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危重患者护理质控总结
2010年危重患者护理质控总结
2010年我担任29病区危重患者护理质控员,在护士长领导及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质控要求,每周认真检查,较好地完成了质控工作,现总结如下:
基础护理方面: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来,每日两次整理床单位,故床单位整洁、无污迹。能协助进餐,观察病人进餐情况。由于病人服不合身,故大多数病人不愿穿病人服。专科护理方面:管道护理做得较好,引流管妥善固定、标示清楚,通畅、安全、有效。但个别病人饮食不符;记录24小时尿量不准确;病情掌握方面:均知晓病史汇报程序,责任护士了解病人的诊断、病情、主要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存在的护理问题。但个别责任护士特别是代班的对病人的既往史不了解不全,主要的阳性检查不了解,护理问题顺序不妥;大多数护士对专科体检不熟练、不全面。急救治疗方面:个别护士对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对抢救物品的作用及副作用知晓不全。
对存在的问题在晨会上反馈,在每月的护士会议上讨论,提出了整改措施:
1.对新入院病人责任班做好宣教,选择合适的病人服,对不原穿病人服的反复劝说。
2.对记录24小时尿量的病人,给予量杯,责任班做好宣教,规定了统计24小时尿量由深夜班负责,记录在体温单上。
3.责任班多巡视病房,多与患者交谈,翻阅病人的病史及相关检查报告,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
4.责任班加强饮食宣教,观察进食情况,及时跟经管医生沟通,及时更改饮食。
5.低年资护士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每周晨会提问专科知识及急救知识。
6.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7.护士长和护理组长每月进行抢救仪器、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及专科知识的考核。
8.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9.对专科护理体检已申报QCC,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可组织观察关于消化专科体检的录像,加强练习,每周在三级查房的时候学习与考核。
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危重护理方面能更上一层楼。
29病区姜丽英
第二篇:危重患者护理质控总结
危重患者护理质控总结
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变化快,两个以上的器官系统功能不稳定,减退或衰竭病情发展可能会危及到病人生命。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危重患者护理质控总结,欢迎阅读。
篇一:危重患者护理质控总结
20xx年我担任29病区危重患者护理质控员,在护士长领导及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质控要求,每周认真检查,较好地完成了质控工作,现总结如下:
基础护理方面: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来,每日两次整理床单位,故床单位整洁、无污迹。能协助进餐,观察病人进餐情况。由于病人服不合身,故大多数病人不愿穿病人服。专科护理方面:管道护理做得较好,引流管妥善固定、标示清楚,通畅、安全、有效。但个别病人饮食不符;记录24小时尿量不准确;病情掌握方面:均知晓病史汇报程序,责任护士了解病人的诊断、病情、主要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存在的护理问题。但个别责任护士特别是代班的对病人的既往史不了解不全,主要的阳性检查不了解,护理问题顺序不妥;大多数护士对专科体检不熟练、不全面。急救治疗方面:个别护士对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对抢救物品的作用及副作用知晓不全。
对存在的问题在晨会上反馈,在每月的护士会议上讨论,提出了整改措施:
1.对新入院病人责任班做好宣教,选择合适的病人服,对不原穿病人服的反复劝说。
2.对记录24小时尿量的病人,给予量杯,责任班做好宣教,规定了统计24小时尿量由深夜班负责,记录在体温单上。
3.责任班多巡视病房,多与患者交谈,翻阅病人的病史及相关检查报告,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
4.责任班加强饮食宣教,观察进食情况,及时跟经管医生沟通,及时更改饮食。
5.低年资护士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每周晨会提问专科知识及急救知识。
6.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7.护士长和护理组长每月进行抢救仪器、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及专科知识的考核。
8.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9.对专科护理体检已申报QCC,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可组织观察关于消化专科体检的录像,加强练习,每周在三级查房的时候学习与考核。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危重护理方面能更上一层楼。
29病区 姜丽英
篇二: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检查情况总结
一、存在问题
1、对危重症患者基本情况掌握不够详细。
2、病区床位有限,危重症患者较多时急救室床位不够。
3、极个别危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未做到位。
4、病人多时未及时巡视病房。
5、急危重症患者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字迹太潦草。
6、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不够详细。
二、整改措施
1、加强对危重症患者的病历分析,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用药护理。
2、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加强基础护理。
3、按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房,严防液体挂错、漏打或空气进入输液管的情况发生。
4、规范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字迹清晰,严禁涂改。
5、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生活、饮食调护、情志等方面的指导,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体质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
篇三:护理质控工作总结
我院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保障医疗护理安全,提高社会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于20xx年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 对全院各科室护理质量进行统一标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督导,解决护理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将20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1、健全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实行院、科二级质控,各质控组织定期活动,每月组织一次质控分析、总结会议,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制度管理,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人员职责、护理质量标准等,并组织实施,重点抓好落实工作。
