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职业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职业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一年一次的毕业来了,广大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的选择。为了及时了解我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了解各专业今后的需求,以促进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由我院分团委,办公室,教学办联合展开了此次的调研活动。1,。调查目的沟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加强两者的联系,达到双赢的目的2.调查对象广大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
3.调查内容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态度,观点,想法,期望。。
4.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总结
5.调查时间 2011年3月
6.调查内容对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态度时,绝大多数的人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占了62%,而认为胸有成竹,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就业形势很是担忧,认为无所谓的比例分别为12%,11%,12$,3%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有41%的人觉得先就业再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的占了32%,应对自如的占了1%,认为车道山前必有路的人占了20%,而期望就业形势好转的占了4%,茫然失措的占了1%,焦急的占了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真正能够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的毕业生实在在少数。。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态度,有12%的人认为非常适应社会,自己将会发有作为,有73%的人认为社会需要,但要成就还需本人的不懈努力,有15%的人认为社会虽然需要,但认为前途渺茫,而有的人认为社会不大需求,没有出路的人为0,情况有喜有忧对于自己从众多同等求职者胜出的因素是什么时,优秀的综合素质最占优势占了71%,其他的还有例如专业成绩,获奖证书,社会实践等等对于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各种品性都很受欢迎,有专业水平,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品德。。毕业后的选择就业区域,50%的人选择了沿海发达地区,还有一部分选择回家乡发展,这种人占了24%,可以看出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发展 对于最期望就业的单位的性质时,40%的人选择了国营企业,39%的人选择了外资企业,其他的还包括私营企业,政府部门等等但是在大众心理,还是国营和外资最受毕业生的喜爱从中反映了一种问题——福利被问及理想工资的范围的时候,都希望在2000以上,其中2000——2500占了44%,2500以上占了56%,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工资的要求还是比较合理的对于找工作的途径,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学校的招聘会来找工作,还有少部分人通过其他途径,比如网上招聘等等认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是什么的时候,就业实力所占比例最多,占了52%,社会关系,职业规划择业的影响,家庭和朋友的期望分别占了23%,20%,5%,在现在这个竞争的社会还是实力至上啊对于自主创业的态度,63%的人觉得有机会可以试一试,15%的人认为风险
太大不想做,只有22%的人没想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毕业生缺少的就是实干 认为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更有纷纭,有专业成绩,综合能力,学校名气,学历,潜力,社会经历,性别,专业技能17%,22%,5%,11%,15%,10%,3%,17%,真是人人有人人的想法当因为就业而出现心理问题,你会怎么解决时,请教父母朋友等的占了47%,还是亲情友情更重要,其他的途径比如自己独立解决,求助于专业的心理结构,利用网络查询等各占的比例为24%,11%,16%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会出现的心里问题时,自卑和依赖占得比例最大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有37%的人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6%的人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13%的人认为求职的方法欠缺 自己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有38%的人觉得是学校提供自己在想从事的行业进行实践的机会,35%的人觉得了解自己专业与职业发展有关的内容,这就对学校表达了自己的需求,为就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对于毕业后的选择,更多的人想就业占了67%,这是明智的选择,另外还有22%的人选择了考研对职业价值的认识30%的人觉得赢得成就感,能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并因此达成精神的满足,20%的人认为获得优厚的报酬,使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另外还有其他的比如提高个人的身份或名望,但此声望是来自于他人的敬佩,而非来自权力与地位,赋予个人权利来策划并分配工作给他人,拥有管理权,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各占了约10%的比例 7,调查结果直接反映了大学毕业生的切身需要,可以借此更好的与企业进行沟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8.调查体会 专业,实际,能力
第二篇:西工大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我只知道西安的,可以参考参考!(西安的研究所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02研究所(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03研究所(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04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05研究所(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06研究所(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12研究所(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213研究所(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第603研究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第618研究所(中国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第623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第630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第631研究所(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4研究院(中国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5研究院504研究所(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6研究院第11研究所(西安自动化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第16研究所(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第771研究所(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第705研究所(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618、504、771这三个是西安的大研究院,财力雄厚,国家投巨资建设.待遇超好,再加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算是西安的四个名院.再下来是以2打头的,除了20所和202以外,其他的研究所都还可以,至少在西安能保证过得
很舒适.其他的稳定且待遇也相当丰厚的设计院还有:
中石油管材所,西北电力设计院
西北建筑设计院
中国煤炭设计院西北分院
长庆油田总院
航 空 系 统 :
庆安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远方航空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618)
西安航空装备工程有限公司
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飞机强度研究所(623所)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远东公司曲杆泵制造厂
中国航空计算机技术研究所(631所)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630)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
航天工业西安远东集团
西安红旗机械厂
航 天 系 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三研究所(43)
西安航天发动机厂(7103所)
中国航天液体火箭推进技术研究院(067基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六院第十一研究所(11所)
