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亳州市谯城区古井中心小学关注留守儿童 构建和谐教育
亳州市谯城区古井中心小学关注留守儿童 构建和谐教育 “留守儿童”是学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古井中心小学近年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就关爱“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讨研究,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为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认真地排查摸底,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档案。对每个儿童的姓名、家庭住址、家庭经济情况、学生身体健康情况、在校表现情况等都做了认真地统计,存入信息库,列表存档。班主任要掌握本班留守学生的情况,随时和其家庭、家长取得联系。任课教师也进行了分工,划片包点,做好家访工作。学校和班级还定期召开留守儿童指定监护人会议,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徐魁修】
第二篇:关注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社会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农村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他们进城务工经商、辛勤劳动,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面临着失衡、失教等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并由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对象,“留守儿童问题”也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缺乏成长时期尤其是童年时期应有的、他人无法替代的父母关爱,导致心灵发育受限甚至畸形,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对子女的关爱意识,更要以实际行动来满足孩子成长期间所需要的人文关怀。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人格、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塑造的重要时期。因此,必要的父爱、母爱给予对于孩子的成长、心灵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的满足,作为父母的农民工,要明白这一点,在外务工期间要经常的给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并定期、不定期的看望孩子,用言语、更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子女的 关爱,让孩子在人文关怀中健康成长。
其次,留守儿童的农村学校教育环境不佳,同城市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孩子的成长与全面发展原则相背离,在体育、美术等方面尤为欠缺,政府应在改善农村儿童教育现状方面有所作为。基础教育乃千秋大业,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农业人口的比例要求政府关注农村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培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师待遇政策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奉献才华,提高教学质量,让孩子尽可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加见识、增强奋斗的欲望,提升改变自我命运的能力。
最后,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贫乏,在营养摄取、饮食卫生、居住条件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生活质量水平相当有限,政府应健全并切实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加大卫生知识宣传,同时更要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同时,政府应在这个社会问题上扮演正确的角色、切实履行好自身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展示新时代政府“敢担当、勇作为、善协调”的新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构建农村和谐教育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构建农村和谐教育
作者:陈明 信息来源:会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数:187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6日
近年来,随着浩浩荡荡的农村劳务大军涌向城市,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背景,特殊的环境,一个严峻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之凸现。
一、我县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据统计,2010年我县农村在外务工人员62285人,其中常年在外稳定务工人员2万人以上,全县留守少年儿童11805人,约占少年儿童总数的40%,其中父母均外出的约占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的60.6%,隔代监护的约占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的59.1%。在农村学校,一半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县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我县留守儿童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缺乏,学习成绩下降。留守儿童普遍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差,他们厌恶学习,经常抄袭作业,甚至经常逃学。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学校教育不够完善。从我县农村学校课程设置来看,有些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相适宜之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心理有更多困惑,需要学校给与更多帮助和疏导,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接受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生活指导等;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制约,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要求。