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的写字状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的写字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人:刘泽楷班级:469
一、调查背景
在今年的海南省的高考评卷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因字迹潦草被扣了分。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不少人感叹“年轻人字写得越来越差了”。
高考结束后一个月期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4448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52.6%的人支持对字迹潦草的高考试卷扣分。受访者中,“70后”占38.6%,“80后”占24.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是有效的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素养,因此,当代中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尤为重要。但是,学校、教师都致力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字的正确与否,却忽视了字的规范、美观。导致一部分学生写字随随便便,字不成字,行不成行,潦草的让人不认识,怎样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这是我们中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研究过程:
(一)中学生的写字问题:
只拿我们班为例,我班一共62个人,其中不乏写字优秀飘逸者,但大多数同学似乎都对自己写的字不满意,都有意在高考之后去练字。同样经我调查研究我校对自己写字不满意的大有人在,调查中,不到三成人(27.1%)自信字写得“比较好”或“非常好”。大多数人(72.8%)坦言自己的字写得不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范的写字,我们其实还远远没有做到,我也知道大家都想把字写好,但不是清楚应该怎么办。
我也在调查中了解到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和判卷子的时候,看到学生们写的字也替他们发愁,写字不好的同学自然的不到很高的分数,这在高考上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写字写不好语文成绩回收很大影响!
湖北省潜江市文昌高级中学教师周大庆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字经常潦草到无法辨识的程度,这种状况亟待社会重视。为了鼓励学生写好字,在批改试卷时,会对字迹潦草的试卷扣掉一定分数。各地高考阅卷都存在因字迹潦草被扣分的情况,只是一些地方没有暴露出来。毕竟高考改卷时间有限,一些教师不可能慢慢去猜学生到底写的是什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李奇认为,这种情况是当今社会“数字文化”、“快餐文化”的发展使然。如今大多数文字工作已由电脑替代了笔墨。所以年轻人不会也不怕因写不好字或者字迹潦草等问题,影响就业和未来发展。
为什么写不好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调查中,67.1%的人首选“计算机普及”;57.9%的人认为原因是学校不重视;46.6%的人觉得是因为学生自己不用心;40.4%的人将原因归结为“学生没有时间练字”;还有37.4%的人选择“家长忽视”。
60.5%的人认为写好字会让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就
“重视书法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快被时代抛弃了。”武汉市某高校学生李胜(化名)认为,书法教育是汉语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汉语的魅力与精髓,了解文字的美与神。如今年轻人的字越来越差,与整个社会“重外语、轻中文”的风气有关。在他看来,不少人忽略练字,其实就是忽略汉语的体现。现在很多人更重视英语教育,花大量时间学习英文,有崇洋媚外之嫌。
李胜说,“写好字”其实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俗话说“字如其人”,他身边一些字
写得好的同学,已经开始手写求职信和简历了。他们认为,这可以给招聘方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毕业生想脱颖而出,有时拼的就是细节。”
调查中,93.1%的人说写字漂亮的人会给自己留下更好的印象。60.5%的人认为写一手好字,会让自己取得更大的学业或职业成就。93.9%的人希望自己能写一手好字。
周大庆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学校要求学生每天拿出15分钟时间练字。他认为,如果学生每天坚持认真练习,肯定会有成效。
调查显示,88.6%的人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必不可缺的载体之一。91.2%的人支持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书法课程,其中50.9%的人表示“非常支持”。
周大庆还发现,现在很多学生虽然自己的字写得不怎么好,但对老师要求很高。一些学生对字写得难看的老师,往往会有不信任感。
今年6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后字写得好与否将直接与该区老师的考核挂钩,以此来倡导写好字。有网友指出,不仅仅是老师,全社会都应该重新关注书法教育,以此倡导社会重视汉语教育。
调查中,网友也评出了“最应该写好字的人”,依次为:教师(65.5%)、公务员(55.0%)、医生(51.4%)、学生(40.9%)。52.4%的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练一笔好字。
(二)追根溯源:
进入网络时代,现在的孩子都是伴随着电脑成长起来的,小学就开始用电脑打印出作文交作业,传统的书写方式似乎在渐渐“远去”了。上海对该市11所中学300多名中学生的写字观进行了调查,结果有近九成的中学生表示自己写字难看,但有改善自己字迹愿望的只有15%;而表示不太想和根本不想的占7.5%和5%。在不想改善字迹的学生中,超过七成的人认为可以用电脑打字替代手写。究竟电脑打字会有怎样的影响?它是否会最终取代笔墨?现在的学生接触电脑都比较早,中小学校就有要求学生用电脑做功课、交作业(电脑课作业)的。网络的发达,很多学生在课余又大量应用QQ或BBS与人交流,经过这些“锻炼”,他们运用电脑打字的速度并不比手写慢。由于电脑打字还有易于修改的特点,很能符合老师书面整洁的要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乐意用这种方式取代手写。久而久之,他们很少练习写字,老师和家长也不要求。
时下家长只关心孩子会不会用电脑,并不关心他们的字写得如何。由此,曾经非常火爆的各类青少年书法培训班被电脑网络辅导班取而代之。北京市少年宫书法班的赵老师就认为,“字如其人”、“字形是文章的衣冠”这些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随着电脑的普及已逐渐改变。可不少学生、家长、老师都觉得写的字丑点无所谓。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书画家姚少华就指出,书法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特点,它充分展现着书写者的个性特点,甚至代表着个人形象,因此书法的个性是无法取代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翔平教授也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源,它还承载着许多情感因素,所以练字是一种情感教育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向孩子们说清书写的意义;在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应该严格要求。
三、研究结果:
(一)正确持笔方法:
要想写好字,一定要学会正确持笔的方法,这是练一手好字的基础。
正确持笔方法是:食指自然弯曲,第一关节凸出,与拇指、中指一起轻轻捏住笔,位置是距笔尖约3厘米处,这样持笔,手指非常灵活,横竖撇捺都能轻松自如的写出来。注意,食指第一关节一定要鼓起来,这是关键!
