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10:3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

第一篇: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

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

李奔

子化,这才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应定义为: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

1图1显示了互联网实验室所定义的电子政务的三个层面,即电子化的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

本文的题目是中国电子政务的效果评测。电子政务的效果评测是电子政务这一大主题下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已经变得越发的重要。

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电子政务的效果评测?

电子政务的效果评测是指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描述的过程。电子政务的效果评测目前是国际上逐渐兴起的热门话题,相当数量的研究机构,咨询公司,政府机构都在发展自己的评测体系。这些体系的方法论各有千秋,我们对此已做了广泛的研究,请关注互联网实验室即将推出的相关报告。

对于评测的对象,即什么是电子政务的效果这一话题,各派专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指电子政务具体的产出,比如与电子政务相关的基础设施(网络,数据库)等完善程度,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不同服务的种类。也有不少专家将电子政务对政府,对公众等各个社会要素产生的影响归为电子政务的效果,比如政府效率的提高,公众对政府满意度的变化等。

笔者认为,在电子政务的价值链(如图2所示)中,电子政务的“产出”是有形的。比如三网一库的建设,电子政务导致的政府组织结构的变动等等。电子政务的“影响”是无形的,给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比如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政府透明度的增加,由于弱势群体参与电子政务带来的社会公平度的增加等等。“产出”和“影响”共同构成了电子政务的现状。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产出”和“影响”也共同构成了,相对于“投入”的,电子政务的回报。互联网实验室如何定义电子政务的效果,也就是选取那些要素来描述电子政务的效果,请详见后文“互联网实验室的电子政务效果评测体系”一节。

2国际国内众多机构,包括互联网实验室,对电子政务的效果评测这一话题已经有相当的研究,研究意味着投入。要证明相关的投入是有意义的,我们必须说明:

为什么要评测电子政务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国内建设电子政务,实现政府机关内部办公,机关之间协同办公和政府对外服务的电子化,需要大量的投入用于软硬件,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后续的系统运营维护,以及相关的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从而带动起一个巨大的电子政务应用市场。据CCID统计,2001年我国电子政务的IT采购已经达到283亿元。预计2002年投资额将达到350亿元,增长20%以上,其中中央政府用于电子政务的资金就不少于50亿元。以金字工程为首分析,除传统的“三金”工程外,2002年将有系列的电子政务工程出台,包括“金审”、“金盾”、农业信息化、国务院电子政务平台,财政部信息化,“金卫工程”等。其中“金盾工程”预计3年总投资65亿元,2002年一期投入就有36亿元。三期“金税”工程的投入也不会少于二期的23.5亿元。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有数亿元的投资,而国家旅游局的办公、商务和旅游信息三级网建设的投入也有上亿元。

所有这些电子政务项目几乎均由各级政府买单,也就是说是花纳税者的钱。由此这一轮的电子政务建设如何避免以前政府工程所走的弯路,杜绝腐败和浪费,按时高质量地组织和实施已经成为各方面人士的热切希望。为实现此希望,对电子政务的效果进行评测是一个必要的,有意义的手段。这是因为:

1.效果评测可以成为电子政务规划的一部分,明确目标,提高项目成功率。科学的规划已经公认是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在电子政务规划中,将效果评测作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在最初阶段就把那些无法,或很难进行效果测量的子项目排除在外,使规划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从而提高项目的成功率。这一点在国内显得尤其有现实意义。过去很多政府项目正是由于很难进行客观的效果评测,而被笼统地认为“具有较大社会效益”,成为某些人办事不力,资源浪费的借口。

2.效果评测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促进项目不断改进完善,提高项目成功率。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机构内部或第三方中立机构对电子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效果评测,可以了解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认清与规划中目标的差距,从而确定下一步推进的方向。这种持续的改进可以保证实践与规划的偏差能够得以及时纠正,避免重大损失,保证规划目标的完全实现。

3.效果评测可以在项目完成后,确定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有利于进一步调整完善。人们已经基本上接受一个观念,即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很难在现阶段就完全看清电子政务的终极目的和状态,因此,分阶段的电子政务规划成为明智的选择。在某一阶段性目标实现后,通过效果评测,认清那时的现状,站在新的起点再制订下一阶段的规划,有利于更有效地推进电子政务的长期建设。

可见,在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进行电子政务的效果评测,对电子政务的成功具有实质性的作用,效果评测应当成为电子政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行电子政务的效果评测,我们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自身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看法:

一、电子政务效果评测体系

电子政务的效果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社会参与度,用户体验度,E化成熟度和环境变革度。每一个维度包含了五个要素,每个要素的名称及含义解释如下。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电子政务包含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三个层面,电子政务的“用户”,不仅包括政府外部的企业,团体,公众等用户,也包括了政府机关内部的工作人员。

四个维度和各自五个要素分别简述如下。

(一)社会参与度

1.访问途径

用户访问电子政务提供的信息,服务时所用的电子化手段。其中包括人们比较熟悉的互联网,电话传真,同时也包括人们不太熟悉的方式如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有线电视,视频会议,触摸屏等。

2.公共终端

能被多用户使用的支持以上访问方式的终端。比如公用电话机,公共网吧里面的PC,在固定地点摆放的触摸屏终端等等。

3.服务广度

服务广度是指政府机关内部,机关之间或机关对外的传统服务中已经通过电子化形式得以实现的比例。假设某机关传统上提供100项对外服务,而电子政务已经实现了其中的70项,这个机关对外服务的广度则为70%。

4.参与人群

政府机关内部服务对象(政府工作人员)和外部服务对象(公众,团体和企业)中,已经改而使用该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的比例。

弱势群体

特指那些相对于主流人群,使用电子政务有较多困难的人群,比如低收入人士,残障人士,老年人等参与电子政务的程度。

(二)用户体验度

1.开放度

政府机关通过电子政务向外界公开政务的程度,以及支持的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数目。

