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商务标准建设

时间:2019-05-14 10:3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电子商务标准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电子商务标准建设》。

第一篇:论电子商务标准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参

考选题

1、网络广告理论与应用研究

2、网络营销的应用研究

3、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模式研究

4、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5、网络广告研究

6、物流的电子商务化发展问题研究

7、对企业信息化的几点认识

8、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

9、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

10、打造我国电子商务基础服务产业

11、电子商务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12、国内企业信息化趋向成熟的五个标志

13、我国信息化发展呈现六大新特点

14、电子商务要加快人才培养

15、信息化的核心是电子商务

16、我国电子商务中的跨行电子支付

17、电子商务环境下证券交易的安全性策略及应用技术研究

18、基于商务网站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

19、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

20、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组织模式

2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B2B电子商务研究

22、网络时代商务代理的发展空间

23、中小型企业接轨电子商务的若干问题研究

24、门户网站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提供决策支持系统方案的研究

25、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研究

26、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物流研究

27、电子商务信息流优化研究

28、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的研究与构建

29、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30、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31、构建专业内容服务网站的思路及相关技术

32、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模式及对策

33、论电子商务标准建设

34、税务征管如何应付电子商务发展的挑战

35、国外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篇:0105026论电子商务标准建设(精选)

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

——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年·大连

论电子商务标准建设

马海群*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外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现状,详细考察了国外电子商

务标准的发展动态、结构与主要特点,明确阐明了我国建设电子商务标准的原则与方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标准引言

电子商务是一种基于因特网、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1],它是继因特网之后IT行业的又一热点。在网络环境下,基于不同交易平台的贸易各方欲完成交易过程,就必须对数据交换和流程交易进行规范定制,实现系统较互及贸易平台的互通互联,这种现实需求导致了电子商务标准的应运而生。国外大型的标准化组织及相关贸易组织如ISO、IEC、ITU、OECD、WIPO、IETF、W3C、EU等,都在积极地制订或推广应用有关电子商务标准[2],如IOTP、SET、XML等;一些国外大型企业如IBM、微软(制订非XML格式数据进行XML的转换和传送标准BizTalk)等,更是在电子商务标准的实施方面引导国际潮流。我国的有关机构如IP标准化研究组、上海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的电子商务分专业委员会等,也在积极开展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跟踪研究,并为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出谋献策;1999年5月,北京市技术监督局主持召开了“99北京电子商务标准化国际研讨会”[3],这是我国第一次以电子商务标准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对电子商务标准的关注程度、研究水平及国际交流的积极性。然而,我国至今未出台一部由本国自主制订的网络电子商务标准,与电子商务标准的有关洋名词如RosettaNet、CommerceNet、CommerceOne(均为国际性标准化机构)等,尚未被处于电子商务应用初级阶段的国内企业所认识和接受[4],这表明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研究远未形成规模,有关研究成果的应用性、适用面、系统性都存在不足。因此,抓住国际上电子商务标准尚未成熟之机,大力加强电子商务标准研究与制订,建设我国电子商务标准体系,以期最终能够参与国际化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实施,是我国标准化事业及IT产业当务之急的必然选择。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发展动态、结构与特点 *马海群,1964年出生,在职博士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法学、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

Email:mahaiqun@263.net

480

——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年·大连

2.1 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动态

从世界范围看,有关电子商务的标准均没有完全成熟,但标准化在国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特别是电子商务安全方面普遍呈现标准先行的局面。如美国政府很早就致力于密码技术的标准化,从1977年公布的数据加密标准DES开始,就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密码技术的联邦信息处理标准(FIPS),在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对密码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1998年7月,在美国政府发布的电子商务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些共同的标准,以确保网上购物的消费者享有与在商店购物的消费者同等权利[5]。目前,国外涉及到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的标准化组织及其制订的标准主要有:

(1)IETF制订的因特网开放贸易协议IOTP V1.0

IETF是ISO中专门制订与因特网协议和应用相关的标准的松散型标准化组织,它所通 过的标准被全世界广泛采用。1998年该机构成立了一个专门进行与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组(开放贸易研究组),并提交了开放贸易协议IOTP V1.0,同时进行了一些相关试验;该协议提供了因特网中电子商务的互操作框架[6]。

(2)W3C推出的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是国际性标准化组织W3C(World Wide Web Committee于1997 年12月推出的用于规定、认证和共享文件格式的数据交换标准,它提供了一种以标准方式互换多媒体文件的机制。XML是一种能够创建标记语言的语言,其特长在于描述任意层次结构的数据,或赋予原本杂乱的信息一种清晰而通用的结构,使得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处理更加方便快捷[7]。目前,美国已经有许多商业和非商业网站应用了XML技术。联合国有关机构也加入了推广应用XML标准的行列。

(3)联合电子支付项目JEPI

该项目是由W3C与CommerceNet合作开发的,目的是规范在购物之后和实际付费之 前进行的业务处理,主要是提供客户和商家之间选择支付协议并完成其接口功能,具有自动支付处理、协商等功能。

(4)安全电子交易规范SET

SET是由MasterCard和Visa两大国际信用卡组织于1996年伙同GTE、Netscape、IBM、Terisa Systems、Verisign、Microsoft、SAIC等一批大型跨国技术公司开发的解决电子交易安全的开放性技术规范,主要功能是保证用卡支付的安全性。由于众多企业的参与和使用,它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并被IETF认可。

此外,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信息处理联盟IFIP、世界消费者组织WCO等都在致力于制订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标准。

2.2 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国外电子商务标准主要涉及三个领域[8]:

(1)用户接口,主要包括:用户界面、图像、对话设计原则等;

(2)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交易协议、支付方式、安全机制、签名与鉴别、记录的核 查与保留等;

1——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年·大连

(3)数据及客体(包括组织机构、商品等)的定义与编码。

这三个领域基本覆盖了电子商务的信息流与资金流业务范围,但电子商务标准的实际 制订情况在这三个领域中的分布既不均衡也不系统,许多方面尚处于研究、试验过程中。就目前已出台和使用的电子商务标准来看,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安全方面,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网上安全支付标准,如PKI(公共密钥体系)、SSL(安全套接层协议)、SET(安全交易协议)、X5.95(帐户数字签名标准)、X.509(电子商务证书发放标准)、X.500(电子出版物目录查询标准)等。另一类安全认证标准,如ISO9594-8(密钥鉴别标准)、ISO10181(开放系统连接中的安全架构标准)、正在制订中的ISO13888(有关存证标准)。

从当前的市场应用情况看,国外电子商务标准则基本上分为两层:底层的数据交换标准和高层的面向流程的标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是目前用来做数据交换较有效的语言之一,它可以让网络间传送结构化资料变得和今天在网络上传送HTML页面一样简单。在电子商务领域,随着B2B的发展,企业间的数据交流将日趋频繁,XML正是解决异构数据库交流的理想方法。在实践中,不同行业的人们根据自己应用数据的习惯定义了不同的标记,形成了诸如cXML、ebXML、XCBL等一系列具有行业特性的数据描述语言,基于这些标准规范的数据,都能通过XML解析器相互通讯[9]。

有关商务流程的标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由多家企业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行业标准化组织,如RosettaNet、CommerceNet等;另一类来源于电子商务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如CommerceOne等。鉴于B2B商务过程中出现的经营方式各自为政的局面,RosettaNet制订了“开放式电子内容和交易标准”,以电子方式连接制造商及其供应商一提高贸易效率[10]。

