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调研

时间:2019-05-14 11:0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调研》。

第一篇:关于~~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调研

关于~~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

法调研

树木葱郁,天清云淡,凉风习习。2010年7月**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010年暑期团学骨干培训班一行一百四十余名师生来到山清水秀的~~市进行河南学子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机会,我组选择“关爱留守儿童生活,深入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讨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法”为重点调研目标。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聪明

坚强但更需要我们真诚的关怀。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开展了以“同在蓝天下 欢乐共成长”和“代理家长”为主导的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010年7月17日上午,我培训班全体成员来到了位于~~市*县*区*镇的*学校,这所学校是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立的寄宿制学校,70%-8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分别采访了红星学校的校长、老师、孩子和孩子们的家长,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孩子们的父母大多都是每年回家一次,这些孩子得到父母的爱非常少,尽管有其他亲人、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照顾,但是这种环境也给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走访交谈过程中发现当地大部分留守儿童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一、孤僻,不愿意沟通交流。其实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有许多想法,有许多感情想要给别人倾诉,但是他们既不愿意在打电话时告诉父母,又不愿意当面向爷爷奶奶倾诉,更不愿意向老师和同学诉说,这就导致了孩子和亲人之间,孩子和朋友之间沟通的困难。

二、自卑、虚荣。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孩子就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龄的同学,由此产生深深的自卑。因自卑也产生了虚荣,当他们的父母回来时,他们就希望父母能到学校看他们,给他们带许多好吃的、好玩的、新鲜的,以便在同学们面前炫耀。

三、易产生嫉妒心理。这些父母不在家的孩子很大部分具有嫉妒心理,嫉妒其他同学的父母经常来学校看望他们,嫉妒别人的父母经常给孩子带好吃的好玩的。而且留守儿童的脾气特别暴躁,稍有不顺便会和别人打骂。诸多留守儿童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

四、心理复杂,悲痛、厌恶、焦虑、忧郁、压抑。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和压抑。不同的孩子因不同的境遇而表现出不同的复杂心理。

经深入分析,发现产生上述心理状况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调查中大多数孩子的年龄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极少数家长会每天或者会一周三次以上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打电话。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和压抑;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二、监护人的监管方式不当。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是有祖父母来抚养,他们与孩子间年龄相差甚大,形成“代沟”,思想意识上有较大的差别。监管方式通常采取严词训斥、肢体动作等不当方式,给孩子的心身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学校因素。尽管红星学校现已经开设了心理辅导课,但在走访中了解到,心理课开设的时间不长,而且课程量不多,老师不能做到每位孩子做好沟通。

四、社会因素。在~~走访产业集聚区时当问及有关企业有无对职工的留守孩子提供一些帮扶措施时,绝大部分的回应是“没有”。在*学校走访过程中,问及学校领导和孩子们有无得到社会上的帮扶关心时,答案也是否定的。

懂得出现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后,针对性地分析现象发觉本质,现总结出如下解决办法: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

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二、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心理课堂的作用 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要让留守儿童得到良好的心理安慰,老师就要做好保姆的角色,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让孩子们体会到别样的“母爱”、“父爱”,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此外,心理课堂讲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各类中小学均应该设立心理课,并在此方面投入相当大的比重,使之真正成为引导留守儿童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引路人。

三、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留守儿童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各级政府应从观念上重视,从政策上倾斜,从资金上投入,努力做好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各项工作。其次,各种社会团体、组织、企业应将关爱留守儿童视为培养成员公益心的良好平

台,从文具捐赠、奖学金资助、下乡走访支教等多种形式付诸行动。

总之,尽管此次调研通过访谈、调查诸多对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由于调查范围较小,调研方式比较单一,因此调查出来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我们相信,这对于我们今后开展关于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期待着能在帮助留守儿童塑造健康心理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也希望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第二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XX县XX乡XX小学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劳务产业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家里,随之产生了一大批“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即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家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对怀化市新晃县新寨乡新寨小学的留守儿童的调查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关心他们的生活是否过的很快乐,尽量多地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采访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性格比较内向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离家远,全家团聚时间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了解,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3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孤单;37 %的留守儿童觉得没有人和他一起玩,41%的留守儿童觉得很难让别的小朋友喜欢他,自信心不够。

(二)精神抑郁,很难找到快乐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14岁以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未形成,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在学习上困难、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这让这些人群无法获得快乐,内心的痛苦、郁闷纠结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缺乏生气。

(三)认知偏差 由于父母对留守儿童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关心不够,导致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遇到自己不开心时觉得没有父母安慰,没有倾诉对象,没有人关心自己,自己不如别人,生活没意思,性格抑郁,自我封闭,为人孤僻不合群,乃至厌世嫉俗。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很少陪伴孩子,心理觉得愧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不良行为习惯。

(四)留守儿童问题还未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劳务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未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从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二)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务工人员居住和工作时间的不稳定以及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农民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三)从家庭来看。

一方面,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大多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往往选择前者。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家里的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一)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1、完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2、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喜好和他的朋友、监护人情况等。同时在平时多加强与这些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住校的留守儿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些“特殊的学生”。

3、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作为政府,应该把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倡导关爱生命,关爱留守儿童。给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学校和政府的共青团机关、少工委联合开展的心理救助、春游、亲子活动等有意义的专项活动。二是加强对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待遇,加大对班主任就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培训工作。三是政府还可以就现实的教育环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黑网吧加强查处的力度,对危害学校学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强管理。对学校周边不良少年要加强监管,以免给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慌。