2.应用深度

电子政务服务的完备程度,也就是较之理论上可以达到的最高程度,某项服务在现有电子政务系统中实际达到的程度。

3.反馈速度

实施电子政务以后,政府机关的用户反馈速度和不使用电子政务时的用户反馈速度的比较。

4.价值网络

为用户提供服务时,电子政务整合机关内部,其他相关政府机关和非政府机构的各种资源的网络。

5.个性度

电子政务围绕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功能的完善程度。

(三)E化成熟度

1.信息管理成熟度

政府机关对电子政务所用信息的采集、传递、使用、公开等各方面的管理现状。

2.网络建设成熟度

政府机关对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部网络,机关间专用网络和对外服务的公众网络各自的完善程度。

3.数据库建设

电子政务所需的共享信息数据库的信息完整程度,服务对象广泛程度,数据更新及时程度等方面的现状。

4.技术使用成熟度

电子政务中使用的各种技术的稳定性,兼容性,可扩展性,集成度等各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5.安全保障成熟度

电子政务在数据加密,访问权限,防黑客,防病毒等安全方面和保护隐私方面所采取措施的完善程度。

(四)环境变革度

1.培训情况

关于电子政务知识技能,政府工作人员和外部用户(公众,企业,团体)接受培训的频度和投入。

2.人员准备度

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政府机关内部电子政务专职人员,内部一般员工和外部用户关于电子政务知识技能的提高程度。

3.态度

实施电子政务以后,政府机关内外部的用户对电子政务本身和其带来的变化的支持程度。

4.组织变革度

实施电子政务以后,政府机关为适应电子政务需要,改变旧有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建立新体系的程度。

.工作效率

实施电子政务以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提高的程度。

3图3显示了上述的指标体系。

针对某一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我们利用自测问卷,深度访谈和外部评估等多种途径,对上述二十个要素进行量化描述。

二、这套评测体系的特点在于:

(一)体系比较全面。正如以上提到的,这套体系同时涵盖了电子政务的具体产出和无形的影响。比较全面地描述了电子政务对各方面人群(政府机关的领导,电子政务实施人员,内部一般职员,外部的公众,企业,团体,弱势人群)的影响。

(二)这是一套量化体系。对四个维度下共二十个要素均使用量化方法描述,并且这种量化方法是可操作的,比较容易实现的。

(三)这套体系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如上所述,我们将电子政务定位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三个层面,即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这套体系对这三个层面各自的二十个要素都进行了量化描述。

(作者单位互联网实验室)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2》

第二篇: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

摘 要

随着电子政务浪潮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政府认识到只有接受全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洗礼,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的今天有所作为。而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入电子政务,实现向信息经济时代的政府转型,成为所有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互联网实验室基于对电子政务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年来为政府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实际经验,针对政府当前的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开拓地、系统地推出了电子政务系列研究报告,全面展示了信息经济时代政府如何将内部资源建设同先进的网络管理思想以及电子政务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过程,旨在为全面实施中国政府信息化作出良好启示和有益探索。

一、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分析

我们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国际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也提供了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实施电子政务最终的目标就是建立电子政府。

根据研究此问题的西方学者下的定义,所谓建立电子政府,实质上就是把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同时也适应社会的根本转变。这种新型的管理体系就是电子政府,其核心是: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都通过设定好的计算机程序在网络上实施,大量决策权下放给团体和个人,政府重新确立其职能。

二、电子政务可行性分析

电子政务是完善现代政府管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管理措施,是政府运作管理机制的范式转变。政府管理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服务于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新经济形势要求政府必须削减旧经济时期膨胀起来的许多不必要的权力,把政府包揽的社会事务大部分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自行管理。这样,政府部门就可以把握全局,进行宏观管理,有利于大幅节约政府管理成本,转变政府作风,防止腐败现象。这是进一步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渠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由于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是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等工作进程,从而营造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的电子化虚拟机关,实现广泛范围意义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针对个性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信念,注重信息产业的易用性,注重对非IT专业人员驾御当代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应用需求,在技术、产品、方案和应用的各个环节,关注用户的资源条件、使用环境和文化水平。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就萌芽期、孕育期,现在随着电子政务被列为世界“信息高速路”五个应用领域中的第一位,电子政务进入了启动期。电子政务启动期带来政府管理决策机制的巨大转变,使得政府更能贴近社会公众,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建立更好的服务体系。同时,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网络经济的实践探索,也为电子政务发展打破了许多技术和应用等层面的壁垒。政府在信息化的主导推动地位日益增强,这种地位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更多地体现在改革内部以适应更好服务于公众的进程中。所以,在电子政务的启动期,政府起到了从“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这也意味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信息化。电子政务进程与以往的IxP的网络建设和早期的电子商务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是全社会各行业广泛参与相互推动的结果,全社会在电子政务的推广中受益非浅,这种范式的转变表明互联网发展进入一个理性阶段。

三、电子政务的模式分析

作为政府信息化手段的电子政府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着政府的未来竞争力和服务管理质量。要实现电子政府必须要建造电子政务系统,它是基于互联网的政府信息服务和业务处理平台,其服务对象包括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其他政府机构、企业以及公众。电子政府将打破传统的政府办公管理方式,其工作机制、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思路都有很大改变。传统政府按区域、级别、行业划分,各个部门独成一体,相互之间的信息很难共享,更谈不上信息传递流畅无阻。电子政务使传统政府的金字塔式结构改变成扁平化、无中心式的网络结构。电子政务实现后,政府可以直接获得来自公众的大量反馈信息,管理模式变管理型为服务管理型。

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三个成熟模式,它们一起组成电子政府三个层次。而这些模式在中国都有成功的实施案例,本报告中有详细介绍。

1.网络政府(E-government)是指政府部门利用Internet/Intranet等通信技术,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建设,并向公民提供政府部门的各种服务,从而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管理与服务职能。这是电子政务最普遍的形式,也是电子政务的基础。这个模式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电子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并进行真正的政府再造。

