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一方面他们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也造就了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市妇联近期对市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结果与我们的思考建议提供给读者,特别是从事青少年工作、德育工作的部门和同仁参考。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了两种问卷,分别针对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各110份),回收问卷2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5%。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在校学生及其临时监护人,学生年龄分布在7-18岁之间。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整体良好。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时,通常将其子女交由他人监护。调查数据显示,有69.2%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共同生活,17.3%的留守儿童与其外公外婆共同生活,5.8%的留守儿童住在伯伯家,2.9%的留守儿童住在叔叔家,4.8%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多是亲戚)。从留守儿童被监护的角度来看,86.5%的留守儿童都属于隔代监护,这也说明了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孩子得到较好的照顾。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人能够尽心的照顾好孩子,绝大多
数的监护人都认为照顾好孩子就要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品德行为都要好。但临时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在文化层次上都属于文盲、半文盲,因此,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等问题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大部分留守儿童能够体谅家人,自我要求严格,积极进取。留守儿童大多比较懂事,能够体谅大人,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调查数据显示有66.3%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之外经常做家务(如扫地、做饭、洗碗等)。同时多数留守儿童能够比较合理地分配时间,不需临时监护人过多的监管。如在回答“你在节假日会自己安排时间学习吗”问题时:“不安排”的仅占9.6%;“只安排做作业的时间”占38.5%;“安排时间写作业,还学习其他知识”的占51.9%。通常儿童都比较喜欢看电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没有表现出过分的迷恋电视,说明他们已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如他们对“平时一天大概要看几小时的电视”的回答是:“不看电视”的占9.6%;“一个小时以内”的占54.8%;“一到三个小时”的占27.9%;“三个小时以上”的仅占7.7%。对“家里有人监管你看电视吗”的回答是:“每次看都有人管”的占18.3%;“经常管”的占24%;“不常管”的占52.9%;“从来都不管”的占4.8%。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似乎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们在学习上并不弱与其他的儿童,相反却更加的刻苦。在回答“你觉得你的成绩在班里是什么水平”时:认为优异的有7.7%;良好的有34.6%;中等的有46.2%;较差的有10.6%;差的只有0.9%。由此可见,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只是少部
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积极要求进步的。
二、主要问题
1、缺乏沟通。
(1)亲子间的沟通。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休息时间很短。因此很难抽空回家看望子女,主要采用电话和子女联系,所谈论的话题除了成绩就是听不听话,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思想道德状况却并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调查显示有65.4%的家长在和孩子联系时谈得最多的是“学习情况”,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逆反,容易接受社会的亚文化和反文化,很容易染上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和行为。
(2)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间的沟通。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爱莫能助,不能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学习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祖孙间的代沟使他们几乎没有过倾心的交流,调查显示只有2.9%的孩子愿意和临时监护人讲心理话。这个数据让人感到十分震惊,临时监护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孩子心里有话却不愿意对他们说,这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的是父母,但他们却不在身边,而父母又根本没有意识到此刻的孩子最想得到的是他们的关爱。虽然临时监护人对孩子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他们无微不至的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
(3)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老师和学生不只是课堂上需要沟通和交流,课下也需要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但据调查来看,却并非
如此。很多学生都是比较惧怕老师的,和老师单独相处时总是显得紧张、忧虑、焦躁和不安,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和老师去进行交流。而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加上班上的学生又比较多,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得到他们的细致地关爱。
(4)老师和家长、临时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它还需要老师、家长以及临时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从多发面了解和关注孩子,使孩子得到更好地发展。但据调查发现他们之间的交流甚少,有相当多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姓什么,更别说和老师一起来探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了,而老师也很少去家访。那么“家长会”--这一实现他们沟通交流的主要桥梁情况又如何呢?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学校没开过家长会的占36.5%,而参加过家长会的只占31.7%,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家长、临时监护人都没和老师交流过。
2、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不够高。
(1)家长。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影响极深。就调查结果来看,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还是很传统,完全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部分家长从自己外出务工的经历中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拼命地赚钱,忽视了亲子间的交流,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某某人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更何况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读书在他们看来是“没用的”,还不如早点让孩子打工赚钱。
