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评课”走向“问课、品课”教研会发言材料
从“评课”走向“问课、品课”教研会发言材料
学校的汇报课马上就要开始了。作为主抓4、5、6年级教学工作的级段主任,校长要求必须搞好这项活动。以往一直是学校语文教研组的组长,我深知:汇报课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上课环节,而在于评课的环节上。大家都往往多是“好好先生”一味吹捧。拜读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的《从“评课、辩课”走向“问课、评课》豁然开朗。因此根据此文做整理修改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
宋老师在文章里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更多的是“对话式”的商榷与探讨。最有话语权的是被新理念武装起来的教师和那些最知“春江水暖”的学生。如此说来,掌握评课话语权的学校领导,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品味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教师的课。另外,作为领导者不仅要“品评”执教者的教学思路、教法与学法,还要善于品评教师的“绝活”。
何为问课:新课程呼唤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能够有一个评价标准。课前,问自己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预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怎么上好这节课?除此以外还可以怎么上?这样能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么上是否会有意外生成的事件发生?多问自己是迅速提升教学技术的最有效手段,时时处处都可以与自己对话,解决非他人听、评、辩课才能关照课堂的弊端。课中问,能随时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把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课后问,找成功之处,增强信心,找失败之处,为后继教育打下禁行的印记。问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对这节课有什么感觉?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希望老师以后怎样上课?为下次高效教学做好铺垫。问同行,教学重点把握是否存在问题?课堂的调控是否有效?情景的处理是否合理?多媒体的运营是否恰当等等。
何为品课:用研究与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堂课时,评课,便走进了新的教研天地品课。当去品味别人的课时,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帮助别人的心态。这样才有利于新课程的新评课文化建设。每次问课与品课活动的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有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品课的目的不是去区分课的好中差,而是通过问课与品课促进自我与他人改进教学。这才是我们评课的主要价值追求。
多层次品课:要着眼于更高层次,尽量扩大视觉,聚焦相关本课堂的各个层面来品味和感悟。
显性层面——本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进程,教学效果;评课老师的发言要义,交流评价;“我”本人的评价和看法。
隐形层面——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行为习惯;授课教师的个人素质、常规落实、钻研探究、教学思想、教改状态、课改成果;评课老师的理论水平、业务根底、新课程理念、群体优势和差距;“我”本人在课后的收获和体会;思想超前、理念更新、思维拓展、知识长进、方法优化、经验积淀。
综合层面——本课堂反映出所在学校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理论与实践状态,教研教改的方法、进展和效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推进。
多维度品课,也就是在品课的过程中,不停地转换自己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品味、审视被听的课堂: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品味——听的课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会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清楚?这课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怎样?本课中我的学科技能提高了多少?本课中的教学过程脉络怎样?通过本课,可以让“我”把握哪些学习方法?养成哪些学习习惯?本课使“我”的思想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得到了哪些熏陶与提升。
站在上课者的角度来品味——课前“我”的准备怎样?学情的预见、活动的设计合不合理?哪些新课程理念在本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课中最成功的教学环节有哪几个?本课中的知识构建还需要改进吗?本课中的资源把握怎样?本课中师生、生生情感传递、心态交流有特色吗?众多的评课意见、你都能认同吗?你最感兴趣的是那几条?
站在听课者的角度来品味——作为欣赏者,“我”最赏识本课堂的哪些方面?作为评价者,“我”给本堂课提出哪些探究方向?作为学习者,“我”从本堂课中学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见识,借鉴哪些成功经验?吸取哪些不成功教训?领悟哪些理念或动向?作为管理者,“我”从本堂课中看到多少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域特色,整体状态?课堂教学研究改革的进程怎样?教师走进新课程的状态怎样?课堂中师生的表现与管理层面提出的理念、方案、要求是否相适应?该做哪些调查呢?
