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曲子镇富民产业增收工程调研报告-草畜产业
发展种草养畜增加农民收入
——关于曲子镇进一步发展草食畜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思考
2012年6月
曲子镇位于环县南部,虽然过去群众也有养羊传统,但规模不大,养羊业收入仅占一少部分群众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2007年,环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提出了三年实现“双二百万”(养羊200万只、种植紫花苜蓿200万亩)的宏伟目标,号召农民“把羊当猪养,把草当粮种”、“块块地边种草,家家设施养羊”。曲子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政策扶持、利益驱动、大户带动、行政推动等综合措施,走出了一条“兴产业,引龙头,建基地,富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种草养畜模式。
一、产业发展现状
每年全镇新种紫花苜蓿1.5万亩以上,累计种植多年牧草近9.7万亩,养羊5.2万只,其中引繁绒山羊3.2万只,形成规模养殖大户678户,规模养殖场14家,养殖小区13处。2010和2011年,国家老促会绒山羊产业化扶贫项目扶持1220户,调引良种绒山羊5506只,加上扶贫整村推进,草食畜牧业补助,近三年累计调引绒山羊种羊1万多只。
位于211国道线与杨演公路的交汇处的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地理位置优越,总投资350余万元,存栏羊只4000多只,年出栏3万只以上,建成办公用房600多平方米,各种农机具配套设备齐全,大小工作车辆5台,地下深水井1眼,青贮窖2处,贮草量220立方米,氨化池4处,每次氨化量20立方米,种植苜蓿2000多亩,并配有消毒、疫病防治等工作室,以及屠宰和羊肉深加工生-1-
产流水线。2011年基地为周边301户养殖户投放繁育羔羊532只,并紧紧围绕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三大服务功能,为1523户养殖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对9201羊只进行了疫病防治。
地处曲子的绿鑫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涉及五里桥、双城、刘旗、孟家寨四个行政村29村民小组2545户11267人,按照规模种草、土地流转种草、种商品草和农户联合经营的路子,共在川台水地和原地梯田种草14.8万亩,亩均年产干草1000公斤和600公斤,折合现金收入950元和570元,其中黄道咀湾倪兴宏流转租赁耕地410亩种植紫花苜蓿,年均向绿鑫草业公司交售商品草140吨收入13万元。在倪兴宏(去年养生猪490头,出栏肉猪330头,收入15万元,)带动下,五里桥村黄道咀湾组和刘旗村庙咀组共有30户农户联合养猪,规模3000多头,户均养猪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基地现有养羊农户160户,养殖绒山羊2260只、小尾寒羊1320只,每只绒山羊和小尾寒羊收入分别达到1500元和700元。另外,在刘旗村腾旗组、张旗组和孟家寨村孟家湾、孟家寨、念沟门、郭沟门、杨旗、马岗子组建成设施瓜菜基地1496亩,亩均收入0.5万元以上;发展林木育苗基地2400亩,亩收入3000元。整合个区域建成生猪养猪小区3个、千头猪场1个、养猪专业50多户,发展养羊农户878户。
目前,全镇已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户678户,规模养殖场14家,养殖小区13处,大家畜存栏7804头(其中牛7100只),猪存栏6712只,羊存栏52000只,鸡存栏36100只,全镇养殖大户增加纯收入达2000余万元。草畜产业已成为曲子全镇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产业发展环境
从发展环境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政策明确,环境宽松。一是国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逐年增多,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主导产业。草畜业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投入渠道越来越多,成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国家对农村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国家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畜牧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实施了绒山羊扶贫产业化试点项目,有力地改善了畜牧生产条件。
第二,资源丰富,基础坚实。草畜资源丰富,人工牧草留存面积近10万亩,是草产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饲草料资源丰富,年产青干草1万吨以上,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养殖基数较大。全镇有小尾寒羊、绒山羊、秦川牛、獭兔、杜洛克猪等畜禽地方品种。加上曲子镇素有养羊传统,从事养殖和羊畜调引的能手众多,有绿鑫草业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的支撑,发展优势明显。
第三,市场看好,前景广阔。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产业,在畜牧业进入新阶段后其生命力更加强大。尤其随着生态畜牧业和效益畜牧业的发展,种草养畜已成为必然趋势,牧草不仅成为产品,而且成为商品,并逐步形成产业,需求量走高,产品供不应求,商品草市场居高不下,肉禽蛋奶为主的畜产品虽然出现了“买方市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消费仍呈刚性增长趋势。
三、产业发展前景
从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二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发展畜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畜牧业是一个“中轴产业”,不仅能够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反哺农业,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发展畜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改善食物结构和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对食物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更重要的是吃好,食物消费已开始从满足数量转向追求食物的品质和营养。我镇居民人均肉、蛋、奶占有量、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肉蛋奶消费呈刚性增长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四、目前存在问题
