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1
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发[2010]150号 2010-12-30实施)
2010-12-30
一、总则
(一)为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降低电解锰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污染防治,促进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电解锰生产企业的规划、环评以及污染防治和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管理。本技术政策所指电解锰为电解金属锰。
(三)鼓励电解锰行业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污染综合防治,电解锰行业发展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上大压小,控制总规模;新(改、扩)建电解锰项目应采用国家推荐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
(四)电解锰行业对以下污染物进行重点防治:铬、硒、锰、氨氮、酸雾、工业粉尘、锰渣、阳极泥、硫化渣和铬渣。
(五)电解锰企业应采用原辅料源头控污、主要工艺环节过程减排、锰渣、废水末端循环和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清洁生产技术,推行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污染预防为重点,以工艺清洁化、设备密闭化、操作机械化、计量精准化、水循环利用和水平衡等为特征的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路线。
二、原辅料选择与污染防治技术
(一)鼓励使用高品位锰矿,逐步减少吨电解锰产品锰渣排放量。
(二)选用总锰含量低于18%的贫锰矿作为电解锰生产原料时,一般应采用浮选或磁选等富集预处理技术。
(三)2013年之前,吨电解锰二氧化硒用量不高于1.2千克,2013年起,全行业逐步实现无钝化或无铬钝化、无硒电解。
三、生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
(一)磨粉工序应选用封闭负压粉碎技术和密闭输送系统,严格控制粉尘污染。
(二)化合工序须配备酸雾吸收装置,防止酸雾排放。鼓励采用空气、双氧水等清洁环保型氧化剂。
(三)一次压滤工序应选用二段酸浸洗涤压滤等高效固液分离工艺技术,实现锰渣中可溶性锰含量低于2%,锰渣二次压榨含水率低于25%,淘汰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压滤技术。
(四)电解工序应优先选用低硒、无硒电解技术;鼓励采用无钝化和无铬钝化技术,加快淘汰重铬酸盐钝化技术。
电解工序宜采用阴极板出槽-钝化-清洗-烘干-剥离-洗板-抛光-入槽等流程的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电解工艺废水循环利用,淘汰传统的人工出槽和钝化方法。
(五)节能节水技术
1.新建和改建企业应选用节能型电解槽、阳极液断流器等节能节电
技术和设备,2013年之前,吨含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5800千瓦•时,吨无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7200千瓦•时;2013年起,吨无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6800千瓦•时。
2.电解锰企业应在各用水节点安装计量装置,加强对用水量的监控,吨电解锰新水用量不应高于3吨。
四、废水、废渣末端循环及处理处置技术
(一)2013年之前,生产企业应逐步淘汰以铁屑还原法和石灰中和法为主的废水处理工艺,对含铬、锰离子的废水宜采用离子交换法等先进技术处理,实现铬、锰资源化循环利用。
(二)锰渣应综合利用,鼓励以锰渣为原料生产建材原料和制品,鼓励研发规模化利用锰渣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
(三)在条件适宜地区,应采用先进技术提取和回收硫化渣中钴、镍等有价金属。
(四)2013年之前,生产企业应加装脱除氨氮的废水深度处理装置,鼓励采用氨氮循环利用技术。
五、二次污染防治
(一)锰渣的处理处置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锰渣库的建设和管理,防止锰渣渗滤液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加强铬渣的安全处置和二次污染防治。厂区内铬渣的暂存及转运应符合国家有关危废处置的相关规定,应定期交有处理资质的厂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与一般固废一起堆存。
(三)严格预防和控制锰矿选矿、阳极泥利用、锰渣堆放、铬渣堆
放以及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四)加强废水、锰渣中硒、锰等有害物质浸出、流失所导致的二次污染和人体健康危害评估。
六、鼓励研发与推广的新技术
(一)加快研发和推广无硒电解、无铬钝化和无钝化生产技术。
(二)加快研发和推广提高电解效率的节能新技术。
(三)加快研发以低品位二氧化锰矿为原料的还原工艺技术及设备。
(四)鼓励研发高附加值锰系产品,延长电解锰产业链。
(五)鼓励研发离子交换法等回收及循环利用废水中铬、锰离子的先进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氨氮的先进技术。
(六)鼓励研发电解锰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获、封存、回收再利用技术,实现全行业低碳生产。
七、运行管理
(一)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安装总锰、悬浮物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以及pH值的在线监测装置,在车间或处理设施排放口安装六价铬的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污染监控系统联网。
(二)企业应建立电解锰生产装置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及检修规程和台账等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建设硫酸、液氨、电解液、阳极液的事故应急处理设施,包括事故围堰、应急池、双阀门控制设施等。液氨储罐安置应符合国家危险化学品的有关规定。
(三)企业应加强厂区环境综合整治,厂区的车间地面采取防渗、防漏和防腐措施;优化企业内部管网布局,实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和
管网防渗、防漏,在生产过程中严控跑、冒、滴、漏现象和无组织排放行为。
(四)企业应加强电解锰生产噪声环境管理,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五)鼓励企业委托第三方进行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
八、监督管理
(一)应重点加强对企业的磨粉、化合、压滤及废水处理等工序的日常监测、控制与管理,严防无组织排放及偷、漏排行为发生。加强电解锰厂、锰渣库(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控。
(二)应加强对电解锰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三)应对申请关闭的电解锰厂区和退役的锰渣库(场)及其周边进行环境评估。对已退役闭库的锰渣库(场)进行定期跟踪监测,督促企业恢复生态。
(四)电解锰企业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日常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监督。
