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结构的缺陷与诗人和隐士心理的相关研究(2011)(共5篇)

时间:2019-05-14 11:0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社会结构的缺陷与诗人和隐士心理的相关研究(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社会结构的缺陷与诗人和隐士心理的相关研究(2011)》。

第一篇:现代社会结构的缺陷与诗人和隐士心理的相关研究(2011)

现代社会结构的缺陷与诗人和隐士心理的相关研究(2011)

众所周知, 陶渊明是晋朝著名隐士。但在风光的里头,到底陶渊明是用什么心情来写诗呢。经过本组精心分析后,我们很遗憾地一致得出一个结果,我国伟大的陶渊明的精神及心理上出现了无法弥补的缺陷。由于时间关系,我组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了新译陶渊明集,陶渊明研究,心理疾患临床手册,人际观点心理病理学等四本有关书藉。据非精密的分析,陶渊明的病理十分复杂,属于复合性的心理病,他的有些症状更是现代心理学无法解释的。由他的诗句中,他不时流露出世莫理凡尘事的情绪,但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表面,实际上他可能只是患了病。在他的诗句中,十句中九句都在说他自己归隐后愉快而充实的田园生活,但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来填补过去的创伤,这符合了创伤症后群的条件。他亦常常提及与过去的人少来往,加上他的背景,虽然我们无法了解陶渊明当时的心理他很有亦可能是畏避型人格病患者。

通常畏避型人格病患者的特征有:(1)有意避开明显要有人际接触的职场活动。(2)不愿意与人来往等等。他刻意避开过去的人与事,这也可能表示他过去在官场受过的创伤,成为了他放不下的事,而从他创伤症后群演化成他的畏避型人格,他对过去的心理阴影过于执着,于是把过去的朋友和过去的事连结在一起;这可能就是为何他听到过去的人来找他便退避三舍的原因。他也经常描绘自己与邻居欢饮美酒的情景,但对于一个畏避型人格病患者来说,社交相对会比较困难,为什么他可以对社交活动应付自付自如呢?他同时患上DSM-IV中提到的非广泛型亚型的社交焦虑疾患,会是此问题唯一个圆满的解答;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害怕数种情境,而非大部分的社交情境而已;除此之外,我们亦他独好饮酒可见,他也有一定可能同时有患上轻度的酒精依赖症候群。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此不多作解析我们判断他符合了那几项心理病判断准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阅。

我们亦研究过如果将心理学的层面扩大至中国古代的其他诗人或隐士, 他们又有没有可能有甚么心理病呢?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我们针对中国古代诗人,其实不是!著名画家梵高的大名大家一定听过,他是因为自杀而死的,经过后人多次论证,梵高被几乎公认为是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的患者.由梵高的死我们又联想到李白醉死江边,可以见到李白比陶渊明有更高机率患上酒精依赖症候群,而我们亦从WORD的精密计算中得出李白在我们抽出的50首诗中提到18个酒字,出现率达36%,这种种的迹像都显示李白有酗酒的迹像,而文献记载李白有三个妻子,此亦乎合在现代患此病的人的分居和离婚率是正常人的七倍.我们亦统计过著名词人李清照在词中单单出现愁字的比率就达到三成,更十之八九更是说愁的诗.可想然之其患上忧郁症的可能性有多大.回头观看现代的社会,我们亦发现很多自古存在甚至比古代更多的问题,包括:抑郁,自闭,自恋,还有很多类型的人格障碍和一些我相信在坐都会有的如假期后症候群,即放长假之后精神不集中和疲累等的现象其实都是精神病。所以请在坐各位骂人有病之前先检查自己有没有病。最后,我要说,我们今次的研究只是粗略的分析,不能作为医疗意见。

第二篇:论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缺陷与完善_农村研究论文_社会论文__73602

论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缺陷与完善_农村研究论文_社会论文_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对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尽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零星试点”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在认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键词】农村低保制度缺陷完善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提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然后对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给予差额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它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当每个公民的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是现代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2007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财政困难的地方。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抓紧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5月23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作出部署。6月26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回良玉副总理提出明确要求: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低保制度,并确保在年内将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到户。7月1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开始全面建立和实施。

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贫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继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在我国农村反贫困事业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尽快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实现其基本生存权的需要自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来,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2000—2006年共计减少了1061万人,大部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通过自身的努力走上了脱贫致富、自我发展的道路。而随着扶贫投入的不断增长,每年减少的贫困人口数量却在变小。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70万,9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20万。2001—2006年,平均每年只减少约156万,其中2003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根据统计局估算,当前绝对贫困人口中有7%丧失劳动力,只有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彻底解决这部分绝对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并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国民经济收入和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是农村扶贫目标和思路的创新,又是国民经济收入和改革发展成果的再分配,可以使城乡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实现制度性的均等化。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急需研究改进。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村低保进展缓慢、覆盖面低,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仍然不能纳入低保范围,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困难群众无法获得任何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生活保障。除此之外,在农村低保制度实践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也比较突出。

1、工作指导思想有偏差目前许多地区各级干部对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社会意义认识清楚,而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低保制度的社会效益、如何处理该制度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思想认识却没有完全统一。有的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考虑多一些,有的从本乡镇如何争取更多的低保资金考虑多一些,有的从操作便利性方面考虑多一些。甚至有些管理干部还抱着“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好人态度”,不敢轻易更换保障对象,低保对象几乎几年不变,除非是子女长大成人或低保对象死亡。有的还把农村低保制度误认为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宣传、舆论引导方面,对其社会功能寄与了太高的期望。

2、认识上的误区目前包括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内的许多人对低保工作的法制性认识不足,认为低保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现行的工作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随意性较大,钱多了就多保一点,钱少了就少保一点,因钱定人。有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认为低保工作固然重要,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资金不足,所以爱莫能助。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言,经济和资金实力的确是一个重要条件,但绝不是决定因素。还有不少人认为,同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前者最起码还拥有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而城市三无人员、下岗人员等,失去工作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因此,城市低保工作比农村低保工作更迫切、更重要。在实践中重视城市低保工作,忽视和轻视农村低保工作。

3、农村低保对象界定标准上的困难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由于农村养老金制度远未普及,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在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

4、摸底统计工作滞后各地区虽然明确了农村低保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乡镇、村委对农户的收入、生活等基本情况的统计工作相对滞后,还没有做到参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计出实际应该纳入低保范围的全面、准确、完整的数据。目前许多地方只是按照低保资金的多少来分配低保对象指标,把原有的特困救济对象转为低保对象,存在按人口平均分配低保人数的现象,应保难保、能保漏保的情况较多。这对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低保政策增加了难度。同时,因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相同的低保政策对边远贫困乡镇与城郊相对宽裕乡镇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明显不同。

5、保障范围过窄从多数地区开展低保的工作情况来看,低保范围一般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以及劳动力少、家庭收入低或因灾、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主要保障对象是农村绝对贫困的人口。低保的覆盖面不够广,实行低保政策后,有些地区保障人数比特困户救助人数还要低。因低保资金和低保指标有限,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先解决特困类弱势群体。在保障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情低保、关系低保情况。http://

6、低保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主观层面上,部分基层政府部门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资金的挤占挪用;客观层面上,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完全依赖财政投入。不少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支状况尚属“吃饭财政”,依靠财政解决城市低保问题已勉为其难,对面更广、量更大的农村低保工作,供需矛盾突出、资金缺口难以弥补,这是制约农村低保工作整体推进的一个客观问题。

四、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议鉴于前述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各地低保制度探索与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应坚持建设农村低保制度的大方向,同时着力完善这一制度。

1、加强低保政策的宣传解释,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人们对低保政策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重视低保制度、政策的解释工作,要通过各种媒体向群众宣传、解释,让人们了解低保实施的意义、保障范

围、保障标准,尤其是低保的概念。对来访者要耐心细致地解释,让他们懂得低保不是政府发放的生活费,也不是助懒、扶赖的手段,而是鼓励生产自救。

2、坚持稳健起步,合理确定农村低保的标准、范围和对象一般情况下,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的成因主要有五种:因病、残、年老体弱、缺乏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低下和生存条件恶劣。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就是要帮助这部分人解决温饱问题。根据摸底排查和测算,实现对这部分人的“应保尽保”。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起步阶段,需要严格界定保障对象范围,实现政策目标,防止盲目扩大保障范围,避免影响低保制度的可持续运行。

