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溪县农村留守生现状调查报告
金溪县农村留守生现状调查报告
县老科协教育专委会 傅南轩
农村留守生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友家的农村读书儿童。我们这次分成五个小组,于2007年3月20日至30日采用了填写调查表格、发放调查问卷、同校领导、老师以及留守生监护人进行访谈和查阅现有资料等四种形式,分别深入县一中、二中、云林中学、建屏小学、秀谷五里中心小学、浒湾中心小学下陈分校(寄宿制学校)、小博士幼儿园、点金托教中心、丰华托教中心等单位,进行农村留守生现状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与老师、校领导以及监护人访谈28次,召集留守生座谈4次,同时到县教育局、县劳动人事局、县关工委等有关单位了解留守生整体状况。
一、留守生形成原因分析
我县位于江西省东部,幅员面积1358平方公里,现辖7镇6乡1场,149个村委会,1444个村小组,总人口28.5万,其中农业人口22.5万,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县。据统计每年我县农村向县外输出劳务4万多人,而且呈现出逐年增多的态势,致使我县留守生也逐年增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由于农村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广大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而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生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时,为了摆脱贫困,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二、留守生生存现状分析
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回大量资金为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创业积累一定资本,但是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管理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发人深思。
1、监护状况堪忧
据抽样调查,留守生中 64.6% 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可见隔代监护成了我县留守生主要的监护方式。尽管 82.4 %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孙辈,但是由于体力、健康、经济和知识等原因,57.1 %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个老奶奶有三个儿子外出打工,她一个人要带6个孙儿孙女读书,怎么监护得了?祖辈代为监护往往存在着不敢管、不会管,在管理孩子方面认识不够,方法不对。外出父母则无暇管,偶尔回家一次感到对子女欠缺很多,舍不得管,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快。祖辈教育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祖辈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名10岁的三年级女学生,因父母长期在外,只有爷爷奶奶带管,由于奶奶过于宠爱,孩子年龄又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她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常常出现身体不适、恶心、头痛、肚子疼等症状,因此经常缺课;二是祖辈中文盲和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法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留守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依靠自身的自觉程度。县西门王家农民王汉崽带3个孙子读书,两个读初二,一个读初三,他的两个儿子在云南做面包,赚了不少钱,可从不寄儿子生活费过来,王老汉只好从拮据的收入中每天拿出3元钱给3个孙儿吃早点,可大孙子却经常夺两个小孙儿的钱去上网,大家都饿着肚子上课,而王老汉也长期蒙在鼓中;三是随便给孩子零花钱,有的祖辈甚至认为如果“亏待”了孩子会影响到子女将来对自己敬孝,因而造成很多留守生存在乱吃零食、打游戏、上网等坏习惯,发展更甚者编造谎言,更多地索要零花钱;四是孩子与祖辈年龄悬殊,代沟很深,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难以相互沟通,老人保守的观念和简单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一位祖辈还透露到因为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刚动手打了几下,孩子甚至对自己动起手来。
在被调查的留守生中,有一半左右的留守生是父母双方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在家中,不少的家庭单亲在外打工,长期不归,同孩子间缺乏沟通。在留守生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与外出的父母见面一次,占59.5%;在与外出父母的联系方面,每周联系一次,占48.2%,每月联系一次的有占27.8%,每两个月联系一次的有5人,有75人偶尔联系一次,有5人甚至从不联系。由此可见,留守生与外出父母的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另外,留守在家的单
身父或母承担着养老扶幼的重任,身挑农活和家务活两副重担,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时间和精力。
在亲友监护中,85.8 %的亲友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无可奈何,所以他们许多人很难从监护人那里得到很好的照顾和教育。
2、心理状况堪忧
从留守生对家庭生活期望上看,54.5% 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有的孩子写信给父母说:“你们从来都没有给我过一个生日,是生意很忙,还是贵州离金溪很远?”有的说:“你们在外,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孤独的羊。”还有的每天晚上都抱着妈妈给他织的毛衣睡,这表明孩子有着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 的留守生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会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来说,都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巨大创伤,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可能会使他们将来变得性格冷漠等许多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亲友监护的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在了解留守生心理感受时,回答“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比例高达 41.3%,“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占27.7%。可见,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留守子女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 23.5%。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县二中的教师认为,留守生的性格易走极端,要么孤僻内向、胆小怕事,要么缺少约束,自觉性很差,管教困难,不少留守生在网吧游戏机中寻找心灵的寄托,个别的还表示有过“有离家出走”等念头,可见,这亲子关系缺失给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浓厚的阴影。