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政务对政府工作的影响
电子政务对政府工作的影响
您可能更想看…
政府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内涵?经验?...政府会计改革的新力量:政府审计的咨...政府网站与政府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
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市场:互动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变迁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及其治理
“节约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定...电子政府——政府管理创新的法宝
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政府形象塑造...毛泽东政府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政府价值...摘要:随着科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在行政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引起了各级领导者、管理学者以及技术人员的普遍重视。电子政务对未来的行政工作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伴而生的先进政府运作方式。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要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1、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必将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起到推动作用。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方位、多领域和高耦合度的政务处理手段,主要模式有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企业、公民以及公务员之间的电子政务。它的建立必将大大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起到推动作用。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度,增强地方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大大缩短了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
相对于传统行政方式,电子政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行政方式的电子化,即行政方式的无纸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行政法律关系的虚拟化等。
虚拟化。在传统的政府行政方式中,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行政相对人)是现实存在的,无论是面对面交谈,作出行政决定,还是通过传统邮寄手段递交申请、送达行政裁决,各方都能清楚地感受到对方的实际存在以及所接收信息的真实性。但电子政务则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行政相对人仅能从网站的设计以及内容感觉是在与行政机关打交道;行政机关也只能通过行政相对人在自己网站电子表格中填写的复议申请与行政决定书的编号来判断行政相对人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无纸化。减少纸面公文,实现无纸化办公,既能电子政务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宗旨之一。政府机关
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政府文件的生成、修改、存储、发送与接收都可以实现无纸化。无纸化行政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减少公文差错,但电子文件大量产生,这又会带来其他问题。
即时性。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如信函、电报、直接交付、发布公告等方式,在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之间存在着长短不同的时差。而在电子政务中,各方当事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无论实际的空间距离远近,一方发送信息与另一方接收信息几乎可以做到同时进行,就如同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面谈一样直接、同步、互动。
技术性。电子政务是借助于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而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府的运行,电子政务的安全,电子信息数据库的保密等等,都需要技术措施才能实现。可以说,电子政府就是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政府,它使政府的行政方式技术化、电子化。如网上申请许可、电子行政决定的通知与送达将成为行政管理关系中通行的行政方式。传统政务中以书面文件为中心而构建的行政运行体系,在电子政务中将被电子文件、电子签章、电子邮件等所取代。
电子政务建设需把握几点基本原则
分类: 摘抄 2006-08-31 18:1
3以往的经验和近几年的实践反复、再次证明了以下几点基本原则是正确的。
应用驱动原则。电子政务必须以政务和应用驱动,而非以技术与设施驱动。例如网络建设,当前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仍存在自建或变相自建网络,以及网络性能和可靠性过度冗余的问题,仍在造成巨大浪费。重要的是,政府没有必要自建或变相自建“网络平台”,这种自建的“网络平台”的要害是不可能达到电信级的管理水平,亦不可能达到电信级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更难于良性、持续发展,因而从根本上不符合电子政务G2G、G2B、G2C的社会性要求。毫无疑问,这是少、慢、差、费的建设方式。充分利用电信资源,发挥电信运营商在电子政务中的骨干作用才是多、快、好、省的建设方式。就电子政务的社会性目标而言,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已经就绪,需要解决的是:网络的组织和管理问题,而非独立于电信之外,另建一套。明确应用目标和管理策略,采用向电信运营商租用带宽方式,将可确保快速组网,可靠运行,保证应用,节约行政经费等多重目的。随
着电信技术更趋IP化,电信业正发生重大业务转向,包括租用网络端接设备,甚至是局域网托管和外包都将成为可能。充分依靠电信,将可进一步大大降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运行的行政成本。
降低成本的原则。不计成本似乎仍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普遍现象。令人难于理解的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摩尔定理依然有效,我们的应用依然很少,应用水平在深度和广度上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但建设方案的报价却从几十万、几百万,不断攀升到几千万、几亿,甚至十几亿。不顾实际需求,技术与设备务求最先进的,网络与计算机等硬件方案的功能和可靠性过度冗余成为普遍现象,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甚至保修期满亦成为更新换代的理由。这样的不计成本的电子政务将难以为继,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节约办一切事业的党的优良传统,使电子政务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一项伟大事业。