3、落实与农村低保的相关配套政策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性的兜底制度,与农村其它专项救助制度相比,在救助对象和保障功能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相互替代,又需要衔接配套。农村低保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虽然社会保障制度分支很多,也有不同的部门去分管运行,但农村低保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它孤立,应尽力与农村其他相关社会保障机制。衔接配套各有关部门要对低保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帮扶措施,提供及时、必要的救助。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农村低保制度的稳步前行,才能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构建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4、保障人数应因地而异从农村低保实施情况看,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达不到3.3%,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远远超过3.3%。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不足,往往不能按实际人数实行保障;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保障人数要达到要求的比例,往往要突破绝对贫困线延伸到边缘群体。应由各省发改委牵头,会同民政、扶贫、统计等部门,测算不同地区的贫困指数,据此确定农村低保救助比例。

5、规范管理,强化公开性和监督机制农村低保涉及面广、分散性大、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操作办法简捷,但具体制度设计要周全,避免出漏洞。在操作程序上,申请、评议、审核、审批、资金发放等环节都要有责任人和档案记录。坚持阳光操作,做到审批政策、申请对象、低保标准、救助水平四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在对象管理上,注意动态管理,确定合理周期,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人口与收入变化情况,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在监督检查上,强化监管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对资金落实、规范管理等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严肃纪律、严格责任。

6、加强动态管理人们的收入是不断变化的,力争一个不错、一个不漏,真正让那些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就必须做好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为了防止在确定保障对象过程中出现“懒汉现象”及其他问题,对规定的几种不能享受低保的情况要严格执行、决不手软。比如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家庭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或除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须品外的非生产性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均值为当地最低生活标准6倍以上的(具体标准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等等。这样做既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又能防止因保障措施不当出现挤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的“懒汉现象”等问题。

7、加强低保工作信息化建设,推进低保资金的社会化发放低保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单靠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和管理,难以统一和规范。由手工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渡是低保工作的必然选择。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城乡低保信息管理系统;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低保管理人员培训,实现低保信息网络化。由计算机对低保对象进行信息处理,既可节约财力,还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应积极探索农村低保金发放的各种有效形式,逐步推行社会化发放工作。由于低保人数多,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少,为确保低保金的发放安全、堵塞漏洞,相关部门要与金融部门进行协商,相互间予以积极配合。综上所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低保工作,加大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支持力度,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上,从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全局出发,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消除畏难情绪,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参考文献】[1]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透视(1979-1992)[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2]王成新、陆彦: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J].北方经济,2006(5).[3]何忠伟、蒋和平: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4(2).[4]余利民: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6(4).[5]姜军松、梁志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http://

第三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吴俊红

(浙江省淳安第二中学311700)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并作统计分析,希望能给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年龄特征

一、研究目的有位学者曾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确如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势在必行的。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各种有关量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或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同样,心理学家张守臣曾经在黑龙江省对近300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果显示:25% 的学生在某方面或多方面存在个性发展问题,28.1% 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人格塑造最后一个比较理想的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生理发育过程中伴随着一场“心理革命”,生理发育逐步成熟,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他们除了应付紧张的学习压力之外,还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各种应激源的刺激,如同学关系紧张,严重的升学压力等影响,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笔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本校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并作初步统计分析,以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者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整群分层随机抽取浙江省淳安第二中学高中学生400人,其中男生178人,女生222人,平均年龄17.8岁。测试前未发现经医院诊断的任何心理疾病,测试工作于2004年12月份进行。

(二)材料

测试采用由上海铁路医学院吴文源引进并修订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ek list,90, 简称scl-90)。该量表含90个项目,为5级计分,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包括10个因子:躯体化(b1)、强迫症状(b2)、人际关系敏感(b3)、忧郁(b4)、焦虑(b5)、敌对(b6)、恐怖(b7)、偏执(b8)、精神病性(b9)、其他(b10)等,被公认为具有覆盖面大,反映症状丰富,能较准确地刻划出受检者的自觉症状及程度变化等优点。该量表的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

(三)方法

心理健康老师按照正常授课时间对本校高中生进行scl-90量表测试,学生按照症状自评量表指导语独立思考填写,教师不做解释或提示,按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量表的填写,学生完成量表的填写后,心理健康老师收回此量表后进行统一评分,数据的统计按5级评分制完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主要是计算每个学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平均分,用平均分表示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某学生在一个因子的平均分即: ≥ 1 且 < 2,则表示没有心理问题;≥ 2且 < 3则表示有轻度心理问题;≥ 3 且 < 4表示中度;≥ 4且 < 5表示其心理问题偏重或严重。

1.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表1.400名高中生scl—90量表因子分 ≥2,≥ 3 的人数

因子分 ≥2 ≥3

性 别 男 女 计 男 女 计 合 计

b1 7 4 11 1 2 3 14

b2 17 18 35 5 9 14 49

b3 12 15 27 4 7 11 38

b4 9 11 20 2 6 8 28

b5 6 9 15 2 1 3 18

b6 15 8 23 4 3 7 30

b7 2 7 9 1 2 3 12

b8 8 11 20 6 3 9 29

b9 6 6 12 2 2 4 16

b10 5 7 12 2 4 6 18

合 计 187 96 183 24 39 63 246

★ 一个被试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2,≥3 分。

根据表1数据统计显示:400名高中生中,有183人因子分 ≥ 2分,其中男生87人,女生96人;有63人因子分 ≥ 3分,其中男生24人,女生39人,经φ检验,男女学生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提示有45.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5.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低于国内外有关中学生的研究结果。

2.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表2.400名高中生scl-90量表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表

组 别 本研究被试 国内青年组常模 z

统计量 m sd m sd

b1 1.32 0.39 1.34 0.45 0.672

b2 1.79 0.58 1.69 0.612.376 *

b3 1.86 0.56 1.76 0.672.274 *

b4 1.66 0.49 1.57 0.612.301 *

b5 1.45 0.43 1.42 0.43 0.987

b6 1.64 0.61 1.50 0.573.354 **

b7 1.32 0.37 1.33 0.47 0.334

b8 1.64 0.64 1.52 0.602.736 *

b9 1.42 0.44 1.36 0.47 1.864

* p < 0.05;** p < 0.01

从表2可见,从整体上看,400名高中生在强迫、忧郁、敌对、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5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提示这5个方面反映了高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这一结果与国内有关高中生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

3.高中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

表3.男、女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表

性 别 男(n=178)女(n=222)z

统 计 量 m sd m sd

强迫 1.82 0.65 1.71 0.42 2.265 *

忧郁 1.60 0.51 1.69 0.43 1.879

敌对 1.75 0.70 1.48 0.38 4.628 ***

偏执 1.72 0.72 1.50 0.45 3.558 **

人际关系敏感 1.80 0.62 1.86 0.43 1.097

* p < 0.05;** p < 0.01;*** p < 0.001

从表3可见,在高中生5个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上,男生的敌对、偏执、强迫等3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女

生的因子均分,女生的忧郁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男生,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则无显著差异,提示高中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强的敌对、强迫和偏执等心理反应,而女生比男生则出现更强的忧郁反应。

4.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差异

表4.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及百分比比较表

项目

等级 普 通 班(n=300)重 点 班(n=100)

男 生(n=126)女 生(n=174)男 生(n=52)女 生(n=48)

人 数 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t < 2 102 81% 136 78.1% 38 73.1% 34 70.8%

2≤t<3 24 19% 36 20.7% 12 23% 12 25%

t ≥3 0 0 2 1.2% 2 3.9% 2 4.2%

(t :表示为scl—90量表的阳性症状均分)

从表4可见,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人数所占百分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班学生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通班学生人数所占百分比。

四、讨论

1.本调查群体scl-90的症状均分普遍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且差异显著,表明我校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这与国内的有关研究报道是基本一致的。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比小学生、初中生等低年级学生多,可能与他们所处的年龄特征及特定的接触环境背景及社会背景有关。

2.男女学生在scl-90量表的一些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的研究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男女学生在scl-90量表中阳性症状均分是不同的,而且女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要明显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其不同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等发展及其个性差异有关。

3.不同群体间(普通班与重点班)的比较,重点班学生在总分、总均分以及焦虑、忧郁、强迫等因子分要高于普通班学生,这可能是重点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承受更大的压力,而普通班的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等多种原因对学习失去学习兴趣或学习动机而承受压力相对减轻。

五、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宣传,构造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使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由陌生到熟悉,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由“怕”走进心理辅导室到“乐”走进心理辅导室等变化。