基本功练习:
先练捏持力,把食指自然弯曲,与拇指一起用指尖用力捏住一个东西,坚持时间越长越好,注意食指第一关节一定要凸起来,练几次就能正常持笔了。
1、划竖:全手放松,以持笔的三个手指运动笔尖划竖道,划时要以拇指和中指往下拉笔,往心口方向划,而不要用食指往后推笔划竖,竖长约2厘米,一道挨一道尽量划直,划满一页纸或十分钟以上。
2、划横:横要往右上方斜一些,可在划竖的纸上重叠划。
3、划斜圈:笔尖右起向左下方--右上方连续划椭圆圈。此法可练撇。
4、划反斜圈:笔尖左起向右下方--左上方连续划椭圆圈。此法可练捺。
以上横竖撇捺练习可立竿见影,练几次就能步入正规。再安排好每个字的结构,多加练习,就能写出漂亮的字。
练好基本功就有了写好字的基础,还不等于就能写好看,可参考以下几点:
1、全身放松,凝神静气,心无杂念,愉悦心态;
2、自然捏住笔杆,大臂发力,切勿捏死;
3、长笔划屏气运笔,可保笔势;
4、脑海中浮现出你想写的字的最漂亮的形态“印”在纸上,然后再用笔去“描写”;
5、要写好字,身体要好,写字前要先活动好右臂及手指,否则一身病痛,情绪不好,字定无神。
记住以下口诀:多看好字记在心,写时心中字先印,手随心中美字走,意灌笔锋字传神!
(二)重“用笔”,还是重“结构”?
汉字写出来要它合理美观,有两大要素:一是笔画要劲挺好看,二是它们在字中的位置还须恰如其分——这就是常说的“笔法”和“结构”。这两大要素,不但在写出来的字中共存共现,而且还能相互影响生发,给字带来姿态和神采,因而产生“活力” 和“生命”。
如果涉及到教学,就会引出两大要素“哪一个更重要、更核心”的问题,因为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教学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传统书法教学,都把“笔法”奉为至尊。大家想来也如此:一支毛笔要调教得如意听话,可不就得“笔法”当家?还有古人的名言为证:“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所以,教材里讲书法,十之八九都是“用笔”的内容;课堂上练功夫,大部分时间也一定是消磨在“点横撇捺”之中。点有多少种、捺有多少类,更有“中锋”、“侧锋”、“悬针”、“垂露” 数不胜数;就是钢笔字,老师的讲解,也是“行、驻、顿、挫”身体力行、手眼并用。
这个结论对吗?似乎毫无疑问、铁板钉钉。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正确的理念应该是:掌握“结构”,才是写好字的核心。
道理很简单:再优美的笔画,只有附着在合理的“骨架”上才能“锦上添花”。假如结构先已“失常”,就是用了王羲之、颜真卿的笔法,这字也无法组合成漂亮的造型。这也譬如盖房子——假如房架子先就建歪了,那么砖瓦木石无论如何结实也是白搭瞎使劲;反过来,哪怕技术稍粗、砖瓦欠精,但只要梁柱大形端正稳固,这房子就算不尽如意,但栖身暂住倒不了就是公论。所以,重视结构,“先整房架再聚砖瓦”,才是理通言顺、合乎逻辑的事情。更何况,钢笔字、粉笔字,笔画本身并不需要多少提按顿挫,只要它们的位置正确、方向对头,关系亲和,字就有了八分模样——这也证明了“结构”在汉字造型中的先行意义和决定作用。所以,老书法家启功先生针对赵孟頫的“用笔为上”论早就提出新说:
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他认为结构不但重要,而且还应该是规律可循。所以还是建议同学们好好掌握字的结构。
(三)怎样练好一手字?
写字就像弹琴,好的字无论钢笔还是毛笔,都应该给人以一种流动的美感。学生时代多注意使用正确的写字方法,勤写、勤看、勤问,就可以写出一笔好字了。书法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钢笔字的历史很短,但是实用性很强,而且练字要经过摩、临、背三个阶段,就
像练琴一样需要经常动笔。可借鉴以下经验与方法:
首先必须完全忘掉以前的字体,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点划练起。然后再练结构。对钢笔字来说,最重要的是结构问题,结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字的美观。所以要写好钢笔字结体最重要。但现在有一个很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很难把以前的字体忘掉,在临帖过程中常常把旧习惯带入新字体。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首先是选择与自己以前的字体载然不同的正楷字进行摹写。练正楷是为了正形,练上一两个星期或更长的时间,就可以正形。当形正了以后,也应选择与本人原字体截然不同的,并且是自己认为美观的行书字帖进行临摹。如以前的字体拘谨则选择奔放的字帖;如字体散漫则选择严谨的字帖;如字体呆板则选择潇洒的字帖;如字体软滑则选择坚挺的字帖,若字体臃肿则选择清秀的字帖……这样练上二到三个月,就可以学会新的字体。在学习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刚开始几天进步还快,但过一个时期反到觉得越写越差,这是正常现象。这时要沉住气,继续练下去,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走出困境而上轨道。临摹的目的是将以前的字忘掉,将字帖上的字记住,加以应用。在这以后,就要安排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章法布白。对一般只想把字写得好看些,而不想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来说,能做到以上所说的就足够了。
(四)怎样改善中学生的写字状况,扭转局面:
1、提高学生对书写规范、美观汉字的认识
中学生写字潦草就因为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认识到书写的重要性很重要,比如:教师在作业评改时对书写工整、正确的用“优”字鼓励,否则,用“差”字警示,循循善诱,多加引导,提高他们对书写的认识。
学生的发展、进步主要取决于内在因素,心理学原理指出:“兴趣来源于需要”,教师要适当表扬、鼓励,让书写规范、美观的汉字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提高他们对书写的兴趣,使其发自内心的去练习,书写水平就会提高的,他们对书写的认识也会不断提高的。
2、提高教师自身书写水平,以身作则
强人先强己,教师自身书写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书写水平的高低。教师从写字的正确姿势,方法,汉字的基本笔划、笔顺、间架结构等内容练起,临摹字帖,提高自身书写水平。同时要注意处处给学生以指导、以示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最善于模仿的,比如: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性的对学生提出书写要求,在板书时,自己要做到书写规范、美观,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要想写好字练习不可缺少,教师只有不厌其烦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才能掌握,临摹是很好的方法,如:学生人手一册字帖,安排每天或每周写一些,适当指导,书写字帖,坚持不懈,营造良好书写小环境,学生的书写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明显提高的。
3、学校要为学生写好汉字创设良好环境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要为学生写好汉字创设良好大环境,比如:开设写字课,课外书法小组,用“写规范字,用规范字”等标语向学生进行宣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要利用,比如:书法展示,作业展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浓厚的氛围,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对书写的兴趣。
素质教育应是全面的、发展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现在写不好字,将来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学校也应积极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条件,把写字教学长期深入的开展下去,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抓紧抓好。学校最好将写字教学纳入教师考核和教学水平的评定中,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养成,基本写字技能如何应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的一方面。