在畜牧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逐年干旱影响畜牧业发展这一制约因素没有根本改变;畜禽良种化程度低,产品结构老化;种草地域分布不平衡,县南分布广而县北少,牧草转化利用率不高;村级兽医防疫员数量有限,防疫存在困难,疫病大流行的潜在威胁依然很大,疫情风险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户生产模式陈旧,畜牧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技术落后,形不成集约化标准化基地化的商品生产优势,区域特色不明显,满足不了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的需求,制约了市场的扩大;养殖业协会等专业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带动作用比较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五、产业发展对策
当前,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曲子镇今后畜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放手让农民种草养畜,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将现在的以农为主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以牧为主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实现 农村经济基础产业的全面转换。
(一)草地建设及设施养殖示范工程。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实行草田轮作,要将人工种草、饲草饲料建设作为推进草畜产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首要环节来抓。首先,要扩大种草规模。按照1只羊1亩草的配套标准,坚持粮草套种,以林立草,以草养林。采取科级干部抓点示范,政府补助的措施,鼓励农民多种优质牧草;其次,强化草场管理。为使草场持续有效利用,制定出台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政策措施,认真落实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把草山承包到村到组到户,划定界限,夯实了各级管护责任,规范了草地的保护和利用;第三,加大对饲草饲料的收贮利用。为鼓励养殖农户收贮利用好饲草饲料,可采取现金补贴的办法,购置铡草机、揉丝切碎机,既解决了封山禁牧,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 “增加粮食和饲草→舍饲养羊→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良性发展的路子,促进全镇饲草的加工利用。
(二)项目支撑建设工程。对畜牧业的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三个方面。在资金方面,要抢抓机遇,积极论证申报符合国家投资支持重点的项目,争取资金新建羊毛绒加工厂1处,扩大绿鑫草业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合作社规模,在草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靠国家项目来带动草畜业发展的步伐;技术方面,要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法,聘请专家做决策及生产方面的顾问,用现代技术武装草畜业;在人才方面,要落实乡国家关于乡站“三定”的政策,解决乡村动物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能解除后顾之忧,积极投身到发展草畜事业中来。
(三)龙头企业建设工程。要向规模要效益。做大做强草畜产
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增强竞争力,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从领导到群众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支持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形成谁能牵头就扶持谁的制度,真正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各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实实在在的扶持。目前,应大力扶持绿鑫草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众联绒山羊养殖场,扶持加工在草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发挥带动作用。
(四)市场信息工程。随着畜牧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要把信息建设作为对草畜业各种支持措施来看待,扶持成立曲子镇养羊协会并建立网站,建立绒山羊产业发展互助基金,创建曲子绒山羊品牌,利用社会中介组织联系市场,传播信息,建立稳定的肉绒羊销售产业链条,降低农户养殖风险,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
第二篇:曲子镇富民产业调研报告-瓜菜产业
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瓜菜产业
(2011年6月)
近年来,曲子镇立足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把设施瓜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全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曲子镇瓜菜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80年代的自给自足阶段,90年代以后的产业攻坚阶段,从21世纪开始,曲子镇瓜菜产业开始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全面攻坚阶段。从2004年开始,曲子镇瓜菜产业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全面发展阶段,采取政府扶持、项目带动、行政推动、利益驱动等多项措施,大力发展以设施瓜菜为主的农民增收工程。在环江川、合道川条件较好的孟家寨、刘旗、高李湾、楼房子等8个行政村,推广日光温室、钢架拱棚和竹竿拱棚,种植作物以瓜类为主,每年保持在2000亩以上,设施农业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目前全镇瓜菜产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发展势头良好。一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标准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二是政府扶持力度和调控能力初步显现。三是利益驱动,政府与农户两辆马车拉动曲子镇瓜菜产业正在实现由“自给型”向“外销型”的历史性转变。
二、发展潜力分析