2、重视对学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女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较快,往往超过男生,而且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更为明显,再加上来自各个层面的影响,常常使他们比男生更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困惑,结合笔者在去年半年的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女生人数占67%,这要求我们的学校要重视对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如果单亲父亲或母亲与子女之间缺少一种民主、和谐,正常的交往与沟通,这对于子女的整个人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返回

第四篇:现代消费心理角度下包装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从古至今,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从一开始的追求温饱,到现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改变。不同于以前,当今社会商品越来越多,要使商品视觉认知度很大,包装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包装的差异性,或者说创意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论述怎样能更好的把握现代消费者的心理,引导消费者的情感,设计出最好的包装,从而使产品获得更大的消费市场。

关键词:现代消费;包装设计;创意;马斯洛需求理论

早在远古时代的时候,人们生活中就已经有了包装,但是那个时代的包装没什么特别,也没太多设计,它的作用很简单,就是保护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受到外界因素的损害。这一点正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一和第二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但是随着市场产品不断增多,原来一类产品可能只有一种,后来会出现越来越多同种类的产品。这时候,产品的包装如果依然是只满足于保护的作用,众多品牌只用类似的包装,将不利于产品的发展,使产品没有竞争力,从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因此,当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需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产品自身的时候,围绕产品自身的附属价值就变得格外重要了。消费者内心的需求和欲望决定了包装设计的发展,现代社会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是最基本的需求,他们会有更高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所以结合需求理论分析应对现代消费者的心理包装设计应该符合以下几点:包装设计的创意性,整体性,大众性,小众性、环保性。

一、包装设计的创意性

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哲学,是思维的碰撞,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现代消费者在相似产品众多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一个产品一般都会选择他们觉得很有特点的产品,那么这个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包装的创意。比如,有一个饮料叫做BloodBagEnergyDrink,外形和医院里的输血袋一模一样,而且里面的饮料又是红色,看起来好像一个人在喝血一样。这个产品刚出来就有很多人追捧,觉得很有创意,而且拿着这个饮料喝回头率也是很高的。再比如香奈儿5号香水,可谓是一个经典。除了它那独特的香味以外,真正让香奈儿5号香水成为“香水贵族中的贵族”的却是那个看起来不像香水瓶,反而像药瓶的创意包装。当大众认为正常的香水瓶很美的时候,香奈儿反其道行之却成为艺术品一样的存在。因此,一个产品的创意有多么重要可想而知。

二、包装的整体性

一个产品的包装设计结果,除了创意性,整体性也是很重要的。强调整体性意味着包装设计要兼顾产品的核心理念、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产品的整个风格。核心理念是一个包装的精髓,不管包装的形式是什么样的,但是总要体现总体核心理念。时代风格是指每一个时代的科学水平和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古时候的女人做衣服都是手工的,这时候比较的不是样式,而是缝纫的技巧。而现代机器化生产之后,人们不再细抠缝纫技巧,而是比较款式、面料等。因此,设计者应该针对不同时代制定出符合当下时代的作品。再说民族风格,它具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的特点,所以当针对某个民族设计的包装要注意符合该民族的审美习惯。产品的整个风格是指每个产品都会有一个特定的风格,以便于和其他相似产品区分开,在设计产品包装时,整体风格不能失去,一旦失去,就算再有创意,也是失败的。

三、包装的大众性

包装的大众性是指该包装能够符合特定范围内大部分群体的审美习惯。这就是说,包装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察目标群体的心理特点,比如上文提到的民族风格就属于其中一点,但不是全部意思。因为除了民族风格还有很多大众都有的特点。但是包装的大众性这特点适用于一部分产品,这个意思是要了解产品的目标销售群体是一个大群体还是小群体,设计者要抓住人们对于该产品的包装需求来设计。

四、包装的小众性

包装的小众性和大众性是相对应的,上文提到大众性是指目标销售群体较大的产品要照顾到每个人的审美,那么包装的小众性对应的就是目标销售群体较小的产品设计。比如奢侈品的包装设计,要符合高端人士的心理诉求,设计出不一样的包装。虽然只有一部分人会喜欢,但是已经达到产品预期的效果了。比如小米电话从问世以来就以超高性价比的特点得到大部分市场,成长迅速,它是大众性产品的一个典型,产品包装符合大众审美,没什么特别,就是简单简洁的感觉。然而苹果电话一直以高端产品位居手机产品首列,价格昂贵,其包装也很考究,看起来很高大上。这就是大众性和小众性的区别,设计者在设计产品包装时需要注意一下。

五、包装的环保性

现代包装设计代表了一种文化信息,设计师应有一种超前的意识,要了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们生活当中总强调的就是环保,甚至以前免费的塑料袋现在都是花钱买,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污染。那么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冰露矿泉水,很早以前是很硬的塑料瓶包装,可是后来变成了很软的、容易降解的材质包装。这就属于一个注重包装的环保性的一个典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综合包装成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产品和人类及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六、结语

现代的科学技术、审美意识等不断的变化,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产品本身,其包装设计等附加价值必须要得到重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产品的创意水平在不断的增长,一些创意人才正在逐渐增加,这都是市场需求造成的。只有包装设计者不断地改革创新,充满想象力,大胆的启动头脑风暴,并将之完美的运用到产品包装上,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相似产品众多的市场里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易忠,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张理,消费心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3](美)克里姆切克(美)克拉索维克著,李慧娟译,包装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第五篇:专题三:认识物质结构的不同尺度层次——现代物质结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专题三:认识物质结构的不同尺度层次 ——现代物质结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博士讲师魏锐 嘉宾:

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磊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李奇教授 山东省诸城实验中学教师张福涛老师 北京第四中学高洁老师

1、回顾前部分讨论

主持人: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基本上是从原子层面和分子层面来对物质结构进行讨论,那么从这个专题,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他是超越了原子和分子层次的,是原子间作用力和晶体结构。那么这个层次呢?他是原子和分子之外的层次,通过这两个层次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认识原子和分子的新的视角和角度,那么在讨论这个案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断。

2、林红梅老师范德华力教学片断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会了微粒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啊? 学生回答:化学键

教师提问:化学键是原子或者离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那么分子之间是否也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呢。我们先来阅读一则材料,壁虎的飞檐走壁之谜。

教师提问:读完这个材料,那么同学们对微粒之间的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它也是一种电性作用,那么这个分子间作用力与前面所学的化学键有什么区别呢?它的存在对物质的性质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先来分析两个熟悉的事实,水分解和水的三态转换。

教师提问:第一个问题通过图中,水分子之间是否存在作用力呢,证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因为它变为气态,需要能量。

教师解释:看这里,这部分能量,来克服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而这部分力叫做范德华力。是由范德华首先提出了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着作用力,我们就把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力。

主持人:我们刚才一起来观摩了这个教学片断,那么我们先请张老师和王老师来对这个片断进行点评,那么在这个片断设计的过程当中主要想体现的一些思路和思想是什么。

张福涛:林老师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首先关注了学生的已有基础,学生在必修二和本模块第二章的学习中已经从微观上知道了分子内原子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那就是化学键,但是对分子间的相对作用,范德华力呢,仍是一无所知,但是从微观上讲,学生又是已经了解了相关的一些现象。比如常温下水是液态的,水有三态变化等。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林老师首先通过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现代科学材料,壁虎飞檐走壁之谜,将抽象的分子间作用力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客观存在,知道有范德华力,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再通过水的电解、水的三态变化这两个学生已经知道的变化,以及转换的条件,展示出了化学键与范德华力的区别,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范德华力。王磊:给我印象很深刻的,老师的引入,提出分子间作用力还是很有层次性的,她是先让学生感知到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而且是用非常趣味的生活的真实情景,壁虎事件,这是非常吸引孩子的,也就是让学生好奇了,然后再用一种典型的事件模型,水的电解、三态变化。我们说这可以是一个典型的化学事件来探讨、刺激学生形成一种分子间作用力的假设,他要和他已经知道的微粒间作用力---化学键进行比较,感受到它与化学键的区别,这样一个双层次的处理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转变。因为以前学生是对此不意识的,这就是一个硬转变,所以他要用一个深刻的两重事件去刺激你,然后让你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进行微观探讨,这也是很成功的。