2.社会增值(B-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关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一个文件资料电子化中心开展网上办公业务,将各种证明文件和办事流程电子化、网络化,增加办事服务渠道,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相对于电子政府而言,这些业务更能体现动态资源的再利用,并能以此拓展新的商务机会,所以称为电子政务的增值运营,它是电子政务的最大创收点。

3.电子社区(C-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关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深入的网络服务连接,使得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政府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各环节无缝连接的高度应用集成状态。电子社区是电子政务的高级应用阶段,是全民性的电子政务系统。

四、电子政务的实施技术分析

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电子政府, 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 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有机服务系统的集合。其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机构各部门实行电脑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帮助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电子政府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推动精简组织结构层次、简化办公流程和提高政府效能等工作。

2.利用政府内建立的网络,整合资源信息和应用,通过充分利用语音、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多元化服务。

3.以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推动和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只有向公众展示高新技术的应用,让社会享受信息网络的便利,才能切实地推动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五、电子政务立法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政府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电子政务立法建设逐渐提上日程,甚至成为当今制约电子政务深化进程和阻碍扩大应用的瓶颈。为此世界各国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建设起相应的法律基础构架。

国外尽管国情不同,但在电子政务立法历程却极其相似,而且法律在电子政务所起的角色转换也非常相符,即从影响、配合向基础转化,使得法律成为电子政务的基石。这个基石独特于传统立法研究的是,它是一个明显的高科技含量的不断修订完善的立法过程。表现在:

1.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目前处于无统一规范、朝令夕改不断修订的不成熟阶段

2.电子政务立法建设是传统政务改革在法律领域的体现

3.电子政务法律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电子政务的实施成果

国内电子政务囿于认识和技术的限制,在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建设稍微滞后。但也充分展现自己的特色;

1.信息化标准及信息基础设施立法是国内电子政务立法主体,同时也说明国内电子政务处于初级建设阶段

2.行政性电子政务立法建设相对成熟,但面向公众开发部分立法基本空白

3.电子政务立法及政策扶持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

六、中国电子政务的市场分析

电子政务是一项覆盖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今信息技术与政府政务相结合的产物,将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各种产品和技术。该工程有两个特殊性:一是安全性,政务信息化是政府行为,直接涉及各级政府的核心政务,要求电子政务的实

施过程始终具有高度的安全可靠性;二是指导性,政务信息化将推动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电子政务采用的技术和产品对社会具有广泛示范性和引导性。电子政务为中国信息产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全行业市场盈利机会。

七、电子政务系列研究报告结构

本报告是互联网实验室“电子政务”研究系列报告的第一篇。这篇报告与即将推出的“中国电子政务市场报告”、“中国政府电子政务实施报告”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研发报告”统成体系,即坚持以“理论、技术和市场”为报告主体,解决社会各界有关电子政务“想、做、用”的问题。通过事实与分析,面向学术界和理论界提供理论研究,报告得出研究方法;对政界和研究界提出技术分析,报告得出解决方案;对商界和决策咨询界做市场预测,报告得出市场机会分析。

“电子政务研究报告”主要面向中国国情下的政府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所以从如下主线组织研究结构的。在理论方面,我们系统地分析了电子政务的基础理论和立法过程,从各个角度分析了电子政务的意义所在;在实践方面,我们剖析了中国电子政务应用基本框架,并就关键环节做了实施指南;在市场方面,我们详尽分析了未来五至十年中国发展电子政务所带来全社会全行业的市场盈利机会,并针对行业性政府进行带有商务特色的成熟电子政务范例进行细致的解说。在报告附录中,我们详细列举出当今中国市场上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及范例的实施公司,一方面展示了国内电子政务厂商的竞争能力和技术优势,为政府决策人士提供方案推荐选择;另一方面也是表明电子政务在中国未来市场应用潜力巨大,为更多的生产厂家提供进入该市场的理论依据。本报告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中国广大的研究人员、业界人士、政府官员、信息产业解决方案厂家提供电子政务的市场规模研究,从而为中国网络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研究方法和面向对象上,本报告立足于应用实践,针对中国国内电子政务实施的基本情况,从行业研究人士、政府决策官员、企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度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客观分析和中立判断。本报告的撰写人员在国家政府信息化进程中一直担任关键职位,具有丰富的电子政务实施经验,更辅以科学广泛地市场调研和访谈等形式丰富报告的内涵,使得本报告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内容实用、评述客观,成为当今中国不可多得的电子政务市场研究报告。

无论是研究人员、业界人士、运营商、设备商或者转型中的服务商,都将能从本报告得到其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第三篇: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又成为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关注国外电子政务最新进展的同时,究竟应如何评价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以及电子政务的成就、问题,未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报告将提出一些分析思路和对策,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要高度重视发达国家电子化政务发展的动向

建立电子网络政府,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种世界性潮流,也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

国外“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到90年代后,电子政务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快速发展。综观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虽然有许多差异,但有一些最新的动向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发达国家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普遍与政府改革紧密地结合。近20年来,发达国家在社会压力、财政压力以及经济全球化压力下,普遍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运动。在政府改革中,各国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看,带有共性的做法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松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制;削减名目繁多的规制,简化政府管理的行政流程;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裁减机构和人员,削减财政开支;将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功能分离,加强对政府的绩效评估,提高政府管理透明度等。为了巩固这些改革成果,发达国家普遍把推动政府信息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把巩固改革成果与推动政府信息化、发展电子政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收到了显著效果。第二、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重视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以此来规范电子政务的发展。美国于1993年制定并颁布了《美国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1994年又提出了《政府资讯科技服务远景》,从而确定了美国联邦政府推动电子政府发展目标。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纲领”,对未来的政府信息化作出了周密的安排。英国在1996年颁布“绿皮书”,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作出了系统规划,并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目标。加拿大在1994年由工业部长提出了一份有关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框架,其中有关政府信息化的问题被作为主要内容。日本在1993年制定了《行政资讯推进共同事项行动计划》,提出了政府信息化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994年由内阁通过的《行政资讯推进基本计划》;第二个