2.3 国外电子商务标准制订的特点

从发展现状看,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合作或联合开发

ISO、IEC和UN/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都在致力于电子商务的标准化工作,三方曾就EDI及有关贸易单证标准领域进行合作。1998年11月三者又签署了一个电子商务领域有关标准化的理解备忘录MoU,MoU包括总体部分、三个附录及注册表;2000年3月,ITU加入MoU,增强国际合作力量[11]。国际化组织CALS和NATO CALS也参加了MoU的实施。1997年11月由国际商会举办的世界电子商务会议,则提出了一个电子商务规则文件——国际数字保证商务通则(GUIDEC)[12]。而有些标准化项目如JEPI、SET,则是国际性标准化组织及技术企业联合开发的结果。

(2)标准内容广泛

电子商务是一项综合性的新兴商务活动,涉及信息技术、金融、法律、市场等多种领 域,相关的标准必然呈现跨学科、跨行业特点,因而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十分庞杂。可以预见,电子商务标准集的建设将是未来阶段的主要任务。

(3)企业参与程度高

目前国际上广为采用的电子商务标准(包括已正式成为标准和尚处于试行中的草案 等),有许多都是由一些信息技术公司首先制订,并通过市场的开拓而由企业标准一跃成为 48

2——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年·大连

事实上的通用标准。据悉,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硬件公司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最近同意采用由世界最大的软件企业美国微软公司设计的电子商务标准,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两家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标准争端[13]。

当然,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发展中也存在一定局限,尽管较多的标准化组织和企业已在EDI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标准制订,但诸如网络服务、交易方法的标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建设原则与方式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止1999年10月,我国已颁布信息技术标准500多项,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然而也应看到,我国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相对薄弱,目前除一些EDI标准及部分有关网络标准是从国际相应标准等同或等效转换而来外,由我国自主制订的、直接与因特网电子商务相关的标准几乎空白

[14]。但可喜的是,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开始有所举动,据悉,我国信息产业部目前正在加紧制定电子商务标准[15],此次制定的标准,是由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组承担起草,主要参照了IETF的RFC 2801 及相关的国际标准文案。该技术体制主要规定B-C类电子商务的总体框架结构,包括总体结构、交易的通信流程等环节,制定该标准将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向产业化发展。鉴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态势,我们认为,应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采取灵活方式,加快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步伐。

建设电子商务标准的原则应包括:

(1)理清电子商务标准与技术法规的关系;

(2)在电子商务领域改变标准工作的滞后性,至少应与相关技术同步发展;

(3)相关标准要与国际接轨,应做到等同采用而不只是等效采用[15];

(4)从体系化角度建设电子商务标准集,包括网上支付、电子报关、文件传输、通信 协议等方面的标准,网络安全、IP电话、IP网络中的设备规范与测试标准等。

与此相适应的电子商务标准制订方式可以包括:

(1)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改革标准工作管理机制,推动标准化编制部门深入研究网络经济,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子商务标准制订工作,并建立标准维护机制。

(2)开放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体制,吸引更多的企业(包括吸引外资企业)与用户加入到标准研究与制订工作中,增强标准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3)积极选用国外先进电子商务标准,选用时应把握国际性、公共性、可测试性、安 全性等原则[16],提高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整体水平。结论

国内外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客观上存在着差距,但世界范围内因特网电子商务标准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例如,世界上第一个因特网商务标准(The Standard for Internet Commerce, Version 1.0)于1999年12月才刚刚出台[17]。因此我国的电子商务标准化建设走向全球化国际化,尚有较多的机遇和较广泛的应用领域。目前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企业加快电 483

——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年·大连

子商务化步伐,确定自身的内外业务流程规范;加强对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跟踪分析,及时掌握国外有关研究动态;在借鉴国外电子商务标准的基础上,制订适于本国又具国际化的电子商务标准。

参考文献

1蒋志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 1

2聂秀英.电子商务标准化进展.12http:///e-business/eb-info-6.htm

13http://.cn

14http:///dzshwfg/guifan/guifan7.htm

15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 569

16http://.cn/tech/business/99530202.htm

17http:///standard

18http://gem.qh.cninfo.net/dx15.ht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merce Standards

Ma Haiqu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150080)

Abstract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E-commerce standards domestic and abroad, this paper inspects minutely the developments, structure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mmerce standards in foreign countries.It also expound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merce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KeywordsE-CommerceE-Commerce Standard

484

第三篇: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建设标准

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乡镇网点管理细则

为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工作的规范化、统一化管理,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服务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本县所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站点。

一、定义

1.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位于农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当地村民提供商品代购、产品代销及其他便民服务的站点;

2.电商设备:为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项目运营,由县运营服务中心统一配置的设备,包括台式电脑、液晶电视、上网行为数据管理器、桌椅、门头等设备。

二、设备管理

1.乡镇服务网点的设备是县运营服务中心统一配置,乡镇服务站站长要对所有的运营设备有签收、审验和维护、保养的职责。

2.乡镇网点站长在收到设备的同时,即时审验并签接收单,并将配送单交给物流配送人员,如有配件不齐全或者破损,请及时与县运营中心联系告知。

3.各服务站站长要协助安装人员提前把背板安装好,并按要求把安装电脑、电视位置腾空,将需要安装的电脑、电视等设备放在该区域,等待安装人员安装。如未准备好,请提前通知县运营服务中心,保持电话畅通,便于安装人员联系,否则设备安装工作将会受到影响。

4.各服务站站长要加强对运营设备的学习,能够熟练使用,特别是要对公司的平台工具的使用,并熟练掌握电商平台服务内容及要求。

5.各服务站站长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保养工作,保证设备干净整洁。

6.各服务站点要保证设备全天开机,做到“开门开机,闭店关机”的要求,电脑、电视是为推广三农政策宣传及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的,严禁使用电脑、电视做无关电商运营的活动,如玩游戏、看电视节目等。

7.服务站门牌严禁加载其他的品牌名称。

8.网点设备不得随意加载与县服务中心电商运营无关的软件。

9.对于网点站长不能掌握服务技能,不能确保设备营业时间开机,不能定期维护保养设备的,不服从县运营服务中心管理的,县服务中心有权更换服务站站长。

三、服务要求

1.基本要求

(1)各服务站要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

(2)各服务站站长应当及时有效处理客户投诉、交易纠纷等,处理流程应公开,处理过程应有记录保存。

2.广告宣传

(1)服务站对外发布的商品信息内容应当合法,文字用词要规范;

(2)信息内容真实可靠;

(3)应当确保广告的时效性。

四、管理要求

一、管理机构

1.县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对农村电子服务站进行业务指导、运营及管理。

2.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应积极配合县运营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运营支撑及管理等。

二、管理职责

1.县运营服务中心承担以下职责:

(1)指导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管理档案库;

(2)规范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经营行为;

(3)定期对农村电子商务站进行检查与评估;

(4)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提供业务指导与培训;

(5)为农村电子服务站提供运营支撑及管理;

(6)建立日常网络安全管理、检查和维护制度,确保信息体系安全;

(7)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工作。

2.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承担以下职责:

(1)在经营服务活动中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经营的原则;

(2)定期向运营中心报送相关数据;

(3)经营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向县运营服务中心报告;

(4)定期对电商运营设备的清洁与保养。

五、业务要求

1.各乡镇网点服务站站长必须按照河北省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要求,每日上报相关数据。如果网点站长不能按要求上报。