(2)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后,临时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由于大部分的监护人是文盲、半文盲,所以他们没有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据调查只有24%的临时监护人觉得自己的教育管用,对孩子犯了错误多是打骂一顿或者根本不管。临时监护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但比较遗憾的是这类家庭教育的活动开展的较少,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不易于普通的家长去消化吸收。
(3)老师。尽管老师的受教育程度要远高于前面两者,但老师的素质还不够全面,例如在儿童的心理出现波动时,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象心理咨询师那样专业,但至少也该了解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和技巧,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困惑和误区。
三、对策与思考
1.学校教育的范围要延伸,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的爱的存在。首先,老师要多主动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爱护,用爱来填补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使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温暖。
其次,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医生,同时每个老师都应懂得最基本的心理咨询。孩子在遇到困惑时能够向他们倾诉,并帮助孩子
排忧解难。
第三,班主任老师应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与交流。不仅可以就孩子的教育话题进行探讨,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等情况。
第四,要多进行家访,尤其是“问题儿童”。要经常到留守儿童的家中走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2.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监护人的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多的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基地,能够帮助监护人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指导监护人如何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同时妇联组织和文教部门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广大家长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观念,诸如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邀请专家观看教育题材的录像和电影、免费发些教育类的书籍等。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家庭的关爱,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爱。
第二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梅朝
摘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逐渐被卷入到市场化的大潮中,他们日益明显地感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民舒缓经济压力的最佳选择,这把剑却是一把双刃剑,舒缓了经济压力,也给家庭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留守在家的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监护人监督不力,学校有心无力,导致孩子的不利发展,其状况堪忧。我以家乡英山县为代表,调查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从中得出一些结论,探索问题的症结,重新审视三农问题,为城乡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一份力。
关键词:三农问题,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城乡差距,农村学校
正文:
英山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版图面积1449平方公里,4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5万。近年来,随着农业产生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批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选择了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这种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据统计,英山县35万农业人口中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达10万余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达10572余人,有些乡镇“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8%。这些“留守儿童”60%以上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抚养,26%在亲戚家寄养,13%在寄宿学校或熟人、老师家托养,另有1%左右的孩子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这些人对孩子是抚而不养。经调查,问题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到75%左右,而且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学困生越来越多,学校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节假日就四处闲逛,到网吧玩游戏,乃至和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少年”混在一起。有的染上抽烟喝酒的坏习惯,有的打架闹事,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在一些地区,留守子女实际辍学、失学比例居高不下,其中或者是因为家中缺少劳力“早当家”,或无人管教、放任自流以致成绩太差升学无望而厌学或弃学。
调查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⒈ 家庭结构单薄化和家庭功能失调
近年来,农民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年轻夫妇一般不愿像他们的父母辈那样多生孩子,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施行,家庭的单薄化十分明显。这样就造成了两个不可避免的后果。第一孩子在家庭里缺少玩伴,有较强的孤独感。第二核心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如联合家庭或主干家庭。这样的话,就难免不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由此,如果仅从家庭这个微观单位来看,留守子女问题即是由经济结构转换引起家庭功能失调或缺位所致。英山县的初二学生王博,父母在新疆打工,由奶奶抚养。奶奶对王博很无奈,学习不好,年纪轻轻就加入了本地的流氓组织,对老人也是非打即骂。学校根本没法管教或者是不想管教。另一个学校的学生刘杰学习优异,深的老师喜爱。但是父母都在外打工,对其学习无暇关注,学费也是一拖再拖。家长对教育的不合作态度,让刘杰很为难。
⒉ 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
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另外,由于农村孩子缺少公关活动的场所及设施,他们既没有少年宫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只有黑网吧是向他们开放的,流连在网吧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
