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复习与巩固(2011.10.22)
沭阳县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二语文备课组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复习与巩固(2011.10.22)
姓名班级学号
一、知识操练营(45分)
1、生字(5分)
狼jí()踌躇()suǒ屑()歉jiù()女红()...
Pán shān()瞥见()lán lǚ()晕眩()tuí()唐..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循循善诱气势凶凶如数奉还无原无故触目伤怀
情不自禁
3.按要求默写。(28分)(1)《春望》作者融情于景、表达睹物伤怀的诗句是,(2),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3)《春望》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白发稀疏,忧国伤时的老诗人的形象的诗句是。
(4)《泊秦淮》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是:。“,”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老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
(6)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和眼前独有的怅然和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的两句是。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表现诗人誓死报国的诗句是:。
(7),高度概括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8)表现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9)采用夸张手法的诗句是。
(1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两句描写落花的诗句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在境界上更胜一筹,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背影》一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
A.它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进行叙事抒情。
B.它是一篇纪实散文,写的是实际发生的事,不是虚构的。
C.它是一篇抒情散文,集中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D.它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8年前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的情景。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他将虎皮盖在这儿,自己却走了,这一招叫“金蝉脱壳”。
B.父亲三十多年默默无闻地为这所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C.如果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怎么会如此漫不经心呢?
D.同学们三五成群地排着整齐的队伍,行进在乡间的小路上。
6.下面的一段文字中有二处错误,请改正。(2分)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①关键是要经常随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②只有能做到这些,你才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7.请仿照画线句子的样式,再给下面的语句续写一句话。(2分)
有人说,母爱是涓涓细流,时时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有人说,母爱是缕缕春风,轻轻抚
慰着我们的灵魂;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50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8~13题。(15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
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1)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2)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3)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3分)
(1)___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10.这段文字在描写父亲时,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1.这一段中,“我”两次流泪,请说说这两次流泪所分别体现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挑选文中对你触动最深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运用下面的句式进行品析。(3分)
句式:我认为“„„”这个词(句子)用得好,它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人说,“母爱细腻,像春风,像细雨,总令我们感到亲切和温馨”。从本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爱的深沉,请用新奇贴切的比喻句,具体描写一下父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3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14.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4分)
⑴⑵
15.第(1)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的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会“放出光彩”是因为_____。(3分)
16.文中的“男孩”具有的品质。(2分)
17.第(3)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具体描写男孩的“一番思考”,不超过100字。(3分)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8分)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
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8.本文选自《______》,你知道有哪些成语出自这部书(写两个)____(3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5分)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________(2)语时了不悲 _____ ..
(3)子敬素好琴 ______(4)月余亦卒_____ ..
(5)都不哭______(6)素好琴 .._____
(7)素好琴______(8)弦既不调_____ ..
(9)因恸绝良久______(10)恸绝______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王子猷对弟弟子敬感情深厚,从哪些语句你可以看出来?请做摘录。(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
(1)引 恸 绝 良 久(2)子 敬 速 好 琴
(3)便 径 入 坐 灵 床 上(4)何 以 都 不 闻 消 息
23文中最能表现子猷与子敬兄弟之情的句子是:(2分)
24.《人琴俱亡》这篇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复习与巩固(2011.10.22)
参考答案
一、知识操练营
1.略 2(1)凶――汹(2)原――缘(3)彩――采(4)簌――籁
3略
4、B5、D6、(1)删去“经常”或“随时”中的一个。(2)改“只有”为“如果”并去掉“才”。7.略
二、阅读精品屋
(一)8.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
9.攀缩倾
10.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11.第一次:感动得流泪;第二次:离别伤感的泪。
12.示例:我认为“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个句子写得好,它表现了父亲越是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这样一种感情。
13.示例:静寂的大海,虽然海面平静,但时刻令我们感到深处的激流涌动。
(二)14、①给妹妹输血。②和妹妹平分生命。
15、神态描写。因为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16、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献身精神。
17、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身份及年龄特点,能围绕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想救妹妹的命去发挥即可
(三)18略
19.略
20.(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猷)就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21.略。
22、答案:(1)因∕恸绝良久(2)子敬∕速好琴(3)便∕径入坐∕灵床上(4)何以∕都不闻消息
23、答案: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4、【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内心感情的分析能力,不哭不悲是自己强行抑制自己的悲痛,恸绝良久是抑制不住的结果。
答案:“了不悲”、“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了,悲痛喷薄而出,所以“恸绝良久”。故前后并不矛盾。
25.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学案 备课: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讲: 《中国石拱桥》学案
学习目标