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165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所(41所)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一七一厂(7171厂)
西安航天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公司
陕长虹化工厂(7416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44所(44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401所
陕西兰凌机械厂(第四研究院7414.7422两厂合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院(16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二一〇所
西安骊山微电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时代电子公司七七一所)
电 子 信 息 :
国营红华仪器厂电子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0研究所(导航技术研究所)
西京电气总公司
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心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五〇四所)
西安卫光半导体有限公司(877厂)
西北电子试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三十九所)
兵 器 系 统
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
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O三研究所(203所)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六所)
西安华山机诫工业有限公司
中国近代化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四所)
西安秦川(集团)发展总公司
西安北方庆华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五研究所(205所)
西光集团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中国兵器工业第213研究所(213所)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二研究所(212所)
国营西安昆仑机械厂 西安东方机械制造厂
核 工 业 :
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
西安国营262厂
核工业524厂
兰田勘探队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21所)
船 舶 系 统 :
西安东风仪表厂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
第三篇:文秘毕业生就业去向
导语:文秘专业需具有踏实谦逊、细心严谨的个人特质,在行政助理方向还需掌握日常办公技能的基本处理能力;此外还需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及谈判技巧,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秘毕业生就业去向,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需求的数量上看,被调查的民企100%均表示需要文秘人才。在回答今后3年平均每年需要文秘专业毕业生人数时,90%以上的单位选1—2个,另有近10%的单位选了3—5个或更多。这说明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
从需求层次上看,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 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不少民企认为,他们急需的是文秘专业方面的适用人才,看重的是文秘人才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事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
从需求的秘书类型上看,65%的单位选了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当前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其次为应用型秘书(15%)、创新型秘书(10%),另有5%的单位分别选了操作型秘书、技术型秘书。
二、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据调研显示,民营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文秘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属复合型通才。
调研中我们发现,民企需要的文秘人员实际上是“综合文秘”。因单位规模相对较小,文秘分工不是太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除了必须具备的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办文办事、熟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还要有熟悉驾驭语言的能力与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既要为企业领导当“门面”、当“窗口”,搞接待、公关,还要为企业领导出谋献策、辅助决策。
此外,商务秘书、涉外秘书将会成为民营企业需要的秘书主要类型。在市场经济舞台上,企业的秘书不仅要懂得涉外法规、涉外礼仪、涉外经济,还要明白商务方面的信息,了解企业的产销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民企的客观需要,文秘人员要学习涉外法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相关信息资料,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履行好依法办事的责任,适应企业的新需要。
民营企业秘书的参谋咨询作用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更为突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秘书为自己当好参谋,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好的秘书不仅要做好本职的分内工作,还是主管“上司”的好参谋、好助手,有些事情要替“上司”考虑周全,甚至在不影响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导“上司”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新时期对民企文秘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民企经济的发展,民企对文秘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文秘人员不仅要以“文化”一员身份参与、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要以对外使者的形象去展示企业文化的理念与内涵。要以自己独有的专业特长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外在形象来说,从厂房样式、环境装饰、标语口号到厂徽设计、节假日氛围布置等,基本都是靠文秘人员来承担。内在形象更是无边无际,从公关、礼仪、交流、会议、办案等都是文秘工作的范畴。
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看好,民营企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十分注重素质和能力需要。因此,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企业特色和适用性,以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三、文秘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日前各行各业对秘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会打杂“听话”秘书已经难以再满足职场需求,拥有高学历高级秘书证书正逐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紧俏资源。
秘书分两级,一般秘书的月收入在两千元左右,如果有助理的角色大概在5000元,外企公司总裁办公室的高级秘书在8000到1万元左右。
秘书职业以后的发展是做行政、人力资源或者后勤方面的经理,或是负责自己熟悉的工作。因为他们与各个部门都打交道,对于公司的架构和业务都比较了解,所以未来发展方向也是这些,“对企业来说,职业资格证书只是一块敲门砖”,身为人事主管,依视路光学的李小姐认为,“当一种职业的社会需求十分旺盛,且从业人员的规模已达到相当数量时,职业标准的制定和资格认证的确显得很有必要。
工作、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包含了从企业基础文书、专职文秘、到高级行政助理等一个完整的行政辅助人员体系,是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之一。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富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秘书是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急需的人才。该专业就业面广,需求量大,发展前景极为可观。
