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分配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分配问题调研报告
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为了解我院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基本情况和意向,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对我院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就业选择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二、调查对象
08级、09级、10级、11级各班学号尾数为8的学生。
三、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
1.所学专业与选择职业不对口已成为一种趋势
现今,“专业不对口”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趋势,很多人毕业后不得不把所学专业丢一边,去做另一分完全陌生的工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08级:31%的人会选择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位,54%的人不确定,另有15%的人不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并且对自己专业感到渺茫。
09级:31%的人会选择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位,51%的人不确定,另有18%的人不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并且对自己专业感到渺茫。
10级:28%的人会选择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位,55%的人不确定,另有17%的人不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并且对自己专业感到渺茫。
11级:39%的人会选择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位,59%的人不确定,另有2%的人不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并且对自己专业感到渺茫。
在这有问题上,无论是即将毕业的08级还是刚刚进入大学的11级,他们所选择的基本一致。如此多的人为了有一份工作宁愿放弃自己为之努力了四年的专业足以见得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2.对所选专业的就业形势态度喜忧参半
统计显示:
08级:23%的人对所学专业有信心;21%的人表示担忧;28%的人觉得现在努力,提高技能;另有28%的对此感到迷茫、不了解。
09级:14%的人对所学专业有信心;30%的人表示担忧;34%的人觉得现在努力,提高技能;另有22%的对此感到迷茫、不了解。
10级:15%的人对所学专业有信心;38%的人表示担忧;22%的人觉得现在努力,提高技能;另有25%的对此感到迷茫、不了解。
11级:19%的人对所学专业有信心;10%的人表示担忧;58%的人觉得现在努力,提高技能;另有13%的对此感到迷茫、不了解。08、09、10级的同学更多表现出了对所选专业就业形势的担心,11级相对较少。但更多的同学觉得应该现在做好准备,努力学习,提高技能。
3.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成为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方法
调查显示,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08级:21%的人认为调整心态,降低择业标准;9%的人希望学院、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35%的人认为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方法;30%的人认为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09级: 23%的人认为调整心态,降低择业标准;23%的人希望学院、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38%的人认为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方法;13%的人认为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10级:20%的人认为调整心态,降低择业标准;25%的人希望学院、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40%的人认为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方法;13%的人认为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11级: 29%的人认为调整心态,降低择业标准;20%的人希望学院、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44%的人认为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方法;6%的人认为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四个年级大部分人都一致认为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方法,当然08级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4.地区因素方面
08级:45%的人选择家乡或毕业城市;20%的人选择东部沿海地区;11%的人选择西部发展地区;24%的人不考虑地区因素。
09级:45%的人选择家乡或毕业城市;33%的人选择东部沿海地区;5%的人选择西部发展地区;17%的人不考虑地区因素。
10级:48%的人选择家乡或毕业城市;24%的人选择东部沿海地区;14%的人选择西部发展地区;14%的人不考虑地区因素。
11级:60%的人选择家乡或毕业城市;24%的人选择东部沿海地区;5%的人选择西部发展地区;11%的人不考虑地区因素。
四个年级几乎半数的人选择家乡或是毕业城市,而剩下一半的人均是以选择东部沿海地区为主,选择西部发展地区的少之又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许多方面正在逐步与国际化接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能够为个人施展才能提供较多的空间,同时也给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沿海发达地区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信息更新比较快,虽然压力稍大,但不易被社会淘汰。
5.选择就业单位
08级:26%的人选择国有、政府企业;37%的人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13%的人选择民营企业;13%的人选择自主创业;11%的人选择考研。