4、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艺术将汉字的表情达意功能和造型艺术完美的融合为一体,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晋朝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当代书法家庞中华等,民间书法家也比比皆是,都是我们临摹书写的榜样,学校要引导学生多向民间书法家请教,多和他们交流、探讨,拜师学艺。为自己寻求社会锻炼书写能力的机会,学校推荐书写优秀的同学,为友好单位做广告设计,做宣传标语等,使他们真正参与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来,锻炼自己,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又能使学生练就书写的一技之长,一举两得,我们的学校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就是我本次的社会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关注和观看。
——调查人:刘泽楷
第二篇: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调查人员: ###
所属班级: ###
为期时间: ###
####学院
调查详情
调查课题选定: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但是作为没有多少自制力却拥有不小经济来源的中学生们是怎么分配他们的支出的呢?这些消费是否合理?……
调查关键词:中学生消费状况; 中学生消费合理性;中学生经济来源……
设计调查计划: 1.制定调查大纲 2.设计调查问卷 3.回收分析问卷 4.总结调查结果
/ 13
调查大纲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可支配收入逐渐提升,消费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中学生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些现象的出现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因素,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现象,将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事例一:某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在他生日的这天,举行了一个生日聚会,他和十多位同学在一家饭店消费了近千元。
事例二:某高中一名高一学生,长期沉溺于网吧,并染上了吸烟等恶习,荒废学业且身体状况极度恶化,学校勒令其退学。
这就是现在中学生消费状况的几个缩影,更严重的问题正在腐蚀着我国大部分中学生的身心。每天放学时,各个中学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围满了各年级的学生,店主摊贩对学生兜里的几个钱可是动足了脑筋。消费品市场上针对学生一族而设计的各种高档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也日益始丰富多彩起来。这对没有正确消费观念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同学间的相互攀比,为了超前消费而不惜欺骗父母,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何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现阶段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还存在那些问题?成为了这次调查实践活动需首要解决的问题。
/ 13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旨在了解中学生的经济来源;每月可支配的消费金额;中学生消费方向及配额。
在调查问卷的投放和回收工作中,我们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投放:网络、亲友、学校。做到覆盖面广,数据全面有效。针对地域性和性别的差距,我们在问卷投放和回收的过程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保证了问卷所收集信息的全面性。并对的回收问卷进行了筛选,对不实际的信息做了不统计的处理,以免影响报告的整体有效性。
通过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学生消费现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使中学生走出不当消费和超前消费的误区
附:调查问卷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我们在展开一项关于中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请如实填写这张问卷。谢谢!
(题目可多选,如没有符合选项,烦请写出,如若有任何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请于问卷后写明)
1、你认为一周需要多少零用钱?()A、10元以内
B、10-20元
C、20-30元
D、30-50元
E、50元以上
2、你是怎么得到零用钱的?()A、打工等自己赚取
B、学习好,父母作为奖励
C、父母不定时或固定给
D、过年亲戚、长辈给自己的压岁钱
3、你的零用钱主要用来干什么?()A、买学习用品,如书籍或杂志
B、买零食
C、用来上网,出去逛街等
D、买小饰品
E、其他(你可以写出来)
4、每个月的零用钱用多少?()A、通通用完
B、用完不够,还向父母拿
C、有计划的存一部分
D、很少用
5、你对父母给自己的零用钱数目满意吗?()
/ 13
A、很多
B、太少了
C、过得去,刚刚够用
6、父母会干涉你如何用零用钱吗?()A、会限制我如何用
B、不会,随自己花
C、他们认为用得有意义就行
D、他们会建议我怎么用
7、剩余的零用钱怎么处理?()A、存起来
B、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C、用来做有意义的事,如捐款
8、你花零用钱是一种什么消费心理?()A、大手大脚,反正父母会给
B、用之有度,因为父母不会多给
C、偶尔会奢侈一下,平时都很合理用
D、很节俭,觉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
9、你对零用钱的使用是否有长远计划? 多久?()A、1个星期
B、1个月
C、数月
D、更长
E,没想过
10、若出现特殊情况,你将有一个月得不到零用钱,对你来说:()A、没什么大碍
B、这个月对你将很难过
C、使用以前剩下的零用钱
11、你觉得你用零用钱合理吗?()
A、合理
B、不合理
C、不知道
12、你有储蓄零用钱的习惯吗?()
A、有
B、没有
13、你使用零用钱后会记帐(记录)吗?()
A、会
B、不会
14、您对钱的态度?()A、身外之物,看得很淡 B、虽不感冒,但必不可少
C、多多益善,爱财之人
15、遇见了非常喜欢的商品,虽知没什么用途,价格又高,你会买吗?()A、咬咬牙买下
B、较理智,不买
C、积攒一段时间后再买
D、要求父母买
16、您每周有盈余吗?()
A、没有 B、有,但不多
C、有,很多
17、你购物时还价吗?()
A、还价
B、不知或不会还价
C、从不还价
18、你购物时看中什么?()A、追赶时尚
B、重品牌
C、商品质量
D、既重外表也重质量
19、购物的目的:()
/ 13
A、根据自己需要
B、逛街时看中
C、追求时尚
D、由朋友推荐 20、购物倾向()
A、自我决定
B、听从他人意见
C、随大流
21、购物方式()
A、一个人去
B、同学相伴而行
C、由家长陪同
22、在花钱时,您首先想到的是:()A、钱来之不易
B、钱该花就花
C、不花白不花
D、几乎什么都不想
23、您个人认为,在衣食住行方面,您的主要标准是:()
A、以经济实惠为主
B、尽量追求高标准
C、兼顾实惠和高标准
D、不清楚
24、您认为,您存在攀比消费和超前消费的情况吗?()A、存在,时有发生 B、存在,少之又少 C、自认为没有 D、根本没想过
回收分析问卷
根据问卷回收情况进行有比例的信息统计,得出下列信息分析直方图及比例图:
中学生经济来源信息
作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中学生,他们的钱是从哪来的? 据调查分析,中学生的经济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69.1%;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19.7%;其他亲戚给的占7.0%;以及自己打工而来的(以高中生为主)占4.2%。
/ 13
中学生经济来源比例图父母, 69.1%祖父母,19.7%父母祖父母亲友打工亲友, 7%打工, 4.2%
中学生经济来源比例图
由此可见中学生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大多是父母长辈给予,大部分从父母那里获得,少部分长辈亲友给予,仅有极少数的人经济来源自己的劳动来获取。
中学生月支配金额信息 中学生到底每月会花去多少钱?
