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11:0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第一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现状与教育措施

晓街完小李富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我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为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不断增长,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不得不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下面,就根据我校的留守儿童的状况,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家庭不健全,不仅给留守儿童的学习

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品德带来不良影响。

通过观察研究,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表现在: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有很多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1-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

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

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

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

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

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

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

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

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

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

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

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

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倾诉对象多半是教师,同伴。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

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

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

会,而监护人又无睱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

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

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

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

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

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

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

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

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

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

负同学等行为,有的游戏,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

到难以控制。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

改善,还有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

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

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

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石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

普遍较差。

6、安分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

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既然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力和缺乏亲情造成的,那

么解决的出路也应该着重放在加强管理和营造亲情上。结合本校留守

儿童教育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设立留守儿童成长袋。可在每一个留守儿童入学之初,就给

他们设立一个成长袋,里面详细地记载留守儿童家庭成员情况,在校

在家的相关表现,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心理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2、创建家长热线制。学校对每个留守儿童家长的电话号码应登

记入册。定期向留守儿童家长通报其子女在校的相关表现,让每一个

留守儿童在成功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家长的赞许;在遇到挫折的时

候,能及时地得到来自家长的鼓励。同时,也让他们与子女进行定期

沟通,互致问候、互通信息,增进彼此间的亲情,从而为留守儿童与

父母之间架设一条空中桥梁。

3、建立校园心理咨询网络。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进行自我疏导,家长又不在身边,天长日久各种问题必然郁于胸中,积少成多形成很多心理问题。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在校园内设立校长信箱。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量,可以以写信的方式寻求帮助。学校定期定时开启信箱,由专人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对留守儿童的个人隐私予以保密。其次鉴于建立校园内部电话系统,投资较少,又便于师生沟通,相关学校可以考虑建立。这样留守儿童就可以不分时段,随时就生活、学习、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咨询老师,及时获得帮助。该项措施已在教育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实施关爱工程。为了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学校应对留守儿童施以特殊的关爱,如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制度。在每个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详细记载班级中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日信息。每逢留守儿童生日时,让全体师生为他点烛祝贺,共唱生日歌,表达大家真诚的祝福。这样通过施行关爱工程,就可以让学生心有所暖,神有所依,学有所进。

第二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汉南区邓南中心小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近期,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调查共涉及我校1-6年级6个班,总人数47人,在47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27人,占全校人数17.4%,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也大,占在校生的大部分,我校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大,总体比例偏高。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有90.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睱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

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石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6、安分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如果对留守儿童问题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必将给留守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社会也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还有可能影响到下一代人口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既然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力和缺乏亲情造成的,那么解决的出路也应该着重放在加强管理和营造亲情上。结合本校留守儿童教育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设立留守儿童成长袋。可在每一个留守儿童入学之初,就给他们设立一个成长袋,里面详细地记载留守儿童家庭成员情况,在校在家的相关表现,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心理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2、创建家长热线制。学校对每个留守儿童家长的电话号码应登记入册。定期向留守儿童家长通报其子女在校的相关表现,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成功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家长的赞许;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来自家长的鼓励。同时,也让他们与子女进行定期沟通,互致问候、互通信息,增进彼此间的亲情,从而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架设一条空中桥梁。

3、建立校园心理咨询网络。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进行自我疏导,家长又不在身边,天长日久各中问题必然郁于胸中,积少成多形成很多心理问题。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在校园内设立校长信箱。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量,可以以

写信的方式寻求帮助。学校定期定时开启信箱,由专人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对留守儿童的个人隐私予以保密。其次鉴于建立校园内部电话系统,投资较少,又便于师生沟通,相关学校可以考虑建立。这样留守儿童就可以不分时段,随时就生活、学习、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咨询老师,及时获得帮助。该项措施已在教育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实施关爱工程。为了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学校应对留守儿童施以特殊的关爱,如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制度。在每个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详细记载班级中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日信息。每逢留守儿童生日时,让全体师生为他点烛祝贺,共唱生日歌,表达大家真诚的祝福。这样通过施行关爱工程,就可以让学生心有所暖,神有所依,学有所进。

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政策限制和现阶段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村留守儿童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如何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缺少关爱与教育的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农村少年儿童教育的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开始大量举办,这对农村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个福音。这解决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给新兴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提出了一个新兴的课题这不仅是广大农村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让爱滋润幼小的心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张 勇