第二篇: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法规名称】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颁布部门】 环境保护部 【发文字号】 环发[2010]150号 【颁布时间】 2010-12-30 【实施时间】 2010-12-30 【效力属性】 有效
【法规编号】 540366 什么是编号? 【正
文】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环发[2010]1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律法规,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降低电解锰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污染防治,促进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了《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附件:
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总则
(一)为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降低电解锰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污染防治,促进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电解锰生产企业的规划、环评以及污染防治和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管理。本技术政策所指电解锰为电解金属锰。
(三)鼓励电解锰行业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污染综合防治,电解锰行业发展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上大压小,控制总规模;新(改、扩)建电解锰项目应采用国家推荐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
(四)电解锰行业对以下污染物进行重点防治:铬、硒、锰、氨氮、酸雾、工业粉尘、锰渣、阳极泥、硫化渣和铬渣。
(五)电解锰企业应采用原辅料源头控污、主要工艺环节过程减排、锰渣、废水末端循环和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清洁生产技术,推行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污染预防为重点,以工艺清洁化、设备密闭化、操作机械化、计量精准化、水循环利用和水平衡等为特征的污染综合防治技术路线。
二、原辅料选择与污染防治技术
(一)鼓励使用高品位锰矿,逐步减少吨电解锰产品锰渣排放量。
(二)选用总锰含量低于18%的贫锰矿作为电解锰生产原料时,一般应采用浮选或磁选等富集预处理技术。
(三)2013年之前,吨电解锰二氧化硒用量不高于1.2千克,2013年起,全行业逐步实现无钝化或无铬钝化、无硒电解。
三、生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
(一)磨粉工序应选用封闭负压粉碎技术和密闭输送系统,严格控制粉尘污染。
(二)化合工序须配备酸雾吸收装置,防止酸雾排放。鼓励采用空气、双氧水等清洁环保型氧化剂。
(三)一次压滤工序应选用二段酸浸洗涤压滤等高效固液分离工艺技术,实现锰渣中可溶性锰含量低于2%,锰渣二次压榨含水率低于25%,淘汰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压滤技术。
(四)电解工序应优先选用低硒、无硒电解技术;鼓励采用无钝化和无铬钝化技术,加快淘汰重铬酸盐钝化技术。
电解工序宜采用阴极板出槽-钝化-清洗-烘干-剥离-洗板-抛光-入槽等流程的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电解工艺废水循环利用,淘汰传统的人工出槽和钝化方法。
(五)节能节水技术
1.新建和改建企业应选用节能型电解槽、阳极液断流器等节能节电技术和设备,2013年之前,吨含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5800千瓦?时,吨无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7200千瓦?时;2013年起,吨无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6800千瓦?时。
2.电解锰企业应在各用水节点安装计量装置,加强对用水量的监控,吨电解锰新水用量不应高于3吨。
四、废水、废渣末端循环及处理处置技术
(一)2013年之前,生产企业应逐步淘汰以铁屑还原法和石灰中和法为主的废水处理工艺,对含铬、锰离子的废水宜采用离子交换法等先进技术处理,实现铬、锰资源化循环利用。
(二)锰渣应综合利用,鼓励以锰渣为原料生产建材原料和制品,鼓励研发规模化利用锰渣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
(三)在条件适宜地区,应采用先进技术提取和回收硫化渣中钴、镍等有价金属。
(四)2013年之前,生产企业应加装脱除氨氮的废水深度处理装置,鼓励采用氨氮循环利用技术。
五、二次污染防治
(一)锰渣的处理处置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锰渣库的建设和管理,防止锰渣渗滤液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加强铬渣的安全处置和二次污染防治。厂区内铬渣的暂存及转运应符合国家有关危废处置的相关规定,应定期交有处理资质的厂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与一般固废一起堆存。
(三)严格预防和控制锰矿选矿、阳极泥利用、锰渣堆放、铬渣堆放以及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四)加强废水、锰渣中硒、锰等有害物质浸出、流失所导致的二次污染和人体健康危害评估。
六、鼓励研发与推广的新技术
(一)加快研发和推广无硒电解、无铬钝化和无钝化生产技术。
(二)加快研发和推广提高电解效率的节能新技术。
(三)加快研发以低品位二氧化锰矿为原料的还原工艺技术及设备。
(四)鼓励研发高附加值锰系产品,延长电解锰产业链。
(五)鼓励研发离子交换法等回收及循环利用废水中铬、锰离子的先进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氨氮的先进技术。
(六)鼓励研发电解锰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获、封存、回收再利用技术,实现全行业低碳生产。
七、运行管理
(一)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安装总锰、悬浮物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以及ph值的在线监测装置,在车间或处理设施排放口安装六价铬的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污染监控系统联网。
(二)企业应建立电解锰生产装置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及检修规程和台账等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建设硫酸、液氨、电解液、阳极液的事故应急处理设施,包括事故围堰、应急池、双阀门控制设施等。液氨储罐安置应符合国家危险化学品的有关规定。
(三)企业应加强厂区环境综合整治,厂区的车间地面采取防渗、防漏和防腐措施;优化企业内部管网布局,实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和管网防渗、防漏,在生产过程中严控跑、冒、滴、漏现象和无组织排放行为。
(四)企业应加强电解锰生产噪声环境管理,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五)鼓励企业委托第三方进行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