瓜菜产业是曲子镇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发展瓜菜产业是遵循自然规律,从对抗性农业走向顺 1----关于曲子镇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应性农业的必然选择。曲子镇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川、塬兼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东风灌区、楼房子灌区、许家河灌区四大灌区丰富的淡水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曲子镇成为全县21个乡镇中雨热相对充足的为数不多的乡镇,选择发展瓜菜产业,也是改变多年来的传统种植习惯,由对抗性农业过渡到顺应性农业,是我镇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发展瓜菜产业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由自然型传统农业走向市场型特色农业的必然选择。从比较效益来说,一亩瓜菜的收益相当于五亩小麦,而且瓜菜产业又是一个简单短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曲子镇又具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价格相对低廉,瓜菜是具有运输指向的大宗农产品,特别是鲜销瓜菜对交通运输的依存度很高,而曲子镇便捷的交通优势,为发展瓜菜产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三)发展瓜菜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从特色产业走向特色经济的必然选择。对曲子而言,实施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的关键就是依托“曲子小甜瓜”的地域品牌优势,在种植业上加大瓜菜种植面积提升总量,在加工业上依托产业优势,延长瓜菜产业链条,在瓜菜加工运输上求突破,实施产业聚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
(四)发展瓜菜产业是立足城乡统筹发展,从温饱型走向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欠发达乡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切忌搞自成体系的全门类经济,从曲子镇这样一个拥有近3万农民的农业镇的产业发展实践来看,瓜菜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充分发挥
了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三、目前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镇瓜菜产业发展较快,效益显著,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瓜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灌溉条件差,制约产业发展。两川四个灌区,三座抬高水位坝,所辖明渠34.9公里,倒虹吸3座,渡槽3处,渡管2处,泄水31处,涵洞13处,共有楼房子、王湾、李家湾、斗沟渠、黄道咀湾五座提灌站。但有3座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有10公里左右渠道损毁淤塞严重,灌区设施严重老化,9998亩水浇地真能提灌面积不足1000亩,大部分都是自流面积。
二是日光温室少,产出效益大打折扣。目前,全镇能正常使用的日光温室不足30座,培育瓜苗和种植反季节蔬菜规模太小。
三是科技含量低,技术指导需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很少,科技服务跟不上。
四是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瓜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品种结构方面,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技术较差,没有进行产品加工,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是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少部分的瓜菜产品仍有污染。目前,在瓜菜生产上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而导致蔬菜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瓜菜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四、产业进一步发展对策
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瓜菜产业,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解决灌溉问题,扩大产业规模。积极争取实施合道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修大型提灌站1处,中型提灌站5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争取投资新建日光温室,每年设施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打造环县最大的瓜菜基地。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品质量。要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种植、包装、保鲜、冷藏技术指导,创办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无公害种植。引导瓜农、菜农逐渐减少农药、化肥等施用量,坚持使用有机肥做底肥,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确保瓜菜安全、卫生、无公害。
三是培育龙头,发挥带动作用。要大力发展仓贮业和产品深加工,加强扶改力度,挖掘生产潜能,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一批存储、运销、加工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四是健全流通机制,保证流通畅通。在已成立孟家寨瓜菜产业协会的基础上,在几个专业村要建立瓜菜生产合作社,并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合作社协会的牵引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销售网络,保证流通环节的畅通。继续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调节和维护好菜农、瓜农、收购客商、贩运大户等各方面的利益。
第三篇:xx乡(镇)2012年草畜产业工作总结
**乡(镇)2012年上半年草畜产业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乡(镇)草畜转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县畜牧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县上“产业富县”战略,严格执行《**县2012年农业农村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壮大一个养殖场,新建一个养殖场,巩固提升一个重点村,新发展一个重点村”的“四个一”工作思路,通过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资源整合,草畜产业的支柱地位已凸显,现将2012年上半年草畜产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草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乡严格按照既定方针,贯彻落实“四个一”工作思路,新发展养牛户50户200头,巩固提升养牛户50户200头,空圈补栏100户300头,新建青贮池50个,通过“以奖代补”扶持办法,已修建暖棚圈舍43座,引进基础母牛145头,引进羊200只,妇女小额贷款60户260万元,各项指标达全年目标的85%以上。