二是部分家长错误引导,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留守儿童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外务工机遇很好,因此他们从内心中就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总认为农村孩子难得有出息,能认得几个字、会算帐就行,就算孩子大学毕业了又怎么样?同样也是打工,倒不如早打工早挣钱;如果孩子读书成绩又不理想,接受教育的费用又高,家长就有意无意向学生灌输了读书无用的思想。三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带养,而祖辈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在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法给以应有的帮助;即使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有一人在家,但他(她)们由于承担全部的农活,也无法精心关注孩子的学习,做到在生活上照顾好就不错了。
2、亲情缺乏,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由于父母长期的在外,留守儿童生活得不到足够的照顾,加上渴望与亲人共处的心理长期得不到满足,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身体普遍身体发育不良,有不良的饮食习惯,他们不喜欢吃主食,爱吃方便面等零食;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缺少父母的呵护、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表现出心理失衡、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人际交际能力差等个性,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部分儿童家长,由于自己长期在外,担心孩子在家受人欺负,因此,他们就引导孩子要“自强”,用些错误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本身缺乏父母在身边的安全感,孩子显得自卑,加上有父母这种错误的“撑腰”,使得孩子的个性就趋向偏激。学生年龄小,自制力总是有限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些摩擦;留守儿童有时就会把一件小事、一件很正常的事看成是对他的欺负,他们就一定会“奋起反抗”,常会使事态恶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如长寨学校留守学生谭某某,因为和同学打架,被老师处罚,他觉得是老师帮着对方欺负自己,于是离校出走,并向在外地的父母报告自己“受辱”,他的家长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辞,纠集亲朋围攻学校,威胁校长,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3、监护不力,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展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偶尔回家,觉得对不起孩子,总有给予一些补偿的心理,给孩子的零花钱也较多,还不注意正确引导,放任孩子自由使用,孩子无形中就形成好攀比的心理,滋长了虚荣心;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他们的祖辈,有的对留守儿童过于溺爱、迁就,百般呵护,生怕儿女们不高兴,这部分留守儿童相当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坚毅等好的品格;一部分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诱导,染上打架、上网、抽烟、喝酒、赌博甚至吸毒等恶习,回过头来他们又会诱导、拉拢下一批学生,形成恶性循环,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4、异地求学,教育环境进一步失衡。很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为了让自己子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将子女托付给在县城的亲朋或父母其中一方在县城租房照顾子女读书。据调查,我县城60%以上的租户都属于这类,通常是一个大人同时照顾几个小孩在县城读书。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县城的几所学校越发拥挤,一个班的人数超过70以上都是普遍现象,学生觉得学校越来越拥挤,老师和学校感觉负担也越来越重;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学校一再由于生源不足而不断合并,以前我县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小学,如今由于生源减少,很大一部分村小学已经被撤销或者合并了,那些稍微偏远的地区孩子已经无法再在家门口上学,要么选择在中心学校寄宿,要么就到县城学校继续读书。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做好留守少年儿童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惠及百姓、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是关乎农村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事。
近年来,我们对全县留守少儿进行了细致的摸底调查、造册登记和建档统计工作。全面摸清了我县留守少儿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等具体情况:如家庭住址,父母打工情况,监护人是谁,父母的联系电话,学校表现等,全面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觉得化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1、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动态。通过留守学生档案,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我们采用了“学籍管理办法”的管理模式,每个学期对留守少儿“核一次学籍”,及时了解留守少儿的增减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上报留守少儿信息。这样既确保了留守少儿关爱工作有的放矢和准确无误,又减轻了每期调查统计的工作量。
