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与思1

时间:2019-05-14 11:0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与思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与思1》。

第一篇: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与思1

 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随着城乡经济收入差距的增大,农民进城务工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们背井离乡,孩子们则托付给家里年迈的老人或亲朋照顾。这些被寄养的孩子便是被称为留守学生的特殊群体。如何教育培养留守学生便成为农村中小学面临的新题。现就本地本校实际对这一课题作简要分析与思考。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

1、学习兴趣缺乏。大多数留守学生因缺少学校和家长的有力监管没有学习动力,缺少自控能力,很难养成自觉学习看书的习惯;加之没有适当和及时的家庭辅导,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自然很不理想。时间一长,厌学情绪就滋生了。

2、心理素质较差。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许多留守学生亲情缺失,与父母的沟通极少甚至无法沟通;而负责监护的老人或亲朋又不会或无暇交流。于是留守学生很容易就养成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偏激,少言寡语或幼稚简单,乖张跋扈,敏感多疑等不良心态。一遇上不顺心如意的事很容易走极端,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诸多难题。我曾任教的班级有个叫王敬的学生,因受不了同伴过生日收到父母时尚的礼物并享受了父母的生日宴请在班上的炫耀而嫉恨自己父母对他生日的忽略而负气离家出走一个星期,使学校老师和家里的爷爷奶奶四处寻找乃至最终报警……。

3、行为习惯不良。父母因常年在外觉得亏欠孩子,所以对孩子有求必应。多数留守学生零花钱都比较多,养成大手大脚花费的习惯,同时也能极大的满足在同学面前的虚荣心。加之爷爷奶奶的娇惯放任,致使他们任意妄为,无视校纪班规,自由散漫,懒惰成性且屡教不改,成为最难管教的对象。

4、感恩意识匮乏。因为从小被娇惯宠爱,一些留守学生视祖辈父辈及师长的关爱付出为理所当然,不知感恩回报并将逆反进行到底。一点小愿望小要求没被满足或因犯错被批评教育,就觉得自己被歧视被遗弃从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将自己的错误归咎到在外辛苦谋生的父母身上。他们在家不做家务,在校不服班务,在外拉帮结派,长辈的无可奈何老师的苦口婆心父母的舐犊之情均可麻木不仁。

5、安全隐患严重。多数留守学生因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很容易使他们义气用事,进而滋生打架斗殴吸烟赌博早恋逃学等事端,给学校家庭社会带去很多负面影响和管理难题。

二、留守学生的管理难度分析。

1、家庭难以监护。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属于独二代,本来就备受祖辈父辈的宠爱;而外出务工的家长因与孩子生活时间少更增溺爱之举。一些家长本身文化素养不高,也缺乏教育孩子的艺术,他们普遍认同钱的万能作用,认为满足了孩子的吃穿住行已是功德无量,而孩子是否成人成才只能顺其自然。家中的爷爷奶奶亦只注重孩子是否每天或双休日回到家里。至于别的时间孩子在哪里在做什么完全无关紧要。这样的监护怎能让孩子身心都健康的成长?

2、班级难以管理。孩子在家里被宠,到学校却被校规班纪约束,有规有矩张弛有度公平公正的学校教育就让孩子无从适应;而学习任务的繁重成绩压力的增大也使他们心生厌倦;再加之经常违纪,同学不喜欢老师不放过,长此以往,同学之间闹矛盾师生之间产间隙,致使一些留守学生视读书为坐牢想方设法要逃之夭夭。这就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3、学生难以自保。留守学生父母均不在家,监护人年事已高精力缺乏,孩子手上又基本不缺钱用,加之孩子们年纪尚小思想单纯好奇心重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于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哪里好玩就去哪里。星期天节假日,可以水里游池边钓道上飞网吧混餐厅欢街道

闹……家长鞭长莫及老师望洋兴叹监护人束手无策。留守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三、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思考。

1、建立健全系统的管理档案机制。学校应 对每个留守学生进行认真摸底,全面准确地了解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建立单独的档案和联系卡。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跟班教师协助掌握第一手资料。诸如学生家长姓名,在外打工的详细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学生监护人地址,对方身体状况,年龄,与学生关系,联系方式等,并及时根据实际补充和变更档案。班主任要与科任老师随时座谈以了解所有留守学生状况,做到不忽略任何一个留守学生,以便使帮扶关爱工作行之有效。