层次是1995年由行政资讯跨省厅委员会通过的《行政资讯推进共同事项行动计划》;第三个层次是各厅省提出的本部门推动行政资讯计划的具体行动计划和方案。第三、注重实际应用,并把为企业、公众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放在重要地位。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为此,发达国家在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把改善传统的公共服务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美国把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取用信息服务作为重点,并提出,要按照民众的方便宋组织政府信息的提供,以帮助公民“一站式”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并提出要建立全国性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取用信息服务以及跨政府部门的申请与纳税处理系统和电子邮递系统等。英国提出在增进政府机制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同时,建立起政府的信息服务中心,提供单一窗口式服务,发展数字签章、认证、数码电视等。法国提出要开放政府信息,通过网络为社会提供各种窗口式服务。加拿大把电子化政府的核心信息基本框架定位在:一是共同性电子商务信息基本框架及服务;二是单一窗口创新措施的支持服务,即“一站到底”服务中心的支持服务,共同信息服务站支持服务;三是网络合理化和管理服务,如各种通讯服务,网络管理主控中心服务以及骨干网络服务等;四是资料处理设施管理服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在确定电子政务的目标时,把电子化服务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他们认为,在电子化政府战略中,如果没有为公民服务、以及运行效率衡量的目标,电子政务的发展就将是失败的。

第四、在具体实施方面,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分阶段实施的策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比如美国,把电子政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主要是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简单的事务处理,以及有限的技术复杂程度;第二阶段,要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更复杂的事务处理,实现初步协作,技术复杂程度也逐步提高;第三阶段,要实现政府业务的重组,建立集成系统以及复杂的技术体系;第四阶段,要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互动式交流与服务,与此同时,建立高度复杂的技术支持系统。按照美国的规划,到2005年将有35%的政府将处于第二阶段,到2010年,绝大多数现有政府部门将按照电子政府的要求,被改造。这说明电子政府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像发达国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步实施。

通过以上对当代发达国家电子化政府发展趋势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发达国家不仅高度重视政府治理的变革,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而且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在电子化政府建设方面,虽然各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改革现有的行政程序、运用信息手段、建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公共服务、实现一线式不受时空限制的服务、体现行政民主以及实现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和资源共享等、提供办事效率和透明度等方面,则是十分相似的。这说明,运用电子政务这种手段,改造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满足民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新的要求,而且在适应知

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升本国的竞争力方面,也已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家庭的运用相对滞后,但目前的发展势头很猛,整体看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我国推动政府信息化和发展电子政务的方针和政策看,国家制定的一些政策已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推进电子政务、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早在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5年规划,对我国政府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主要包括:

第一、总体目标。根据我国的国情,大体用3—5年时间建设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的政务信息化枢纽框架。“三网一库”是指: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国务院办公厅与各地区、各部门连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

第二、指导原则。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方针和政策,我国推动政府信息化的指导原则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安全保密”。所谓“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是指要以需求作为动力,以应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中要善于捕捉和发掘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和领导科学决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并通过系统应用的成果不断推进系统建设的深入发展。

所谓“统一规划,协同建设”,是指政府信息化建设必须在国务院的指导下统一规划,由各地区、各部门遵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协同建设,共同发展,以便使这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

所谓“资源共享,安全保密”,是指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中,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系统建设的要求,从政务信息化的全局出发,打破条块分割,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要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安全保密的法规,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

第三,主要任务。按照国务院制定的5年发展规划,我国政务信息化的任务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领域:一是大力推进政府业务的应用建设。具体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应用系统建设、公文、信息无纸化传输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以及办公决策服务系统。二是加强政府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建设。三是筹建办公业务

资源网及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网站。四是建立和完善共享信息资源库。五是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工作。六是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七是抓好与系统建设和应用相关的法规工作

第四,保障措施。为了有效推动政务信息化,国务院还就有关的保障措施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建设经费的落实等。

应当指出,国家制定的上述有关推动政府信息化和发展电子政务的相关政策,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显著成效,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府信息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是在上述政策导向下,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这突出地表现在:

一是以“金”字头为代表的多项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金桥、金关、金卡和金税等信息化重大工程。金桥工程是直接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服务,通过建设政府的专用基础通讯网,实现政府之间的相互连接。计划建成一个连接全国各省市区、400多个城市,与几十个部委互联的专用网。金关工程主要是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到1999年,已实现了银行、外汇管理机构以及海关的计算机联网,在关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卡工程是推动银行卡跨行业务的联营工作,现已取得了重要进展。金税工程的首期工程已经完成,主要是建立税务系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

二是政府上网工程初具规模。在“金”字系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从1999年起,在全国普遍实行了政府上网工程。到2001年,全国绝大多数乡级以下政府都设有站点,并通过网站,向社会发布信息,有的还开始提供在线服务。

三是一些地区、部门在政府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各地在推动政府信息化方面正在全面起步。目前政府信息化步伐较快的地区和部门有:广东、上海、北京、天津、青岛以及国务院一些与金字号有关的部委等。比如,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建成了深圳信息网。该网络充分利用邮电通信网、有线电视网、无线数据网、卫星网四大通讯网络,构筑起全市政府部门统一的公共通讯网络平台,成为涵盖市5套班子、6个区以及88个局委办,汇集几十个各类数据库的面向21世纪的动态信息资源交汇体系。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公共交换服务、虚拟专网、电子公务服务、市领导办公服务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多点电视会议服务系统、接入和信息发布系统、数字视频广播服务等。北京市至2000年底,已初步建成了公用信息平台和政务信息网络。具体表现在:建立于包括企业、人口、税收、统计、车辆、人才、市政等各种管理的一批信息数据库;全市123个机关、单位均在首都公用信息网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各级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等。2001年初,北京市政府又提出,力争在明、后两年内,基本实现面向企业和公众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上网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

