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思绪堆积成山,发人深省的点太多太多了。电子书和书本交替的看,每到惊叹的地方就做上标记,希望在读完后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翻阅书签却有些无从下手了。只得忽略非主线的点,从主要人物出发来谈谈个中内涵。
伊凡
首先来谈谈二哥伊凡,他是个理性派反对派,善于思考,常发表惊人的见解,比如: 人们对自己不死的信仰一被打破,就不仅是爱情,连使尘世生活继续下去的一切活力都将立即灭绝。不但如此:那时也将没有所谓不道德,一切都是可以做的,无所不可,甚至吃人肉的事情也一样。。对于每个像我们现在这样既不信上帝、也不信自身的不死的人,道德的自然法则应该立刻变到和以前的宗教法则完全相反的方向去,而利己主义,即使到了作恶的地步,也不但应该容许人去实行,而且还应该认为这在他的地位上是必要的,最合理的,几乎是最高尚的一种出路。。
又在对弟弟阿廖沙的自白中阐述了对自由与面包的看法,自由后的人们首先会想把他的自由交给哪位崇拜的人,举什么旗帜,自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冲突,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承受自由的折磨。人们渴望的自由的爱和信仰其实是人们对人类的的估价过高了。只有用奇迹(耶稣)、神秘(神秘的事神秘的必须遵从的原则)和权威(凯撒)三种力量才能永远征服和俘虏这些意志薄弱的叛逆者(人)的良心。。
在他发表第一个观点的时候,佐西马长老就看出了他最可悲的地方,有如下一段:长老说:“这观念在您的心里还没有解决,还在折磨着您的心。但是受折磨的人有时也常爱以绝望自娱,而且这似乎也正是由绝望所驱使。您眼下就正在用给杂志写文章,在社交场合辩论等等的方式,以绝望来自娱,自己却并不相信自己的论证,还怀着痛苦的心情自己暗中笑它。……这个问题在您的心中还没有解决,您的最大悲哀就在这里,因为这是必须解决的。”“能不能在我心里解决,并且向肯定的方面解决呢?”伊凡-费多罗维奇继续奇怪地问,还是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微笑望着长老。“假使不能作肯定解决,那么同样也永远不会作否定解决,您是自己知道您的心的特点的,而您的心灵的全部痛苦也就在这里。但是您应该感谢上苍,他给您一颗能以忍受这种痛苦的高超的心,能够去„思考和探索崇高的事物。因为我们的住所位于天上。‟愿上帝赐福给您,使您的心在地上就得到解答,愿上帝祝福您的行程!”
伊凡是理性的深刻的,却也是无法确定的,他不确定他爱的人是否爱他,不确定自己对她的爱与恨,但却言之凿凿。他总在不停的寻找答案而后又自我否定,在之后的重病中,他的梦魇中,他同自己幻象的对话非常的惊人,实在没有想到他的困惑使他如此痛苦。他的幻象很有趣得说着灵魂不死和上帝,详细的讲着死后的故事,甚至还带着狡狯的思维创造了新的至理名言。伊凡理智的反击着,他平日总说没有上帝没有精神不死,但此时“动摇、惶惑、信与不信的思想斗争”冲击着他的大脑,理智是他最不幸的品质。最终他为自己在父亲死亡中的责任和罪过所折磨疯癫成疾。
佐西马长老
佐西马长老是位虔诚的基督徒,有极敏锐的心,能洞察到别人的痛苦,能使人们心悦诚服。他教诲他的弟子们,要爱上帝的人民,我们并不因为自己来到了这里,关在这个院子里,因此就比俗世的人们神圣些,正相反,凡是来到这里的人,正因为他来到这里,就已经自己意识到他比所有俗世的人们,比地上的一切人都坏些。。一个修士以后住在这个院子里越久,就应该越加深切地意识到这一点。
佐西马长老在临死前讲述了自己如何领悟了宽恕,何如感化了一个分不清上帝与魔鬼的人,他教诲他的弟子们要潜心提高自己的修养,庄严而纯正的保持基督的形象。那些凌驾于上帝之上的人,他们把上帝的面貌和真理都给歪曲了,他们有科学,但是科学里所有的仅只是感官所及的东西。至于精神世界,人的更高尚的那一半,人们却竟带着胜利甚至仇恨的心情把它完全摒弃、赶走了。世界宣告了自由,但在他们的自由里我们只看到了奴役和自杀。因为世界说:“你有了需要,就应该让它满足,因为你跟富贵的人们有同等的权利。你不必怕满足需要,甚至应该使需要不断增长。”这就是目前世界的新信条。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自由。