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登记的法律分析

时间:2019-05-14 11:3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司登记的法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司登记的法律分析》。

第一篇:公司登记的法律分析

公司登记的法律分析

内容提要] 公司设立登记是公司运营过程中首要的法律行为。在我国,公司设立登记的法律后果直接表现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签发和领取,与此同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吊销又是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用以调控公司行为常用的行政处罚手段。对于公司设立登记的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对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功能的认识,进而影响着对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法律后果的司法认定,因此,公司设立登记的法律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公司设立登记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阐释

我国《民法通则》、《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都有关于公司设立登记的规定。

《民法通则》第41条第一款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数额,有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第二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民法通则》第51条规定:“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法人条件的,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根据《民法通则》的上述两条规定可以看出,公司作为一种企业法人,在程序上只要“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就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主管机关的核准登记是公司取得独立的民事法律主体资格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至于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具体标准、依据和程序以及核准登记这种法人资格是以何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或予以证明,作为“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纯粹的私法,《民法通则》对此不宜作出规定,也没有作出规定。换言之,《民法通则》仅仅是因为将其调整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定位于公民和法人,所以才有必要对公民和法人作一个概括的说明。公民作为自然人,其民事主体资格是基于出生这一法律事件而产生:“法人”作为法律拟制的人,其民事主体资格则是基于法律拟制的行为而产生。这种“法律拟制”的行为,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中通常表现为由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组织机构或国家机关进行注册或登记,通过这种注册或登记赋予一个组织以法律拟制的独立“人格”。《民法通则》第45条规定:“企业法人终止,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联系前文有关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规定可知,这条规定的合理解释是,企业法人只有在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和公告之后,其民事主体资格才消灭。换言之,只要企业法人登记的效力还在,公司的民事主体资格就一直存在。

《民法通则》第42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第49条规定第一项规定,企业法人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按照该条文的字面意思,核准登记的法律意义还包括对企业法人经营能力的界定,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即构成非法经营。但仔细分析条文所涉及的法律主体及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就不难发现,《民法通则》第49条的规定实际上明显违反了其在“基本原则”一章为自己界定的调整范围。作为一部典型的私法,《民法通则》不应当规定追究企业法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情形。尽管由此体现出当时的立法者借助行政机关的核准登记来确定企业法人的行为能力的意图,但该法的其他条文中,既未明确规定企业法人的行为能力以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为限,也没有在罗列的无效民事行为条款中明确将企业法人超出经营范围的经营行为列入其中。并且,在理论上,企业法人的行为能力不仅包括实体法上的行为能力,还包括程序法上是行为能力,最典型的如诉讼能力,即

使是实体法上的行为能力也大大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因为企业法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涉及的实体法领域决并不以经营范围所列举的事项为限。在广告、保险、侵权、社会捐赠等诸多领域,企业法人的合法行为背后实际上具有更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支撑。在实践中,考虑到交易安全的需要,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也并非是将所有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的民事行为认定为无效,特别是在合同已经实际履行完毕的情形下;所谓的超出经营范围构成非法经营的情形,通常是指没有特许经营的资格而从事了必须经特许才可从事的特定的经营事项,仅在此等特殊情形下,特许经营范围才具有赋予特定企业法人特殊的行为能力的法律意义。

简言之,公司设立登记在私法上的最主要的意义仅仅在于-赋予并证明公司作为法律所拟制的“人”所具有的类似自然人的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而不论公司设立登记以何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仅在极少数的情形下,作为判断公司所为民事行为的有效与否的标准之一。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与《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有关公司设立登记的主要规定如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第一款规定:“申请企业法人登记,经企业法人登记主管机关审核,准予登记注册的,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第二款规定:“依法需要办理企业法人登记的,未经企业法人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注册,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16条第一款规定:“申请企业法人开业登记的单位,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企业即告成立。企业法人凭据《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可以刻制公章、开立银行帐户、签订合同,进行经营活动。”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第一款规定:“公司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核准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方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第二款规定:“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设立公司,未经公司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不得以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22条规定:“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设立登记并发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即告成立。公司凭公司登记机关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刻制印章,开立银行帐户,申请纳税登记。”

与《民法通则》所具有的纯私法性质不同的是,从调整对象的角度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属于纯粹的公法。它们立足行政机关管理的实际,较为详尽地规定了作为相对方企业法人包括公司,在营运过程中所应当履行的公法上的登记义务及其法律后果,以及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管理权,进行工商登记的程序、条件或标准。因此,在设立登记方面,《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较之《民法通则》,更为具体地规定了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其设立登记的直接的法律后果和表现形式,即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后,公司才告成立,才取得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才有资格刻制印章、开立银行帐户、申请纳税登记。简言之,仅在公法上,签发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才占据公司设立登记的核心地位,具有实体法上的意义;在私法领域,《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只具有程序法上的意义,即作为公司具有法人资格的证明。

二、公司设立登记的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

尽管公司设立登记在公法和私法上均有上述相关规定,但并不能当然地认为公司设立登记就是兼有公法性质和私法性质的混合行为。行为的性质不同,受到的调整规则也就不同;调整的规则不同,对行为效力的认定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也就不同。因此公司设立登记的法律性质问题在公司法领域大有考究的必要。