2、改变教育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农村中小学要改变纯知识教育的模式,有必要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如定期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等。我们在各中小学建立了针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快乐成长工作室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思想好、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并邀请专家、组织讲师团到各学校巡回举办留守少儿家教知识和心理辅导培训班,收到的效果非常好。今年我县特意拨出专项资金10000元,在肖家学校开展了以“留守少年儿童之家、留守少年儿童家长学校、留守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留守少年儿童工作试点,以求摸索留守少年儿童工作方法,尽快掌握关爱监管工作规律。
3、推行代理家长,建立帮扶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我们按学校、村组两条线为留守少年儿童招聘校内、校外担负监管教育责任的“代理家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校内选聘了一批教育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员工、退休教师担任留守少年儿童校内“代理家长”,对留守学生进行结对帮扶,辅导学习、谈心、人生指导、照顾饮食起居等;村组按就近就地、方便管理的原则选聘了一批党员、村组干部、退休在家的“五老”担任留守孩子的校外“家长助理”、“知心爷爷”、“知心奶奶”、“知心朋友”,负责留守孩子假日期间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目前我县11805名留守儿童全都有了疼爱、关心自己的代理爸爸或妈妈。另外,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我们在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结成“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好伙伴”。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发展农村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我县各级各类学校都想方设法完善寄宿生生活条件,建起留守少儿之家,肖家、金龙等9所学校作为留守少儿寄宿试点学校,深入开展留守少儿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验与探索,改造了学生宿舍,为留守少儿购买洗衣机、蚊帐、被褥、毛巾、口杯等寄宿生生活用品,使留守少儿像在家里一样生活得舒心,体验到温暖。我们争取在今年75%以上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能够进入学校寄宿,每个乡镇至少建好一所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切实有效地教育和管理。
5、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孩子良好成长环境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制度,通过开设亲情电话,组织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促成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学生定期交流,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把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春节等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邀请学生家长向学生讲述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父母的艰辛,以此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拼搏向上教育,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让孩子们逐渐理解了父母,开始尊重父母、感恩回报父母,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关怀下更好地成长。
6、扩大社会宣传,构建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促使更多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7、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劳动力回流。留守儿童的出现就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的结果。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在农村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家长不外流,自然也就没有留守儿童了。
第四篇:论文关注留守儿童 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注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周家志)
2009.1.江苏省教育学会优质论文评比三等奖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现阶段经济落后的农村出现的严峻社会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也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的大事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途径深入到广大农村,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将带来极为不利地影响,有人将留守儿童问题称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道殷红的伤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呼吁社会共同关注这一社会问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和谐社会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现阶段经济落后的农村出现的严峻社会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也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的大事情。我作为苏州市的一名普通教师,本无缘涉及此问题,但2007年11月学校派我去宿迁地区沐阳县某初级中学“支教”,故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留守儿童。我一直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我分别走访了一些留守儿童家庭、个人,也深入到这里的广大农村,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将带来极为不利地影响,因此,有人将留守儿童问题称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道殷红的伤口”。
留守儿童概况