3、如何认识分子间作用力

魏锐:那么李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分子间作用力在我们现代前沿的科学研究中有什么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分子间作用力呢。李奇:首先分子间作用力的本质是除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以外,基团间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总称,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荷电基团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呢,比如:羧基和氨之间的作用,本质和离子键相当,又称为盐键。另外一类是诱导偶极子和高级电极距间的相互作用,正比与r-6,称为范德华作用。另外就是氢键,疏水基团相互作用和…堆叠作用。…堆叠作用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平面型的芳香环平行地堆叠在一起产生的能量效应,比如石墨层型分子的堆叠,层间距离为335pm。还有一种就是非键电子推斥作用。这是一种近程分子作用,当分子靠得很近的时候,那些非键电子间有一个推斥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加上氢键。这样四种,前三种合称范德华作用,其中色散力比较强一些,这三个力都正比与r-6,永久偶极矩和永久偶极矩之间产生的是静电力。当一个极性分子和一个非极性分子靠近的时候会使原来的非极性分子产生一个诱导偶极矩,它就会产生一个诱导力。在瞬时偶极矩与瞬时偶极矩之间的作用力叫色散力(公式都如图)。把这三项合称为范德华作用,前两项都是要有极性作用力参与的情况下才会存在,而色散力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可以发现色散力的大小也是较大的,所以色散力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叫做范德华力。那么氢键,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氢原子H 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形成共价键时,有剩余作用力可与另一个电负性较大的原子Y形成氢键。这样氢键和范德华力相比,相同点是都是偶极-偶极作用,不同点是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这个是水分子和蛋白质二级结构中存在的氢键以及DNA二级双螺旋结构中存在的氢键。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分子间相互作用在目前研究中的作用,实际上超分子化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所谓超分子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以非共价键的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有组织的缔合体,并能保持确定的完整性,即具有特定的相行为和比较明确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征。这样看它完全是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超分子,所以它和我们常规的化学来比较,常规的分子化学研究原子结构或研究进一步的分子形成超分子体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超分子化学叫做分子层次以上的化学,这个分子层次以上的化学的研究已经是分子间作用力为主的,并已经是生物学和材料学方面很重视的研究方向。这个是国内的沈家骢院士以前对超分子化学所做的一篇综述。实际上从分子化学到超分子化学是一个研究对象的改变。超分子化学研究对象是落在分子间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将分子结合和组织在一起,形成比分子本身复杂得多的化学物种。主持人:好,谢谢李老师,刚才李老师从一位科学家的视角给我们阐释了分子间作用力的模型,它的本质是什么,那这就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一个挑战。我们怎样把科学家的视角,科学家建立的模型,并且用一个形象化的手段呈现给学生,以及我们怎样去体会科学建模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他自己的思维去建立模型呢那么我们下面看一个教学片断。

3、分子间作用力教学片断

教师:那么通过刚才这个数据分子,我们可以用来解释这个问题,就是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是怎么样的。我们知道,分子一般我们认为它是中性的,那么这样中性的分子为什么会有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好,请同学们暂停,我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讨论的结果。

学生:我们讨论有几种结果,我们觉得是万有引力,因为任何两种物体之间都有万有引力,但是这个比较小,然后我们又想是不是库仑力,就是因为他们都带电荷,这样是不是可能一点。但是它也不是所有带电的这些原子才有吸引力。所以这个也不一定对。

教师:很好,他们提出了两种假设,一种是万有引力,因为这两个微粒都很小,所以这个力很小,他们就自己否定了。然后又认为是库仑力,但是并不是所有微粒都带电,也自己产生了疑问。那其他同学有没有看法。、学生:我也觉得感觉看其它极性分子,有一个电子的偏向导致它某些部分显正电,某些部分显负电。但是对于比如:氧气、氮气。如果仅仅是电极的偏向,他应该是显中性,但是如果由于电子的运动,因为电子按照原子核是在无规则运动。那么按照这个理论,它在某个时刻会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但是再想一下就感觉,它的空间结构比较杂乱无章,电子在里边做的还是内部的一种运动。那么这种情况下,是不是相交产生的范德华力也就非常非常小。感觉比题目中的范德华力还要小。

教师:好的,请坐,他不光分析了原因,里边还提到了好几点。首先是极性分子和中心不重合,所以会产生静电作用力。然后他还提出来一点疑问,那就是对于非极性分子是否还存在这种静电作用。还有就是这些复杂的分子,电子在运动的时候会存在相互抵消的问题,是不是能达到这个数值。那么首先我们要来解决的是这个极性分子的问题。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极性分子的电荷。那么这是我提供的极性分子,咱们可以看到不管在固体还是液体状态下他都按照偶极矩有所排列,那么这个时候,因为正负电荷中心的不重合,那么相互的正电荷一端和负电荷一端是不是会存在静电作用力。相刚才同学们推测的类似的库伦力,这对极性分子比较好解释,但是同学们又指出另一个问题---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我们知道就是指正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比如:氦。它虽然本身非极性,但是如果有其它极性分子靠近它时,他会诱导其它非极性分子中心出现不重合的情况,所以在极性中心的诱导下它也能产生极性作用力,叫做诱导力。像刚才提到的极性分子作用力叫做取向力,那么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帮我们对于非极性分子有一个初步解释。那如果非极性分子,没有极性分子靠近它的时候,是不是正负电荷中心就时刻都一定重合呢。那拿氢分子为例,电子是时刻都在告诉运转的,而原子核是不是也是在运动啊,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个瞬间就可能出现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情况,这个时候也存在偶极矩,因此它也可以和其它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这种力叫做色散力。那么三种作用力,诱导力、取向力、色散力都有可能在分子间存在着,根据资料一般来说,分子内电子书越多,分子的变形性越大,色散力也就越大。还有对于这三种作用力并不是平均存在于分子间的,对于大多数分子来说色散力是分子在运动过程中正负电荷的不重合产生的。是主要的,只有对那种极性、偶极矩非常大的分子,比如水和HF来说,取向力才是主要的,诱导力较小。

主持人:在刚才这个案例中,高洁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建立分子间作用力的模型。正好高洁老师也在现场,您能否跟我们的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您在构建这个活动时是怎么想的,学生在构建这个模型过程中您是怎么引导的。

高洁: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在提出分子间作用力之后,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三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分子间作用力,另外一个是分子间作用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另外一个是分子间作用力会影响什么。那我们在通过数据比对、化学键键能和分子间数据之后学生能够得出直观的印象,就是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能要小得多。然后他们把主要的精力关注在范德华力产生的这个原因是什么。范德华力产生的原因不仅学生非常关注。而且它也是认识范德华力本质的关键,更为后边氢键模型的建立做铺垫。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让学生分组交流、分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分组交流与讨论是我校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课堂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得出结论。还有在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上,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两种想法,第一种设计是由范德华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这是得出的一个结论。然后第二个我想提供数据,让学生看到分子相对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由以上两个结论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但是在后来思考过程中,我感觉这种解释方式在解释过程中有卡壳的感觉,总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没有完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范德华力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后面的过程中,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讨论交流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到底有哪些?但在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之前,分析这个问题有哪些原因之后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铺垫,一个铺垫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色散力是主要的,只有偶极矩很大的分子,取向力才是主要的,诱导力一般比较小,然后提供另外一个支持。一般分子内电子数越多,分子变形性越大,色散力越大。因此,到这儿,学生再讨论影响范德华力因素的时候,很多学生能把我提供的知识迁移到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的分析中来,所以学生们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仿佛分子体系越大,它变形的可能性越大,那么范德华力也越大。还有学生也体会到组成分子的原子数越多,分子量也就越大,它的范德华力也越大,能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接近这种知识本源性的认识。在这两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我自己的体会是在日常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的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这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学生的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我觉得在教师得引导上需要注意鼓励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那如何鼓励学生,我自己有两个体会,一个是营造交流思考的氛围,不光是在日常教学中。包括在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你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也好,还是平时和你交流问题,你要善于抓住积极肯定学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那么通过引导,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那么在这节课处理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让我进一步体会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怎么学,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让学生去解释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我对这两个问题的体会和反思。王磊:高老师这个处理呢,比常规教学的处理更能刺激学生的思维,而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个主题特别希望培养学生的假设创造性的思考,他要有一个自己的自主想象空间,基于已有的知识对于事实现象的本质原因的一种理论假设的过程。同时他要对这种创造性的假设进行一种论证。所以这个时候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论证和反论证的过程,同时还有老师要及时对于给他的证据的这种提供,检验它假设是否合理,并及时修正他的假设,这样逼近相对可能更合理的假设,我觉得这样的一种思维和能力可能是这个模块中特别需要的。