但是这种使需要不断增长的权利的后果就是富人方面是孤立和精神的自杀,穷人方面是妒嫉和残杀,因为只给了权利,却还没有指出满足需要的方法。当他们把自由看作就是需要的增加和尽快满足时,他们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为那样他们就会产生出许多愚蠢无聊的愿望、习惯和荒唐的空想。他们只是为了互相妒嫉,为了纵欲和虚饰而活着。酒宴,车马,官位,奴仆,被看作是那么必不可少,以致可以不顾性命、名誉和仁爱之心,但求能满足这种需要,假使不能满足,甚至可以自杀。那些不富的人们,他们的情形也是如此,至于穷人,他们需要的无由满足和妒嫉心,暂时还在借酗酒加以排遣。但是不久,血就将会代替酒的位置,他们正在被引到这条路上去。这样的人自由么?。。温和的爱是一种可畏的力量,比一切都更为强大。。每个人也都应该为身边的罪恶负责。
长老的世界观同伊凡很不同,二人都看到了自由的悲剧,但在世界的前途上极其相对,一个是用奇迹神秘和权威,一个是用温和的爱。但似乎两者都是有道理的,可能因为现实就是两者的结合。
阿廖沙
阿廖沙是伊凡的弟弟,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儿时在修道院在佐西马长老的身边,他是天使般的人物。他生活着,一切都看见却不加任何责备,相反地流露出永远不变的依恋。这也是老卡拉马佐夫对儿子的评价。佐西马神父临终前要求他到尘世间去修伟大的功行,并忠告他他会看到极大地痛苦,并且会在这种痛苦中得到幸福。也许是看出他有崇高的精神,既能思考又有广博的爱。
大哥米卡监禁时最终忍不住问阿廖沙是否相信是自己杀了父亲时,阿廖沙坚决回答不相信,之后流下了泪水,他体会到大哥内心是多么的疑惑,甚至对阿廖沙自己也会不敢相信到这种程度,他突然看清了他不幸的哥哥心灵里那种毫无出路的深沉忧伤和无比绝望,这是他以前所从来没有想到的。他心中霎时充满了无限的深深哀怜之情,使得他万分痛苦。他的被刺穿的心痛得厉害。
对二哥伊凡,一句“不是你”,一下戳穿了伊凡的内心,伊凡虽然对谁也只字未提,但内心却极其痛苦的纠结于自己是否做了杀父的帮凶。
本应对阿廖沙有更多的讲述,他敏锐善良,但在本书中很多时候起了承接的作用,真正他的故事没开始写多久作者就离世了,留下这部分的空白,也成全了他的崇高。
米卡
大哥米卡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似乎很猖狂嚣张,扬言要杀死父亲,很冲动,但内心善良。对未婚妻变心,用未婚妻的钱去讨好新欢,酗酒狂欢,内心又受着未婚妻钱的羞辱。对新欢宁愿放弃一切,但最后他在牢房里又那么享受与未婚妻的重温的一分钟。
原译者在后记中把米卡看作是肉体,把伊凡看作理性,把阿廖沙看作精神。还是挺有道理的。不过最终两个哥哥也都顿悟了。米卡在法庭上听了律师之间的辩论后终于解了心中很多困惑,他的内心重生了。伊凡在大哥米卡的生死判决前也决定要招认自己的罪行,选择了心中的上帝。而真凶斯乜尔加科夫,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则代表了被侮辱被损害和被剥夺继承权,最终他的自杀也算是一种重生吧。。
只可惜最终法庭宣判米卡有罪,认为伊凡精神出现问题。“是的,有罪。”似乎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再多的思考和认识,分量都是那么小。
总体说说
两位律师为米卡是否有罪进行了精彩的辩论,心理学的两头。。太厉害了
关于老卡拉马佐夫不知该说些什么,几位女性角色体会不深。
总体来说,书里的人物及其深刻,觉得比百年孤独厉害很多,百年孤独里的人物的描写似乎很多在用外在的行为表情来体现其内心的深刻,而卡拉马佐夫兄弟直接写到了内心。围绕着这个杀父案演绎出了精神上的一出戏。
读完这本书,脑子里充斥着里面的情节和话语,和朋友聊天时总觉得可以引用里面的某些话来回复。。
我原来认为人的感情是可以分辨的,即使知道事物都是柔和在一起的;我觉得什么事都能够理解,虽然理解不一定意味着道德,但至少能够分清和理解缘由。但是读完本书后我困惑了,过多的思考会变成伊凡,明知可以一分为二却硬是希望自己能够相信其中的一面,把自己的良心交给其中的一面,这极难说服自己,似乎也很难建立信仰;不思考则会变成米卡,不能明白自己的生活,莫名受着冲动的欢喜与痛苦,人们也不会相信他口中的真实;似乎唯有拥有阿廖沙的温和的爱才能真正感受幸福。
啊。。最后还是要说,不带任何炫耀意味的说,这书写的太厉害了!
