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共建幸福XX
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共建幸福XX
——关于我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2011年9月7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转移到城市就业,导致众多妇女儿童留守农村,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4700万留守妇女,5800万留守儿童,合计已超过1亿人口。截止2010年底,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约100万,其中XX有农村留守妇女122717人,占全县妇女总数的24.37%;农村留守儿童97069人,占全县儿童总数的30%,他们的生存、发展和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2011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农村留守女童在祖母病死后冻死家中一事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要把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家庭作为农村基层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明确要求妇联等相关部门切实采取关爱措施,弘扬邻里互助的道德风尚,尽最大努力解决好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家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11年4月8日,全国妇联召开了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了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措施。广东省妇联主席温兰子提出:“如果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不幸福,我们就很难说幸福广东。”可见全国上下各级对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决心。
一、XX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我县农村大量留守妇女面临独自承担劳动,照料老人儿童、文化生活资源匮乏等困难;由于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及长效的关爱服务机制,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难以及时有效解决,不能使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
(一)我县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
1、劳动强度高。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只留下“三八”(妇女)、“六一”(儿童)、“九九”(老人)部队,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闲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特别是农忙季节,留守妇女更是家中的顶梁柱,承担着所有的家务活。
2、精神负担重。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一方面家中老小的生计问题、身体健康等都需要留守妇女一力承担。另一方面,成年女性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过日子像“守活寡”。妻子也担心丈夫在外干活不能经受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提心吊胆也是常态。
3、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繁重的体力劳动占据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大部分时间,且她们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青少年逃学、早恋、沉迷网络,甚至触犯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4、缺乏安全感。目前农村治安状况又不好由于“一家之主”的丈夫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即便遇到窃贼也不敢大声呼叫。
(二)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况
1、营养不良。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现状。据调查,全县约三分之一以上农村学龄儿童没有吃早餐,儿童缺钙也比较严重,对处于发育期的儿童成长十分不利。
2、临时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下。“留守儿童”多数为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从总体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寄托其他亲属、亲戚监管。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照顾不周,特别是对孩子“成长的烦恼”更是无法及时排解,一些孩子沉迷网络无法自拔,从而造成问题青少年的产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父母亲情抚慰以及与亲人的交流,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性格缺陷,极易产生自闭、自卑、内向孤僻的心理。
3、缺乏亲情交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时间长达一年以上的占90%,他们回家探望子女的频率不高,且在家停留时间短暂,其中半年至一年回家一次的占75%,每个月回来一次以上的占18%。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打电话回家时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缺少沟通,缺乏直接管教,造成家庭关系维系松散,甚至亲情淡漠。
4、安全状况堪忧。目前,我县大部分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被撤并到中心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孩子上学困难很大,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年老体衰,接送就成了问题。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其次,农村留守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三、意见及建议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群体占我县常住人口的半数以上,他们不幸福,构建幸福XX和幸福广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应多关注这一弱势群体,从各层面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存、发展和保护环境。
(一)加强调查摸底,增强帮扶针对性。妇联、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对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进行逐户摸查,登记造册对哪些家庭需要帮助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明确开展关爱行动的重点和对象,为扎实做好关爱帮扶工作提供依据,切实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尤其是对那些两夫妻都外出、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的家庭要了解清楚,预防出了事才发现。要特别关注贫困的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优先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二)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一是要以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为契机,对农村留守妇女实施“一对一”的帮扶,落实帮扶措施和资金,鼓励她们立足实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走脱贫致富路。要充分利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支持行动”这一广东妇联特色品牌,为农村留守妇女谋实惠。二是要抓住县政府今年要做十件民生实事的有利契机,借势借力,争取党政大力支持,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做实事、办好事,如积极开展农村妇女技能培训、“两癌”免费检查等。
(三)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切实做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县妇儿工委及其成员单位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建立健全妇女儿童保障制度及网络。一是要充分认清全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人口基数大、权益涉及面广、困境妇女儿童维权需求迫切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保护妇女儿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切实完善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机制,通过加强自身基层维权网络建设,加大部门间横向沟通配合,进一步形成儿童维权工作合力,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为一体的妇女儿童维权长效工作机制;三是要加大司法和行政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公共安全、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中发挥好各自职能,维护好妇女儿童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四是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关爱服务工作,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予更人性化关怀。加强“农村书屋”、篮球场等农村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送知识下乡、送戏下乡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为了解决两地分居影响夫妻婚姻生活质量的问题,建议政府给予农民工家庭更多的人性化关怀,为他们建设廉租房、“夫妻房”,并给予农民工一定探亲假。