4、如何认识氢键

主持人:那么接下来呢,将要涉及到在我们分子间作用力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就是氢键,下面请李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如何认识氢键的本质。李奇:氢键的本质,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就是H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形成共价键时,由于键中电子云极大的趋向于高电负性的X,带正电的H原子核屏蔽明显减小,强烈地被另一个高电负性的Y吸引。因为氢键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非静电的掩蔽作用,就有了方向性和饱和性,有了方向性和饱和性它就在什么样的方向上生成的氢键较强。当对称性的氢键和直线性的氢键,那它的强度就是最大的,而随着氢键的角度变化,氢键的角度在减弱,比如在接近180°的时候,它的氢键强度可以达到50KJ/mol以上,那我们把它叫做强氢键。当氢键的键角在130°-180°的时候,那么它的强度是15-50KJ/mol,它叫中强氢键。当角度在90°-150°的时候,氢键的强度小于15KJ/mol的时候,叫做弱氢键。而其中最强的对称性的O—H—O,F—H—F,它实际上强度已经可以达到100KJ/mol以上。如果存在负离子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200KJ/mol以上。那这样的话,讨论氢键通常要注意两个问题,通常来讲对称的最强,但是实际上存在的不对称的为多。不对称的为多指的是这个氢不会在两个电负性的原子之间,一般会偏向其中一个电负性的原子,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价键,但也比一般的共价键要短一些。在这个图中就是r要小于低值的。非直线性的要多一些。通常所说的氢键键长也指的是两个电负性大的原子之间的距离。因为这样通常不是直线型的情况下,它不去记x和y之间的键长。那实际上刚才我们说他有饱和性,原则上讲一个氢和电负性强的原子形成的键强,但是通常特别是在超分子体系中,一个氢可以和多个受体形成氢键,一个受体也可以和多个氢形成氢键。例如,氨晶体中每个N原子可以接受分属于其他3个氨分子的H。也就是氮上可以生成三个氢键。那么现在在超分子体系中弱分子氢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所谓弱氢键指的是电负性不那么强的氢键,比如:C—HO、C—HS。所以现在在超分子体系中讨论这些,特别是氢键的有无,一般可以认为,氢到Y的距离小于氢的范德华半径和Y的范德华半径之和,那就认为它有氢键了。

5、氢键教学案例

主持人: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分享林老师在她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氢键,建立氢键的认识。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下列物质的熔沸点,他们的大小关系是什么。学生:物质的熔沸点越来越大。教师:第几个,为什么?

学生:因为他们的阴离子分子质量越来越大,所以他们的熔沸点越来越强。教师:(询问另一个同学,这个观点对不对)。学生:对。

教师:恩,好的,那同学们看看第二个。

学生:水的沸点是100℃,这是常识,而后面的,那个氢、硫酸。教师:那时硫化氢。

学生:硫化氢气体的沸点是-60℃,所以他们的熔沸点不是越来越大。教师:那提出的是谁最大啊。学生:是水。

教师:那你提出是谁最大啊,你提出的水最大。非常好,如果按照我们刚才的规律的话,水在常温下是状态,是液态。我们发现硫化氢的沸点都是60℃了,按一般规律水的沸点应该低于硫化氢,常温下应该是什么状态。学生:气态。

教师:但是事实上,常温下水是什么状态,那这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这又是怎么回事。饶敏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水分子之间有范德华力,但是水分子之间还有其它力。教师:说得太好了,那这个同学,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如果水分子中除了范德华力,水分子间还存在其它力是不是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是。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这样想的,非常好。那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作用力呢?科学研究发现存在氢键这种作用力。那么氢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先来看水分子的结构模型。在水分子中,氧原子与氢原子形成了两个共价键于是在氧原子中剩余了两对孤对电子。两个氧氢键和两队孤对电子分别指向了四面体的四个顶点,那水分子之间为什么可以产生这种电性作用---氢键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我们组认为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有共价键,氧元素的电负性越强吸引电子对的能力越强。所以它吸引共用电子对能力越强,显负性,所以他们之间形成静电作用。

教师:分析得非常好,来我们把这个氢键表示出来,咱们就以这一个为例。这一个氢键我应该怎样进行表示,这个是氢,这个是氧,然后用它来表示氢键。

张福涛:林老师的引出也是非常有层次的,他首先分析问题,这样既引出了对范德华力的小规律,同时水和其他氧族元素其它的氢化物比较出现的反常状况又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自然的就容易提出疑问,水分子之间除了范德华力之外,还有哪些作用力呢?这些作用力和范德华力有什么区别,那么林老师此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学生讨论之后林老师就鼓励学生,让学生去提出问题,自己去解答问题。从而总结引出了氢键的存在。而这种基于学生已有认识,寻找与原有认识有冲突的事实,建立新的认识。这种建构式的教学思路在我们结构这个模块中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王磊:首先这种发现异常现象并根据异常现象提出假设,实际上是提出新的模型,也就是建构新的概念,这可以说在概念原理教学,特别是物质结构模块中尤其要还给学生的认识和活动机会。而氢键这个内容特别有利于开展这个教学。老师们都注意到了这种异常事件,关键是在用的时候要用到位。很多老师可能就自问自答了,一般用这个素材老师们都会选,但可能具体用起来就不一样了。林老师比较好的就是把这个作为一个刺激信息,让学生分组去发现讨论问题,解释问题。

张福涛:就算了解了氢键的存在,怎样思考氢键时怎样形成的,氢键的特点,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林老师是依据水分子的分子模型、基于电负性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第一个是氢与氧电负性差值怎样,这种差值会对氢与氧之间的成键怎样。在一个就是水分子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键性作用。第三就是让同学们描述对水分子键性的理解。那么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的解说学生加深了对氢键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我们课后对学生一起进行了访谈。学生就说,我们以前不知道氢键是怎么回事,只是知道氨容易液化,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呢,知道了氨为什么容易液化,也知道了氢键比范德华力强的原因,是因为氢键在形成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轨道重叠。那么这一点我当时听完之后,觉得这是学生确确实实真实的感受。在就是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进行教学尝试,解释了冰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而大家有没有想过冰的密度为什么比液态水小。这就让学生从冰的角度理解了冰的密度比水小的原因。而且进一步学生认识了氢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我们课后的访谈,学生也谈到,我们知道了冰的密度比水小的原因是冰的温度降低,水分子间会最大程度的形成氢键。氢键具有方向性核饱和性,所以形成冰时水分子间的间隙会增大。同时他们还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氢键是否只有温度降低时才形成最多,冰分子内部的空穴是什么构型,在空穴里还能否填充上其它的分子或者原子。水蒸气有没有氢键,水的孤对电子方向上的氢键与氢氧键方向上的氢键有什么不同。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在大学继续学习结构化学或者研究晶体,应该是能打下很好的基础。

主持人:通过两位嘉宾的介绍使我认识到,在进行结构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模型建构的思路,让学生参与模型建构过程,让我们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创造出一片很广阔的天地,所以在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学案例中,都会让学生参与模型建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好,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高老师在她的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组织学生活动进行模型建构的。

6、模型建构活动组织教学案例

教师:当我再把水搁进去的时候,你看,这个规律性出现了问题,按理说谁的沸点应该比较低,但是出现了突然升高。那我就想,这里边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更强了,这种更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到底是在什么对象之间产生呢。还是那氢化物,氟也特别的高。这个氮形成的氢化物也特别的高,通过这个数据我们观察,这个氮、氟形成的氢化物和同主族的氢化物相比是不是突然升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分子间很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是怎么形成的。还有为什么能形成,咱们这三个问题,这种更强的作用力什么对象间形成、为什么形成、怎么形成,让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我觉得范德华力形成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因为都是共价键,电子是会便宜的,然后这样形成分子间作用力,然后我看它的沸点比较高的,是N、F、O在元素周期表里边他们是属于氧化性比较强的,所以比较容易获得电子。就是比较容易吸引电子,然后氢原子就是比较容易偏向这三个原子更多一点,这样O显得负电的电性比较大,氢原子显得正电电性比较大,这样可能吸引力就更大,所以它的吸引力会大很多。

教师:好的,大家还有补充吗?张萧刚才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认为,N、S、O刚才提到是氧化性,实际上这里可以认为是电负性。共用电子对极度的偏向他们,所以这个氢就像变成一个裸露的质子似的。所以这种吸引力变得特别强了。