2.网点站长必须按照县运营服务中心的要求参加会议和线上视频会议,如果不能按要求参加会议超过两个月的,县运营服务中心有权更换网点。

3.网点站长要及时有效的为村民传达政府相关政策,同时如实反馈村民的要求。

4.向村民宣传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各项服务功能、宣传农村电子商务的便捷,介绍电商平台商品的优点。

六、业务指导

1.宣传购物。

(1)主动在村里或者人多地方宣传和讲解,让村民对网购及农村电商有初步了解。

(2)利用电视设备进行视频宣传。

(3)定期在朋友圈转发公司微信公众号关于农村电商的资讯。

2.建立信任。拉动亲朋好友购物,培养电商平台购物购标杆,以眼见为实来建立村民对农村电商的信任。

3.培养习惯。利用物美价廉、种类繁多的优质商品,如纸巾、服装及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口碑相传建立,村民平台购物意识,养成网购的习惯。

4.产生依赖。有计划的组织村民在平台购物,让村民感受到平台购物的实惠便捷和对网购的依赖。

七、利润分享

1.网点站长与县运营中心通过工业品下行和服务下乡以及特色农产品上行来获取运营利润。

2.网点站长及时将村民的购物需求上报县运营服务中心,县运营中心依据上报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品质商品给村民。

3.网点站长应在当地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以及电商平台商品的介绍和推广。

4.网点站长应在当地收集本地特色农产品信息,扩大特色农产品上行的资源。

5.网点站长协助县运营中心做好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信息传达,促进便捷服务(网上缴费、保险、验车、快递、广告等服务)进农村,帮助村民脱贫增收,真正享受到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与红利。

第四篇: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建设标准

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乡镇网点管理细则

为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工作的规范化、统一化管理,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服务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本县所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站点。

一、定义

1.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位于农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当地村民提供商品代购、产品代销及其他便民服务的站点;

2.电商设备:为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项目运营,由县运营服务中心统一配置的设备,包括台式电脑、液晶电视、上网行为数据管理器、桌椅、门头等设备。

二、设备管理

1.乡镇服务网点的设备是县运营服务中心统一配置,乡镇服务站站长要对所有的运营设备有签收、审验和维护、保养的职责。

2.乡镇网点站长在收到设备的同时,即时审验并签接收单,并将配送单交给物流配送人员,如有配件不齐全或者破损,请及时与县运营中心联系告知。

3.各服务站站长要协助安装人员提前把背板安装好,并按要求把安装电脑、电视位置腾空,将需要安装的电脑、电视等设备放在该区域,等待安装人员安装。如未准备好,请提前通知县运营服务中心,保持电话畅通,便于安装人员联系,否则设备安装工作将会受到影响。

4.各服务站站长要加强对运营设备的学习,能够熟练使用,特别是要对公司的平台工具的使用,并熟练掌握电商平台服务内容及要求。

5.各服务站站长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保养工作,保证设备干净整洁。

6.各服务站点要保证设备全天开机,做到“开门开机,闭店关机”的要求,电脑、电视是为推广三农政策宣传及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的,严禁使用电脑、电视做无关电商运营的活动,如玩游戏、看电视节目等。7.服务站门牌严禁加载其他的品牌名称。

8.网点设备不得随意加载与县服务中心电商运营无关的软件。

9.对于网点站长不能掌握服务技能,不能确保设备营业时间开机,不能定期维护保养设备的,不服从县运营服务中心管理的,县服务中心有权更换服务站站长。

三、服务要求 1.基本要求

(1)各服务站要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

(2)各服务站站长应当及时有效处理客户投诉、交易纠纷等,处理流程应公开,处理过程应有记录保存。

2.广告宣传

(1)服务站对外发布的商品信息内容应当合法,文字用词要规范;(2)信息内容真实可靠;(3)应当确保广告的时效性。

四、管理要求

一、管理机构

1.县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对农村电子服务站进行业务指导、运营及管理。2.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应积极配合县运营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运营支撑及管理等。

二、管理职责

1.县运营服务中心承担以下职责:

(1)指导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管理档案库;(2)规范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经营行为;(3)定期对农村电子商务站进行检查与评估;(4)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提供业务指导与培训;(5)为农村电子服务站提供运营支撑及管理;

(6)建立日常网络安全管理、检查和维护制度,确保信息体系安全;(7)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工作。2.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承担以下职责:

(1)在经营服务活动中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经营的原则;(2)定期向运营中心报送相关数据;

(3)经营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向县运营服务中心报告;(4)定期对电商运营设备的清洁与保养。

五、业务要求

1.各乡镇网点服务站站长必须按照河北省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要求,每日上报相关数据。如果网点站长不能按要求上报。

2.网点站长必须按照县运营服务中心的要求参加会议和线上视频会议,如果不能按要求参加会议超过两个月的,县运营服务中心有权更换网点。

3.网点站长要及时有效的为村民传达政府相关政策,同时如实反馈村民的要求。4.向村民宣传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各项服务功能、宣传农村电子商务的便捷,介绍电商平台商品的优点。

六、业务指导 1.宣传购物。

(1)主动在村里或者人多地方宣传和讲解,让村民对网购及农村电商有初步了解。(2)利用电视设备进行视频宣传。

(3)定期在朋友圈转发公司微信公众号关于农村电商的资讯。

2.建立信任。拉动亲朋好友购物,培养电商平台购物购标杆,以眼见为实来建立村民对农村电商的信任。

3.培养习惯。利用物美价廉、种类繁多的优质商品,如纸巾、服装及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口碑相传建立,村民平台购物意识,养成网购的习惯。

4.产生依赖。有计划的组织村民在平台购物,让村民感受到平台购物的实惠便捷和对网购的依赖。

七、利润分享

1.网点站长与县运营中心通过工业品下行和服务下乡以及特色农产品上行来获取运营利润。

2.网点站长及时将村民的购物需求上报县运营服务中心,县运营中心依据上报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品质商品给村民。

3.网点站长应在当地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以及电商平台商品的介绍和推广。4.网点站长应在当地收集本地特色农产品信息,扩大特色农产品上行的资源。5.网点站长协助县运营中心做好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信息传达,促进便捷服务(网上缴费、保险、验车、快递、广告等服务)进农村,帮助村民脱贫增收,真正享受到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与红利。

第五篇:论电子商务陪审制度比较研究(范文)

现代陪审制度是国家司法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审判活动的重要制度,是现代司法民主和公民权利的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古老的雏形最初是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经过2000年的生长,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法律传统、文化影响下,发生很大变化。现代陪审制在西方国家运作各具特色,从中不但可以发现源于不同法律传统的司法制度的差别,而且还可看到法律移植和本土文化之间产生的耐人寻味的结果。今就陪审制度的古典形态、陪审制度的典型态度、陪审制度的变易形态、陪审制度的中国形态作一论述。

一、陪审制度的古典形态

从法律史的角度看陪审制度,我们不难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个西方文明的源头看到其形态的踪影。

(一)古希腊

顾准先生在他的《希腊城邦制度》一文中写道:“古希腊的梭伦首创了陪审法庭的新制度。原意当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公’其实际状况,不外行政官员于市集日在市场上审理讼案,而由有空暇时间的若干公民参加,但是把这种办法制度化起来,则是司法上民主化的重要措施。”〔1〕在梭伦改革之后,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改革”中,规定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和参政权可当选陪审员、“五百人大会”议员和行政官员,并建立陪审制度,为了使犯罪者得到公平审判,由每个部落从年满30岁以上的雅典公民中选举陪审员若干名,组成“陪审法庭”。凡遇重大案件,陪审员参与调查,后由陪审法院下设的委员会进行公平审判。〔2〕在“伯里克利立法”中,创设有5000人陪审员的法院,每50名陪审员设立一个分院,在审判中采取多数票表决制。

