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时间:2019-05-12 15:1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第一篇: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卢美美”事件及北京拆除30家希望小学的新闻把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构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流动儿童的教育却出现了若干不和谐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对其出现的流动儿童上学难、心理问题、辍学、学习环境差及其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政府、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工作的角度等几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帮助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问题;流动儿童;教育对策

流动儿童主要指6~15周岁,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据估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3亿,约有300万流动儿童面临受教育的困境。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城乡二元格局的产生而出现的新名词,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沦落为城市里的“二等公民”。流动儿童也是近些年在大中城市中不断涌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伴随中国社会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他们大多是因为跟随父母打工进入城市,同时也是游离于城市的主流生活之外,边缘化现象十分严重。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接受教育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更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流动儿童教育过程中“不和谐”现象的表现

(一)流动儿童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由于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然同城市居民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里,却由于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几乎处在隔绝的状态。流动儿童,大多是农民工的子女,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遭遇跟其父母基本相似。流动儿童虽身处城市,却完全享受不了城市的生活待遇。城市生活的富足、现代与农村生活的贫乏、落后在流动儿童的眼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加上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歧视、不理睬,极易使流动儿童在早期就埋下不平衡的反社会心理。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感情敏感而脆弱;缺乏学习动机,科技创新意识落后;内心充满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感、对立感;感觉被歧视,没有归属感;存在相对孤僻性,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较差。

(二)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习环境较差。

大部分农民工居住在房价便宜的城市郊区或者城乡结合部,环境杂乱,住房拥挤,不可能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同时,父母忙于生计,起早贪黑,家长有心无力,很难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即使有时间宁可用于自身的娱乐也不愿过问孩子的学习,甚至有的家长对于老师家访都不闻不问。此外,家庭收入剩余有限,用于教育的投资也严重不足。

(三)接受学校教育情况不平等

流动儿童都是未满18周岁的学龄儿童,在进入学校学习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与城市儿童不同的待遇。首先,入学机会不均等,由于城市中学校班级的人数限制,由农村转入城市的儿童大多出现没有班级接收的现象或可能留级学习。因此,就会出现大量的超龄学童,即流动儿童的年龄大于同班同学的普遍年龄。其次,虽然目前大多城市中已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但许多城市家长认为农民工的孩子顽劣、差等生等偏见,不愿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且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使流动儿童并不能享受到跟城市儿童一样的学习待遇。再次,现在的教育面向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余,城市的家长还把孩子送去上学科辅导班和艺术特长班,这相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流动儿童家庭却大多负担不起。最后,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收费项目纷繁众多,乱收费现象严重。

(四)流动儿童辍学现象严重。

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2005年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了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这项调查历时一年,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1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另外,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对流动儿童关注的缺失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但流动儿童的增加却未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流动儿童转入城市后,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子女生活在城市由于与当地孩子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等的差异,也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受到当地人民的歧视。因此,使得流动儿童进入学校后,很难和同学相处,并可能由此产生一些异常行为。

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村儿童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学习的问题。“两为主”政策强调以流入地为主,而当地学校的变相收费使流动儿童父母微薄的工资难以承受。

(二)家长缺乏对孩子(流动儿童)及时、正确的教育

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城市中一般从事的是技术含量小,并且收入比较低又比较累的工作。因此,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学习,并且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父母中,只有26%的父母经常检查子女的作业,57.2%的父母有时检查子女的作业,16.8%的父母从不检查子女的作业。

(三)同辈群体对流动儿童的负面影响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流动儿童进入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与城市儿童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他们同同辈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同辈群体是流动儿童交往的重要群体,与同学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获得各种知识技能。Slaughter等人的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比受拒绝的儿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况。流动儿童大多性格内向,不太受同学的欢迎,相对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较少。特别是流动儿童与其同辈群体交往中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三、改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旧观念的扭转