公司设立登记的性质之争主要集中于它是行政行为还是民事行为,或者是兼有两种性质的混合行为。

在公法上,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行政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行为的主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依法享有行政权力、履行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内部特定的机构以及被授权或受委托的社会组织;二是行为的权利或权力属性,作出行政行为所凭借的法律支撑是国家行政权,这种权力具有职权和职责双重性,是不得任意处分的;三是行为的法律效果,行政行为是行政公权力作用于公民或法人私权利的行为,必定对公民或法人的私权利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广泛性。

与此相对应,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别也可以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民事行为是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基于这种平等,当事人双方可以自愿协商设立、变更或终止双方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行政行为的主体双方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因为处于代表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应然地位,而享有一定的优先权、优益权,其意思表示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另一方则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其意思表示具有服从性。其次,民事行为作出的法律依据是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受到私法的调整,当事人双方可以充分协商根据意思自治来重新调整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行为合法所着重强调的是实体上的真意性,而行政行为作出的依据是公法上的权力义务,受到公法的调整,行为的作出通常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制,着重强调的往往是程序上的合法性。再次,民事行为的法律效果的影响范围往往只在一部分私人主体之间发生,不具有广泛性,而行政行为则不然。

在我国,公司设立登记由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和公告等程序组成。这一系列的行为主要发生在公司的设立人或发起人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之间。诚然,并非行政机关作出的行为都是行政行为,但是从以上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公司设立登记行为可以认定是行政行为。从主体之间的关系看,公司设立人或发起人显然是处于行政管理的被管理人地位,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于管理人的地位,尽管从法治的角度看,两者多受到法律的约束,都应当依法办事,但两者在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实际上无法等量齐观,可以说是不平等的。例如,在审查、核准的环节上,行政机关明显处于意思表示的主导地位。从行为的法律依据看,公司设立登记的当事人双方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和条件行事,双方都没有协商变通的余地。从行为的法律效果看,公司设立登记实际上是通过国家机关的公示行为创设新的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行为的影响不仅明确设定了设立申请人与所设立的公司的财产权的界限以及法律责任界限,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凭添了一个法律主体,而这个法律主体将可能与其他众多的法律主体发生法律关系,并以自己的财产独立地承担责任,这种影响的范围较之一般的民事行为要广泛得多。

在法理上,引起法律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设立、变更、消亡的行为或事件被称作法律事实。法律行为包含法律关系主体的意思要素,是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件则是不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据各国民法的基本原理和人权理论,自然人民事主体资格就是基于自然人出生这一法律事件而取得,也只能基于自然人死亡这一法律事件而消灭,即使对于被判死刑的人而言,在其未被执行之前,其法律主体资格依然存在。因此,户籍登记只是行政机关对公民基本状况进行记载以辅助其他行政管理行为的一种行政手段而已,在纯私法的民事法律关系领域除了可以证明涉及年龄的行为能力,如法定婚龄所表征的结婚的行为能力,几乎没有实体上的法律意义,其程序上的法律意义也只是体现在对公民住所的确认以便为通知性的法律行为提供准据。而法人民事主体资格的取得则依赖于“法律拟制”的行为,并以此取得“对世”的效力,即对所有其他法律主体宣称自己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效力。一般的民事主体为设立法人的行为,例如,发起人出资合议组建公司的行为,因为是一种意图人为地创设法律主体资格行为,而不是一种法律事件,所以要想取得“对世”的效力,就必须经由公权力主体的认可和公示。否则,仅以自然人之间的协议就能取得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例如公司出资人的有限责任,在未有相关法律认可的情形下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历史上,以公司的形式经商是一种特权,政府对颁发公司

营业执照的控制非常严格。即使在今天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西方各国的公司法对公司设立大都采取了准则设立主义,但公司设立登记制度仍然健在,并且多由行使公权力的主体进行登记。

婚姻登记、收养登记与户籍登记、法人设立登记不同,其并不涉及法律主体本身的主体资格问题,而只是事关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由国家对其进行登记的原因在于这种身份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往往与社会的善良风俗有关,需要一定程度的法律控制。登记在这些私法领域的效力并非是创设法律主体资格或为其他行政管理行为提供辅助手段,而是直接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态度,对这些私意行为的效力追加的公共意志的认同,缺乏或违背这种公共意志的认同,将得不到公权力的保护,甚至将招致公权力的制裁。

至于前文所提到的抵押登记,其在公法上的意义仅在于为一些重要物质的流通建立一种信息收集系统,在本质上仅仅是其他行政管理行为的辅助手段,在私法上的效力仅仅是通过公权力的登记,取得公示公信的效力,用以对抗第三人。

