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电化教育汇报材料
尖草坪区实验中学是区属的寄宿式初级中学,前身为太原北郊二中,一九九八年九月正式成立,更名为尖草坪区实验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6640㎡,校园环境优雅,教学设施完善,拥有教学楼一座,学生公寓楼两座,还设有师生餐厅和澡溏,教师宿舍。学校现有教职工55人,教学班11个,学生651人。我校组建两年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坚持“五育并重,德育优先,素质为本,创一流学校,育时代英才”的办学思想,提出了“树师德、铸师魂、轻负担、上质量、讲奉献、求创新、办特色、育新人”的二十四字方针,以学生做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节约,学会卫生,学会做事,学会守法”等七个学会为目标,坚持“自强、自护、自律、自学”的校训。本着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加强研究,提高质量的办学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组建之前,学校原有设备破旧落后,特别是电化教育设施基本处于空白,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无法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教育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我校素质教育实施进程。面对这样较差的局面,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纳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去,将电化教育与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坚持电化教育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区委、区政府、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就如何更有效地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中心问题着手,群策群力,奋发图强,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建校两年来,总计投入二十余万元,用于购置设备。现已配置:电脑27台,幻灯15台,录音机20台,彩电5台,并购置DVD和调音台,大功率音响,打印机,复印机,上网设备等配套设施,尽学校最大力量,使教师能使用多品种、高性能的媒体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能通过广阔、快速的渠道获得更大范围的学习内容,以此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实现“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材结构,改善师生关系”的办学目的。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健全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形成以校长全面负责,教导主任专门负责,并由教研人员、实验人员、电教人员具体负责的组织机构,完善了电化教育工作人员职责和使用制度,确立了总体规划,规范各项管理,建立了电教档案,有计划,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地全面开展电教工作。
二、加大电化教育投入,不断完善电化教育设备配套,学校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开源节流,每年都拿出不少于学杂费20%的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并配备了投影、录像、录音教材,按[93年标准配套]初中Ⅱ类标准:班班购置了投影仪、附幕、投影柜、录音机。去年建成了现代化电脑教室,已全面向师生开放,使开展电化教育的学科占所有学科的90%,开展电化教育的教师占所有在职教师的70%,教师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各种电教媒体的比例达70%。
三、加强钻研,提高电教队伍素质。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电化教育的实施研究,使教师认识到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电化教育意识,积极使用各种电教手段;支持电教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并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名校的宝贵经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并要求教师每学期都写出应用电教的论文,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在公开课教学中,把电教手段应用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并专门组织电教公开课,大大促进了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坚持电化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指导下,我校组建两年来,各科教学成绩在尖草坪区均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有四名教师在太原市七项技能竞赛中获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一名教师在第五届太原市教学能手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尖草坪区连续两届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八名教师现场作课,并获区教学能手荣誉称号。教师发表各级各类论文40余篇,其中国家级论文5篇,省级论文4篇,市区级论文3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使用,所以说电化教育已被运用到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立下了不可估量的功劳。
尽管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距离市区重点中学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电化教育设施仍需完善,现有设备还需更新,高新技术硬件设施配套工作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教师应用电教手段素质也亟待提高,但所有以上成绩的取得,已经坚定了我校不断加强电化教育工作的决心,争取在五年内实现电化教育手段市区一流化。
第二篇:学校电化教育学期工作总结
学校电化教育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下,我校的电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网络运行稳定,开通了学校网站,并取得了威海市网站评选一等奖,课题研究工作成绩辉煌,取得了4个一等奖的佳绩,在本月课题将进行结题。毕洪泉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获省一等奖,宣启文老师指导的电脑绘画获市一等奖,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一、网络管理目前我校的网络已投入正式运行,共有200余台机器上网,网络成了我们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家可能都很有感触,一旦网络出现问题,上级指令不能及时送达,我们的工作不能及时汇报、就连我们之间的通讯和文件传输也受到影响。离开了网络,很多工作将无法进行。校长和汤主任对网络的管理也及为重视,经常到网络中心指导工作,就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维护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学校安装了价值80000元200用户的网络版杀毒软件。