有些喜欢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偷盗,道德滑坡现象比较严重,一中老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的时候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教育光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而留守生家长却很少会与老师交流和联系,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许多根本就不在乎,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面对这些情况老师们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3、学业状况堪忧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309份有效问卷中,有175名留守生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自己的成绩存在影响,占56.6%,认为影响很大的有17人,占5%,另外150人认为不存在影响,占48.4%。而且,留守生的成绩呈现很大的波动,其中,209人认为成绩经常出现波动,占309名留守生的67.6%。当在产生成绩波动的原因上做选择时,有141人认为是父母不在家,缺少监督,心理上出现松懈,占309名留守生的45.6%,有91人认为是父母的外出,缺少关爱,心理上出现失落感造成的,占29.4%,有79人认为是自身的原因,与父母外出无关的占25.6%,另外19人认为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占6%。同时在与老师的访谈中也可以很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由于祖辈的文化程度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或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子女,但却对子女的学习状况漠不关心,且本身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放任的管理是孩子学习成绩差或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低年级的留守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80% 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 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这一关系事实充分反映:监护人本身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的家庭监督作用,影响了子女自控力的形成。据老师反映,在留守生中,成绩相对优秀的并不占多数,且优秀的成绩多是靠学生的自觉努力得来的。同时,尽管留守生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子女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因而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三、对策和建议
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持久性特点,农村留守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等;从负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于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对此,必须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外出务工者对“留守子女”教育的积极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以保证农村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1、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生的教育与管理。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生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生档案,对留守生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生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同时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以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云林中学是一所半封闭的学校,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在校寄宿生,而且留
守生很多。他们的做法是实行半封闭管理,集中在学校公寓住宿,每个单元都配备一个生活老师,与学生同睡。同时注意改善伙食,丰富周末生活,观看影片、组织球赛等等来缓解学生思家的情绪,效果比较显著。而我县目前的现状是农村学生大量流入县城,生源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生存困难,教师福利待遇与县城相差太大,教师不安心,对学生关爱普遍缺失。县城学校由于成班率太高,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而无暇顾及。因此必须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县城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为达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思路和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有关方面要真正地实施农村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扩大农民工子女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发展途径。二是在留守生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较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乏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不到更有效的发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成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生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生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他们受教育的断层与缺失。这次我们到浒湾镇中心小学下陈分校调查,该校90%都是留守生。这是一所寄宿制示范学校,投入很大,家长和监护人感到相当满意。
2、要充分发挥村(社区)的教育和监护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我县由于村(社区)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得这项工作成为空白。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口越来越多,旧的家庭成员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新的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已经开始形成。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过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来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的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生指导站等村(社区)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政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大都能胜任中小学生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家庭经济相对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会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由基层学区、学校和妇联三家牵头,联合共青团、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儿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3、要逐步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