可管理的原则。我们必须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有些地方在电子政务方案设计中,随着技术指标的不断攀升,忽视日后能否有效驾驭的问题。管理比投资更重要。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应用,而可靠应用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可靠的管理,再先进可靠的设施都要由人来掌控。人的管理能力不到位,再好的技术也难于长期可靠地发挥作用。不具备有效管理的系统是风险最大的系统。即使将系统的管理外包,也需要我们拥有懂行的人才去掌控和管理这项外包。自己全然不懂,无管理的所谓外包不可能有效防范管理风险。
指导、协调的原则。电子政务需要有效的“决策力”和“执行力”的保障。我国政府信息化的经验表明:以单纯行政手段推动电子政务,即使在同一部门的实践中也被证明并不充分。在跨部门、跨大系统的建设中则难有成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各政府机构间的条件、业务差异。在行政手段外,辅助建立以民主为主要手段的指导、协调机制是比较有效和必不可少的,正如电子政务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政务的程度,其自身建设,在“决策力”和“执行力”两方面同样需要体现这一重要理念。例如跨部门的项目建设,只有各方带着自身问题充分协商、论证,才能找出符合实际、覆盖业务全范围的建设目标与技术方案,并由各方一致做出实施的“决策”。这种以民主程序为基础的“决策”必然会得到各方的响应,因而得到切实的“执行”。建立以民主为主要手段的指导协调机制是今后跨部门、跨大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的、必然的措施。
第二篇:信息技术应用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信息技术应用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信息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电子政务的技术平台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其应用状况水平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然后从四个方面初步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电子政务;影响
当代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信息化已经成为人类社 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在社会和经济的信息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实行政务电子化 ,建设网上虚拟政府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电子政务是将政府政务工作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充分结合的产物,是政府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在线行政和服务,在互联网或各种网络上建立的虚拟政府。建设电子政务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构建一个全面电子化虚拟政府 ,使人们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政府的各种服务。
电子政务主要是指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包含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通过信息网络的在线信息交流与服务。电子政务所借助的电子信息技术主要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电子政务的五个领域分别为: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事)业,以及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而这五个领域又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相互关联的领域,即政府对政府、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居民、企业对政府、居民对政府。政府机构各部门实行电脑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帮助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政府从被动服务于经济转变为主动服务,企业、公民可以不受地点、时间限制,了解政府的方针政策,接受政府的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政府的效率就会提高,城市的发展就会加快,城市信息化的水平也就会相应提高。相反,如果信息技术应用建设缓慢,应用水平低,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就会增加政府办公成本,并严重影响着政府的电子政务实施。
一、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电子政务的真实需求
(一)物质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根据联合国2005年《全球电子政务预备度报告》,在全球191个国家中,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排在第74位,属于世界中等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过低使得电子政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限制了电子政务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在最近的纪念中不断注重网络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使“硬件”建设与人们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相适应。
(二)信息技术所提供服务在实际应用中的的可行性
人们总是希望把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往,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在信息化浪潮中,电子政务技术发展迅速,人们经常会把理论上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系统中而未能考虑其可行性,终极导致项目的建设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人力和物力上极大的浪费。还有部分地方政府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赶时髦,是向上一级领导汇报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仅仅把电子政务当“摆设”,为了迎合上级领导,买几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或建立本部门网站就完事了,而没有意识到电子政务对当今本企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冲击。从多家调查机构的研究中[1],我们可以发现,公众对政府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关注程度并不一样,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操纵简单的服务——如求职、个人所得税以及增值税查询服务,最不常使用的是一些与医疗,建筑,环境相关的服务。另外对电子政务需求最大的贸易部分(53%),其次才是公众(40%)。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期,由于资金、技术、经验等无法及时到位,使得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过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先进的信息,对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电子政务的真实需求难以把握,即便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但是由于具体国情的不同也很难真正把握其真实需求。总的来说,技术应用水平在建设初期是相对较低的,从而无法满足电子政务的真实需求。随着技术应用水平的进步,其所提供的设施和服务跟电子政务真实需求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但这种差距的缩小是相对的。