当我们用这样的和谐观念去重新审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时,想必是另一种心态:流动儿童学校作为与公办学校处于对等的地位,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而是相互协调、依存、制约、公平竞争、促进发展;流动儿童并不必然的与城市儿童争夺优势的教育资源;流入地政府敢于承担流动儿童的教育并不必然对其城市造成巨大的经济和人口压力,为农民工解决孩子受教育问题使它们无后顾之忧,更安心贡献于城市的发展;通过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对正在执行的义务教育管理制度等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其进行改革和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到目前为止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来说是大煞风景的,但它同时也暴露了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我们不断的改善、发展。综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应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来接纳流动儿童,剔除一些不合理的屏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存环境,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一致。

(二)加强政府政策层面保护

我国政府需要建构一个全面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来保证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例如,制定流动儿童教育法,明令禁止学校的乱收费项目,并推出一些有利于该群体入学的优惠政策,给予接收流动儿童的学校一些特殊优待,评选培养流动儿童优秀单位等。还应该向条件较差的家庭和接收流动儿童相对较多的学校提供经济支持和社会支持。

(三)加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管理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学籍管理问题。由于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很大,导致学籍管理混乱,不利于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也不便于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这就要求对它们的学籍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学生“来去自由”,既可以控制辍学又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另一个焦点是民校的财务管理。可实行收支两条线做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工子弟学校的财务采取委派转专人负责,纳入统一管理;收费方面,各学校允许学生按分期付款,暂时拖欠部分款项,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应减免部分或全部费用,对中途转学的可按实际就学时间返还部分学费。

(四)改善农民工自身教育问题

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使其给予子女正确的教育。城市流动人口大多属于知识较少的阶层,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普遍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因此,应当成立专门针对城市流动人口的育儿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培养孩子的重要性。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作为儿童的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经常交往的对象,意识到儿童的同辈群体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多与儿童交流,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指导,使他们在情感上更加信任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为了把孩子教育好,还应该多与老师和其他家长联系,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使孩子从小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中,愉快地度过童年时光。

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工程,他们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学校的正确培养、家庭浓浓的亲情、以及全社会都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浓厚氛围,定能筑成流动儿童未来的希望

(五)倡导社会关注、关怀流动儿童 的理念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怀,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流动儿童有更好地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结交朋友、提升自信心、促进精神健康,并组织流动儿童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使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爱应该传递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关注这些流动儿童,对流动儿童易

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正确的指导,并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教师还要用更多的爱来关怀他们在家庭中缺失的爱。教师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并建立家长联系薄等形式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情况,并给予他们的父母正确的培养孩子的方法,使孩子在适龄阶段得到最好的成长教育。

参 考 文 献

[1]候靖方.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2002,(1).[2]赵学勤.城市流动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2).[3]张斌贤.流动人口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4]明庆华,刘亚玲.浅谈流动儿童教育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1).

[5]李英.论我国流动儿童就学的三大矛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5).

第二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教育论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林家坪镇中心校 刘海有

曾几何时,面向黄土背朝天农民,纷纷离开祖辈辛勤耕作的贫瘠土地,到外面世界去发家致富。而将正在中(小)学就读的孩子留在老家上学,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类学生的教育,也日益成为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问题一:家庭教育出现死角 父母外出赚钱,孩子的教育咋办呢?

现在不少村庄都是老弱病残看门照户,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淘金”。谁来监护、管理孩子,就成了首要问题。据调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监护及管理多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老人对隔辈子孙“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疼爱有加,管理出现死角。而且有些老人对孙辈儿也颇动脑子,无奈教育方法多是过去的一套,好心不得好报,不少孩子一听老人唠叨,就退避三舍,撒脚丫就走,半句也不想听。要不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更有甚者“你让朝东,我偏向西,你让撵兔,我偏赶鸡”,逆反心理让人哭笑不得。可怜这些老人,一提起孩子,只有无奈叹息。若把孩子托付给其他亲友,则更是“深不得,浅不得”双方更是缺少感情沟通,其教育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了。即便有的父母隔三岔五打电话问询孩子的情况,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这可以说是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死角的原因吧!

父母外出谋生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对子女的管教问题却不可忽视。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对孩子的放任自流,毁掉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业吧!