内容摘要: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作为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务工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所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加之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造成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于是,大量农民工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家庭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父母出去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诸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脱离父母监护,安全隐患凸显;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家庭管教,日常行为不良等问题。”①

笔者从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进行反思,然后对其问题分析其原因,最后围绕着如何整合各方力量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作为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第一,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第二,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三是学校及教师的义务性劳动,没有政府为之提供的保障措施,他们的义举是很难持续进行下去的,所以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第四,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上的责任权利的监管,固定学校及其教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上的责任权利以及经费作保障,经常性的绩效考核,责任到人。五是,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第六,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时才采取补救性措施,而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比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动因之一,是出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良知与责任意识,但是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四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一个认识上的错误,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

积极推动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提高了留守儿童监护人和代理人的责任意识及教育能力,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目前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家长、代理家长、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责任意识较差,有的只是满足留守孩子物质需要,照顾留守孩子的生活起居。除了责任意识以外,他们监护、教育留守儿童的技术水平更是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学校共同合作,致力于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设,保障经费,提供场所,保证师资,把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办成培养监护人与代理人的教育责任与水平的重要基地。其弱势在于因留守儿童家长的不确定因素,不易组织。由于缺乏经费制度保障,学校是否能长久存续下去也的确是一个问题。

(四)、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由于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可作为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

不管不问,最好要有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子女。留守儿童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更要注重孩子的精神、心理、情感需求,而这些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凸显比较多的地方。这些方面的改善需要家长积极地与政府、社会、学校进行配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外出的家长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尤其是要积极主动地与班主任、监护人、代理家长及时沟通,了解留守儿童近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共同配合他们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如果没有家长的积极响应配合,政府、社会、学校的努力都是不充分的,效果也是不理想的。”②

总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注 释:

①《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②《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参考文献:

1、《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中国网独家发布。

2、《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作者:叶忠,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涂晓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

记(致谢)

第四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多年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无力,使得这些教育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教育对策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问题

在正常状态下,家庭成员以“面对面”为条件展开活动,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妈妈便有了万物。但是,留守儿童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

⑴ 生活质量不能保障。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并且在农忙时,老人们又忙于农活,不能够让孩子按时吃饭,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⑵ 所受待遇不公平。由于一些代理监护人的思想文化的素质较差,对留守儿童的待遇有不公平现象,这突出表现在那些代理监护人为亲戚家庭中的情况。代理监护人往往根据孩子父母寄款的多少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或者有些代理监护人偏心于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

下孩子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位被寄养在叔叔家的女孩,在日记中写出了自己的苦楚:堂弟经常拿了我的学习用品乱丢,问他又不承认,他还大哭大闹,他的哭声招来了叔叔婶婶,婶婶不分青红皂白,一定要我向弟弟道歉,我死也不肯,叔叔就打我。这样的偏心对孩子的影响会是很大的,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吗?

⑶ 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孩子的劳动量也就相应的增大,使得孩子过早的承担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高强度劳动,孩子在身心上受到不晓得压力。

2、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创伤严重

⑴ 亲情的缺失使得孩子情感上出现创伤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不到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且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多体现在物质的关爱上,致使他们亲情的缺失极为严重。一些老师在和孩子交流中发现,有许多孩子就不愿意提到他们的父母,他们认为他们没有父母,就算是他们的父母过节回家了,对它们也采取冷漠的态度。亲情的缺失是的孩子出现情感上的冷漠,以及对物质的片面追求。

⑵ 交友易入误区由于留守儿童亲情情感上的创伤,他们在情感上的交流倾向于自己的朋友,而他们对朋友的认识就是和自己有同样经历与感受、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伙伴,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有一定的经济自由度,他们聚在一起,容易受一些低俗文化的影响,而且一些孩子在不良少年的带领下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6年5月报道,十四岁花季少女小张,出生在安徽霍邱县,2000年随叔叔来到乐清,就在当地的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经常逃学的小张通过一名同学的哥哥,在一家迪吧认识了兵子、贵子两名男子。就这样,这两名男子借口常常带小张出去玩,结果小张被引诱失身,之后被迫到乐清柳市、温州火车站附近的旅馆卖淫。交友不慎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3、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地区相应缺乏文化娱乐活动,而一些闲散人员就只有打麻将来消磨光阴,在这一环境中留守儿童容易受赌博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再者,农村观念陈旧,迷信、家法思想依然盛行,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儿童在这一环