第四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面对最多的应该是“就业、择业与创业”这一系列的词汇,然而对初次接触这些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些措手不及,加之如今激烈的就业形势,随之而来所产生的是大学生不同的就业心理。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而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更是多重的。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承受着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压力的主要诱因。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期望值和就业市场存在着较大差距、市场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要求过于苛刻、教育体制和学校方面的问题,当然还有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在这时期承受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还面临着学校学业方面的压力。此时他们面临着毕业论文或论文答辩、毕业考试、考研等问题。在这种种压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不是最多,确是最重,因而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而这其中,就业心理更值得高度关注。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往往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的,它是受个体自身及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因素中,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就业在压力这一重要因素中又首当其冲。然而2008年又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虚拟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实体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虽然保持经济稳定的基本面,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经济低迷、出口下降、需求不振、价格跳水、经营困难……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寒冬”正呼啸而来。
金融海啸的危害才刚刚开始,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在求职市场饱受令人寒心的冷遇,相当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继续留在学校深造或然而更多不怕“冷”的应届毕业生则继续在求职“战”场上,寻求着自己未知的求职之路。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就已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更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有些同学可能还具有一些其它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因此,如何改善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一
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就业心理压力增大,情绪普遍有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金融危机的出现无疑是雪上加霜。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
焦虑则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自卑、自负和怕苦等原因遭遇的求职失败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焦虑在则有是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职业,但又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害怕自己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而对择业准备感到无所适从;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以至于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而“80后”大学生对风浪和挫折体验相对较少,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很不稳定,大多数毕业生都处于一种烦躁状态中。平时很多学生常把一个词挂在嘴边:郁闷。其实,在心理学上,郁闷是焦虑的代名词。在就业的初期阶段,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是目标焦虑,即现实能否达到心理预期值。受金融危机袭击,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原本对自己比较有信心的同学也开始担忧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前15%的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就业很乐观很有信心,6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比较乐观、有信心,然而金融危机后亮相数字分别下降到6%和27%,而越来越迷茫的人则由13%上升到44%。
尤其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像金融业等。受这次危机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行业,以美国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了裁员工作,金融工作也失去了固有的魅力—高薪以及无法比拟的行业优越感,在中国,从业中的部分金融精英们正在选择抽身,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因为其他工作显得更加有利可图。原本很牛气的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们现在也担忧起自己的前途来了。
(2)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
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3)就业心理期望明显降低
在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的心理期望也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对就业起点工资的要求、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工作是否专业对口、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等各方面要求都有所降低。例如,毕业生在起点工资方面普遍降低了500到1000元的要求。而对基层工作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开始考虑的人占8%,连同一直在考虑的共占19%近20%,一改以往基层工作“冷门”的情况。另有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只要跟专业有关联即可,不需要专业绝对对口。金融危机前43%的毕业生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具体要求,而金融危机后这一数字下降到29%。而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没有特别要求的由18%上升到34%。
(4)自负心理相对减弱
所谓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部分大学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思想不够解放,认为考上大学就等于跳出“龙(农)门”,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毕业时即脱离“苦海”,理应得到丰厚回报的职业。特别是一些家庭环境不错、社交能力强、参加社会活动较多、接触面较广的学生以及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优秀大学毕业生,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优越感,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视清高,在求职择业时好高鹜远,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失
去良好的就业机会。金融危机影响下,即使再优秀也要冷静地想一想。很多很优秀的同学在被问到关于是否创业的问题的时候,他们态度都很谨慎,“现在找工作都这么难,开公司又谈何容易”。原本有创业计划的同学也发现创业并不是一腔热情就可以,“现在市场不景气,还是先找份工作积累些经验,等经济复苏了再考虑创业”。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
个人观点:
制定一个长达十年的人生发展规划。从第一次就业开始到后面10年如何发展,都要有一个计划。制定职业生涯计划不宜过于短暂,也不宜太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应考虑“三性”:对职业的适合性、对个人的兴趣性、对社会的现实性。要敢于去做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事情,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功。有了明确的人生发展规划,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提高,社会应变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以及感兴趣的方向,找准自己心仪的工作或发展方向。要明白你适合做什么,你能为社会奉献什么。以平和的心态合理定位,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此,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就业路上的曲折,多些顺畅。
第五篇: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07年01月08日山东大学
摘要: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06年
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
关键词: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为了深入了解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依据,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06年5月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调查活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分两种,分别针对学院和学生。本次调查得到了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学生的热情配合,我们将调查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一、学院调查结果分析
