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2:5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第一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内容提要:由于父母双方外出原因,农村出现大批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陷入两难境界,他们的心理发展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我们应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学校、家庭、社会要担负起各自的教育职责,并通力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障碍

自闭 自卑 多角恋爱 链接失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不断拓宽,外出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已是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夫妻双方一起外出务工,孩子仍被留守在家中继续上学,或由祖辈隔代抚养,或寄养在亲戚家中,或由未成年的哥、姐照顾。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教育不在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无论哪种留守方式都将造成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完全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和监督,致使他们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造成某些心理障碍。为此,学校、家庭、社会要担负起各自的教育职责,并通力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表现

1、严重的自我封闭心理

小秋(女,下面出现的都是化名),初一年纪学生,小秋是我刚接班时就发现有点特别的女生,大大的眼睛看不到一点生机,她不苟言笑,基本上不参加集体活动,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她也一直在教室中呆坐,同学把她拉到操场,她就远远地坐在一边,毫无表情。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她总是脸红红的,站起来一句话不说,时间长了,老师也不再提问她。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很少与人谈笑,从不要别人的帮助和关怀,脸上始终有着化不开的浓愁。据小秋同村的学生讲,她以前不是这样的。二年前父母到城里打工,把弟弟带到城里上学去了,却把她寄养在亲戚家中,不长时间,她就变成了这样。

翻阅一些心理方面的资料,知道她这是比较严重的自我封闭,由于某种原因,当事人不愿意或害怕与他人交往,将自己封闭在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去探究外面的世界,也决不允许别人走入自己的内心,这种心理是极其有害的,它极度约束了当事人心理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与他人交往的一切可能,当事人的心情往往是郁闷、消沉、沮丧、不开心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便会慢慢步入偏执、冷漠、残酷、失去生活信心直至轻生的病态心理。

2、极度的自我为中心

小林(男),独子,初二年级学生,父母都在石家庄做豆腐生意,与年近七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林在学校是个出了名的小混混,课堂上他只要不睡觉,就会在座位上大声讲话,或做一些足以引起别人注意并令人哈哈大笑的事情,并在校内纠集十多个不爱学习的学生组成小团伙,自认老大,处处自己要占上风,事事别人都要让着他,自己做的总是对的,不允许别人对他不敬,否则便大打出手,好多学生对他敢怒不敢言,有时连老师都不放在眼里,前段时间因为殴打班主任被学校给予记大过处分。

小林的此种行为表明他的内心世界是有极强烈的孤独感的,他只有借助不正当的途径,诸如:让别人都必须围着他转,他的要求必须并总能得到满足等方式来使别人注意到他,从而来掩饰内心的孤独,这种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和排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将会变得愈来愈骄横跋扈,越来越蛮不讲理,对个人的成长及社会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

3、强烈的厌学意识

小峰(男),初一年级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跟同在本校读初三的姐姐一起在家,小峰在学校是出名的游戏机高手,掏一元钱能打上半天,游戏厅老板都不想让他去玩,自从镇上有了网吧后,他又多了个“网坛大虾”的绰号。在学校里也是整天不在教室学习,宁愿帮教师打扫办公室,或在校园内捡拾废纸等。对于班主任的批评,他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任课老师更是拿他没办法,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让我掏大粪都行,千万别让我去学习”。

厌学的原因有很多,有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据小峰小学时的老师介绍,他曾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自从去年他父母双方出去到南方打工后,他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象小峰这样的例子在农村中学不少见,他们对现在的学习毫无无兴趣,对继续学习毫无信心,对今后的出路更是得过且过,从不多想。

4、多角恋爱传染严重

小伟(女),初三上学期被父母从南方某城市转学到我校,在姑妈家生活,父母仍在南方打工。小伟从转学到我校的那天起就特别引人注意,标准的普通话,时髦的打扮,在农村中学俨然鹤立鸡群。听小伟的班主任讲,她刚来时,上课总是将头深深的埋在书堆中,很伤心的样子。班主任也曾安慰她,但效果不大。渐渐的,小伟结交了许多异性朋友。有时会有社会上的小痞子到校找她,今天有人请她吃饭,明天有人送她礼物,跟她要好的女生特别羡慕她,她也正打算帮几个好姐妹介绍男朋友。这件事后来被小伟的姑妈知道了,姑妈狠狠的批评了她,但丝毫不起作用,最后姑妈不得不打电话给小伟的父母,并让她父母把她接回了南方。

农村中学这种多角早恋已悄然兴起,如果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疏导,危害无穷。一是这类学生大多爱慕虚荣,经常接受他人财物或吃请,极易上坏人的当,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流氓地痞。二是多角早恋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作用,使学生养成不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低级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的今后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三是多角早恋在心理正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群体中极易传染和滋生,有了第一个,很快就会有第2个,第三个„„