By 0.01秒
第二篇:《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或许是我浅显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对我来说,爱情故事往往能更直接的打动我。读完》罪与罚》之后已经觉得好像无法完全消化,读了《白痴》倒反而更有一种更直接的感动和震撼。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题材又是颇为沉重的家庭与社会伦理,心里莫名多了一份焦躁,真是不晓得自己能理解多少,只能浅浅的说一说。
本书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
书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四个同父异母兄弟分别代表了情、理、圣、魔人性中的四种可能;四个手足相生相克,显示了人性中生而俱来无法消弭的基本冲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本小说中说道:“这是一场上帝与魔鬼的战争,战场就在人的心中。”他在另一本小说《罪与罚》中写道:“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的确,如果没有代表道德力量的上帝存在,那么弑父也随时可以发生的了。“弑父”这项最违反人伦的罪恶便是这本小说的主题。在重重宗教、伦理、道德德压束之下,而人类那股最原始的嗜血乱伦的冲动却仍旧蠢蠢伺机而发。
小说真的太沉重了,而且篇幅又长,我没有读完。其中老二伊万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伊万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学识渊博,积极沉稳的年轻人,但随着故事的不断进展,伊万变得越来越空灵,仿佛一直飘荡在天空中,没有根,没有着落,以至于在父亲被杀害后,被斯麦尔科加夫诱导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中,甚至出现幻觉,在正反两面中徘徊,不过最终在良心和信念的拷问下,知道真相的他决定为了还米嘉的清白,冒着自己可能背上弑父罪名的风险,在法庭上作证。伊万的心理活动很丰富,但却往往表里不一,比如,他深深爱着卡捷琳娜·伊万诺夫·维尔霍夫策娃,但却常常矢口否认。再比如,其实他也憎恨自己的父亲,但是却不像米嘉般展露无疑。总的说来,伊万在小说后期,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本来清晰的人生目标,态度,一下子变得迷茫,慌乱。或许是因为在伊万的身上好像看到了一些些自己性格上的影子,我没有他的理性却如他一般的有些表里不一,只是程度不一样吧。或许这样的表里不一说到深处也是自卑的一种。
在网上看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故事大概,这个社会上真的在发生很多很多我无法理解的事,弑父、虐待、枪杀„„且这样不该发生的事却愈演愈烈,恐惧与平安一样,始终在围绕在生活周测。人内心掩藏的黑暗似乎愈来愈浓,一件小事往往也能引发出这样的能量。
这个世界是不是生病了?法律规范了人的行为,但人的道德底线是不是越来越模糊不清,或者甚至不能称它为底线,只是一种虚晃的准则。
不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衬托,正因为看了这样多的不完美这样多的悲剧,或许我们更应该感恩现在的生活,如今我能坐在电脑前写这样的文章,其实也是幸福的一种,很多的人,竟连如此也做不到。于是我们兴起相濡以沫的同情与怜悯,生活于这社会之中。
或许文学最大的功能,大概就是唤起人类常常处于休眠状态中的恻隐之心吧。这也是读此书的一大收获。
第三篇: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0907067 李颖 09法学(2)班
一、关于阅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所读的第一本与法律有关的外国小说,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小说的阅读。今天当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初读时的焦急,乏味,冗长,抽象的感觉,反倒像是花开过后,依旧有淡淡的余香,让我久久还沉浸在对伊柳沙的心疼,对对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无限期望以及俄国审判制度的好奇。
阅读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你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想着是因为要完成作业才去读书,必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小说中去,反而会更觉得无聊,焦虑。但是又正是因为阅读是漫长的过程,才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忘记当初功利的目的,融入进小说,只是纯粹的为了阅读而阅读,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意义。对我而言,读书其实只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够平心静气,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进入大学后总想着要读一些与法律有关的名家、大家的著作,接受高水平法律思想的洗礼。但是真实的情况的进入大学后的我们都越来越浮躁,电脑和手机阅读让我们离“书”也越来越远。直到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才觉得,其实不一定非得要读那些纯法律思想的书才能提高学术水平。只要读了,哪怕是一本小说,哪怕是一本与法律无关的书,都是能够让人有所收获的,又或者只是让浮躁喧嚣的心平静,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由于法学基础薄弱,我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深刻的认识,但是我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心里经常会冒出许多想法,有疑问,有感叹,有反思或许还有对比,接下来就谈谈我这一个多月的阅读感受。