学生:我们刚才在想。O、F、N、C他们都是同一个周期的,那么C也应该上去,但是这儿也有区别,就是前三个都应该是平面结构,这就导致了这个N这个裸露的H。

教师:氨分子是平面结构吗?是立体结构,呵呵。

学生:老师我的意思是这个电子一定是出来的,它的电子一定是不能被H包裹。所以相当于它相对于和其它的裸露的H原子是有一些接触的可能。而但是这个甲烷,几乎是四个原子几乎是把它包进去了,那么这个被包进去的C和外边的H接触的话我觉得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之间距离如果比较近,那么其它的氢原子和这个氢原子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排斥作用,所以这样甲烷是不大容易形成氢键。

教师:非常好,我觉得陈同学给了我们一种非常新的思路,首先它的思路集中在O、F、N和C的电子结构的对比上,然后他又将这个问题联系到三种分子的空间结构上,他从空间阻力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学生:我觉得还是有一点类似于化学键的成分在里边,就是O上边的电子有可能和H原子原来的电子层发生了一些吸引,但是说不清楚。

教师:谭同学提到有类似化学键这样的作用力,H原子它的轨道和N、F、O之间产生了作用力,这个作用力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来看看。

主持人:现在请高老师来介绍一下,您在设计这个课程的时候有什么思考以及通过你的教学又有哪些反思,和我们分享一下好吗。

高洁:好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设计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相互思考,建构形成氢键的基本要素,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提出两种假设,一种是基于静电作用,一种是看到更高的熔沸点之后想到更大的、更强的范德华力的一种本能的迁移。另外一个是有学生能够深入结构甚至分子的空间结构,让学生来分析氢键形成的可能。在及时总结学生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更强的静电作用之后,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难道这个更强的作用是停留在静电作用的基础上吗?有没有其它的可能。这个时候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种假设,他提出有类似于化学键的成分,他认为可能在轨道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觉到学生有一种朦胧的认识,这个时候我及时的给出了总结。总结有两方面分析,一个是化学键上的作用,一个是轨道上的作用。然后给出了氢键的概念,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能够画出氢键的模型。然后再画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比较清晰的把这个模型表示出来。在后面的访谈中,也有学生谈到,氢键感觉有点像配位键,他举的例子,在形成铵根离子过程中,仿佛一边有空轨道,另一边提供孤对电子。他又思考,实际上以水分子为例,虽然共用电子极度偏向氧,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氢离子存在。他有这个认识。又有一些思考,在这个探讨过程中对学生应该还是很有收获的。

王磊:应该来说,高老师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反思再设计的过程,可能高老师能够体会到反思设计前后改变的不同,那么可不可以请高老师谈谈这一块的感受。

高洁:恩,我在这块进行最初设计的时候也是利用了氢化物沸点的数据,第一次设计时给出这个数据,学生能感觉到不同,但是这个不同到底是什么,他们能认识到更强的分子间的作用力。到底这个分子间作用力是怎么产生的,第一次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更多空间让学生更多的思考。我直接用另一些数据给出了什么是氢键,包括氢键的本质是什么。我告诉学生是一种静电作用,其实学生在静电作用这个层次上是能够认识的。但是在于轨道的认识上,它是不能认识到的,这个时候学生在课下问了我很多问题。实际上他知道是氢键,但是氢键是怎样产生的他依然是模糊的,实际上氢键概念的建构上并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也就并没有科学本质的认识。

王磊:高老师做了一个这样的改进其实也是非常具有潜在的意义的,让我们的学生敢于去进行概念的假设,就是学生不再认为这些事情只有是化学家独有的权利,他不会觉得这些事情是那么神秘,好像我只有接受结论的份,我只有接受概念定义的机会。他会觉得这个定义很可能就是像我们这样去构想的,所以我觉得这是结构模块很多概念本身的一种思想方法。另外一个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可以再次看到学生以前学的知识对新的知识的迁移作用。比如说他对于轨道不清楚,对于共价键是表层的,甚至对于离子键、静电作用不清楚,那么他是没有办法展开对于氢键的思考的。但是这比你直接去问他对离子键、共价键是什么更能反映他的那种真实的认识,以及他体会到氢键与那些价键体系的联系。我觉得这点特别好。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这个讨论是基于成因、本质去想的,其实还有一个空间,孩子们也很关心,哪些原子、分子间是容易形成氢键的。其实这个他是可以发现规律,这个规律发现的活动,如果老师可以问问他们是不是能够想到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再给他提供更多的信息,帮他去找寻规律。刚才李老师谈到氢键本身就具有不同类型,例如直线型的。他就发现了这里面是有规律性的。

高洁:这个课完成之后我提出来了,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这个不同原子之间的氢键,强弱是什么样的,包括李老师刚才提到的F-H-F,这个氢键是非常强的。有同学就问到了,这个F的氢键是多少吗?他认为就可能和化学键差不多吧。还有一个同学就在黑板上给我画他认为的轨道是怎么重叠的,然后就可以去想这些问题。还有提到的有机中的空间结构问题是否会影响氢键,提出来一系列问题。我就对他们还是能够引发一些思考。

7、实验教学案例

主持人:通常认为啊,对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个模块是非常的枯燥的,因为它比较难也比较抽象,但是我们认为我们要让学生来建立模型,其实建立模型最主要的就是给学生提供证据,我想学生们会认为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个模块很难,是因为我们提供的大多是抽象化的证据,比如说:温度的数据、键能以及汽化热的数据。都是一些抽象的数据,那我们再回顾我们的化学,其实化学的发展,不管是理论还是应用方面,他一个很重要的来源都是来自实验的。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启示,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这块是不是可以用实验来承载,用实验来建立模型,通过实验来提供建立模型的证据。

教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依据屏幕上的实验要求,在小组内进行分子实验,现在开始。那么要注意我们看得是温度计液柱的变化。在刚才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学生:我们发现,在分别滴三种溶液时,温度计液柱都分别降低,第二个现象,我们都闻到了气味。

学生:三种液柱都下降,还有都闻到气味。

教师:三种液体滴下去以后,温度都会发生变化,对不对啊,我们来看看,实验过程中温度计液柱降低,在实验过程中温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温度降低。

教师:那么在实验国过程中又能闻到三种液体的气味,这个作用又是什么。我们能闻到气味,说明原先的三种液体变成了什么。

学生:气体。

教师:气体,那么气体再挥发,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温度降低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温度会发生改变呢?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

学生:温度降低说明三种液体挥发时会吸收热量。

教师:恩,温度降低,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在挥发的时候要吸收热量。好的,请坐,那么再结合我们看到的,闻到的液体分子变成气体分子,我们又能思考些什么,我们又能得到些什么结论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下边交流。现在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要在挥发的时候吸收热量。也就是吸收的热量是干什么用的,对吧。

学生:这说明在挥发吸热过程中它需要克服分子间一种力。

教师:很好,刚才张同学说在吸收的过程中它会吸收一种能量,它吸收的能量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那么这个能量它需要克服分子间的一种作用力对吧,那么这种力实际上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张福涛:姜明晓老师啊,对范德华力的设计,最充分的特点就是设计了一个实验,我们以前在讲分子间作用力时很难涉及到实验,实验设计较少。但他这节课一个是利用了水的电解实验,一个是设计了一个挥发物质导致温度变化的实验。那么这种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认识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应该是非常深刻的,这进一步启发了我们,物质结构这一模块并不完全是微观的、不可想象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一些实验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效果形象化。

8、晶体结构教学讨论

主持人:尽管实验比较简单,但是我想呢,它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新的结构模型,提供证据的视角。它更大的意义是提供给我们启发,我们方向。我们各位老师是不是再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不断的探讨和思考,有哪些实验可以用来支持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个模块的教学。在这里其实是有一个广阔的天地去让我们进行教学探讨和研究的。刚才一系列的讨论我们是在分子间的层次来展开研讨,我们把这个作用扩到一些由有限层次扩展到无限的层次就是我们的晶体了,和大纲版教材对比,新课程建立的物质结构模块晶体的内容增加了,也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那么引入这些概念对我们学生的认识有哪些帮助呢?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模块中加大晶体的内容呢?李老师您能否从学科的角度来描述一下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对于理解化学有什么好处呢。