在支教期间我特别注意到留守儿童问题,利用工作之便以耿圩镇为主“阵地”以桑墟镇为辅“阵地”,通过走访、家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关注留守儿童,发现其中问题复杂,不得不让人深思。
宿迁地区沐阳县耿圩镇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这里还是主要以农业经济收入为主,蘑菇生产是该镇所谓最好的产业,所有的农户中有30%左右的农民外出务工,而且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 青壮年中近95%的人都到外地务工了,所以每逢“赶街”时很少看到青壮年人,满街都是穿着黑色衣服或蓝色衣服的老年人。因为农民还有许多田地需要人照顾,所以大部分家庭是父
亲阶段性外出务工,由母亲照看田地和孩子。少数是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隔代亲属照顾。这里的老师和村民告诉我们,这里镇村两级政府没有调查过关于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耿圩中学做过一些调查,全校1300多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60多位,其实在各村10家有2到3家是双亲都出去打工,而且是家庭越困难,双亲一起出去打工的情况越多。
宿迁地区沐阳县桑墟镇,九十年代后期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绝大多数以木材加工为主,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在同级乡镇比较,其经济算是较为发达。该镇初级中学原校长是现在我支教的初级中学的张校长,支教期间张校长几次带我到了桑墟镇,得到了桑墟初级中学校领导的热情接待,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这里外出务工人员也比较多,但是当地留守儿童相对较少。原因有三点:一是当地许多父母不放心孩子,哪怕是家里的田地少也不外出打工,因为当地升学率不是很高,所以一些家长等到孩子初中毕业就一家全部出去打工。二是一些家庭的男人很早就外出打工,这几年有一些经济条件了,为了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所以把孩子都送到城里私立学校出高价上寄宿学校,也有少部分早期外出务工富裕起来的父母干脆把孩子带到外地上学。三是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也都花点儿钱把孩子送到好的乡村中学里寄读,自己在本地务工。所以造成了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少的局面。但寄宿制学校的存在也造成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半月才能见家人一面,这些孩子虽然不是留守儿童,其实和留守儿童也差不多。我所支教的初级中学全校学生共1300多名,共22个班,其中1000多名学生住宿在学校,两周时间只能和家人共处三天,学生回家后也很少与家长沟通,而且有些学生家长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老师的事,把孩子交给老师,尽管管教,“不听话就打一顿好啦,孩子就交给老师您啦,你就是他爹,你就是他妈,我那臭小子就交给你啦。”
两镇留守儿童存在的隐患
在被调查的两地,可以说受外界干扰暂较少,尤其在耿圩镇,因为经济欠发达,所以监护人给孩子的钱不多,再加上镇上没有网吧、游戏厅,学校不让学生出校门,所以这些留守儿童受外界诱惑较小,现阶段来看这些留守儿童所面临的还只是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而在桑墟镇,夜晚灯红酒绿,已经有网吧等娱乐场所,我专门进去看过几次,里面都是青少年,经了解其中的未成年人几乎都辍学了,虽然在调查对象中还没有人沉迷网络,但如果不及时加强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难免会被这些外界的不良因素所侵扰,甚至危害当地。
通过了解调查发现,双亲外出打工或单亲在外打工,对儿童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心理成长方面的影响。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影响这些未成年人及儿童的最主要因素,为了使生活质量提升,也为了子女日后上学的学费,家里的青壮劳动力只能选择出外务工,致使监护人多为女性或祖辈。在农村早些年,由于性别问题,这些孩子的母亲很少接受高等教育,让我感受很深的就是在耿圩镇,当我问道一些农村妇女“你检查过孩子的作业吗?”这个问题时,她们总是很实在的回答:“没什么文化,检查不了,只要孩子肯做作业就不错啦。”至于那些隔代抚养的老人,文化程度更低,所以这些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分溺爱、打骂管教、物质奖励管教等。尤其是隔代的老人,他们说“小儿子大孙子爷爷奶奶的命根子”,说抚养这些孩子比当初疼自己的儿女都疼,这些都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判逆、自卑、孤僻、任性的性格。同时这些监护人自己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能力有局限性,没有文化或只有小学文化的不必说,就是上过初中的家长也不能,甚至不肯给孩子进行课程辅导,所以管教孩子都只是狭隘的关心孩子的作业做没做完,孩子的考试成绩好不好。如果和孩子沟通或聊学校的事,都是只问孩子考多少分或考第几名,很少有人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关心孩子在学校和同学的人际关系,而对于一些课外活动、文艺生活、科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的需要,根本没有办法满足。
二、学校因素。在调查中,一个监护人说:“现在的老师就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丢给家长,他们负责把课本的知识教给孩子就行了。”调查中孩子告诉我,象耿圩中心小学校在三年级前根本就没有思想品德课,根据长期观察,支教的这所初级中学的学生每天基本都是语、数、外等所谓的主课,音乐课走上正规还是我这位音乐老师去之后,体育课“放羊”,美术课也不上,更没有上过班会课,但课表上却都有安排。在桑墟初级中学也是大同小异,这样使得本来家庭教育薄弱的留守儿童在学校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全面地教育,就更别提专门设有心理老师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了。
我支教期间多次发现学生所谓“谈恋爱”现象。2008年1月4日夜里九点多钟,初二(3)因所谓的“三角恋”而发生打群架现象,其中一位学生头部被重创,身体颤抖不能够行走。他父母离异,监护人母亲却远在我们苏州打工。还有一次几位“留守儿童”旷课,后经了解他们到十几里外的一个篮球场打球去了。
2008年3月25日下午我家访到初一(1)王月同学家,这真是个不幸的女孩,她父母离婚,母亲带着这位女孩的弟弟远嫁他乡,她父亲多年来未尽一点抚养女儿的义务,也未尽一点赡养老人的义务,甚至孩子的父亲竟然还打骂自己的亲生老父老母。王月同学只能跟着爷奶生活。六十多岁的老夫妇,带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孙女生活,家徒四壁,没有电扇,没有电视,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只有两间小平房,一张小饭桌,一张床,一个灶台,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看着小王月泪如雨下,我真不知说什么好!