据调查分析,中学生每人每月的可支配金额数目比例如下: 500元以上:16%
400-500元:36% 300-400元:28%
200-300元:13% 100-200元以下:5%
100元以内:2%
/ 13
中学生月支配金额信息图4035302520***6所占学生百分比%1325100-100-200200-300300-400400-500(元)500+所占学生百分比
中学生月支配金额信息图
由此可见大部分中学生的月支配金额集中于400元左右,而且月支配收入低于200元的学生很少,月支配金额超过500元的学生有近六分之一,这说明中学生月支配金额普遍较高,而且拥有支配金额的数字呈上升态势,即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将会拥有更多的月支配金额。
中学生主要消费方向
中学生每月如此巨大的花费,他们究竟用来干什么呢? 据调查分析,中学主要的消费方向在如下几点: 书刊报纸 14%;储蓄保险14%;零食杂物28%;
游戏上网 17%;休闲运动5%; 娱乐场所10%;其它12%。
/ 13
中学生消费方向信息图3025消费方向百分比%2820***105其他120书刊报纸储蓄保险零食杂物游戏上网休闲运动娱乐场所消费方向百分比
中学生消费方向信息图
由此可见,中学生消费的途径越来越多。而且对学习方面的消费比例远低于其他方面消费比例,将中学生的消费方向分为三方面:
有价值的方向
(书刊报纸 14%;储蓄保险14%。)计28%。
非必需的方向
(零食杂物28%;游戏上网17%;休闲运动5%;娱乐场所10%。)计60%。
其他方向
(其它12%。)计12%。
/ 13
不难看出中学生的大多消费是没有价值且不是必需的,而且有些消费并不易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娱乐游戏活动居多,少有锻炼学习的机会,造成青少年身体状况不佳,消费大手大脚,对高档消费品病态的追求。
总结调查结果
通过本次的调查和结合社会现状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对中学生消费观念产生影响的方面。总结如下: 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中学生课余生活丰富了许多,市场经济已经使得消费领域空前全面。无直接经济来源的但是有着父母经济支持的学生成了许多商家的目标群体。在不少学校的附近,以学生为消费主体的经济产业迅速发展:杂货店、文具店、书店、网吧、小吃摊、礼品店等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市区一些商业街上也开出青少年用品专卖店,无疑都是瞄准青少年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不少知名运动品牌也把这一群体作为重点消费对象。
还有不少游戏厂商发行了大量充斥着暴力、血腥、恐怖的游戏,都是以中学生来做为消费主体来运营的,青少年报以猎奇的心态去尝试这些游戏时,很容易沉迷其中,挥金如土,荒废学业。
家庭的原因
/ 13
个别家境不错的家长认为自己以前吃的苦够多了,不忍心也不愿意让孩子再受苦,何况现在的生活水平今非昔比,是大力提倡消费的年代。因此让子女多用点钱用不着大惊小怪。再就是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我国大多家庭是“4+2+1”的家庭结构(4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加两位父母加一个孩子)使每个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长辈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再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用尽有。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学前总会在他们兜里放上几元钱,给孩子买些零食和学习用品。在孩子出门玩耍时也会给孩子准备一些花费,这些零花钱也是家长对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极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
现在大部分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只好定时给生活费,让他们自理。
正因为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原因,使部分中学生对金钱极为看重,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出现:欺骗家长。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抢劫、勒索、盗窃……
一个人的很多习惯都养成于青少年时期,从一个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就可以看出他的成长发展:一个人从小克勤克俭,长大后花钱自不会大手大脚:小时候“要风得风,要雨有雨”,让他感到钱来的很容易,长大后一不留神,就会犯下难以弥补的错误。
/ 13
得出调查结论
为了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我们建议从以下的四个方面做起:
一、政府和社会:
1、有关部门查处一些学校附近的无牌无证或非法经营的小吃摊档、网吧等,净化学校周围的环境。
2、社会各界多关爱中学生,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等,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打击和严惩针对青少年的犯罪,使其不受伤害。
4、限制游戏商和出版商出版或发行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产品。
5、叫停一些针对青少年投入的广告,青少年没有完整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广告可能产生错误的消费导向。
二、学校和老师:
1、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加强中学生的荣辱观的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对错。
3、引导学生正确消费,不搞攀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开展多方面的兴趣活动,活跃中学生课余生活。
三、家长和长辈:
1、树立正确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2、告诉孩子金钱是什么?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控制孩子的零用钱的数目。
/ 13
4、在生活中更多的关爱孩子,而不是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关爱的缺失。
四、自己:
1、根据实际,计划开支。不要频繁地向父母要钱,需要自己掌握,控制使用。譬如说,一个月中需要支出的项目按轻重缓急程度划分来分配金额,尽可能减少开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坚持记账,节约开支。记账,就是学习对自身消费行为的管理和反省。这样可直观地了解自己支出的变化和使用情况,逐步避免消费行为中的盲目的消费。可实时检查自己哪些支出是合理的,哪些支出是可以节省的。这不仅有利于节约,更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3、尽可能把支出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充分发挥每一分钱的合理使用价值。那种动辄购零食、同学之间轮流请客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在购买一件物品时也要细细考量,我是不是真的需要。
结语:
通过本次对中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我们应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并且在中学生可支配金额溢出时,学校、家庭、社会可以通过一些公益活来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独立自主的品质。让他们少一些物质追求,多一些社会责任感,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健康的成长。
/ 13
第三篇: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走向全面小康,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已发生着转型。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通讯发达、科技先进、经济繁荣时代的——高中生的消费已成为商家争夺的生产经营新动力。琳琅满目的饰品、漂亮的服装、款式新颖的文具,所有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刺激着我们的消费欲望。面对现代市场的诱惑,我们学生的消费出现超常,触发我们学习小组的极大关注与思考,为更深入的调查、分析同学们的消费现状,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我们做了“高中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这样一个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从中学生的消费额、消费准则、消费对象等方面,了解目前高中生的普遍的消费状况,进而透视高中生的消费现状。
(2)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
(3)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二、研究过程:
1、立题、制定计划方案。
2、搜寻资料和理论学习并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3、问卷调查、访问学生。
4、结题。汇总资料、分析数据、讨论、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
在开放题中,如其中问及如果你有一大笔钱会如何使用。多数同学认为要享受人生,完成目前不能完成的事,并把剩余的存入银行,极少数同学会去帮助他人。这表明对金钱的支配已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观念,知道该这样去花,但同时也说明帮助别人的意识较单淡薄,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独生子女的通病。
问及对于捐款的看法:极大多数同学赞同,表示愿意尽力而为献一份心意,极少数同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提出对政府的质疑,希望不会让政府贪污或录用。这说明目前社会上的贪污受贿的风气已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对社会,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
三、通过调查与分析认为,高中生目前的消费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上依赖父母长辈,很少考虑价格因素,想买就买。
2、对时尚、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一方面,关注时尚,追求流行。另一方面,又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喜欢标新立异,较少受别人左右,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好,反感于千篇一律,装扮出富有“个性”的自我,这就容易造成盲目消费,浪费金钱。
3、消费的目的不再仅仅为了吃饱穿暖,而是为了吃好穿好,享受生活,而这种享受是以金钱为代价的。
4、在金钱的支配和消费两方面自主性较大。
同时,也有些误区:
1、追求名牌。较注重外表,希望穿名牌,吃名牌,用名牌,否则认为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论家庭条件如何,也要打肿脸充胖子,逼迫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希望在服饰着装得以自身价格的升华,反映出虚荣与肤浅,这是很浮躁和浅显的举动,容易造成盲目消费和攀比。
2、追求时尚。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发生在中学生身上,并不奇怪,中学生整天生活在集体之中,自然会受集体中其他人的影响,但是在这种从众心理的支配下,消费常常会出现浪费。
3、过早受到社会风气影响,人情消费向成年人看齐,同学之间送礼成风。“礼上往来”,用贵重礼物为自己支撑面子。
4、不顾家庭经济状况,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消费,同学之间攀比成风;消费不够合理等。
四、对高中生正确消费的合理建议
高中生是纯粹的消费者,每天都有消费行为,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又自己来决定的,那么高中生怎样消费才合理呢?
为了培养正常合理的消费能力,自觉地规范和调控消费行为,我们课题小组认为:
1、学校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理财引导和勤俭节约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科学、文明消费。
2、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对不合理要求,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金钱上加强“宏观调控”,促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我们高中生要树立适度的消费观。既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力,又要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
4、防止盲目消费,反对一味追时髦,赶潮流。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思考消费的实效,避免盲目。
5、要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抑制不良消费。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订购有益书刊,学电脑,经常参加锻炼,进行健康的娱乐活动。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
总结:过去人们说“清贫之志不敢忘”,今天我们要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在修身、立志、促学、健体上下功夫,做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当代高中新青年。
第四篇: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一、概要
为全面、真实了解中学生朋友的思想状况,给予广大中学生提供更为宽松、人文的教育环境,且更好地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相关借鉴作用,特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本人于2016年7月至8月,对××的初中生、高中生的思想状况状况进行了调查。
据统计,被调查者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其中团员占96%,群众占4%。本次调查虽然在有些环节上做得不够完善,但本着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的使调查情况能真实地反映出我市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思想状况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成因
4、加强和改进大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涵盖理想信念状况、文明道德状况、学习生活状况、情感交往状况、对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建议五个方面。逐个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问卷有效率达到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通过调查研究,对我市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整体情况是好的,其主流是健康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情况也是正常的,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多方面:
1、大多数中学生基本人生价值观是健康的。大多数的学生都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都希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事业有成的人,否定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在回答“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时,28%的人选择“对社会的贡献”,32%的人选择“人格高尚”,16%的人选择“事业是否轰烈”,8%的人选“金钱的多少”。
