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2009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作者 燕亮亮
系别 机械与动力工程系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班级 机设二班
学号 0916101019
成绩
指导教师
2011年 08 月 22 日
广饶县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情况调查报告燕亮亮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增多,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解我县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生存状况、权益保护、身心健康等问题,帮助她们改善生存状况和维护合法权益,近日,广饶县妇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走访等形式,对我县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关键字:留守儿童 妇女
一、基本情况
1、留守妇女基本情况:
广饶县有留守妇女436人,其中:
年龄:18-24岁的77人,占17.7%;25-49岁的325人,占74.5%;50-59岁的34人,占7.8%。
学历:初中及以下的369人,占84.6%;高中及以上的67人,占15.4%。
收入来源:有收入来源的407人,占93.3%;无收入来源的29人,占6.7%。
留守妇女中属于农业生产型的302人,占69.3%;非农业生产型的102人,占23.4%;家庭主妇型的32人,占7.3%。留守妇女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其余的到企业打工或从事个体经营。
独自抚养孩子的留守母亲人数324人,承担赡养1-2位老人的留守妇女人数230人。
2、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广饶县有留守儿童402人,其中男孩有230人,占57.2%;女孩有172人,占42.8%。其中:高中阶段留守儿童有33人,占8.2%;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有141人,占35.1%;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有140人,占34.8%;幼儿园阶段留守儿童有55人,占13.7%;未入园婴幼儿阶段留守儿童有33人,占8.2%。
高中阶段在读人数有31人;初中阶段在读人数有141人,特别贫困需要资助的有3人;小学阶段在读人数有137人,特别贫困需要资助的有5人;幼儿园阶段在读人数有55人。
3、流动妇女基本情况:
广饶县有流动妇女4567人,其中:
年龄:18-24岁的2333人,占51.1%;25-49岁的2036人,占44.6%;50-59岁的191人,占4.2%;60岁以上的7人,占0.1%。
学历:初中及以下的2563人,占56.1%;高中及以上的2004人,占43.9%。
收入来源:有收入来源的4319人,占94.6%;无收入来源的248人,占5.4%。绝大多数流动妇女从事经商、在企业打工,只有少数人因学历低无法找到称心的工作或需在家照看孩子而无收入来源。
来自地区:县外市内2708人,占59.3%;市外的1859人,占40.7%。
4、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广饶县有流动儿童925人,其中男孩有487人,占52.6%;女孩有438人,占47.4%。其中:高中阶段流动儿童有1人,占0.1%;初中阶段流动儿童有287人,占31%;小学阶段流动儿童有451人,占48.8%;幼儿园阶段流动儿童有180人,占19.5%;未入园婴幼儿阶段流动儿童有6人,占0.6%。
高中阶段在读人数有1人;初中阶段在读人数有283人;小学阶段在读人数有449人,特别贫困需要资助的有3人;幼儿园阶段在读人数有180人。
二、存在的问题
留守妇女: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表现为:劳动强度大,保健知识贫乏,身体健康受损;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存在情感、婚姻危机;精神生活空虚,生活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外出打工后,他们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表现为:缺少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心理封闭,感情脆弱,缺乏自信;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行为习惯差等。
流动妇女:流动妇女在其生存条件、劳动保障、教育培训、维权意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企业用工不规范,社会保险不到位;接受培训的比例低;日常保健意识缺乏等。
流动儿童: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后,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新环境的各种诱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与日俱增,甚至超出了父母的经济能力,部分流动儿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发生了扭曲。表现为:缺少亲情关怀,与父母沟通交流不到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确引导缺位;存在厌学、求知欲下降现象。
三、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妇联以提高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素质、维护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主要目标,以“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创建、牵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等活动为载体,促进了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健康发展。
1、抓好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培训。依托农村父母课堂,广泛组织广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收听收看家教讲座,开展了“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进一步深化家教宣传普及工作。
2、积极开展“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创建活动,在流动妇女比较集中的社区和企业中,建立“流动妇女平安之家”,为流动妇女提供学习培训、健康教育、法律帮助、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维护流动妇女的合法权益,提升流动妇女综合素质,丰富流动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流动妇女与周围居民和睦相处,为流动妇女构建和谐安稳的生活环境。同时,不断拓展“流动妇女平安之家”的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禁毒防艾”宣传、安全和卫生保健常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增强流动妇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能力,引导她们积极投身广饶建设,自觉维护社会稳定。2009年3月份,县妇联在城区办阳光社区举行了全县首个“流动妇女平安之家”揭牌仪式。目前,全县共建立流动妇女平安之家4处,真正成为流动妇女的维权之家、学习之家、活动之家和心灵沟通之家。
3、积极开展“平安流动·平安就业行动”。面向留守流动妇女开展“平安流动·平安就业行动”,当好留守流动妇女的“娘家人”,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强对留守流动妇女的培训。利用多种形式对留守流动妇女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她们的法律素质。与农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面提高留守流动妇女的技术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二是积极组织推荐留守流动妇女参加多种形式的劳务洽谈会、妇女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促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
4、积极开展“留守流动儿童维权平安行动”。结合“牵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开展“留守流动儿童维权平安行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和关爱网络,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实现“四无”:无伤害、无失学、无犯罪、无不良习惯,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实现“五有”:有监护人、有社区联系点、有心理疏导、有社会关爱、有安全保