这样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来品味我们的课堂,品课者自然在“品”的过程中有了高层次的追求和收获,能达到一种自我发展的境界。但值得一提的是,品课的前前后后,参与者必须持科学谨慎的态度,要不然,“品”只是一种形式。
因此说品课也是一种境界,饱含“关爱他们,善待自己”的人生哲理。品课还是初为人师的起点。让新教师品味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做到品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努力完善、充实自己。品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点,品课让老师在品味他人课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品课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品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教学,看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并及时地写在教案中,正是这一次次地修正与补充,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好。
第二篇:品社教研活动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我是谁》评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在这儿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共同研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我是本次活动数学组的主持人。在这次品社教研组的验收活动中,今天 冯老师代表我们教研组上了一节展示课,她是我校的教学骨干,兢兢业业。对她执教的这节课,我们大家肯定会有不少的启发。为了更好的总结这次活动并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我们本着“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原则,希望各位老师都能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认识、看法、见解、收获等。
一. 我们先请执教人冯老师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讲课后的感悟、反思。
二 感谢冯老师为我们上可一堂精彩的课,我觉得她的课扎实,热情,真实,有趣,当然每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都会有许多的亮点和遗憾,下面请各位听课老师说说自己的评价感受。就由骨干教师贾老师先抛砖引玉,先请进行点评一下吧。
今天有幸听了冯老师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感谢冯老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和教学交流的平台。
冯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上很有心得,很有方法。从今天的这堂课我们看到了品德教学的新思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说教形式。教学设计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在教师所设计的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回归“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本质中去,使教学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并没有过早的出现结论,而是肯花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我个人认为可能如果教师能在板书上再工整规范些就更好了。
各位同仁们大家好!我是东洞小学的教师白杰。首先要感谢刚才为我们上课的冯老师。品德课在我们农村学校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大家都很困惑,今天我们欣赏了冯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课虽然已经结束,但是林老师那亲切的教态依然让我们都感到温暖,发表的观点纯属个人观点,提得不当之处请授课老师和大家海涵。
学生各小组的表演将本堂课推向了高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各个角色所注意的地方,更能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这一点,这是我在以后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所要学习的。
我所想提的有两点
1、如果在课堂中加上除了课本以外的地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自己的思维想想还有那些角色,自己想到的角色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在体验了角色不同的责任的时候是否应该让学生体验这些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行业所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呢?
总之,不管怎么样,通过老师这堂课我们已经看到了思品教学改革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所提高。我们一定把好的经验带回自己的学校,努力搞好教育教学。谢谢大家!
听了冯老师这节课感受至深。这节课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气氛和谐,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创设了民主的学习环境,三维目标达成度高。
教学开始冯老师让学生猜不同场所教师角色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行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通过体验他人和自己父母的角色变化得出了他们角色的重要性,丰富了学生生活经验,达成了第一个目标:不同场所有不同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写写在生活中还担任过哪些角色,如:在公交车上你是(),在商场里你是(),在医院里你是(),在舞台上你是()„„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在不同场合角色的不同。
为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不同角色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并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活动场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场里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上台表演,最后同学们评价谁扮演的角色好。冯老师及时点评,并肯定演得好的同学,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当好自己的角色,规范学生的言行,充分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 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请在座的领导,为我们指点迷津,给与现场指导。大家欢迎!
四.总结发言
再次谢谢谢领导对我们品社教研工作的指导,其实这些问题一直是我校教师们的困惑。
最后我对我们这次评议课活动做一下总结: 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社课程的核心。培养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是其目标。老师的这节课在目标实施上非常到位,尤其表演环节,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表演中去体验不同的角色,形象深刻的知道我们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也端正了自己的行为,知道应该履行怎样不同的责任。
2新课标说儿童的生活是品社课程的基础。我们设计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本课中 老师由说自己的角色为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转换。这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贴近生活,整体风格活泼生动有趣互动性强,教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造成了学生积极思考热心参与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做到了知行合一,学生以后在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时一定会记得这节课所说的各种责任的。
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觉得这堂课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再次感谢冯老师这堂精彩的课带给我们的启发,也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中肯建议和评价,更感谢领导们给了我们很好的引领,解决我们的困惑,让我们获得启示,会后我们将进一步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去推进品社的新课程改革朝着纵深发展。
第三篇: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
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中央教科所关于优质课的评价建议:
教师依据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技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过程和目标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观课议课是一种对话:
就彼此对话而言,它需要参与者有沟通与合作的意愿;需要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彼此接纳;需要彼此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
就自我对话而言,议课要致力从“他人提问”引向“自我提问”,在自我对话中追求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
有效地观课议课:
1.教师设计了哪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记主要事实)
2.教师在课堂上提了哪些问题?(记录下所提问题,讨论哪些问题是有效的、高质量的)
3.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是多少?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是多少?(记时间)学生全体参与学习活动的次数?学生个体回答问题的人次?(记次数)
4.师生、生生高质量的学习对话活动有几次?(含教师有效的引导、评价、小结及学生的精彩回答)
5.教师以学科特有的方式,围绕学习目标,循着什么逻辑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即教什么)?