这套软件的投入使用,不仅能防范网络病毒,而且还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统一杀毒,避免了交叉感染,同时,也方便了管理,网络中心能及时了解网络中的病毒,以便于采取措施,网络版升级更方便,只要网络中心进行全网升级,客户端就能自动升级,但遗憾的是我们还有许多教师没有安装,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严重的影响了网络的安全稳定的运行,希望教师们为了自身的安全,也为了学校网络的稳定运行,按学校的要求尽早地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任何一种杀毒软件都不可能100%的去除一切病毒,我们又购买了金山毒霸、诺顿、江民XX、瑞星等软件,为了方便教师使用,我们将这些软件全部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并且每周下载升级包供教师使用。这些措施对创设一个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网络安全意识不到位,教师的机器经常出现被病毒感染的现象,现在流行的大多是蠕虫病毒,严重的阻塞网络,如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使整个网络瘫痪。为了能及时查出感染病毒的机器,我们实行实名上网制度,但这项制度并没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实名上网不是为了监控教师,而是为了维护网络的稳定运行,希望没有采用实名的教师尽快采用实名,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网络。
二、网络应用目前我们的网络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达到了威海市一类校园网的标准,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也转移到应用层面上。今年我们在应用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开学之初,学校就投资2万多元安装了拥有38000多册图书的校园电子图书馆,满足了师生阅读的需求;建立了资源服务器,学校的大多数教学资源在服务器中都有备份,这样不仅方便了教师的使用,而且有效的保护了资源,减少了资源的损坏。目前资源已达到100多m,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各项工作还在完善之中。校园网平台是一个强大的学校管理工具,在这方面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主管电教工作的汤主任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各种数据的输入,在这方面我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对平台中各项功能都做了详细的研究,在应用上我校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王洪波老师曾应中心电教处的邀请,对全市电教教师做了相关模块的培训,受到中心较高的评价。目前只要进到我们的校园网平台,就能轻松查阅到学校的相关资料,例如学校简介、教职工档案、通讯方式、学历结构、课程安排、任教学科、课程进度等等,运用这套系统将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这要建立在我们全校师生的大量工作的基础之上,譬如你不输入教学进度就不能查阅,不加入教案就没有教案可供参考,春天不播种,秋天就不会有收获.我们虽然在网络应用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做的还不够,多是应负上级的检查,实质性的工作还有待于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这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只有我们都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好.去年我校的网站也正式开通,内容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到科研、从普通教育到特色教育,设有论坛、留言板,使我们的网站成为了家校联系的桥梁、师生交流的第二课堂。在上学期我校设立了信息实验班,在家长会上我们承诺上课用,课后教师网上辅导、网上批改作业,然而在当时学校没有外网地址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在今天这一切都将实现,我们的论坛,设立了理科教学、文科教学、特色教育、家校联系等版块,我们师生都可以在论坛上注册,在论坛上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和其它教师回答问题,使我们的论坛真正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为我们的第二课堂。目前我们应用的还不够理想,建议我们教师有时间去论坛注册,把我们的论坛真正利用起来,如果我们做好了,不仅成为我们的第二课堂而且还可以成为整个Internet上的教育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吸引国内外师生的共同参与,我们也将在其中受益。我们的校园聊天室,留言板也可成为我们联系的一种方式,成为我们情感交流的一个空间。
三、课堂应用我们在电化教育上投入了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就是为了一个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电教媒体在课堂中的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分析、判断、记忆能力大大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无可置疑的。上学期,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制订了电教工作计划,领导、分管电教的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及时发现问题;开学之初,每位教师都做了详尽的学期电教工作计划,明确了任务。通过培训,大多老师都能正确认识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掌握电教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备课充分体现电教内容,使用电教媒体目的明确,运用要恰当,确保教学效果,上电教课的节数达到总授课时间的30%,能利用各种素材,独立制作教学教材。在本学期拥现大批优秀老师――于芳青、张延玲、高红梅、龙连峰、孙爱荣、汤晓、王谢谢、许怡、于彩霞、张芳、苏宗水、王爱民、王晓军、周玉华、武冰心、、、、、、他们的、优质课都获得了市以上评选优秀以上奖励。
四、电教培训目前我们教师的信息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举办了多次网络知识培训班,培训内容从软件到硬件,从校园网平台的使用到校园网站、荣成教育网的相关资源的使用,为了使培训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汤主任每次都到亲临现场组织安排.现在我们的老师都能熟练掌握教室电教设备的使用,能够通过校园网平台进行办公,能从校园网站和荣成教育网获取相关教学资料,通过培训教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成绩辉煌,取得了4个一等奖的佳绩,在本月课题将进行结题。首先,学校领导高瞻远瞩,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路,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课题立项之后,学校立即成立了课题小组。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加强课题研究的全面管理,以校长为首的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措施到位,并将骨干教师纳入实验研究轨道,投入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并将课题研究与考核、职评挂钩,实行课题公示,极大地刺激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确立专项经费用于科研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在财力,物力等方面都给课题组充分的保证。为课题组配备了配置较高的电脑。学校领导坚持指导每周2次的课题研究会议。组织教师学习方案,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教师从事一系列工作。其次,全体课题组教师辛勤工作。大家共同重新学习,然后各司其职,分头行动,经过课题研究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由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和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协调者和服务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探索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成绩属于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倍努力,推进学校电化教育步入辉煌。