现以一个实例来看,古雅典陪审法庭的审理活动。公元前399年,年已七旬的哲人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整个案件完全是依照雅典城邦公律来审判的。起诉人是三位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依法指控苏格拉底不敬神和敬事新神,受到专门负责有关敬神审判的程序很复杂但又很民主。不同于现代,雅典的法庭不设法官,只设主持官,负责审判并维持法庭的秩序,判决的权力则在陪审团。陪审团成员从公民群体中抽签产生,挑选5000人。法庭开庭之日,城邦官员事先根据案件大小确定审判每件案件所需陪审团规模,从5000名陪审成员中抽签选出从5人至2000人不等,开庭之日,再以抽签将这些陪审员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审理不同的案件。开庭前每个陪审员都分得两块小金属牌,一个铸着“有罪”,一个铸着“无罪”。当双方提出证据后,陪审员把一块牌放入一个罐里,最后点数。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500人组成。

法庭上的审判同样不同于现代。先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最后如果判定被告有罪,则由原告和被告本人分别提出刑罚,再由陪审员投票选取其中之一作为最终的刑罚。苏格拉底在第一轮投票中以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随后提出对自己的处罚,即罚款100德拉克玛,理由是自己非但无罪反而有功。由于此一刑罚太不合情理,反而迫使部分本来同情他的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以360票对140票被判死刑。

用现代人眼光来看,苏格拉底之死形成难以解开之结。但是,一定要明确,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及陪审制,和现代民主政治及陪审团殊为不同,在现代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独立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腊民主政治中,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3〕

(二)古罗马

在意大利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表明,早在古罗马王政时期,库里亚民众会议就具有司法职能,民众会议主要在《严酷条款法》规定的申诉制度下启动它的司法功能。历史记载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执政官奥拉兹(Orazio)因杀死姐姐,被“敌对行为两人审委会”(du-ouviriperduellionis)判决犯有“敌对行为”,〔4〕奥拉兹提出“申诉”,得以在民众会议上重新争辩该案件。正是“申诉”导致以民众作为法官的诉讼程序的开始,使民众审判合法化。

在古罗马共和宪制时期,刑事诉讼程序进一步发展这种制度,出现了独立的陪审团。在“本波铜表”上记载:法律规定在索贿罪的审判中,应当挑选一个陪审团,由裁判官准备一份从骑士中选出的450名市民的名单,每个诉讼的控告人均应当从此名单中挑选100人,并将中选者名单通知被指控者,后者从该100人中选出50人组成陪审团。陪审团在诉讼结束时应提供表决意见:表示开释或判罚,裁判官不参加表决。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公元353年古罗马帝觉得陪审团权力太大,废除了该制度。公元476年西马罗帝国为日耳曼人所灭,其法律制度随之没落,散乱地存在于蛮族部落中。由此看来,“陪审”的概念和制度在古典意义上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罗马。虽然古典“陪审”还不具备现代陪审制度的涵义,但它是古希腊城邦和古罗马国家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直接民主的体现。正是这个文明的源头为欧洲的法律文化种植下民主的种子,形成了欧洲法律文化中由外行参与司法程序的传统,对后来欧洲法律和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并通过欧洲对世界地区产生影响。

二、陪审制度的典型形态

陪审制度是世界司法制度发展史中的一个源远流长的制度,也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的制度。一般以英美法系的英国和美国为其典型形态。

(一)英国

1·陪审制度的由来

陪审制度的出生地问题是法制史上的一长期争论不休,一直也没有确定结论的问题。但大多数著作则认为陪审团的真正出生地要到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大陆上寻找。具体地说,是在9世纪早期封建的法兰克王国,国王为了了解其统治情况而建立的一种询问制度。开始时,这个制度似乎更多地运用于行政,即强迫一些人向国王派出的官吏报告国王所欲了解的情况,后来它被运用于司法方面,由法官或行政长官挑选知道真相又诚实可信的若干人,宣誓讲出的案件真相,作为裁决该案件的依据。加洛林帝国崩溃后,这种制度传到了诺曼底新的公爵地,在这里,陪审制度的运用与在法兰克王国一样,是统治者维护其本身利益的一个特别严厉的工具。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尖锐的民族矛盾,使得统治者深深地感到了解民情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他们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大陆上使用多年的询问制度成为他们达到这一目的的得力工具。诺曼底征服不久,这种询问制度便出现于英格兰了,通过强迫村庄居民回答郡守的提问,许多对国王有价值的情报、“恶行者”、秘密犯罪以及居民对某些人怀疑等情况为国王及其官吏所获得。同时,这样做的结果,还使国王获得了财政上的利益。征服者威廉曾命令其官员逐村逐区地召集一些人询问土地、人口等情况,对这些询问的回答构成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末日审判书”,这对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的确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们看到,诺曼底征服后的一段时间里,陪审制度也主要应用于行政和财政方面,正因为如此,英国法学家给陪审团所下的定义是“一个由公共官吏订的,在发誓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的邻里组成的团体”。这里没有把它仅局限在司法方法。〔5〕

亨利二世(1154-1189)时期,陪审制在应用于行政财政事务的同时,广泛地应用于司法上。古典陪审团首次出现于土地诉讼中,其作用是证明国王的和平受到了破坏。当这样的诉讼出现时,法院便发给原告一种令状,命令他将邻居中与当事人无关的12人带到法院,发誓陈述真相,作出证明;可由司法大臣发布一个令状给争执土地所在郡的郡守,命令他召集12个“合法良民”,当巡回法院进入该郡时作出裁决,这个裁决就是对令状中所提问的争执土地的不法侵占是否发生的答复。1166年亨利二世克拉林顿诏令将陪审团要予以证明和控告的范围扩及几乎所有重大刑事案件。

2·早期陪审制度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早期陪审制度中陪审员的身份与其说是审判官不如说是证人。陪审员们作出的裁断,完全基于他们本人对争议事实的了解,这样一个案件陪审团的组成便受到了地理因素的限制,因为通常只有事件发生地周围的人才能够对事件真相有所了解。这样做的结果,甚至有时是控告人审判被控告者。在陪审团与法官的关系上,这个时期法官对陪审团的选择、权限以及人数有很大的自由处置权,他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意增加陪审员的数量,历史上曾发现过一个多达84人的陪审团。

陪审员的待遇也不能与后世同日而语:他们对于法院来说像是罪犯一样,起诉之后,陪审团被规定“不吃、不喝、不准生火或照明”或与别人交谈,直到他们达成协议。后来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有较大的改变。

第一,陪审团性质的变化。开始时它完全是作为证人组成的团体,后来,如果陪审团不知道事实真相(这种情况以前是不会有的),便给两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弄清事实真相。爱德华一世(1272-1307)时期以后,陪审员逐渐具有两种职能,既要就其所知事实加以说明,又要对证人向他们提供的证据作出裁判。陪审团的组成不再受地理因素的局限,而是从众多的陪审员中挑选12人组成小陪审团作出裁断。到了14世纪,陪审团的司法职能明显地占优势了。15世纪时,陪审员就完全成为裁断事实的法官了。这样,在英国司法体制中裁决事实与适用法律分开来,这一点构成了普通法国家与大陆国家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区别。