在实际生活中,由行政机关进行的所谓“登记”行为还有很多,在此恕不一一列举。概言之,这些登记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通过对登记申请的审查核准,直接体现行政机关管理意志的登记行为,这类行为将直接改变登记申请人的在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或状态,如公司的设立登记、婚姻登记、收养登记,都是广义上的行政许可行为;另一类是不需要行政机关审查核准,不体现行政机关管理意志的登记行为,这类行为并不直接或实质性地改变登记申请人在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户籍登记、抵押登记,都是一种辅助性的准行政行为,在私法上的意义仅仅在于证明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述登记行为的主要效力均体现在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之中,但并不能就此认为这些登记行为就是民事行为或是兼有两种性质的混合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单纯依靠“命令-服从”式的管理手段,而是要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经济手段,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要通过对市场主体的非命令式的调控手段,通过作用于市场主体在民事领域中的权利义务状态来实现对社会经济的管理。例如,对自然资源以及稀缺的社会资源的许可使用,在表面上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但就出让方国家而言,尤其是国家的代表-政府而言,其行为应当严格受到公法的调整,而不能完全根据自己部门的利益要求将这些资源的以任意方式、价格或条件出让,按照《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规定,这种行为明确地属于行政特许的范畴,必须通过公开招标或拍卖的方式择优出让。因此,尽管公司设立登记的最重要的效力在于创设了民事法律主体资格,但公司设立登记这一行为仍然是行政行为,确切地讲,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进言之,应当扬弃具有私法效力的行为就是私法行为的理念。公司设立登记是公法行为,但其效力却主要体现在私法上。

三、公司设立登记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由于公司设立登记的直接法律后果表现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签发和领取,并且《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都规定,公司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方取得法人资格,方可从事经营活动。因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往往被认为同时具有证明公司民事主体资格和合法的经营能力的双重功能。又因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吊销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作为常用的行政管理处罚的手段之一,因此,怎样认定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公司的民事主体资格就成为司法实践中不容回避却又颇有争议的问题。廓清公司设立登记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给出一个合理的解答。

正如前文对《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的阐释中所言,企业法人设立登记在私法上最主要的意义仅在于创设登记企业的民事主体资格,而不论这种登记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经过设立登记而产生的民事主体资格只有经过注销登记才能消灭。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本身仅仅是登记主管机关核发给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人的法律文件,是公司设立登记效力的物质载体;即使《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签发和领取,也只是公司设立登记中的一个核心环节,而不是终结性的环节,公司的设立登记并不就等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签发和领取,至少在其之后还应当包括公司设立的公告。与此相对应,公司的注销登记也不能等同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吊销,至少在其之后还应当包括公司终止的公告。进言之,《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仅在公法领域,包括《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行政许可法以及民事诉讼法领域,具有行政程序上的证明价值或诉讼程序上的证据价值,在民事实体法领域并无实际的法律意义。

另外,吊销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在性质上是属于行政处罚行为,其目的旨在剥夺被处罚公司的经营能力,在民事法律关系领域不具有也不应当具有终止民事主体资格的公示公信的效力。如果将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效力范围扩及终止公司民事主体资格,其结果要么侵害公司债权人的债权,要么强加于公司股东以超出“有限责任”的额外责任。依照“责任自负”的法理,行政处罚的不利影响应当局限于被处罚的主体,而不应当“殃及无辜”,因此,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也不应当损害被处罚的公司以外的其他民事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应当认为被吊销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公司已丧失了民事主体资格,只要公司设立登记没有被撤消或注销,公司的民事主体资格就一直存续

第二篇:采矿权抵押登记法律分析

一、法律依据

1.《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国务院第241号令)

第六条转让采矿权,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矿山企业投人采矿生产满1年;

(二)采矿权属无争议;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缴纳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

(四)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国有矿山企业在申请转让采矿权前,应当征得矿山企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2.《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第242号令)

第五十五条 矿业权抵押是指矿业权人依照有关法律作为债务人以其拥有的矿业权在不转移占有的前提下,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行为。以矿业权作抵押的债务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矿业权为抵押物。

第五十六条 债权人要求抵押人提供抵押物价值的,抵押人应委托评估机构评估抵押物。

第五十七条 矿业权设定抵押时,矿业权人应持抵押合同和矿业权许可证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备案手续。矿业权抵押解除后20日内,矿业权人应书面告知原发证机关。

第五十八条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申请实现抵押权,并从处置的矿业权所得中依法受偿。新的矿业权申请人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当事人应依法办理矿业权转让、变更登记手续。采矿权人被吊销许可证时,由此产生的后果由债务人承担。

3.《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采矿权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4号)

(二十九)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备案的采矿权抵押申请,应具备以下条件:1.矿业权价款已按规定缴清;2.采矿权权属无争议;3.采矿权未被法定机关扣压、查封;4.采矿权抵押期没有超过采矿许可证有效期;5.采矿权未处于抵押备案状态或债权人间就受偿关系达成协议。

4.《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实施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采矿权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意见》(川国土资发〔2012〕158号)

(二十)采矿权人申请采矿权抵押备案的,应具备以下条件的:

1、采矿权价款已按规定缴清或处置;

2、采矿权权属无争议;

3、采矿权未被法定机关扣押、查封;

4、采矿权未处于抵押备案状态或债权人间就受偿关系达成协议;

5、采矿权抵押期未超过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

(二十二)符合抵押备案条件,登记管理机关向抵押双方出具采矿权抵押备案通知。内容包括:抵押期限、抵押实现和采矿权转让的条件、抵押备案解除的条件等;并就采矿权价款处置情况、抵押双方对标的物价值认定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采矿权人因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受罚后果自负等予以告知。不符合抵押备案条件,登记管理机关向抵押双方说明原因。

二、法律分析

根据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申请采矿权抵押备案的主要条件为

1、采矿权价款已按规定缴清或处置;

2、采矿权权属无争议;

3、采矿权未被法定机关扣押、查封;

4、采矿权未处于抵押备案状态或债权人间就受偿关系达成协议;