障。进一步推广“代理妈妈”、“爱心妈妈”等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模式,优化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各项权益,促进了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5、成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图书室。在西水幼儿园成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图书室,为其捐赠图书300册,为留守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好事、办实事。
四、对做好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工作的建议
1、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动相关惠民政策向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倾斜,细化、深化、强化“信贷助推农村妇女创业行动”、“春蕾计划”、“贫困母亲救助行动”等工作,使广大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切实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
2、积极牵头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结对帮扶,做广大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指路人,全心全意为其反映问题、解决困难。
3、深入开展巾帼志愿者活动,壮大志愿者队伍,围绕农村留守流动妇女儿童面临的生产、生活、情感等主要困难打造“农村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开展“爱心妈妈”活动,为留守流动儿童送上温暖关爱。
4、指导广大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成立互助自助小组,使他们生产生活上有所帮扶,学习情感上有所凝聚,发挥自助精神,积极参与,进一步营造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关爱行动良好氛围。
证明处盖章: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年月日
第二篇: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辖四乡一镇,2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2013年全县总人口36091,其中女性17860人,占总人口的49.48%,流动儿童有284人,其中小学流动儿童有72人,初中有212人,成立县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领导小组1个,县级家长学校为7所,成立县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数为7个,县级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5个,2013年家庭教育培训总为6期,涉及培训人数为8900人,其中流动儿童家长培训为3期,涉及培训人数为3100人次。
流动儿童大多随着父母流动,上小学时与父母居住在一起。
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以初中为主,有的家长甚至是文盲,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由于流动家庭收入较低,住所基本上都是租房,前店后房的现象比较普遍,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须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里,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有近1/3的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
二、存在的问题
流动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
1.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
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于生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心理问题突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
3.意外伤害问题严重。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4.流动儿童学习情况堪忧。一方面,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三、形成的原因
体制机制不健全。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我国政府对人口管理采用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特殊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它是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
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户口管理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不仅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还有常住户口与暂住户口的区别,并根据户口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待遇,在流动人口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外出谋生求发展,不仅需要勇气和技能,而且必须带齐或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如办理暂住证,交纳外来人口管理资金,即使如此,在诸多方面仍有别于常住人口。其中对流动人口子女们影响最大的就是以户口性质为基准规定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方式,即我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适龄儿童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这表明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责任只能由他们户口所在的政府承担;而当他们随父母漂流异乡时,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就失去了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户口性质与教育的挂钩使得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了限制。二元户籍制度不但在诸多方面增加了流动人口的负担。还要将这种无形的压力殃及其子孙,它严重阻碍了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有失教育公平的原则。
四、对策及建议
1、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流动儿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由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统筹,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的分
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关爱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攻破流动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切实为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
2.要打破户籍制度,实行适龄儿童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制度。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显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户口迁移限制,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跨区流动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义务教育体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调整,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有关制度,只有现行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双方面的改革才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3.充分发挥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建立情况登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流动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呵护、同学的交往中健康成长。