(二)、关爱孩子,创新关爱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父母就在身边”活动,开放专列,在一个特定的节假日,安排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为他们的出行、沟通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完善社区、农村关爱服务网络,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主要干部牵头,热心关注、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份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给他们一缕心灵的阳光,让这些孩子也能茁壮的成长。

第三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初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初探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就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不良心理自信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认为留守儿童有以下几种不良心理:

1、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是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不良心理之一。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

第四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让他们也得到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打工,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农民工问题。随着农民工的增加,越来越多小孩被留在了农村,变成了留守儿童。然而因为没有大人的管教和保护,留守儿童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包括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

尤其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发展。进一步关心留守儿童,改变他们的现状,解决他们的问题是在政府及社会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留守儿童共面临以下几种问题: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 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3.内心失衡。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 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芸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中调查显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 60%,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 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究其问题,问什么会形成这么严重的问题呢? 家庭、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微观层面的原因,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宏观层面的原因。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笔者对自己家乡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12—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2%“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些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4社会因素

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还有,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2.学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使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这个需要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稍作调整。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这样家庭既不用担负民办学校的高额费用,孩子们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学习成绩,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课外辅导、校车接送等方面更有针对性。第二,在农村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机构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设施配置;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为留守儿童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护老师和心理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第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3.社会方面。第一,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见面,社会可以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农村当地政府可以组织集体探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方式,来传递爱心。

社会有大爱,面临着留守儿童的问题,社会各界人民应该联合起来共同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让家庭社会政府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为孩子们能创造一片美好的蓝天。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珠晖区第一中学曾星秦芳

摘要: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本文就胜利村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其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探讨。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胜利村是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一个传统的农业村,现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迁户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满14岁的留守儿童74人,占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爷爷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独立生活。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情况比较突出。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性格比较内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表示一般他们放学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很少出去,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动就是在家看电视,这主要是10岁左右的孩子,更大点喜欢到网吧去打发时间。和爷爷奶奶这些大人,他们认为没有多少话讲,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们讲。这些孩子在群体活动中通常比较静,调查显示,他们很羡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讲笑话的小孩,而他们只是人群中的一个观众。长期的这种生活形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郁,很难找到快乐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14岁以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未形成,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在学习上困难、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这让这些人群无法获得快乐,内心的痛苦、郁闷纠结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缺乏生气。

(三)情绪暴躁,容易失控

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几名留守的孩子,“对你在学校和家里和老师及大人吵过架吗”的回答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过,有些甚至经常和大人及老师吵架、甚至有两个孩子因为经常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换了三个学校。有2个孩子表示很厌倦现在的生活,不想读书,也想早点出去打工。

(四)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在调查中发现,现在13-16的儿童有16名,其中没有读书6人。这些孩子的心理感觉有一种被抛弃的伤害。父母沟通的不足。

(五)家庭问题导致精神的奔溃

许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双方由于没有在一个地方打工,夫妻关系逐渐冷淡,最后导致离婚,一些留守儿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产生厌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学校班级就有一个同学,父母离婚,在那段时间里几乎天天哭泣,后来还出现了离家出走,很多天没有回学校和家庭的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回答你认为你爸爸妈妈关系好吗的问题时,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亲情的缺失

由于常年不在父母的身边,隔代教育的缺点让这些人感受到了亲情的冷漠,大人希望用物质的东西来弥补,而这些物质的东西无法代替亲情。12岁的杨鹏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儿童。在小杨鹏还刚刚懂事起,父母便离异,分别到广东和北京打工。小钟已7年没有看到妈妈,爸爸去年再婚后也没有回来过年。爸爸给他一个存折让他自己取钱应付学习和生活的开支。和爷爷、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的他,每当想起爸妈,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感受着孤独、空虚。因此,杨鹏不愿意上学,下了课也不肯写作业,性格十分孤僻内向。他在日记里这么倾诉:“爸爸妈妈各奔东西,他们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儿差不多了。

(二)学习的压力

现在我们天天高喊着素质教育,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学校的教学教育依然和学业成绩挂钩。这一点在初中升高中显得有为凸显。老师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让孩子在学业的道路上倍感艰辛和疲惫。一些学校虽然实行了等级成绩制度,但分数依然让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对留守儿童的打击更大,他们得不到老师、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对学习的不用心、对前途更加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心理波动,出现心理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反映。而心理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援助,日积月累,问题就显得比较的突出了。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

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五)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三、对策探讨

(一)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1、完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2、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喜好和他的朋友、监护人情况等。同时在平时多加强与这些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住校的留守儿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些“特殊的学生”。

3、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作为政府,应该把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倡导关爱生命,关爱留守儿童。给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学校和政府的共青团机关、少工委联合开展的心理救助、春游、亲子活动等有意义的专项活动。二是加强对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待遇,加大对班主任就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培训工作。三是政府还可以就现实的教育环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黑网吧加强查处的力度,对危害学校学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强管理。对学校周边不良少年要加强监管,以免给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慌。

(二)、关爱孩子,创新关爱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父母就在身边”活动,开放专列,在一个特定的节假日,安排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为他们的出行、沟通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完善社区、农村关爱服务网络,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主要干部牵头,热心关注、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份关爱。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同时这些留守儿童就是将来社会的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如何教育培养好这些留守儿童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给他们一缕心灵的阳光,让这些孩子也能茁壮的成长。

指导教师:彭盛斌

下载关于~~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涌向城市打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重......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有益于高教体系建立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我校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他们经历着父母关爱、......

    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教师和学校设备,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潮越演愈烈,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据2008年全国妇联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师培训资料(五篇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师培训资料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一些问题,如生活安排、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方面,其中......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12王台中心小学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表_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话题:留守儿童活动记录,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自我介绍 王台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活动记录 主持人:曹......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通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