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教师应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农村教师应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无可奈何地把子女留在了农村家里,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缺少父母的关爱下成长。这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这学期我对我班42个学生进行了统计,情况如下:父母都不在家的5人;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18人。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可见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一个蓝天下健康成长逼在眉睫。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肩负着让每一个儿童都应享受到平等的教育,理所当然地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享受温暖。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教师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片。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
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责任帮扶制度,建立教师关爱日记,学生互爱日记。
三、实行留守儿童“谈心日”制度,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班主任、教师平时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生情况和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感受班主任、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责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问题,教师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活动。
五、以人为本,实行“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及个别差异,分成小组并落到每一位科任教师头上,做到帮扶有的放矢。
2、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对留守儿童实行多瞧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孤寂的心灵。
3、活动上优先参与和辅导。除参加集体活动外,教师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谈心、家访等活动。
第二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拯救孩子的心灵
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特殊身份,他们之间缺少沟通,造成越来越多的儿童心理失衡,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形成障碍,全社会有必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一定的关注。
农村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意味着留守儿童监护人位置的缺失,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一旦监护人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致使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意、恐惧、偏执等,长期产生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一般留守儿童监护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通过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85%左右,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
第二种,监护人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妈、姨父等。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频繁流动的问题。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第三种,监护人是哥、嫂或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确定性不大。
不论哪种形式的监护,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据调查有68.2%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只有12.7% 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说”。在教育态度方面,有69.4%的隔代亲人及75.2%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这说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监护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职责。隔代监护造成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依照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孩子,造成儿童缺乏责任感,过分封闭自己,而远在他乡的父母,又在物质上对其额外补偿,造成农村儿童的浪费攀比,无形中助长了儿童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形成,使这些儿童更早的放弃学业,进入社会“淘金”,新一代的“文盲”也将悄然产生。留守儿童最明显的特征是难以满足心理上的交流,难以得到来自父母或严厉或温暖的爱,家长也由于诸多原因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儿童缺乏安全感。一部分监护人事实上已经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在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教育、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以至儿童出现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等不良现象,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一项长远而宏大的工程,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而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鉴于以上情况,学校应加大心理方面的干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与治疗。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影响,其性格比较内向,更何况是这样特殊的弱势群体,相关部门有必要邀请专业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长期的关注与引导。不能把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也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每个教师都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与各类学科教育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定期开展正确的价值观讨论,建立家长与教师,特别是与班主任的定期联系,随时关注孩子心理动态。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袋,将他们的父母与孩子的生日记录下来,让“代理家长”提醒双方及时打电话问候,表示关心与祝福,并在班会课上动员同学为他送上生日祝福,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同学间真挚的关怀,从而排遣孤独,减少压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只关注期中、期末的成绩,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体魄比成绩更有助于长远发展。
家庭依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点,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家长要克服困难,不能一味地将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加大整合社会资源,在农村建立类似于“留守儿童之家”,呼吁社会资助,假期组织夏令营活动,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体会父母的艰辛,缩小孩子与家长的陌生感,感受亲情的关爱,从而使他们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要提高农民工待遇,使其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因此,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这项工作。