其次,个人幸福观基本正确。52%的学生认为家庭美满的人生是最幸福的,44%的人认为事业成功的人生是最幸福的。反映出学生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和判断是比较趋于现实化。
2、当代中学生都有一定的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基本正确,传统道德影响仍然有着较大的优势,向先进个人学习的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较强。如洪战辉的精神给了学生们很大的激励,大家都对社会多些关爱,对困难多些顽强,对事业多些执着,那社会就会很美好。在回答“对携妹求学的洪战辉的事迹看法”时,76%的人选择“高尚的行为,值得提倡,值得学习”。
3、大多数中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反对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诚信是最宝贵的美德,是取信于人的根本,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回答“应该怎样讲诚信”时,68%的人选择“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究诚信”。对社会的诚信评价也是比较高的,这有利社会诚信的进步,60%的人认为现在大多数人还是讲诚信的。
4、维权意识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维权能力不断增强,从被动维权变成主动维权。在回答“如果遭遇别人对你的不诚信”时,88%的人选择“据理力争,保护自己正当权益”,12%选择“自认倒霉,下回注意”。
5、当别人遭遇不幸时,多数学生能积极倡导和践行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关心体贴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时候,能主动热情地给予帮助和照顾。有60%的人表示见到别人遭遇不幸时会感到同情并予以帮助。在回答“如果你的一个同学家境贫寒,你会怎么做”时,84%的人选择“主动帮助他”。当面对自己家境贫寒时也能坦诚面对,表明同学们普遍认为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的不足。在回答“如果你的家境贫寒,你会怎么做”时,96%的人选择坦诚承认,只有4%的人选择“不对任何人讲”。
6、大多数学生主张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当发生矛盾事会主动道歉,懂得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懂得关心别人、将心比心的人际交往常识;促进同学团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在回答“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会怎么做”时,60%的人选择“主动道歉,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28%的人选择“等待对方主动道歉,重归于好”。
7、大多数学生的人际交往没有障碍,能够和谐处人,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它有利于人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人克服困难、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讲人际关系是到社会走的第一步。88%的人表示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12%的人表示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人际关系一般。
8、绝大多数学生打击后能尽快调整心态,恢复正常,可见心理承受素质较强。在回答“用多长时间从打击中恢复”时,84%的人选择“少于一个月”,16%的人选择“一个月到六个月”。
9、是非观念有所增强,是非标准较清晰,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对命运的看法上,60%的人认为命运是靠自己掌握的。
(二)通过调查,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中学生对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着较多的困惑和疑虑,从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偏颇。对当前社会文明修养现状的满意程度较低,60%的人觉得一般。60%的人认为中国20来年的改革开放后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人们的精神家园空虚,人们的责任心下降。在回答“竞争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时,52%的人表示基本同意。这些反映出中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评价已经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这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2、对学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很低,满意率仅占12%,52%的人对目前学校开设的政治课表示毫无具体实践性和实际意义,应当停止。
3、自我中心意识比较突出,行为动机较趋于实际。比如看到有人不讲公德时,40%的人表示如果关系自己利益就指出。在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上的表现差强人意。在回答“如何看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36%的学生选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64%的学生选择“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的同时满足集体、国家利益”。当然,这里不可回避的是当代中学生的利益判断有着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
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联系不够紧密。主要反映在:理性认识基本明确,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厉害关系为准则。比如在道德倾向较明显的特定问题“(发现同学违反校规怎么做)”时,92%的人选择“泰然处之”,4%的人选择“上前阻止”,4%的人选择“主动报告”。
5、入团动机不大端正,个人的意图较明显,对团的工作不够热情,缺乏入团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国家意识,在回答“入团动机是什么”时,8%的人选择“信仰共产主义,个人人生追求”,24%的人选择“愿意更好地为同学服务”,31%的人选择“把它当成是一种荣誉的标志”,37%的人选“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本”。
6、较少主动关注科学发展新动态,科学意识不为突出。20%的人选择“关注”,80%的人选择“偶尔了解一下,不会主动查询相关信息”。
7、在与父母沟通方面,68%的人表示偶尔沟通,20%的人表示经常沟通,12%的人表示不沟通。当有烦恼和痛苦想与人倾诉时会找谁,92%的人表示会找好朋友、老乡或同学,8%的人表示谁也不找。可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良好的沟通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密无间的相处、言传与身教并重的教育方式及激情洋溢的生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们还是愿意和同龄人交流沟通,这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的不足。
三、成因分析
面对调查结果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和当前中学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
(一)学校德育方式的问题
社会的不断变革,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途径,同时也需要学校德育工作不断革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虽然中学在全面践行德育新理念,不断探索新方法,但是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脱节的现状依然未改变。这种现状不仅影响教育和谐,甚至于会成为激发社会矛盾的因素。
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两方面:
1、德育大环境不好。大环境主要是社会,社会因素中固然有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但相比较而言,消极因素的诱惑力似乎要比积极因素大得多。普遍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学校应该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具有时代性,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2、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主要是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状况所面对的就业等问题。学校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使得教育内容的片面化。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中学生的最大压力是学习压力(68%)。
(二)学校、社会、家庭的相互配合问题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江泽民总书记两次提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一起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三者相互推让责任的现象普遍,不能要求三者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对下一代的责任心是相同的。然而教师表达的是学校的要求,家长传授的是自己的经验,社会给与的又是另一种信息,结果让学生迷茫,品德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德育理论研究
要加强德育理论研究,更新德育观念,注重构建体现时代精神,适合学校的现代德育理论。学校德育工作要做好,关键一环是要有科学的德育理论作指导。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要使三者保持经常的信息传输,互通情报,各负其责,共担重任。有必要重新甚是传统教育中的这种关系及其功能、形式。
(三)师德建设上下功夫
在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树立健康向上的品德最好是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各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成败,因而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抛去过去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进一步端正办学知道思想,教书育人,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为人师表,树立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从教育者做起。
(四)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的德育活动
首先,要对开展的德育活动进行广泛选创,提高认识。其次,创新其活动的形式,树立典型。最后,要总结经验,及时推广。把传统的德育学科课程转变成德育活动课程,要具有实践性,学生主体性,经验的活动性。
(五)建立科学、完备的校园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面对竞争激烈的色还会,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是当代大中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比中学生存在着更多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如大一新生对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茫然不适应,高年级对就业压力的困惑,各阶段都存在的对人际交往的胆怯,对爱情的不知所措,对未来的忧虑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大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令人痛心的损失。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1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3月份开始,对我市钦北区中学生的情绪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情绪心里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情绪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情绪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情绪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发出700份问卷,收回700份。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三、调查目的
情绪稳定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调控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有助于青少年以平稳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挑战。当今社会压力大,社会环境复杂,家庭不稳定,学习负担重,中学生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情绪容易激动不够稳定。
本调查报告针对农村初中生情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了解情绪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律,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情绪变化,为关注学生情绪问题的教育者提供一些研究的依据。
四、调查对象
我市北区部分学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
五、调查组成员
组长:赵琼辉(全面具体负责)
组员:邱峪霄
容丽萍
六、结果与分析:
1.情绪稳定的有160人,占22.9%。分析表明,这部分中学生性格成熟,能面对现实;通常能以沉着的态度应付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行动充满魅力,有勇气,用维护脱节的精神。
2.情绪基本稳定的有300人,占42.8%。这部分学生情绪变有变化,但变化不大,能沉着应付现实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然而在大事面前,有时会急躁不安,不免受环境影响。
3.情绪激动的有240人,占36.3%。这部分学生情绪容易激动,容易产生烦恼;不容易应付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阻挠和挫折;容易受环境支配而心神动摇;不能面对现实,常常急躁不安,身心疲乏,甚至失眠等。
七、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1.家庭环境
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暴力,父母性格不良,家庭经济困难等,影响学生的情绪。
2.学习压力
造成学习压力的因素有考试、成绩排名、学习方法等。
3.人际关系
(1)紧张的亲子关系。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不愿意倾听孩子的诉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
(2)不良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摩擦、妒忌、歧视、误解、猜疑等。
(3)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的批评、不公对待、评价不当或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等,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
八、结论