象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的小孩,心里会健康吗他们的内心世界有谁知道,她们需要老师的关爱,她们需要社会的关注,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到了一定的时候,终有爆发的一天。
改善尴尬现状的建议
当今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状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来城市务工农民的最低工资待遇和经济收入,使他们供养得起孩子。
在调查的所有留守儿童及监护人中,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同意儿童)去父母在所在城市读书,他们都知道那里的教育环境好,有更多的机会考上大学。可是一个孩子的回答让人酸,她在回答完愿意去城里读书后又说:“不能跟爸妈一起去,家里没有钱。”城市消费高,虽然现在中小学免收学费,但一般的家庭都有两个或几个孩子,他们的父母仍无力供养其上学.所以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待遇应有法律保障。
二、政府加大力度,为留守儿童服务,尽力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
(1)首先要在学校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定期为这些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每一个儿童建立一份心理健康成长档案。
(2)加快发展建立家长学校。早些年国家就提出要建立这种学校,这是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主要渠道。针对监护人,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让监护人可以有效的承担起教养
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在支教过程中,也有老师提出,希望能有专门辅导监护人的机构,帮助他们更好的教育留守儿童。在支教期间我曾向耿圩初级中学校长建议学校是不是能够建立一个学生家长资料库,请家长每周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或打一个电话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
(3)推行丰富的课余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建立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在放学后不再孤独,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活动,让孩子们打开心灵的窗户,不再自闭,组织这些儿童一起活动,引导儿童的兴趣爱好,在活动中教育孩子。比如让学校老师与这些孩子结对帮助或在周末学校把他们组织起来,一起购物,一起学习,一起锻炼,一起看电视等。
三、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广泛关注。
(1)利用各种传播媒体的传载功能,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宣传国家保护留守儿童的各项法规及政策。各地相互借鉴经验,通过广泛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风气和社会环境。
(2)建立“心手相牵”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帮助,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让整个社会都能参与到帮助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
想要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心理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等方面的努力,为留守儿童塑造一个崭新的未来,为建立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第五篇:关注留守儿童 构建美丽留守之家
关注留守儿童 构建美丽留守之家
----湟中县西堡镇葛家学校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先进事迹材料
湟中县葛家学校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成立至今,在教育局、中心学校的关心指导,以及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参与配合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紧紧围绕两个文明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总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发挥学校优势,采取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方法,因地制宜开展好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工作,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道德素质。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08年学校被评为青海省留守儿童优秀家长示范学校,2009年被评为湟中县德育特色学校,2010年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2011年被评为湟中县名校。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多次召开会议,成立机构组织,制定、落实计划,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证,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切实做到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措施得力。
1、健全机构 保证措施
学校行政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并建立充实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主任历来由校长亲自担任、常务主任由德育主任担任,负责全面工作。教务处、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及部分离退休老同志为成员。学校图书室(活动室)、电教室、活动器材向学生全天开放。为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2.制度建设 保证落实
学校制定实施了《工作计划》,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教育措施与形式、组织与队伍建设、活动经费等作了详细规定。并且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工作。
(1)学习制度。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长期坚持学习,把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校本培训中,成为每学期的常规学习内容,另外成员们在平时阅读有关报刊杂志,互相交流探讨。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政治理论、形势政策、上级有关指示和文件会议精神,以及工作必要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使大家在政治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保持理想信念永存的同时,争取思想常新,与时俱进。
通过学习,增强了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加强了自身建设,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我校多位辅导员所撰写的少先队德育论文在市级评选中也多次获奖。
(2)奖励制度。
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学校给予表彰,或推荐给上级予以表彰。对参加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同志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鼓励,对长期参加留守流动儿童常务工作的同志大力宣扬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学校对于他们在评优、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以上制度建设,使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开展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工作。1.根据学校《德育系列化方案》,让每个年级确定本学期目标,班主任又根据学期目标确定了月目标和周目标,学校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每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评定,纳入班主任工作岗位考核之中。