4、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教育部门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开发有关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测查、辅导、咨询和疏导,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优势。家长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工作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等多种形式,拓宽流动家庭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引导流动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帮助外来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留守、流动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四是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特殊困难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及时发现并帮助流动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符合规定的农村医疗救助条件的流动儿童,要对其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有效解决困难流动儿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改善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要根据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制定干预措施,组织编印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通过提高父母和抚养人的相关知识水平,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状况。确保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贡山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流动儿童问题困难还很多。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推进,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流动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第三篇:延边州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模版)
延边州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延边州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省妇联“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通知精神,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州留守、流动儿童生活、学习及开展工作情况,延边州妇联儿童部在全州八个县市,采取制定活动方案、下发调研提纲、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走访慰问等形式,经过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对我州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下如:
一、基本情况
延边州辖6市2县,据妇联系统统计,截止到2007年5月,我州共有外出务工人员99180人,其中有子女的打工人口为44518人;共有留守儿童31405人,其中国外有21470人,国内有9935人;农村有15441人,城市有15964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10453人,一方外出务工的20942人。其中,农村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4581人,一方外出务工5877人。城市父母双方外出务工5872人,一方外出务工5140人;共有流动儿童9935人,其中农村州内流动儿童3338人,州外1645人。城市州内流动儿童2991人,州外1961人。乡镇街以上单位共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构351个,所占应建总数比例的69%,有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435所。
二、特 点
我州留守儿童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不同之处,呈现以下特点:
1、出国的多。延边是朝鲜族聚居地方,因为其自身的语言及环境优势,众多家庭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纷纷走出国门,到国外掏金。这部分人在我州占有绝大部分,且她们往往因为回家的费用高,打国际电话费用昂贵等,很少回国、回家并与亲人联系。
2、沟通的少。近年来,非法出国劳务的人员在我州也占有相当比例。这部分人在国外往往居无定所,致使其不但回家的机会少(几乎零),甚至写信、打电话也成为困难,就更谈不上与留守孩子的沟通了。
3、母亲出去的多。延边妇女素以勤劳、勇敢著称,在众多的留守儿童家庭中,妇女出国劳务为我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正是由于母亲的外出,给正需要母爱,需要关怀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许多严峻的课题。
4、生活条件好的多。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延边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父母们出国挣钱后就想用钱来弥补对孩子缺失的爱,致使留守儿童们盲目地接受父母血汗钱,走进网吧、游戏厅以及高档消费场所等等,误导了孩子的成长。
5、隔代教育多。众多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双方出国,不得不由长辈带管,而年迈的爷爷、奶奶长辈们往往只能管好孩子的生活,却对留守儿童教育无能为力,致使问题孩子增多。
三、主要工作 针对我州留守儿童的特点,州妇联力求将“关爱”工作抓实、抓细、抓深,探索并研究设计出关爱留守儿童“54321”活动,全力推动了我州“关爱”工作的全面展开。
1、成立州“关爱”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关爱”工程工作会议精神,发挥州妇联“关爱”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在全州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中全面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新模式,切实提高我州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2、制定并下发“关爱”工程----“54321”活动方案及通知。州妇联党组高度重视我州的留守儿童工作,多次召开党组专题会议、部长会议研究留守儿童工作,并在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延边州关爱留守儿童„54321‟工程”,努力为广大留守儿童找回缺失的爱。
3、抓示点,全面启动关爱留守儿童---“54321”工程活动。为了探索出一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途径,我们分别确定龙井市朝阳川朝阳村为州妇联农村“双合格”工作示范点,并在此举行了关爱留守儿童---“54321”活动启动仪式;确定延吉市园辉社区和丹英社为州妇联城市“双合格”工作示范点,力求抓出经验,抓出成效,年底前将此项工作在全州范围内全面铺开。
4、抓活动,切实将“54321”活动落到实处。我们针对“54321”活动所涉及的对象:家长、学生、社区妇代会主任、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学校班主任老师在活动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制定出具体的、操做性强的各种“亲情关怀”活动,如州妇联“六一”儿童前开展的代理妈妈活动、一对一结对子活动、扶贫助学活动以及送温暖活动等,既为我州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构建“和谐”延边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具体做法
