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材料
近几年来,我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新兴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目前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2.2万余人,这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儿童也逐年倍增,全镇留守儿童达750多人。
由于中青年外出,孩子在家由老人、亲友帮看或隔代抚养,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而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亲友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衣食,对孩子学习、思想品行方面则无暇顾及,也难以尽到监护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容易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二是缺乏行为管教。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抚养监护,有的因为精力不济而放任,有的因为方法不对而溺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教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缺乏亲情交流。小孩往往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感情较脆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一些疑虑、陌生,甚至不信任。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镇关工委在镇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认真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关爱网络
关工委成立镇“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吸收教育、共青团、妇联以及“留守儿童”所在村两委负责人参加,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建立了镇党政领导、镇关工委领导和下乡工作队联系各村、各中小学,村干部联系村民组长和党员,村民组长和党员联系到家庭的三级关爱网络。落实每个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职责等制度,选派关工委老同志为“留守儿童”的联系人和监护人,他们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务工地点、收入情况、联系电话,儿童所在学校、思想联系人、经济帮助人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凡是建档的儿童,都确保关心和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互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氛围,形成强大关爱合力
发出“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外出家长对留守孩子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亲情联系,强化外出人员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实践活动月”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镇、村关工委主动配合四中、中心小学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演讲、征文比赛,全镇共有200多名留守儿童参加,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镇各妇代会还发动“三八”红旗手、“巾帼文明岗”、“五好文明家庭”及女党员、女教师等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充分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六一”节等时机,进家入户为留守儿童检查指导作业,送课外书,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整理房间,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镇卫生院还组织医生进村免费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预防疾病。派出所加强巡逻,重点排查治安和安全隐患,保证留守儿童住所安全。镇关工委配合综治办、司法所开展青少年维权行动,依法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镇精神文明创建领导组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评选“文明家庭”、“文明安全片区”、“文明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文明乡风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六、筹资帮困,解决资金缺乏问题
一是用好“两免一补”政策。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学杂费、书本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二是列入重点资助。对于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捐助,以及各种慈善机构和团体的捐赠,大部分用于留守儿童。三是设立周转基金。镇关工委配合学校设立一部分留守儿童周转基金,用以解决留守儿童资金到位不及时的困难。有的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外地,不能按时供给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学校就用周转基金先行垫付,帮助解决眼前困难,学生家长可以稍后还款。四是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通过筹资帮困,为“留守儿童”送来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
第二篇: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材料
乡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验材料
近几年来,我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新兴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目前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2.2万余人,这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儿童也逐年倍增,全镇留守儿童达750多人。
由于中青年外出,孩子在家由老人、亲友
帮看或隔代抚养,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而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亲友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衣食,对孩子学习、思想品行方面则无暇顾及,也难以尽到监护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容易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二是缺乏行为管教。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抚养监护,有的因为精力不济而放任,有的因为方法不对而溺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教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缺乏亲情交流。小孩往往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感情较脆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一些疑虑、陌生,甚至不信任。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镇关工委在镇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认真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关爱网络
关工委成立镇“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吸收教育、共青团、妇联以及“留守儿童”所在村两委负责人参加,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建立了镇党政领导、镇关工委领导和下乡工作队联系各村、各中小学,村干部联系村民组长和党员,村民组长和党员联系到家庭的三级关爱网络。落实每个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职责等制度,选派关工委老同志为“留守儿童”的联系人和监护人,他们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务工地点、收入情况、联系电话,儿童所在学校、思想联系人、经济帮助人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凡是建档的儿童,都确保关心和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互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氛围,形成强大关爱合力