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时发现,有些学生通常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另外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4、要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舆论宣传,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二是构建实施留守生关爱工程,整合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宣传部、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加强托教中心的管理,托教中心的产生为农民工解决了子女托管的后顾之忧。从我们调查的两所托教中心来看,管理较为规范,但活动场地基本上没有,学生生活单调。更何况全县各托教中心的管理参差不齐,为学生安全着想,大多实行全封闭,迎合部分家长需求,晚上加班补课,使学生负担过重,身心受到压抑;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解决留守生问题实质上是如何促进“三农”更好发展的问题。没有父母愿意漂泊异乡忍受分离之痛,只要家乡有适合自己能够务工谋生的岗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在家乡务工。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家不远就能找到挣钱的门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五是强化社会关爱。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生结对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六是净化社会环境。彻底清理“三室两厅一吧”,对引诱、教唆、敲诈未成年人的不法分子进行严厉打击。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村社区以监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权力,并在社区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继续教育机制,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农村留守生问题是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愿意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与大家共同努力,不断反思和实践,增强对留守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我们的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第二篇:留守生调查报告
留守生调查报告
704班
本学期全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人,根据调查统计显示:
(一)留守学生自身情况
1、学业情况不理想。学生成绩位于班级中下游,有些学生平均
成绩约20分,单科成绩个位数不乏其人。
2、双休日期间,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大部分时
间玩耍,看电视,进游戏厅,学习和参加家务劳动时间很少。
3、违纪现象比较严重。迟到、旷课、打架、小偷小摸时常发生,少数学生还抽烟饮酒。
4、人际关系紧张。留守学生中存
在拉帮结派的现象,部分学生好出风头,讲哥儿们义气,遇到纠纷,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自行武力解决。部分学生(尤其女生)性格孤僻,平日沉默寡言,易动怒、爱哭,难以沟
通,自我心理封闭,不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当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优秀留守学
生,他们学习自觉刻苦,成绩优异,热爱集体,人际关系好,心理健康,但毕竟是凤毛麟
角,所占比例太小。
(二)留守学生与外出务工父母
1、调查报告显示:其中父亲单独外出
占总数22.7%,母亲单独外出占3.3%,双亲全部外出占45.7%。
2、尽管现在交通越来越
便利,但留守学生与父母相聚的次数较以往没有明显增加,一般是一年一次,甚至两年一
次或更长。见面的间隔时间也很长。
3、一般留守学生能经常接听到父母的电话,但父母电
话中关心的话题主要是:①学习成绩怎样;②是否有钱用。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的很
少。
4、平常家长邮寄给学生的90%是钱,学习用品很少,约占2%,其它主要是衣物等。
5、80%以上学生非常想念自己父母,给父母的一句真心话,绝大多数提到“思念”二字。3%
左右的学生觉得父母在不在身边无所谓,原因是婴儿时父母就不在身边,没有感情基础。
(三)留守学生与监护人。
1、监护情况:3%左右的学生的母亲没有外出务工,这部分学
生由母亲监护他们的生活、学习,并负责与学校联系、沟通。留守孩子中80%以上是由祖
父母照看,9%由亲戚照管。也有少数留守孩子或其祖父母去世或其祖父母不愿照管,而没
有人监护,这一部分留守学生是大孩子带小孩子,或者自己照顾自己,这种情况对留守孩
子成长极不利。
2、监护人学历情况:大约20%的祖父读过小学,初中学历不到1%,祖母
基本不识字,文盲占大多数;父母大约25%读过高中,40%左右读过初中,其余为小学及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母亲读过高中约5%,初中20%左右。
3、留守学生与监护人一起生活
中,生活愉快约占30%,一般约占60%,不好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1、学业失教留守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其一,自身不努力。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表现都不认真。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带课本,无笔无
纸,随便把其它书放在眼前糊弄老师,上课昏昏欲睡,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的大有人
在;作业字迹潦草,就像写“天书”,抄袭现象很严重。考试时,态度不端正,对考试根本
不当回事,没做完就交卷,填写答案是一蹴而就,根本不看清题目,有的用抓阄来选择答
案,考试中还偷吃瓜子等零食,听耳机,在纸上或课桌上信手涂鸭,此情况在中考中也曾
出现。其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从监护人学历来看,高中学历的很少,即使那些5%的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母亲,其学识水平也不一定都能够对其子女初中各科进行有效的辅
导,英语基本忘光了。祖父母等人更无法对留守孩子在学习上有帮助,他们只照顾孩子吃
穿。其三,家长的态度影响留守子女的学习。部分家长当着老师的面表示,把孩子送进初
中,并不是想他读出个什么名堂,而是因为现在年龄太小,无法外出打工,其读书理由,一方面可以把年龄混大一点,年龄增大自然会懂点事理,另一方面留在学校或多或少总能
学习点知识。再者,不进学校自己又不能带在身边,留在社会上更不放心。说白了,这部
分家长把学校当托儿所。尽管这部分家长不是大多数,却很有代表性。家长这样的态度,部分留守学生是求之不得,学业也就可想而知。众多教师在对部分留守学生进行学习教育
时,经常听到学生说:“父母让我下学期留级”,“读完初中去打工”,“毕业后读中专”,言
下之意读书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不读高中。
2、心理失衡。留守学生心理状况不理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①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融洽。时常因一些小事而动嘴,甚至大打出手,不计后果,学校曾出现同学走路不小心踩了某同学的脚,某同学大动肝火,导致大打出手,两败俱伤。②情绪或情感问题突出。焦虑、紧张、畏缩、逃避、对抗在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有位语文成绩不错但性格内向的留守学生,曾写信告诉老师,每当作文课讲评来临,她就表现得格外焦虑,手心直冒汗,当老师范读其他同学的作文时,她想到的是自己的作文不知能不能范读,非常紧张,当自己的作文被范读,她又如坐针毡,觉得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脸颊通红。③性格问题。表现在任性、自卑、孤僻,甚至反社会性,有少数留守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的粗暴、敌视、攻击,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强烈不满,在他们眼中整个社会是灰暗的,这些孩子从不愿意安静,喜欢打斗、破坏。
三、措施和建议农民外出务工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留守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无法独自承担这个责任,家庭、政府、社会必须共同承担,齐抓共管。