二、心里障碍的成因

1、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农民致富观念不断更新,出外打工已不是年青人的专利,许多家长也想在农闲时出外挣点钱,便将临时托付给关系相当近的亲戚,或者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甚至也有干脆就让年龄大几岁的哥哥或姐姐照顾弟弟或妹妹,平时只知道往家里寄钱。殊不知,糊涂的父母啊,你们抓住了金钱,却让孩子失去了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父母关爱,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安慰、支持和帮助,可是,此时父母却远在千里之外,除了能定期收到汇款单外,他们几乎得不到父母任何的心理指导和精神关爱,而且父母的作用又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于是他们便用打游戏机、上网、打架、寻找异性朋友、结小团伙等方式来填充空白的心理,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走下坡路。

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链接失败

家访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教育手段,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家访互通有无,彼此配合,但是在教育留守儿童方面,官方家访是相当困难的事,隔代抚养、亲戚寄养、大小互养等都无法在家访中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通过电话很难详细沟通,书信有时又会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同时社会上的各种娱乐场所也在与学校争夺学生,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良好教育很容易在娱乐场所中被各种不良游戏异化得所剩无几,可是各种娱乐场所的整治又不在学校的职责范围内,学校也无权对这些场所进行管理,社会上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此类场所很少进行长期、有效、全面的治理,在管理的同时,对出现在其中的学生,他们也很难行使相关的教育作用,有些地方还曾出现这样的现象,班主任老师刚将学生从网吧中带走,马上就遭到网吧老板的痛殴。这样,留守儿童就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不管地带畸形的生长。由此可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链接失败也是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疏导的主要原因。

三、心理障碍的疏导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受到多方面的共同关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相互配合、彼此信任、协同作业、完美链接,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1、学校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首先,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将家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说在校门口挂个家长学校的牌子就算办好家长学校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认真地开办过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校方将最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告诉家长,并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帮助。对于因外出务工不能参加会议的家长,一定要在他们回家时给他们补课,或者将家长学校的相关材料寄发给学生家长。

其次,学校要成立定期召开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省教育厅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有专职教师,定期聘请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到学校给学生开设相关专题的讲座,特别是要针对留守儿童在特定时期所特有的心理障碍,进行针对性的疏导、教育。

再次,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除了相关的自然情况外,还要统计留守儿童现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多长时间回来一次,每月与父母通几次电话,父母除了给孩子寄生活费外,是否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等,相关材料应一式三份,班主任、心理教师、档案室各备一份。

还有,重视个别咨询指导。对于个别心理已有较严重障碍的学生,学校要派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根据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分别采取诸如格式塔疗法、森田疗法、叙事疗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治疗,直至学生完全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学校千万不要将这类学生推向社会。

2、社会应伸出关爱之手,引领留守儿童走向健康之路 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娱乐场所的文明、健康程度又是令人堪忧的。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特别是娱乐场所的业主,不能只顾个人私利,不能蒙着眼睛赚昧良心的钱,应以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着眼点,以学生心理能健康发展为目标。美化社会环境,规范娱乐场所,引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这是我们每个社会人的共同职责。

3、家长应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

家长应多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定期到学校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家长会之类。孩子尽量不要送给他人抚养,外出打工者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或至少父母有一方能在孩子身边,即使父母双方都不在孩子身边,也不能只知道定期往家里寄钱,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成长,应定期给孩子以各种方式的沟通和交流,并定期给班主任老师通电话,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以上,是笔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旨在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足够重视,希望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担起应尽的职责。

第二篇: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变化,促进城市不断繁华的同时,“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年青人外出务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留守儿童的成长却令人担忧。除了吃饱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教育均比较缺乏,导致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据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性格方面,70%左右的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替别人着想,经受不起挫折等等,并引起了行为上的较大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对我校及周边社区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2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14%的家长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长一年中回家两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很易出现思想偏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成因,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觉家长就在身边。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家长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联系,经常交流!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曾有位留守儿童的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每日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通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并且每周给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他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还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见识,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懂得更多。这样一直持续了五年。五年来,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这个孩子也很一直活泼开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还要优秀。

二、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直接管理者,监护人的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发展。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经常交换意见,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为动向、思想意识,而且能让老人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发现问题,双方还能及时梳理,商讨出更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和照顾孩子的亲戚朋友经常交换意见,则能更了解自己孩子的为人处事,还能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对孩子教育落到实处。

小超2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从此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每天在田里忙着,小超要么跟着爷爷奶奶到田里玩泥巴,要么自己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四处玩耍。4年之后小超上一年级了,妈妈回来带他去学校报名,发现小超行为习惯很差,爱说脏话,爱在地上爬着玩……一说他,他还很不高兴,倒地就打滚。妈妈问奶奶,奶奶说他一直都是这样,哄哄他就好了。妈妈心里很难受,找回孩子的爸爸,坐下来和父母彻谈了一天,让年迈的父母明白了除了照顾好孩子的衣食健康以外,还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严格教育。并且给父母提供了一些自己认为适当的教育方法。在儿子媳妇的时时提醒下,爷爷奶奶加强了对小超的行为习惯教育。一段时间过后小超说脏话的次数明显减少,衣服也干净了很多,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设恰当的挫折情景,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他们无所适从、惊惶失措。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