09级:26%的人选择国有、政府企业;37%的人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13%的人选择民营企业;22%的人选择自主创业;2%的人选择考研。
10级:35%的人选择国有、政府企业;31%的人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10%的人选择民营企业;19%的人选择自主创业;5%的人选择考研。
11级:34%的人选择国有、政府企业;34%的人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10%的人选择民营企业;22%的人选择自主创业;没有人选择考研。
四个年级在对国有、政府企业和外资或合资企业的选择上基本持平,并且占了半数的人,剩下部分人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人占了首位。近年来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就业难度也日趋加大,使得一些有创造力,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大学生走出了就业的套路选择了自主创业.另外整个社会也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平台,让他们发挥年轻有朝气有创造力的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还有很少一部分人选择考研,在这里,08级所占比例较大,而11级就没有人选择考研,这可能与就业的压力有关。
总结:
通过调查,我们对我院学生“就业选择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好我院学生的“就业选择问题”,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大学生在校时应该通过实习以及学校的一些就业指导,多方面了解专业内的职业细分,知道自己的专业到底能做什么,这样在找工作时定位可以更加准确。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应对自身性格和将要选择的专业尽量做全面了解和认知,选准方向,才能减少职业“毁约”率。否则,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浪费教育资源。既然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就不要轻易放弃专业。
其次,学校要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加强对毕业生政策上的指导。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及时搜集、整理、储存和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人数、报酬、要求、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等,供毕业生随时查阅。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好“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摘要:
12月5号的双选市场刚刚结束,就业者在增强自己能力,了解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掌握各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规格结构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问题。很多就业者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首先心理上就败下阵来。为了了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我对文学院毕业生以及在校生的就业理问题产生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可以为在校大学生传递最新的就业信息,摆正在校毕业生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通过问卷,与辅导员聊天以及网上搜索信息方式调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为文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了充足的调研成果,近期通过与老师交流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抽查,对08,09级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我院近年就业情况,08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09年毕业生就业率97.27%。毕业生大多的就业地点都是在江苏境内。刚进入企业时大多数毕业生都在从事一线的工作,三年的毕业生大部分表现出很好的就业心态,得到领导的好评,但是部分毕业生的工作心不定,经常变动工作岗位,特别是08级毕业生。
2010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再创新高,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是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但是国家,学校和企业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例如:国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同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提供各式各样的优惠政策。学校把自己的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相结合,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例如:清华大学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在“早、快、深、实、细”上下功夫。我院今年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专
业素质,例如:今年文学院举办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说新闻大赛等,同时注意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
面临的心理问题:
(1)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2)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3)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大学生对战就业
通过调查显示同学都有各自的就业小秘诀。以下是我总结的大学生对战就业的措施.1)自我定位
