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样例5)

时间:2019-05-14 11:0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紫金县九和镇热水小学李新村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重视和研究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为此,论文采取实地调查研究的方式,综合考察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从社会和家庭两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根源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及政策法规的滞后,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高,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正是这种城乡不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论文最后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在“留守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一、留守儿童概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14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万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2230.4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人,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儿童家庭的20.60%。另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有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14岁“流动儿童”643万人;留在老家的留守儿童约占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37.4%。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长辈或亲属抚养教育管理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长期缺失,它的情感、教育、心理、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并缺 1

少了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留守儿童”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重视和研究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我校在校学生180多人,家长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的将近120人,“留守儿童”在全校学生中超过60%。留守儿童的年龄偏小,主要分布在14岁以下,6-14岁的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样本的 90%。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中,父亲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要模式(占7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比例达40%左右。经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

1.家庭教育一片空白

为了生活,“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得不拼命寻求工作,扔下自己年幼的孩子,家庭教育就成为一片空白。“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数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过分溺爱孩子,自己又喜欢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孤立无援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往往长辈或代管者监管不力或管理失控,因此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加上农村现在本身就没有什么人在家里,社会教育这个网络比较疏漏,只是学校单方孤军奋战。管理要求过严时,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对立,也很容易导致他们逃学和辍学。尽管有许多“留守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学习上很不自觉,学习成绩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下;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作业马虎,甚至不完成;态度消极,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指导和监督,成绩下降,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3.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留守儿童”不能很好地受到家庭教育,甚至脱离学校的监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长期处于一种无人管束的状态,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加上他们年幼缺乏分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加之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贪图享受、自由散慢,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

况且,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个人生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应有的家庭关爱,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放任自流、自觉性差、厌学辍学、成绩偏差、心理发育失衡等不良倾向,严重者常常沉迷电子游戏、网吧、拉帮结伙、嗜好打架、甚至偷盗抢劫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思考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出现的必然现象。如何使“留守儿童”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担负教育教学重任的学校及其教职工当然不能等闲视之。

就目前来说,要基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并对其建立个人档案,是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利用档案,记载好“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和“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学校、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儿童”父母,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2.建立监护人随访制度

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实行学校宏观管理下的班主任微观管理。学校每学期对班主任下达目标责任,平时由班主任协同学科教师随时搜集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他们沟通、与他们外出的父母沟通、与他们的临时监管人沟通,使“留守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学校还应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向“留守儿童”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让“留守儿童”跟家长保持联系;并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使学校内外对他们的影响产生合力。

3.创建新型的管理机制

如果学校有条件或者允许学生寄宿的情况下,可以动员和接纳“留守儿童”在校寄宿,辅之以有效的监护。缺少有效的家庭监护的“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懒惰、草率、自由散漫等行为特征。为了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将部分“留守儿童”安排在学校寄宿,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群体的爱心,逐步形成勤奋、认真、严谨、进取等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要当好“留守儿童”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定时找“留守儿童”谈心,交流感情,了解“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日常行为,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学校应该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儿童”给予表彰奖励。要通过精心打造和管理,努力把寄宿学校建成“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感受到家庭一样的温暖和谐。

4.重视和家长的合作教育

建议父母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应该做到多与孩子联系,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亲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使孩子有“父母行千里,心中有孩子”的美好感受。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不要再走自己艰辛的路。但最后大部分人的希望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因此,外出务工人员一定不能忘记自己对子女的监护职责,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和关爱,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子女产生亲情上的隔阂。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可以让其发挥积极的作用: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5.建立“互助小组”

学校可以打破年级、班级界限,以村落为单位,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本校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指导开展集体活动,如组织本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活动。

6.加强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学生近一半的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通常是闷在心里或写日记、或不知道告诉谁。告诉监护人或学校老师的留守儿童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对父母不在家的生活感到不适应;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通过正面引导,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教育“留守儿童”遵规守纪,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同时认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用爱心弥补缺失的亲情,让“留守儿童”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以次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学校教师要随时随地倾听留守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结。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并且使这种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多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地沟通,多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指引者,教师一定要多给“留守儿童”一点爱心、一丝微笑、一份关注、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声问候„„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去善待他们,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的劳动力还将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子女队伍必然会不断地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关心和帮助,更需要学校教师的积极工作,齐抓共管,为“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希望全社会真正做到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主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使外出打工者安心工作,使社会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2、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5日