第三篇:学校电化教育工作汇报
学校电化教育工作汇报
尖草坪区实验中学是区属的寄宿式初级中学,前身为太原北郊二中,一九九八年九月正式成立,更名为尖草坪区实验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6640㎡,校园环境优雅,教学设施完善,拥有教学楼一座,学生公寓楼两座,还设有师生餐厅和澡溏,教师宿舍。学校现有教职工55人,教学班11个,学生651人。我校组建两年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坚
持“五育并重,德育优先,素质为本,创一流学校,育时代英才”的办学思想,提出了“树师德、铸师魂、轻负担、上质量、讲奉献、求创新、办特色、育新人”的二十四字方针,以学生做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节
约,学会卫生,学会做事,学会守法”等七个学会为目标,坚持“自强、自护、自律、自学”的校训。本着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加强研究,提高质量的办学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组建之前,学校原有设备破旧落后,特别是电化教育设施基本处于空白,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无法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教育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我校素质教育实施进程。面对这样较差的局面,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纳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去,将电化教育与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坚持电化教育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区委、区政府、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就如何更有效地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中心问题着手,群策群力,奋发图强,积极
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建校两年来,总计投入二十余万元,用于购置设备。现已配置:电脑27台,幻灯15台,录音机20台,彩电5台,并购置DVD和调音台,大功率音响,打印机,复印机,上网设备等配套设施,尽学校最大力量,使教师能使用多品种、高性能的媒体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能通过广阔、快速的渠道获得更大范围的学习内容,以此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实现“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材结构,改善师生关系”的办学目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健全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形成以校长全面负责,教导主任专门负责,并由教研人员、实验人员、电教人员具体负责的组织机构,完善了电化教育工作人员职责和使用制度,确立了总体规划,规范各项管理,建立了电教档案,有计划,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地全面开展电教工作。
二、加大电化教育投入,不断完善电化教育
设备配套,学校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开源节流,每年都拿出不少于学杂费20的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并配备了投影、录像、录音教材,按[93年标准配套]初中Ⅱ类标准:班班购置了投影仪、附幕、投影柜、录音机。去年建成了现代化电脑教室,已全面向师生开放,使开展电化教育的学科占所有学科的90,开展电化教育的教师占所有在职教师的70,教师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各种电教媒体的比例达70。
三、加强钻研,提高电教队伍素质。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电化教育的实施研究,使教师认识到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电化教育意识,积极使用各种电教手段;支持电教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并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名校的宝贵经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并要求教师每学期都写出应用电教的论文,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在公开课教学中,把电教手段应用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并专门组织电教公开课,大大促进了学
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充分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坚持电化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指导下,我校组建两年来,各科教学成绩在尖草坪区均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有四名教师在太原市七项技能竞赛中获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一名教师在第五届太原市教学能手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尖草坪区连续两届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八名教师现场作课,并获区教学能手荣誉称号。教师发表各级各类论文40余篇,其中国家级论文5篇,省级论文4篇,市区级论文3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使用,所以说电化教育已被运用到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立下了不可估量的功劳。
尽管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距离市区重点中学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电化教育设施仍需完善,现有设
备还需更新,高新技术硬件设施配套工作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教师应用电教手段素质也亟待提高,但所有以上成绩的取得,已经坚定了我校不断加强电化教育工作的决心,争取在五年内实现电化教育手段市区一流化。
第四篇:拉麻中学关于学校基本情况和电化教育情况的汇报材料
拉麻中学关于学校基本情况和电化教育情况的汇报材料 拉麻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山区学校,距县城55公里,距镇政府15公里,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漳县的最西端。学校服务半径705公里,包括看治坡、大庄、白家沟、马台沟等四个村委会在内的3900多人口。学校占地面积1074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61平方米。小学主要服务于大庄村,总人口1068人。