喜、怒、哀、乐构成了我们的七彩人生,在生活中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世界同样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我们的情绪无论具有怎样的特点,始终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既可以起到增强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减弱的作用,关键在如何调节和利用。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2
作为中学生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于“竞争激烈”这种词。当前,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为此,我在网上搜寻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并且调查了当地的一些中学生。
结果分析
调查表明,大多数人对学习上的问题认识较为清晰,认为自己学习时注意力还是比较集中。多数同学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较自信。但40%以上的同学存在对考试焦虑不安,未能做到主动学习。
大多认为自己会主动关心他人、能敢于承认错误、自理能力较强的同学在社会中也往往较为有自信。少数则是不会主动的关心他人,而是一昧的要求他人对自己好。
而且家庭因素已慢慢成为造成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原因,我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家庭不好,所以开始厌学,或者变得消极。
分析讨论
目前我国高中生的年龄大部分在十六岁至十九岁之间,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特别是一些家庭中孩子俨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宰,心理脆弱,经受不住风雨和磨练。根据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23-40%。我国独生子女存在的弊端是依赖性。对父母、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一个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父母由于过分担忧,隔断了孩子同周围环境的接触。孩子们自我探索活动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同时,由于父母的过分疼爱,对孩子大包大揽,从而使独生子女在父母的一系列的替代活动中,最终丧失了自我,养成很大的依赖性。
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宠爱,使他们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关心、爱护,而不知道去关心、爱护他人;没有兄弟姐妹相互谦让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不能感到关心、迁就他人也是一种责任。其次,父母怕自己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吃亏,有意无意地教了一些自私的观念和方法。此外,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如走后门,拉关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等,也强化了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识,形成了自私心理,功利心较强。独生子女的利已性一旦形成,往往很难纠正,自己得不到幸福,也害了周围人。
家庭原因: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习惯、性格、以及处世方式以及对人的态度都与家庭有关,因为你很小的`时候还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断的模仿你家里人的行为习惯,看到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你慢慢地就学会了。资料表明童少年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多以感官受外部刺激而出现的反应为主,在行动上模仿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品德高尚,行为文明,性格良好,子女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天长日久就会成为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形成一系列优良的性格。所以如果父母若有不良的性格,如脾气暴躁,冷漠厌世,虚荣浮夸等也很容易“传染”给孩子。
而且家庭气氛对其性格、心理的影响很大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所以在我们遇到让我们不喜欢的人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表面现象,认为他怎么怎么样,很讨人厌,哪个人不想自己是很个阳光,朋友很多的人,可是从小的“熏陶”不得已让自己变得这个样子。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对其子女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是父母总是忽略了这一方面。
很多小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的时候,有很多的父母不顾孩子的自尊心,毫无情面地训斥、指责、辱骂甚至动手打,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孩子的逆反、抗拒心理及行为。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既然生在了这种社会,这样的家庭,不能想象去改变它,只能换个心态换个方式去对待,不要去想这一方面的问题,让自己过的快乐一点,因为生活是自己的。因为最后陪伴的只是自己,所以只有自己变得强大了,才能掌控好自己的命运。
所以我认为,最终能否成功和幸福仍是靠自己,这是无可逃避的事实。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3
一、问题提出
学习心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群体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类型、认知理论、信息加工、学习迁移等。笔者于20xx年3月——6月对黄骅市吕桥镇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调研内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造成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调研方法: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吕桥中学进行,共发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份。
二、调研结果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6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5%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21%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4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29%的学生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
3.学习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帮助不大,更希望学习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的科目。调查中还发现41%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2%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30%的学生还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三、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大多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四、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几点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4
内容摘要:我们于20xx年8月~12月,对桃花江镇的两所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习态度、教育价值观、心理特点??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对于那些消极的心理我们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吗?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具体目标
①调查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②调查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③研究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2、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和交流探讨的方式进行调查,其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等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桃花江镇中学的在校学生之间进行,共发调查问卷100份,回收调查问卷96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87份,无效调查问卷9份,调查问卷回收率93%,调查问卷有效率87%,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78%的中学生认为读高中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20%的中学生认为读高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有2%的中学生还不知道。 这说明当代中学生绝大部分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
1.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83%的中学生都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学习,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这表明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应做什么和该怎么做,都有较强的自控能力。14%的中学生其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而且经常不能够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经常东抄西抄,虽然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但自控能力有待加强,时刻需要有老师的监督。3%的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整天无所事事,从来没有独立完成过老师布置的任务,即使有老师的督促也没有用处,这是比较危险而严重的教育问题。13%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而87%的中学生则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家庭压力和社会影响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当代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主要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据统计,84%的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11%的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5%的中学生不想学习。这与他们来自压力的“读高中考上大学”意识浓烈是相一致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不想学习的中学生数其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1%的中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
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所讨厌的课程中,英语作为高中的核心课程之一,竟然有6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这与我国现实社会中一些现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是一个在
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话题,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经过对调查问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
2.1教育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务实性、功利性的趋势
大部分当代中学生早已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从而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学生自然而然要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家庭经济好且学习成绩一般的中学生也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家庭经济很好且学习成绩很差或家庭经济很困难但学习成绩很优秀的中学生也纷纷想方设法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务实性和功利性是当代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当代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2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趋势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
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四、讨论(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1、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1.2、家庭、社会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中学生学习需要是起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要求的反映。家庭和社会作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环境,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的家庭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过得去”就可以;有的家庭急功近利,更多的考虑什么专业挣钱多、好找工作就 让子女学什么专业,而不考虑他们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这些因素都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成为中学生中途退学的隐性原因。其次,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也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如目前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实行缴费上学,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在某些县市,尤其是农村部分大中专毕业生要等一年才能分配工作,还要有关系。有权有势的
进了机关等好单位,没有关系的孩子只能在家待业或到外地打工。这种现实使许多人有了“读书有什么用?钱要花很多,毕业后又没工作。”“的观念。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再抬头,这将直接导致中学生学习需要的降低。另外,有些人把学习、读书看成是一种“工具”,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而学习本身并没有成为一个目的。因此当学习没有达到某种目的时,其积极性便荡然无存了。