境中受到这些陈旧观念的熏陶是极其不利于孩子思想发展的;再者,农村文化较为缺乏,网吧、游戏厅及娱乐场所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在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令人担忧。《安徽教育报》在2007年7月对农村教育的走访中发现,道路两旁时而看到打麻将的人群,而且许多孩子就在他们不远处玩耍,有许多家长甚至给孩子麻将牌玩,教孩子玩,许多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赌博。农村的“黑网吧”时而可见,而且没有牌照,对未成年儿童毫不限制,这些网吧“黑,脏,乱”,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学儿童,他们在那里疯狂的玩着游戏,沉迷其中。

二、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家庭的主宰,是孩子的主心骨。一般来说,父母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使他们尽可能健康成长,而且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给予子女难以替代的亲情与真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但是,现实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留守儿童往往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其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中青网2006年7月7日报道《情感缺失,“留守孩子”凸显心理孤寂》:尽管“留守女孩”服毒自尽是个非常极端的事例,但生活中留守孩子凸显的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对六个村的调查发现,初中及一下的在校生1180人中,父母外出务工的868人,占74%。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有363人,占31%.问卷调查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5%的留守孩子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还有30%的留守孩子直言恨自己的父母。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特别需要关注,这些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影响着孩子的健康。

三、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教育领域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主要部分: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不力:一方面,那些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由于祖父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予以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留在家里的一方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教育态度消极: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父母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农民心中存在一种原始的观念:“只要子女身体好,健康成长,照样可以打工挣钱。”三是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不够,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漠不关心,顺其自然,这样的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家庭教育的不合理,表现在: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而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了儿童的不良人格因素,具体表现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从学校教育来看,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一是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对留守儿童有偏见,大多数教师认为:父母在外的留守子女教育起来更困难。在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老师用有色眼镜来看待留守儿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二是家校联系的主动性不够。很多教师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很少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对孩子的状况不明确,教育难度大。

学校教育的缺位,使学校教育的功效也大打折扣,小一点的孩子,学校可能还管得了,读五六年纪,学校往往就管不了了。而留守儿童一旦脱离学校的约束,流于社会,一些“肮脏”地带就成了他们的栖身之所,对他们的成长极坏。

四、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在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就

四个方面简单的探讨。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离不开政府的协调与投入。政府在改革重要完善机制,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2、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有效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有利资源,共同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全社会要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治安环境,对农村网吧、游戏厅和娱乐场所进行严密监督。

3、重点关注家庭教育。家庭依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点,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4、更加关注学校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学校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创办不仅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便利的住宿条件,也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奠定了基础,寄宿制学校还能够是留守儿童在同学和老师的互帮互助中感受“大家庭”的幸福与温暖。

学校在日常活动中,做好各项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首先,学校要明确职责,建立教育管理机制,在学校搭建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的运行平台;其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转变对留守儿童的看法,多与之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多渗透亲情、情感教育,开展多项活动来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问题;再者,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加强道德的教育,采用感恩行动、榜样教育进行德育教学;最后,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的存在是必然的。留守儿童现状与教育问题,不仅涉及上千万的儿童,还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在教育问题上不仅要重视速度,更要重视质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中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并发症,既包含着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新问题,也包含着既有教育

体系本身的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涉及我国义务教育的问题,而且牵涉到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社会、个人都必须发挥各方的作用,采用正确的方式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努力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新的途径,不要再让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痛。

参考文献:

【1】周林 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3】潘璐 叶静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26卷第2期

第五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李胜旺 导师:林建红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高潮,随之而来,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少了父母的亲情,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继而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失衡和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On rur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the re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a large amount of superfluous peasant laborers, a great many peasants crowed into urban cities.Accordingly, there appears a special group of “hometown-remaining children” in the rural areas.Most of them are living with their grandparents or their parents’ relatives.For lack of parents’ love, it has caused many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the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influence in children, education and so on.What is worse, it can lead to the unbalance of the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rural area in our Country.The method of setting this problem depends on the joint effort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amily,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Key words: rural children left at home;education question;countermeasure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拉大了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农民生活的提高与否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长治久安。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纷纷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从而出现了农村打工潮流。虽然农村打工潮给农村注入了更多的资金,农民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实现了非农就业,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差不多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他们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由祖辈抚养,他们的心理发展由于隔代抚养的局限性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批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所遭受的困扰和问题,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1.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这部分被留在农村的由未成年儿童组成的特殊群体,称为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了城市,虽然也有一部分儿童随着父母来到了城市,但更多的儿童由于受到经济状况、住房、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的限制而留在农村,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照顾,这类由未成年儿童形成的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特点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且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