公。在此基础上,再用三年时间,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从而基本实现政务信息化。我国的政府信息化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且地区、部门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尚属于电子政务的初始阶段,或曰起步阶段。

三、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国电子政务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还要清楚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有四个问题:

一是政府公务员的观念有待提高。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对传统行政权力的行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督作用。正是这一点,也容易引起少数公务员的抵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新观念,主动接受电子政务这一新的管理手段,将是对公务员的权力观、利益观的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是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障碍。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障碍,换句话说,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电子政务的推进才真正具有意义。三是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是国外发展电子政务普遍的一条经验。我国虽然在这方面作出过一些具体规定,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政府信息化的中长期总体规划,特别是有关统一的技术标准方面,几乎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如果继续让这种各搞一套的局面发展下去,将来政府间、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势必难以实现,以至于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与此相联系,由于我国的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现象严重,还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如基础网络等,如何在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下,整合现有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战,成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关键所在。

四是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公务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进行了一列系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公务员的计算机知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从公务员的文化知识来看,经过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近1.7万名公务员虽然有65%以上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但在地方政府,则相对较低,近500万公务员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

只占10%。即使一些学历较高的公务员,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较欠缺。据国家行政学院对司局长培训班的一项调查,大体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这说明在推进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是三个问题:

一是政府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电子政务结构的复杂性。因为未来的电子政务,要实现的是“一站式”的办理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这就需要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做到“一线式服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施中,只有高度重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才能稳步推进,取得良好的效果。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意味着,我国电子政务的推进,必须建立在分步实施,有选择地重点突破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有可能走许多弯路。

二是我国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低,包括电子商务发展也较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电子政务的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政府信息化的推进,必须建立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因为政府信息化很难孤立地进行,离开企业、社会乃至个人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就将失去基础。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不仅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即使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也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产生某些制约因素。

三是信息安全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与电子商务相比,电子政务对信息的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整体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而政府的信息安全技术又必须由我们自主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电于政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下决心自主地研制保障信息安全的产品,掌握这方面的世界先进技术,才能为政府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很显然,这方面我国目前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四、我国推动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实施的策略选择 1.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公共管理目标的确立

所谓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模式,是指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定位。按照公共行政的一般理论,政府在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涉及的是社会的公共领域,即: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从国外20年来行政改革的实践看,传统的公共行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公共行政发展到公共管理。其主要标志是:政府一改过去对社会过多包揽的做法,而是更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政府的职责主要集中在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由过去的政府独家垄断,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管理方

式,大量地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并把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如成本效益、投入产出等引入政府管理中来。

我国政府在加人世贸组织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打破政府垄断,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政府有计划地从一些竞争性行业中退出等,也反映了这一改革的潮流和发展趋势。这说明,公共行政所发生的上述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推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选择尤为重要。发达国家发展电子政务主要是围绕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进行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发展电子政务应适当偏重规范管理行为,强化行政监督这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廉政建设和转变作风。从长远来看,按照我国的国情,电子政务的公共管理目标可定位为:“规模适度、管理科学、不断追求行政管理的廉洁和规范化、公共服务的高效和最大化。”所谓规模适度,是指对政府的规模要进行严格地控制,防止政府规模的过度膨胀。所谓管理科学,就是指政府在对社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管理规律,尽量简化环节,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所谓不断追求行政管理的廉洁和规范化、公共服务的高效和最大化,是指通过电子政务的发展,制约政府行为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促进政府廉政建设和制度创新,不断拓展政府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和项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社会和公众的满意度。2.电子政务应用领域的选择

在推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应用领域的确定和选择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按照我国的国情,在确定电子政务的应用中,既要考虑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也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好重点和突破点。按照这样的原则,我们认为,从长远看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可以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在具体实施中,则要根据管理的实际,有所选择,确定突破的重点,以滚动式的方式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这六个领域:

一是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应用服务及信息发布。主要包括: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提供查询;面向社会的各类信访、建议、反馈以及数据收集和统计系统;面向社会的各类项目申报、申请;相关文件、法规的发布、查询;各类公共服务性业务的信息发布和实施,如工商管理、税务管理、保险管理、城建管理等。

二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应用。主要包括:各级政府间的公文信息审核、传递系统;各级政府间的多媒体信息应用平台,如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交换等;同级政府间的公文传递、信息交换。

三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政府内部的公文流转、审核、处理系统;政府内部的各类专项业务管理系统,如日程安排、会议管理、机关事务管理等;政府内部面向不同管理层的统计、分析系统。

四是涉及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机要、秘密文件及相关管理系统;领导事务管理系统,如日程安排、个人信息;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分析、如日程安排、个人信息;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分析、决策处理系统;涉及国家重大事务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五是政府电子化采购,即政府电子商务的运用。

六是要大力发展电于社区,通过信息手段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很显然,上述六大应用领域在实施中应该有侧重、有重点,不可能齐头并进,而要有选择地逐步推进。

3.电子政务实施的具体策略选择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具体实施策略的选择。按照我们的调研,目前电子政务的推进,关键要解决三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或者从三个方面深入:

第一,要尽快制定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技术标准。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如果各自为战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改变,后果将是难以设想的。在制定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时,不仅要有相关部门的领导、IT专家参与,还要吸收行政管理专家参与,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规划更具有权威性。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电子政务的建设方面应注意和防止的是不要认为设备愈先进愈好,以至于盲目地追求硬件设备的档次。实际上,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强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在——定的整体规划下进行,绝不意味着要简单地追求硬件设施的先进性,而是强调未来的可连接性和整体布局、应用的合理性,否则就可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偏离子方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有的专家提出,中国目前发展电子政务应本着“有用、适用和好用”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按照“有用”的原则发展电子政务,不去追求设施的高档次;在中部,可以按照“适用”的原则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按照“好用”的原则提高电子政务的水平,有些设备可以配置的高一些。上述看法,我们认为比较符合我国国情,有一定道理。