2、落实关爱留守学生的责任帮扶制度。以学校政教处牵头,年级组统筹安排,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老师为辅助,学生干部为助手的留守学生帮扶体系。将留守学生的帮扶关爱任务分配到人头上,并让老师签定承包合同,填写教师关爱留守学生校务日志,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要求负责帮扶的教师做到定期与不定期的和留守学生谈心,随时了解他们在身体生活心理生理学习思想等方面的现状变化及需求;定期家访并常保持与监护人和家长的电话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学生在校的情况同时了解家长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并告知学生,有的放矢的对留守学生进行管理、帮扶、关爱、教育。学生之间可以设立“一帮一”或“多帮一”的手拉手帮扶队伍,并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制定出具体的帮扶方法,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人帮。这样由面到点全面铺开,形成合力,让关爱帮扶活动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上,看得见听得到,以期留守学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3、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部分留守学生因长期被寄养或被娇纵,心理素质偏差或行为比较偏激,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设置心理咨询时间,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疏导并培养其感恩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做到让家长放心。学校或年级组亦要定期要求班上开展以关爱留守学生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主题队会,经常开展帮扶小组课外活动,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让留守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谊老师的爱护及生活的美好,从而摆脱孤独与自卑,增强自信与活力,进而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4、强化负责帮扶老师和监护人的管理意识。学校宜定期召集负责帮扶留守学生的教师会,汇报总结阶段性工作,不断明确责任提升管理教育水平,检查通报实施情况及落实效果。树立榜样激励先进并填补缺漏。以年级或班为单位根据班级实际不定期的召开监护人会议,加强与监护人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向他们通报近期学生在校的一切表现,具体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商讨共同的管理教育关爱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如有条件,还可以与社区取得联系,设立关爱帮扶留守学生的广泛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关注局面,让留守学生的校内外生活都得到应有的保障并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这样也可避免留守学生的流失与流离。

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帮扶与关爱问题,不只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家庭面临的难题,还是社会需关注的焦点。希望能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他们和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定稿)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留下了众多的孩子在农村留守。如今这些留守孩子却面临着严重问题,他们的处境令人堪忧。现在国家倡导新农村建设,因此,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就摆在了眼前。社会要和谐,留守儿童就必须健康成长。

【关 键 词】留守儿童,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育欠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

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软弱无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在调查中对老师的采访我们还有以下结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下降了”,有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注:数据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

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分析

我在河北师大国培401教室听了杨会芹老师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一课,对我的影响很大,下面谈一下我的一些观点:

一,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今年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

二,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亿万农民工进城,是广大农民逐步富裕的必然历程。但这个历程不等于不需要付出代价,代价之一就是上千万留守儿童失去了亲情的呵护。父母外出打工,目的自然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也为子女争取更好的前途。然而有得必有失,子女失去的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亲情。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时刻得不到亲人的关爱,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不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所能弥补的。

首先,心理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其次,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很是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

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然后是安全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是寄宿到亲戚的家里,由于年龄,经济等家庭原因,他们不能够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地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温饱就是尽到了责任,至于其他则是学校的事情了。所以在节假日则成了完全的自由人,由于年龄的因素,他们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再加上父母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保护,所以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还有学习问题。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明确的目标,在面对学习上的问题时,采取自暴自弃的消极态度,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无人监督,许多精力不放在学习上,逐渐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

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只是家庭的问题,还有好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制度原因,由于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劳动力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受经费和意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他们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不仅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问题也不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更是处于十分薄弱的境况。

其次,思想原因,农村的许多家长的思想依然存在与时代脱轨的现象,认为读书没有太大用途,只顾眼前利益,有的甚至还保持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这

种落后陈旧的观念。

另外社会关爱不足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四,如何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是政府应积极作为,加强主导。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合格学校的建设。推进政策的完善配套。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是学校应尽职尽责,担当使命。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主动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注重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要努力架起畅通的家校桥梁。要组织老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教育孩子,加与家长的联系。

三是家庭应善于作为,履行职责。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学会心灵的沟通。

四是社会应奋力敢为,形成合力。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总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他们和

我们的美好的未来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燕赵天下历史李才勇

第四篇: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现状的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现状的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里健康成长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甚至顶撞,我行我素。产生着种种问题原因在哪儿?

留守学生问题的现状分析:

1、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学生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他们过分溺爱,养成了学生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学生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学生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形势,新的家庭环境对他们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学生进行管束,学生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学生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学生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在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监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学生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各学校教育无法协调。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

由于留守儿童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同时,当今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解决。