5、采矿权抵押期未超过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

据此没有限制抵押权人为银行的规定,但由于采矿权申请备案的条件之一为未处于抵押备案状态或债权人间就受偿关系达成协议,也即如果贵公司的采矿权未能办理备案的,不具有对外公示效力,其他债权人仍有可能申请抵押备案。

另外个别省市对于采矿权抵押备案确实有特殊规定。如山东省规定申请抵押备案的,其采矿权必须是归采矿权人所有,抵押权人原则上为国有银行。甘肃省规定:采矿权抵押期限必须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抵押期原则不超过一年。在抵押期间,采矿权抵押人不得申请转让或重复抵押。云南省明确规定,采矿权抵押应签订抵押合同。抵押双方当事人应当在签订抵押合同之日起30日内,凭采矿许可证和抵押合同向原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备案手续。不办理备案手续的,抵押合同无效。

第三篇:公司登记材料

一、公司设立登记提交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或一人有限公司)1.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 法定代表人签字 2.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法定代表人签字

3.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4.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明复印件(股东会决议)签字 5公司股东(发起人)出资信息表(非货币的财产转移手续证明文件)6.房产证明及房屋租赁合同(无偿使用证明)7.法定代表人信息表 8.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9.公司章程 全体股东签字 10.验资报告

11.有董事会的提交董事会决议 12.计划生育责任书

二、有限责任公司变更登记

1.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新法人签名、盖章)2.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证明(新法人签名、盖章)3.章程或章程修正案 签字、盖章 4.股东会决议 签字、盖章 5.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 6.变更登记审核表 7.营业执照颁发及归档记录表 以下按情况提交:

1.房产证明及无偿使用证明(租赁协议)

2.法定代表人信息表(法定代表人变更)签字、盖章 3.股东出资信息表(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变更)签字、盖章

4.股权赠送(转让)协议 赠送的需直系亲属证明,否则需到税务交税 5.关系证明

6.验资报告(注册资本变更、减少注册的提交在报纸上刊登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公告的有关证明和公司债务清偿或债务担保的说明并签字盖章)7.经营范围变更涉及前置许可的,提交前置许可复印件

8.变更事项涉及需报批准的,提交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书复印件 签字、盖章 9.新股东或发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股权转让)

三、股权转让提交材料 1.章程修正案/新章程

2.关系证明(直系亲属)、(非直系需要到税务所交税)3.转让协议 4.股东会决议

5.转让后有董事、监事(组织机构)变动的需新股东会决议 6.变更登记申请表

7.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8.出资信息表 9.营业执照正/副本 10.新股东身份证复印件

四、营业执照补领

1.营业执照遗失补领/换发申请报告 法定代表人签字、公章 2.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3.刊登营业执照遗失并声明作废公告的报纸报样 4.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五、注销登记

备案——登报——45天后注销

备案手续:申请书、委托书、解散决定(清算小组)、执照副本复印件 1.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 2.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证明 3.清算组成员备案通知书 4.依照公司法作出的决议或决定

5.法院裁定或行政机关责令关闭的,提交裁定文件或决定 6.经确认的清算报告 7.刊登注销公告的报纸报样 8.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 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文件

一、分公司设立登记

1.分公司申请书 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 2.指定代表或共同委托人的证明 公司公章 3.公司章程 公司公章 4.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5.分公司营业场所证明 房产证明,租赁合同 6.公司出具的分公司负责人任职文件及身份证复印件 7.前置许可复印件,分公司经营范围不得超出公司经营范围

二、分公司变更登记

1.分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 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 2.指定代表或共同委托人的证明 公司公章 3.分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

4.涉及前置的,提交前置许可复印件

5.因公司名称变更的,提交公司登记机关的《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复印件

变更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6.变更经营范围的提交《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涉及前置的提交前置许可复印件 7.变更经营场所的提交房产证明

8.负责人变更,提交公司出具的原免职文件和新负责人任职文件,填写《负责人登记表》 9.分公司名称变更的,可直接受理,不用名称预先核准(但电脑可能要受理一下),名称需为**公司嵊州/黄泽(行业)分公司。10.变更费 100元

三、分公司注销登记

1.分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 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2.指定代表或共同委托人的证明 公司公章

3.被责令关闭的提交责令关闭的文件,被撤销的提交撤销决定 4.分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

第四篇:法律分析

法律分析

一、问题引入:法院调査取证制度沿革及争议

证据是诉讼活动中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在客观真实无法还原的情况下,法院只能通过诉讼过程中对证据的把握实现案件事实认定的法律真实。德国学者罗森贝克指出,“证明责任乃诉讼的脊梁”,凡提出某种实体权利请求的或要求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产生该权利或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负举证责任。在我国,无论是价值倡导还是实践操作,法院一直在调查、收集证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院调查证据制度的发展变革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面取证阶段”:1982年,我国第一部《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全面地、客观地收集和调查证据”,最高人民法院1984年出台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根据这一规定进行了细化,“人民法院收集和调查证据,应当深人群众,依靠有关组织,认真查清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不受当事人提供证据范围的限制”。随着诉讼量逐渐增加,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得不面对全面取证负担过重的问题;第二阶段为“当事人主导阶段”:1991年,新《民事诉讼法》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调整,首先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确定了在举证过程中当事人的主导作用,但考虑到当事人举证能力的现实情况,也未将法院从证据调查中完全剥离,“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査收集”;第三阶段为“限定范围阶段”:主要突破是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它对法院主动调查证据类型进行了限定,并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法院调査收集。