1、学校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①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加强与监护人或家长的联系,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管理。②办好家长学校,利用寒暑假和其它节假日时间举办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或监护人)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育人观,提高育子能力,强化育子责任。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孤独寂寞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开心健康地成长。④开设好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话”、“心灵驿站”等信箱,设立心理咨询室,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2、家庭方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就将一事无成。”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乏家庭教育的教育,也是不健全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家庭教育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生中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是家长要权衡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利弊,要尽量做到发家致富与养儿育女两不误,不要房子大了,儿子废了,手头阔了,心头痛了。二是要转变育人观念,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养成上的正面引导不够,更是需要切实加以改变。三是提高监护水平,既要养,也要育。既要管吃管穿,也是关心学习和品德。严而不厉,身教重于言教。既要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力劳动。
3、政府社会方面解决留守学生问题,需要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①加大教育投入。办好寄宿制学校,改善学校软硬件环境。②净化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莘莘学子们得以求学的基本保障,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工作的前提。针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应坚决制止并加以取谛。③强化社会关爱。校外辅导员定期与学校、家庭沟通交流,校内外管理步调一致,增强教育效果。通过老同志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留守学生。
第三篇: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调研究发现农村“留守生”主要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和性格缺陷、道德素养欠缺和不良行为习惯等问题。因此,农村“留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家长的关爱、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建立农村“留守生”档案,更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有效政策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 社会实践 农村留守生 学习生活状况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农村社会表现出两个特征: 一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发展建设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二是,外出务工不断提高和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所以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这就使得广大年青的夫妇纷纷双双离开故土到外地去打工,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将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中让祖辈照管,这便产生了社会的又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生。特别是地处农村偏远地区, 去外打工已经成为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 “ 留守生” 现象更为严重。然而农村“留守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学习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农村“留守生”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探讨解决这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本文拟通过深入到邵东县的边远农村与农村“留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深入分析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问题,现就他们目前的现状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现状调查
据我们调查走访了解,现在邵东县有80%左右的青年夫妇在外务工,孩子多数留给祖辈照管(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数交给叔伯和姑姨或其他亲戚照看,由于缺少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和教育,使得其学习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据调查了解,主要有以下几大现状:
1.缺少家庭温暖,产生心理障碍
父母经常性的对子女教育交流,对于儿童的良好情感培养至关重要。就调查了解,90以上的外出务工父母,与孩子的联络特少,90%以上的父母只有春节才回家,有10%左右的父母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在问到“留守生”父母在外是否关心自己时,孩子总是默不作声,有些父母除了寄钱回家给孩子读书之外,从不关心孩子学习生活。在这种亲情、关爱和交流缺乏的情况之下,使得“留守生”产生孤独感,许多“留守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有被父母抛弃感”、“怕见生人”、“不爱说话”“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很开心,自己感觉到很难受”、“有困难、困惑但不知道找谁倾述”......,上述的种种心理障碍,致使他们特胆小,怕交流,上课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敢举手发言,不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有问题不敢问老师,自学习惯差,对学习、未来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较差,在我进行过调查的“留守生”中,有85%以上的同学成绩在60分左右,只有个别的成绩还过得去。
2.家庭教育缺失,养成不良习惯