3、护理管理人员及各级质控组织认真履行职责,抓好管辖部门护理质控工作。
4、科二级质控组织定期开展活动,护理部组织院质控小组每月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一次,并把质控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复查整改效果,5、质控组织每月进行一次自查自评,护士长平时随机抽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复查整改效果,达到质量管理成效。
6、薄弱环节、危重病人管理,坚持护士长夜查房制度,检查、指导、协助夜班护士工作,检查督促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的落实。
7、强化护理人员质量意识,提高护理人员自我质量控制的自觉性,严格执行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从思想上重视医疗护理安全,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要求科室积极上报,每月科室
组织召开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查找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上半年来无重大护理安全事件发生。
8、规范病区管理,对临床科室病区随时进行检查,发现脏乱差现象立即要求整改,并进一步规范。
9、护理文书书写,力求做到准确、客观及连续。护理文书即法律文书,是总协定医疗纠纷的客观依据,书写过程中要认真斟酌,能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反映病人病情变化,不断强化护理文书规范书写的重要意义,使每个护士能端正书写态度,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要求科内护士长、质控人员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护理部每月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继续监控。
10、院感方面,按医院感染管理标准,质控人员兼职监控院感,各科室护士基本能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虽然其中有一些缺陷,但总体使院感指标达到质量标准。
11、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基础护理不到位,新入院病人入院宣教及处置不及时、到位;
②病房管理有待提高,病人自带物品过多,物品摆放凌乱;
③为病人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解释欠耐心,满意度调查时有投诉护士服务态度差;
④学习风气不够浓,各科室均不组织科室内业务学习; ⑤护理文书书写有漏项、漏记,内容缺乏连续性,内涵质量不高等缺陷;
⑥各护理人员“慎独”精神差,在护士长不在时或值班
期间,不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我们护理工作是漫长而又艰辛的,每天将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医院更好的发展,克服困难扬长避短,再创辉煌。
护 理 部
二○xx年六月
[危重患者护理质控总结]
第三篇:危重患者护理理论
危重患者护理理论
气管插管的护理
1.确定气管导管的位置 刚完成气管插管后,护士应立即听诊两侧呼吸音是否相同,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检查是否有气体从导管内溢出,以判断导管是否在气管内。
2.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减少导管周围皮肤、粘膜的损伤。气管导管的固定方法有两种:一种为用一根小纱带先在导管上打死结,经双侧面颊部绕过枕后,在耳廓上方打死结固定,纱带不能压住耳廓。另一种为用两根胶布缠绕导管再交叉固定在口唇周围,用另一根胶布将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在一起。
3.调整体位 对患者头部稍后仰,以减轻气管导管对咽部的压迫。
4.加强湿化、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5.做好气囊管理
(1)气囊的充气 放气后的气囊应重新充气,其压力不得太大,可采用小漏气技术,使气管所承受的压力最小(气囊压力≤25cmH2O),充气量应做好记录。
(2)保证气囊充分闭塞气管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吸气时气体沿气管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泄漏与气囊充气量不足、气囊破裂和气管导管外滑等有关。
6.观察气管导管的畅通情况 通过呼吸机检测气道压力变化、吸痰管进入官腔的阻力等判断气管导管的通畅性。
7.心理护理 气管插管虽是有效的抢救手段,但是其创伤性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治疗期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不容忽视。
二、气管切开的护理
1.妥善固定气管切开套管 气管切开后用系带妥善固定气管套管,防止套管滑脱或移位,其松紧度适当,以系带与皮肤之间能容纳一手指为宜,不宜过松。
2.伤口的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尤其是套管和周围皮肤的皱褶处应仔细清洁。
3.气管切开套管的护理 金属套管的内管应取出清洗后煮沸消毒,每日3-4次。
4.加强湿化、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
5.套管气囊的管理。
6.鼓励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采用非语言交流方式,也可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使用气管切开套管扣,鼓励患者进行语言表达。
7.密切观察和预防并发症 伤口出血是气管切开术后24h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的并发症为气胸、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等。
9.拔管前后的护理 拔管前应先吸出套管内外的分泌物,拔管后吸出窦道中的分泌物。
三、吸痰的护理
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一般可用一次性吸痰管,也可用改制后的橡胶导尿管。
2.正确判断吸痰时机,采用非定时吸痰技术。
3.吸痰时机的判断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掌握。
4.吸痰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洗手,戴无菌手套。检查吸痰装置是否完好,吸引负压应不超过-50mmHg,以免负压过大损伤黏膜。痰量过多时,忌长时间吸引,必要时间隔3min以上再次吸引。
5.密切观察吸痰过程中或吸痰后患者的反应,详细记录痰液的性质,并做好交班。
6.做好吸痰装置和吸痰管的消毒工作,每个患者的吸痰装置及用物应专人专用。吸痰用具包括吸引器和痰液瓶等均应定期消毒。
四、机械通气的护理
1.机械通气治疗的准备 备好经过清洁、消毒并功能完好的呼吸机及供氧设备。
2.机械通气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监测病情变化,以了解机械通气的效果;观察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并做好记录,比较呼吸机参数与医嘱是否一致。
3.完全有效地使用机械通气系统 保证气源,包括氧气和空气;保证呼吸机各导管通畅、连接紧密、不漏气、不扭曲、不阻塞;检查湿化器中蒸馏水的量及温度,及时给予调整;熟悉呼吸机特点及性能正确分析各种报警的原因及时处理;做好呼吸机的保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延长呼吸机的使用寿命;确保面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与呼吸机管道连接紧密,管道通畅。
4.激发或提供心理社会支持 对机械通气患者,无论其意识清醒与否,均应受到尊重。
5.防止和处理并发症 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为通气过度和通气不足、低血压、气压伤(气胸、纵膈气肿)、感染、消化道并发症、腹部胀气、营养不良和呼吸机依赖。