第三篇: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宋文平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却过早的面对了这个社会所加于他们的种种挑战。他们年幼,但他们的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他们弱小,但他们的责任却比一般的孩子重大;他们本应拥有美好的童年,但现实却促使他们过早的有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沉重的喘息。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也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留守少年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留守少年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调查,留守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多为三种情况:一是祖父母监护,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较多,占总数的90%以上;二是由叔伯姑姨监护,此类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占6%左右;三是独立生活的留守少年儿童占总数的4%左右。留守少年儿童缺失亲情,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留守少年儿童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加缺乏系统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认为要解决留守少年儿童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高屋建瓴——得到更高组织的领导与帮助,组建“五群人”帮扶队伍,构建社会帮扶网络 我们争取得到社会更多的爱心支持,优化留守少年儿童学习坏 重要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中的作用 大家都期待的——积极并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例如改善寄宿制学生的寝室条件,提高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提供热水,完善体育设施等等。介于我县财政能力有限,我们更希望广大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为改善纳雍的留守儿童问题献上您的爱心!滴水穿石,在于一点一点的积累,留守儿童的解决更是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总有一天留守儿童问题会解决!内心的呼唤——深入并加大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教育 治根之策——根本的事要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当然,经济问题不是我们能够立马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现在还不能对此有多大的行动,但我们能够期待,“莫
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们期待世界经济的复苏,期待中国经济的腾飞,期待纳雍经济的换新!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留守少年儿童更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更是希望你、我、他,乃至全社会每一个爱心同胞都来共同努力,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让这些“留守的花朵”越开越美丽。请献上您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
第四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却过早的面对了这个社会所加于他们的种种挑战。他们年幼,但他们的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他们弱小,但他们的责任却比一般的孩子重大;他们本应拥有美好的童年,但现实却促使他们过早的有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沉重的喘息。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也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在2010年的寒假里,我通过辛苦的实地调查,实地访问,对云南省巧家县的留守少年儿童现状做了深入调查,了解到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拙见。巧家县境内最低海拔517米,位于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处;最高海拔4041米,故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民谚。
1.巧家县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基本情况
巧家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53.96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3114万人,9.2万农民外出务工。据巧家县教育局最新统计的24所中小学的数据显示:在一共54960
名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共有921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6.8%;留守少年1649名,占总数的17.9%。所占比例还在上涨!其中留守少年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在30%以上的有中寨乡,新店乡和红山乡,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山乡的松林小学三甲班,该班共有33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3人之多,占到了39%的比例!
由于这样的严重比例,全县15个乡镇,要使家乡经济腾飞、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而留守儿童更是一大阻碍,因此,政府应抓住实际,全盘思考,统一规划,多渠道去减少留守儿童,能使家长都在留守儿童身边,使他们有一个舒适的坏境,温馨的家、愉快地享受自己的童年,愉快中求取知识,达到自己的理想。
2.留守少年儿童存在的问题:
突出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2.1 留守少年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此次调查,留守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多为三种情况:一是祖父母监护,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有8165人,占总数的88.6%;二是由叔伯姑姨监护,此类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有598人,占6.5%;三是独立生活的留守少年儿童有452人,占总数的4.9%。
2.2 留守少年儿童缺失亲情,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
响其健康成长
2.3 留守少年儿童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加缺乏系统的应对措施
3.解决留守少年儿的措施
3.1 高屋建瓴——得到更高组织的领导与帮助,组建“五群人”帮扶队伍,构建社会帮扶网络
3.2 我们争取得到社会更多的爱心支持,优化留守少年儿童学习坏
3.3 重要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中的作用
3.4 大家都期待的——积极并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例如改善寄宿制学生的寝室条件,提高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提供热水,完善体育设施等等。介于巧家县财政能力有限,我们更希望广大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为改善巧家的留守儿童问题献上您的爱心!滴水穿石,在于一点一点的积累,留守儿童的解决更是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总有一天留守儿童问题会解决!
3.5 内心的呼唤——深入并加大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教育
3.6 治根之策——根本的事要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当然,经济问题不是我们能够立马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现在还不能对此有多大的行动,但我们能够期待,“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们期待世界经济的复苏,期待中国经济的腾飞,期待巧家经济的换新!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留守少年儿童更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更是希望你、我、他,乃至全社会每一个爱心同胞都来共同努力,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让这些“留守的花朵”越开越美丽。请献上您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
第五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解析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解析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4.还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如有的父母为孩子聘请了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签订了协议书。家长每年为此付出一定的代理费用,代理家长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教育管理好孩子。
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第四,学习问题。
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三、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现在国家对于外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一直在采取办法加以解决。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最后,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5.从国家的体制与制度角度看。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