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孩子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监管,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重任落到了他们身上。身在外乡的父母会隔不久就要打电话回来问这问那,要孩子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好好学习,这固然好,但有些父母往往还要许下诺言:爸爸妈妈回来后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这样在孩子心中产生只有爸爸妈妈才能给好东西的意识,无形中给孩子以不好教育,也给老人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生怕照顾不好孩子,让孩子受委屈,便姑息迁就,溺爱放纵,好坏难分;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留在家的一方多为母亲,她们大多也都忙于劳作,或白天在家附近的什么地方打工,晚上回家,有极少部分家长沉迷于麻将,对孩子教育方式、观念和语言行为习惯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百依百顺,或动辄就是粗语相对、拳脚相向、棍棒相加,长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健康将受到极其不良影响。这两种家庭教育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看起来好像还非常有效,殊不知是在埋定时炸弹,这样的家庭教育种下的苦果将会在小学高年级特别是初中年级的学生中突显出来。这部分孩子也就因家庭教育失败而习惯了,娇惯了,学坏了,厌倦了,学校教育听不进去,家庭教育无技可施,父也只能是恨铁不成钢,但为时已晚,孩子出现厌学、逃学、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彻夜不归。调查表明,出现这种教育缺失问题的孩子中留守儿童比其它孩子比例要高。
3.隔代教育,导致心理、性格缺陷
隔代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般年纪较大,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他们大多是物质生活上照顾孩子,安全上保护孩子,学习上除了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有做作业先做作业再去玩外,没有能力更科学的教育孩子。孩子回家跟祖辈们讲的事或问的问题,大部分祖辈们的回答或解释难以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不具备启发教育的能力,一般是敷衍了事,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好奇心理、好胜心理和模仿能力极强的特点。这部分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与学校较好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关爱,孩子受的爱中溺爱占主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期生活的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将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心里话没有地方说,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变得自卑、沉默、孤僻、自私、悲观,表现为暴躁、冷漠、内向、任性的性格特点。
4.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导致道德素养不乐观
保证孩子的安全,照顾孩子的生活是大部分留守老人带好孩子的想法,他们对孙辈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法。孩子物质生活上虽得到了满足,却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每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随便打人、说脏话、对人不礼貌、不该得到的东西一定要等)时,他们往往称当第一支持者或间接支持者,或采取置之不理,或随便说一下,当孩子因此而生气、哭闹时,则想办法用物质或许诺来劝慰孩子,姑息纵容孩子,认为“树大自然直”,殊不知“小来不束,大来是根毛南竹”。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学校里的正面教育顿时化为灰烬,日积月累,孩子养成骄横任性,漠视规矩,对长辈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难以接受,形成对抗情绪,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严重的出现逃学、厌学、迷上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打群架,参与偷盗等。
二、原因探析
根据调查了解和对现状的分析, 留守生不良习惯的形成有下列原因:
1.祖辈和亲属们对留守在身边的第三代在生活上都比较溺爱, 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 疼爱有加, 逐步形成了留守生好吃、贪玩、任性、不认真学习等不良行为习惯。
2.由于没有文化, 不知道怎样配合学校对其进行作业检查等教育, 有的问一问:“ 作业做好了吗?”对孙辈们“做好了” 的谎言明知是在欺骗他, 却也无可奈何。
3.不敢大胆地管理教育第三代。怕管严了, 孩子们哭哭啼啼, 父母不在身边显得可怜, 怕引起儿子、儿媳的误会, 招来虑待孙子之嫌, 只好听之任之。
4.有的沉迷于打牌, 没有心思去过问孙子们的学习, 甚至经常对孙子们说:“ 今晚我出去了, 你自己做好作业后就上床睡觉。”结果, 孙子们的兴趣也被吸引到牌桌上去了。
5.有的亲属自己的事都忙个不停, 根本无暇照顾别人的孩子。给他们饭吃, 给他们一个地方住就行了, 至于孩子们想什么、爱什么、做了什么, 他们却管不了那么多了。
6.有些留守孩子根本就无人照看, 家里虽有漂亮的房子, 但从学校回家后, 看不到任何人, 还必须自己动手做饭, 洗衣, 清理房子。
三、解决对策
教育和关爱“ 留守生”对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 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家质的提高, 关系到中国的千秋大业。关注“ 留守生”倾听他们的心声, 理解他们的处境, 懂得他们的需要, 给“ 留守生”创建一个成长的新空间。及时删除他们的缺点, 把他们的优点粘贴在一起,让他们学会“ 自理、自律、自强、自学、自护”,这是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的。如何让农村的“留守生”更好地接受正常、健全和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就此谈几点建议:
1.多份关爱,多份沟通,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为人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给“留守生”更多的关爱: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就算不能经常回来也要经常通过电话和孩子沟通,要千方百计的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一样很爱他们,心时刻在自己身上。有条件的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上学,给予更多的关注,没有条件的,可以父母双方之中留一个在家中陪孩子上学,若是都不在身边,寒暑假应该抽时间多多陪陪孩子,父母的关心,亲情的温暖,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措施都不可比拟的。
2.加强“留守生”家长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讲得多的德育教育形式,学校正规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有这样一个式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5+2<7”,足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隔代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致使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距较大,办好家长学校是问题的关键。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制度,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组织留守儿童监护人(祖辈或亲戚)积极参与家庭教育,让他们通过学习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学性,逐步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及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教育,让家长学校实实在在发挥作用。