1、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认识几种说明方法。
2、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3、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学习重点
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认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检查课前预习,巩固基础知识 课前预习检查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残sǔn()推chïng()xiáo()河 匀称()弧()形 拱()桥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2)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3)巧妙高超,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4)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二)听老师介绍说明文:
1、说明文含义
2、怎样才能将要说明的事物介绍清楚明白 看板书记笔记: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抓住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
(二)精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每小组抽取一个研究题目,完成任务后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1、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简要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示例:第一自然段中:“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示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因此不能删去。“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去掉是否可以,请说明理由。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分析体会。
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
3、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是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举例时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
4、请反复读第五自然段,根据你的理解,试画出赵州桥简图并给大家讲解。
5、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读完全文,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三)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三、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后材料中介绍芦沟桥的内容,与课文中写芦沟桥的内容作对比,小组讨论两部分内容的异同,哪部分内容用在课文中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四、拓展演练——走进桥文化
1、架“桥”:请仿照示例,架设两座无形的“桥”。示例:知识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1)(2)
2、设想一下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未来的桥。
五、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和疑问。
六、走进自然,欣赏桥之艺术
桥,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带上照相机,拍上一组以桥为主题的艺术图片——欣赏桥之美。
课后反思:
12.桥之美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欣赏角度。
2、分析欣赏语言。【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煞()纤()细 驻()足 前瞻()后顾 点缀()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二.合作释疑
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2、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座,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三.迁移延伸
生活中有很多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举例说明。四.同步达标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1.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2.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3.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4.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教后反思】
13、苏州园林
目的要求: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 序。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 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难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xuān xiâ {轩 榭)lín xún(嶙峋)jiàn shǎng(鉴赏)zhēn zhuï(斟酌)池沼(zhǎo)丘壑(hâ)镂空(lîu)阑干(lán)模样(mú)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 : 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
败笔 : 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 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四、总结点拨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合作探究 {1}、(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五、作业。课后反思:
14.《故宫博物院》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请本文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资料链接】
黄传惕(193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一直从事广播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故宫博物院》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矗立()鳌头()湛蓝()琉璃()
蟠龙()中轴线()金銮殿()击磬()
檀木()攒()乾清宫()坤宁宫()
肃穆()奏极()额枋()藻井()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它的总体艺术风格特点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二、合作探究
1、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2、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可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三、课时达标
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完成1-3题。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B)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C)④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美国的一架运输机在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风。结果,运输机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实际上,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1.第②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中“举例子”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方法有: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举例子”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这句话应放在第③段的什么位置上?(A)处,(B)处,(C)处。正确的是________ 3.第③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五、作业。课后反思: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理解。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学习难点】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导思阅读:《口技》中有:“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流萤 帷幕 忒 书斋
韶光 休憩 伧俗 闺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说说屏是什么。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二、合作释疑
1、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小组讨论明确: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具体语句吗?