3、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4、伍新春主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5、吴增强 沈之菲主编:《班级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6、俞劼主编:《班主任心理辅导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摘要]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庭都努力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自己最大的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常常被忽略。本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有助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农村,父母一方或双亲都在外务工,由祖辈照顾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的未成年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这个环境下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1.亲子教育结构发生变化。一般正常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无法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

2.代理监护人教育意识淡薄。现在的留守儿童大多在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留守儿童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看护。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年龄较大,文化层次低,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指导,有的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且家务繁多,影响孩子学习。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偏差,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的是隔代教育,有的是寄养教育,有的是单亲教育,他们多数都不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溺爱,容易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三)教育内容存在不平衡现象

教育内容是除去教育者和教育方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则整个家庭教育也是不合理的。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教育内容常常出现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1.重视“智教”,忽视“德教”。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使得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极易走向道德败坏的深渊。

2.重视孩子“物质文明”,忽视孩子“精神文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然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却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对孩子的精神需要给予关怀,导致留守儿童精神空虚,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

(四)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不可避免涉及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生理方面。留守儿童处于生理发展阶段,没有父母的照顾,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青春期叛逆等问题。

2.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多数心理上存在内向孤僻的特点,与人交往异常敏感,做事也非常消极,容易走向抑郁和自我封闭的极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分析

根据留守儿童突出的教育问题,通过分析,结合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尽可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家庭方面

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方面的问题,需要对症下药,不仅要解决教育者自身问题,还要对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从整体上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首先,增长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知识见识,经常开展社区教育,聘请专家或专业教师进行讲课,让留守儿童监护人不断学习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其次,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仅要单向教育孩子,而且要多从孩子角度了解沟通,与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最后,改进教育内容,不仅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道德素养的教育,多为留守儿童准备一些适合他们的心灵刊物,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关心和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和内心世界是一个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教师应该增强对留守学生关怀的责任意识,给予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与他们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定期进行家访,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毫?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必然离不开社会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效结合,对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效的。社会这个大环境必须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我们可以通过以村为单位,建立帮助留守儿童的相关组织,对村里的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提供帮助,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召开监护人交流会,及时反映问题;采取结对帮扶措施,如与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建立关系。我们要真心实意地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追求。

三、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当前已经逐步发展成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只有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积极应对,对症下药,才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找不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

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缺少了监督和家庭辅导,对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外出务工,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代理抚养人管理监督不到位,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

4.安全无保障

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部份住家偏僻学路途

较远,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

有些地区不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进城对务工人员子弟:要交纳借读费,办理各种手续,中考和高考回户籍所在地,须支付高昂学费。

2.从家庭角度看

父母长期外出,儿童除在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之外,也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影响到其学习成绩。

3.农村学校存在缺陷

由某些主客观原因。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周边环境,住宿条

件不够重视;也没有建立与其父母沟通信方式。

三、对策与建议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二要强化政府职能作用,重视和加强对学生

关爱工作.三是综合整治校园周边娱乐场所以及社会治安环境

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学校方面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寄宿制度,其次要加强对其的心理咨询,三要加强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与学生家长畅通的交流渠道。

4.社会方面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政府部门及其职能部门联合起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

第四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县位于湘西边陲,以农林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县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大县,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如我校虽属城郊一所市级农村示范性初中,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达到39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30%。“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县一些城乡社会,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189班林红彬同学,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八年来,父母没有回来过,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外出去上网。在语文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中,他把自己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见到父母的那种亲切之情,描述的感人致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他父母联系,他父母特意请假回家与他团聚,这样通过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他的性格开朗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升学考试中,顺利升入高中。