发出“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外出家长对留守孩子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亲情联系,强化外出人员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实践活动月”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镇、村关工委主动配合四中、中心小学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演讲、征文比赛,全镇共有200多名留守儿童参加,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镇各妇代会还发动“三八”红旗手、“巾帼文明岗”、“五好文明家庭”及女党员、女教师等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充分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六一”节等时机,进家入户为留守儿童检查指导作业,送课外书,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整理房间,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镇卫生院还组织医生进村免费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预防疾病。派出所加强巡逻,重点排查治安和安全隐患,保证留守儿童住所安全。镇关工委配合综治办、司法所开展青少年维权行动,依法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镇精神文明创建领导组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评选“文明家庭”、“文明安全片区”、“文明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文明乡风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环境
镇关工委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出实招,解难题。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中心小学综合楼,建立全日寄宿制学校,设立食堂和学生宿舍,让一些条件较差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解决了220名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综合楼设有“留守儿童”读书室、活动室、电脑室等,由5-10名专职人员管理,对住校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集中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咨询、联系家长、看管重要物品等服务,教师轮流到校组织留守儿童晚自修,以保证“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寄宿制学校的优良管理多次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表扬。同时通过开展“爱心一对一”义务家教、爱心心理咨询和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导航等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和人间温暖。
四、重点帮助,细致关怀见成效
深入开展亲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留守孩子享
受父母般的关爱。在镇中心小学挂牌成立了全县第一所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向留守儿童家长或第二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在留守儿童家长中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通过举办专家讲座、推荐优秀家教读物等,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和指导,为他们答疑解难。开展“手相牵,心相连”、“爱心妈
妈”、“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活动,每逢节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们还将结对的留守儿童接到家中过节。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郭某强,父母在晋江陈埭经营日用商品批发,该生原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四年级下学期时随父母到晋江就学,由于居住环境一时不适应,学习课本不同,课程有异,结果成绩直线式下降,父母十分担忧,五年级上学期又转回中心小学。镇、村关工委到学校了解情况之后,把他安排在校寄宿,由中心小学指定2名教师加强课后辅导,在3个月之内完成了补课,使该生学业进步很快,在校内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龙山小学六年级学生郑某如,父母原在经营饭店,去年到晋江青阳发展,将孩子交由邻居照看。镇、村关工委与龙山小学校长和班主任多次为该生送去课外读本,到家中辅导功课,在全县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五、丰富活动,拓展关爱工作载体
一是建立家长亲情电话。为了让孩子能够定期与父母电话联系,倾听亲人的声音和嘱咐,所有学校的电话号码向学生家长公开,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学校还收集了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并装订成册,保持与家长联系,并经常主动安排家长和孩子通话交流。既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情况,也让留守儿童经常能听到家长的声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二是建立“代理家长”和“伙伴结对”制度。由学校发动,组织教师、职工做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和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伙伴,从生活、学习、情感和经济等多方面给予他们关心照顾和帮助教育。三是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保证每个儿童每周至少参加一次班级或年级组织的亲情活动。亲情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听演讲报告,亲情聚会,对留守儿童进行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活动,组织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等。中心小学2年1班学生刘某桦深有感触地说:“我父母长期在外地开超市,关工委爷爷和学校老师辅导我学习,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像妈妈一样照顾我,我非常开心。”四是经常开展主题教育等活动。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自理、自立、自强——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教育,“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文活动和“我成长、我快乐”演讲比赛等,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独立自主能力,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
六、筹资帮困,解决资金缺乏问题
一是用好“两免一补”政策。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学杂费、书本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二是列入重点资助。对于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捐助,以及各种慈善机构和团体的捐赠,大部分用于留守儿童。三是设立周转基金。镇关工委配合学校设立一部分留守儿童周转基金,用以解决留守儿童资金到位不及时的困难。有的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外地,不能按时供给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学校就用周转基金先行垫付,帮助解决眼前困难,学生家长可以稍后还款。四是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通过筹资帮困,为“留守儿童”送来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
第三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
关爱留守儿童,共创美好未来
——岔河镇岔河小学“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工作小结
