沉迷, 以致于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一 离开数码学习机、电子词典、电脑等, 就无法工作、学习, 就感到生活索然寡味。特别是“ 网 络成瘾者”对网络的强烈依赖与沉迷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并严重影响和制约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网络成瘾者” 对网络的强烈依恋,致使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单一, 工作、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减弱,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同时,“ 网络成瘾者”与网友关系密切, 而对自己身边的人甚至包括亲人则比较冷漠, 他们有困惑不向家人和朋友表露, 而是在网上倾吐, 致使人际交往范围变窄。他们希望得到较高的社会赞许, 但在现实生活的社会交往中却遇到困难, 从而产生社交焦虑。这些后果都将制约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3、数字化生存对印刷媒体有一定的冲击。一种新媒介的出现, 必然会使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和可支配时间得以重新划分, 也必然导致传播媒介市场的重新划分。由于网络传媒的诸多优势, 传统的印刷媒介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一些报刊在网络化的风潮下已停出印刷版。很多时候,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时的时候,我们却还在哀叹其利弊得失。殊不知变化与挑战已经一点一滴延伸至我们的生活学习,犹如趋势之至,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止的,倘若以悲观的情绪来面对数字化变革,其所遇的阻力会更多更大;倘若以专横而任性的抵触情绪来制定的发展策略只会逆时代潮流,有违发展趋势的对抗是不可能取胜的,更不会对自身发展有利,只会多走弯路而已。我们必须学会掌握并运用工具,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