问题二:花钱大手大脚,无节制

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长,无论挣钱多少,对滞留在老家的子女普遍存在愧疚心理,

第三篇:浅谈贫困山区儿童教育问题

浅谈贫困山区儿童教育问题

科目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专业_________劳动与社会保障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11-1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李波_________________学号1108090109

2014年5月25日

浅谈贫困山区儿童教育问题

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良好的教育能提高孩子的素质与道德水平,最终造福于社会,兴旺于国家。无论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国家需要他们,社会需要他们,父母需要他们。在发达国家中,很早已经实行义务教育,教育是由政府买单,家庭是不需要出钱,所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使国家更加高速的发展,技术更加快速的翻新。我们国家也一样,也实行义务教育,让广大孩子享受福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拥有更加创新的思想,培养更多创新的人才。但是,我国的教育也有一定问题,特别山区儿童教育,问题十分严重。与城市孩子教育相比,他们有着十分大的差距。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差距呢?山区儿童教育的现状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这些问题是十分有待解决的。

一、山区儿童教育现状

(一)山区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

有人可能认为,儿童的教育与父母的关爱没有关系。很明显,这种说法是明显错误。如果孩子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教育,指导,与纠错。孩子的教育是十分有问题的,这会让孩子降低其学习效率,同时不能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没有人会提醒其学习的重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山区儿童中,有些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旁,有些又是隔代照顾,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势必不能使孩子好好的学习,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的家庭环境。那是什么造成农村儿童这种状况呢。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经济落后,单靠农业收入,是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活。与之相比,城市的工资要远远高于农村,城市也需求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导致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到城市打工,增加自己的收入,为孩子挣取学费,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然而,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缺乏父母关爱,这样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同时,这样也产生了,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情况,虽然这样让孩子在家有了依靠,但是爷爷奶奶承担的作用也只会每天负责为他们做饭,洗衣的作用,而没有更多的实质性作用,所以山区儿童广泛缺乏父母的关爱。

(二)山区儿童教育设施比较落后

对于这一点,我们能从电视中都有十分直观的感受。与城镇孩子的教育相比,农村的教育设施实在是太差。首先,从教学楼方面,在山区很难有专门的教学用楼,大多是希望工程,非营利组织所提供资金所建造的,政府在教学楼方面的投入是很少的。然后山区儿童的课桌,黑板,住宿这些都是十分简陋的,没有专门的操场,操场也只是一个简陋的土地,类似于照明之类的必备器具,有些山区都没有,依然用着蜡烛进行日常学习,条件十分的艰苦。所以对于山区儿童教育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足。

(三)山区儿童教育师资不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人,所以有老师,儿童才能接受到教育。对于城市的儿童来说,不会出现上课没有老师教课的情况,而且没门课都会由不同的专门的老师为他们上课。然而,对于山区的儿童来说,师资是十分缺乏,山区,有时候会出现一个老师教所有学生的课,而且老师的年龄也都偏老。这样,对于渴求学习的山区儿童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然而这也是很无奈的。这样也会导致孩子学习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同时也很难扩大孩子们的眼界,教师素质的过低,也很难让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山区儿童缺乏师资,老师素质低能力不足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十分迫切的。

(四)山区儿童书籍缺乏

山区儿童学习用书,很难像城市的儿童那样,做到每人一本书。山区儿童用书状况大多是外界捐赠,借用他人的情况。儿童的家庭大多不能支付其书本费用,虽然已经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山区的有些地方并没有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他们的一本书通常要多个人使用,用完之后也会传递到下一届的孩子手中,可见有些山区书籍的缺乏程度。另外,对于图书馆,山区儿童也没有,他们很难涉猎到其他方面的知识,他们的知识面也只能局限在山区的知识,局限在书本的知识,这样对他们的教育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五)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儿童学习

山区的人普遍接受教育比较少,素质比较低,有些山区的青年或者父母沉迷于赌博,酗酒之类的,给孩子一个十分不好的学习环境,影响孩子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十分差的学习氛围,就导致了孩子们不能好好学习,更有甚着让孩子也走向他们的路,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酿成儿童的悲剧,往往这些情况又在山区出现了普遍性。