(五)示范带动、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妇女骨干的作用。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妇女儿童和家庭之间建立紧密型的互助机制,努力做到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使邻里互助在农村蔚然成风。村妇女主任、妇女小组长和妇女代表是农村妇女中的骨干,要发
挥她们生活在农村群众之中、最了解留守妇女儿童需求的天然优势,动员这些骨干主动与留守妇女儿童和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经常到留守妇女儿童家中走访、探望,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一对
一、手牵手地开展帮扶活动,在农村努力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六)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从留守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立足于留守妇女合法权益希望维护、生产农忙期待帮助、子女教育期盼指导、精神心理渴求抚慰、人身安全需要保护等迫切需求,以维护留守妇女权益、促进留守妇女发展、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着力点。
(七)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关爱行动。把热心公益事业、乐于服务他人的巾帼志愿者组织发动起来,对生活贫困和老弱病残等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妇女儿童和家庭进行定点、重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加强留守妇女儿童的维权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妇女维权服务站点,利用“妇女之家”深化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维权服务,对留守妇女儿童开展安全防范教育,进行心理情绪疏导,调适婚姻家庭关系,切实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使“妇女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妇女儿童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
第二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拯救孩子的心灵
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特殊身份,他们之间缺少沟通,造成越来越多的儿童心理失衡,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形成障碍,全社会有必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一定的关注。
农村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意味着留守儿童监护人位置的缺失,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一旦监护人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致使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意、恐惧、偏执等,长期产生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一般留守儿童监护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通过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85%左右,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
第二种,监护人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妈、姨父等。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频繁流动的问题。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第三种,监护人是哥、嫂或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随时都会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确定性不大。
不论哪种形式的监护,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据调查有68.2%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只有12.7% 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说”。在教育态度方面,有69.4%的隔代亲人及75.2%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这说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监护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职责。隔代监护造成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依照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孩子,造成儿童缺乏责任感,过分封闭自己,而远在他乡的父母,又在物质上对其额外补偿,造成农村儿童的浪费攀比,无形中助长了儿童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形成,使这些儿童更早的放弃学业,进入社会“淘金”,新一代的“文盲”也将悄然产生。留守儿童最明显的特征是难以满足心理上的交流,难以得到来自父母或严厉或温暖的爱,家长也由于诸多原因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儿童缺乏安全感。一部分监护人事实上已经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在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教育、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以至儿童出现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等不良现象,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一项长远而宏大的工程,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而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鉴于以上情况,学校应加大心理方面的干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与治疗。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影响,其性格比较内向,更何况是这样特殊的弱势群体,相关部门有必要邀请专业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长期的关注与引导。不能把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也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每个教师都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与各类学科教育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定期开展正确的价值观讨论,建立家长与教师,特别是与班主任的定期联系,随时关注孩子心理动态。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袋,将他们的父母与孩子的生日记录下来,让“代理家长”提醒双方及时打电话问候,表示关心与祝福,并在班会课上动员同学为他送上生日祝福,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同学间真挚的关怀,从而排遣孤独,减少压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只关注期中、期末的成绩,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体魄比成绩更有助于长远发展。
家庭依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点,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家长要克服困难,不能一味地将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加大整合社会资源,在农村建立类似于“留守儿童之家”,呼吁社会资助,假期组织夏令营活动,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体会父母的艰辛,缩小孩子与家长的陌生感,感受亲情的关爱,从而使他们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要提高农民工待遇,使其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因此,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这项工作。
第三篇: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宋文平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却过早的面对了这个社会所加于他们的种种挑战。他们年幼,但他们的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他们弱小,但他们的责任却比一般的孩子重大;他们本应拥有美好的童年,但现实却促使他们过早的有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沉重的喘息。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也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留守少年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留守少年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调查,留守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多为三种情况:一是祖父母监护,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较多,占总数的90%以上;二是由叔伯姑姨监护,此类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占6%左右;三是独立生活的留守少年儿童占总数的4%左右。留守少年儿童缺失亲情,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留守少年儿童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加缺乏系统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认为要解决留守少年儿童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高屋建瓴——得到更高组织的领导与帮助,组建“五群人”帮扶队伍,构建社会帮扶网络 我们争取得到社会更多的爱心支持,优化留守少年儿童学习坏 重要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中的作用 大家都期待的——积极并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例如改善寄宿制学生的寝室条件,提高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提供热水,完善体育设施等等。介于我县财政能力有限,我们更希望广大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为改善纳雍的留守儿童问题献上您的爱心!滴水穿石,在于一点一点的积累,留守儿童的解决更是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总有一天留守儿童问题会解决!内心的呼唤——深入并加大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教育 治根之策——根本的事要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当然,经济问题不是我们能够立马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现在还不能对此有多大的行动,但我们能够期待,“莫