第五篇:当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代留守儿童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宁化二中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在当代中国,当社会改革不断地推动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同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以及认同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欧美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逻辑。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中国无疑是一辆迟到的“马车”,负重太多的车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沿着“前车之辙”顺利前行。建国以后,中央政府适时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构想。重工业导向的战略使得我国很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强国的战略联系的“高强度的积累模式”保证有限的资本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共同形塑了“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的总体性社会城市单位制及农村公社制作为基本的支持性设置使得城乡间的资源和人口社会流动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同时,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导向的工业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重工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必然转向,发展到一定阶段,大量的城市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会遭遇瓶颈;导致了经济结构出现了“重、轻、农”比例失调的问题,“非农产业部门在产值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增长缓慢”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从乡镇企业时代“离土不离乡”的流动模式到后来的“离土又离乡”的流动模式,其命运起起伏伏。在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过程中,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庞大群体,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触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那些没有条件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的大量儿童则留守在农村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目前中国1.2亿农民工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调查中发现,95%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会和老师联系。平时,留守儿童最苦恼的事是“作业不会做,不知问谁好”、“功课跟不上,没有人辅导”。在某小学调查时发现,有20%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各班倒数几名的几乎都是留守儿童。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问题中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惑。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指导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奔波在外,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他们的性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陷。

由于代沟所致,这些留守儿童平时很少和监护人谈心,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受到委屈就憋在心里。有的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不合群。

在留守儿童中,有19%的人从不与同学、老师、监护人谈心,46%的人偶尔会与别人谈谈心;在受到别人欺负后,有27%有人表示非常恨欺负他(她)的人,18%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

如此多的儿童留守在农村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世纪之痛,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人口问题,劳动力问题,户口问题等等也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的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引起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张世平说,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现阶段中国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建议加大法律保护监督力度,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有效实施。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把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目标体系。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任玉奇领衔提交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议案,建议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在议案中,任玉奇代表提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群体。据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检出率高达20%,有55%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他们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如不引起高度重视,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也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因此,应该把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声中,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政策并提高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四川省将加强政策推动,积极建立起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政策支撑体系。这意味着一些省份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将不再停留在关爱层面。

从政策层面来说,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另外涉及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在江苏、浙江的一些富裕地区,已经有了一些政策。在湖州,企业给那些已经成为技术工人的农民工提供住房,鼓励他们接子女来城里读书,不收高价学费。在义乌等地,规定企业必须给农民工一定社会保障投入。

以上各种呼声和一些解决办法反应出大量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必须正视这样的问题。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对人口问题的忽视必然导致更深远的社会问题。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个案:

在2007年07月17日东南快报中有这样一则文章“征集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你是一名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吗?你的父母是否都进城务工,把你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暑假里,你是否也希望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上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那就赶紧报名参加我们的“海西留守儿童亲情夏令营”吧!”

“如果你是一个有爱心、有热情的社会人士,那就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吧,给农民工子女们当一回“志愿妈妈”或“志愿爸爸”。“海西留守儿童亲情夏令营”将通过组织“志愿妈妈”“志愿爸爸”与“留守儿童”心手相牵,走进宁德少先队精神体验营,体验“尽责任、爱集体、勤体验、善探求、惜生命、勇自强”的精神;亲近闽东自然风光,感受闽东亲水游的魅力。让留守儿童开阔视野,体验社会关爱,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与同伴交往、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2009年5月29新华网“甘肃年内将建成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今年初,甘肃省将“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列入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任务,省政府批转了省妇联“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百分之百覆盖行动”实施方案。4月,“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百分之百覆盖行动”正式启动,计划投资2452万元,在全省1226个乡镇各建一所“留守儿童之家”。目前甘肃省财政已经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安排年内建成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同时,将继续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动员机关、企业、各社会团体和爱心组织、爱心人士捐建一批“留守儿童之家”。甘肃“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百分之百覆盖行动”目前进展顺利,“留守儿童之家”年内将覆盖全省的1000个乡镇。全国妇联已将甘肃列为全国首批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试点省,已协调解决到位100万元建设资金。

一种声音,一种呼唤,让在家中缺失亲情的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抚慰,爱心的培育必然开出爱心之花。虽然不论群众团体,政府机构和社会人士都在对策上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在解决对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上仍是治标不治本。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明确政府责任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政府要发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的体系。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明确家庭责任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现代发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三、明确学校责任

培育新一代新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

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明确社会责任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5、建立帮助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各级妇联组织 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结合“春蕾计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或“代理妈妈”活动,组织动员各界妇女如女干部、女党员、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户,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或“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基层共青团组织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开展青年志愿者、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下载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与思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与思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摘要]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庭都努力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自己最大的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和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和思考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

    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最终版)

    关于农村师资力量现状的调查报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教育也在飞速发展。但在农村,中小学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教师缺编严重、整体素质偏......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 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分析与建设思考 伍竹九年制 杨玉卓 【摘要】在对伍竹乡4个校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营上镇民家中学晏莲芳【摘要】音乐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已受到全民的关注,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及全社会都已重视起......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

    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实施 教材的分析与反思店 头 小 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店头小学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城乡教......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