[1](P.119)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特别庞大,而留守儿童中小的只有两三岁,大的已有十七、十八岁,而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70%以上。[2](P.116)伴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材特别是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 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给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管理也带来了新的困难。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的教育问题

随着农村打工潮流的出现,许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而他们留下的儿童却得不到完整家庭的熏陶。家庭是儿童教育、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父母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不但可以在亲子教育中使孩子增长知识,而且使孩子在成长中享受到亲情的温暖,从而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影响人的一生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3](P.120)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在宽松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具有稳定性,留守儿童的人格是在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下形成的,影响了孩子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导致其人格的不健全。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艰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接受的是隔代教育,导致其生活和学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不断地上升

农村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与人格培养,同时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促使许多学生因成绩不良而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进而走上了辍学的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一部分农村家长看到很多有钱人一样没读多少书,在外面赚了不少钱,而自家的生活状况又不是很好,于是就把自家孩子送到外面去打工挣钱,逐渐形成了“孩子上不了学,可以一起出来打工挣钱”的想法,从而助长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比例在缩小,因学习成绩差、不爱上学或自己感觉升学无望而离开校园的人数比例在迅速扩大。这样就使得许多农村留守儿童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2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不健全

孩子接受的健全的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 老师的父母并没有履行好他们的职责,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并没有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引导和鼓励他们,反而过分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是隔代教育,接受的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形成有误导和偏差,使他们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2.3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不健全

随着父母的外出打工,虽然这使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由于缺乏情感方面的交流,缺乏亲情,使他们的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得不到排解,容易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孤僻内向、情感冷漠无情、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道德情操不高、自信心不足等症状。由于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有了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他们与祖辈之间观念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同时对老师存在着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向老师请教,容易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管教和引导,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社会持有不满的态度,进而进行泡网吧、聚众赌博、偷窃、抢劫、打架斗殴等活动,容易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4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智力发展受到影响

由于父母双方长期在外打工,他们由于经常想念父母而致使课堂上无法认真听课,听课的效率明显下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虽然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解决,但老师不可能时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在家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又无法解决,导致一拖再拖,最后就放弃了学习的好机会。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家务活、农活全部落在祖辈的身上,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祖孙辈的年龄相差30岁以上,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文盲率超过70%,使得他们只能照顾孙辈的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此同时,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的约束力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又无人辅导,作业无人督促,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学习成绩自然就无法提高。另外,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看到别的孩子的父母经常接送而又关爱有加,自己却无人照顾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

2.5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他们缺乏法律意识和卫生知识,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生活清贫简朴,不能很好地行使监护权,使孩子有病 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遇到问题和困难无人解决,孩子的生活质量较低,使得留守儿童在健康、教育、娱乐等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又经常独来独往,给一些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农村有较深的江河,许多孩子经常到江河去游泳,溺水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意识上的麻痹、思想上的放松和行为上的粗略,是留守子女最大的潜在安全隐患。[4](P.20)2.6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严重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容易形成性格上的孤僻,使他们在交往上存在着困难,独立性较差,坚持性较差,同时他们又不积极参加学校与班级的集体活动,难以与同学交流与交往,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3.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原因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与落后,使得许多农村的青年人迫于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由此留下了大批的未成年儿童,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生活的残缺、父母亲情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思想意识的落后等等,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缓慢,农民收入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村经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民收入普遍提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状态。农村经济的衰落及城乡收入的差距导致农民生活忧患日益加深。[5](P.1)许多农民仅仅依靠土地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但难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而且读书要面对着昂贵的学费,迫于生活的压力,许多农村的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养家,但是受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无法连儿童一起带进城市里,把孩子留给老人来抚养,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3.2 农村农民思想意识落后、愚昧