二、感受
(一)这一家人
小说中老卡拉马佐夫,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是一个自私,吝啬,荒淫无道并且贪婪好色的小地主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令周围人都憎恨的人,却有四个性格迥异的儿子。老大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继承了老卡拉马佐夫的自私,贪婪,我在看书的初期差不多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米嘉可怜,正如那就老话“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特别是看到米嘉在接受审判时的自责、反思、和突然升起的对未来的无限渴望,假如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也就是他的父亲没有被谋杀,米嘉也许会一辈子活在对父亲的憎恨和对金钱以及美色的欲望之中。但或许这又是当时那个时代人性的缩影,俄国在社会转型期间,不仅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在发生着变化,连同人们观念和思想也一同影响着。米嘉的童年是在父爱母爱缺失的条件下度过的,从小就倍受冷落,这样的人要么满怀仇恨长大,然后变得强大再回头报复所有伤害过他的人,要么就会自暴自弃,没有目标。很显然米嘉是后者,但是在米嘉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没有那么多仇恨的,从小时候开始,他就知道为了一磅的榛子的恩惠而感恩二十年,从这一点来看,米嘉是善良的,其杀害自己父亲的可能性也是很少的,当然,判断一件实事,只是从推理和性格分析是不可靠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总之,在小说的最后,我对米嘉充满了同情,为了他那一颗还善良的值得挽救的心,为了他突然明朗的对未来的期望。除此之外,米嘉的坦率和单纯也令我印象深刻,他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比如他对卡捷琳娜的炙热的爱,就算她同时也是自己父亲看上的女人,他也要与之一较高下;再比如他也不遮掩对父亲的厌恶,甚至对他动手。但他的张扬和放荡同时也导致了周围人对他的不满,高傲自大,不学无术,这些评价在最后的审判中对他的冲击力很大,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众人心目中形象,此时的米嘉就算是浑身是嘴也不能为自己辩解。
老二,伊万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学识渊博,积极沉稳的年轻人,但随着故事的不断进展,伊万变得越来越空灵,仿佛一直飘荡在天空中,没有根,没有着落,以至于在父亲被杀害后,被斯麦尔科加夫诱导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中,甚至出现幻觉,在正反两面中徘徊,不过最终在良心和信念的拷问下,知道真相的他决定为了还米嘉的清白,冒着自己可能背上弑父罪名的风险,在法庭上作证。伊万的心理活动很丰富,但却往往表里不一,比如,他深深爱着卡捷琳娜·伊万诺夫·维尔霍夫策娃,但却常常矢口否认。再比如,其实他也憎恨自己的父亲,但是却不像米嘉般展露无疑。总的说来,伊万在小说后期,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本来清晰的人生目标,态度,一下子变得迷茫,慌乱,我不知道这是否也在预示着俄罗斯在当时的时代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站在国家发展道路的三岔口上,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至于阿廖沙,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第三个儿子,文章中把他作为一个近
似神圣的人,没有仇恨,没有欲望,是一个被升华的形象,他的光辉笼罩着每一个心存“魔鬼”的人,似乎阿廖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某种积极的能带给人们无限希望的精神。小说里不管是善良的、邪恶的、冷漠的、势力的人物几乎都对阿廖沙怀有好感,就算是存在某个反对阿廖沙的,那也是出于对他的嫉妒和羡慕。也许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处在变革时期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借阿廖沙这一人物形象表达对俄国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俄国人未来的期望。从这本书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俄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俄国人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也许正是作者是来自于这样的一个阶层,才会有对这个社会如此深刻的表达。