1.3学习兴趣低下
(1)外因:①学校教育方法欠当,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各科作业量过
大等;升学压力过大;师生关系紧张。②家庭因素:由于家长期望值过高而导致严格要求;家庭人际关系冷漠;沉溺于优裕的物质享受;沾染上家长的不良习气,如赌博。
(2)内因:价值取向逆转,学习目的模糊,对学习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学习成
绩不佳,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等。
2、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对策
2.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2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首先应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生动而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形式,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如适时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勤奋学习、努力成材的故事,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和重要性,从而树立远大志向,并脚踏实地地学好各门功课。其次要强调学习的内在意义,即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之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负担。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5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xx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
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
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
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
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 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 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 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 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 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 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xx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中学生。 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 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 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 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 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 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 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 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 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 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
具体比较可见表3 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 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 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 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 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 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 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 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 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 MSDMSDMSDMSDMSD 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 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 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 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 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 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 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 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 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 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 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
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 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汉族(n=611)畲族(n=53)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 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 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 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 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 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 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 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 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
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1、xx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xx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
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
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 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xx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
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
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
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
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 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
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
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 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
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6
我们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
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
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7
调查步骤:
1、向全体初二学生发放《当代中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表》;
2、根据调查的情况仔细分析,找出造成当代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3、通过和一些典型的学生的交流,帮助他们分析心理压力的症因所在,进行疏通,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压力过大的困惑。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8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压力,6%的学生不确定。事实上,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学生多用好烦、太沉重、好辛苦、非常郁闷等字眼来形容心理压力,这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了。
2、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
首先,学习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考试;成绩排名;学习方法。
(1)当谈到考试时,67%的学生的反应是:紧张、害怕、厌烦、讨厌、想逃避等消极情绪,1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平常心。考试时适当的紧张是有益和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于紧张或害怕等情绪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的水平,树立自信心。
(2)考试结束后,70%的学生认为最关心的是成绩,65%的学生认为最不想知道的是成绩排名。成绩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学生对于成绩的关心和获得高分的愿望自然十分强烈,却畏惧成绩排名。成绩排名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固然是激励与肯定,同时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否则,被师长视为不正常;而成绩排名于基础差的学生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击败,受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家长责备,背上沉重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可见,成绩排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沉重的心理压力。
(3)是否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感到苦恼、无助,带来心理压力。
其次,人际关系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紧张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过高与孩子的实际差距太大;父母平时对孩子过问很少,一旦出问题却沉不住气,采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方法对待;父母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而以家长权威压服孩子;父母爱将孩子与他人比较……41%的学生认为这些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继而带来心理压力,59%的学生则认为与父母的关系是和谐的。
(2)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也会给中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30%的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为此深感烦恼。
(3)相对而言,82%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为和谐,而老师的批评、老师不公平对待、评价不当或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则容易在师生关系上造成学生心理压力。
再次,环境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
5、我们应该利用学生这股热情引导他们成为未来时代的先驱!然而,加强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对网络暴力和色情网络等不良影响的抵制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则显刻不容缓。网络是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媒体。开办心理网站,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网上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疏导,帮助他们排遣心理压力,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诚然,必要的压力是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为全面发展而付出心血和汗水正是中学生成长过程所必须承担的压力。但是,当前中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而许多是不应该背负的, ”减负"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减轻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全体教师、学校、社会联起手来,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长期的研究,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8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10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一所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庵上中学进行,共发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我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作了如下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97%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3%的学生选择就业,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四、对调查结果的体会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中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农村中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数侧重于学业成绩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多,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户外、学校紧张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不断提高,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不透彻,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9