第二,要注重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条件。所谓电子政务的体制条件,是指我们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切不可将现有的政府管理、运作的框架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者按照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将电子手段加入其中。而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创造好的体制条件。特别在加入 WTO后,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这方面,关键要解决好职能的科学配置、组织机构的整合以及行政流程的重组等三个问题。

从政府职能的科学配置来看,核心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发展电子政务的要求,以及我国加入WTO面临的客观环境,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有三个问题急需解决: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职能意识。其次,在行政体系内部,要合理界定和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再次,在重新界定政府职能中,要把政府职能的转变放在关键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上述三个问题解决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政府组织机构的整合来看,关键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通过组织整合,使政府机构的运行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的需要。

从行政流程的重组来看,要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传统行政流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简便、透明和高效”客观要求。在这方面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部门工作规范;其次,对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再次,要制定有关政务公开的具体实施办法,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最后,要认真清理收费项目,改革收费管理制度。只有在上述四个领域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行政流程的改革才有可能真正深入下去。

第三,要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组织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在这方面,同样需要统一规划和协调。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中国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不可能全面开花,齐头并进,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但究竟那些是国家首先必须实现电子政务的领域,或者那些重点公共服务事项是必须优先发展的领域,这些都必须通过国家的相关规划或政策予以规定,否则,就可能出现某些混乱。根据我们的研究,电子政务在某一具体行业的建设相对较容易,比如目前我国的工商、税务、金融、海关等领域的一些电子化管理等,但是要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特别是某项公共服务涉及多个部门的在线服务,难度就要大的多,这不仅对公共管理本身提出很高要求,而且对电子政务的技术、安全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可见,我们在电子政务的具体实施中,必须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稳步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进行这项开创性工作成功的保证。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在电子政务的具体实施中,关键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要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统一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必要时要采取一些断然措施;二是继续抓好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三是在抓紧制定有关政府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同时,关键要筛选一些直接关系企业或民众利益的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服务项目,作为实现互联互通的突破点,率先在某些服务项目上实施在线服务,并使其服务领域逐步扩大。这种滚动式的发展思路,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也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稳步推进。(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信息化建设课题组

第四篇:混凝土搅拌站改造及效果评测

混凝土搅拌站改造及效果评测

随着市场饱和,商品混凝土产能过剩,搅拌设备使用成本变高的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混凝土搅拌站需要对自身进行自查,通过进行一些列的改造。这些改造不是针对于某一具体型号,而是要针对全部的行业设备,只有解决了搅拌站的通病,才能让设备真正的再次具备生产力,实现企业价值。

那么搅拌站在改造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呢?那自然是要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来设计,根据市场反馈,得出的重点放在环境保护,控制系统,和称量单元这三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称量系统,搅拌站的称量系统主要包括的就是骨料称量,粉料称量,以及水和外加剂的称量,用到的设备分别是配料机,称量料斗,传感器,控制系统等设备。

1.先说骨料称量,目前骨料的称量是在配料机中完成的,配料机为了能够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称量精度,使用了双下料口设计,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控制下料量和下料速度,比如当骨料快达到称量精度的时候时,可以逐步关闭下料孔,使调控更加精确。

2.在粉料和液料的称量过程中,使得每一种粉料都单独进行称量。水与外加剂也要进行分别称量,不过外加剂的称量料斗往往都在水称量料斗之上,这种设计让外加剂完成称量之后,可以快速进入水称量料斗混合,然后一起进入搅拌筒内。目前,国内搅拌站都进行了这样的改造,并且搭配新型成良成,通过进口卸料蝶阀,进口气缸进行检测,有效防止堵塞,腐蚀,增强了使用寿命。

控制系统上核心设备之一,由于之前的各种中小型设备控制室相对简单,采取的虽然也是集中式微机处理,不过如25搅拌站,或者是大一点的60搅拌站,控制室配备的是单机和工控台相结合,在工作量不大的时候,使用工控台手动控制反而更加灵便。不过随着中小型设备在预拌混凝土厂重要性增加,搅拌站控制室改造为双微机集中控制系统,依然保留工控台,但是与大型搅拌站同样配备了两台计算机,分辨用于报表与监控功能,让操作员的工作不至于过于忙乱。

最后一起来谈谈重要的环保改造对于混凝土搅拌站的意义。

现在,只要打开有关混凝土搅拌站的新闻,大部分的内容都与整改取缔这样的词挂钩,其中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环保不达标,没有环评资质。一个地级市,拥有60多家不合资质的混凝土搅拌站,其中大部分都是环评问题。那么购买一台环保型搅拌站成本真的那么高吗?以至于冒着被取缔的风险也不愿投资。

其实环保型搅拌站也是从基础搅拌站上改造而来的,所以价格方面不会差太多,整站和骨料提升系统的封闭除尘下来也就几万块钱,并没有要求企业进行过度的投入。那么环保型改造的具体方案都是哪些呢?

1.骨料输送系统改造。

因为购入的砂石骨料大部分并没有经过洗砂机的清理,所以飞尘的含量是特别大的,所以在骨料的存储阶段,就要注意防风,风尘,骨料的输送阶段尤其是防尘工作的重点,因为在皮带输送机上有一定的倾斜角,尘土容易飞扬飘洒,一般方法就是增加封闭和水雾防尘。出料口和进料口配备强力吸尘设备就可以了。

次。

2.粉料的称量和运输

一般水泥仓,粉煤灰仓的场地都有除尘器,除尘器定期清理,防止除尘堵塞,检测水泥仓内的气压,防止堵塞安全阀和除尘器造成水泥仓内压强过大。在输送称量的时候,因为主机外壳封闭,有效降低了粉尘外溢,不过还可以增加负压脉冲除尘器来增加除尘效果,在搅拌主机处也要增设除尘网来过滤通风。