斯麦尔科加夫是我认为隐藏在小说深处的主角,他在事实上虽然也是卡拉马佐夫家的一份子,但是由于私生子的身份,他既不能像其他三兄弟一样有贵族样的身份,也不能从费绕多尔的财产里分的半杯羹,甚至还要低声下气的面对主人们的吆五喝六,但他也向往着充满阳光的温暖生活,向往着有朝一日可以拥有一笔足够去往法国,那个自由的国家的经费,并且他也默默地为自己的这一希望计划着。正如小说里,伊凡的那句话“你比我想象的要聪明的多”从“最后一次访问斯麦尔科加夫” 这一小节里,斯麦尔科加夫向伊凡描述自己是怎样部署这一计划,又是怎样实施的,并且最主要的是他是如何将这罪恶转嫁给德米特里,甚至想好了把伊凡拉下水做帮凶,不,确切的说应该是主谋。斯麦尔科加夫的智商确实很高,不仅仅表现在他成功的将伊万变成他的帮凶这一逻辑思维上,还表现在他缜密的作案手法上,尤其是他在向伊万陈述他将费尧多尔的装有3000卢布的信封仍在地上的这一行为是为了让人们相信这是米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由于头一次做这种事情而紧张,才慌乱的把信封仍在地上。这让我顿时很佩服他,虽然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可怜的反面人物,但是,就从这一行为,用现在话说,反侦察能力很强。也因此,斯麦尔科加夫的这一特点成为我欣赏他的主要原因。
(二)作为一个法律的学习者,我在阅读这本著作时,自然会对其后面关于审判环节的关注,不得不说在“错案”这一章里,公诉人与律师菲久科维奇之间展开的唇枪舌战是十分精彩的。公诉人在公诉意见书里,通过对德米特里的性格的细致分析,以及对他平日的生活作风等内外因结合,判断他极有可能是杀死他父亲的凶手,并且由此上升到对国家,对信仰的亵渎。虽然我对这份公诉书的内容丰富精彩表示了认同,但是,就针对德米特里来说,是不公平的,首先,由于德米特里个人的原因,使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个纨绔子弟,因此对他存有偏见,并且由于他与其父亲之间确实存在尖锐的矛盾并且曾经起过争执,这一切看似巧合的事情,连起来让人们,包括检察官、法官都对德米特里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德米特里就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不管是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法官都应当是公平正义的象征,不能将个人的观点加之于案情上,否则,公平也无从谈起,事实也正是如此,《卡拉马佐夫兄弟》以错案告终。并且,在法庭审判的过程中,对客观存在的证据的运用程度很低,德米特里被认为行凶的血衣,凶器等一出场就被摆放在一边,全过程中,几乎被忽略,这与我们如今的法庭审判截然相反,现代刑事法律制度,对证据的要求程度很高,必须要求证据符合真实性、关联性以及合法性的排查要求。总之,一切都是证据在“说话”。根本不会出现《卡拉马佐夫兄弟》庭审过程中的都是人在辩论、推理、分析的现象。也许是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人们无法使用一些高科技仪器对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但是最主要的还应当是受当时的刑事法律思想的影响。这部小说诞生之际正是19世纪中期,这个时候是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针锋相对的时期,不得不说这次审判即带有深刻的古典学派的刑事思想,又引入了实证派的观点,时代特征很明显。因为,小说中卡捷琳娜为德米特里请来了一位医生,她希望通过医生来证明德米特里是神志不清醒的精神病人,想以此来逃避惩罚或者减轻刑罚。而将精神病纳入刑事犯罪的研究正是刑事实证学派的显著特点。
最后,我还要向文中我最佩服,最睿智,也最敬业的律师菲久科维奇表示尊敬。不管是他的为德米特里所作的辩护,还是他在法庭上对抗各位证人,亦或者是他极富感染力的演说内容,都让我为他折服。菲久科维奇极短的时间里对这桩谋杀案做了详尽的了解,详尽的程度,令所有人震惊,同时,他对案件也作了深入的剖析,十分理性地运用各种技巧击破公诉人的防线。比如那场精彩的对抗证人的章节,虽然他只是运用了一种手段,也就是给各位出庭作证的证人抹黑的办法,使证人们的证言受到质疑,但这手段也恰恰表现出他作为一名资深律师的老谋深算。其实短时间内要想完全了解这桩案件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说菲久科维奇在短短三天内就想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对此说法是有保留的,因为我更愿意相信,这名资深的老律师凭着多年的从业经验,完全有可能是有侧重的展开了解,比如,他会重点了解可能会是证人们蒙羞的事实。此外菲久科维奇在他的辩护中也说到了证据,他提出,公诉方对德米特里的控诉,没有事实根据,完全没有证据来证明。虽然他自己没有提出什么明确的证据证明德米特里无罪,但是我认为
这样也就够了,因为菲久科维奇的辩护足以对抗公诉方的控告,看看周围群众的反应就知道了。按道理法官如果不能证明一个人有罪也不能一个人无罪通常是回按无罪来结案,但是事与愿违,卡拉马佐夫家族在当地有着深刻的历史,想要清除法官们先入为主的信念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德米特里依旧还是被当做了杀害父亲的凶手,这也是我所遗憾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每一个卡拉马佐夫成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基于小说丰富精彩的内容,更是为了他们毫不掩饰地向我们展现了深藏在人们内心,而又被我们拼命想要否认的特征。作者通过小说既展现了圣贤的博爱与崇高的精神力量,又有邪恶黑暗的魔鬼,这两种力量的对抗共同构成小说的精神框架。人们内心是希望真善美可以战胜假恶丑,但是现实与理想毕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并不阻挡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如果每一位阅读者都能够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反思,相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将得到升华。
第四篇:浅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弑父情节