证据的范围进行了具体细化,同时也留下了“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的主观判断余地。

有学者认为,法院参与调查取证易使法官产生先人为主的心理预判,破坏了居中裁判所必须的“等腰三角形”稳固结构,甚至为司法腐败制造温床但也有学者认为过分限缩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权力妨碍了实体公正的实现,希望通过适当扩大法皖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力,在民事诉讼中建立科学的案件事实发现机制。®虽然理论上存在分歧,但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变革过程可以看出,强化当事人自身的举证权及举证责任,相应限制法院取证已成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一大趋势。近几年来,“能动司法”理念悄然兴起,马锡五审判方式也得到了重新研究与提倡,在这种语境下,法院是否应当在调査、收集证据过程中发挥更为能动性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无论是取消法院调查取证制度还是扩张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力,均易导致极端化的后果,理性思维是“按照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一般法理,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正确地划分当事人举证与法官查证各自的范围并完善相关的保障和约束机制,以便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笔者认为,在保障诉讼当事人调查证据权利及强化其证据责任意识的同时,重点适当限制、规范法院调查证据的范围及程序是当前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工作中应当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二、价值分析:以谱系性为基础的法理学阐释

(一)横向出发——辩论主义及职权主义下法院的调查责任

传统的辩论主义立场将当事人处于完全平等的诉讼地位作为条件预设,法官严格中立于二者之间,不得主动发现针对案件客观真实的任何证据,做出异于当事人诉讼上自证的判断。在崇尚辩论主义的英美法系国家,法院在民事审判中的消极作用非常明显,他们将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力更多是应用于保障当事人“发现程序”实现上,即为了发现案件事实、明确争执焦点的需要,法律赋予当事人主动向对方收集有关证据和信息的一种权利,以及由此项权利而导致设置的一定诉讼程序或结构方式。气E开庭审理之前当事人可以用多种方式向对方和诉讼外第三人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一方当事人违反证据开示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发出强制对方配合开示的命令,如果法院认为请求合理且予以认可,则被请求者必须服从。整个证据发现程序由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律师所主导,法院发挥被动、间接性作用,但这种作用以强大的司法强制力作为支撑。辩论主义模式的缺陷在于将民事诉讼主体抽象为具有完全平等诉讼能力的实体,但在实践中不可能完全实现,严格、机械的程序性要求往往以牺牲实体正义为代价。

职权主义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法院通过主动行使调査权力援助因客观条件或自身能力限制无法行使取证权的弱者,实现诉讼程序中的实质平等,进而使诉讼结果更加接近于实体正义。当民事纠纷按照规则指引进入法院,利益关系由双方变成了当事人及法院三方之间的博弈,其中法院代表了国家权力,其利益体现在抽象于众多具体案件之上的司法公信力表征。民众通过司法机关主导的纠纷解决过程实现对公平、正义等本源性概念的认知,也是国家司法权力的正当性依据。然而,职权主义过于主动则在一定层面上挤压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处分原则与自治原则。有学者认为,在民事诉讼的舞台上,权利始终是备受瞩目的主角,而权力“从诉讼的一开始就注定要甘当默默无闻的配角”。®纵观所谓采取职权主义的各个国家民事诉讼程序中,较为一致的趋势是法院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通过强势司法权力保障当事人能够享有并实现独立取证的私权利上,而走出审判台主动参与调取或收集证据并不多见。司法权力仅作为一种潜在的能量,为权利的充分行使保驾护航。

(二)纵向出发——我国法院调查责任形成的传统因素及现实困境

首先,我国目前的证据调査模式与传统司法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关系。行政司法合一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之一,司法官员担负着调查者与裁决者的双重角色,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因此他可以像父母支配子女一样,随时向当事人以及有关证人进行调查、询问,以实现诉讼结果的实体正义为最终价值追求。3这种传统思维模式在当今社会的普通基层民众中仍有广泛影响力,以致过分夸大了法院在事实发现过程中的作用,造成了民众对国家司法公权力的过分依赖。

其次,法院调查证据责任成长于我国现实

本土环境。公民参与司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者自身的法律素养和庭审驾驭能力。当参与者欠缺这些能力时,参与模式不仅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且将使审判的正当性和确定性成为问题。®虽然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曰臻完善,民众法治意识大为提升,应当看

到的是,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百姓的诉讼参与能力较差,他们更多只关心诉讼结果,而对程序的关注并不高。如果强行将英美国家盛行的辩论主义完全植人中国,只能导致水土不服的不良后果。⑨由此看来,法院参与调査收集证据成为妥协于当前现实压力下的必然存在,于是形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囚徒困境。

再次,循序渐进的改革步骤解决现实环境与价值取向之冲突。虽然民众在诉讼能力、程序意识上尚待提高,但应当看到司法活动中公权力过于活跃不利于当事人诉讼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发挥,由当事人行使收集调取证据的权利是现代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基本发展趋势,符合现代民事诉讼程序正义要求的内在机理。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不能步子过大,应引导民众转变传统观念:法院审理案件时“尊重真相,但也要尊重这一现实——作为真相的事实虽然客观存在但却已消逝,在有些情况下它确为我们的主观认识所不及,一些案件最终只能在有证据事实但仍然真相不明的情况下作出裁断。”》改革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从适当限制、规范法院调查证据的范围及程序入手,逐步强化民众诉讼能力,从而最终实现以民众诉讼主动性为主导并由司法公权力作为强力保障之举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三、制度重构:我国法院调取证据制度之批判及重建