五、呼吸衰竭
【定义】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护理评估】
1.病史
2.呼吸频率,呼吸困难程度,发绀程度,呼衰类型。
3.评估患者神志、血压、呼吸、脉搏、尿量。
4.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血气分析等
【护理问题】
1.低效型呼吸形态
2.清理呼吸道无效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4.焦虑、恐惧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选择并使用呼吸机。
3.给予富有营养、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原则上少量多餐,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以保证足够热卡及水的摄入。
4.长期卧床者,做好皮肤护理、生活护理,准确记录出入量。
5.做好心理护理以取得合作。
【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及时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减轻或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2.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及呼吸运动,学会语言交流的技巧。
3.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睡眠,增强体质,防止呼吸道感染。
【护理评价】
1.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清醒患者能有效地呼吸运动和有效咳嗽,掌
握非语言交流技巧。
2.患者并发症减少,获取足够水分和营养。
3.患者及家属能知晓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应付焦虑、配合治疗。
六、急性心力衰竭
【定义】
是指心脏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心肌收缩力显著降低和心脏负荷急聚增加或心脏舒张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急性淤血及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
【护理评估】
1.病史询问有无引起急性心衰的诱因和病因,有无输血、输液过快等病史。
2.评估脉搏频率、节律变化;呼吸频率、节律、深度;有无气短、呛咳、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等。
3.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紫绀程度。
4.心理反应
5.辅助检查
【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
2.睡眠紊乱
3.焦虑与恐惧情绪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
5.体液过多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取端坐位或半卧位。急性左心衰可采用下肢下垂或四肢
轮扎,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者安全,防止坠床。
2.高流量吸氧,4-6L/min,湿化瓶内换30%-50%酒精,必要时可用面罩或气管插管加压给氧。
3.遵医嘱给予吗啡等药,用药应注意观察神志、血压、有无呼吸抑制等变化。
4.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每小时尿量,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时记录病情变化。
5.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焦虑情绪。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7.根据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尿量等调节输液速度,以防发生急性肺水肿。
8.应用强心剂(如洋地黄)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厌食、头痛、失眠、眩晕、黄视、绿视、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按医嘱给予扩血管药,尽量避免从中心静脉给药,观察药效及副作用。
9.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注意保暖。
10.饮食宜清淡、低盐,易消化,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健康指导】
1.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焦虑、紧张、饮食不当等,饮食宜低盐、清淡易消化。
2.控制输液滴速。
3.指导患者学习疾病预防知识和急救、自救措施。
4.坚持服药,有不良反应及时就诊。
【护理评价】
1.患者情绪稳定,皮肤保持完整,无护理并发症
2.患者和家属了解常用药物的剂量、不良反应;了解急救、自救的措施;睡眠、饮食符合要求。
第四篇:危重患者护理查房
危重患者护理查房
梭形细胞肿瘤
梭形细胞肿瘤主要是以梭形细胞为主,可发生在任何器官或组织,形态学表现可以是癌也可以是瘤。如发生在上皮组织(如梭形细胞癌、梭形细胞鳞癌),也可以发生在间叶组织(如梭形细胞肉瘤,梭形细胞间质肉瘤),形态表现复杂,多类似肉瘤,或伴有形似肉瘤的间质成份,免疫表型既可表现为癌,也可表现为肉瘤,或表现为癌肉瘤结构等的一类肿瘤。该病变较难直接检查,需多方面的检测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等。
分类
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梭形细胞癌有时由非上皮性标记物表达,较易误诊为肉瘤 间叶性梭形细胞肿瘤:间叶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有时由细胞角蛋白表达,需与上皮来源的癌进行鉴别
梭形细胞癌肉瘤:有时单靠细胞角蛋白表达易误诊为癌。需结合临床,病变部位,组织形态学特征,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的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与子宫肉膜间质肉瘤,免疫组化角蛋白与波形蛋白都可表达,应注意鉴别
胃肠道或胃肠道外间质肿瘤:胃肠道或胃肠道外间质肿瘤,瘤细胞形态主要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混合细胞形式出现。胃肠梭形细胞肿瘤易被误诊为GIST(胃肠间质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DVT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有症状和体征的DVT患者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
虽然早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明显症状,但是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必须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这样,大部分的深静脉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诊断。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抗凝治疗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案
(1)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先于华法令口服。华法令起效比较慢,用药早期可以诱导血栓形成。因此,一定要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启动抗凝方案。