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
**乡(镇)将草畜产业确定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成立了由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草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把草畜业发展纳入全乡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了草畜业作为支柱产业得以长足发展。乡上相继制定出台了《草畜转化“以奖代补”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培育大户带动促进草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养牛规模在50头(其中良种基础母牛一半)以上,占地面积2亩以上。场区规划合理,能够落实防检疫措施,各项管理制度齐全,生产、免疫、兽药使用、治疗等记录齐全。扶持标准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养牛圈舍建设按10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助,青贮池建设按25元/立方米的标准补助。
2、引进牛补助:每引进1头良种基础母牛补助500元。
3、贷款贴息:对养殖所需的贷款由县财政或扶贫部门全额贴息一年,每户贴息补助5—10万元贷款。
这些扶持奖励政策大大调动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加速了草畜产业的发展进程。今年以来,全乡新发展养牛户50户200头,巩固提升养牛户50户200头。
(二)加大资金投入,支持草畜业发展
草畜产业是一项资金启动量大,前期投入多的产业,群众自筹资金有一定的困难,我乡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困难,扶贫资金向草畜产业倾斜,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入。今年,为养殖户担保妇女小额贷款60户260万元,利用这些贷款加上群众自筹资金,目前,完成空圈补栏100户300头,新建青贮池50个、暖棚圈舍43座。
(三)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服务功能 我乡依靠科技进步,把技术培训和良种引进改良作为提高草畜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手段。此外,建立健全草畜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加大对重大疫病发生的监控预防。今年以来,全乡组织对养殖户的各类技术培训共6次,计140人(次)。建立了疫病预防与反馈体系,在养殖场设立疫病监控点,乡兽医站设立疫病防控办公室,定期进行疫病检疫。
(四)以市场为向导,引进适销良种畜禽
牢固树立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依靠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开拓草产品、畜产品市场,同时以市场为向导,引进适销对路的良种畜禽。今年,全乡共引进基础母牛145头,引进小尾寒羊100只、秦川牛25头,使畜禽良种繁育率快速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群众观念落后、养殖技术缺乏。近年来,我们虽然在草畜转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我乡地处偏远,部分村、社交通和信息闭塞,群众对发展养殖业认识不到位,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
二是养殖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从养殖户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停留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上,在进一步扩大规模养殖上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制约着草畜产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不断壮大**村昌盛养殖场规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现有养殖基础上,通过乡政府物资、技术扶持,继续扩大养殖场规模(力争养牛100头,养羊500只),在全乡树立养殖典型,为养殖业的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做好**村草畜转化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姚河村草畜转化工作上,我们在抓好分散养殖户的圈舍、引牛、青贮建设等任务的同时,重点抓好姚河牛羊养殖场建设,争取建成又一规模的更大的草畜产业示范区。
附件:《**乡(镇)草畜产业完成情况汇总表》
2012年8月9日
第四篇: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水塘镇是全省12个生态示范镇之一,2010年,水塘镇把无公害蔬菜种植作为该镇今后三年内发展的产业来抓,以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现对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堪查,走访种植大户,了解蔬菜种植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塘镇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水塘镇位于紫云县城南12公里,土地面积17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种植蔬菜面积200亩,亩产值4000元,收入是种植水稻的3倍,种植主要品种有朝天辣、小菜心、大蒜及各类青菜。
二、水塘镇蔬菜产业特点
(一)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水塘镇距离县城仅十二公里,209省道贯穿全镇,内有格凸河名胜风景区,交通便利,加上县城周边的乡镇白石岩因缺水不宜种植蔬菜,火花乡虽有气候优势,但距离县城有30余公里,运输不便,东面小牛场没有种植蔬菜传统经验和习性,水塘镇在种植蔬菜上就有了发展的优势条件。
(二)有良好的土壤和丰富的水利资源
水塘镇以质地深厚的含沙性土壤为主,东面有著名的格凸河,南面有猴水河,北面以丘陵为主布有纵横交错的小河流,蔬菜种植基础条件良好。
(三)有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水塘镇是传统蔬菜种植区,菜农具有丰富种植经验,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水塘镇外出打工的青年都到沿海一带的大型菜场工作,有很多的蔬菜种植新技术和大型农场田间指导技能。
(四)经济效益可观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上蔬菜种植比粮食生产收益高,蔬菜业已经成为该镇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在与蔬菜种植能手黄斌的交谈中,了解他种植菜心每年每亩可种7季,每季亩产值1300元,除去人工、种子、农药、肥料,每亩可收益4000元左右,是种植水稻等作物的3倍。