6.学生得到了哪些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学与问评课稿
《学与问》评课稿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冯老师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 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冯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 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冯老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补充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些资源有的来自于学生,有的来自于老师的补充,在学生回答回答的基础上,冯老师再把这些散点的资源及时地进行总结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冯老师教学的条理非常清晰,教学的环节紧凑。如果融入更多新基础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节课肯定会更好。2014、12、15篇二:《学与问》评课报告
《学与问》评课报告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 学此课时,王老师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 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 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 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王老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 知识进行了融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 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篇三:《学与问》说课稿
《学与问》说课稿
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 张慧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进行探讨、交流。下面由我代表我们中山共同体六年级语文组来谈一谈我们对《学与问》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思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接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然后列举了沈括的事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文章选择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一个侧重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另一个则主要说明要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说理层层深入,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话。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区别两个多音字“兴”和“差”的读音和字义。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4、了解说明事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并尝试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了解说明事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并尝试进行仿写练习。
二、说学情
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来看,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往往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的层面上,即文章的内容,而忽视“课文是怎样写的”,即文章的表达方法。而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文章,如果像平时教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咬文嚼字,悟情感,显然有些不太恰当。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研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文体意识”。结合教材的文体特点以及六年级语文学段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表达方式,所以最后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写法特点,体会
作者选材的用意,学习如何合理的选择事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学案中设计了填空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来证明观点的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而片段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他们平时写得较多的是记叙文,对这类说明事理的文章很少写。因此在学案中提供了三段材料,既可用来训练学生合理选择材料,又为仿写提供了素材。
三、说教法、学法
1、读为主线,注重积累。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课文中有一些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值得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因此在教学案中我们设计了“摘抄文中两句对你有启发的句子”这项作业,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语句。
2、自主学习,发现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在自读自悟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方法,通过读、注、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3、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语言特点之后,让学生阅读学案中提供的三段材料,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筛选,锻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读为主线,分为以下几个块面: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二)反馈字词,巩固听写
根据学生学案中预习导学的完成情况,指导错误率较高的几个字的写法,再进行听写进行巩固强化。
(三)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学与问》是继《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后的又一篇说理性文章,学生对这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理清文章的脉络不是难事。
(四)概括事例,练习朗读
(五)摘录警句,积累经典
第二课时主要是探究文章的写法,分为这几个块面:
(一)背诵警句,复习导入
(二)读文品句,理解“能者为师”
(三)研读事例,领悟文章的写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围绕 “两件事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两件事例?”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和作者选材的用意。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筛选材料,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我就说这么多,具体如何实施,还要看邱晶晶老师和王慧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有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篇四:学与问说课稿caogao 《学与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凤凰完小的谷立会,我的说课内容是
《学与问》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23篇课文。它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即议论文。课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及“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首先我用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刻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大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老二拿着“问”
字这半块见什么问什么,从不多想。几年下来,兄弟俩都一无所获。一天他们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
大家想知道这位智者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吗?(想!)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篇课文——《学与问》(板书)
二、新授课
1、分组读课文
2、同学们《学与问》这篇课文是什么题材?
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
3、那么这篇课文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并说一说出自课文什么地方。
同学们真会读书,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是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也就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勤学好问”也就是在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4、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
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
5、好,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男生读)
从哥白尼的故事中我们领悟到了什么?(同学们真聪明)
要善于提问(板书)
你从那里读懂的?
如果你就是小哥白尼,你还会问些什么问题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6、那么从沈括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板书)(同学们真细心)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学生交流)
(1)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引导学
生体会沈括的善于思考)
(2)抓住“仍然”体会心里时时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
思考和探索,所以后来去山里时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重点品读善于观察思考)
7、同学们,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除了要学习哥白尼的多问,沈括的观察思考,还应该怎么办?(学习第三自然段)
要善于请教别人(板书)(同学们回答的真好)请教的对象?(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
我们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不耻下问”,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今天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篇课文,通过学习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大家自由讨论。(画鹰)
8、总结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你会像雄鹰一样在知识的天空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你现在就是那位智者,你会跟他们兄弟俩说什么?