三、思维拓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四、达标练习
1.选出加粗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A.屏风(píng)纳凉(nà)B.流莹(yíng)惟幕(wãi)C.伧俗(chân)因地制宜(yì)D.造型(xíng)缓冲(huǎn)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教后反思:
第三篇: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复习
一、字词部分
妥帖
贴补
惊慌
说谎
一贯
习惯
贪婪
贫穷
机械
戒心
推敲 礼貌
多音字:济
济南
接济
蒙
蒙骗
蒙蒙亮
二、《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分别讲了_《自相矛盾》__、_《滥竽充数》_、_《画龙点睛》_。“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举例:.“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告诉我们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身处世。举例: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拔苗助长
杯弓蛇影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望梅止渴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纸上谈兵
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大闹天宫
火眼金睛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3、总是……她大大咧咧的,做事总是不能让人放心。
不要……而要……我们不要过分地依赖父母,而要学会独立。
三、《推敲》
1、《推敲》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原先是“推”,因此,后人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2、你认为用“推”,还是用“敲”好?请说明理由:(1)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2)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3、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苦吟诗人”)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课后习题4推敲练习(1)“访问”与“拜访”。“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文中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2)“即时”与“即兴”。“即时”是立即的意思。“即兴”是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文中用“即兴”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3)“安静”与“宁静”。“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宁静”指(环境、心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很深。文中用“宁静”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四、《嫦娥奔月》
1本文是一篇 神话故事。描写了三个个性色彩很浓的人物,分别是美丽善良、舍己为民的嫦娥,力大神勇、造福百姓的后羿,奸诈贪婪 的逢蒙。
2、我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请你把它们连起来。
正月初一
新春佳节
正月十五
元宵节
五月初五
端午节
八月十五
中秋节
九月初九
重阳节
我还知道这些节日:(七月初七七夕节
四月五日
清明节)
4、写出两句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照样子写词语。
飘飘悠悠:支支吾吾 浩浩荡荡
恭恭敬敬 兢兢业业 吞吞吐吐 碧蓝碧蓝:雪白雪白
金黄金黄
乌黑乌黑
火红火红
瓦蓝瓦蓝
五、《伊索寓言》
1、本学期我们学习的三篇《伊索寓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
3、《牧童和羊》告诉我们:
4、《蝉和狐狸》告诉我们:
5、你还知道有哪些伊索寓言:
、、从其中
一则中你明白了:
六、练习三
1、写出和戏曲有关的谚语:
台上
。
师傅领进门。
要练惊人艺。
若要戏路通。
艺多。
百日。
2、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仿《幸福》写话:
河流的幸福,在于给鱼儿一个舒适温暖的家,让它们快乐的嬉戏。所以河流在欢乐地不停奔唱。
蜜蜂的幸福,在于在花丛中亲吻着花朵,带给人们上好的花蜜。所以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小鸟的幸福,在于站在枝头歌唱,唱出悦耳、动听的音符,让忧愁的人们,变得快乐。所以鸟儿在空中欢乐地飞翔。
蜡烛的幸福,在于把自己点燃,为人们照亮世界。燃烧了,给世界留下一片光明。老师的幸福,在于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我们茁壮成长。所以老师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3、星期天,小明约你去网吧玩游戏,你会说:不,小明,我们别去!我们还很小,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随便进入网吧等公共场所;再说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上瘾,影响我们身心健康成长。我们还是到别的地方玩吧!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选文问题类别上属于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型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使学生在活动中比较全面地了解桥,并且用说明性语言介绍具体的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生活,并从中获取知识,为写作说明文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说明文,在阅读中获取知识。
过程与方法:认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说明文,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教学难点:认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应首先明确什么是说明文。为避免概念化倾向,完全可以将知识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时通过朗读、回忆、比较前面所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重的课文的不同之处,来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教学要点: 教学时间:16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第五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预习提纲
第三单元整体阅读预习指导提纲
【预习目标】
1、结合自己的浏览经历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把握说明文的特点。
2、文章中涉及到的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3、提高自己阅读评价的力度,能够分清侧重点,了解事物的特点。
【预习内容与方法】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单元的单元解说,并勾画关键词,了解本单元的内容。
2、认真朗读或默读每一篇文章,将自己的感悟标注在相应段落的旁边。
提示:直线(-)表示段落中心句子;曲线(~)表示说明方法;重点号({ })表示关键 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3、学习快速阅读,重点标注文中的中心句与文中的说明方法。把握主要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结构。
4、读书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达到与文本对话。
5、读书中作批注,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6、在完成自己阅读的基础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3、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课文的结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谈读书》
1、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到相应的语句标注。【拓展资料】(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采用了哪些论据?
《怀疑与学问》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预习成果检测】 【拓展资料】
一、词语解释:
汲取(jí):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本单元课文分类。
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三、文体知识:议论文
(一)、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二)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三)议论文的种类
立论文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驳论文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 驳论文的破立结合
定义: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四)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总的来说,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论点
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②鲜明性③新颖性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论据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1)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
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三)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6)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9)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我的困惑】
自评 ☆ ☆ ☆ ☆ ☆ 组长评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