学院层面的问卷调查覆盖全校的29个学院,《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学院)》由各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29份,回收率为100。
山东大学自合校后,2001--2005年,我校共有968名毕业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其中,2001年120人,2002年172人,2003年222人,2004年232人,2005年222人;博士23人,硕士174人,本科生771人;面向基层就业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外语、法学、机械、文学、环境、能动、化学等学院,其余学院相对较少。
调查显示,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个学院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普遍认为这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以使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锻炼成才,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学院持积极响应的态度,有的学院存在顾虑,担心就业质量不高,会影响专业的发展。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活条件差,风俗习惯难以适应;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家人不理解,亲戚朋友反对等。
各个学院对学校开展到基层就业宣传教育活动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入学教育开始将基层就业教育融入学生就业教育整体规划中,对于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2、邀请正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
3、利用校区内的宣传栏、橱窗进行政策宣传,使学生较早获得相关信息,树立基层就业的意识。
4、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奉献精神,鼓励先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5、为毕业生提供相关信息,加强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指导,提供基层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服务。
6、为基层就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并相应提供一些外部优惠条件。
7、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面对现状,教育学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明确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发挥才干、建功立业。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选取了法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学院、文学院、信息学院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学院,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各学院的分布情况见表一。
我们一共调查了本科生821人,硕士生151人,博士生28人,按性别分布为男生688人,女生312人。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党员(含预备党员)为382人,共青团员571人,群众47人;城镇户口的466人,农村户口的534人;另外,有410人为独生子女。
对收集上来的资料,我们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1、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较高
2005年7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中组部、人事部和教育部等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这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为促进广大毕业生就业而采取的新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高度关怀。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广大毕业生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在本次调查中,有33.1的同学表示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敬佩,35.5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就业大有可为,21.9的同学认为这是就业的权宜之计,也有9.5的同学对此不理解,认为不值得效仿。
2、对到基层就业认识到位,动机端正
调查中,对“毕业后你会选择到基层就业吗?”这个问题的回答,75.4的同学表示会或者可能会,25.6的同学表示不会。另外,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也各不相同,10.9的同学回答很了解,57.5回答了解一点,还有31.6的同学回答不了解。
而
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动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14.1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行为,40.9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工作能当骨干、挑大梁,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30.0的同学认为可以在艰苦地区锻炼自我,磨练自我,还有15.0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工作对于以后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都有优惠。
另外,到基层就业也会有很大的收获,例如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个人能力的提高,个人理想的实现等,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顾虑、障碍有待消除
调查过程中,广大毕业生也对面向基层就业表现出了一定的顾虑,例如:16.3的被调查者认为到基层工作工资少、待遇低;6.9的认为条件比较艰苦;24.3的认为会失去在大城市可能有的一些机会;认为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进去容易出来难的占21;专业不对口的占7.3;认为体制、思想相对落后,而且关系网复杂,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发展空间小的占21.4;另外还有2.8的同学认为部分基层单位用工不规范,没有保障等等。(详细情况见表二)
调查显示,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有:基层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34);渠道不畅通(23.3);用工不规范(18.8);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存在误区(17.8)等等。
三、小结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意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的网站、宣传栏、橱窗等各种渠道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行政策宣传,使广大学生了解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和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转变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宣传,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基层岗位是青年学生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沃土,从而增强毕业生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应当服务上狠下功夫,未到基层的学生的排忧解难,尽可能的提供便利。
1、积极开拓市场,努力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尤其注意基层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
2、争取做面向基层就业学生的坚强后盾,做好他们的档案、户口和组织关系的管理和迁移转递工作。落实各项政策,以免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和畅通他们与学校的联系,做好跟踪服务,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积极进行宣传,树立先进典型。
3、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拓展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进行培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建构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利国利党利民,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节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