(一)从法院角度

1.建立申请事项范围限定及内容初步审查机制。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院有权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权益以及诉讼过程中遇到的程序性事项依职权主动调查证据。另外,法院应一方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的申请可以调取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或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但它同时规定了“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这就为法院行使自由裁量权留下了一定的余地。笔者建议,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细“其他材料”的所涵盖的内容,或者删除此项规定,采用列举方式进行明确化规定。审判人员在接到当事人提交的调査申请后一定期限内应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予以调查的书面决定并送达申请人,申请人若对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一次。审查内容包括申请事项是否与案件有关,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申请事由,申请是否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法院将书面决定及复议结果一并人卷,在上诉案件中,上级法院同样审查决定合法性,并作为发回重审或改判的依据。

2.“审判权与调查权分离制度”构建。办理案件的审判人员亲自协助一方当事人调查证据使得法官具有证据收集者和证据判断者的双重身份,“就像在竞技运动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易产生先人为主的不当心理预判,因与价值中立的现代司法理念不相吻合,一直深受学界与实务界垢病。近年来,随着诉讼量的急剧上升,审判人员的办案压力不断增加,将调查权从审判权中剥离出来可减轻审判人员工作压力。所谓审判与调查分离是指审理案件实体纠纷的审判人员不应亲自参与任何形式的证据调查与收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认为所涉事项须依职权主动调査时,应填写《证据调查令》,注明调査原因、调查内容及调查方式,交由专门调査人员进行调查收集。对在辩论终结前当事人提出的调查申请,审判人员有义务依据上述内容为当事人申请出具是否予以调查的决定书,对符合法律规定之调查事由的,移交调査人员。鉴于我国法院目前的队伍结构现状,调查人员可不必单列,可由从事非审判业务的立案庭负责送达或保全人员兼任。

3.取证方式的规范与公开。调查人员接受调查指令之后应在一定期限内对审判人员决定的调查事项或同意当事人申请的事项进行调查取证。调査取证应采取公开方式,调查人员不少于两人,必要时应通知案件双方当事人到场。调査人员对证据调查完毕之后将调査材料交由审判人员,在庭审中公开质证,必要时调查人员可出席庭审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质询。

4.取证费用负担问题。司法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同样具有稀缺性的特点,为防止部分当事人为拖延诉讼周期恶意申请证据调查或当事人出于凭感觉、碰运气等不负责任心态的申请,避免“当事人动动嘴,法官跑断腿”情形,应对申请人收取一定数额的调査取证费用。该费用可根据调查取证正常情况下预计的花费计算,如差旅费、证人出庭费用等,先由申请人垫付,待案件审理完毕后由败诉方负担。实践中,有的地方法院巳有此类规定,如安徽省高院1999年6月通过的《第一审民事、经济案件审理规程(试行)》第13条规定:“合议庭根据当事人申请决定调查收集证据的,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调査取证的费用。”这种做法既缓解了法院经费紧张的现实问题也有效避免了调查人员外出调查取证时与一方当事人有不正当接触或经济交往。

(二)从申请人角度

1.申请事项的真实义务。当事人在享有针对特定事项申请法院协助调查收集证据权利的同时,必须遵守保证申请事项真实的义务,禁止证据声请时无可信理由,而只是不确切地说明对象或只是碰运气的或任意的“摸索证明”。申请人应在申请书中列明申请事项并陈明举证受阻的原因,保证被调查事项的真实性,并缴纳一定数额的调查费用。

2.申请事项的具体化义务。当事人的申请事项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应在调查申请中提供详细的调査对象、调査方法、调査目的等,如在对因客观原因不能出庭的证人证言的调取中,申请人必须明确证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以保证调査取证权利的实现。对调查事项不明确的申请,审判人员应在初步审查过程中要求其提供补正,拒不补正的应作出不予调查的决定;调查过程中,调査人员发现申请人提供信息有误的可要求其补正,对拒不补正的应终止调査,一切不利后果由申请人承担。

(三)协助义务人角度

1.配合义务。目前来看,当事人申请调查的事项很多是涉及行政机关或垄断性企业(如银行、通信业等)依照法律规定有义务公开的内容,但这些部门作为义务主体往往以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当事人的查询请求。该种现象反映了部分行政部门或企业因惧怕承担责任而推御责任的心态,这样就将其公开责任转嫁于司法机关,无形中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法院解决纠纷的困难。另外,根据法律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但在实践操作中,证人出于正义感和责任心而自愿主动出庭作证的也不多,作证难问题不容乐观。应从立法角度建立健全各种违反法定义务的法律责任承担方式,对在证据调查中拒不配合法院取证行为的单位果断采取处罚措施,对明知事情真相而拒不配合的证人采取强制措施,以重塑司法权威。对积极履行作证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如误工费损失、车旅费等)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或奖励。