李奇:因为我们学习的物质以汽、液、固三态存在,当然现在包括了液晶,应该是出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当然也有人把它称为“第四态”了。而在固态当中,又基本上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当然随着科学发展又分为纳米、准晶等等。我们研究结构化学首先要研究物质结构,其中研究固体是最重要的。现代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的各种光学、电学、磁学材料,主要存在于固体,因此人是物质组成结构、物质性质都主要通过固体来研究,另外固体中原子排列位置是固定的。在固定结构基础上设法掺入、去除,位移某些原子,设计合成新材料。另一个固体中原子间存在多种化学键,物质的多样性源于键型的多样性。因此固体学是重要的,那么为什么晶体学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研究固体时大部分都是以晶体形态研究的,研究固体材料实际就是要研究晶体结构。现代结晶化学研究哪些问题呢?晶体学研究有300多年历史,从1912年开始就有了对晶体形态学的研究。就是从1912年X射线发现以前我们成为经典晶体学,X射线发现以后,人们可以通过X射线来解晶体结构,认识晶体结构也从宏观到微观了,这个时候真正跨入了现代晶体学。所以经典晶体学与现代晶体学的分水岭是1912年X射线发现的。这是在化学学科中基本没有争议的,这在各个学科中也是很少出现的。因为从经典跨越到现代基本是个过渡状态,大家对此为什么没有争议。因为有了X射线才能探讨晶体内部。马上X射线发现就快100年了,而晶体学的研究实际上是非常迅速的,晶体学研究包括了:晶体的点阵理论、晶体对称性理论、晶体的衍射。因为晶体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点阵结构。而点阵结构是靠点阵来研究的。由于这样的点阵结构都有一定的的对称性,所以晶体的对称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领用衍射原理设计各种实验来分析晶体材料。实际在晶体学应用方面就产生了晶体化学、晶体物理学等等。我们学化学的当然关心的是晶体化学,它主要研究典型晶体结构,主要包括:金属晶体、离子晶体等。常见的按来源分为:天然晶体(宝石、冰、砂子等)人工晶体(各种人工晶体材料等)。按照成键的角度,因为化学键在物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按不同的化学键组成,它的结构不一样,这样划分就有共价晶体:金刚石(原子晶体);离子晶体:NaCl;金属晶体:Cu;分子晶体:CO2;混合键型晶体:MoS2等。

主持人:刚才李老师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其实材料中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正式这样复杂的材料中不断抽象出简单的模型,这才在教学中产生了原子晶体、离子晶体等不同的晶体类型。这是我们不断提炼的结果。刚才李老师提到了我们的晶体中很大部分都是混合型晶体,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炼出这些简单的模型,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从简单的模型拓展到混合型模型。为他们提供很重要的概念认识的铺垫并奠定基础。我们进一步思考,在这些晶体模型中也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所以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为什么要从简单的入手,再给他不断地丰富和变化,那我们来看对于晶体这一块教学,最简单的模型不外乎就是堆积模型了,那我们再来看一个堆积模型教学案例。

9、堆积模型教学案例

教师:上节课我们简单的认识了晶体,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晶体中的微粒按照一定规律周期性的重复排列。

教师:好的,晶体中的微粒按照一定的规律周期性的重复排列,那么晶体中的微粒是怎样进行排列的,我们怎样来认识这样规律性呢,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实验。

学生:X射线衍射实验。

教师:对的,这个实验表明,晶体尽量按照紧密堆积,使其结构紧密,能量最低。那么这节课我们以X射线衍射实验为依托来介绍一下晶体的紧密堆积模型。我先来检查一下上节课的预习情况。第一个,等径圆球在一条直线上是如何排列最紧密的。

学生:一行排列,球与球之间紧密相切。

教师:好,第二,排列方式是不是没变啊,好的,哪个小组展示一下。

学生:中间的小球与旁边的六个小球接触。

教师:你的这个排列是中间的小球与几个?

学生:六个。

教师:六个小球,这是一种方式,有没有哪组同学排列是不一样的。

学生:我们组的排列是和四个小球相切。

教师:他排得非常好,用颜色给它表示出来了,中间这个小球与周围的四个小球相切。那么这两组排列,哪一组小球是最为紧密的呢?

学生:第一组。

教师:第一组较为紧密,好的,我们来对比一下,第一组是与六个小球相接触,第二种是和四个小球相接触,第一组因为是最紧密的排列,所以称为密置层。第二个排列因为不是最紧密排列,所以称为非密置层。密置层在空间上的排列有几种。

学生:一种。

教师:只有一种排列,在空间上无限的连接,那么咱们就以第一层的密置层排列为基础进行排列,然后先检查各组排列是否为密置层的,并在该密置层上继续进行第二层密置堆积,最紧密的堆积方式有几种。

学生:第二层在第一层的空隙中往上排。

教师:就是在第一层形成的空隙当中往上排球。这样形成的也是第二层的密置层。

学生:这样排出的有两种,因为这里有正三角和倒三角两种形式,所以排出两种。

教师:你认为正三角空隙和倒三角空隙不同,所以排出两种不同结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面是不是相同排列。下面再来看看,我们会发现两种排列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请坐,密置双层是将两层紧密堆积在一起的,密置双层在空间中应该怎么排列,也只有一种。现在再在密置双层基础上进行紧密堆积,大家再找找看是怎样的。

王磊: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因为这个教学活动一举多得学生的这种空间想象实验需要直观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它才能帮助他去实现这种空间立体模型的认识,它本身也是一种兴趣,它相当于把堆积的要素拆解了再进行组合,相当于探究了堆积了什么。是什么方式来推积的,我觉得再这方面有探究的意义。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谈到通过堆积活动去认识模型、理解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那么我们再拉近镜头看看鲁海玲老师在她的课堂教学中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堆积活动的。

10、堆积活动组织教学案例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第二层球和第一层球的关系,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活动、讨论、交流)

教师:当三层球在双层球形成的空隙四面体上时,与第一层球完全对应,三层球形成的空隙有的能穿透三层球,再观察一下。

学生:观察在八面体空隙上时,均不能穿透。

教师:当三层球在双层球形成的正八面体空隙上时,第一层球和第二层球均不对应,三层球都不能穿透三层球。同学们再观察一遍,现在最后一步,如果多层小球,将会出现什么样的重复性规律。

学生:他们的排列方式有两类,从第三层开始重复一、二层排列,第二类是从第四层开始重复第一、二、三层的排列。

教师:好,请坐,这是第一层记做A,从第三层开始重复A、B。大家看这个第一层记做A、第二层记做B,第三层和一、二层都不相同记做C,从第四层开始重复,这种叫做A3型最密堆积。其中从A3型最密堆积中可以画出一种六方最密堆积模型。所以A3型最密堆积又叫六方最密堆积。同学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来源吗?那么大家堆积一下六方单位模型和面心立方模型。能看出来吗?(介绍六方单位模型,怎么观察),从几个方向观察正八面体特性,可以每一个方向切半来表示。可以有几个方向。

学生:四个方向。

教师:在第一个方向和第四个方向上各插入一个小球。

学生:介绍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观察八个小球之外的情况。

张福涛:鲁老师对等径小球的堆积模型的设计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和学生一起动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然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堆积过程中是非常兴奋的,这种动手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提倡。而且在这个活动中鲁老师由A1型密堆积过渡到A3型密堆积,这个过渡啊,设计得非常好。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的评价,在刚才鲁老师的案例中它不仅组织学生进行具体活动,而且他还是用乒乓球这个生活中的材料去制作模型。让学生非常清楚的体会到层与层之间,球与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取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及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大家看这种小球,是分子结构模型的小球,它的好处在哪儿呢。把它放在一起,它的各层平面之间不易滚动,我们可以用他不易滚动的特点让学生来做活动。当然还有各种的球形的,做成各种各样的切面来做成模型,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方便。这是我在市场上发现的,它是女同志用来保持头发卷定型的,这是海绵的,放在桌上也不易滚动。我在这个地方给大家做一个演示。A1型堆积,如何从A、B、C的堆积中抽象出面心立方的结构是一个难点,那我们来看一下。首先完成平面的堆积(旁边多搭几个做脚架),在此之上再搭第二层,这个因为比较轻,所以是不容易倒掉的,我们在此基础上堆上第三层。观察正方形顶点、中心。通过这样的堆积可以抽提出面心结构。为什么我们要堆积模型,因为不同搭法,里边会有不同变化,我们可以抽提出不同模型,甚至是混合键型模型。比如在这个结构中,它还是有空隙的,我们再把这些小的球放入这些空隙中,其实就是NaCl的结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教学中先要学生学习等径圆球模型,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变化,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具有连续性,学生思维就具有了联系性。搭完这些模型之后呢,我也有了一些问题,就是说我们在堆积过程中,看小球怎样去排布、连接这些都是几何学的问题,那作为老师我们就产生疑问了,作为化学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去堆积。这些堆积活动对于认识化学有哪些价值,李老师能不能给我们简单的谈一谈。