三、水塘镇蔬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与销售不相适应
本地蔬菜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生产风险高,收入稳定性差。蔬菜产业只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菜农收入才有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水塘镇蔬菜一没有订单二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由于没有稳定的购销关系,其生产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多数菜农最担心的就是销售问题,能否卖出?能否卖个好价钱?这是困扰菜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二)蔬菜产业品种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水塘镇蔬菜产品结构是:朝天辣、小菜心、大蒜,品种单一,优质、高档、深加工产品少,不能适应新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就朝天辣而言,由于种植时间与所有辣椒品种生产时间一致,且供应给市场时要求鲜品供应,水塘镇生产基地无法打破季节影响提前生产,也无法保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销售时间
(三)蔬菜产业经营方式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水塘镇蔬菜生产仍以能手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蔬菜标准化生产没有全面实施,进展缓慢,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和创名创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由于蔬菜多以鲜销为主,运销风险性大,农民经济合作性组织又在起步阶段,承受能力有限,这需要政府扶持,全面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形成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才能有效地提高蔬菜产业的增值能力。
(四)科技支撑能力弱,缺乏科技推广体系
目前水塘镇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菜农多为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习惯于沿用老经验、旧做法,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差。科技支撑能力弱、缺乏科技推广体系,没有与大专院校攀亲结缘,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渠道少。水塘镇菜农种植蔬菜技术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科技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五)基础设施薄弱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水塘镇没有现成的菜田水利工程设施,供水方面还靠现有的简易沟渠,或使用抽水机,仍有靠天收现象,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再有水塘镇生产蔬菜设施配套不全,全镇菜田共500余亩,没有一个塑料大棚,智能化生产根本就谈不上,基础设施落后使水塘蔬菜种植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六)信息不畅导致成本增加
菜农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不仅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一定程度打击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
四、水塘镇蔬菜发展的建议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水塘镇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依靠新科技、新品种,以市场为导向,以设施栽培蔬菜为突破口,以名优特产蔬菜为重点,调整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和规模,完善市场与流通体系建设,提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名优品牌产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无公害蔬菜产业。
(一)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采用“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 等多种方式把分散的农户联成一体,全面动作和发挥蔬菜种植合作社作用,带动农民创品牌、搞订单生产、完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政府应积极扶持好专业合作社,以便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面向市场,发展生产,进入流通,逐步改变目前千家万户搞生产、单门独户进市场的局面。
(二)重视品种质量,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
当前市场需求变化的新形势,对我们发展无公害蔬菜是一个机遇。蔬菜公害问题是一个全国性问题,“无公害”将是最有潜力、最有前景的竞争亮点和新的市场卖点,先行一步天地宽,谁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谁就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水塘镇必须抓住“生态示范镇”这一优势发展“无公害”产品,并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的蔬菜产
业才能抢占市场份额,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以科技为动力,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
一是下大力气培育和提高产业队伍素质,使他们成为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二是加强蔬菜采后优质化处理技术研究,推广分级包装上市,大力开展蔬菜深加工转化,研究开发丰富多彩的加工制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四)政府要加强对蔬菜产业的引导和服务
一是搞好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实行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提高土地使用率,促进农业增效菜农增收。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蔬菜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又是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产业。调研情况表明,菜农希望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与资金扶持。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加大菜农培训力度,每年定期不定期进行培训。