2.真实义务。《民事诉讼法》规定“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罚主体包括诉讼参与人及任意案外人,但从条文内容来看,这里所指的证据并不包括证人证言本身。目前我国法律对民事案件中被调查者有意隐瞒事实、提供虚假证言的行为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民事案件中被调査的证人作证随意,即使作伪证一般也不负担任何法律责任,将使本就非常脆弱的社会诚信体系陷人每况愈下的危险境地。我国刑法中的伪证罪仅针对在刑事案件中故意作虚假证明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证人而将民事案件排除在外,实际上是一种“刑大于民”的价值判断误区。因此,必须进一步将调查协助义务人的协助义务法定化、规范化,以保证法院调查取证权力的真正实现。

本文参考资料:华鑫侦探社:http://

第五篇:公司登记材料规范

公司登记材料规范

设立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人签署的《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

2、全体股东签署的《指定代表和委托代理人证明》

3、全体股东签署的公司章程

4、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

5、住所使用证明

自有房屋提交房屋产权复印件

租赁房屋提交租赁协议复印件以及出租房房屋产权复印件

未取得房产证的,属城镇房屋的,提交房产管理部门的证明或者竣工验收证明;购房合同及房屋销售许可证复印件;出租方为宾馆、饭店,提交宾馆、饭店营业执照复印件;食用军队房产的,提交军队房地产租赁复印件

将住宅改为经营性住房行时用房的,属城镇房屋的,还挺提交(登记附表-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表)及所在地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证明文件.6、企业名称核准通知书

7、前置许可

以上涉及股东签署的,自然人股东由本人签字;自然人以外加盖公章

2、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人签署 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

2、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

3、股东签署的章程

4、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 股东为企业的,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股东为事业法人的,提交事业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股东为社团法人的,提交社团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股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提交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复印件;股东为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件复印件;

5、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和身份证复印件

6、住所使用证明

自有房屋提交房屋产权复印件

租赁房屋提交租赁协议复印件以及出租房房屋产权复印件未取得房产证的,属城镇房屋的,提交房产管理部门的证明或者竣工证明;购房合同及房屋销售许可证复印件;出租方为宾馆、饭店,提交宾馆、饭店营业执照复印件;食用军队房产的,提交军队房地产租赁复印件

7、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提交复印件的,应当注明与原件一致,并由股东签署,或者由其指定的代表或委托代理人加盖公章或签字。

3、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法人签署: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

2、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的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签署的 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加盖出资人或者授权机构公章)及委托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3、公司章程

4、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及身份证复印件

5、住所使用证明

同上

6、企业名称核准书

提交复印件与一人公司一样

分公司设立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分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表》(公司加盖公章及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3、公司章程(加盖公司公章)

4、公司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

5、分公司营业场所使用证明 同上

6、公司出具的分公司负责人任职文件及身份证复印件

7、前置许可

分公司经营范围不得超过原公司经营范围

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名称变更等级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2.公司签署的《委托代理人或者共同委托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3.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和决定

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签署股东会决议;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由会议主持人及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股东大会会议记录;一人有限公司提交股东签署的书面决定;国有独资公司提交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

4、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5、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2.住所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委托代理人或者共同委托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3、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和决定

有限责任公司提交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签署股东会决议;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由会议主持人及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股东大会会议记录;一人有限公司提交股东签署的书面决定;国有独资公司提交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

/

4、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6、变更后住所的使用证明

同上

7、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以上涉及股东的,自然人股东由本人签字;自然人以外的股东加盖公章。

3、法定代表人变更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变更登记附表-法定代表人信息》(公司加盖公章)

3、《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4、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和程序提交原任法定代表人的免职证明和新任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证明。

有限责任公司提交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或者其他任免文件;股东会决议由股东签署(应当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表决方式),董事会决议由公司董事签字;股份有限公司提交董事会决议(由公司董事签字)

一人有限公司提交股东的书面决定,董事会决议或者其它相关文件。

6、法定代表人变更涉及公司章程修改的,还应当提交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决定以及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和决定。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签署股东会决议;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由会议主持人及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股东大会会议记录;一人有限公司提交股东签署的书面决定;国有独资公司提交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

8、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以上涉及股东的,自然人股东由本人签字;自然人以外的股东加盖公章。

公司法定代表人更改姓名的,提交公安部门出具的证明..4、注册资本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变更登记附表-股东出资信息》(公司加盖公章)

3、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4、关于公司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或者决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决议或者决定内容包括: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数额,各股东具体承担的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数额,各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日期、相应修改公司章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决议内容应当包括: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数额,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具体方式,相应修改公司章程。

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签署的股东会决议;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由会议主持人及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股东大会会议记录;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提交股东签署的书面决定;国有独资公司提交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

5、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6、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提交在报纸上刊登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公告的有关证明和公司债务清偿或者公司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

7、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应当自公告自日起45日后申请变更登记。

以上涉及股东的,自然人股东由本人签字;自然人以外的股东加盖公章。

6、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委托代理人或者共同委托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

3、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和决定

有限责任公司提交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签署股东会决议;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由会议主持人及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股东大会会议记录;一人有限公司提交股东签署的书面决定;国有独资公司提交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

/

4、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

5、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以上涉及股东的,自然人股东由本人签字;自然人以外的股东加盖公章。

6、公司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

5、经营范围变更提交材料规范与注册资本变更一样

6、营业期限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与注册资本变更一样

7、公司类型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委托代理人或者共同委托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