第二,陪审团地位的变化。陪审员尚具有证人色彩时其地位是低于法官的。现由于早期陪审制度系国王实行统治的得力工具,所以其地位很快上升,及至15世纪成为案件事实的裁判者时便与法官不相上下了。在陪审团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伯谢尔案(1670)首次作出陪审团不能因作出与法官意见相反的裁断而受处罚。1792年国会制定的“福克斯诽谤法”中甚至规定给予陪审团较法官更多的独立性,引起了瑟劳勋爵为首的一些法官们的强烈反对。

当然,陪审团在审理事实方面也并非为所欲为,在早期,如果陪审员在明知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与之相反的裁判,要受到所谓“剥夺刑”的处罚,即“其全体成员要被关进国王的监狱,其动产和所有物应被没收,其住所和房屋要被拆毁,树木应予砍伐,牧草应被铲除。”

第三,大陪审团与小陪审团的区别。早在1166年《克拉林顿条例》和1176年《诺珊姆顿条例》便规定每一个百户区要有12个“合法的人”报告他们所知道或听说的犯罪,他们不必对犯罪事实有所了解而只是反映嫌疑人在邻里中的声誉如何即可。1275年“威斯敏特条例”第一号规定“那些恶劣名声已公开的重罪犯,如拒绝将自己置于国王的诉讼中接受陪审团的调查,应作为拒绝服从国家的普通法而判处严重监禁”,一般认为这是英国大陪审团的开始。1352年爱德华三世颁布诏令禁止起诉陪审团(即大陪审团)参与制作判决,另设一个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这就是“小陪审团”。大陪审团审查起诉,小陪审团审理裁决事实这种分工延至近代。

纠纷发生后,原告将案件诉至普通法法院,然后由大陪审团审查批准起诉,双方当事人在法官和小陪审团面前陈述、答辩、举证,然后法官就案件有关问题向小陪审团作出指示,然后陪审团进入陪审团室就是否构成犯罪或侵权作出裁断,最后法官就适用法律问题作出判决,这就是英国陪审制的大概内容。曾几何时,这个制度作为国王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平民反对王权的武器。布莱克斯通将这一制度誉为“每一个英国人”“自由的伟大堡垒”,是人民的自由和国王特权之间的“强有力的和双重屏障”;凯姆顿勋爵这样提出陪审制度的不可成缺:“陪审团审判的确是我们自由宪政的基础;失之,整个大厦将毁于一旦。”〔6〕

3·陪审制度走向衰落

19世纪下半叶以来,陪审制度在英国走下坡路了。在民事诉讼方面,1854年的“普通程序法”规定只有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的情况下案件才由法官独任审理,到1873年“最高法院组织法”就已规定大部分民事案件免用陪审制度。1933年的“司法管理令”第6条把民事诉讼中可以要求陪审团审理的范围限制在侮辱、诽谤、恶意告发、错误关押、诱奸、破坏婚约等案件。即使在这些案件中,如果法院认为审判将包括对文件、账目或有关科学的或地方的调查的话,也可以拒绝使用陪审团。1948年民事诉讼中的陪审制被正式废除了。

刑事诉讼方面,大陪审团于1933年颁布《裁判管理法》对大陪审团职能进行了严格限制,其审查起诉的职能由治安法院行使。虽然法院仍规定17岁以上的具有普通法上陪审团审判权利的人,其权利未经同意不得剥夺,但是目前,只有3%的刑事审判使用陪审团。1977年“刑事法”规定了刑事案件审判中必须有陪审团、只能简单审判和两者皆可的三种情况,属于第一类的只有谋杀、凶杀和q####j案。这样,昔日被资产阶级思想家、法学家热情讴歌的“自由的堡垒”、“人权的屏障”的陪审制度在前后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衰落下去了。什么力量除掉了陪审团神圣的光环,甚至使它在许多方面受到了冷遇呢?大致有以下原因:

第一,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更使他们重新考虑革命时期为了争取同盟军而提出来的一些口号和根据启蒙时期的原则建立的一些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社会各方面因素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一些有利于保护人权的制度受到了怀疑和限制。这种情况不只是英国一国,也不仅限于陪审这一种制度。这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趋向性潮流是陪审制度在英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犯罪率不断上升,诉讼增多,司法机关迫切要求缩短诉讼时间以减少案件的积压。而陪审由于要选出陪审员,要由双方当事人提出回避要求,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评议、作裁断(无法达到协议则解散该陪审团,召集一个新的陪审团)等过程,往往使诉讼旷日持久,两方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而且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证据简单的犯罪,如与交通有关的一些犯罪,在这类诉讼中,陪审团形同装饰品。另外,许多陪审员本身似乎对他们的职务也不感兴趣,因为虽然有旅费津贴和收入损失的补偿,然而耗费许多时间的审判还是常常给他们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这是原因之二。

第三,审理需要专业知识。科学的发展,使得一些案件的审理需要某些专业方面的知识,而现在确定某一案件的陪审团成员的方法常使一些外行来充任鉴定这些证据的法官。伦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戴文斯曾撰文记述了他当陪审员的经历,一个案件就因为陪审团的一半成员对指印证据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无法作出裁断而终将被告释放。另外,陪审团构成的不确定性,同一种案由不同的人组成陪审团审理,其裁断可能有所不同,也难免带来一些混乱。有人研究,对被告人,青年人往往比老年人有更多的同情;体力劳动者作出的决定异于白领阶层,妇女常与男子有别。这样,被告方便利用要求回避以得到有利于自己的陪审团,带来了一些弊端。这是原因之三。

很久以来,人们对陪审制度的利弊得失就有许多争论,主要集中在:第一是关于陪审团所起作用的评价问题。拥护者认为它提供了一个公民体验司法的重要机会。它缓和了确定性判决的严厉性,并有利于和解当事人双方的敌意,使得判决更加持久。另外,它还是公正的保证,因为贿赂12个人比1个人要困难很多。反对者则认为陪审团对公民来说是一个不公平的负担,它费资太高,同时使诉讼没完没了地拖延。第二个问题是有关陪审团和法官办案优劣的争论。反对者认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具有更高知识水平和更多经验的法官,比没有持久责任的陪审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和事实。拥护者则争辩道,12个大脑要优于1个,陪审团在才智方面要胜过它的单个成员,而且,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但不是陪审团的缺点,反而是优点,因为它能够保证每次清新的观念,从而避免那些有可能影响司法观察力的陈规旧习。争论的第三点是关于陪审团对法律的解释问题。反对者认为陪审团不会忠于法律,这或者是因为它不理解法律,或者因为它不喜欢法律,它使得司法不稳定,会导致一个人治的政府而不是法治的政府,而这是与英美政治传统格格不入的。拥护者则认为灵活性正是陪审团的持久特点,正是依靠它,严格的、一般的法律才能在司法实践中与特殊的案件相结合。法治是指法律精神的统治,而不应拘泥于文字。以上两派的观点看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认为反对陪审团的观点和学说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也是陪审制度衰落的一个原因。

(二)美国

1·陪审制度的宪法保障

现代的陪审制度虽然诞生于英国,但它的充分发展和运作却在美国。从美国的殖民革命史和建国史中,可以看到陪审制度在美国的地位和作用。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陪审制度成为美国人民民主权利的象征,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载入美国宪法中。从此,陪审制度在美国生根,成为美国司法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历了200多年历史。