二、信息技术应用成本与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施
(一)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一般在电子政务项目外包过程中产生,主要指政府为实现电子政务项目或功能所给予供给商的资金、人力等成本。由于政府部分不具备自主开发系统和规划网络建设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只能求助于私部分,即先由政府部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的需要提出具体要求,私部分按照政府部分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集成与规划,完成建网任务,实现电子政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分与私部分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尤为关键。但是公共部分缺乏必要的IT技能,因此在与供给商交往时成本较大。因此公共部分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另外,现实情况往往是私部分承建的项目达不到政府部分的期看值,而政府部分由于繁琐的财政审批制度和对技术处理的陌生,使得私部分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大批技术职员进行各种维护,大大增加了公司的额外投入。交易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得政府投资的风险加大。
(二)投资成本
投资成本是指国家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投入。有投资就有风险。大多数国家计划通过网络将服务和信息传递给公民,进步公共部分的智能化水平。但是政府在治理大型电子政务项目时的无能很可能会破坏项目的执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大项目的风险。规模庞大、成本高昂、规划壮观的项目比小型项目更轻易通过预算审议。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的规模与风险成正比,电子政务的规模越大、耗资越多、时间越长、工程越复杂的电子政务项目,失败的风险就越大。
2.使用新技术的风险。新技术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共部分一直采用 [2]-2-
不断更新的技术,实践证实,在不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务系统很轻易失败。而很多项目都是在应用之后才能发现是否合适。
3.缺乏识别并处理风险的能力。识别并处理风险是成功的电子政务项目的关键。一些国家有成熟的方案和实践经验,另一些国家仍然不足[3]。独立机构、通过应用被证实有效的程序或者更好的标准软件、采用最实用的经验、在投产前先作失败、评估和处理风险的措施,以上这些都可以帮助识别并处理风险。但是在经验和控制体系方面还需要与本国文化很好地融合、进行本土化。
通过上面对电子政务应用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应用的高风险性阻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对电子政务的推动和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电子政务评估机制
电子政务[4]应用时是否有效和达到相应的效果,是用电子政务评估机制来检测的。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一方面是项目全程治理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获取公民支持的依据。
电子政务应用的有效性评估是很难把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本身的问题,由于技术往往不能达到人们期待的水平,这给评估机制的建设带来了重重困难。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既包括对“电子”的评估,也包括对“政务”的评估,即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完备程度和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要衡量内容。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有多种电子政务评价体系,每种体系都各有特点,每种评估方法都有自己的上风和劣势,没有任何一个是完美的。另外,即便拥有很完善的评价体系,我们仍然不能得到完整和正确的答案。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国外多种电子政务评价方法大部分由咨询公司或研究机构提供。由于不同机构测评电子政务的目的不同、标准差异、范围区别等,评价体系会各有侧重。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会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问题与电子政务的运行
信息活动在给人类带来效率与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的问题。电子政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还依赖于众多从社会问题到技术问题的逐步解决与完善。电子政府所提供的服务面临某些威胁、风险和不利条件,这些服务大多涉及敏感的个人信息。敏感信息和交易处理过程需要更大的安全保证。因此,电子政务系统解决迫切需要建立信息资源的安全计划的可行性,以建立一个安全的平台管理活动。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措施计算机网络安全[5]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其特征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本身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实施网络安全增强方案,以保证计算机网络自身的安全性为目标。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保护网络安全、保护应用服务安全和保护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各个方面都要结合考虑安全防护的物理安全、防火墙、信息安全、Web安全、媒体安全等等。主要从保护网络安全、保护应用安全、保护系统安全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网络平台的安全策略,制定网-3-
络安全的管理措施,使用防火墙,尽可能记录网络上的一切活动,注意对网络设备的物理保护,检验网络平台系统的脆弱性,建立可靠的识别和鉴别机制。在安装的软件中,如浏览器软件、电子钱包软件、支付网关软件等,检查和确认未知的安全漏洞;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使系统具有最小穿透风险性。如通过诸多认证才允许连通,对所有接入数据必须进行审计,对系统用户进行严格安全管理;建立详细的安全审计日志,以便检测并跟踪入侵攻击等。
(二)信息技术引起的道德行为失范问题
信息技术领域的道德行为失范,主要包括:(1)有意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2)侵犯知识产权。(3)信息与网络安全题目。(4)侵犯隐私权。道德行为失范的题目还有很多,包括信息污染,即有人有意地制造和发布有害的、虚假的、过期的和无用的不良信息而导致的危及人类健康生存和信息活动低效率的状况。现代信息活动中突出的信息污染题目有虚假信息、种族歧视信息和无用信息。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知:在网络社会里,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必考虑遵守规则和承担义务,轻易造成对电子政务权威和价值的忽视。另外,道德题目会引发公众对网络的不信任和怀疑,使人们产生恐惧和忧虑,必然也会影响对电子政务的熟悉,电子政务的运行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因此,技术应用引发的道德题目在精神层面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固然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电子政务的成功或失败极少的不是由于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其应用水平的问题,因此,公平的应用信息技术并充分考虑其应用状况将会是我们一直需要关心的问题。