要生活方式。这种流行性,不仅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好的同学照样会玩一些流行的游戏,像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王博和刘杰就是在网吧认识的。
⒊ 校外同龄人的影响
初中生,特别是二、三年级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幺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其实这些人也是刚从学校走出去的,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外出打工年龄较小,在家里不会也不愿种田。总之,他们没有正儿八经的事可以做,三五成群,四处游荡就是他们的形象。根据我们在调查中从英山县治安部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当地整体治安状况随着人口的大量外出而逐步好转,但是同时青少年的犯罪率却呈上升趋势,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⒋ 新的读书无用论
由于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而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来配置这些新生的劳动力资源,双向选择不可能一次成功,毕业之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遇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毕业即失业也是客观存在的。长期以来农民把入伍和升学看做是跳出农门并吃上“皇粮”的两条路子,现在出现了变化,一些人就夸大了它的负面效应,认为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要打工,没个稳定的工作,还不如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同龄人。
⒌ 父母本身的影响
进城务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方咀中学初二班的杨杰曾经是班上的优秀生,但进入二年级之后,成绩逐步下滑,并且经常去电子游戏室通宵玩游戏,因花销太大,就把家里的机床给拆掉卖了。后来,班主任经过了解才发现,原来杨洁的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都觉得自己长了见识,积攒了一些钱之后,做起了生意,双方随着交际面的扩大,思想感情上也起了变化,及至最后谁也不满意谁。离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孩子则是一种伤害,杨洁就是这样被伤害的。
⒍ 被委托人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
一般来说,农村中有一定能力和具备相当素质的人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这样,剩下的就只能是所谓“386199250部队”了(妇女、儿童、老人、傻子)。老年人被委以看管孩子的责任,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应的能力和知识准备。无论孩子被委托给爷爷奶奶或其它亲戚,被委托者实际上已经担负了监护人的部分责任。但是老人文盲率远高于青年一代而且代沟明显,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
(二)政策因素
除此之外,教育设施较差以及教学质量不高使农村学校不能胜任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重任,对于那些留守孩子则更是直接的挑战。
⒈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入缺乏激励机制。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政策,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城市的教育投入完全是由国家来承担,而农村教育则由农民来负担。一所城市中学可能会投入上亿元,而农村地区大多数县的年财政收入也不过如此,能投入到教育上,特别是乡村两级的资源更是屈指可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在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而县乡两级负担的87%基本上都直接来自农民,也就是说农村义务教育的费用基本上都是由来农民直接承担的。农村教育设施落后以及教学质量不高是在这种城乡有别的教育投入体制下长期累积的结果。
⒉ 政策的刚性
政策的刚性一方面体现为政策的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体现在不能区别对待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上。如果是针对条件较差地区所出台的政策,于状况较好的地区而言无
疑是不公平的,会束缚这些地方的发展。如果是针对条件较好地区所出台的政策,执行起来对落后地区来说则可能会雪上加霜。英山县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曾向我抱怨说,“所谓一费制,就是一次性地废掉农村教育,一次性地废掉这一代孩子”。这个说法或许有点夸张,但却反映出政策的刚性所带来的农村教育的困境。
3.以入学率为取向的评价机制。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机制仍在发挥着主导作用,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还是入学率一类的硬指标,因此在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依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生”,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被抛弃中的绝大比例。
(三)对策性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见,留守子女问题源于转型期的特殊性,但在机制上起着根本作用的仍然是传统体制,或者说,留守子女问题是传统体制的滞后性在转型期的突出表现。
据此,我不揣浅陋,认为,从解决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乃至提升农村整体教育质量的角度来看,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以期缓解问题或为解决根本问题奠下基础。
1.改革现行教育投入体制,逐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重。适应税费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式,在现阶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转移支付的资金不被挪用和占用。不管是财权适应事权,还是事权适应财权,只有在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之间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权责,才能从投入体制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2.不仅从理念上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弱化统考制度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为农村教育创新留下广阔的空间。有了宽松的环境,农村学校才可能逐渐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机制,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其个性、气质出发,因材施教,把包括留守学生在内的所有孩子一个都不少地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关怀视野内。
3.鼓励民间资源进入教育行业,制定多种优惠政策,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缓解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紧张状况。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各级各类学校真正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只有这样,学校之间竞争的压力才能转变为学校内部提高教学质量、关心学生成长的动力。
4.设立课后活动中心。节假日越多,留守孩子就越觉孤独,在社区或学校中成立课后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弥补放学后及或节假日的教育空白。
5.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设置心理辅导办公室,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培训心理辅导老师,并纳入到教育系统的管理工作中去。