为切实将我州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法,力求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工作新模式,为培养、造就出一批合格人才,推动“双合格”活动的深入开展,“构建和谐延边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农村,注重孩子的参与。一是建立“亲情档案”,根据年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分为三组:学龄前组、儿童组(一至四年级)、少年组(五至九年级),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档案体现三知:知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需要帮助的内容、知目前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知其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电话。每一位教育服务联络员将自己负责的留守儿童档案存档,对联系卡和个人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变更相关内容。留守流动儿童亲情档案建立后,能够及时了解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情况和心理情况,教育联络员定期与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人、班主任沟通,通报情况,还建立了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家长学校的沟通联系制度。二是制作活动记录簿,根据“五四三二一”活动的具体内容,设计了留守儿童亲情日记、周记、月记、学期记、年记,班主任和村妇代会主任分别根据工作职责、接触范围负责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做到内容与形式活泼可行,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管理网络体系。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朝阳村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由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妇委会主任、班主任、各村屯的妇女主任担任教育服务联络员,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责任分工。设立留守儿童活动室,为使留守儿童平时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朝阳村设立了专门的活动室,并且为留守儿童购买了各类图书,让儿童开阔眼界,与其它孩子一样体验了成长的快乐,坚定了自我的信心,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温暖。同时将“五四三二一”活动的内容上墙,悬挂活动展示板,把留守儿童的作品及活动照片粘贴在展示板上,增加了活动的活力和留守儿童的参与率。开辟留守儿童试验田,组织朝阳村的留守儿童与龙井市“学生之家”的城市留守儿童一起在试验田上栽种各类农作物,增进了农村与城市留守儿童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同时也体验到劳动与收获的乐趣。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代理妈妈活动,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制定了代理家长制度,组织动员村妇女队长分别与双方父母都出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建立了代理妈妈关系。每位代理妈妈认领1个留守儿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们带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亲情般的关怀。互动活动,利用假期或休息日组织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代理家长一起瞻仰烈士纪念碑、野外游玩、栽种留守儿童试验田等活动。活动后每位留守儿童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作文,并且评比奖励部分儿童。通过这样的互动活动也进一步加深了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代理家长之间的感情。亲情教育活动,为了培养留守流动儿童从小学会关心别人,特别是关心目前的监护人,朝阳村结合学校开展的“感恩行动”,组织开展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的活动,即给出外务工的父(母)、监护人或代理妈妈制作一份小礼物、写一封信或者画一幅画,懂得亲人的关爱,学会从小事来传递亲情。
在城市,为社区留守儿童搭建健康成长平台。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基础档案。在全市范围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入户调查,摸底造册,逐个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和联系卡,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等以方便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以延吉市园辉社区为例,社区为留守儿童建立了充分体现“54321”具体活动内容的五个档案(父母、学生、社区主任、监护人、班主任),详实的活动记录,感人的活动场面,生动的活动画面,让人切实感受到“54321”活动的真实性、可操作性。二是建立社区关爱“留守儿童”网络。在社区建立“德育工作站”、“健康管理站”、“留守儿童之家”、“邻里关爱小组”、“留守儿童监护人之家”等多个机构,通过社区妇联使留守儿童、父母、临时监护人、班主任紧密联系,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关爱网络,共同关注和参与留守儿童监护与教育。三是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关爱活动。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留守儿童思想动态分析会,有的放失加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大家谈系列活动,让学生、家长、学校、社区四方共同参与,共同关注,共同探讨,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在社区的留守儿童之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儿童受教育、长知识、增本领、提素质。结对关爱,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帮扶活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家长”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从志愿者中为他们寻找切实能够最大程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代理家长,有针对性的开展1+1对接活动,避免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帮助她们健康成长,也为远在他乡的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创业之路。
第四篇:关爱流动儿童
共筑梦想——关爱流动少年儿童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身份各种各样的人组成,他们的生活,组成了尘世中绚烂的色彩。可是在这绮丽的色彩中,总会有那一星点被人们忽略,被世人遗忘。他们便是那大大世界中的小小色彩,只可惜他们的生活,没有我们这么多彩多姿,而是处于流动的状态。行如流水,在这世界中流走,所到之处都可以是“家”,他们就是——流动儿童。
他们主要是随着父母的工作而到处流走的孩子,他们的年龄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甚至更幼小。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是从农村到城市,目的是务工。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流动儿童”这个名词。
正处于生长中的孩子,所有的爱都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只可惜因为父母的繁忙,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以至于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对流他们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父母的沟通难以实现。所以很多孩子都有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所以我们要关注、帮助和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正能量,这次实践中正能量一直是主旋律。
着时间的推移,流动儿童的人数呈上升趋势,面对着不断上升的流流动少年儿童的数量除了我们的努力之外,也需要政府的努力。由于没有当地户口,这些流动儿童的很多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这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希望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流动少年儿童的基本权利。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不可以因为他们没有本地户口就歧视他们,种种的不平等会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落寞。政府要给予这些流动少年儿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平等的生活,享受着一样的权利,共同生活在阳光下。