3、关于变更公司类型及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和决定 有限责任公司提交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签署股东会决议;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由会议主持人及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股东大会会议记录;一人有限公司提交股东签署的书面决定;国有独资公司提交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

/

4、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5、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8、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更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申请书》

2、有限责任公司签署的《有限责任公司变更登记附表—股东出资信息》(公司加盖公章)

3、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表》(公司加盖公章)

4、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的,提交其他股东半数同意的文件,其他股东接到通知30日未答复的,提交拟转让股东就转让事宜发给其他股东的书面通知。

5、股东双方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或者股权交割证明。

6、新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

股东为企业的,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股东为事业法人的,提交事业法人登记证复印件;股东为社团法人的,提交社团法人登记证复印件;股东为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复印件。

7、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章程修正案。

8、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12、股东或发起人名称或姓名变更登记提交资料规范

1、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

2、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有限责任公司变更登记附表—股东出资信息》(公司加盖公章)

3/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

4、关于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和决定

5、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

6、股东或发起人名称或姓名变更证明

7、股东或发起人更名后新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件复印件

股东为企业的,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股东为事业法人的,提交事业法人登记证复印件;股东为社团法人的,提交社团法人登记证复印件;股东为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复印件。

8、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9、分公司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法人签署的《分公司变更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共同委托代表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

3、因公司名称变更而申请变更分公司名称的,提交公司登记机关出具的公司《准予变更通知书》复印件、变更后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分公司变更经营范围的,提交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6、分公司变更营业场所的,提交变更后的营业场所的使用证明。

自有房屋提交房屋产权复印件

租赁房屋提交租赁协议复印件以及出租房房屋产权复印件。未取得房产证的,属城镇房屋的,提交房产管理部门的证明或者竣工证明;购房合同及房屋销售许可证复印件;出租方为宾馆、饭店,提交宾馆、饭店营业执照复印件;食用军队房产的,提交军队房地产租赁复印件

7、分公司变更负责人的,提交公司出具的原任分公司负责人免职文件和新任负责人任职文件;填写《变更登记附表-负责人信息》

8、分公司营业执照副本

注销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注销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公司清算组负责人签署的《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 公司破产程序终结后办理注销登记的,由破产管理人签署。

2、公司签署的《委托代理人》(公司加盖公章)

3、人民法院的破产裁定。

4、股东会、股东大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或者人民法院、公司批准机关备案、确定清算报告的确认文件

有限责任公司提交股东会确认决议,股份有限公司提交股东大会确认决议,有限责任公司由代表三分之二的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签署,股份有限公司由股东大会会议主持人及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字确认。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提交股东签署的确认文件。

股东会、股东大会、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或者人民法院、公司批准机关在清算报告上已部署备案的,可不再提交此项材料。公司破产终结后办理的,可不提交此项材料

5、清算报告

公司破产终结后办理的,可不提交此项材料。

6、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 分公司注销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法人签署的《分公司注销登记申请表》

2、《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表》(公司加盖公章)

3、分公司被依法责令关闭的,规定被公司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提交公司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决定。

4、分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

其他登记事务相关材料规范

1/企业迁移登记提交材料规范:

1、企业拟迁移至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申请报告

2、委托代理人证明(企业、公司加盖公章)及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3、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提交的申请书应使用A4型纸

提交复印件的,应注明原件与复印件一致,并由企业签署

2、企业申请迁入调档提交材料规范:

1、企业申请迁入调档的申请报告

2、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证明(企业加盖公章)及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3、非公司企业法人因隶属关系变化申请变更登记机关的,提交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复印件

4、迁入地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

5、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提交的申请书应使用A4型纸

提交复印件的,应注明原件与复印件一致,并由企业签署

下载公司登记的法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司登记的法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注册登记材料

    公司注册登记材料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设立国有独资公司,应当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的本级......

    关于公司与分公司债权债务关系法律分析

    关于公司与分公司债务关系法律分析一、分公司的性质。 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分公司是总公司下属的直接从事业务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分公司没有自己的独立财产,......

    法律案例分析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 案例: 2004年6月15日,四川省成都市某临街小百货店的老板魏某准备回家吃午饭,刚刚迈出店门,突然就有一个东西砸在自己的头上,疼得他大叫起来,赶紧用手捂住头部,鲜......

    常用法律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物质背景下的情与法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手机号码 x年x月故事背景 该事件中的女主人公叫吕盼盼,是南京某医院的护士,男主人公叫做俞坤良,是南京远洋运输公司的海员。他......

    法律案例分析

    1.王某和李某夫妻育有一子一女。长子王甲在公安局工作,娶妻刘某,生育儿子王进;次女王乙是银行职员,嫁夫徐某,收养一女徐丽。王甲于2000年因公牺牲,其妻刘某与儿子王进和王某、李某......

    公司年度法律工作总结

    公司年度法律工作总结近年来,公司法律事务工作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从企业依法治理、合同管理、纠纷处理、法律风险源分析预防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

    关于国有公司增资扩股问题的法律分析

    关于国有公司增资扩股问题的法律分析 增资扩股是指公司基于筹集资金,扩大经营等目的,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增加公司资本总额。 增资扩股是公司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股权结构和比例,提......

    房地产项目公司股权并购法律风险分析

    房地产项目公司股权并购法律风险分析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特殊性,国家对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作出了诸多有别于其他可流通物的立法限制,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难以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