6.加强区域经济,让农民工家乡就业,实现双赢。
在此向调查中积极配合的各位老师、同学、政府工作人员致谢。
第三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和生活状况调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和生活状况调查 五系 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 姓名:徐平学号:20100512242 指导老师:涂金坤
留守儿童,这是一个醒目的社会话题。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农村里发生的事情总会引起我的关注。近一个星期我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和生活状况做了一个简单的实践调查,对现在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计划的不断推行。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却在各种政策出台之后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一些有孩子的父母,为了改善、提升现有的家庭经济状况,给自己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于是,农村的许多家庭,就出现了父亲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和照顾孩子的母亲;更为甚者是父母双方双双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将孩子放在孩子祖父母哪里照顾或者是亲戚那里亦或者放在临时监护人哪里照顾。就这样,一大群缺乏家庭温馨的儿童便逐渐的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渐渐的,他们身上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一个让他们不想接受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农村变得越来越多。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没有随着他们人数的增加而有所改善。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出现了诸多
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但是,真多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导致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本质的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有时候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是因为彼此天各一方,对留守在家子女的教育也无能为了,时间久了,便陷入有心无力的地步。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连与子女最基本的联络、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或者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或者数年不回家,也不知道家里的境况。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祖父母或是亲戚或者是父母离开时指定的临时监护人取代。在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祖辈都是文盲,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只能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长此以往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极端现象: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父母回到家中,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在家的子女照顾不周,内心都会有愧疚之心,为了弥补自己无法在家照顾孩子的错误,补偿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因此,一些留守儿童就变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亲戚或者一些别的人监护,则会出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态度更多的是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
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担心管教太多会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这样,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而在家监护孩子的人无法起到父母的作用。着导致了留守儿童中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在我的调查中,留守儿童有两种极端情况: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甚至他们的一些行为让人不可理喻,在家里从来不听从管教,经常流连于玩吧、游戏厅等一些风气不好的场所;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很体贴父母在外工作的辛苦,懂得自立自强,在平时主动承担家务,有很强的自律性,是邻居眼中的好孩子。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情况也难以令人满意。在中国这个应试教育的大政策下。以分数论成败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用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以分数评定教师水平高低的情况无法根除。这样就使得一些留守儿童被认定为是无法教育的差生。而这些长期留守的儿童紧紧是因为长期见不到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思亲情绪,这导致了他们上课思想停滞,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这本不是他们的错,可是,由于老师的错误评价,他们被彻底的打上了劣等生的标签。于是,他们翘课、逃学,甚至学习他们的父母,休学外吃打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是他们父母最不想看到的结果。也有一些留守儿童,很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知道自己的学费是父母在外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他们真正做到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用自己的怒力,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别人可以做的事情。他们在老师的眼中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欢迎,更是一部分学生的榜样。
相比较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令人堪忧,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一般与同龄人家庭的生活相差无几,有些地方甚至远超同龄人。他们有自己的特有的生活。祖辈一般都会宠着他们,尽力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而且,没有不疼爱自己孙子孙女的祖辈。而且,在父母回家的时候,他们的各种物质需求是不会被拒绝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担忧。离开了父母,他们的生活水平依旧可以保持在父母离开之前。只是,生活让他们过早的明白自立。明白了生活的各种艰辛苦楚。
关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各种生活。因为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有限,我的调查也仅仅局限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家庭。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共同出力深挖解决。也许,我们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也许,当地的学校真的能够贯彻国家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防治,让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我们的社会会出现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留守儿童的出现不是我们可以阻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留守儿童出现后如何正确、高效的解决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各种