八、监督管理
(一)应重点加强对企业的磨粉、化合、压滤及废水处理等工序的日常监测、控制与管理,严防无组织排放及偷、漏排行为发生。加强电解锰厂、锰渣库(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控。
(二)应加强对电解锰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三)应对申请关闭的电解锰厂区和退役的锰渣库(场)及其周边进行环境评估。对已退役闭库的锰渣库(场)进行定期跟踪监测,督促企业恢复生态。
(四)电解锰企业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日常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监督。
第三篇:环发〔2010〕150号 附件.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10]150号
关于发布《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律法规,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降低电解锰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污染防治,促进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了《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主题词:环保 电解锰 技术政策 通知
抄送: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各有关直属单位。附件:
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总则
(一)为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降低电解锰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污染防治,促进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电解锰生产企业的规划、环评以及污染防治和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管理。本技术政策所指电解锰为电解金属锰。
(三)鼓励电解锰行业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污染综合防治,电解锰行业发展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上大压小,控制总规模;新(改、扩)建电解锰项目应采用国家推荐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
(四)电解锰行业对以下污染物进行重点防治:铬、硒、锰、氨氮、酸雾、工业粉尘、锰渣、阳极泥、硫化渣和铬渣。
(五)电解锰企业应采用原辅料源头控污、主要工艺环节过程减排、锰渣、废水末端循环和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清洁生产技术,推行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污染预防为重点,以工艺清洁化、设备密闭化、操作机械化、计量精准化、水循环利用和水平衡等为特征的污染综合防治技术路线。
二、原辅料选择与污染防治技术
(一)鼓励使用高品位锰矿,逐步减少吨电解锰产品锰渣排放量。
(二)选用总锰含量低于18%的贫锰矿作为电解锰生产原料时,一般应采用浮选或磁选等富集预处理技术。
(三)2013年之前,吨电解锰二氧化硒用量不高于1.2千克,2013年起,全行业逐步实现无钝化或无铬钝化、无硒电解。
三、生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
(一)磨粉工序应选用封闭负压粉碎技术和密闭输送系统,严格控制粉尘污染。
(二)化合工序须配备酸雾吸收装置,防止酸雾排放。鼓励采用空气、双氧水等清洁环保型氧化剂。
(三)一次压滤工序应选用二段酸浸洗涤压滤等高效固液分离工艺技术,实现锰渣中可溶性锰含量低于2%,锰渣二次压榨含水率低于25%,淘汰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压滤技术。
(四)电解工序应优先选用低硒、无硒电解技术;鼓励采用无钝化和无铬钝化技术,加快淘汰重铬酸盐钝化技术。
电解工序宜采用阴极板出槽-钝化-清洗-烘干-剥离-洗板-抛光-入槽等流程的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电解工艺废水循环利用,淘汰传统的人工出槽和钝化方法。
(五)节能节水技术
1.新建和改建企业应选用节能型电解槽、阳极液断流器等节能节电技术和设备,2013年之前,吨含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5800千瓦•时,吨无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7200千瓦•时;2013年起,吨无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6800千瓦•时。
2.电解锰企业应在各用水节点安装计量装置,加强对用水量的监控,吨电解锰新水用量不应高于3吨。
四、废水、废渣末端循环及处理处置技术
(一)2013年之前,生产企业应逐步淘汰以铁屑还原法和石灰中和法为主的废水处理工艺,对含铬、锰离子的废水宜采用离子交换法等先进技术处理,实现铬、锰资源化循环利用。
(二)锰渣应综合利用,鼓励以锰渣为原料生产建材原料和制品,鼓励研发规模化利用锰渣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
(三)在条件适宜地区,应采用先进技术提取和回收硫化渣中钴、镍等有价金属。
(四)2013年之前,生产企业应加装脱除氨氮的废水深度处理装置,鼓励采用氨氮循环利用技术。
五、二次污染防治
(一)锰渣的处理处置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锰渣库的建设和管理,防止锰渣渗滤液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加强铬渣的安全处置和二次污染防治。厂区内铬渣的暂存及转运应符合国家有关危废处置的相关规定,应定期交有处理资质的厂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与一般固废一起堆存。
(三)严格预防和控制锰矿选矿、阳极泥利用、锰渣堆放、铬渣堆放以及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四)加强废水、锰渣中硒、锰等有害物质浸出、流失所导致的二次污染和人体健康危害评估。
六、鼓励研发与推广的新技术
(一)加快研发和推广无硒电解、无铬钝化和无钝化生产技术。
(二)加快研发和推广提高电解效率的节能新技术。
(三)加快研发以低品位二氧化锰矿为原料的还原工艺技术及设备。
(四)鼓励研发高附加值锰系产品,延长电解锰产业链。
(五)鼓励研发离子交换法等回收及循环利用废水中铬、锰离子的先进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氨氮的先进技术。
(六)鼓励研发电解锰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获、封存、回收再利用技术,实现全行业低碳生产。
七、运行管理
(一)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安装总锰、悬浮物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以及pH值的在线监测装置,在车间或处理设施排放口安装六价铬的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污染监控系统联网。
(二)企业应建立电解锰生产装置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及检修规程和台账等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建设硫酸、液氨、电解液、阳极液的事故应急处理设施,包括事故围堰、应急池、双阀门控制设施等。液氨储罐安置应符合国家危险化学品的有关规定。