第三篇:电子政务对政府绩效的影响研究
电子政务对政府绩效的影响研究
2009-11-0
2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生产生活均产生很大的影响。电子政务作为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复杂系统,对传统的政府运 作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利用电子政务发展这样一个契机,建设高效、廉洁、开放、透明的政府,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流程优化,使我国政府成为一个高 效、廉洁、开放的政府,这是一个复杂问题。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电子政务的出现使我国政府绩效有了提高。
一、政府绩效
“政府绩效”顾名思义就是政府工作完成或政府工作的成绩、成效、功绩、政绩。“政府绩效”是建立与政府效率上的,而政府效率是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 政效率,二是财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行政行动的有效性,通过目标的达成与时间、人力的投入来表达。它具有注重过程和目标达成,不计成本等资源投入的特点。财政效率是通过公共效果与公共资源投入相比而确定或评价的政府活动的有效性。在建设高效行政管理体制,强调政府效率时,显然我们会要选择财政效率这一标 准。行政在追求行政效率时,会造成财政资金的高浪费,行政机构决策脱离群众,强迫命令等问题。这样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公共利益并没有增长。财政效率公共 偏好原则使行政官员在工作时将真正能为民办实事,对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有着重要作用。
政府绩效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理论是“为顾客服务”理论。它使得政府绩效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将“人民”这个广义的概念转变为“顾客”这个狭义的概念,使采用政府绩效的操作性更强。有利于改变政府的官僚主义形象,建立务实、有效的政府。
二、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绩效的保障,也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政府部门的必然选择。
(一)电子政务建设的背景
电子政务是一种基于网络,面向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及社会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系统。它能把政府的服务都融入到这个网络中,实现一种整合无缝的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我国在1999年1月由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 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我国政府借此契机深化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 体制。
在电子政务系统的“三网一库”(政务外网,政务内网,部门内网以及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电子政务数据库)建设中,电子政务外网是电子政务 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是政府机关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信息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 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高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及《关于 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的定义,政务外网作为政府部门专网,主要支持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服务。与政府部门内部专网相比,政务外网 具有开放性和通用性的特点。因其直接面向社会大众,其建设也受到颇多的关
(二)电子政务的优点
1、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发展优势就要求政府高效行
政。电子政务中的关键是“政务”,而非“电子”。电子政务就是把政府搬到网上,政府通过网络快捷收集和 处理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实行透明、阳光行政,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公众和企业间开展双向的信息交流与决策,有助于减少“跑冒滴 漏”等现象,还可以改变所谓的“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降低了进政府办事的“门槛”。
2、加强了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政府在网上发布政策信 息,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使公众能及时的了解政府的法规、政策,不再是以往那种层次关卡的书面了解方式。在政策文件网页上开设意见反馈窗口,就能极大地提 高政府对社会信息及时了解,加强了服务应急能力;各种各样和各个方面的对政府的批评和建议也能让政府官员看到,广开了言路。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通过 计算机网络实现有权限的实时互通的信息共享,是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快速。
3、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 为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成功的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结合政府的关键业务需求与业务应用来寻找突破口,以关键业务应用流程的网络化来带动整个政 府职能的转变。
4、提升政府竞争能力。电子政务并提升了政府的竞争力,网络时代的政府竞争力必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电子政务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电子政务基于网络运行,面向社会的对外公共服务和对内跨部门协作的行政审批事务处理,实现对行政活动的有效执行、监督和管理。它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 享、互联审批、协同办公;动态监督监察业务办理的进度、结果等情况,实现办理业务的监督监察;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优化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状况,政务流程,提供政府运作效率。
三、电子政务对提高政府绩效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作用和发展,电子政务对政府绩效的影响在各方面显示出来:
1、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电子政务最直接的结果是简化了办公室的工作,将大量人员从大量文字、文件的手工处理状态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办公成本,缩短了时 间,提高了效率,并大大减少差错率,明显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由于工作人员从大量的数据处理、文字处理任务中解脱出来,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政策制定 和决策制定的主要阶段,有利于加快政策制定和决策速度,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和决策质量。