3.加强“留守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近几年来,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为了整合教学资源,撤并了不少中小学校。目前,中小学人数趋向稳定,而区域生源比较分散,一部分家长希望学校为孩子提供寄宿条件,一些留守儿童家长的要求更加强烈。寄宿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健康、舒适、安全、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缺乏的留守儿童在充满温暖和快乐的集体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避免隔代教育缺陷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内部管理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县的农村初级中学和部分乡镇中心小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寄宿生,他们中有绝大部分为“留守生”。但是各校的寄宿条件参差不齐,整体寄宿条件还比较差,寄宿制学校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为农村“留守生”寄宿开绿灯,让“留守生”在校感受到更多的帮助和爱护,学校就是他的家,老师如同他的父母,这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加强“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祖辈的沟通又比较困难,缺乏亲情的抚慰、沟通与帮助,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有专人(一般为兼职)负责。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还没有设立这个室,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校长室,或是在政教处(教导处),或是在班主任的办公桌边,或是在任课教师的办公桌边。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其中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主流,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既分散,又不具有专业性,往往难以击中孩子心理障碍的要害,教育效果不明显。有条件的学校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心理咨询员(师)的培训工作,没有条件的学校要从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入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培训,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他们传授经验,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能力,更好地为缺失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5.加强“留守生”的个人档案建设,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对象,我们大家都在共同关注。为更全面并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时、准确、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其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其个人生活学习情况、监护人监护情况及个人受家庭教育情况等纳入档案中,追踪了解,形成成长记录,为完善和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提供依据。
6.呼吁社会重视,共同关注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问题,同时是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村“留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有赖于社会的共同关注。首先:省市有关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子女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其次,乡镇应该成立“留守生”寄宿制学校或设立“留守生班”,给与高度重视和关注,为农村”留守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再次,乡镇团组织与当地工会、村委会、学校联合,共同构建农村“留守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鼓励当地的退休教师和青年志愿者参加。最后,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生”的教育和管理,对所管辖范围内的“留守生”实行规范化管理,帮组或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关注“留守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道德建设。
总之,农村“留守生”数量多、涉及面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仅靠家庭和学校短期行为难以解决,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协作,更需要政府的有效政策的支持来共同解决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问题。
第四篇: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201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大专部06级525班 何伦波
【摘要】本文调研究发现农村“留守生”主要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和性格缺陷、道德素养欠缺和不良行为习惯等问题。因此,农村“留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家长的关爱、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建立农村“留守生”档案,更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有效政策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 社会实践 农村留守生 学习生活状况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农村社会表现出两个特征: 一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发展建设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二是,外出务工不断提高和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所以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这就使得广大年青的夫妇纷纷双双离开故土到外地去打工,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将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中让祖辈照管,这便产生了社会的又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生。特别是地处农村偏远地区, 去外打工已经成为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 “ 留守生” 现象更为严重。然而农村“留守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学习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农村“留守生”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探讨解决这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本文拟通过深入到邵东县的边远农村与农村“留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深入分析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问题,现就他们目前的现状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现状调查
据我们调查走访了解,现在邵东县有80%左右的青年夫妇在外务工,孩子多数留给祖辈照管(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数交给叔伯和姑姨或其他亲戚照看,由于缺少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和教育,使得其学习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据调查了解,主要有以下几大现状:
1.缺少家庭温暖,产生心理障碍