二、山区儿童教育的解决方法

(一)国家加强对贫困山区儿童的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山区儿童的教学设施普遍的设施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教学楼,操场,基本的学习条件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山区贫穷,没有资金用于教育建设,提供这些建设的大多又是慈善机构或者一些非营利组织,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十分不足,对贫困山区儿童的教育问题重视十分不够,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山区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应该把教育问题纳入到工作考评当中,另外,国家应该对山区儿童更多的关爱,给予山区儿童教育专项资金的补足,投入到山区儿童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上,这样将有利于满足山区儿童的基本教育设施要求。

(二)重视师资的引进

贫困山区因为其低工资,环境差,教学条件艰苦,导致老师不愿意到山区当老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完善贫困山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基础,让老师享受到山区和城市一样的教学环境。就如前面所说的,需要政府出面,建立良好的校园,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也能够吸引老师的到来。其次,提高山区老师的工资待遇,与城市相比,山区的工资待遇与城市相比相差太大,即便是城市与山区待遇相同,老师也不愿意到山区当老师。原因在于山区本身的环境与条件与城市相比就相差太大,所以老师不愿意到山区。所以除了提高工资这一点上,应该对到山区的老师进行额外的补足,例如,可以对到山区支教的老师给予考公务员加分,对老师进行表彰等一系列其他措施,鼓励城市中的老师到山区中来,为贫困山区的儿童教学。所以,在师资引进方面,也需要政府进行倡导,制定专门的奖励制度,来为到山区的老师进行奖励,使他们能在山区中留下来。

(三)加强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

贫困山区的儿童很多因为家里贫困,资金缺乏,上不了学。然而,现在义务教育,上学是免费的,所以要对山区儿童实行教育免费,政府一定要把国家义务教育补足的资金落实到贫困山区的学校当中。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山区儿童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山区儿童的社会环境建设,也是山区儿童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山区风气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和惩治力度。例如,山区有赌博,打架事件经常发生,当地的政府或者村支书,应该严厉进行打击,防止这种风气的蔓延,同时也要加大对良好风气建设的宣传,让整个地区有一个良好的风气。然后,对于家庭来说,如果家里面有伤害小孩事情的发生,也应该严格处理,保证小孩的权益,让他们安全的学习,从小环境到大环境都保证山区儿童的学习条件。

三、重视贫困山区儿童教育的意义

贫困山区儿童与城镇儿童一样,拥有享受教育的条件。加强对贫困山区儿童教育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山区儿童的知识,技能,文化,素质水平,不仅能够为山区建设贡献出一片力量,更好的建设山区。同时,也能够体现公平公正,让所有儿童都能享受到相同教育,一同为社会作出贡献。加强对贫困山区儿童教育的教育关注,也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快更好的使山区走向进步,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科教才能兴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贫困山区儿童的教育同样十分重要,我们有义务让贫困山区的儿童享受到与我们一样的教育,然教育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奢侈品。

参考文献

1.毕宪慧.鲁西地区农村教师数量不足 师资短缺盼解决[N].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23日第2版.2.沙宁平, 祁正林.宁南山区部分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J].宁夏教育,2011/1.3.孙志军,刘泽云,孙百才.家庭、学校与儿童的学习成绩―基于甘肃省农村地区的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第四篇:城市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城市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勾海波

【摘要】家庭教育即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它是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前期既是儿童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某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儿童接受、理解社会行为规范和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启蒙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前期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城市学前儿童;教育效果;对策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它是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前期既是儿童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某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儿童接受、理解社会行为规范和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启蒙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前期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不断增强,更多儿童跟随父母涌入城市,流动儿童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政界、学术界和社会媒体关心的热点话题。

家庭教育效果如何,孩子身心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最后能不能成才,这一切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城市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些受访家庭都已来受访地2 年以上,经过城市生活,思想上多少发生了一些积极转变,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仍是农村人,生活在城乡“夹缝”中,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显示出一些特有的特点和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整理访谈资料发现,这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期孩子的家庭教育认识有偏颇,认为家庭教育是辅助学校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学前期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中的重要作用。