由于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一样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一样不好,许多家长认为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一样要去打苦工,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甚至收入还不如一些文化低的同龄人,还不如趁年轻出去学点技能捞一把,而且读书又要花费许多钱,正是这种“不读书还可以省很多钱,出去外面打工还可以挣点钱”的新读书无用论,使得许多家长让自家孩子辍学而外出打工,别家看到了也纷纷效仿,他们容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使许多农村孩子辍学,义务教育受到了冲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辍学率不断上升。3.3 隔代教育的影响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他们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来抚养,接受的是隔代教育,虽然老人有在苦难岁月中奋斗的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有抚养孩子的丰富经验等等,但是这些老人往往将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事故,同时重感情轻理智,重物质轻精神,重静轻动,并且容易与孩子产生不一致的倾向。由于大多数老人都是文盲,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活,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事,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力不从心。另外,老人容易对孩子过分地溺爱和放纵,尽量从物质方面满足他们,不管家境如何,都对孩子千依百顺,有求必应,使孩子处于无人限制的状态,致使老人无力管教也无法管教。因此,留守儿童虽然从抚养他们的祖辈那里获得了无穷的关心与爱抚,但老年人不论是在精力还是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也不够敏感和细致,也不及年轻的父母们有活力。[6](P.72)况且老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陈旧,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状况,并没有过多地与孩子交流,使孩子的许多心事无人倾诉,精神空虚。同时由于老人与孩子的价值观念差距太大,容易产生隔膜,使他们之间根本无法交流与沟通,农村留守儿童自然就无法健康地成长。

3.4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缺失亲情

家庭是子女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环境,是人类个体早期生活的基本环境和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通常是一年回来一次,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来一次,孩子与父母缺少联系与交流,自然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家庭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不但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而普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习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看到别的孩子受到的关爱有加的时候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无法集中精神来学习。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学习的自信心也不足,一次考试的失败就很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又无人引导和鼓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受到很大的影响。

3.5 学校教育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学校是家庭以外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指导的作用,然而应试教育仍是当 前教育的主流,即使是九年义务教育。评判学校教育效果的仍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缺乏教育的育人理念。学校和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并进行积极的辅导,对成绩不好的后进生则不闻不问,导致本来就缺失亲情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又受到了排斥,更加无心向学,经常旷课、迟到,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学校的处分,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许多学校过分注重智育,对德育和体育等方面缺少教育和指导,使许多学生的专业特长得不到发挥,错失了发挥他们的特长的机会,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与他们的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同时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也使得老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的教育和辅导。3.6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许多网吧、游戏机室都是对未成年人开放的,农村留守儿童有一定的零花钱,他们精神空虚的时候就去网吧或者游戏机室打游戏或者上网聊天以求解脱,有的甚至整天泡在网吧、游戏机室里,不去上课。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读初中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但身心发育不平衡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不良少年,其实这些人也是刚从学校走出去的,他们又不去工作,整天拉帮结派,而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这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经常参与赌博、打架斗殴、喝酒、抽烟等,容易使他们走上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重大,关乎下一代教育和未来,他们的命运包含在我们民族命运的共同体中。[7](P.103)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造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理性的方式妥善解决,主要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问题考虑: 4.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打工潮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许多农村青壮年迫于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的,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的状态,解决“三农”问题,留住父母,提高农民的收入,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由此应该大力 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消除社会体制根源,使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同享优质教育的公共资源。[8](P.12)同时应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农村人才,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9](P.42)由此可以在乡镇兴建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或者其他产品的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者深加工,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又可以吸收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在自己的家乡工作,既可以打工挣钱养家,又使得他们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更加有效。政府有关部门要减少城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歧视政策,适当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使他们有能力负担得起孩子在城市的生活和教育费用。

4.2 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这是缩小城乡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帮助他们解决其子女的就学问题,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说,他们非常愿意留在城市生活,为当地做出贡献,健康的城市应该是开放的城市,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为人们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因此,要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才能保证社会持续和谐的发展。

[10](P.120)

4.3 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降低农村的辍学率

政府应该加强体制改革,加强宣传执行《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该严格执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促使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

[11](P.5)教育子女的关系,争取降低辍学率。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开展家庭教育的知识讲座,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与教育沟通方式,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P.32)

[12]让家长认识到儿童应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过早让孩子外出打工对他们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外出打工由于技术与技能的不足只能做苦力,挣的钱也不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应该让孩子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职业的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父母双方要争取留一方留守在家教育孩子,的确要双方出去务工的,也要争取创造一切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以更好地进行教育。即使双方要外出打工,也要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尽可能把子女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的能更好监督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