电子政务中的绩效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四 个子平台即数据采集及输入子平台——数据与得分统计子平台——绩效配置管理子平台——汇报演示子平台,不仅能全面反映各级各项指标的进展情况,反映各项工 作的运行轨迹,对各项工作作出实时评价, 使单位的工作在日常动态监控中能引起领导的及时关注与重视,以查找工作中的漏洞,而且自动生成综合分析报告,直观地反映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使之能在后工 作中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使目标更为科学、计划更为周详、措施更为得当。
电子政务带来的开放性大大加强了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和民主程度,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载体,这些不但为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所需信息、技术、人员上的支持,还为整个绩效评估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绩效评估的效率得到大大得改善。
2、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电子政务建设对人员素质和人员结构有新的标准和岗位设置,明显改变了用人需求,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群体素质和群体绩效,有效 地控制和减少公共部门的用人规模。政府办公方式的转变让很多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尽管政府部门已经接入了内部的网络,但许多人却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到来,不愿利用网络完成文件的形成和实现它的功能。所以推行任何改革,提高公务员素质,思想解放是关键。应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转变观念,从而在思 想上接受电子政务,进而在行动上积极应对这种变革。
要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使得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以适应全新的信息社会工作环境,并且要把信息 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纳入公务员综合考核范围之内。电子政务将把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提升到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新层次。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国务 院近
1.7万名公务员中,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占65%。但地方政府500万公务员中,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仅有10%,约有20%的公务员不会操作 计算机。而现在的公务员选拔中则出现数千大学生抢一个职位的现象,公务员的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
3、政府运行机制的影响。通过电子政务,政府 部门在内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流程的同时,外部也改变了对用户的工作关系。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中,用户要在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进出出,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办理 审批手续;而现在,由于政府实行“一站式”服务,在全天候、无缝隙的电子政务项目中,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在政府门户网站上查询政策、工作信息,办理各 种手续,如图一所示。在电子政务的推动下,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官僚制模式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模式,政府的职能和服务意识都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打破传统政府组织结构模式的封闭,提供机会让公众参与。
4、对沟通过程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建立一个迅速高效、方便、可靠、容量大功能强、24小时全天候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 手段。长期以来,与文件打交道是我国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出现,明显地扩大了政府内部的沟通渠道和沟通范围,一方面使上下 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单向沟通变成了双向沟通,沟通更加有效。另一方面,使以领导者为中心的沟通变成了多中心的、全通道的互联式沟通。沟通方式多样化。其中 我们要看到年轻一代公务员所起到的作用,他们是最能重视和接受电子政务,有效的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建设。
5、对政府与公众关系的影响。政府工作 的效果如何,满意度如何,作为服务对象的公民,是有着最优发言权的。加强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建 立公开听证、民意调查、群众评议等形式,搭建公民参与平台是我们在政府事物中要注意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政治生活的集权性和非自主性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依 赖心理和冷漠心理。一方面,政治生活似乎淹没了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人民似乎又远离了政治,成为政治边缘人。“电子政府”的建设以公众服务为 中心,让公众享受到最方便、最体贴的服务,这也是我国实施电子政务战略计划的最终目的,使广大公众可以在任何时候、以自己最满意的方式获取所需的政府服 务。
根据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我国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高度正式化、自上而下、严格层级节制的金字塔型组织模式将公众排斥在政府组 织之外,严重限制和阻碍了公众的政治参与,作为被管理者的公众不愿也很难通过烦琐的层级来参与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府绩效评估。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政府网 站以亲民、便民的形象出现,特别是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应用性的加强,使得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通过网络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参政议政积极性大大提 高。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咨询与合作的双向渠道得以贯通,从而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各界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与合作。
6、公众对行政监督的影响。公正有效的监督办法,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尤显重要,在电子政务中一站式服务的出现使的在监督制度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如图二。