2、家庭教育内容不全

尽管幼儿园并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但是流动儿童家长很看重在幼儿园里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在谈及孩子的成长时,他们用“学了不少知识”、“进步很快,学了好多儿歌,还会数数”、“老师教会了很多知识,有些我们自己都还不知道”等来衡量与评价。在他们看来,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巩固这些知识。除此之外,保护孩子身体让孩子不患病或少生病是这些家长的另一重要家教内容。总的看来,绝大多数家长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全面,重智轻德,重身轻心。

3、亲子互动质量欠佳

亲子互动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中介。流动学前儿童尽管结束了隔代抚养的经历,和父母共同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的亲子互动次数并不多,互动方式贫乏,互动内容也较狭窄。

二、城市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问题的原因

1)家庭内部原因

流动儿童家庭父母从事的多是个体修理、小商店主、菜场摊贩等非正规就业的工作,劳动时间具有极大弹性,不能保证有足够多的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经常要起早贪黑,家长也没有更多精力与孩子互动。另一方面,这些工作层次相对低,收入低又不太稳定,既难以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宽敞且书籍、玩具较多的物质环境,更难以承担培养孩子特长的高昂费用。

家长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从受访家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看,普遍只有初中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很小。这种普遍较低的学历水平无疑会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气氛,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能力和正确教育方式的选择。他们认为学前期家庭教育不重要,宁愿把时间花在看电视或打牌等娱乐活动上,不注重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很盲目也很随意。生活的艰辛,使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在孩子幼儿园阶段,他们就很注重孩子是否学到了知识,家庭教育被看做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内容偏颇,目标单一。

2)外部环境原因

幼儿园方面,尽管研究中选取的幼儿园收费相对便宜,入学门槛也相对宽松,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做得很不够。一方面,幼儿园教师抱怨这些家长不支持幼儿园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对流动儿童家长态度冷漠,家长不敢问家教问题,很少甚至几乎不和老师主动交流,使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社区方面,当问及“幼儿园或社区提供过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或活动指导吗?”时,受访家庭都选择了幼儿园,社区没有提供过此类帮助和指导。社区既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的流动性,使孩子居无定所,过早接触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这种变换的社区环境和条件不好的租住环境,无疑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和孩子的成长。

社会层面,由于我国城乡户籍制度的存在,城市人和外来人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城市对外来人表现出强烈的排斥,这种不公平的排斥无形中影响流动儿童家长,进而影响孩子。他们不被城市接纳,因而难以形成城市归属感,也对城市人充满了敌意,因此家庭教育内容上容易忽视与人交往、合作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另外,流动人口被社会贴上了“文化低、就业层次低、收入低”的“乡下人”等“弱势性”标签,按照社会标签理论,一个人这样被标定,他事实上就会这样。在这种社会标签下,流动儿童的家长自卑感更强,当自己在教育孩子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敢和教师沟通交流。在标签作用下,很多幼儿园教师就给流动儿童家长“素质不高”、“不关心孩子教育”、“难以沟通”等消极评价,这种评价也导致教师不愿意和流动儿童家长沟通,即使沟通,也难以掩饰对他们的轻蔑,从而形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家庭教育得不到及时指导。

三、解决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家庭对策

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融入到所处城市中,接受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主动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主动寻求帮助,树立明确的、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重视学前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创设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

2、幼儿园及社区对策

幼儿园可以专门为流动儿童家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共性问题,这样即能提高他们的归属感,也能调动他们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幼儿园还可以把这些共性问题组织所有家长讨论,一方面可以拓宽教育孩子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流动人口与教师、幼儿园和其他家长的距离;幼儿园也可以委派园中有经验的教师,与流动家庭结成“帮助对子”,服务流动家庭,给这些家庭提供及时的家庭教育帮助。

社区也应该为这些家长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如可以设置咨询机构让家长免费咨询、举办讲座邀请家长参加,举行一些亲子互动活动为家长提供家教的及时帮助,加深家长对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认识,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3、政府对策