11、堆积方式在化学中的重要意义

李奇:这个2500多万种化合物,大约有1%都可以测出结构了,也就是我们用这个密堆积可以不仅仅单一的认识A3、A1型密堆积。因为这些结构间有密切关系,有时,一种结构形式可以涵盖数以百计化合物。金属中近80%都采用了密堆积A1、A2、A3三种典型结构.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化合物,这些实际又可以把我们研究的一些新的结构形式。就是在这些结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置换、填隙。堆叠。也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基本的晶体结构出发获得一系列新的晶体结构形式。新的结构形式就会显示出一些特殊的性质,形成新的材料,为进一步研究做基础。特别是在中学在接触的时候,更该打好基础,比如:认识金属键,其本质就是作为一个金属原子,把外层少数价电子释放,变为原子实,这个原子实接近球形对称,那么组成金属的原子实因为是球形对称,所以组成的单质结构是半径相等。为什么可以密堆积,你就可以推测因为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为了达到能量最低,那就尽可能多的配位。那么A1、A3最高配位达到12配位,空间占有率74.05%。A2型密堆积配位数最大可以是8,占有率也达到68%。那刚才我们说这三种典型结构形式,在金属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分类。这已经大部分晶体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所以你把这些搞透,就基本了解了。其它的也就还有A4、A6型的以及一些不规则的最密堆积。也就是它重复周期可以是四层或者更多的情况。还有一些非紧密堆积的,比如A2堆积,以及一些其它情况。那这就是六方密堆积的认识,这是立方密堆积的分割。所以刚才鲁老师现场表演的,非常清晰的搭建立方密堆积的模型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实际从等径密堆积发展到离子晶体,就可以作为不等径密堆积,因为在离子晶体中都是正负离子组成。正离子是半径较小的,负离子是半径较大的,而正负离子成为满壳层后都是球形对称。这个时候就可以在等径密堆积基础上,负离子等径密堆积,正离子填在空隙中,实际上魏老师也拿这个展示了。

主持人:刚才李老师的介绍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堆积模型作为非常典型基本的模型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固体世界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科学家怎么推测原子与原子间相互作用及特点。其实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的,比如刚才您提到了我们认识金属键的特点,那恰恰是因为金属之间倾向于采取一种密堆积方式,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不具有方向性的。而我们也知道离子晶体倾向于采取一种填隙的密堆积方式,由此可以推论,离子键也不具有方向性。当然其它原子晶体,尽管他们的空间关系是几何关系,但是对我们认识化学键特点、结构特点有很大认识的。认识化学键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认识晶体的排列,认识晶体的排列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化学键的特点,所以在我们的高中物质结构模块,三类重要的专题,原子结构、化学键、晶体这几类之间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的有关堆积的问题,那么在堆积之后的问题就是怎样抽提出晶胞了,所以接下来我想再问李老师的问题,既然我们对堆积方式有了探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抽提出晶胞这个概念呢?

12、晶胞概念的讨论

李奇:因为我们知道晶体是一种点阵结构,靠结构基元平移能够重复这个结构。我们实际在研究这个结构,对于这个无限延伸的体系,怎样抓住它最本质的体系。我们就提出了晶胞的概念。晶胞的概念是:大小、形状相同、包含等同内容的基本单位,作为晶胞。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晶胞是晶体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这和结构基元是不同的,结构基元是周期重复的一个最小单位。而晶胞是晶体结构的基本单位。靠这个基本单位平行排列就得到整个晶体。这个晶胞如果是一个素晶胞只有一个点阵点,那他就含一个结构基元。如果是一个富晶胞,带心的,那它就含有多个结构基元。所以它和结构基元是有区别的。所以晶胞的定义来看,它是没有空心的重复单位,可以把晶体重复出来,所以有素晶胞,和带心晶胞的概念。选取晶胞的条件不是体积越小越好,但是体积太小,失去晶体性质了也不行。而性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晶体的代表性,我要取的这个晶胞不能失去它晶体特征的对称元素,所以才有必要去取成带心的,并非都是素晶胞。另外晶胞重要性在于,它包含了晶体结构的两个要素。一个是晶体的内容、一个是重复的方式。这样一个晶胞它所含的原子就是重复的内容,它的大小和形状,就是三个不同方向的棱长以及夹角就决定了重复的周期大小和方向。所以晶胞抓住了,晶体结构就决定了。我们描述晶体的最重要两个参数实际就是晶胞参数与原子坐标参数。晶胞参数指的是三个轴长以及他们之间的夹角,原子坐标参数指的是把晶胞内自己的全部原子种类和位置决定出来。那么有了这两个参数,整个晶体就得到了,所以掌握晶胞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一个无限的体系怎样去研究它,研究好晶胞就行了,是吧。

主持人:这个概念非常的重要,它在教学中确实也是教学难点,张老师,您能在介绍一下在晶胞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哪些困难,教学难点在什么地方呢。

张福涛:刚才李老师介绍了晶胞的概念,我觉得特别的有意义。但是我们和学生访谈和老师交流起来晶胞教学有两个难点,一是得让学生真正理解晶胞是晶体结构的基本单位,真正让学生以小见大,建立从局部建立整体的分析方法。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主持人:那么这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呢,我们先来观看一个案例,王丽老师在她的氯化钠的提取教学案例中带学生进行了有意思的活动,下面请大家观看。

13、晶胞教学案例

教师:晶体结构中最小的结构重复单元叫晶胞,那么晶体就是上边、下边、左边、右边这样不断重复堆叠起来的,我们只要研究里边最小的重复单元晶胞就知道它的结构性质了,每个同学那里都有一个氯化钠晶胞,大家看着氯化钠晶胞,思考ppt上的问题。二组起来回答。

学生:第一题,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配位数都是六个(并在模型中指出)。氯离子和它相同。钠离子周围和它相同的钠离子有12个,并在晶胞中展示。第三题,钠离子个数有八个顶点、六个面心,共4个。氯离子也是4个。所以一个晶胞中含氯离子、钠离子各四个。第四题,氯化钠这一方程式表示在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比例都是1:1。

教师:回答得基本正确,这里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配位数,我们一般先看中间的那个,这个钠离子周围的氯离子然后前边一个、后边一个、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上边一个、下边一个。同样的灰球,氯离子它周围的绿球,钠离子是不是也是这样。同样的,钠离子周围和它最近的钠离子个数,这里边总共就13个钠离子,出了这一个其他的都是离他最远的。同理离他最近的灰球,离它最近的是不是对角线长度。第三题比较简单氯化钠晶体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个数,都是4个。那为什么氯化钠写钠1,氯1,这个是什么意思。标识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1,那里边有没有氯化钠分子,里边有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里边有的是阴阳离子。通过刚才看的这个模型,大家发现,这一个晶胞大家是不是不好看。实际上这边还有一个叉,叉这边的配位数是6,那么边上的离子配位数也是6吗。大家拆了一个模型来插在一个上边看看是不是。

主持人:刚才大家观看了王丽老师的教学案例,下面请在场嘉宾对这个教学案例进行点评。

张福涛:王丽老师的特点,他不是让一个老师去看一个氯化钠的教学模型,而是将几个模型钉在一起,这样不仅看见氯化钠中心的球。更直观的是让学生发现立方体晶胞的面上、棱上的球都是几个晶胞共用的。再加上她的展示让学生更能认识晶胞的特点,或者它的结构更加明显细致。

14、总结

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在这样一个专题的讨论过程中,我们更能体会到晶体这部分内容与分子科学、材料科学等现代科技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中学阶段,引入晶体这样一个认识物质的尺度和视角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两块内容的教学呢,学生看待物质的层次和视角都发生了变化,它眼中的物质世界就丰富了,在这个专题的讨论中,我们也对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讨论。我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管哪个概念的教学都希望让学生体现模型建构,认识发展的过程。那好专题三的研讨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和嘉宾。

附录:

1、作业:

选取本专题中的一个内容点,设计成学生活动,并说明学生在过程方法方面应获得哪些体验与发展,以及如何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2、拓展资源:

①、超分子科学研究进展

②、晶体工程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③、决定物质性质的一种重要因素---分子间作用力 ④、溶液中分子间作用力 ⑤、吴国庆教授晶体内容访谈 ⑥、卤化物稳定性 ⑦、浅议晶格能公式

⑧、氢键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⑨、粘接过程中配位键力的研究

下载现代社会结构的缺陷与诗人和隐士心理的相关研究(2011)(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社会结构的缺陷与诗人和隐士心理的相关研究(2011)(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