(三)企业应加强厂区环境综合整治,厂区的车间地面采取防渗、防漏和防腐措施;优化企业内部管网布局,实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和管网防渗、防漏,在生产过程中严控跑、冒、滴、漏现象和无组织排放行为。
(四)企业应加强电解锰生产噪声环境管理,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五)鼓励企业委托第三方进行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
八、监督管理
(一)应重点加强对企业的磨粉、化合、压滤及废水处理等工序的日常监测、控制与管理,严防无组织排放及偷、漏排行为发生。加强电解锰厂、锰渣库(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控。
(二)应加强对电解锰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三)应对申请关闭的电解锰厂区和退役的锰渣库(场)及其周边进行环境评估。对已退役闭库的锰渣库(场)进行定期跟踪监测,督促企业恢复生态。
(四)电解锰企业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日常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监督。
第四篇: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10]20号
关于发布《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现发布《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二○一○年二月八日
主题词:环保 农村生活 污染防治 技术政策 通知
抄送: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附件: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总则
1.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有效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政策。
2.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指导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和废气等生活污染防治的规划和设施建设。
3.地方人民政府是农村生活污染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鼓励村民自治组织在区县或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污染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4.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及环境承载力等差异,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
5.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是在源头削减、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遵循分散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对粪便和生活杂排水实行分离并进行处理,实现粪便和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6.在沼气池推广较好的地区,应将已建成的大量沼气池与生活污染物的处理和利用相结合,采用污水、粪便和垃圾厌氧发酵,沼气能源利用及沼液、沼渣农业利用的新型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技术路线。
7.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卫生、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污染处理设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建立县(市)、镇、村一体化的生活污染防治体系。
8.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流域等环境敏感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对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农村生活污水,须按照功能区水体相关要求及排放标准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1.农村雨水宜利用边沟和自然沟渠等进行收集和排放,通过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或自然入渗进入当地水循环系统。鼓励将处理后的雨水回用于农田灌溉等。
2.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并且建有污水排放基础设施的农村,宜采取合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对于人口相对分散、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可采用边沟和自然沟渠输送,也可采用合流制。
3.在没有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村,不宜推广使用水冲厕所,避免造成污水直接集中排放,在上述地区鼓励推广非水冲式卫生厕所。
4.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户,鼓励采用低能耗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的农村,鼓励采用集中自然处理;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落,宜采用集中处理。
5.对于以户为单元就地排放的生活污水,宜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庭院式小型湿地、沼气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处理技术和设施。
6.鼓励采用粪便与生活杂排水分离的新型生态排水处理系统。宜采用沼气池处理粪便,采用氧化塘、湿地、快速渗滤及一体化装置等技术处理生活杂排水。
7.对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并建有完善排水体制的村落,应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二级生物处理技术。
8.对于处理后的污水,宜利用洼地、农田等进一步净化、储存和利用,不得直接排入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水体。
9.鼓励采用沼气池厕所、堆肥式、粪尿分集式等生态卫生厕所。在水冲厕所后,鼓励采用沼气净化池和户用沼气池等方式处理粪便污水,产生的沼气应加以利用。
10.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沼液及沼渣等可作为农肥施用,在当地环境容量范围内,鼓励以就地消纳为主,实现资源化利用,禁止随意丢弃堆放,避免二次污染。
11.小规模畜禽散养户应实现人畜分离。鼓励采用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并实施“一池三改”,推广“四位一体”等农业生态模式。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