社会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在新时期的伟大建设能否顺利推进。
第四篇:留守儿童教育方式调查问卷
留守儿童教育方式调查问卷
宁县五中留守儿童课题研究组
尊敬的老师你好:
这是一份关于留守学生教育方式的问卷调查表,你可以根据你平时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如实的填写,或根据你自己的独特主张进行填写,本问卷你不必写上你的名字,但请你一定提出你宝贵的意见,谢谢你的合作:
1、你班上有留守学生吗?()(1)有
(2)没有
2、你班上的留守学生成绩是()(1)好(2)中等(3)中下(4)差
3、在教育特殊生时,你有没有把留守的学生作为你教育的一个重点()(1)有
(2)没有
4、你班上的留守学生有没有让你烦恼过?()(1)有
(2)没有
5、对于留守学生的不良习惯你是如何处理的?()(1)注重细心(2)注重恒心(3)与家长联系
6、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你认为如何处理比较好?()(1)请心理专家(2)自己尝试教育(3)与监护人联系
7、你每学期开展了以下哪类主题班会?()(1)“关注留守学生身心健康。”(2)“关注留守学生的安全。”(3)“留守儿童学习困难解惑。”(4)“留守生与非留守生的互助”活动。等等
8、你每学期准备做以下哪几件事?()(1)准备帮扶几名“留守儿童”。
(2)准备对留守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3)写一篇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论文。(4)与“留守儿童”过一个愉快的星期天。(5)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交谈。
9、你认为我们学校有关留守学生的教育方面是()(1)成功的(2)有待改进(3)其他 10你认为留守学生教育的关健是在
----------------------------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
余干县梅溪中心小学—— 张再良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落差的体现。然而,因制度、环境、条件等等的制约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重视与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父母“关爱缺失”而导致品德危机。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意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
2、“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的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孤僻内向、冷漠且缺乏自信,心胸偏狭,生活中乱攀比,好逸恶劳等。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留守儿童过早过多的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影响)、政府管理、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十分庞大而繁杂的社会工程,应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政府要着力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给予有关政策支持和正确导向。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机制,夫妻双方(或一方)有相对稳定收入的民工的子女可随其就地入学接受教育,这样,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就不再存在留守儿童的问题了。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还在不断的努力中。目前已经有一些城市为农民工子女随其就地入学开了绿灯,使这些随行儿童和城市孩子一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其次,要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对于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用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以及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的原因等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无疑是一本鲜活的教材。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相互理解和联系的有效途径。
再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的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因此,学校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学校,主要是加强管理、倾注关爱,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
(一)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
(二)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代管人及“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经济收入情况、重点是代管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和家长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三)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通过会议和活动,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既增进了家校的联系、对共同教育对象的了解,又形成了教育合力。
(四)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制订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1、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
2、利用节假日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3、定期家访,和监护人沟通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4、尽可能设置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排解学生的胸中块垒,让学生的烦恼忧愁烟消云散。
5、亲子间每月书信往来一次。学校要要求学生每月向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汇报这一个月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的重大事情,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家长通过阅读孩子的来信,可从字里行间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基本情况,还可以从中折射出孩子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品德修养如何。这既加强了亲子间的联系与沟通,又很好地向外宣传了学校。虽然现在的通讯技术发达,家长可以和子女用手机通话和短信联系,方便快捷,但书信交往沟通的作用是手机所代替不了的。
6、教师要当好留守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对其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指导好学生如何管好钱、用好钱,做到勤俭节约,合理计划,有度开支。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努力,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