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这些家庭家长的工作性质和家庭收入有密切联系。艰辛的工作及极低的报酬,难以提供家庭教育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政府既可以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提供一些资金借贷或税率优惠,使他们不必离开故土也能过上目前这样的生活;政府也可以通过相关规定提高进城流动人口的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一些减免政策,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通过多建设廉租房等手段改善他们居住环境,为流动学前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关爱环境。

*【作者简介】勾海波,贵州省兴义市桔山街道办凤仪路一小教师(贵州兴义562400)

第五篇: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辖四乡一镇,2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2013年全县总人口36091,其中女性17860人,占总人口的49.48%,流动儿童有284人,其中小学流动儿童有72人,初中有212人,成立县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领导小组1个,县级家长学校为7所,成立县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数为7个,县级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5个,2013年家庭教育培训总为6期,涉及培训人数为8900人,其中流动儿童家长培训为3期,涉及培训人数为3100人次。

流动儿童大多随着父母流动,上小学时与父母居住在一起。

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以初中为主,有的家长甚至是文盲,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由于流动家庭收入较低,住所基本上都是租房,前店后房的现象比较普遍,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须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里,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有近1/3的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

二、存在的问题

流动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

1.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

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于生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心理问题突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

3.意外伤害问题严重。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4.流动儿童学习情况堪忧。一方面,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三、形成的原因

体制机制不健全。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我国政府对人口管理采用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特殊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它是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

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户口管理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不仅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还有常住户口与暂住户口的区别,并根据户口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待遇,在流动人口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外出谋生求发展,不仅需要勇气和技能,而且必须带齐或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如办理暂住证,交纳外来人口管理资金,即使如此,在诸多方面仍有别于常住人口。其中对流动人口子女们影响最大的就是以户口性质为基准规定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方式,即我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适龄儿童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这表明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责任只能由他们户口所在的政府承担;而当他们随父母漂流异乡时,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就失去了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户口性质与教育的挂钩使得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了限制。二元户籍制度不但在诸多方面增加了流动人口的负担。还要将这种无形的压力殃及其子孙,它严重阻碍了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有失教育公平的原则。

四、对策及建议

1、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流动儿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由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统筹,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的分

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关爱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攻破流动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切实为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

2.要打破户籍制度,实行适龄儿童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制度。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显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户口迁移限制,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跨区流动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义务教育体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调整,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有关制度,只有现行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双方面的改革才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3.充分发挥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建立情况登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流动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呵护、同学的交往中健康成长。

4、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教育部门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开发有关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测查、辅导、咨询和疏导,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优势。家长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工作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等多种形式,拓宽流动家庭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引导流动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帮助外来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留守、流动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四是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特殊困难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及时发现并帮助流动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符合规定的农村医疗救助条件的流动儿童,要对其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有效解决困难流动儿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改善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要根据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制定干预措施,组织编印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通过提高父母和抚养人的相关知识水平,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状况。确保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贡山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流动儿童问题困难还很多。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推进,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流动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下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爱流动儿童

    共筑梦想——关爱流动少年儿童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身份各种各样的人组成,他们的生活,组成了尘世中绚烂的色彩。可是在这绮丽的色彩中,总会有那一星点被人们忽略,被世人遗忘。他们......

    流动儿童报告

    《流动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论证报告 一、 研究背景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推进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

    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指户口不在居住地,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外省、外地区、外县、外乡)居住连续时间在3个月及3个月以上的儿童。我县各乡(镇)的流动儿童一般以经商、寄养、超生为主,由于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精选5篇]

    论文 也谈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马鹿中学 王文安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八日 也谈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5篇模版)

    主题:走访学校附近农村,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任务:从村长处了解本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与受访儿童聊天谈心,了解其心里真实的想法; 利用周末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义务支教;......

    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的学校是这样做的,应该说很多学校都是如此: 一、建立、建全留守儿童的档案。 档案主要包括以下......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暴露无遗。笔者的主要关注点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界近几年......

    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以河源市江源小学为例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江源小学 何红娣 电话:*** [论文摘要]“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