目前,通过对称量,控制系统,以及环保性的改造,国内的搅拌站在整体水平上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搅拌站经过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为高效的控制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协调工作配合,而称量改造是混凝土的质量提升,从而提升搅拌站的综合竞争力,而环境的改善则是让企业甩掉了“污染”的帽子,能够让企业更加关注于产品本身。根据行业研究,未来,搅拌站要完成上述的三个改造还要在一些细节处进行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消耗。

第五篇: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沈阳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三维应急指挥及综合演练平台 项目单位(公章):沈阳市消防局

地址及邮编:沈阳市沈河区小北关街202巷14号 法定代表人:牛晋丛 财务负责人:谢连卫 项目负责人:陶亮 项目联系人:陶亮

联系人电话: 88390167 手机:*** 填报时间:2013年10月10日

沈阳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维应急指挥及综合演练平台

(一)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相应的提高。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进程,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城市建设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城市公共安全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权威资料统计,在公共安全中城市火灾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于火灾,每年给出我国所造成的损失达几十亿元之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城市建设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人口居住越来越密集,各种燃烧物的种类与性质日趋复杂,建筑、道路、水源等要素中的不定因素大大增多,因此偶发性火灾频频发生,这给消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当遇到火灾事故时,指挥员没有预案,凭临场指挥,缺少临场指挥的科技依据,这就增加了灭火的盲目性,降低了灭火救援的成功率。

为了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快速救援,每年我国在消防安防的宣传教育及部队培训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针对这样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我公司将当今世界先进的模拟仿真技术融合使用到日常消防培训演练系统中,可开发一系列满足不同需求的消防培训系统。

(二)需求分析

如何强化我国重大事故应急演习机制,以开放式演习方式代替照本宣科式的表演性演习方式,积累应急演习的经验,找出应急体系中的弱点,是目前应急体系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应急仿真演练系统通过对各类灾害数值模拟和人员行为数值模拟的仿真,在虚拟空间中仿真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灾害环境中可能做出的各种反应;并在演练平台上,在最大限度仿真实际灾害的条件下,开展应急演练。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数字化应急预案。应急仿真演练系统可以用来训练各级决策与指挥人员、事故处置人员,发现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和评估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应急能力。系统可以使企事业单位能够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协调能力和应急能力,使应急演练科学化、智能化、虚拟化。

该系统结合市消防工作的特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场景中模拟设置了不同火灾场景,使消防人员在近似实战的逼真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为将来更加主动灵活的应付复杂的火场情况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平台建设目标是为了满足应急演练和各种预案落实和考核的需要,建立在虚拟现实和灾害仿真技术的基础之上。系统通过对灾害现场和灾害过程的模拟仿真,为参训者在计算机系统上提供执行各项应急救援任务的虚拟环境。参训者在此环境中按照职能和任务的不同,模拟不同的角色,各角色相互合作,协同训练,完成所设定的任务。

该系统主要采用几何建模方法和建模软件3Dmax、Creator,基于OpenGL技术,根据实际数据和参数创建三维场景模型,建立了典型的火灾事故烟火模型、灭火救援人员、器材装备模型等,实现三维模拟火场环境的设置和实施显示、场景漫游、试点控制与切换,具有创新性。本系统软件,实现了三维虚拟场景内自由游历、随时查询储罐和各类消防设施的信息,不同时段的场景设置、不同火灾下的烟火效果以及交互式控制灭火救援力量的部署,包括添加、删除、移动车辆、移动炮和消防队员的位置,同时控制消防水枪的射程和方位。

(三)系统总体建设

3.1建设原则

 全局性和整体性

从整体的业务职能和内部管理及群众和政府的要求出发,使全市重点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实现重点单位数据信息化,发挥系统在政府信息化工程和城市化管理信息化工程的作用,把系统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管理与决策的核心工具。具体表现在:系统建设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各分系统层次清楚,综合考虑整体软、硬件功能的优化配置,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功能完整和逻辑一致。

 标准化与规范化

系统建设严格依照国家法律相关的操作规范,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应的接口标准。具备国际化标准的网络协议、软件体系结构和接口,保证系统能与其他系统进行快速、顺利的信息交换,便于系统扩展和升级。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建设部和信息产业部有关要求,制定统一、完善的技术规范和业务标准,包括业务分类、数据分

享、数据定义、数据安全等标准,为上级主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各相关业务系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和信息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以后实现更好的消防管理系统预留升级空间,以便持续性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 实用性

系统建设的目的是能够实现管理工作全面信息化,而不是搞科研,搞科研只要能够在技术上实现一些突破,实用化是下一步的工作。

 先进性

为保证系统随业务拓展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当前先进成熟的数据存储方案、数据管理方案、软件开发解决方案和网络集成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与发挥系统的优势作用;系统建成后应在我国目前消防行业中居领先水平。

 安全性

在发挥信息资源共享和集成优势的同时,必须要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包括主机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数据安全与恢复、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安全与控制,以及连接互联网的WEB访问服务的安全性。保证系统数据及网络的安全,防止病毒侵入、非法用户访问和恶意破坏;系统必须具有完备的数据保护和备份机制,采用各种级别的权限管理机制,自动记录用户的访问情况和操作记录;为保证合法用户错误操作而引起的系统错误,系统必须具备足够的容错能力和回滚能力,保证系统及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 可靠性

为保证系统数据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系统应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数据备份、恢复和容灾机制,保

证系统稳定无误地正常运转,确保系统数据万无一失,不能因某个误操作或某个突发事件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瘫痪。

 开放性

系统硬件、网络、数据库、应用服务平台产品应选择遵循开放性标准的产品,选择范围广,易于系统的互连、扩充及升级。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的系统配置和自我适应能力。

 扩充性

系统主机、网络、数据库产品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升级和扩充,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利用已有的各种硬件资源。应用软件设计应根据实际应用,采用多层、模块化、组件式或其他高效的结构设计,在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充性的基础上,还要确保系统的运行性能和响应速度。