1.鼓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对金属、玻璃、塑料等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应单独收集处理处置。禁止农村垃圾随意丢弃、堆放、焚烧。
2.城镇周边和环境敏感区的农村,在分类收集、减量化的基础上可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处理处置生活垃圾。
3.对无法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的农村生活垃圾,应选择经济、适用、安全的处理处置技术,在分类收集基础上,采用无机垃圾填埋处理、有机垃圾堆肥处理等技术。
4.砖瓦、渣土、清扫灰等无机垃圾,可作为农村废弃坑塘填埋、道路垫土等材料使用。
5.有机垃圾宜与秸杆、稻草等农业废物混合进行静态堆肥处理,或与粪便、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及沼渣等混合堆肥;亦可混入粪便,进入户用、联户沼气池厌氧发酵。
四、农村生活空气污染防治
1.鼓励农村采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技术,从源头控制农村生活空气污染。
2.推进农村生活节能,鼓励采用省柴节能炉灶,逐步淘汰传统炉灶,推广使用改良柴灶、改良炕连灶等高效低污染炉灶,并应加设排烟道。
3.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农村应减少使用散煤和劣质煤,推广使用低氟煤、低硫煤、固氟煤、固硫煤、固砷煤等清洁煤产品。
五、新技术开发与示范推广
1.鼓励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研发适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染防治技术及设备,开展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与推广,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2.鼓励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多种途径加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
3.鼓励建立农村生活污染防治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服务机构,完善县(市)、镇、村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服务体系,鼓励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运营维护农村污染防治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水平。
4.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科技知识普及和传播,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第五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附件五: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技术政策的制定背景
(一)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现状 1.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50 多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20 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畜禽养殖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畜禽产品产量连续20 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1983 年至2006 年的20 年间,肉类从1402 万吨/年增长到8051万吨/年,增长了4.7 倍;禽蛋的产量从332 万吨/年,增长到2946万吨/年,增长了7.8 倍;奶类的产量从不足300 万吨/年,增长到3303 万吨/年,增长了近10 倍。我国畜牧业的构成主要是猪的饲养业(占50%),其次是家禽饲养业(占30%),牲畜(牛、羊饲养业和奶业)则约占20%。2006 年,我国畜牧业的收入已经占据了全部农业总收入的31.4%,但距离发达国家的肉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80%的产业结构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2.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现状
由于我国发展集约化养殖业的时间比较短,总体上讲,污染物收集处理、粪便资源化装备水平较差。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畜禽养 殖都采取扶植态度,将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但是对畜禽养殖污染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长一段时间中并没有把畜禽污染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内容,也没有将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作为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造成了我国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十分惊人。据环境保护部统计,畜禽粪污的有机污染负荷(COD)早就超过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早在十年以前(1999 年),我国畜禽废弃物排放总量就达到了19 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 倍;仅污水中COD 一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就高达7118 万吨,远远超过了当时我国工业污染排放和生活污染排放的总和,是全国污水排放的COD总量的5.3 倍。而这一数字到了2005 年,全国的畜禽废弃物排放总量就跃升到了25 亿吨;到了2006 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已高达27.5 亿吨,折合COD 总量约为1 亿吨,是目前全国污水排放的COD总量的7.3 倍。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COD、BOD、NH3—N、TP、TN 的流失量分别为797.31 万吨、580.87 万吨、155.88 万吨、46.76 万吨和407.14万吨。政府公布的数据表明,畜禽粪便每年流失至水体的COD、BOD、总氮、总磷总量分别为647 万吨、600 万吨、87 万吨、34.5 万吨。实际上,大部分高浓度的畜禽养殖粪便随同污水未经处理即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了非常广泛的面源污染,导致我国绝大部分水体环境的水质不断恶化,湖泊水库的富营养现象非常普遍,人民群众的安全饮水受到严重威胁。3.我国畜禽养殖的经营模式概况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规模化畜禽养殖厂、畜禽养殖小区和分散型畜禽养殖户。分散型畜禽养殖户又分为畜禽散养密集区和畜禽散养户两种情况。
(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规模化畜禽养殖厂一般指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大型畜禽养殖生产企业。据统计,我国规模化、万头(只)以上禽畜养殖场达8 万多个,每年排放的粪便及粪水等总量就超过20 亿吨,再加上集约化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冲洗水和私宰乱屠的污水等10 亿吨左右,预计到2010 年,粪便排放量将达45 亿吨,畜禽粪便中含有机氮、磷量分别为1597 万吨和363 万吨,相当于我国同期化肥使用量的78.9%和57.4%。