(2)使用肝素后要检查血小板,预防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1.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 °~30 °,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3.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4.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油腻,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6.每班测量患肢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7.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8.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低蛋白血症
血浆总蛋白质,特别是血浆白蛋白的减少。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营养不良。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及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包括血浆白蛋白、各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少量结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总量为6.5~7.8g%。若血浆总蛋白质低于6.0g%,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
病因
1.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厌食,如严重的心、肺、肝、肾脏疾患,胃肠道淤血,脑部病变;消化道梗阻,摄食困难如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胆道疾患、胃肠吻合术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2.蛋白质合成障碍。各种原因的肝损害使肝脏蛋白合成能力减低,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3.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消化道溃疡、痔疮、钩虫病、月经过多、大面积创伤渗液等均可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质丢失。反复腹腔穿刺放液、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治疗时可经腹膜丢失蛋白质。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可有大量蛋白尿,蛋白质从尿中丢失。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巨肥厚性胃炎、蛋白漏出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也可由消化道丢失大量蛋白质。
4.蛋白质分解加速。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蛋白质分解超过合成,而导致低蛋白血症。
治疗
首先应治疗引起蛋白质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分解亢进的原发疾病。若原发疾病无禁忌,可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使每日摄入蛋白质达60~80g,保证充足热量供应(2500千卡/日以上),并酌情使用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消化功能差者,可予流食或半流食,同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病情严重者,可输入血浆或白蛋白。
主要护理诊断
慢性疼痛
与疾病有关
营养失调
与摄入不足,疾病消耗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留置导尿管 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腹泻
与疾病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有关
腹泻有关 睡眠状态紊乱
与疼痛 咳嗽有关 知识缺乏
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
护理措施
1.2.3.4.5.6.7.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焦虑,做好家属宣教工作。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多饮水,忌油腻。
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保持会阴部清洁。保持左侧患肢制动,抬高15°~30°。
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认真填写危重护理记录单。
第五篇: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1、危重病人入院、转科由所在科室的护士,先电话通知接受科室,并护送病人至病房。接收科室护士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好病床及抢救物品,并做好病人病情交接。
2、护士应熟悉所管危重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及护理,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相关急救准备。如患者病情变化,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及时、客观、真实、准确地书写护理记录。
3、实行危重患者护理质量三级控制,责任护士和责任组长负责全面评估患者护理问题、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需及时查看危重患者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对病情复杂、护理难度大,涉及多个专业科室护理的危重患者,科室需上报护理部,必要时组织全院护理专家实行全院护理会诊。
4、实行危重患者主管护士参与医疗查房制,以利于制定正确、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
5、危重病人出科做任何检查应由医护陪同前往。
6、配合医生抢救时,护士应做到沉着、冷静、敏捷,并注意语言严谨,避免引起纠纷。危重病人抢救时,尽量避免病人家属在场,以免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必要时通知家属,听取家属意见。
7、护士下班前除做好护理记录外,必须将危重患者病情、治疗、观察重点,向下一班护士以书面及床头两种形式交班,不得仅做口头交班。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1、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佩戴手腕识别带,穿病员服,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情酌情给予合适的卧位,使病人舒适,便于休息,对于昏迷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的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栏、约束带、压疮防治垫等。
3、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静脉通道畅通,遵医嘱执行各项治疗、给药。
5、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病人做到“三短六洁”,使病人清洁舒适。
6、视病情给予饮食指导。
7、保持大小便通畅。
8、保持各导管通畅,妥善固定、有标识、防脱落、扭曲、堵塞,同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9、心理护理:加强巡视,关心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交流,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