浅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弑父情节
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作品已经很久了,可是一到闲暇时头脑中仍会想起小说中惊心动魄的情节,它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有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中关于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弱点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后人深思,可是最吸引我的却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的“弑父情节”。
关于描写“弑父情结”,西方文学史上很早就已出现了,希腊神话中就有这样的描写:盖亚让乌拉诺斯做众神之王,时间长了,乌拉诺斯威权日重,实行完全的独裁统治,性情逐渐粗暴乖张、刚愎自用,甚至对盖亚也不大尊重了,乌拉诺斯的所作所为终于引起了盖亚强烈的不满。她决定除掉乌拉诺斯,另立新王。盖亚用采自大地最深处的黑色岩石为原料,让塞克罗斯造了一把非常坚硬和锋利的小镰刀。然而,作为母亲和妻子,她不忍亲自下手。她把她的泰坦儿子们叫到一起,希望有人能去刺杀乌拉诺斯。大家全都沉默不语,谁也不敢去,盖亚大怒,痛骂这些胆怯的儿子们,并说刺杀者可以继任为王。终于,小儿子克洛诺斯同意一试。一天晚间,盖亚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将乌拉诺斯灌得大醉。待其睡熟后,克洛诺斯手持镰刀走来,一刀将他父亲的生殖器割下。这时,乌拉诺斯睁开眼睛,并愤怒地诅咒道:“你会为你所做的付出代价。不久,你也将象我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推翻。” 克洛诺斯因此被拥立为新的“神王”,可是他很担心父亲的诅咒会应验,就在自己的儿子们刚一生下来时就把他们吞掉,盖亚很伤心,当生下了第六个孩子时,盖亚把石头变成了孩子,被克洛诺斯吞了,然后把这第六个孩子送到别处偷偷抚养,这第六个孩子就是众所周知的“宙斯”,他长大后联合自己被父亲吞了的兄弟们也推翻了父亲的统治。可见这种儿子们联系起来推翻父亲的统治实质上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弑父行为,这也是父子冲突的最早表现,被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称之为“弑父情结”,一情节在之后的许多作品中仍然一直出现,如《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而《卡拉马佐夫兄弟》对这一情节也表现的很成功。
这部小说实际上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和金钱势力的冲击下发生悲剧的缩影。老卡拉马佐夫年轻时是寄食于富户的丑角,后来靠不正当的手段发家,晚年成了富豪,他娶过两次妻,一个逃亡,另一个被他折磨致死。所生的三个儿子都被她弃之不顾,幸亏有位老仆人加以抚养,孩子们才得以长大。他身上有种性格,卑鄙无耻,自私自利,野蛮残暴,腐化堕落,文学史上称之为“卡拉马佐夫气质”,可以说,小说中他代表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父辈文化”,而他的四个儿子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代表了“子辈文化”,小说正是通过“子辈文化”对“父辈文化”的“弑杀”,反映了新旧文化交替时代种种文化的冲突与探究。
长子德米特里当过军官,性情暴烈,生活放荡,曾利用他的上司老中校因挪用公款案情危机,逼中校之女卡杰琳娜就范,接受求婚。但不久他又爱上格鲁申卡,为了争夺这个风骚女人以及家产而一再扬言要杀死父亲,可以说他继承了老卡拉马佐夫的情欲和残暴。小说又写出他卑劣的灵魂中也有善良的根苗,他后来慷慨帮助卡杰琳娜,真诚地爱格鲁申卡,被认为杀父的凶手,虽受冤枉却甘愿受刑法,说要“通过苦难来洗净自己”。尽管如此,仍然不能否定德米特里的“弑父”情节,虽然在法律上他没有杀父,但在道德上他已经杀了父亲,最后他由一个混蛋变成了虔诚的基督徒,这一转变已经是对他从父亲那里所继承的“卡拉马佐夫气质”的否定,也就是对“父辈的文化”的否定,当后来承认了杀父并甘愿受刑,这说明他已承认了自己的“弑父”情节。
次子伊凡上过大学,善于思考,又是个无神论者,不承认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他抗议现存的社会秩序,同情人类的苦难,追求理想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为了继承遗产而盼望父亲早死。他也爱上了卡杰琳娜,希望哥哥和父亲争斗,让“一个混蛋把另一个混蛋吃掉”,只要父亲死了,哥哥娶了格鲁申卡,他就可独得卡杰琳娜。作者似乎意在说明,此人从无神论出发,结果投入“魔鬼”的怀抱,成为无视任何道德准则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可以说,伊凡继承的是老卡拉马佐夫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为所欲为”的无上帝论。伊凡是斯乜尔加科夫思想上的教唆者,最后在人格的斗争中,在法庭上他承认了自己“弑父”,以及后来他的发疯,这都是他对自身的否定,也就是对父辈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无神论文化的变相否定。三子阿廖沙是梅思金式的人物,纯洁善良,谦卑温和,表示“我要为全人类受苦”,是修道院院长卓西玛长老的得意弟子,但他又对尘世的生活有兴趣,不参与家庭纠纷,却周旋于家庭成员之间,起着抑恶扬善的调节作用。后来他离开修道院,走向尘世生活,这是对院长卓西玛长老所代表的父辈文化的一种背叛,由此他也完成了自己的“弑父”。