毕节双山新区岔河镇是我区人口大镇,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增大。据我校统计资料显示,我校目前有父母双方均外出3个月以上的留守儿童161名。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校围绕“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长安心创业”为目的核心思想,在2012年年底我校就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共创美好岔河”的“关爱工程”,自起动至今,我校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独特而创新的做法。
一、加强领导,坚持学校领导亲自抓,实行“三优”、“三多”、“五每”的“三三五连动”工作方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王流桂为组长,副校长刘猛、教导主任王晓梅为副组长,总务主任王强、办公室主任罗奕婷、后勤人员王涛和袁正学、少先队辅导员李曼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教导处牵头负责。制定了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计划,确立了学校、班主任、教师各级责任制。首先由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走访调查,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底数。然后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我们做到一人一档一策、一个不漏一个不少,并定期统计汇总留守儿童变动情况。落实留守儿童“爱心妈妈(爸爸)”及“代理家长(留守儿童监护人)”等职责,学校组织有关教师每月入村入户入室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班教师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家访,做到学校领导、留守儿童学校联系人(关爱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三位一体的关爱行动,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让留守儿童监护人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留守儿童在校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实行“三优”、“三多”、“五每”的“三三五连动”工作方法。
“三优”即:学习辅导优先、生活照顾优先、活动安排优先; “三多”即:指在关爱行动上,我们随时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
“五每”即:我校留守儿童工作,班级层面各班对留守儿童必须进行“每日一问、每周一谈、每月一通”、学校层面必须“每期一会、每年一评”。
——“每日一问”指每天要给每个留守儿童一个关怀的问候,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困难和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爱就在身边;
——“每周一谈”指每周与留守儿童谈话一次以上,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每月一通”指每月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一次书信或通一次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
——“每期一会”指以学校(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对留守儿童的委托家长(即代理监护人)培训一次,增强代理监护人责任意识及知识能力;
——“每年一评”指每学年以年级为单位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一次评价。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并评选先进工作者。
以上工作情况详实计入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为了把“三三五连动”落到实处,校长王流桂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一再强调,并把关注关心留守儿童作为教师考绩考核的一项指标。在学校的安排下,全校14名班主任,15名科任教师都成了“爱心妈妈(爸爸)”或“代理家长”,共同承担了我校对留守儿童在校的监护职责。让老师们在教学的同时还不忘记自己应该是孩子生活的贴心人、成长的守护神。
二、领导重视,加大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环境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在学校用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筹措资金5万元建设了岔河小学阳光乐园(留守儿童之家),学校设立食堂和学生宿舍,尽力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学校还设有“留守儿童”读书室、活动室等,由副校长刘猛亲自带领管理,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照料。同时针对部分儿童开展“爱心一对一”义务家教,使这群特殊群体觉得他们“心中有人爱、身边有人护、难事有人帮”,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人间的温暖。
三、多方筹资金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困难问题 一是用好“两免一补”政策。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各种补助。二是列入重点资助。对于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及学校教师的捐助,以及各种慈善机构和团体的捐赠,优先用于留守儿童。
四、建立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留守儿童工作,让留守儿童稳步前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育人问题上最怕的是“想起来就做一阵子,过了就忘了”这种行为。为了能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种制度职责,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拟定了《“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学习制度》、《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制度》、《“大手拉小手”爱心帮扶结对制度》、《留守儿童
安全生活公约》、《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家校互动制度》等制度和职责20多个。
五、把“阳光乐园(留守儿童之家)”建成孩子真正的温馨的“家园” 我校始终把“亲情”当做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我校将原来“留守儿童之家”重新更名为“阳光乐园”,并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活动,我们的活动主要以以下三点为主线开展。
亲情补偿:各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跟踪,专门听取他们的倾诉,及时了解他们心理动态,通过课下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等形式,缓解他们对亲情的心理饥渴,力争把父母缺少他们的亲情补偿回来。
节日关怀: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充分理解留守孩子在节假日对亲情的思念和渴望。因此每逢传统节日,我们总是想在孩子前面,老早地准备好节日礼品,送去我们老师的关爱情怀。
能力提升:我们还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拔河、乒乓球,组织公益活动、联欢活动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独立自主能力。
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校地处偏僻农村,周边环境十分复杂,有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为了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我校加强和镇、村及派出所的联系,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
另外,针对孩子道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学校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并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帮助孩子消除不良情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增强“乐园”的引力,以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对生命的热爱,开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新天地
我们坚持以德育为先,以亲情为核心,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赋予别样的风采。