(2)畜禽养殖小区
畜禽养殖小区出现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又称养殖园区或养殖单元,是在专业户养殖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农户屋边饲养的畜禽按村落或地域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建设畜禽舍,实行分户或联户的养殖方式。畜禽养殖小区是现阶段畜禽养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我国畜禽分散式饲养向规模化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据统计,全国各类养殖小区已突破6 万个。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主产区,也是养殖小区发展较快的地区。2005 年,山东省各类饲养小区已迅速发展到近2 万个,全省肉鸡标准化饲养比重达70%,生猪达50%以上;河南省各类养殖小区 也达3295 个,发展养殖小区已经成为这些地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分散型畜禽养殖户
分散型畜禽养殖户是我国最传统的畜禽养殖模式。由农户自家经营,成本小、经营灵活,养殖份额仍然在全国畜禽养殖中占据较大比重。
(二)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发展现状与问题
畜禽养殖生产排放的污染物与各养殖单元的养殖方式、养殖规模以及其生产工艺、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条件等均有很大关系,这些差别集中体现在养殖经营模式上。
1.规模化畜禽养殖厂
建设大型、集中式畜禽养殖厂,走规模化养殖道路是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规模化畜禽养殖厂由于集中式经营生产模式,在粪便资源化效率、污染防治方面都明显好于分散养殖,而且规模化养殖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也更易于实行各种治理技术的更新。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厂的污染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也有了一定提升,但在一些具体的技术层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粪便收集
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场采用的清粪工艺主要有水冲式、水泡粪和干清粪三种形式。水冲粪和水泡粪都是耗水量大的工艺,排 出的污水和粪尿混合在一起,粪便中的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进入到废水中,给废水处理带来很大困难。相对而言,干清粪是比较理想的清粪工艺。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粪便收集方式仍以水冲式为主,干清粪方式普及率不高。
(2)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综合利用
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场采用的资源化方式主要有:利用厌氧反应池产生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对粪便进行堆肥处理,生产有机肥。两种方式在我国农村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但某些地区由于养殖场周围没有足够的土地来消耗沼液、沼渣、有机肥或沼气得不到充分的使用,造成资源得不到充分的使用,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形成二次污染。
(3)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
我国畜禽养殖场对污染治理方面重视不够,很多养殖场将产生的废水、废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对环境的面源污染。目前,我国正在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厌氧、兼氧两段生物处理”、“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等技术普及使用可以很好的解决养殖场废物污染问题。
2.畜禽养殖小区
养殖小区的模式特点决定了它在解决人居环境、疫病防控、生产效率提高等问题上有明显的作用,尤其是标准化养殖小区管理规范、流程合理,饲养的畜禽质量较高且相对稳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由于我国养殖小区推行的时间还不长,现有畜 禽养殖小区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很多养殖小区管理混乱,养殖户都是“以场为家”,生活区与生产区紧密相连,这为疫情传播创造了机会和可能。从污染防治技术角度说,养殖小区明显落后于规模化养殖场,很多小区中还沿用着传统分散养殖技术,清粪方式大多没有集中清理设备;资源化方面,虽然绝大多数小区都建有集中厌氧沼气池,但沼渣、沼液利用率不高,直接堆放到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的现象十分普遍;污染防治设备严重缺乏,没有对养殖废水、废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利用。
3.分散型畜禽养殖户
基于我国农村畜禽养殖的基本国情,分散型养殖模式仍会长期存在,并在畜禽养殖业中占相当比重。在国家对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大力扶持推动下,小型沼气设备进入了很多农户的家中,这为解决农村能源、畜禽粪便资源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单户使用,沼气设备小(多为8-12m3 沼气罐),很难满足养殖粪便处理需求。在堆肥利用方面,由于鸡粪有机质含量高,生成有机肥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所以鸡粪多能被企业集中收购利用。而其他农家肥施肥效率远低于化肥,农户自家堆肥,自己使用热情不高。对于未利用的沼液、沼渣、畜禽粪便大多随意堆放造成面源污染。
(三)制定技术政策的基本考量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颁布意在引导排污企业和用户选择最佳的生产工艺和适宜的污染防治技术路线和措施,避免 企业和用户在实施污染防治时走弯路。对于规模化大型畜禽养殖企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引导企业污染治理技术开发的方向,使技术开发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对于集约化程度不高的养殖小区或养殖户,《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促进其技术更新,抛弃传统分散养殖的简单技术,采用先进的集约化污染治理技术,达到污染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效果。
二、技术政策条文释义
本技术政策分为9 章,共计61 项条款。1.关于总则
1.1 阐明了编制技术政策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法律依据。1.2 明确了技术政策的适用范围和作用。
1.3 阐明了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与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要求。