在诸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强迫高居榜首。张聪沛分析:强迫的根源是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追求完美。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家长总会抢先安排好本应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安排无疑是完美的。如此,家长不在身边时,孩子就会显现出缺少主见、优柔寡断。
青少年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人际关系非常敏感。
张聪沛最近接手了对一名高一学生的心理治疗。由于老师在课堂上当众读了这名学生的作文,使得他被同学嘲笑。当天回到家,他就显得很郁闷,之后开始又哭又闹。张聪沛诊断他得了癔症,经过治疗,病情逐渐减轻。最后,他终于决定回校上课,可只上了一节就回家了,因为他感觉班里所有学生都在看自己。现在,这名学生已经一个月没有上课了。
张聪沛认为,这些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训练缓解的,最好的训练方法之一,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户外集体活动。
该课题组曾组织一次集体登山活动,登山队员是高一和高二的学生,队员被分为3个组,每组5人,每人发10元活动费用。登山前,队员要花掉10元购买登山必备物品。进山之后,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之差显露无遗。其中一组登山队员把钱全部用在买牛肉粒、爆米花等零食上,甚至都不知道买水。结果,登山不到一半,这组队员就口渴难耐,都放弃了。
张聪沛认为,父母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瓶颈。父母经常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甚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实,父母是青少年最稳定的人际关系,也是青少年内心最渴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对象。和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感觉到自己被父母所了解和理解,这会使青少年感到松弛和自信。反之,青少年易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其心理及人格问题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10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4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镇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 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紧张而又快乐的实习生活结束了,这次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教的情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村镇高中,学校规模较小,,全校共22个班。该校在兴宁地区高考成绩排行第四,但近年来生源减少,主要原因是就读技校的学生增多,附近的济平中学增设了高中。由于经济的影响,梅州地区对教育的投资有限,学校的经济状况较差,设备落后,教室没有电脑、幻灯机等的现代教育设备。近几年,该校学生的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班里学生水平参差,两极分化严重。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是语文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 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现在的中学的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该地区也较难普遍使用,因此,老师们仍然保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
老师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 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考试时有一道大题是文言文,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能够很准确地把握。调查中,大 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课本,反复地读,以致于达到背诵,然后疏通字词,讲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课中,很少有老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法,多是以讲解为主,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现代文的教学则相对薄弱,只注重课堂分析,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把握不太注重。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本校的学生的记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为达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学的情况。
在 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语文的用处,而且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课文。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语文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后,要进行人际交往,好的表达能力是很受人欢迎的,语言能力在人生中的运用是少不了的。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的话会不会也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有的学生说学习语文时有的老师不能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只是讲课本上有的内容,其实这些他们都能看得懂,若老师总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不怎么样,水平低,进而也就不再理会老师的讲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了。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讲些和当前社会有关的东西,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
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 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另外,有部分学生表示,对粤教版的新教材的内容难以体会。我觉得教材较多地针对大城市的学生,与发达城市的学生的经历比较接近,山区学生的体会较少,难以把握个中情感。
该校放学时间为4点20分,由于较早,学生在这段时间无所事事。虽然学生都表示考试的压力大,有很多题目不会,但就不大会抓紧时间学习。平时课间课后厚很少去问同学问老师,这也是他们成绩差的一大原因。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语文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课文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二、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可能回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一点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对一些枯燥的课文,我建议最好能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一下子对图片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课文,枯燥的文本就会容易让学生接受。而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而言,最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多与学生互动,多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时希望教育部门能更多关注山区的教育,为山区边远学校增加教育设备。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11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国内有些调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那么,当前xx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xx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xx县各中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也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人士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xx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
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
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
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
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
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
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
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xx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生。
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男生(n=309)女生(n=355)T值值
MSDMSD
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
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
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
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
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
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
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
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
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
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值表示显著性,如果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具体比较可见表3
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值
MSDMSD
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
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
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
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
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
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
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
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
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
MDMSDMSDMSDMSD
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
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
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
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
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
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
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
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
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
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
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0.01=、对人焦虑(F=6.98,<0.001=、自责倾向(F=7.94,<0.001=、恐怖倾向(F=3.65,<0.01=以及总量表(F=4.72,<0.01=上存在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
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汉族(n=611)畲族(n=53)T值值
MSDMSD
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
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
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
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
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
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
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
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
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1、xx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xx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
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xx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
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
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