美国司法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一些直接涉及公民人权和自由的诉讼行为上升到宪法高度,为公民在诉讼中的权利提供宪法性的保障。这些保障集中体现在宪法前10条修正案(又称权利法案)。概括起来对陪审制度的保障主要表现在宪法第3条第2款,宪法修正案的第5条、第6条和第7条。“权利法案”最初被认为只适用于联邦政府,各州的诉讼受州宪法和法律调整,1868年宪法修正案第14条被通过,规定“各州不得制定或施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特权与豁免的法律。也不得未经正当的法律程序,即行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并在其辖区内,也不得否认任何人应享有法律上的同等保护。”最高法院通过杜尼诉罗塞纳一案确认,根据修正案第14条“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权利法案”中关于基本人权的保障,除了经大陪审团提起公诉和禁止课以过多保释金和罚金的权利外,同样适用于在州司法系统进行的诉讼。

2·美国陪审制度的运作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和50个州政府都可以制定和实施法律。美国同时存在51套法院系统,司法程序存在多样性。因此,其陪审制度不仅在民事和刑事程序有区别,而且在不同的辖区之间也存在区别。除了联邦宪法所规定的情况外,各个辖区按自己的宪法和司法体制设计和运作陪审制度。

第一,大陪审团制度。在刑事诉讼中,根据联邦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非经大陪审团提起公诉,人民不受死罪或因重罪而被剥夺部分公权之审判……亦不得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使其丧失生命……。”这表明在联邦司法系统中,没有大陪审团制作的控告书,不得进行刑事诉讼。各州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适用此制度开始正式的刑事诉讼程序。

美国可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保留大陪审团的国家。大陪审团的主要职能是对检察官的起诉权进行审查和制约。大陪审团具有向每个人取证的权利。美国目前在联邦司法系统和大约一半的州适用大陪审团制度,在启用大陪审团的地方,其程序是秘密的,且仅听取检察官的证据。实际上,大陪审团几乎总是听从检察官的建议。鉴于大陪审团具有向每个人取证的权利,检察官经常能在大陪审团帮助下获得其无法得到的证言或当事人陈述,如果有关人员拒绝向大陪审团提供证言将被判处藐视法庭罪。为此,美国有人批评说,大陪审团已不再是审查并排除薄弱案件的有效措施,应当被司法官员主持下的预审所代替。大陪审团组成的人数不一,联邦系统通常由23人组成,各州自有标准。其成员是当地有选举权的公民,一般都有年龄、无犯罪记录、健康等的限制条件。挑选的方法有抽签或评选从选民中选出。其成员都有任期,一般根据案件调查起诉所需要的时间决定。

第二,小陪审团制度。小陪审团制度就是一般意义上说的陪审制度,其主要功能是参加审判,对被告人是否有罪或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作出裁断。在美国该制度适用体现于刑事诉讼和标的较大的民事诉讼中。

(1)刑事诉讼中的小陪审团

根据美国宪法修正案第6条规定,在一切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有权“由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和公开审理”。在司法实践中,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确定,不论是发生在联邦或州的刑事案件,如可以判处6个月以上的监禁,被告人享有由陪审团审理的权利。这说明被告人可以放弃该权利,而选择仅有一名法官的“法官审判”。但这种选择要在法院批准和政府方同意的情况下,以书面形式放弃陪审团审判的权利,而仅仅由法官对案件审判。〔7〕

当被告人选择陪审团审理时,陪审团和法官之间职责明确:陪审团负责认定案件的事实,即根据可以采用的证据裁定被告人是否犯有公诉方指控的罪行;如果陪审团裁定被告有罪,法官负责适用法律,依法量刑。一旦陪审团裁定被告无罪,法官要宣布释放该被告人。陪审团的无罪裁定具有终审效力。联邦法庭将选任12名陪审员和若干名候补陪审员,各州组成人数可以自行决定。陪审团成员的资格,联邦法院和各州法院都有规定,一般要求包括国籍、年龄、居所、交流能力和无重罪前科等。成员的构成要求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要有广泛的代表性,不能因性别、种族、肤色、职业、信仰不同而歧视。多数州法院和联邦法院都是以选民登记名单和驾驶执照持有者名单作为陪审团的初始名单,一份初始名单应当尽可能涵盖80%的地区人口。

确定陪审员的程序被称为“预先资格审查制度”,在联邦法院中,法官通过提出许多问题的方式,来决定未来的陪审员是否持有偏见,是否必须“有因”而被排除在陪审团之外。在大多数的州法院,律师保留此项预先审查的权力,他们希望找到偏向于他们的陪审员,因此往往要很长时间。除了“有因否决”权外,检察官和辩护律师还有“无因否决”权即不需要提供任何理由排除某陪审员。12名陪审员确定后,还要选择几名候补陪审员,候补人员也要出庭,在陪审员不能履行职责时代替其位。

陪审团听取庭审后,由法官在法律上指示陪审团,解释何种事实必须被证明到不存在任何合理疑点,才能支持有罪判决。陪审团退庭秘密评议通常被隔离。联邦体系和各州体系都要求,陪审团必须达成一致的正式判决,否则就被称为“悬而不决的陪审团”。一旦产生此类情况,检察官必须决定是否重新审判被告。

(2)在民诉讼中的小陪审团

在民事诉讼中将小陪审团作为一种常规审判是美国法律制度的独特之处。在联邦法院系统内,在所有涉及金钱赔偿的权利要求时,双方当事人都有得到6-12人组成的陪审团审判的权利。〔8〕宪法修正案第7条对于普通法中超过20美元的权利要求,包括人身伤害和违反合同方面的权利要求,保证有陪审团审判的权利。民事诉讼中的小陪审团的组成原则基本上与刑事诉讼一样。但是,在陪审团评议问题上,与刑事诉讼情况不同。在联邦法院内,陪审团的民事诉讼裁决必须是一致通过的,但在许多州法院内,裁决可以由陪审团多数作出。在大多数案件中,陪审团发表一项概括的裁决。陪审团的任务是对所有事实问题作出裁决,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可信程序问题的裁决,即当存在尖锐对立的证据时,相信哪一个的问题。另一重要作用是确定赔偿金,尤其当原告遭受人身伤害并寻求所受痛苦的损害赔偿时,有关确定赔偿金的数额,完全取决于陪审团的自由裁量,但是当陪审团滥用权力,作出不合理的事实认定而否定法律时,法官可以享有推翻陪审团裁决的权力。

三、陪审制度的变异形态

陪审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法国与典型形态略有不同。特别在德国,是一种混合审判庭模式,我国有不少学者称为“参审制”或“混合陪审制”,以区别普通法系的陪审制,现特对德国参审制予以阐述。

(一)参审制的形成1848年德国爆发三月革命,法兰克福民众大会呼吁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其中包括要求建立陪审制度,享有陪审团审判的权利。1849年,几乎整个德意志各邦都采用了陪审制度,包括普鲁士和巴伐利亚。当时德国实行的陪审制度与原始的英国模式存在差别:第一,陪审员名单是由政府官僚事先提供的;第二,陪审员要依据法官提出的一些有关事实问题来决定和宣布裁决结果。

但是,这个模式在德国的实施并不顺利。起初,陪审制不仅适用于重罪审判,而且也适用于政治案件。然而,从19世纪50年代起,此类案件的审理又回到由独任法官审理的法庭中管辖。不久,一些州开始在刑事案件审判中适用“协作式”的审判模式,即出现由职业法官和陪审员(非职业法官)组成审判庭审判并共同作出裁判的形式。