1.4 提出了6 条污染防治技术原则,基本显现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应执行的技术路线:
(1)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对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的要求;(2)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应优先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
(3)提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污染防治,并给予分类指导,采取多种不同的污染治理模式;
(4)坚持从源头削减污染排放,以此保障末端达标排放;(5)强调还田利用应就地消纳,散养户应实行“种养平衡”,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6)强化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搞好设施运营管理。1.5 提出了四个结合,以此作为开展环境污染治理的指导思想。
1.6 明确了本技术政策的执行者的责任。2.关于污染物收集与清洁生产模式
2.1 明确了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方针——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行节能减排。
2.2 和2.3 提出了逐步发展干清粪的清洁生产方式,为后续的畜禽养殖废水的减少和高效、低成本的处理,以及畜禽粪便的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2.4 提出了在畜禽养殖圈舍投加垫料,垫料可以吸收畜禽尿液和粪污,粪便与垫料的混合物,也有利于好氧堆肥运行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2.5 推荐了一项先进技术——生物发酵舍畜禽养殖零排放技术。该项技术将益生菌拌入垫料和饲料,将垫料层作为一个生物处理反应床,随时将畜禽粪便尿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清理和更换垫料层,废弃物去好氧堆肥。养殖过程中,不清粪、没有臭味,不冲洗圈舍、不排放污水。最为重要的是,使用该技术的畜禽养殖年末存栏数已达到2000 万头,生物垫料的销售量已经达到2000 万立方米。因此,这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态养殖技术。2.6 提出了畜禽粪污的运输、贮存的技术要求。3.关于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
畜禽养殖废弃物是畜禽养殖的主要污染,2008 年,我国的畜禽粪便排放量高达27 亿吨,对我国的环境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于畜禽粪便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是一种非常值得利用的氮磷资源——有机肥。因此,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定位在“无害化处理与有机肥利用并重”。但是,由于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落后,大多数的畜禽养殖场不具备规范化进行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能力,有机肥的利用尚停留在生产土肥的落后状态,多数沼气池和厌氧发酵处理装臵,产生的沼气、沼渣和沼液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反而形成较为严重的潜在的二次环境污染。针对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发展现状,必须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和相应的技术,去应对各种不同的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力求在不同的基础上尽量实现污染防治目标。因此,3.1 强调了这一观点,明确了应择优选择效率高、成本低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本技术政策针对一些不具规模的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废弃物无
害化处理能力,更不具备生产高品质商品有机肥的情况,提出了“鼓励发展大规模、专业化、集中式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工厂(商品有机肥制造厂)”的观点。3.2 和3.3 体现了这一内容。建立集中式畜禽废弃物处理场,接受畜禽养殖场的畜禽废弃物的委托处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为无害化地处理畜 禽废弃物提供了保障;采取“高温好氧堆肥工艺”,集中式处理场为规模化的制造高品质的有机复合肥和肥料的市场销售提供了可能;采取“厌氧发酵——固形物好氧堆肥工艺”,可以规模化地将处理畜禽废弃物产生的沼气、沼渣、沼液有效利用。技术政策在3.3-3.8 中对此作出了规定。
与大型专业化、集中式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工厂相比,一般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不具备与之相同的能力和手段,处理畜禽废弃物制取的土肥只能就近还田利用,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难以完全有效利用。针对一般畜禽养殖场的生产情况和污染治理情况,本技术政策确定此类畜禽养殖场的畜禽废弃物处理技术路线应紧密结合还田利用,其周边应有足够的可消纳肥料和沼气、沼液、沼渣的农田。技术政策在3.9-3.10 中对此作出了规定。技术政策在3.11-3.13 中对畜禽散养户和畜禽散养密集区的畜禽废弃物的处理作出了规定,对处理畜禽废弃物使用的技术和利用方式提出了适当的要求。畜禽散养户和畜禽散养密集区的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臵技术,考虑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技术政策基本确定了生态养殖与简易处理的技术使用原则,规定了厌氧消化、传统堆沤、传统自然堆积发酵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4.关于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技术
畜禽养殖技术政策对畜禽养殖场的排水体制进行了明确规定,4.1 规定了实行场区的雨污分流制,以防止雨水的混入引发周边环境污染。在4.2,技术政策规定了水污染控制的环境要 求;4.3 规定了需要重点控制的污染因子;4.4 提出了畜禽养殖污水应实行“就地、分质”处理的技术路线:所谓就地,是希望养殖污水在场内范围内实行处理,以防止长距离管线修建和疫病的传播;所谓分质,是要求应根据污水的水质,采取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此外,技术政策从发展循环经济角度,将污水的回用要求提出于4.8 条。畜禽养殖污水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圈舍的冲洗水和 冲粪水。畜禽养殖污水如果混入大量畜禽粪便,将使污水的有机污染负荷和有机氮负荷过高,使处理难度、处理流程、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成倍增加,且较难做到达标排放。如果畜禽养殖贯彻干式清粪,或污水采取固液分离的预处理,污水中的COD 负荷、BOD 负荷和有机氮负荷大为降低,废水由于可生化性良好,污水的处理难度大大降低,则达标的把握性增强,经济性能上升。对于畜禽养殖污水的处理,目标污染物是碳源有机物和氮源有机物,还有磷。基本的技术路线应该是:厌氧发酵——好氧/沉淀——杀菌消毒。其中,好氧沉淀的处理,应该是具有较强脱氮除磷功能的“厌氧/缺氧/好氧”污水处理工艺。此类工艺,我国已经拥有许多实用技术,也积累了大量工程经验。技术政策的4.5、4.6 和4.7 等条款,对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小区的污水处理技术选用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对畜禽散养户和畜禽散养密集区的畜禽养殖污水的处理,技术政策另作出了规定,推荐了适合农村畜禽散养小股污水的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厌氧消化、稳定塘、土地渗滤处理、人工湿地处理等工艺选 择(见4.9 条)。