四、“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五、“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第五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身心发展的偏离正轨,甚至一些人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我们常说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希望。他们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浇铸,需要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每个家庭的参与。而如今,千千万万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 根据权威调查,到2006年底,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双双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现在就我所在的乡镇,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镇上的小学生有超过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而各个村小更是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留守儿童。儿童的教育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家庭和学校这两大方面。下面我就从当前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方面的情况来了解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现状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父母外出务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来照顾,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亲戚来照看。而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特别是农村的老人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对孙辈也较为溺爱,只注重孙辈们的身体健康,在教育方面极少不关注,即使想辅导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二)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的监护不力和学校又缺乏沟通,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等现象。并且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家长的陪同及约束,又缺乏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而在大部分学校中,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对待。再加上现在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那些留守儿童。

二、对产生当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这些现状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问题了,并且留守儿童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壮大。我们常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但是面对如此的教育现状,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身心健康、前途等各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更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对现在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担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根本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

因此很多家庭就把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来抚养看守,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亲朋监护或单亲监护。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由于情感溺爱,再加上本身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

2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如今,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父母监护权的缺位,使他们的安全感、信任感有所丧失,缺乏对社会的好感,甚至导致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现在农村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

农村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在学习生活上难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且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在外的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因而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一起齐心协力来解决问题。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身上,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现在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考核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这种错误的学生观给留守儿童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到教育问题。

(三)不良社会效应的影响。目前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农村就业机会少,农村的青壮年背负生存之重负不得不向城市转移。然而,社会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关注却不够多。一方面,农民工因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异地借读费和解决升学考试等问题而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观念陈旧,又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关怀中不足的问题。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来生活并发展自己,因此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并且社会环境中成人的不良因素,对留守儿童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的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了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等。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的同伴群体的影响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以上分析尽管不尽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我们在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应该注意创造和谐社会生活环境。

三、对于改进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的转移而产生的,并且将是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它还是关于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以下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家庭中有效落实监护权是根本。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具体要做到:

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时,要保证孩子有可靠的监护人。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其他代管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孩子教育的方式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还要对孩子进行学习教育,让孩子了解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还可以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教育。

首先,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封闭式的教育环境,解决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出现。并且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集体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

4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做到有问题及时关心,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其次,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使留守儿童错误心理得到及时矫正。作为教师,由于学生的家长没在身边,对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要进行教育,更要在生活中进行照顾。要随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以便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由于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没有了父母的束缚和管教,所以自律能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差,内心也比较孤独,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方面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老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各种通讯条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多多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因此,教师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要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更要耐心辅导。

(三)政府的相关政策要保障落实。对于各地政府,要落实好相关政策,发展农村事业。一方面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缓解农民向城市涌动的浪潮,从根本上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各项政策,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育体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享有同等的待遇和权利。

(四)社会要积极参与关注。

当前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因此,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等经营场所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录像厅等场所。努力形成学校、社区、5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开展下去。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搞好宣传,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大家共同参与解决。

动员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一方面是乡、村、组要做好工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子女,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并要求外出务工期间尽可能多与子女联系。二是由共青团、妇联等组成专门机构,抽出一部分人员专门做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学校状况等,三是政府要整合社会上各种力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举办“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妈妈结对”等活动。通过社会各界的关心,让留守儿童意识到他们不是孤独寂寞的,他们也有朋友,也有人关心,也有人爱护,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父母的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关注,更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关爱和教育,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参考文献:

1、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杨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D ].2006(10)

3、倪春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短缺之调查与思考——以苏北泗洪县

为中心[ N].2008(3):77-81.

4、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中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8年1

月1日)

5、谢妮,申健强,陈华聪等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经济科学

出版社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成因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推荐5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百里中心小学:李宏强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环......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实践参加者: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留守儿童状况”课题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近2000万。在广大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浅谈淮北地区教育情况 摘要: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文化等各方面联系愈来愈密切的今天,教育成为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中西方的对......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 余干县梅溪中心小学—— 张再良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落差的体现。然而,因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达川区檀木小学贺嫒萍、冯利华近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着。自从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