而且在监督中难免出现人为操作和人情因素,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则弥补了这些不足。可以通过政务网络平台,将绩效管理过程变成全透明式的、动态的、可及时全面掌握的具体内容展现出来,实现日常管理的全程动态监控,实现由人的管理转向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管 理,进而构建电子绩效管理系统。
并且电子政务推动了政府廉政建设,要求政务公开、透明,保证了政府事务的处理过程、处理时间、处理依据、处理结果对公众公开,减少了传统政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暗箱操作,加强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从而有利于树立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
五、结束语
总之,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了政府部门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建立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电子政务建设 促进政府职能从“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工作从“低效运作”向“高效运作”提升,决策从“经验化”向“民主科学化”发展。同时,电子政务建设在推 进政府廉政建设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预防腐败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为监督腐败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 周慧)
声明:本文为“2009年政府绩效管理创新研讨会”参会论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
第四篇:信息社会下电子政务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信息社会下电子政务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摘要信息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社会组织和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形成的粘合剂。而信息社会的到来,给政府管理活动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电子政务便伴随着信息化进程应运而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政府管理创新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 电子政务 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机构纷纷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组织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电子政务的出现和发展,正是政府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信息社会政府管理本身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政务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从而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并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从更深层次上说,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适合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
世界经合组织(OECD)将未来的行政管理定义为“在信息、网络与合作的环境中所做出的共同决策分配。政府公共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信息获取、处理、发布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高科技术所筑就的先进的信息网络,使得信息传递异常迅速,正在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社会。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势必会对政府治理产生多种多样的影响。电子政务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电子政务的应用,不仅使政府机构扁平化、弹性化,切实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促使政府职能有管理转为服务,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然而,电子政务是把“双刃剑”,它对政府治理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给政府治理带来现实的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1)“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即不同主体对信息资源拥有与应用上的差异,其实质就是有关公平的问题。“数字鸿沟”首先表现为国家之间因经济实力和教育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在电子政务建设与利用的差距。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不断发展新技术、普及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加之人才匮乏,没有经济实力建设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没有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工作。“数字鸿沟”还表现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不同地方和城乡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公众能享受到的政府通过现代化手段提供的公共服务有着巨大的差距。
(2)运行风险。电子政务的运行风险,是指电子政务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信息安全问题。电子政务运行安全与否,取决于信息能否在网络上安全传输。互联网与生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特征,使信息的共享、开放、灵活和快速等需求得到满足。然而,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上述特性,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如:黑客与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机密信息扩散、信息战威胁等。一旦网络出现安全事故,就会使人们的沟通产生障碍,给政府管理带来巨大的运行风险。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如何降低运行风险、增强信息安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阻碍组织变革。在不实施政府组织重组和业务流程优化的前提下建设所谓的“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以及工作流程进行自动化、信息化,会使现有的政府组织流程因信息技术的渗透而更加牢固,最终导致无法进行新的组织变革。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信息技术应用和政府管理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要进行政府职能的整合、精简、优化,实现从独立办公到联合办公。而在行政组织中,有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只重技术、不重政务,不愿意进行部门重组和组织结构的变动,因为这样会触动现存部门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层的利益。变革意味着失去权力和利益,他们当然不会主动进行变革,甚至会在组织被迫改革时处于自身利益考虑而抵制组织变革。