1877年颁布的《法院组织法》规定,根据刑事犯罪的三种类型即违警罪、轻罪、重罪为标准划分出三种类型的法院,除了一些不重要的案件由独任职业法官审理外,其他案件分配为:违警罪和轻较的轻罪(处3个月以下监禁或600马克罚金)由一个职业法官和两名非职业法官在“协作式”法庭中审理;轻罪和处5年以下徒刑的重罪由5名职业法官组成的初审法院审理;最严重的重罪由3名职业法官和12名陪审员组成“陪审法庭”进行审判。“陪审法庭”每季度聚集一次,通常陪审员坐在与法官分离的位置上,可以向证人提问,然后,法官向陪审员提出一系列有关事实的问题供他们讨论,包括涉及所控罪名是否成立,减轻刑罚的情节是否存在。最后,法官将在法律上给予陪审团指示,经过陪审团的审议,陪审团长将宣布每个问题是否已经经过必要的多数人达成共识。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当时仅在严重的重罪审判即“陪审法庭”中保留了英国模式的陪审制,事实上已经实行陪审制和参审制的并行。

在1877-1924年期间,德国试图限制“陪审法庭”的管辖权,但均未成功。1905年,通过减少5名职业法官法庭的管辖权,事实上扩大了参审制意义上的混合法庭的司法管辖权。在魏玛共和国早期,开明的司法部长无意于减弱陪审制的影响力。但是,陪审制的命运在保守的继任者上台后出现恶化。1923年5月,保守的继任者提出一个关于重新组成刑事法庭的草案,提出以大参审法庭取代独立的“陪审法庭”,以及大幅度扩大独任制法庭的轻罪审判中的管辖权的变革。这个草案受到当时国会中社会民主党的强烈抵制,从而搁置于法律委员会。但是,1924年德国最终通过一个“紧急法案”,该法案对1877年《法院组织法》关于“陪审法庭”的规定作了根本性改变,将“陪审法庭”组成的12名陪审员减少为6名,同时取消陪审员对事实问题的决定权。这标志着英国模式的陪审制在德国移植彻底失败,但是在陪审制失败的移植过程中,德国对英国陪审制的改造也逐渐成熟,参审制成为具有德国特色的陪审制度。纳粹时期,德国法律堕落,司法制度几乎崩溃。参审制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基本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参审制,但是在《法院组织法》中确认了参审制。

(二)参审制的运作

1·参审制的适用范围 在当前德国的司法实践中,参审制适用于刑事案件的审判。以参审方式设立的法庭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5人法庭,由3名职业法官和2名非职业法官组成,当其负责审理较严重刑事案件时,5人法庭通常被称为“大刑庭”(Grosse Strafkammer);当其负责审理极严重的犯罪时称为“陪审法庭”。第二种是3人法庭,由1名职业法官和2名非职业法官组成,当其负责审理较轻的重罪犯罪时,也被称为“陪审法;当其负责审理由独任法庭审理案件的上诉案件时,又被称为”小刑庭“。这两种法庭通常根据非职业法官和职业法官的人数比例被统称为:”二三法庭“和”二一法庭“。

2·非职业法官的选择方式 德国的非职业法官任期为4年,每一位非职业法官每月参加一次审判工作。选拔非职业法官的程序分为提名和遴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名就是组成候选人员名单。各地提名的做法差别很大,有的通过编制一个随机的居民名单进行提名,有的则实际上将提名交给在市议会有议席的政党,有的甚至允许警方否决临时性的名单。第二阶段遴选,由地方法院成立的遴选委员会从被提名人中挑选非职业法官。挑选非职业法官的人数由刑庭的1名法官决定,他根据可能出现的案件数量来确定非职业法官的人数。遴选委员会由1名法官担任主席,除1名州政府官员外,还包括在司法管辖区内由地方政府所挑选出的10位公民。实际上,这10位公民经常是由各政党按照其在地方议会中的比例进行挑选。遴选委员会根据2/3多数票作出选择决定。遴选委员会的工作方法在各地也不大相同,某些地方,政党对委员会选举有较大的影响,各政党往往根据其在委员会中代表的比例选定非职业法官。通常,遴选委员会成员要考虑候选人的职业状况,在德国这种信息反映在登记簿上,广泛的职业背景是构成非职业法官的重要因素,不过,由于遴选委员会偏爱在教师、文职官员、社会福利工作者、管理人员的群体中选择,这使得德国非职业法官大多数来自文职官员和白领阶层。在德国,非职业法官的教育和社会背景与职业法官比较相似,其他层次如蓝领阶层等的比例相对就少了,但是这些阶层并没有被完全排除在外。德国对非职业法官的挑选,原则上还是坚持随机性,从而保证民众的民主参与和管理;同时,德国通过让非职业法官参与审判,也起到使法律程序和法律用语广为一般百姓接受的作用。

3·非职业法官的地位和作用 在参审制适用的法庭中,非职业和职业法官的地位平等,他们共同评议、决定定罪和判刑的所有问题,对审理结果实行单一的法定投票表决规则。《刑事诉讼法》第263条第1款规定:在责任问题和法律对行为的处分问题上所作的每一项对被告人不利的裁判,需有2/3的多数票同意。〔9〕在“二三法庭”里,这个表决规则要求至少有4名法官就一个有罪判决达成一致,因此,如果2名非职业法官的一致意见可能产生一个否决权,非职业法官可能反对3名职业法官的意见而宣告被告人无罪;反之,如果没有2名职业法官的同意,他们也不能宣告被告人有罪。在“二一法庭”里,2/3多数表决准则,允许2名非职业法官或者宣告被告人有罪或者反对职业法官宣告被告人有罪。在任何一种法庭里,审理的结果只能是:有罪或无罪。在听审结束后,由职业法官负责起草解释法律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调查结果的书面意见,并且对有罪的裁定结果必须提供详尽的判决理由。非职业法官一旦参与审判,就具有法官的所有职权。

但是,当代德国司法实践中,非职业法官一般不能参阅卷宗,他们获得信息的惟一来源是口头听审。对非职业法官在审前可以提出异议,适用的异议规则和理由与职业法官回避制度相同。此外,非职业法官在审判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非职业法官对法律不熟悉,在职业法官面前说话很难有足够的力量,导致在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服从于职业法官的意见。有资料表明,陪审员对定罪问题的影响程度仅为14%,对量刑问题的影响仅为6.2%.所谓的陪审参审在德国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陪衬”。〔10〕

四、陪审制度的中国形态

陪审制度在我国被采用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它与西方陪审制度的性质、功能、内涵、意义等截然不同。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宪法定位

我国的陪审制度源于前苏联,1949年9月建国前夕颁布的《共同纲领》第7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后的1954年宪法第75条又重申这一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制度”,把陪审制纳入国家根本法,反映出对普通大众参与司法程序,人民权力人民行使这一民主形式的重视。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规定:“为便于人民参与审判,人民法院应视案件性质实行人民陪审制。陪审员对于陪审的案件,有协助调查、参与审理和提供意见之权。”并首次规定“人民陪审员按选举原则产生”。1954年的《法院组织法》又首次推进了一步:“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但是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除外。”整个50年代为人民陪审员制的辉煌时期。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军管人员代替法官办案,司法制度受到冲击,人民陪审制名存实亡,《1975年宪法》中被取消。文革后,虽然《1978年宪法》第4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的规定实行群众代表陪审的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受到重视,也未真正实行。《1982年宪法》又重新将这一制度废除,但1983年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将原规定第一审应实行陪审的制度,改为“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赋予法院选择适用陪审制的灵活性。据此,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陪审制度的有无不取决于宪法上的存废,宪法中没有规定的制度在现实中仍可执行,我国陪审制立法不存在“违宪”问题。〔11〕