我校始建于1940年,迄今已有68年的办学历史,以往是民办公助,办学条件差,学校面貌非常落后。近年来,学校先后被列为“二期义教”、“世行贷款”、“寄宿制”项目学校,总投资81.9万元,修建1356.77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增加和配套了图书6709册、人均14册。教学实验仪器初中达到农村三类标准,小学为农村一类标准,彻底改变了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师27人,其中女2人。有教学班13个(学前班1个),在校学生457人,其中学前班16人,小学230人,初中227人。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弥补本地区信息闭塞带来的不便,学校着眼于大力发展信息教育,结合项目学校的优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配置电化教学设备,以优化办学条件。学校先后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站,安装了校园广播网,购置了实物展示台,三维一体机,复印打印机,功放机等。学校现有电视机3台,DVD3台,VCD1台,放相机2台,复读机7台,电脑3台。教学录象带10盒,教学光盘316 张,录音机磁带(英语)62盘,有价值3000多元的电子图书一套。先后安装多媒体教室6个。办公用电脑14台。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努力开展电化教学,利用实物展示台将课文中的图片或文字投到光屏上既直观又节约课堂时间,以前黑板上无法展现的东西现在可以;复读机在英语、语文、音乐等课程的教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英语教师利用复读机开展听力教学,语文上进行课文朗读和生字正音等。利用远程教育地面接收站定期组织教师收看“空中课堂”节目,下载网页、刻制教学实录光盘并组织学生观看,不但加强了教师的业务自学,也有力推动了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周末利用星期日对农村党员干部播放农业适用技术、法律法规和党的富民政策等节目。为本地在培训农村农业技术骨干、致富能手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目前,在电教方面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无教室,临时性的普通教室室内设施简陋,仪器不便规范存放或安置,影响正常使用。其次,缺少仪器或仪器不配套,距真正意义上的电化教学距离还很远。特别是我校还没有模式三。今后的打算是逐步使个教室安装上多媒体设备,增加2台电脑专门用于课件制作。使电教工作逐步走向规范。
第五篇: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定义与发展
发布时间:2009-7-9 阅读:876
电化教育的定义伴随着信息技术、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上个世纪30年代,延伸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电影和播音技术代表了当时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视听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直观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传播理论主导着那个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因此,我国电化教育初始时期,“电化教育”指利用电影、播音等先进的电气化技术的教育。电化教育几乎就是视听教育的同义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感官,而且增强了人类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传播的能力发生了质的改变。新时代的信息传播,不仅使信息传得远,传得广、传得快,而且使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传者和受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也在产生和发展着。从上个世纪中开始发展起来的认知(Cognitive)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m)学习理论,触发了教育界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角色的讨论。传统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播领域中,受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受众为中心,探讨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主观能动的感受、处理和理解成为研究传播效果的一个新方向。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催化了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电化教育本质的认识,因此对电化教育学科发展具有定向的作用。
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由电化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的。电化教育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当代教育与传播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及内容起指导作用。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外电化教育(或者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其研究与实践的两个转变:第一个是从以视听技术和材料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的视听教学阶段,向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的转变;第二个是从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到以各种学习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下面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对这一点进行说明。美国AECT的前身是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旗下的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视教部于1923年应当时美国中小学使用幻灯和电影等新媒体辅助教学的需要而创建(http://)。这是美国对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官方定义。视听传播概念及其定义的提出具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确定了传播理论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的地位。第二,明确了在教育技术中,技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
结果的理念。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着眼点是运用技术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本身。这证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技术的重心就开始从直观教学媒体转向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说,从视听教学阶段向多媒体系统教学设计阶段迈进。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于1977年编写出版了《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书。该书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为分析人类学习各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以及设计、实施、评估和管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进行的,包括人员、程序、观念、设备和组织等内容的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http://)。AECT’77定义实际上不是关于教育技术的一个概括性的表述,而是长达169页的一部书。书中对教育技术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其中包括解释“教育技术”与“教育中的技术”之间的区别、“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之间的差别。概括而言,AECT’77定义有三大特点:其一,明确教育技术的着重点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视听材料。