5.关于畜禽养殖空气污染防治技术
畜禽养殖形成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恶臭的污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针对我国畜禽养殖的实际情况,本技术政策给予了不同的技术指导。
(1)在远离城镇及乡村居住区的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小区、畜禽散养密集区,以及地处乡村的畜禽散养户,在对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主要应采取布局调整、建立绿化隔离带等生态措施或加强圈舍通风、严格废弃物管理等措施来防治畜禽养殖恶臭对空气的环境污染。为此,技术政策的5.1、5.2 和5.3 条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2)对于大型集中式处理厂和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则应加强恶臭的空气污染防治。如5.4 规定了适宜选用的工艺技术和恶臭气体收集的要求;5.5 明确了恶臭气体污染控制要求。
6.关于畜禽养殖二次污染防治
畜禽养殖的二次污染防治重点是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物形成的潜在环境污染,包括:无法尽产尽用的低品质土肥,过量施肥带来的农田土壤污染和可能形成的面源环境污染,厌氧发酵产生的无法全部有效利用的沼气、沼液、沼渣等排放的污染等。技术政策对上述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为此进行了必要的规定,其目的在于实施畜禽养殖污染的同时,必须妥善选择处理技术,防止二次环境污染的产生。为此,6.1、6.2、6.3 针对还田 利用提出了二次污染防治要求。畜禽养殖业是一特殊行业,卫生防疫是至关重要之事。6.4 针对病亡畜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提出了有关技术要求。对于畜禽养殖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的无害化处臵也在6.6 中一并提出了技术要求。
7.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
技术政策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出了应该奉行的技术原则。
8.关于国家鼓励开发的新技术
技术政策应对国家鼓励开发的污染防治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出技术发展方向。
9.关于术语
对重要术语的含义进行规定,是必要的。
三、贯彻、执行技术政策需要配套的管理政策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事业的蓬勃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业已经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技术层面考虑,目前已有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基本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但要在不同类型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中推广应用这些技术,还受到经济成本、传统习惯和知识水平等社会要素的制约。因此,解决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问题,仍需要相关配套管理政策的支持: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方面,可执行的法规只有原国 家环保总局于2001 年5 月8 日公布实施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而《办法》的管理目标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即指常年存栏量500 头以上的猪、3 万羽以上的鸡和100 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在此规模以下的小型养殖或放养养殖不在《办法》管理范围之内。且《办法》规定违反相关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只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 元以上3 万元以下罚款的权利,法律威慑力明显不足。农村小型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户涉及范围广,虽然个体养殖量少,但总体数量却不可忽视,大部分地区小型养殖场数量总和远远超过规模化养殖场,且大部分未治理或未彻底有效治理,所排放的污染物对广大农村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隐患。这些小型畜禽养殖户是一个较为特殊群体,非个体工商户,也不具有法人资格,是国家法规上的盲点或空白点。因此,必须尽快调整、修改、制定出台顺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专项法规,并提高可操作性。
2.做好畜禽养殖规划,合理安排养殖布局。科学的养殖规划是污染控制技术政策实施的前提,合理的养殖布局不仅可以降低养殖的环境风险,提高污染的处理效率,而且可以将大量分散小型畜禽养殖场集中,整合资源和能力,形成合力,集中治污。而从目前我国的现状看,一方面,养殖规划缺乏科学性,所划定的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缺乏科学依据,很难做到从源头控制污染;另一方面,养殖管理的职权分散在农业、卫生、环保等部门,职责分工也不明确,所指定的养殖规划实施主体不明确,难以实施。因此,必须尽快出台养殖规划制定的技术规范,并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划的实施主体。
3.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科学养殖发展。养殖业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属于农业的下游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它的发展、调整和治理工作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畜禽产业集中、污染技术的应用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在特定区域或特定的市场条件下,污染控制技术产生副产品如沼气、肥料等可能很难抵消治理工程的成本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技术政策的实施。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信贷、利率和税收等财政政策,对技术政策的实施给予支持,提高技术政策实施经济可行性,解决技术政策推广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