1998年9月16日,李鹏委员长就“陪审员”问题专门发表讲话。肖扬院长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继续积极探索人民陪审员的推荐、任职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在审判工作中的作用。”2001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的《五年改革纲要》中,把“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发展目标之一。根据最高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部署,最高法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议案》,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表明了上层领导对我国陪审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决心。

(二)改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律思考有以下几点值得思索:

1·明确任职资格我国陪审员资格规定在《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第1款,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3岁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但是被剥夺过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设立陪审员资格的出发点,是陪审员有能力尽职尽责,借鉴西方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有的学者提出,〔12〕陪审员的资格应有以下限制。(1)国籍限制,必须是中国公民;(2)居住期限限制,一些取得中国国籍的居住期限较短的居民,不宜担任审判员;(3)年龄限制,仍以23岁为界;(4)行为能力限制,必须为完全行为能力的人;(5)品行限制,无犯罪前科;(6)文化程度限制,这涉及陪审员组成应当是“平民化”还是“知识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陪审员应当“平民化”,人人都有权担任陪审员,只要具备一定的年龄和行为能力,都可以担任,不宜作过多限制,否则不利于群众对司法的参与,体现不出民主性,因而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在上述草案第2条规定,陪审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或其他专业知识”,显得条件太高,应当限定在“初中以上”,甚或干脆不作要求;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规定所有民众都可参与,是不现实的,应当是“大专或本科”,至少不能低于“高中”,这才有利审判的顺利进行。另外,还有些复杂、技术性很强的条件,奉行“专家陪审”,但并非替代鉴定人的“鉴定结论”。〔13〕

2·统一产生方式陪审员的产生渠道,法律规定了两条:(1)《法院组织法》规定由选举产生;(2)特邀产生,规定于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的《关于审理少年刑事案件聘请特聘陪审员的联合通知》。在实践中,由于人大每年在选举代表时不再推荐陪审员,法律规定的第一条渠道实际上行不通。对此,司法现实很混乱,有的由法院直接任命;有的由民政部门指定;有的由有关单位推荐。我国现行诉讼法规定,陪审员在诉讼中与审判员行使同样权力,处于“准审判员”地位。如今不统一的产生方式,实背离宪法原则,最高人民法院上述草案第3条规定,关于陪审员必须“由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是颇具合理性和合法性的。

3·规定任期期限实践中,有些陪审员被“选举”或者“任命”之后,一任就是几年甚或十几年,并可连选连任,有些陪审员实际上任期比审判员还要长,这导致了“专职陪审员”、“陪审专业户”的出现;他们固定在法院工作,和法官一起上下班,每日按时领取津贴,半职业化、职业化倾向明显。还有的地方,陪审员往往由一些单位的富余人员或者无业人员充任,陪审法庭变成了一些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中心”,这严重背离了陪审制设立的宗旨,有违陪审制的初衷,使陪审制的“民主”、“监督”色彩丧失殆尽。但在最高院的上述(草案)中,仍然规定了陪审员的“任期为3年”,并可“连选连任”,这很难避免前述产生的弊端。所以,拙见,陪审员不应规定“任期”,只要其资格得到确认,就可终身兼任,但在具体操作中,则应采取“一案一选”、“一选一任”,随机抽取,奉行回避的方针,这可更大限度地扩大民众对司法的参与,增强陪审人员的新鲜感、责任心,使陪审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4·改变陪而不审实践中审判的两个基本环节集中反映了“陪而不审”。(1)庭审中,多数陪审员只是静坐,始终不说一句话,庭审完全由审判长进行。庭审方式改为对抗制后,这种情况更甚,以往审判长主持下,偶尔宣读一下证人证言,出示一下相关证据的情景也消失殆尽。更有甚者,如庭审时间过长,个别陪审员打瞌睡的情况也会出现。(2)合议时陪审员缺乏独立见解,一味盲从附和主审法官的意见,使合议流于形式。从对一基层法院抽查的50例案件评议看,主审法官简介案情发表处理意见后,陪审员简单表述同意的,共42份,占84%;陪审员发表补充意见的,共8份,占16%;发表不同意见的为零。难怪有人形容陪审制为“陪衬制”。陪而不审还表现在陪审员的职能发生严重扭曲,该履行的未履行,不该履行的乱履行,表现在:(1)大多数陪审员兼做书记员的工作,代书记员处理收发案卷材料、校对、送达裁判文书、整理装订案卷等日常事务。(2)履行执行员的工作职责。有些法院招聘陪审员主要为了做执行工作,解决执行办量不足的问题。〔14〕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陪审制度暴露出来一系列问题,实行得并不尽如人意,但是绝不是“它的存在已无实际意义”。只要各方努力,在强调其政治意义的同时亦重视其法律意义。发挥自身特点,吸收国外有益优点,建立符合我国社会特点和法律制度的陪审制度,保障实施“以法治国”治国方略。

注释:

〔1〕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事务的“王者执政官”审理。

〔2〕林榕年编:《外国法制史新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3〕黄洋:“雅典为什么判苏格拉底死刑”,《中华读书报》,2001年3月21日。

〔4〕敌对行为是古老的侵犯国家的犯罪,它的范围颇有争议,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发展到囊括各种各样的罪状,包括觊觎王位罪、侵犯护民官和平民的犯罪、执法官在行使其职权和军事指挥中的过失行为、未经审判而杀死市民的行为、侵犯民众会议的行为,等等。摘自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第133页。

〔5〕R·J·瓦肯:《英国法律制度》,伦敦版1980年,第85页。

〔6〕同上注,第135页。

〔7〕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23条规定。

〔8〕美国《联邦民事诉讼程序规则》,第38规定。

〔9〕《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63条。

〔10〕左卫民:《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11〕李学宽:“陪审制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1999年会论文。

〔12〕李春达:“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浦东审判》,1999年第4期。

〔13〕房保国:“我国陪审制改革十大问题论纲”,《上海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4〕同12注。

下载论电子商务标准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电子商务标准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电子商务网络安全保护

    [摘 要]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网络交易安全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对网络隐私数据(网络隐私权)安 全的有效保护,成为电子商务顺利发展的重要市场环境条件。......

    论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依托Internet、Intranet (企业内部网)和Extranet (企业外部网),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联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业务作业......

    电子商务网站策划书标准格式

    电子商务网站策划书标准格式。网站规划是指在网站建设前对市场进行分析、确定网站一个网站的成功与否与建站前的网站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在建立网站前应明确建设网站的......

    电子商务建设方案

    电子商务建设方案 项目背景:河南是全国的粮食大省,2014年河南粮食产量1154.46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9.5%.传统的粮食采购和交易主要是在线下完成,那么就会过多的浪费商品交易参与......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成都网站建设科盛兴:电子商务网站降权分析 1、查询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收录(site:降权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1)看收录数量有无下降,在搜索引擎的收录数量,收录下降不一定是降权当......

    电子商务建设实施方案

    电子商务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全县信息化建设步伐,拓展网络消费和交易市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效推动全县电子商务建设,按照省、市政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一、......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2011-2012学年1学期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公修课考核论文作者张利娜学号111154038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专升本1班学院物电学院日期2011-11-18电子商务网站规划电子商务是未......

    电子商务系统建设

    拟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目标企业基本情况1. 企业名称:2. 企业所有人: 3. 企业性质:4. 经营类型:5. 企业所在地6. 企业商标和LOGO: (图)7. 企业主要产品简介: (图文)企业以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