斯乜尔加科夫是老卡拉马佐夫早年奸污疯女丽莎留下的私生子,他是恶的化身,卑琐、狠毒,为了夺取钱财敢于为所欲为,亲手杀了老卡拉马佐夫又嫁祸于人。他一直是老卡拉马佐夫家的仆人,也只有他和老卡拉马佐夫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可是老卡拉马佐夫却从来没把他当做儿子看待,因此斯乜尔加科夫心底一直有种奴隶般的卑微,不满奴隶主般父亲的情绪早就在他心底埋下了种子,这是造成他“弑父”的主要原因,因此他的“弑父”是奴隶文化对奴隶主文化的一种反抗。
小说中老卡拉马佐夫的四个儿子对于父亲的死要么直接要么间接或多或少都负有一些责任,老卡拉马佐夫可以算得上是个十足的“混蛋”了,颠覆了常规文学中“慈父”的形象,父与子相互冲突,父亲丧命了,儿子们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部小说不仅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还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家族的不幸始于家族成员的不团结,而一个家庭不和谐那么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陆续遭遇不幸,相反,正如中国的古话“家和万事兴”,父亲们重拾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和使命,儿子们好好孝敬他们的父母,这样家族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
第五篇:论《卡拉马左夫兄弟》中的爱恨纠葛
论《卡拉马左夫兄弟》中的爱恨纠葛
【摘要】小说《卡拉马左夫兄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一个以暴发户为家长的“偶合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经历的剧烈动荡、它所引起的人际关系与人们思想的深刻变化、它所提出的需要人们去思考并加以解决的复杂的社会与伦理问题。本文则将从爱情的角度来探索小说中的爱恨纠葛。
【关键词】德米特里
格鲁申卡
卡捷琳娜
爱 恨 嫉妒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偶合家庭”中。父亲老卡拉马左夫原是一个小地主,是“既恶劣又荒唐,同时又头脑糊涂的人的典型”,他好色淫虐,冷酷狠毒,在积攒钱财方面“聪明和狡猾”,而对几个儿子均弃之不顾。长子德米特里是个退伍军官,生活放荡,性情暴烈,为与父亲争夺母亲遗产及一个风流女人而闹得不可开交,但他又是一个集善恶于一身的人物,后来成为了被道德唤醒的殉教者。次子伊凡是个大学生,无神论者,同情人类的苦难,力求理解生活的意义,可另一方面他又对世界持悲观态度,摒弃道德原则,鼓吹“为所欲为”,他出于利己目的,对父兄的矛盾听之任之。小儿子阿辽沙纯洁善良,为了摆脱“世俗仇恨”和寻求“爱的理想”而当了见习修士。另外,老卡拉马左夫还有一个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他依据伊凡“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原则,杀害了父亲。弑父事件发生后,德米特里被当做凶手被判服苦役,而斯麦尔科夫畏罪自杀,伊凡发疯。阿辽沙也离开了修道院,走向尘世生活,开始新的人生探索。
似乎每一本经典的著作都离不开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卡拉马左夫兄弟》并没有把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放到中心位置上来,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小说那充满爱恨纠葛的艺术魅力。
一、由恨到爱的转化
《卡拉马左夫兄弟》中,德米特里一开始见到格鲁申卡时,本来是想去侮辱她这样一个风流放荡的女人的。但他却突然迷上了她,为她所倾倒。他在对弟弟阿辽沙叙说他与格鲁申卡的关系时说:“我迷上了这‘贱货’,就从此完蛋了。但是入迷并不等于爱上。迷上一个人也可能处于恨。”以至于后来他与父亲争夺这个“贱货”,最后酿成弑父惨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要分别来分析德米特里和格鲁申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当时德米特里深陷纵欲生活中无法自拔,被人瞧不起。但他又是一个集善恶于一身的人,他内心深处向善的热情并没有完全泯灭。所以当他见到格鲁申卡后,共同的境遇使德米特里很快感受到了她的苦难。于是格鲁申卡便成为了德米特里心中共同向善的祈盼,他幻想通过与格鲁申卡两人互相的同情与谅解的爱情来突破自己一个人无法到达的灵魂高度。他在奔去找格鲁申卡的路途上,做了如下挣扎至极的祷告:“主啊!带着我一切的不法行为接受我把!但是不要审判我。不加审判就放过我吧!因为我自己审判了我自己。不要审判我,因为我爱你。主啊!我自身是卑鄙的,但是我爱你。你可以把我送进地狱,在那里我也会爱你。我将从那里呼喊,说我是永恒的爱你„„但是你让我爱到底吧!„„,就在这里,现在,爱到底,离开热烘烘的阳光只有五小时„„因为我爱我心灵的王子,我不能不爱。你看见整个的我,我将驰骋过去,跪在她面前,说道:‘你离开我是对的,„„告别,忘记你的牺牲品吧!永远不必自行惊扰了!”这便是他要与格鲁申卡共赴新生的伟大宣言。
而格鲁申卡原本是个善良的女性,她是在被初恋情人欺骗与背叛后才慢慢走向堕落的深渊,从此对男人充满报复之心,希望用自己的美貌将男人玩弄于鼓掌之间。但当她后来与初恋情人短暂的会面之后,她才明白自己其实已经在苦难中成长了。于是她懊恼自己的堕落的不值得,懊恼让真正爱自己的人受伤害。于是她转向了德米特里,接受了他。这同样也是对新生的渴望。以至最后我感动于格鲁申卡的选择,她在德米特里被判流放西伯利亚时那么坚定地跟随他共赴刑罚人生。
而德米特里与未婚妻卡捷琳娜的第一次相遇也是在刹那间完成了由恨到爱的转换。德米特里痛恨自己又无法改变,于是当他面对道德高尚的卡捷琳娜时,他企图侮辱这个骄傲的姑娘来安慰自己,但却突然之间变成了爱。他说:“我还从没有跟一个女人发生过这种事,像如今看似的充满了恨——我可以把十字架拿出来起誓,我当时瞧着这妞,足有三秒钟或五秒钟,充满了可怕的仇恨——再由这恨到爱,到最疯狂的爱——仅一根头发之差!”
