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意图
《百分数》设计意图
椒江区桔园小学张爱萍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的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到百分数的独特作用,再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去看、去说、去解读生活中的百分数,从而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深刻领会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情境创设与生活紧密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课前谈话从班级男女生和总人数的比较引入分数,既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以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到阅兵仪式,再到交流生活中的含有百分数的信息,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二、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百分数的认识是在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从课前谈话男女生和全班人数所表示的分数,得出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再从采购红外线体温检测仪得出四个分数,让学生将这四个表示分率的分数化成分母为100的特殊分数,实现知识的迁移,明确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三、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对采购红外体温检测仪的合格率进行分析时,重温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进而迁移到百分之几,说说百分数的意义,指导读写法。呈现14个方队的支持率这个材料时,将读写法的练习、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优越性都穿插在其中。结合生活中的百分数进行交流时,对于知识的掌握没有停留在表面,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产品的合格率为98%,不合格的产品是不是就是98个?50%,通过一系列的追问,100的50%,1000的50%,44的50%,如果50%是50,总的是多少,50%就是一半,也就是我们原先说的“1/2,0.5”,练习设计从看看说说,估估谈谈,到想想议议,深层次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通过练习明白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练习与区别。
第二篇:教学意图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湖川小学 田湘潇
【教学意图】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生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深奥,他们对生命的感悟还不是很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挣扎、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积累好词佳句。
2、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教学流程】
一、音乐引路,打开生命之门
课前播放《怒放的生命》
1、交流:听着这样的的歌,看着这样的照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生命 生命,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课题。
3、检查预习: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交流一下预习作业,拿出课堂作业本和红笔对的打勾,错的画点。
① 开火车拼读
② 全对的齐读,有错的订正
二、介绍作者,引起生命之思
过渡:看来预习时,生字词大家掌握地不错,学习一篇文章字词是基础,但要理解一篇文章就不得不关注他——作者(指名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1、成就
2、遭遇:但你知道吗,她这100多万字都是在承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下诞生的。
在杏林子十二岁那年,她得了非常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病会使她全身每个关节慢慢硬化,同时产生阵阵剧痛,直至无法动弹,而且无药可救。这就意味着她的一生都将承受着这一病痛的折磨。此时的她心情是怎么的。——绝
望,甚至想以死来解脱那么是谁让他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从绝境中得到了重生的勇气呢?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圈出来。
三、理清文脉精选生命之事。
1、默读课文寻找
2、交流理清文脉:飞蛾
香瓜子
心跳
四、品读感悟,体会生命之珍。
(一)飞蛾求生
1、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重点指导: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联系上下文理解“挣扎”。——极力地鼓动双翅求生。
(2)指导朗读。
(3)感受飞蛾的弱小:飞蛾如此努力地挣扎,你觉得他能飞出作者的手掌吗?——不能
(4)、为什么?(出示句子对比句子)理解“稍”
要捏死这样一只弱小的飞蛾,对于我来说是轻而易举。但此时的飞蛾却还是——齐读“挣扎”一句
(5)是啊,这只飞蛾虽然弱小,但是依然顽强——板书:弱小 顽强
3、揣摩作者内心
(1)手握这样的一只小飞蛾,作者有什么感受?——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震惊)
(2)指导朗读
(3)这股生命的力量仅仅只在作者的手中跃动吗?——出示句子: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心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4)此时,在绝望中的杏林子会想些什么?——出示:我想———————— 小结:是啊,这只弱小但顽强的飞蛾,给了作者莫大的鼓舞,让我们再次认真地读一读这一段,将飞蛾的这种力量扎在心里,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用这种力量去克服它。
(二)香瓜子
过渡:飞蛾如此,那香瓜子呢?请大家拿出作业本,我们一边完成练习,一边寻找蕴含在香瓜子中的生命力。
1、做练习
2、反馈,重点指导:“冒”
(1)冒可以换成什么词
(2)在怎样的环境中冒出来
(3)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怎样长才能冒出来。——指导朗读“冒”字
过渡:是啊,冒地如此艰难,如此不易,难怪作者会感慨——出示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4)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多么)
引读:是啊,没有阳光它冒出来了——
没有泥土它冒出来了——
冲破了坚硬的外壳它冒出来了——
可它能活多久?明知生命的短暂,可它依然,冒出来了——
(5)除了冒还有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这种生命力?
(6)齐读本段
小结:这又是一粒怎样的小香瓜子啊?——板书:短暂执着。
五、牵引提升感念生命之真
过渡:飞蛾虽弱小但顽强,香瓜苗虽短暂但不屈,像这样的顽强不屈的小生命,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出示小练笔
1、小练笔(用上像冒这样充满生命力的词)
小结:看着这么多小生命面临绝境时的顽强不屈,你是否对“生命”一词有了更多的感悟了呢?出示:生命是什么?
是啊,将这些感悟合在一起就上一首诗,一起读一读。
2、读诗
总结:生命还是什么呢?下节课再跟着作者的心跳继续寻找生命的真谛。
六、板书设计:19生命生命
飞蛾弱小顽强
香瓜子短暂不屈
第三篇: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对研究的过程做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同时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四篇:教学设计及意图
《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14课《海洋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和了解海洋中各种生物的特征和外形色彩,启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思考和遐想。
2.过程和方法:学会用各种方法描绘海底世界中的海洋生物,能够表现争奇斗艳的海底世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描绘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
教学难点:
画面生动有趣,色彩鲜艳、亮丽,别具一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网页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谈话导人: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大海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好几篇课文,还记得吗?告诉大家,你是通过什么认识大海的?、播放《海底总动员》片断。影片中有哪些海底生物?这些海底生物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设问:你能用笔把它们画下来吗?试试看。、揭题:海底真美丽,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板书: 海洋生物
[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观看影片,让学生从中观察和体会海洋中的奇妙景
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播放录像《海底世界》。观察海洋生物真正的形状、特点。
学生了解它们的形状、特点……,在欣赏之前,教师请同学们留意一下这个问题: 你最喜欢哪些海洋朋友?它们有什么特点?色彩如何?