父母经常性的对子女教育交流,对于儿童的良好情感培养至关重要。就调查了解,90以上的外出务工父母,与孩子的联络特少,90%以上的父母只有春节才回家,有10%左右的父母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在问到“留守生”父母在外是否关心自己时,孩子总是默不作声,有些父母除了寄钱回家给孩子读书之外,从不关心孩子学习生活。在这种亲情、关爱和交流缺乏的情况之下,使得“留守生”产生孤独感,许多“留守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有被父母抛弃感”、“怕见生人”、“不爱说话”“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很开心,自己感觉到很难受”、“有困难、困惑但不知道找谁倾述”......,上述的种种心理障碍,致使他们特胆小,怕交流,上课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敢举手发言,(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不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有问题不敢问老师,自学习惯差,对学习、未来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较差,在我进行过调查的“留守生”中,有85%以上的同学成绩在60分左右,只有个别的成绩还过得去。
2.家庭教育缺失,养成不良习惯
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孩子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监管,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重任落到了他们身上。身在外乡的父母会隔不久就要打电话回来问这问那,要孩子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好好学习,这固然好,但有些父母往往还要许下诺言:爸爸妈妈回来后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这样在孩子心中产生只有爸爸妈妈才能给好东西的意识,无形中给孩子以不好教育,也给老人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生怕照顾不好孩子,让孩子受委屈,便姑息迁就,溺爱放纵,好坏难分;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留在家的一方多为母亲,她们大多也都忙于劳作,或白天在家附近的什么地方打工,晚上回家,有极少部分家长沉迷于麻将,对孩子教育方式、观念和语言行为习惯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百依百顺,或动辄就是粗语相对、拳脚相向、棍棒相加,长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健康将受到极其不良影响。这两种家庭教育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看起来好像还非常有效,殊不知是在埋定时炸弹,这样的家庭教育种下的苦果将会在小学高年级特别是初中年级的学生中突显出来。这部分孩子也就因家庭教育失败而习惯了,娇惯了,学坏了,厌倦了,学校教育听不进去,家庭教育无技可施,父也只能是恨铁不成钢,但为时已晚,孩子出现厌学、逃学、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彻夜不归。调查表明,出现这种教育缺失问题的孩子中留守儿童比其它孩子比例要高。
3.隔代教育,导致心理、性格缺陷
隔代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般年纪较大,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他们大多是物质生活上照顾孩子,安全上保护孩子,学习上除了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有做作业先做作业再去玩外,没有能力更科学的教育孩子。孩子回家跟祖辈们讲的事或问的问题,大部分祖辈们的回答或解释难以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不具备启发教育的能力,一般是敷衍了事,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好奇心理、好胜心理和模仿能力极强的特点。这部分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与学校较好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关爱,孩子受的爱中溺爱占主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期生活的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将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心里话没有地方说,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变得自卑、沉默、孤僻、自私、悲观,表现为暴躁、冷漠、内向、任性的性格特点。
4.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导致道德素养不乐观
保证孩子的安全,照顾孩子的生活是大部分留守老人带好孩子的想法,他们对孙辈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法。孩子物质生活上虽得到了满足,却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每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随便打人、说脏话、对人不礼貌、不该得到的东西一定要等)时,他们往往称当第一支持者或间接支持者,或采取置之不理,或随便说一下,当孩子因此而生气、哭闹时,则想办法用物质或许诺来劝慰孩子,姑息纵容孩子,认为“树大自然直”,殊不知“小来不束,大来是根毛南竹”。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学校里的正面教育顿时化为灰烬,日积月累,孩子养成骄横任性,漠视规矩,对长辈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难以接受,形成对抗情绪,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严重的出现逃学、厌学、迷上网吧和游戏厅,甚至
第五篇:如何帮助留守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是帮助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感情基础,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班主任在教育困惑中不断地思考和调整教育策略,也体现出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
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太多了,可能由于学业能力差,可能由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由于好动,有意无意地去破坏其他同学正常的游戏活动,在班级中不受同学的欢迎,遭到歧视和冷遇……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逆反心理和自卑感。面对这些学生,班主任是否可以改变一些教育的策略,比如:
1、降低要求,班主任降低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只要求他们的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并能够保护自己安全,做到不伤害其它同学。
2.集中注意,当这些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认真思考,安静地看书等时,辅导老师表扬、鼓励,并给予普通同学双倍的代币,以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同时将他们的座位调整至中间的第二排,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指导。
3.培养习惯,将学校的作息时间告诉他们,督促其自我管理,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同时在家中也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班主任帮助他制订完成作业的计划,将作业排排队,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又教给他学习的方法,及时复习重点、难点,有问题立即看书,使他体验成功的快乐。
4.建立自尊,在班中班主任引导同学们用宽容用理解看待这些学生,和他做朋友,一起游戏学习,提高他在学生群体中的地位,使他找回自己的自尊,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提高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