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们期待世界经济的复苏,期待中国经济的腾飞,期待纳雍经济的换新!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留守少年儿童更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更是希望你、我、他,乃至全社会每一个爱心同胞都来共同努力,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让这些“留守的花朵”越开越美丽。请献上您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
第四篇: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龚兴虎樊城区青泥湾中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的不断增多,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出现了许多 “留守孩子”和“留守老人”。“留守孩子”已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老人”的问题也应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他们大都年龄在五十岁左右,既要耕种田地,有的还要照顾子女寄放在家里的小孩,生活状况令人担忧。目前,我镇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肩负繁重的体力劳动。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后,耕种的重担就自然落在家里的老人身上,由于年龄大,缺乏劳动力,承担繁重的生产劳动和繁琐的家务活,每天都非常劳累。有的还要担负“留守儿童”的监护任务,身心负荷过重。
二、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生活无人照顾,生病没有人督促去看医生,因经济拮据和行动不便,往往不愿去治病,导致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无钱医治的恶性循环。
三、心理上有很重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子女在外打工,不能回家养老,使得这部分老人倍感失落,“安享晚年”心愿难于实现。特别是失去老伴的老人,生活无人过问或者很少有人过问,常常倍感孤苦寂寞。
四、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由于无人照顾,“留守老人”往往受伤、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甚至因此而失去生命、。
五、监管“留守孩子”不力。由于是隔代教育,有的老人一味溺爱,导致一些儿童养成不良习惯:有的老人用老方法教育孙辈,会引起隔阂、冲突,甚至酿成悲剧。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以村组为单位,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老年人工作委员会等老人互助组织,纳入村规民约。加强与“留守老人”的联系,经常到“留守老人”家庭看一看,关心一下饮食起居、身体状况,引导“留守老人”互帮互助,互相照顾。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周围群众做到“近邻胜远亲”,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养老氛围。
二、加大农村保障力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建立农村养老基金,专门用于帮助一些生活困难的农村“留守老人”解决紧急情况。
三、在医疗保障方面,帮助“留守老人”加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高老年人医疗报销比例。
四、鼓励兴办福利机构。加强乡镇福利院的建设,由村提供场所、健身设施、基本生活资料等,再由其子女缴纳一定数量的生活及其它费用,对“留守老人”进行集中供养,解决他们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照料服务。
五、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和义务。全社会共同宣传《老年法》,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孝德教育,宣传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弘扬养老敬老美德,强化子女对老人关心赡养的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使老人们能够享受来至于社会、亲情的温暖。
第五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却过早的面对了这个社会所加于他们的种种挑战。他们年幼,但他们的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他们弱小,但他们的责任却比一般的孩子重大;他们本应拥有美好的童年,但现实却促使他们过早的有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沉重的喘息。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也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在2010年的寒假里,我通过辛苦的实地调查,实地访问,对云南省巧家县的留守少年儿童现状做了深入调查,了解到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拙见。巧家县境内最低海拔517米,位于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处;最高海拔4041米,故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民谚。
1.巧家县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基本情况
巧家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53.96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3114万人,9.2万农民外出务工。据巧家县教育局最新统计的24所中小学的数据显示:在一共54960
名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共有921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6.8%;留守少年1649名,占总数的17.9%。所占比例还在上涨!其中留守少年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在30%以上的有中寨乡,新店乡和红山乡,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山乡的松林小学三甲班,该班共有33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3人之多,占到了39%的比例!
由于这样的严重比例,全县15个乡镇,要使家乡经济腾飞、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而留守儿童更是一大阻碍,因此,政府应抓住实际,全盘思考,统一规划,多渠道去减少留守儿童,能使家长都在留守儿童身边,使他们有一个舒适的坏境,温馨的家、愉快地享受自己的童年,愉快中求取知识,达到自己的理想。
2.留守少年儿童存在的问题:
突出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2.1 留守少年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此次调查,留守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多为三种情况:一是祖父母监护,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有8165人,占总数的88.6%;二是由叔伯姑姨监护,此类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有598人,占6.5%;三是独立生活的留守少年儿童有452人,占总数的4.9%。
2.2 留守少年儿童缺失亲情,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
响其健康成长
2.3 留守少年儿童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加缺乏系统的应对措施
3.解决留守少年儿的措施
3.1 高屋建瓴——得到更高组织的领导与帮助,组建“五群人”帮扶队伍,构建社会帮扶网络
3.2 我们争取得到社会更多的爱心支持,优化留守少年儿童学习坏
3.3 重要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中的作用
3.4 大家都期待的——积极并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例如改善寄宿制学生的寝室条件,提高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提供热水,完善体育设施等等。介于巧家县财政能力有限,我们更希望广大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为改善巧家的留守儿童问题献上您的爱心!滴水穿石,在于一点一点的积累,留守儿童的解决更是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总有一天留守儿童问题会解决!
3.5 内心的呼唤——深入并加大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教育
3.6 治根之策——根本的事要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当然,经济问题不是我们能够立马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现在还不能对此有多大的行动,但我们能够期待,“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们期待世界经济的复苏,期待中国经济的腾飞,期待巧家经济的换新!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留守少年儿童更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更是希望你、我、他,乃至全社会每一个爱心同胞都来共同努力,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让这些“留守的花朵”越开越美丽。请献上您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