(4)“信息孤岛”。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各地区、各部门建设的电子政务系统最终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由于政府的管理机构“条块分割”,在推行电子政务时使用的标准也不同,使得彼此间很难实现互联互通。当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地方和不同级政府业务的协调、互动时,这种信息孤岛的弊端就会全面的显现出来。信息社会背景下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思路
3.1 理念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创新政府治理模式,首先必须确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电子政务建设,不仅为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提供了网络技术支持,而且其以公众为导向、为公众服务的价值观也可以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与能力。
在传统的模式下,政府是以职能为中心设置政府机构并开展工作,使得公民在政府机构办事时受到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效率较低。而电子政务采用“一站式”服务,突破了传统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公民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其所需的政府服务。在电子政务模式下,采用网上办公,权利本位、特权意识无立足之地,政府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公众为中心。另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政府的政策、动向,而且可以在网上评价政府所提供的服务的内容以及水平,促使政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电子政务这种管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而是服务民众的人民公仆,由管理者转为服务者,改善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因此,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理念不断得到强化,促使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3.2 职能创新
政府职能创新,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要实现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市场来解决,而政府只要维护好社会秩序。否则,政府职能过多,电子政务的建设就难以发展。而对于政府与企业来说,政府应从对企业进行微观管理转变到为其宏观管理,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干预。政府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而是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就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各种行业协会的发展。要想使电子政务建设顺利推行,就必须发挥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否则,只依靠政府,电子政务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审批程序、环节过多,不仅会降低政府的效率,也不符合电子政务高效的要求。因此,必须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缩小审批范围,促使行政审批向着规范、透明、服务、责任、高效的趋势发展,从而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良好的政务基础。
3.3 组织创新
传统的政府组织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行政环境,必须进行改革。通过组织改革,可以使政府组织合理化,使之更符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要建立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需要对传统的政府组织模式进行两个方面的调整。
一是纵向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在信息社会里,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获取手段,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组织中的管理幅度。因此,只有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才能适应电子政务高效的要求。因此,必须减少政府管理层次,撤除一些重复工作的职位,使组织结构更为扁平化。
二是横向组织机构的综合化。政府横向结构综合化使得各部门之间的资源能够有效共享,部门之间的交互能力增强,整个政府组织的回应力提高。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要围绕任务来建立组织结构,打破传统的部门边界,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使政府要由纵向向横向发展。
3.4 运行创新
政府运行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运行的透明化;二是政府运行的规范化。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促进政府管理透明化、公开化。政务公开是政府是政府管理透明化的第一步。政务信息公开能保障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使公众及时了解政府和社会发生的变化,而且整个政府运行过程都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样,既能使公众的状况与意见反馈给政府,又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管理的透明化还必须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
(2)规范政府运行。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依法行政;二是规范电子政务的运行。目前,我国在依法行政方面还面临许多问题: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真正实现了依法行政,才能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良好的运行条件。要规范电子政务的运行,就必须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方面的的法律和法规,这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对电子政务安全问题进行专门立法,统一不同部门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标准,并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梁蓉.政府管理模式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2]杜志洲.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孙景峰,王锐.电子政务建设与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9.1.[4]刘刚,娄策群.政府信息化对行政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5]李昕.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李昕.以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6.[7]胡讯珉.信息社会的国家治理特点探讨[J].东方法学,2008.5.