其二,界定教育技术的范围包括人类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教学。其三,理清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AECT’77定义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定义,并且开始试图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区分开来,但由于这个定义繁缛冗长,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94年AECT再次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这个定义超越了以学习过程为研究重点的传统,把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也纳入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开始了从教学过程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但是AECT’94定义仍然将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局限于“教学”过程。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的定义。
显然,AECT’94定义所规定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并不完全一致。正如南国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7页)。AECT’94定义所表述的教学技术,很容易与普通意义的教学设计相混淆。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当代教育和传播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下,AECT又启动了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2004年AECT在’94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了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4]AECT’04定义反映了现代技术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体现了教育技术从以学习过程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的转变。首先,AECT’04定义再次澄清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的区别,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以教为主体的、目标明确的控制学习过程,以及以学为主体的、无规定目标的自由化学习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对’04定义的解释中强调了“教育”与“教学”两个关键词的区别。“教学”指由学习者之外的人或者机构规定或者指导的一系列活动,是目的明确的、受控制的学习过程;“教育”指包括有外来指导和没有外来指导的学习活动,既可以是有目的的、受控制的过程,也可以是无预定目的的、自发的学习过程。因此,教育技术的含义比教学技术更为广泛。当进行一个教学活动时,也可以说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但是,进行教育活动时,则不一定是教学活动。第二,AECT’04定义确定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技术的过程,也包括技术的资源。在这个定义中,“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都采用复数形式,即指“各种”过程和各种资源。所谓过程,包括教师教的各种过程,也包括学生学的各种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指出,’04定义的教育技术将重点从教师教的过程转移到学生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更重视学习者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所谓资源,包括人、设备、技术、材料等对学习提供支持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高新信息技术资源,也包括传统的信息技术资源,既因此,教育技术既不是只关注视听材料设计与应用的直观教学,也不是只注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而是涉及人、机和资讯等因素的各种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的信息化的教育。第三,AECT’04定义论及其研究对象时,在“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前面用“技术的”(technological)一词进行修饰,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特定研究范围,将教育技术与教育过程中一般的决策活动,或者一般的教学设计区分开来。首先,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过程是技术的过程。也就是说,是系统地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用红笔还是蓝笔进行板书,可以算是一个创造、使用或者管理的过程,但这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这个过程不涉及科学知识的系统运用。其次,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资源是技术的资源。教育技术关注的是技术性软件和硬件的创造、使用和管理。例如,学校开办业余补习班,是一个创造、使用和管理资源的过程,但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其所涉及的资源不是技术性的资源。此外,AECT’04定义引进了教育技术专业道德规范作为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强调教育技术中指导思想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是教育技术成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领域的要求和标志。建立与维护教育技术的道德规范,是使教育技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保障。
中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的发展过程与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的发展过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电化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末以电影、录音等视听教学辅助手段为特征的影音教育运动中产生。据现有文字资料记载,“电化教育”一词是1933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教育司司长陈礼江先生提出来的,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教育。1940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在《电化教育》一书中给出了电化教育的定义:“电化教育,为运用电气之动力,实施各种教育,能以最短之时间,支配最广之空间,以最少之物质,发挥最大之力量。其内容大致为电影与播音两者。”这个定义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在于运用视听媒体提高教育效率。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教育界学者常用的与电化教育相提并论的名词——电影播音教育、影音教育、影声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形声教育等也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开通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的渠道。80年代初宣伟伯(Wilbur Schrame)访问中国,亲自将西方的教育传播理论传入中国。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对美国教育技术特别关注,并且自然而然地以美国的教育技术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镜子,引为借鉴。例如,美式术语“教育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后,风行一时,甚至有人提议以“教育技术”取代“电化教育”。美国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化过程。8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电视的普及,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卫星电视教学网络等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中国电化教育的新课题,使中国电化教育步入以多媒体教学过程为着眼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1988年出版的《教育百科辞典》罗列了当时关于电化教育的三个不同的表述:
1.“教育形式”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2.“信息传递”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3.“过程控制”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多种能储存、传递声像教育信息的媒体,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控制教育过程的信息,以获得最优的教育效果。(张念宏主编《教育百科辞典》1988年版,第443~444页)
这三个表述说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重点从早期的视听媒体的应用,发展到对教育形式和教育过程(信息传递、储存和控制)的组织和设计。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化教育开始了从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历程。
南国农教授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将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1页)。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时代电化教育的四个要素:第一,电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手段,或者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涉及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学技术的开发,也包括教育各种过程和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管理。第二,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支柱,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这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现代教育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灵魂,信息技术是电化教育的利剑。失去这两个支柱,或者两者缺一,电化教育就失去发挥其应有功能的优势,而且,电化教育就只能停留在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技术的层次,而不能成为一种教育方式。第三,电化教育的内容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这是信息化时代电化教育的两条腿。优化教育过程是开发教育资源的目的,开发教育资源是实现优化教育过程的手段和过程。忽略优化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教育过程就不能实现。信息时代电化教育定义中的教育过程是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过程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的过程,教育资源包括人员、信息、媒体和环境等因素。因此,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是教育中多种因素的技术整合。第四,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这是信息化教育与视听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电化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较,中国电化教育的定义包括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的要素。这对学科理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提出专业道德规范的问题,对于求实际、讲效益的专业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值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借鉴。AECT2004年提出的定义相对其1994年的定义增加了两个形容词语:第一个是在“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前面的“适当的”(appropriate)一词, 第二个是在实践的前面加上“符合道德规范的”(ethical)短语。这两个形容词语反映了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观。“适当的技术” 观(Appropriate Technology)是一个从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理念。这个理念与技术决定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适当的技术观”追求使用技术的实效,反对盲目滥用技术。美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引进这个概念,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理论和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中国电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追求形式、滥用技术的沉痛教训。杜绝这种现象的自由泛滥是中国电化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电化教育理论不但要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要研究不恰当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电化教育专业道德规范应该成为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领域,成为电化教育专业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似的转变过程,所存在的差异是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变阶段一般比美国教育技术的转变阶段延迟数年。
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电化教育的生命力来自其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通过采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及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调整研究与实践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使电化教育既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受益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信息化教育是目前电化教育的最高阶段,但不是电化教育的最终阶段。只要社会的发展没有停止,只要科技的进步还在进行,电化教育的发展就不会中断。电化教育的动态性是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