4.4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兴建打工子女学校,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 学习和生活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呼唤学校、教师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也应该唤起政府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综合解决。

[13](P.32)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免了学杂费,但仍有许多地区的学校简陋,学生的学习环境恶劣,由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对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农村中学的投入的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但是单纯靠政府拿出很多钱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现实,在很多地方,农民工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可以由政府多出一点,一般地方,可以发动一些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进行捐款,条件较好的农民工也应该出一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采用不同的教育机制、给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教育费用太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降低教育收费,使流动儿童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同时,应该把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考虑进去,多给他们一些情感补偿,长远来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也包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

4.5 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特别关注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14](P.81)学校可以建立寄宿制教育模式,由专人照顾和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营造和谐人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精神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就学之余,也能感受到生活上的温暖。学校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注意从情感方面来引导他们,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和辨别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生活在一个无人关心的孤独的世界,促使他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对子女教育的职责,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精神上与生活上的苦难,以及打工者在外演绎的种种感人故事,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家长应时刻保持与学校老师和孩子的联系,可以采取电话、书信、校访等形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积极引导他们的情感发展。同时家长也不能过分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考试失败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家长应多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各方 面的综合素质,缩小自身的教育能力与需求的差距。家长和祖辈等监护人不能过分地溺爱和放纵孩子,过分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让孩子认识到挣钱的困难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而作为孩子临时监护人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则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消除祖辈和孙辈之间的隔膜,同时也不要让孩子承担过多过重的农活和家务,给孩子更多的生活和学习的自由与空间。4.6 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虽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但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应该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乐于施教、安于从教,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自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15](P.38)

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加强与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交流与沟通,注意从情感方面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家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生活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4.7 农村留守儿童面对现实,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农村留守儿童应该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与苦衷,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面对现实,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主动加强与学校、老师、同学、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努力学习,遵纪守法,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和交往辨别能力,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则要向父母或老师倾诉和请教,遇到坏人则要保持冷静,防止自己遭受伤害,并且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农村留守儿童还要懂得约束自己,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不能意气用事,懂得如何结交良友,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避免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以防止自己走入歧途,走上一条不归路。

4.8 注重清理和整顿学校的周边环境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寄宿在学校,经常在学校外面吃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周边的食品店、饭馆等卫生检查,以防止学生吃不干净的食品,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机室的整顿与清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网吧与游戏机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或者游戏机室,打击不正之风,净化社会环境,从而减少他们与社会不良现象和不良青年接触的机会,也减少了犯罪分子的作案时机,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和谐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培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一代信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和谐农村 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农村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16](P.26)农村打工潮的出现促使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形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任重道远,他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我们要明确划分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子女的教育体系,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确保留守儿童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只要全社会都伸出一双热情的手,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那么,我们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会与其他的孩子一样,拥

[17](P.53)有一片健康成长的天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也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一句话:用我们共同的爱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综合教育网络,创造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促进教育社会的诞生。

致谢:

我衷心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林建红副教授。本论文是在林老师的谆谆教导、悉心指导及严格要求下完成的。林老师治学严谨、博学多才、平易近人,给了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师从这样的导师是我人生的幸事。本论文的选题、大纲的修定、资料的收集、正文的撰写与修改无不凝聚着林老师的心血,笔者感激之情难于言表。

再次感谢我的导师和韩山师范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全体老师!

参考文献:

[1][3][10] 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2] 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和对策[J].湖北师范院学报,2005,(6).[4] 王家良.关爱留守子女 促进教育和谐[J].德育新探索,2006,(3).[5] 邢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反思与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 [6] 梅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7] 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05,(12).[8] 邹长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政策[J].观察与思考,2006,(5).[9] 周长春.关注农村留守孩子思想品德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基[J].科学中国人,2007,(1).[11]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5).[12] 许旭.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13] 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3).[14]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政策[J].理论观察,2005,(4).[15] 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子女[J].基础教育参考,2004,(7).[16] 刘岳启,周宏.农村“留守儿童”与和谐农村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06,(9).[17] 黄菊,李绍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下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经济学的思维与应用》期末论文 任课教师:王超 课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名:薛天骄 学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 分......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前学校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且亟待......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乡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金堂县隆盛镇石佛学校李丹 内容摘要: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一直被视为教育的真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彭丹20110541138 前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改善生活,大批的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但他们把未成年的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