1、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活动,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如:书法兴趣小组、足球兴趣小组、篮球兴趣小组等。每周都有活动,具体安排由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李曼老师负责,保证每一次活动的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凝聚作用,引导孩子乐学上进。开展“崇尚科学,拒绝邪教”、“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多彩贵州,美丽岔小”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引领孩子固守心灵净土,健康快乐地生活。
3、充分利用元旦节、植树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让留守儿童既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和美化,又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4、积极培养孩子自主生活能力。我们始终把培养留守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放在重要位置。辅导老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留守儿童家里教给孩子们做饭、叠被、洗衣等一系列家务活动。孩子们都很高兴,参与兴趣非常浓厚,自主生活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5、寻找契机,找准恰当的工作方法,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工作。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机会或事例很多,只要注意寻找,就不难发现可用来因材施教的材料。我们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班级就是温暖的集体。
总之,在各级领导关怀和帮助下,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但是留守儿童工作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很多方面合力而为。今后我们将继续依据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岔河小学
2015年9月19日
第四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材料
关爱留守儿童,共创美好未来
***是人口大镇,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庞大。据统计,***目前有父母双方均外出6个月以上的留守儿童200余名。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镇妇联以“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长安心创业”为目的,在全镇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共创美好未来”的“关爱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关爱网络
成立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吸收共青团、关工委、教育、派出所、司法所以及“留守儿童”所在村两委负责人参加,建立健全关爱网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落实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职责,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三位一体,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触角,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氛围,形成强大关爱合力
号召动员“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五好文明家庭”及女党员、女教师等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充分利用双休和“五一”、“六一”节等节假日,进家入户为留守儿童检查指导学习,照料生活,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镇
卫生院还组织医生进村免费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预防疾病。派出所加强巡逻,重点排查治安和安全隐患,保证留守儿童住所安全。镇妇联配合综治办、司法所开展青少年维权行动,依法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初步形成了全镇各届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环境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丁集中学综合楼,建立全日寄宿制学校,设立食堂和学生宿舍,解决了60多名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镇内各学校均设有“留守儿童”读书室、活动室、电脑室等,由专职人员管理,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照料。同时针对部分儿童开展“爱心一对一”义务家教,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和人间温暖。
四、丰富活动,拓展关爱工作载体
一是中心社区开通爱心电话和爱心视频,让孩子在节日能到社区与父母交流,增进感情,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感情纽带更牢固。二是依托镇文化站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孩子可以在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网上冲浪”,学习知识,拓展视野。文化站为孩子们购买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军旗、象棋等文体器材,并适时开展一些比赛活动,提高他们参与文体活动的兴趣。三是积极参与省妇联组织的“彩虹行动”。暑假期间,组织武汉高校在校5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关爱留守儿童专题活动。志愿者除了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和才艺培训外,还根据留守儿童各自的爱好,指导他
们下象棋、打兵兵球、做游戏等,让来这里的孩子们开心之余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
五、筹资帮困,解决资金缺乏问题
一是用好“两免一补”政策。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学杂费、书本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二是列入重点资助。对于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捐助,以及各种慈善机构和团体的捐赠,优先用于留守儿童。三是设立周转基金。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周转基金,用以解决留守儿童帮扶资金到位不及时的困难。
我镇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5年,我们将不断丰富完善各社区、村儿童服务站服务内容,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让这些孩子们在阳光下绽放,让家长们在奔波创业之外收获温暖和感动。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经验材料
关爱留守儿童经验材料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以班为主关爱儿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开展“留守儿童”普查。
我对班级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班共有留守儿童5名。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我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班级内、少先队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班师生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六·一”演出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合力。
我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我还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段,争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互通信息,或利用电话访问的形式及时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留守”学生教育合力。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我们教师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