二、恨与嫉妒的主宰
德米特里与父亲老卡拉马佐夫同事迷恋上了格鲁申卡,被恨与嫉妒主宰的德米特里一天晚上怀疑父亲在和自己的情人幽会,便一怒之下差点谋杀了父亲。由于与父亲紧张的情敌关系,德米特里自然被卷入弑父案的调查对象之中。
此类请给你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应该要算卡捷琳娜与格鲁申卡的见面是以亲吻为开始以吵架和辱骂结束为典型。卡捷琳娜约请格鲁申卡到她的寓所见面,幻想通过友好协商夺回自己的未婚夫德米特里。开头,她们还谈的很投机,卡捷琳娜称格鲁申卡是“天使”,“十分善良、坚定和高尚”,然后“兴高采烈地亲吻了她那含笑的嘴唇,而且接连吻了好几次”。卡捷琳娜充满信心地认为“我们在一起,就能解决一切,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她就像一位好心的天使从天而降,带来了平静和欢乐„„”。格鲁申卡开头也确实像个天使,温柔可爱,但却突然现出真面目。因为她看出这位贵族小姐是出于骄傲才这样称赞她的,并非真心喜欢她,于是突然变了脸:不仅没有还吻卡捷琳娜,而且还拒绝任何约定和许诺,坚决不同意将德米特里还给卡捷琳娜。于是俩人开始以最恶毒的语言破口大骂,卡捷琳娜受刺激过度,晕倒在地。
由于德米特里的高尚行为,卡捷琳娜爱上了他。但这爱中充满了恨与嫉妒,她爱上的是自己的骄傲,正如后来德米特里对阿辽沙说的:“她过于自信了,自以为了不起,能赖谁呢?你以为,她心有诡秘,故意第一个亲格鲁申卡的手吗?不,她倒是真心,她倒是真爱上了格鲁申卡,也可以说不是爱上了格鲁申卡,而是爱上了自己的梦呓。”她爱自己的高尚品德,而不是德米特里。
果然,第二天,卡捷琳娜就为昨天所受的“贱货”的侮辱以及长期以来所受的德米特里的侮辱而大发雷霆,她发誓,即使德米特里娶了格鲁申卡,她也会爱他到底,决不放弃。她说:“从现在起,我已经永远永远也不会离开他了!„„当他跟那个贱货在一起一旦遭到不幸,而且这是一定会很快发生的,那就让他来找我,他遇到的一定是个好朋友和好妹妹„„但是他最终将会深信,这妹妹的确是终身爱他,终身为他牺牲的妹妹。”她好像发狂似的疾呼:“我将成为他的上帝,他将向我顶礼膜拜——而这是最起码的,因为他有负于我,因为他对我变了心,因为我昨天因他而遭受的种种羞辱。”卡捷琳娜对德米特里的爱充满了恨与嫉妒,这使他担负着一种永恒的、沉重的、高傲的义务。在审讯德米特里的法庭上,卡捷琳娜心中蕴藏的对德米特里的仇恨猛然迸发出来。她不仅突然公开了德米特里写给她的那封“数字般精确地证明”他弑父的信件,而且当众讲述了她当年为了借钱去找德米特里这个“可耻”的事件,以报复长期以来德米特里对她的凌辱。
当卡捷琳娜的爱情对象从德米特里转为伊凡后,她们的关系也显示出了强烈的爱恨交加与互相折磨。她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折磨着她深爱的伊凡,比便把从德米特里哪里受到的委屈与屈辱发泄出去。同样,伊凡也“疯狂地爱着她„„有时候恨她,甚至恨不得杀死她。”小说称他们是“两个彼此相爱的仇敌”。【总结】《卡拉马左夫兄弟》的爱情观里,似乎恨永远处于主要地位,小说中充满苦难的爱情或许可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表达了人类向往爱情的普遍性。但我个人还是希望可以在文中看到不那么阴暗的、充满单纯与美好的爱情,或许这样就会令人对爱情更多一份期待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