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给自己定位和提高自身素质上来。很多人通过职业性格测试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或者听从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和建议,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什么补什么。例如自己的性格冲动,专业素质不高,更或者所需的证书不足等等。自我定位有利于让大学生更有效的提高自身素质。
2)薪水期望值普遍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逐渐收起往日高薪水优待遇的美梦,学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位置。调查表明本科生对薪水的要求普遍降低300到500元不等,在发展前途与薪水面前我院学生普遍把目光锁定将来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3)要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
就业的大潮迎面而来,我院学生普遍认为提高自己的就业技能,以一变以应万变才是根本出路。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今天,很多学生选择创业而不是被动的就业。在政府和学校社会提供的创业资金以及创业信息的帮助下,更多的学生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事业蓝图,以自己的行动来成就自己回馈社会。同时就业者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好就业心态,放开视野,利用多种渠道了解企业及其就业信息的前提下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通过拿到多种证书与文凭增加自己的就业机率。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李孝武也认为,大学生进入了主动找工作的新就业阶段。
4)有压力但不要悲观
面对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内心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但是面对竞争,他们不是采取消极应对,而是变压力为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来笑对就业。据了解,我省各高校也正在采取多种举措,积极吸引用人单位,扩大就业市场。而今年我国面向大学生征兵,是促进就业的一项积极举措使得有文化、有技术的大学生,更容易在部队中脱颖而出。我省公招1.2万名大学生“村官”,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就业压力,考研、考公务员也成为更多大学生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在学校与国家的双重帮助下,大学生相信他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5)另辟蹊径:创业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大学生开始把方向转在创业上来,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成为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话题。彼得.德鲁克说过“创业不仅仅是在有蓝图的情况下发生,也是作为对企业家如何看待未曾使用、未曾开发的机会的一种回应而产生的。”大学生创业不仅仅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开辟新道路,也更好的缓和了就业压力。对于
大学生自身创业,他们在提高个人创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商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认清没有被满足的市场需求,抓住创业机会,使自己提供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建一支以创业者为核心的关系网络和企业团队。同时国家也有各种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创业,比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决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总结: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就业压力的严峻,蜗居电视剧的真实性,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辅导员也认为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今后学校会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我们自己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提高技能,锻炼自身素质,从心理与行动上改变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人生哲学里面有句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对于就业不胆怯,要勇于另辟蹊径,大胆创业,年轻是资本,努力学习,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做到每一天都不荒废,每一分钟都珍惜。
第三篇:社会财富分配调研报告
求索,正义的分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千年前,在中国这片孕育了古老文明的国度里,就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于他内心理想的社会做出了如此完美的描述。今天,我们依然站在这片不变的土地上,思索着同样的东西。社会制度的构建与资源分配的正义是我们人类经久不衰的主题。我们随着前人留下地斑驳的脚印,踏上了对于正义分配求索的路途。