通过欣赏你找到你最喜欢的海洋朋友了吗?它有什么特点?你看到了他们身上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教师小结: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海洋生物的魅力。老师这儿有一些学生的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课件),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它采用了哪种表现方法?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它采用了哪种表现方法?、学生欣赏回答。请学生上来点击你最喜欢的作品,说说采用的表现方法。今天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现海洋生物。那我们如何来创作呢?请某些同学来说一说。教师引导,出示创作过程。
教师小结:我们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画出(或剪、塑)外形,添上细节,在涂上鲜艳的颜色,美丽的海洋生物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 设计意图运用欣赏、谈话、讲授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在欣赏的基础上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进一步感受海洋生物的绚丽多姿。在形象感知海洋生物后,再欣赏其表现方法,目的让学生了解可以用多样的手法来表现海洋生物。这样不仅了解了海洋中许多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增长了见识,也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用多种方法描绘自己喜爱的海洋生物。]
三、创作表现
(1)运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法。
(2)表现最喜欢的海洋生物。
[ 设计意图在绘画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学生从中了解并初步掌握了各种方法的相关知识,体验到了美术造型的乐趣,享受美术带来的快乐。]
四、评价小结
(1)将学生作业进行全班展示
(2)学生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怎样?还有那些不足的地方?
(3)学生相互评价: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哪里吸引你?
(4)教师简单总评。
[ 设计意图完成作品后对学生的作品采用全班展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总评的方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
五、课堂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海洋生物是那样的神奇而美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欣赏图片)一些化学物品、人们的日常生活垃圾倒入大海、赤潮对大海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保护环境 保护大海 保护海洋生物)课后请同学们利用各种材料,运用其他表现方法创作表现神奇的海洋。
第五篇: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找 规 律”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张影
评析:姚文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P115页“找规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课教学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究图形的排列规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明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装修的可漂亮了,他想请大家一起到他家参观一下,大家愿意去吗?(课件出示客厅全景图)
客厅中的哪些物品是按规律排列的?
学生观察后回答窗帘、沙发套、彩灯等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很漂亮。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并为新课做准备。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我们接着到他家的厨房再看一看,出示墙面和地面图。
这是他家的墙面和地面铺的瓷砖,仔细的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
汇报:
(1).墙面每一行都有四种图形,分别是圆形、菱形、五角星、三角形。只是位置不一样。教师引导观察。
(2).每一列也是四种图形,位置不同。(3).斜着看图形都一样的。(课件适时的闪动)那么他们的排列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出示第一行,它是怎样变成第二行的呢?拿出你们手中的图片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
汇报:到前边演示
把第一个图形(圆形)放到最后,其他的图形都往前动一位,就变成了第二行。课件演示。
那么又是怎样变成第三行第四行的?自己动手摆一摆。第一行壁砖,圆形图案排在最前面第二行壁砖,在第一行排第一的圆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三行壁砖,在第二行排第一的菱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四行壁砖,在第三行排第一的三角形图案排到最后第一行壁砖:第二行壁砖:第三行壁砖:第四行壁砖:汇报。
总结: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排列,就是一种循环排列。做动作表示循环。生活中这种排列组成的图形很美观。
横着看有这样的规律,那么竖着看呢? 引导观察。汇报。
如果我们继续横着竖着这样排列会是怎样的图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小组分工合作,在格子图上把空缺的格子摆满。
展示,这样的墙面多漂亮呀!
2.墙面装饰好了,再看一看他家的地面,出示地面的图片。这样铺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与同桌交流。)
汇报。
3.师小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找到规律。【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闯关游戏,巩固规律。
你们会找这样的规律了吗?老师这里有三道闯关题,想不想来闯关?准备好了吗?
1、第一关:到了明明家,他端出了水果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猜猜下面几个盘子里是什么水果?(出示水果图课件)
仔细观察前二组水果的排列规律,你知道后面的分别是哪一种水果吗?
2、第二关:漂亮的花边。
祝贺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老师送给你们一些漂亮的花。(边摆边说),这是第一组花,这是第二组,我们可以像明明这样从上往下摆,也可以这样横着一组一组地摆,做成漂亮的花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三组花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第四组应该怎样摆呢? 如果再摆一组怎样摆?你有什么发现?
3、第三关:画一画。(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明明家按规律设计了厨房的地砖和墙面房间,你们想不想也设计一幅图案?这是一张正方形纸,请同学用手中的学具,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
一起来欣赏几幅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师生小结,升华规律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你们精彩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这节课我们又找到了新的规律,看!应用规律设计的图案多整齐、多漂亮啊!
【整体设计意图】《找规律》是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发现一组中几行图形的变化规律:每行都是第一个图形移动最后,其他图形都依次向前移一个位置变成下一行;按以上的规律一直排列,会出现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教学中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评析】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多关注数学的本质,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复习已有知识引入课题,促进知识整理沟通,减小新知难度。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学习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以生活情境图导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复习,为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做了心理上的准备。
2、使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还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些图片的变化规律,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突出了重点,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作者单位:兴城市曹庄中心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