 经济性

系统建设要求在先进实用的基础上做到经济可行,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效益。系统建设在数据库设计、系统开发、系统维护、软硬件配置上充分考虑实现全部功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选择性价比高的软件,同时考虑将来软件升级的费用,根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设计系统,从而缩短软件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特别是在系统建成后,从面向于消防的管理服务转向面向全社会服务而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 保护现有投资

局内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在网络和软件系统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因此在建设新系统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数据资源,网络和硬件方面更有保证有效的利用;在软件系统方面尽可能做到平滑过

渡,在过渡期间要保证接口连通;在数据资源方面要做到全部有效的继承和利用。

3.2系统功能及技术特点

(1)系统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工智慧模拟设置场景,为训练提供一个虚拟的训练场景,并在场景内设置相应的灾害或突发事故现象,包含地震导致地铁崩塌的意外事件。

(2)系统引入先进的3D 引擎提供更精致的游戏画面,建筑物、消防装备、救灾人员都逼真的出现在眼前。自由旋转角度与放大缩小功能提供了完全无死角的显示能力,用户可以顺利掌握现场状况。形成一个逼真的虚拟演练环境。

(3)系统中的气候系统可真实呈现天气状态,无论下雨、大风、起雾、干燥,这些气候的条件都会影响到能见度和火势的范围。

(4)系统凭藉最新的演算技术,建立了拟似真实火灾的现场状况,不论是「闪燃」或是「化学火灾」等特殊状况,都将在系统中发生,小队成员必须以正确的方式进入火场完成任务才能全身而退。

(5)系统为让消防人员更好、更准确地掌握消防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正确用途,在系统中设置了,在城市救援中常用到的大型云梯车、重型水罐、中低压、高低压泵消防车、小型云梯车、抢险救援车、泡沫车、抽水机、消防船、空中灭火机、空中泡沫式灭火机的模拟使用。根据火灾形式正确选择灭火器和灭火方式,同时掌握呼吸器、充气泵、破拆工具、隔热服、热像仪等急需装备。

(6)系统支持除了单机模式之外,透过网路连线或是区网对战可

以让多人同时进行演练,消防人员可以分组、或是一起合作消灭火势,救出受困的民众。

(7)演练系统提供针对不同角色进行训练的功能。根据登陆的不同角色,系统提供不同的能力和权限。根据在应对灾害时职责和所需能力的不同,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群众、社会救援力量、现场专业救援力量,指挥中心等。其中指挥的消防员类型共有 9 种,分别为:消防队员、搜救人员、搜救犬指挥员、手提探测器技术员、医务辅助人员、技术人员、HAZMAT 专家、前线消防员、毒气探测人员。针对各种不同的状况需要调派不同的专业人才前去解决,并可以对成员下达强制灭火、自由行动、破窗、使用云梯车、电力处置等等许多不同的指令。

(8)各个虚拟角色之间的会话模块。这些模块控制着各虚拟角色之间的会话原则,并允许伴随动作(头、眼、手等)自动添加至对话内容中。

(9)在环境因素和会话进程基础上,实时确定虚拟角色情绪状态的情绪模块。因此,虚拟角色可自动改变人物移动和举止的方式(即,神情更加紧张,更加直接等)。此外,还可以为每个需要考虑动画因素的虚拟角色指定一种个性特征。

(10)系统实现特勤专业技能的训练功能,主要包括:军用毒气事件和化学危险灾害事故的处置抢险;高层、地下、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灾的扑救;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火灾、爆炸事故的处置模拟。系统仿真模拟真实的事件发生,特勤队通过模拟使用特勤装备在处置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解决抢险救援过程中遇到和发现的各类问题,掌握装备器材使用,使消防特勤装备在实际抢险救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1)系统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效果,消防人员在不同的火灾场景

对不同人群进行逃生救援,进行疏导人员模拟、带领人员出入黑暗走廊,系统设置突发状况,消防人员要对突发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有效的救援方法,控制和有效的阻止人员伤亡。为现实救援做好全面准备。

(12)系统将真实火灾情况在屏幕上模拟,为上岗的实战队员提供一个检验与考核的平台。系统支持雾效和模拟光照效果。考核分为预案演练考核和突发事件演练考核。预案演练考核是根据预案演练的结果,对比已有预案,并产生考核结果。考评结果与演练记录均可进行保存、分发和查询。突发事件演练考核是在训练过程中或结束后,可由参加演练评审专家进行实时或事后点评,提供点评和记录工具。考评结果与演练记录均可进行保存、分发和查询。

(13)系统支持数据查询,在训练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查询模块目的是方便决策者查询、观看和使用这些数据。系统提供各种工具和功能,可方便对训练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观看和数据查询。

(14)系统建设重点单位三维场景数据库,完善沈阳市建筑物内部三维基础数据库。

下载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提出......

    中国电子政务应用调查报告

    中国电子政务应用调查报告【摘 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探索中。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务透明度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作为国......

    中国电子政务分析报告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1、电子政务的概念、性质和意义 关于电子政务( Electronic Government(E-Government))的概念,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叫法也各异,如......

    视频《老外评测中国零食》观后感

    视频《老外评测中国零食》观后感在这段视频里,一个老外吃了中国的香肠、火腿肠、鱼干和真空包装的臭豆腐,在老外吃到臭豆腐的时候居然呕吐了,老外给这几样零食评分的最高分是鱼......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 1.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中国政府控制人口的努力在下个世纪将充分显现出来。1950年,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22%,1998年为21%,......

    中国落后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

    一、落后地区开展电子政务的重要意义, 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意识,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这一点尤为重要。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开展需要人来推动,另一方面,在电子......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一、概述 1、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

    中国网上药店研究报告doc

    2010中国网上药店研究报告 在许多连锁药店仍处于观望之时,今年上半年又有9家网上药店获得牌照,这比2009年颁发的8张还多,仅比2005年初至2008年底四年时间颁发的10张仅少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