留守儿童王小虎,一个特别爱哭的孩子。语言课上老师教写“会、写、认、识”四个字,多数小朋友写完出去活动了,而王小虎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却还在心不在焉地写着,老师督促他们写字要专心。一会儿,那两个小朋友也写完了兴高采烈地出去玩了。王虎一看,教室里只剩自己一个孩子,开始着急了,低头自己写着写着哭了。老师知道他自尊心强,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也知道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不喜欢写字。老师轻轻地来到他身边,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微笑着鼓励他说:“今天你写字很用心,还有两个字就写完了。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写得快一点,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不多一会儿,王小虎也写完了,开心地和伙伴们玩了起来。以后的日子老师只要发现他写字有一点进步就在班里表扬他,发现他有问题就耐心地帮助他。慢慢地王小虎不怕写字了,写字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四、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然而儿童之间发生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好冲动的儿童尤其是如此。留守儿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疏导,常常比较冲动,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于比较紧张、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尤显重要。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五、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流,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他们心理素质的活动,做到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使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孩子心理承受力和社会的适应力,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无为建设的加快,安徽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因农民工外出务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等,造成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情感缺失,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焦虑、性格偏差等方面,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服务体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指导推动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体系(模式)。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完善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完善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委托老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老师更容易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构建学校监护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学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或关爱电话,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更多留守儿童在寄宿学校读书,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

强化社会教育,拓展社区教育,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从政策层面上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搭建一个由教育部门牵头,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参与的爱心教育平台,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扩大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社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建立留守家庭与社区的互动机制,帮助留守家庭教育、关爱孩子。要发挥村两委和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共同搭建留守儿童关爱平台,如开展各种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引导社会爱心人士自愿组成“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道德引导和心理疏导等。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3、培训“留守儿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第五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拯救孩子的心灵

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特殊身份,他们之间缺少沟通,造成越来越多的儿童心理失衡,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形成障碍,全社会有必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一定的关注。

农村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意味着留守儿童监护人位置的缺失,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一旦监护人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致使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意、恐惧、偏执等,长期产生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一般留守儿童监护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通过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85%左右,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

第二种,监护人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妈、姨父等。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频繁流动的问题。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第三种,监护人是哥、嫂或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确定性不大。

不论哪种形式的监护,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据调查有68.2%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只有12.7% 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说”。在教育态度方面,有69.4%的隔代亲人及75.2%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这说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监护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职责。隔代监护造成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依照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孩子,造成儿童缺乏责任感,过分封闭自己,而远在他乡的父母,又在物质上对其额外补偿,造成农村儿童的浪费攀比,无形中助长了儿童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形成,使这些儿童更早的放弃学业,进入社会“淘金”,新一代的“文盲”也将悄然产生。留守儿童最明显的特征是难以满足心理上的交流,难以得到来自父母或严厉或温暖的爱,家长也由于诸多原因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儿童缺乏安全感。一部分监护人事实上已经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在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教育、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以至儿童出现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等不良现象,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一项长远而宏大的工程,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而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鉴于以上情况,学校应加大心理方面的干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与治疗。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影响,其性格比较内向,更何况是这样特殊的弱势群体,相关部门有必要邀请专业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长期的关注与引导。不能把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也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每个教师都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与各类学科教育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定期开展正确的价值观讨论,建立家长与教师,特别是与班主任的定期联系,随时关注孩子心理动态。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袋,将他们的父母与孩子的生日记录下来,让“代理家长”提醒双方及时打电话问候,表示关心与祝福,并在班会课上动员同学为他送上生日祝福,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同学间真挚的关怀,从而排遣孤独,减少压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只关注期中、期末的成绩,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体魄比成绩更有助于长远发展。

家庭依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点,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家长要克服困难,不能一味地将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加大整合社会资源,在农村建立类似于“留守儿童之家”,呼吁社会资助,假期组织夏令营活动,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体会父母的艰辛,缩小孩子与家长的陌生感,感受亲情的关爱,从而使他们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要提高农民工待遇,使其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因此,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这项工作。

下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最终定稿)

    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宋文平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我对留守儿童的看法 “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失学儿童。”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偏差与失学严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

    农村教师应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农村教师应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无可......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方案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方案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方案1 一、出台背景及制定依据为切实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推进儿童福利服务事业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解析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解析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小编整理)

    很多打工者是夫妻一起出去打工,把孩子交给双方父母,而双方父母大多都是年迈的老人。老人只是对孩子进行日常照顾,只是吃饭穿衣生活方面的打理,不是教育和体贴。??很多孩子一年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