总之,搞好蔬菜种植产业必须多管齐下,政府+公司+农户齐心协力,资金+技术+设施综合运作,实现种植规模化、产品优质化、市场运作规范化、产值利润最大化,使蔬菜种植真正成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
第五篇:博兴镇工艺美术产业调研报告
博兴镇工艺美术产业调研报告
博兴镇地处博兴县中西部,工艺美术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博兴镇工艺美术事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创汇、利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我镇的工艺美术产业根据材料和加工工艺,可分为纺织工艺品和草柳编工艺品,下面主要对这两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纺织工艺品情况
近年来,博兴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对纺织工艺品产业积极扶持,使全镇家纺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镇已发展到470余家企业,主要产品有纯棉手工老粗布、纯棉涤棉服装面料加工、蓝印花布及工艺品、抽纱系列产品等,产品达到360余个系列2100多个品种,年产老粗布5670万米。
老粗布产品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现在的老粗布式样据说是清代嘉庆年间创制,它所具有的绿色天然、环保健康、质地柔软,透气吸汗,抗静电,防螨止痒、不倦边、调节新陈代谢、有效防御紫外线等特点在现代崇尚自然的消费潮流中显得尤为珍贵。
博兴镇的老粗布,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产品远销到欧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友好往来,馈赠亲友,蜚声海外的时尚佳品。
蓝印花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和春秋时期已有文字记载《荀子.劝学》篇中“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对织物染色经验的科学总结。千百年来蓝印花布做成的服饰、床被、围裙、桌布、工艺品等成为百姓的日常家用品。在我国民间艺术中,蓝印花布是一种体现东方文化的传统工艺品。这种以还原色为染料,用天然石灰、黄豆粉作印花防染剂,在手工纺线、纯棉织物上以其朴实清新的图案风格自成一派,散发着永恒的艺术品芳香,寄托着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真切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古朴的追求日渐强烈,手工蓝印花布以它特有的蓝白分明、清新明质、古朴典雅的风格逐渐赢得了人们的厚爱。北关老染坊在古老蓝印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四扇屏”、“彩陶”、“花像砖”、“孔子行教图”“仕女图”“关羽像”、“董永仙女图”等花样新颖的服装图案及装饰新产品,并开发研制了套版彩印技术,使产品更加完美。
二、草、柳、编工艺情况
在博兴镇党委、政府寻求经济技术合作伙伴,在积极招商引资历的热潮带动下,始终不忘抓大带小,内扩外联,积极扶持草、柳、编工艺品业的发展。现下我镇已有年销售额过500万以上的草、柳、编制工司33家,生产网点2600个,出口产品占96%以上。
草、柳、编制品是当地一项传统工艺,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完善制定一系列优惠,推动草、柳、编工艺品业的不断发展,品种由原来的800多种,增另到1200多种,如草编洗衣箱、柳编洗衣箱、草编座类、屏风类、草编箱包类、草编玻璃器皿等系列品种,制作工艺分别有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凉晒、刷漆等七个环节,草柳编是博兴的传统手工技术,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早在明代,博兴就广泛种植杞柳、编织柳器,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清初,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筐萝等,编织技术精巧,产品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产品远销京、津、苏、浙等大商埠。清末以后,柳编遍布全县,编制人员达4000余人。主要产品有提篮、茶几、果篮、花篮、面包篮、礼品篮、餐具盘、多层吊盘、首饰盒等多种工艺品。博兴柳编,品种齐全,雅俗共赏。几百年的经济积累和技术进步,是柳编技术日臻成熟,自成体系。从式样上分,仅花篮就分为平日、光篮、三道沿、双简等数十种,小则寸余,大至数丈。筐类有果筐、纸筐、毛巾筐、装饰筐等应有尽有,总计有上千种之多。从颜色上分,既有洁白无瑕的光条编,又有色彩绚丽的色编。博兴镇的草柳编工艺品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展览会、交易会,产品远销欧、美、日、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3200万美元。
草柳编工艺品的兴起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镇有860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草柳编制品业。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大大增加了社会效益,振兴了农村经济。博兴镇党委政府决心利用当地优势,将草柳编等工艺美术制品产业逐步聚集到工业园区内,实现优势互补,扩张群体规模,以此带动工艺美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措施与建议
为加快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我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大工艺美术产业的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县外纺织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推动我镇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推动草柳编技术创新。通过积极引进和培养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走上靠技术进步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及时收集各企业和同行业有关营销的信息资料、营销政策,做好通报和交流,以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快速准确的信息反馈,客观的市场分析预测,促进工艺美术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优化环境,完善政策。为使工艺美术的发展有一个高效、优质、便捷的环境,镇政府规定:凡新上工艺美术企业,镇政府将出面协助办理各种手续,并为企业提供建设用地和信贷资金的支持。
建议在县委、县政府政策上继续给予扶持和优惠,保证企业确实享受到出口产品“免、抵、退”的优惠政策,合理收费、纳税,使企业休养生息膨胀、扩大规模,奠定坚实基础,振兴我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