因为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须的桌椅都不发拥有。这种种的环境,又怎能让他们学好呢?每天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还要遭受不公平的白眼,他们的心灵就在这一次次的嘲笑和一目目奇怪的眼神中,逐渐封闭。在内心里筑起厚厚的墙,把最真实的自己封闭起来,从而表现出的是冷漠、麻木,面对这样的他们我们需要用热情去感染他们,用言语去鼓励他们,用行动去告诉他们——你,不是一个人。我们和你同在。
让孩子们的欢笑充满世界,让每一抹色彩都绮丽缤纷。虽说每个人的力量的很渺小,但是许多许多渺小的力量汇聚起来就是足以扭转人心的力量。让这些力量组合起来,为了流动的而他们而努力吧。
陈钰
高一(12)班
第五篇:流动儿童报告
《流动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论证报告
一、研究背景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推进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大批外来人口来溧阳务工。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逐年递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因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家庭教育缺失,尤其是频繁的转学,造成行为、心理品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严重地制约着健全人格的培养。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
为使这些学生能享受平等的、均衡的教育,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我校目前最突出的问题,特提出“我校流动人口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
研究内容 :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本课题的思路是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培养流动人员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三方面: 流动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不良行为习惯矫治的初步实验研究(以个案为主);
探索从学校、家庭、社会等途径培养流动人口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
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行为习惯分解为做人的基本习惯、做事的基本习惯和学习的基本习惯;在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主要是“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主要就是“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在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课题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在研究策略上主张由点到面,先研究后推广的方式。旨在通过建立学校“行为习惯教育”管理网络——系统性;创设良好的校园教育工作环境——体验性;成立一支强大的家庭“习惯教育”辅导队伍——参与性;成立课堂渠道实施小组,在各门学科中渗透习惯教育——学科性;开设行为习惯实践体验活动——活动性等措施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问卷测试,摸清现状 A、对教师的教育认知进行调查。
B、调查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C、调查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情况。
成人的言行是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活教材。成年人也要有好的习惯。在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我们希望通过从教师教育认知与行为、流动学生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状况各方面进行调查,进一步分析流动人员子女不良习惯形成的多方原因。
2、联合教师、家长、德育专家对现状会诊,系统总结问题原因,探讨流动人口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则和方法。
3、整合教育资源,具体操作,达到研究目标
制定各学段的应达目标,设计科学系统的训练序列,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我们将整合学科教学、校园环境、教师教学策略、少先队工作、家庭教育策略,制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评价体系。习惯培养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课题组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制定训导方法、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分层落实。训练要反复、严格,还要近(贴近生活),小(具体目标),实(实效)
(2)组织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对流动人口子女在知、情、意、行各方面进行调查,并依据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统计、分类;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建立“在校流动人口子女基本情况”数据库。并对个别特殊的流动学生(一般是流动人口子女中的问题学生、或虽成绩优秀但存在某种问题倾向性的学生),每班确定3~5人进行个案跟踪,有针对性地施展教育。
(3)依托我校家长学校建立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培训基地”。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父母应该承担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树立父母主动配合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给父母科学的教育方法,注意对父母的服务和指导,努力创建教育的合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采用点面相结合的办法,整体教育与个案跟踪相结合并辅之以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组织有关教师对课题进行论证并进行修改。
3)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收集理论依据。
4)通过调查,建立“在校流动人员子女学生基本情况”数据库。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了解学校中流动人员子女学生原有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情况,并依据学生的水平状况进行分类,统计,寻找原因。2)成立流动人员家长学校,每学期二次向家长们传授家教的先进经验,促使家长们观念的转变。
3)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途径对课题进行研究。
4)分阶段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本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3)提出鉴定申请,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三、预期成果
1、培养我校流动人口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探索出学校、家庭、社区三维教育的策略。
2、将习惯培养细化为可操作性的原则与方法,并逐步推广使用。
3、构建我校各学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应达目标和科学的训练序列。
4、带动我校师德、校风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保障措施:
(一)近几年来,我校遵循“搞课改 强内涵 铸品牌”的办学思路,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学校科研教研氛围较为浓厚,具有一定的科研底蕴,也获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效,课题报告、教学成果多次在区、市、省、全国获奖。
(二)本课题研究人员配置合理。此课题实施有一支在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中锤炼、勤学肯钻、勇于实践的骨干教师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佳的人员保障。课题组组长是本校校长,将此课题已纳入学校日程规划上,课题组其他成员均为学校科研骨干教师,多次承担了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具有实施本课题研究所需的人力资源,能够承担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将继续邀请教科研部门专家进行指导。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他的骨骼正在形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