2.每学期由学校德育处、法制副校长负责,结合发生在广大青少年身边的事件、典型案例等组织师生进行法制讲座,解答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3.由学校安全员负责,每学期通过板报、主题班会、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宣传安全知识,组织师生开展防火、防震、防暴等演练,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逃生方法。定期进行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坚持每日一排查,同时加大校园周边食品、道路等安全的排查力度,尽最大努力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学生的人身安全负好责。
4.坚持升降国旗制度,精心安排好“国旗下讲话”活动,定时定人定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充分利用重大节庆纪念日和主题宣传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等德育教育活动。如在三月文明礼貌月,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的自尊、自强、自立教育的系列活动,全力营造助人为乐、创建和谐校园的氛围,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在五月份结合“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学校举办“校园艺术周”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特长。在六月份结合“6.26”禁毒日,对学生开展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反对邪教等的教育活动。在七月份和十月份结合“七〃一”和“国庆节”开
展“歌唱祖国”和“庆国庆”的歌咏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八月份,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和清华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的大学生一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五月份和九月份,结合母亲节、教师节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父母,回馈社会等等,以上各种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5.以“三从七不”开展学生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学生养成教育已取得显著成效。
6.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认真总结推广家长学校的经验,同时,牵头或配合县妇联,先后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赏识教育、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巡回报告,使学生家长、教师受到启迪。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校访日、家访活动、村民大会等时间,充分发挥教师、村干部、老党员、退休教师等人员的作用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就当前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管理等问题与广大村民开展了每学期一次的交流探讨活动,帮助农村家长认清当前教育面临的形势,配合学校共同参与到正确教育孩子的行列中来,通过以上努力,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教育一盘棋的新局面,由此也涌现出了村民捐资助学的喜人现象,7.关爱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1)学校从2007年开始,重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留守(单亲)学生开展教育,尽管没有专业老师,也没有适用于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但是我们不断尝试,以心理咨询、亲情热线、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取得了实效。主要做法一是建立档案,通过采集留守学生信息,让老师掌握了这些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为我们的管理提供便利。
(2)开展专题讲座,每学期利用开学典礼、主题班会等,给留守学生进行讲座,内容涉及“自信心教育”、“面对挫折”“在集体中成长”等,使他们懂得如何自信、自强,如何与他人合作等常识。
(3)构建“亲情热线”,我校通过建立家校联系信息卡,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及时联系,通过电话,要求每周家长和孩子通过一次电话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同时学校通过亲情电话,和家长交流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促进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针对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个别访谈的形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以心理疏导的手段调解他们的情绪,排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
(5)结对帮扶,使每一位留守学生都有一位老师来帮扶,在亲情日益缺失的困境下,此举无疑是给留守流动儿童雪中送碳,使干涸的心灵得到滋润。特别是以女教师为主的爱心妈妈与留守流动儿童之间架起了沟通爱的桥梁。
(6)表彰奖励。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学校特意以“自强之星”称号来表彰优秀留守学生,同时每个年级在学期中间也对优秀留守学生予以表扬。(7)总结提升,我校教师积极撰写关于留守学生教育研究的文章,《对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的思考》《关注被遗忘的角落》等文章或发表或获奖;《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研究》已立项为县级课题,成为我校具有特色的课题实验项目。
8.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各个班级利用班级的宣传阵地——黑板报向大家宣传有关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少年儿童在故事里、文字上了解了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9.开展 “四个一”实践教育活动。我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寒、暑期“四个一”实践活动,即:学唱一首红歌;参加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怀感恩之心”为回报父母、长辈做一件实事;学习一项生产生活技能或自理自护常识,接受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三、进一步调动离退休老教师的积极性,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贡献 老同志信仰坚定、经验丰富、德高望重、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做教育青少年工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为发挥离退休同志的余热,我校关工委组织有一定写作能力和宣讲能力的离退休老党员、老教师,建立校外辅导员、法律教育宣传员、家庭教育辅导员队伍,逐步开展了活动,这支队伍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热心关心青少年教育工作,以开展主旋律教育活动为契机,到学校与同学们座谈、参加学校升国旗仪式、青少年入团、入队等活动。他们的工作对增强青少年遵纪守法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总之,我校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使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