第五篇:浅谈电子政务发展对档案服务工作的影响
内容摘要: 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的产生,档案服务工作随之发生着变化。本文针对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档案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档案服务工作必须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做好三个转变:变着眼过去为重视现在、变对档案的管理为对人的管理、变粗放式服务为人性化服务。
关键词: 电子政务
档案服务 转变观念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大量产生,档案载体由纸质向光盘等过渡,改变了政府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档案的内容、形式及形成程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档案服务工作产生了影响。
一、服务时效、服务流程、服务模式发生变化。
(一)对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服务时效贴近现实。
根据《江西省档案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列入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10年向市档案馆移交”的规定,档案馆藏为10年前档案,各类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处于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状况。当领导决策需要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时,通常是按档案利用单位开具介绍信、派人来馆查阅、复印部分资料、进行参考利用的方式进行。由于档案信息资源陈旧,时效性差,只具有“历史记忆”的功能,而“现实服务”功能不强,加之利用手续不方便,所得到的信息缺乏及时性、系统性、连续性等诸多原因,制约了档案部门为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能力。电子政务的建设,将使档案馆成为各个政府部门电子文件的保管基地,同时也是最大、最新的信息资源基地,档案馆的资源建设得到充实和发展。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各类接收进馆的信息资源可实现在线查阅,时效性丝毫不逊色于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体,价值含量更是无可比拟的。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利用、编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资源利用、编研目标将以紧密结合现实为重点。
(二)对政府部门,服务流程实施前端控制。
传统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政府部门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通常是指对纸质载体文件归档和档案管理环节,是一种事后服务。如对文件整理指导,归档整理通常采取的三种形式:集中式、分散式、集中与分散结合式,都是在全部文件办理完毕后,进行整理归档,并由各单位自行保管一定期限,再按规定移交进馆。电子政务环境下,由于电子文件特性不同于纸质文件,而所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具有的可用、可存取和可理解性,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介入立档单位的电子文件形成过程。根据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中第4条总则中规定:“电子文件自形成时,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应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与监控,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从这可以看出,由于电子文件的出现,档案工作的重心已开始前移,由过去的文件处理完毕后集中统一整理指导,变为文件形成过程中就予以管理与监控,实施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
(三)对社会公众,服务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各地档案馆的工作重点都放在馆藏档案数字化上。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馆藏档案数字化大多停留在手工录入的基础上,进展缓慢,文件的完整准确性不够;现行文件存在收集受各部门报送限制,文件内容不齐全,且均为纸质文件,提供网上服务大多靠手工录入,数量不多等问题。档案网站资源建设成为服务瓶颈,网站部分内容不够全面,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较粗放。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各部门的电子文件在办理完毕后即可通过网络传输到档案馆,实现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电子文件的大量接收,减轻了档案工作人员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繁重任务,确保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打破了档案部门现行文件收集不全及手工录入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的现状,档案网站粗放服务模式在满足群众需求上已不适应。
二、转变观念,把握重点,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一)变着眼过去为重视现在在继续做好传统档案资源利用的工作中,必须及时对接收进馆的电子文件进行妥善的加工和管理,以政务网为依托,提供电子文件的分类、分级在线查阅利用。要改变原先只埋头于档案堆中搞编研的状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现实服务”为导向,整合各部门电子文件,注重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为领导决策提供新依据。
首先要着力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敏锐性。信息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资源,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预言:“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世界。”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电视、广播、报刊、影视、电脑网络等各种各样的信息时时刻刻都在包围着我们。档案工作者要养成每天读文件,看新闻,听广播,浏览网络等习惯,关注国家形势、经济发展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