在此次社会调查中,我们采访了能够接触到的社会最高层与最底层的人,对于如今中国的分配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这也足以让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现在社会分配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首先,我们认为目前最为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户籍制度。中国的全国性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对人民高度控制的产物,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违背了它是一道无形的墙,首先把人民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两部分,然后又是无数的小围墙,把各地民众固定在一个个户口区,再通过警察系统加以阻止和分离。户籍制度可以使政府按照自己的意志调节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以及各种重要资源在不同人群间的分配。它的最大罪过就是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进行了实质上的排斥和歧视,官方确定了农民世袭的二等公民的地位,在中心大城市与边缘小城镇之间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性社会分层差别。虽然户籍制度在近一段时间有所改革,但政策的放宽主要还是针对高收入和高知识阶层,真正受害最深的农民阶层依然受到重重限制。导致的最明显问题是教育歧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本地户口无法在当地正常入学),就业歧视,社会保障歧视(不在户籍所在地就无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甚至是来自执法机关的歧视(见“对于社会低阶层的访谈”)。在我们和最底层人士的交流中,她表示作为一名外来人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着户籍差异的影响。在工作中,没有本地户籍的工人不享受正常员工的福利待遇,例如她曾经工伤导致左边胳膊出现问题,因为她没有本地户籍,所以她属于临时员工无法向雇主索取赔偿,反而被快速辞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没有相关社区的医疗与养老保险管理。没有人指导他们办理相关手续。与此同时,全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发达的中心城市政府一直在反复强调户口管理的重要性,通过高额的医疗保险、教育升学和住房补贴来补助本地户口,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实际上是故意加剧并且固化两极分化的行为。如果家庭中一员生病,那么就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里。同时,孩子不能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导致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从而造成成长的阴影。除去
以上这些实质性不平等之外,由于户籍制度给人带来的这种标签是不可抹去的,因此在社会等级中他们常常受到隐形的不公正待遇。如发生民事纠纷时,当地公安局往往对外来人员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不公正对待。他们人身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地域性的经济政策倾斜,它以户籍制度作为基础。美国《商业周刊》曾经做过这样的评论:“不少人对中国为什么这么快就变成了一个经济巨人感到好奇,有人给出的答案是4个字:经济特区。”从经济发展的数字来看,经济特区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从分配公平的角度来看,完全就是领导层凭个人喜好将更好的发展机会赐予了某一特定群体。此外,中国的税制尤其是个人所得税也体现了一种地区上的歧视。虽然全国的税率统一,但是各地的经济情况区别甚大,3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对于西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居民的压力是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
第三,土地国有制造成的长期分配不均。这个问题可能对城市人来说并不重要,毕竟很少有住宅能坚持到70年的使用年限。但对于农村来说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农民的生存靠农业,农业需要土地,而集体所有制是不能保护单个农民权益的,在我们的采访中,这位底层的外来人员便是因为过去土地不能满足全家生存需要(4口人共有一亩一分),被迫外出打工。有外出打工者的家庭,又被村委会强行将土地收走分配给他人,导致了他们有家不能回的情况。虽然如今农民土地回收后,政府会有足够的补贴,但是,在1997年时被收走地的农民并没有得到实质补偿,只是免去了但是需要上交的公粮而已。这种历史遗留问题政府没有解决,导致了如今大量农民工在城市求生的现状。
第四,未成年受教育权利收到了严重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规定公民有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所谓的义务教育应当是授予关于自然与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不应含有选拔的性质。但是现在推行的按户口入学,在开始就将学生以家世背景分为三六九等,富人区的学校能够吸引到更好的师资,义务教育阶段难以达到其过程公平的目的,并且成为了强化个体间不公平的工具。其次,如今城市私立中小学的日益强大,教学资源进一步受到了生产材料贡献制分配的影响,使得教育在同一个地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在公民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区分度最大的是大学阶段。然而我们开始就提到的户籍制度再次成为了地域性歧视和不公平的元凶。经济文化发达的三大直辖市一本录取率均在18%以上,而还有五个省的一本录取率不足5%。本就出生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前景,不幸生于经济教育水平较差地区的人则要面临更为惨烈的竞争。而对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而言,他们子女九年义务教育都不一定能得到保障,这将造成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
第五,政府日益腐败而产生的人情交易。就像我们从访谈中得知的,目前社会高阶层人
物利用手中权力为关系户开“后门”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同样是既得利益者用权力破坏公平的行为。在我们采访的高层人物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政府有上而下的腐败普遍存在,而这种现象在社会上也渐渐变得普遍化。整个社会对此的不满也正在日益上涨。
其次,法定分配制度存在设计漏洞,难以得到贯彻或效果不佳。以个人所得税为例,虽然法律规定的对高收入阶层的税率很高,但现行规则对于灰色收入却无能为力;消费税的设置也落后于时代,香皂这种日常用品要交税私人游艇却可以免税。大量的农村人口没有养老保险,而他们中很多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失去了家乡的土地,他们的晚年生活没有保障。同时,部分公民法制观念差、执法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清华东门访谈的故事告诉我们,目前的执法机关对社会不同阶层存在着区别对待,用暴力对待社会弱势群体,身为执法者却在亵渎法律尊严。