三、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学与问的小故事、成语、名言。
板书设计:
善于提问
善于请教
善于观察思考
论点:勤学好问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篇五:有机合成教案及说课稿
《有机合成》教 案
《有机合成》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这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节《有机合成》。对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机合成》是在介绍了醇、酚、醛、酸、酯等这些烃的含氧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之后,教材新增的一节内容。有机合成是有机推断的重要基础,而高考中有机推断是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必考题型。
《有机合成》这一节的教学,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推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迁移能力,使学生在进行有机合成和推断时做到有章可循,改变了以往的仅凭经验的误打误撞,我想这也是教材加入这一节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通过有机合成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合成有机化合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学生树立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我们说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2、掌握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由浅入深的有机合成训练,培养学生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有机合成训练,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课前引入中提到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有机化合物的介绍,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习合成分析的思维方法
2、在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教学难点:合成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根据学情进行教材处理及教法分析
学情分析:有机合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衍生关系。我校学生程度较低,学习积极主动性较弱。而且,学生刚刚学完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对各类有机物的转化方法还不熟练。在这种情况下,课前我将几种常用官能团的转化和引入方法布置了作业,以便加强记忆。
教材处理:在教材例题之前加入两道简单、基础的有机合成练习题,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伸的上手,树立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采用四道习题由浅入深的训练,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一步步得出有机合成的涵义、过程、任务、方法,以及设计有机合成路线时遵循的原则。整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学生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然印象深刻,理解深刻。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探究法、归纳总结法、诱导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讲解:
从体验简单的有机合成过程入手:练习1:以乙炔为原料合成聚氯乙烯。首先,由这一有机合成过程总结有机合成的涵义
然后,给出有机合成中常用专有名词,学生通过将合成聚氯乙烯过程中的各物质与这些专有名词对应,总结出有机合成的一般过程。
最后,通过聚氯乙烯合成中基础原料与目标化合物结构的对比,总结有机合成的任务。接下来进行练习2: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乙酸。分析这一合成的思维过程,总结有机合成的常用方法------逆合成分析法
以教材例题作为练习3:运用逆合成分析法合成草酸二乙酯,巩固逆合成分析法的同时,通过学生相互评价合成路线得出,有机合成中需要注意路线选择的问题。
改编教材的学与问为练习4:通过对卡托普利两种合成路线的选择,总结设计有机合成路线时遵循的原则。
如此的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又打破了教材的格局,使教学环节紧凑、完整。在一个自然的情境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三)归纳总结
至此,新课的内容基本结束,学生总结知识与方法。教师介绍有机合成的发展前景。使内容完整、系统。(四)习题设置
设置了两道习题,分选择合成路线的确定。习题的设置注意了层次性、连续性、针对性的原则,考察了本节的重点内容,和前面的练习又形成一定的梯度。通过学生解答的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五)板书设计 这
总之,设计本节课的出发点是,学生在明确什么是有机合成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在进行有机合成和推断时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也就是说知道该往哪里去想。
第五篇:《问银河》评课稿
《问银河》评课稿
“听之晓之心知肚明,学之用之学以致用”。上周星期三,我有幸再次听了李老师的课。我这是第二次听李老师讲课,每一次听她讲课,都受益匪浅,收获良多。每每听她的课,都让我如品名茶,清香沁人心脾;如沐春风,倍觉神清气爽。在精彩纷呈的课堂上,我们每一个师生的心灵变得更加清灵和敞亮,目光变得更为清澈和深邃,思想变得更为明敏和成熟,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多彩。她那自然随和的教态,和蔼亲切的笑容,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映像。下面我将说一说对她这堂课的看法。
《问银河》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单元的第二课,这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散文诗,描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所引发的许多绮丽的遐想,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反映了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全文语言流畅,富有童趣,读来朗朗上口,再配有精美的插图,有效地帮助孩子读懂课文,进入诗的意境。全诗六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第一节问银河的名字,第二节问小动物,第三节问天气,第四节问是否邀请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李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纵观整节课,情、趣、实、活共显,创新性、差异性、实效性、主动性并存,亮点纷呈,精彩不断,主要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设计新。
李老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银河乃至宇宙的奥秘与神奇,进而培养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2、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李老师始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设计教学,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以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为基本点,不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都是有机整合,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年段和教材训练的重点。如小组合作探究课文2——5小节内容中,李老师先让孩子分组有感情地朗读,紧接着抛出问题:丁丁冬冬分别向银河提了什么问题?然后,孩子们以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最后,李老师逐一对探究结果进行检验、整合。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尽管课文内容浅显,但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已经不简单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在深入透彻的讲解中始终没有忽略对朗读技巧地指导,因为她深深地知道,“读”不仅仅是这篇文章乃至这堂课的重点,更是对课文理解的有力帮助,是对孩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试想,一堂没有精彩朗读的语文课是多么可怕,一个不会朗读的孩子是多么可悲。李老师在指导朗读上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如,“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长着胡子的小虾?有没有穿着硬壳衣服的田螺?她一遍又一遍,耐心地教孩子朗读,优美深情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再如,当教学“你那里有没有长着胡子的小虾?有没有穿着硬壳衣服的田螺?”的时候,李老师顺势利用填空的方式进行反馈教学,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又是对此类填空知识的扩展应用。在此基础上,她非常自然完美地引出了拟人句这一语法知识,并巧妙地对它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传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老师这堂课课时目标具体、准确、科学、实用、实在。
3、体现阅读教学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训练过程实。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在朗读中,善于抓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每段都问了两个问题;每段开头都是“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每个问题几乎都是“你那里有没有······?”这种表达方式上的相似,使得语言富有韵律,便于朗读和背诵。李老师紧紧抓住这一课文特点组织教学,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特点。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探索。
4、以语言训练为本,品词、析句、明理、悟情,语文味浓。
围绕教学目标,李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例如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的读(自读、听读、合作读、角色读、配乐读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模仿丁丁冬冬向银河提问,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银河乃至整个宇宙的探索兴趣,升华了情感美。
5、教学板书设计新颖独特,版面布局巧妙得当,业务素养高。
关于板书,这里有个故事。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老师以说教为主,“满堂灌”是其主讲方式。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教师不说了,转为让学生做题,于是题海大战开始了。直到本世纪初,为了响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口号,教师开始千方百计“问”学生了,于是一趟课一问到底。随着近期多媒体在教育上的盛行,又出现了满堂以学生看大屏幕为主体,教师点点点,学生看看看,一堂课下来,老师成了放电影的了,学生是看电影的,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所以,有关专家美其名曰,中国教育之“四怪”。而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上,既有精彩的多媒体展示,色彩与声音并存,令听者享受其中,又有板书设计,布局与内容同在,浓缩了课文的精华。版面设计恰到好处,最右边是原封未动的班级奖励设计,最左边除了大屏幕,是生字板书,中间是全堂课的重中之重——以一个大问号为形状的板书。版面并不大,她却能运用得如此巧妙合理。是的,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是合格教师的主要标准之一,而李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标准。
6、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差异,正确引导,课堂教学多元化。小学低段的孩子表现欲比较强,当李老师引导得当,学生朗读兴趣被激发后,因为有没被抽到单独朗诵的同学显得有点沮丧,甚至出现唉声叹气的情形时,她能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孩子内心中不必有的情绪,从而教会孩子学会等待这一习惯上的养成。她提问能照顾到不同阶层的孩子,我细心留意了一下,不论平时上课认真、作业整齐、常常受老师表扬的孩子,还是,经常进办公室受批评的学生,她都能兼顾,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人人得以发展”的理念。
7、专业知识全面、厚实,学科视野宽,教学功底深。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中,李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我前面说过,听她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强,教学智慧极为丰富,值得我好好学习。
提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显得过满,指导学生“静心会文”略显不足。
2、动态学情的处理方法上有失偏颇,例如有一个男生表现很积极,发言因为没有经过认真准备,答案不合李老师的意愿,李老师的评价使他有受挫之感。
3、教学环节一般以“激情导入”、“新课传授”、“学习反馈”、“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五大块组成,但是这堂课时间仓促,没有课堂小结,忽略了作业布置。
4、教学环节紧凑,充分落实了教学目标,尽管做到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但重难点不是很突出,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这一目标没能和说课稿相一致。
5、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整堂课教学过程没有高潮,课堂显得平淡,气氛较沉闷。
6、小组学习没有安排组长等负责人,整个组内讨论显得松散凌乱,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7、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拼音方言方面的错误,如有个学生把“闪闪”读成了“sǎn sǎn”。
8、提问方式过于简单、粗浅,大多运用填空式与选择式提问法,注重知识积累,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