总而言之,这些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采访的对象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在整个社会这些错误的分配与管理制度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个发展的国家,虽然不能像孔子梦想的那样人人富足,人人平等,但是至少要让所有人都能有活下去的空间,不能让最底层的人在社会残酷的夹缝中苟延残喘,无以为生。所以我们认为罗尔斯的正义分配原则较之现在更为完善和谐。因此,基于罗尔斯正义分配的三项原则,我们构建了如下的社会体系。
首先,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根基,我们设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政府成员的选出可以维持现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将监督权、批准重大议案和直接调动军队的权利取消,职能范围被限制为设计政策。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级别与政府相当,但是职能仅限于监督政府。它的日常工作首先应当是审查政府命令,并且在认为其设计不当时实行否决权;第二是时时监控政府内部的运行状况,拒绝内部勾结和权利的腐败,因此委员会应有随意调阅政府内部资料的权利。在委员会认为适当的情况下,他们可以选择弹劾政府官员甚至解散政府。在关于军队的问题上类似,政府可以提出调动军队,但是需要经过委员会的同意,而委员会是无资格提出调用军队的,并且军队和武装警察被宪法严格禁止执行任何针对国内公民的政治目的的军事行动。关于委员会成员的选举,我们的设想是对全国受过良好教育并被证明无极端政治倾向的成年人进行登记,在换届时进行随机抽取,任期两年。由于人员选取的随机性,这个委员会的代表来自于社会的不同阶层和地区,代表不同人群的利益,可以有效避免对于地区和阶层的歧视性政策。地区政治制度的组织形式与中央政府相同,造成的主要改变是可以有效制衡外派来的领导人片面追求GDP、追求政绩而损害当地长远发展的行为。
其次,我们的第二个重要改革是取消户籍制度,带以全国性的个人信息数据库。现在的技术已经足够发达,即使取消了户籍制度也不必担心个人信息的混乱。借助网络数据库和二代身份证,政府依然可以有效识别每个人的身份。消除户籍制度是另一个可以用来避免地区歧视性政策的方法。因为如果政府对优势地区继续提供优惠政策,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人口涌入引发社会问题,从而消除优惠政策的作用。政府只能是公平对待每个地区,或者对弱势地区采取倾斜。
紧接着,是有关税收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构想。首先是税收。鉴于目前个人所得税税制的各种弊端,我们的设想是取消全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代之以新的消费税制度。新的消费税制度需要比以前更加详尽,并且要足以填补取消个人所得税制度之后留下的国家财政缺口(前面提到的政治改革应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政府的无谓开支,减少税收需求)。对于一类商品中不同档次的产品征收不同比例的消费税,对于某些低端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提供补贴,而对于奢侈品则可以征收例如8成甚至更高的消费税,而一系列税率的设定由一组经济学家设定,每年进行必要的更新。养老保险采取分规制,居民既可以选择依照现行制度上缴养老保险,也可以选择不缴纳保险,在老年后进入公立养老院,而一旦进入公立养老院,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了领取退休金的资格。医疗保险,为每位公民设置一个共同的免费医疗额度,针对不同药物和疾病提供不同比例的补贴,同时限制每个医院提供高价药物的比例。所有公民不需提前缴纳医疗保险金,每次就诊结果进入全国联网数据库,如不能按时偿还则降低其信用评级,直至列入黑名单。最低生活保障,地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标准,凡是在当地居住达到一定年限者均有资格享有。为了避免采访中出现的关于土地的悲剧和目前大城市中盛行的炒房现象,我们要将土地私有化。农业用地方面,可以防止集体侵吞个人土地和政府无理征收农业用地的行为;非农业用地方面,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私人囤积住宅,具体的措施是为个人拥有的房产面积设定一个门槛,超过门槛之后要按年缴纳房屋使用税,并且采取非常快速增长的累进税制。使其土地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拥有土地只能得到负利润。
最后是教育资源分配。这一分配是挽回地域差别的重要通道。将全国所有的小学和初中国有化,高中和大学私立与国立并存。小学和初中入学采取一定范围内抽签的模式,每所学校覆盖范围尽量覆盖不同阶层居住的街区。对于私立的大学和高中,不限制学费,但限制教师福利至不得高于国立学校同类教师的125%。高考方面保留进入竞赛冬令营者的保送资格,取消其他一切形式的保送与加分制度,部分优秀大学可以掌握少量特招名额,但必须将特招生的资料与特招理由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取消按地区分配名额的制度,改为全国统一命题统一网上判卷,最后全国按统一的分数排名招生。
以上制度的建立的道德标准是符合罗尔斯提出的分配正义的,我们将对其做出合理的分析。首先是政府权力的分析。政府与人民在政府成立初期的时候应当达成对于社会分配制度的契约,在此契约的基础上,人们承认并监督政府。当政府违背原初契约时,人们有绝对权力罢免政府,因此军队必须独立于政府。当然,如果政府正确履行了契约,而此后的发展损害了部分政府监督者的利益时,监督者没有权利干涉政府政策。这样既保证了政府维持社会合理发展的基础职能,又能避免政府过度扩张侵害到普通公民的基础权利。相对与如今“家长制”的政府管理模式,它给予了公民更多自我保护的权利。政府如果没有人对其进行监督,那么很难保持长期的清正廉洁。而没有权利的公民分配制度中往往就会受到伤害,而这种伤害如果没有及时的抗议举动,政府甚至会忽略这些分配的不均。因为人们总是更愿意关注那些社会阶级高度人,而对于弱势群体,人们总会本能性的远离他们。这种政府体系的改变是分配制度合理运作的基础。其次是户籍制度取消与税收的分析。第一,户籍制度取消后,根据之前的分析最终会达到合理的均衡(最优地区能力最强者居住,最差地区能力最弱者居住)。同时我们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税收比重的方式来保证最差地区人们的基本福利。由于户籍取消,所以不同地区的人随时都可以因为能力的变化进行流动。第二,我们征收消费税,并且对于同一类商品中不同档次商品的税收比重将有较大的不同。这样可以将税收对于劳动激励的副作用降到最小,同时又可以用得到的税收满足最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相对与个人所得税,面对高的消费税,收入较高者会更愿意把自己的收入主动分享给弱势的群体。最后是教育分配的分析。受教育权即人的发展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所以根据罗尔斯自由原则我们必须尽可能保证最基本权利的均等,并且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可以改善地区差异带来的不平等,符合机会均等原则。整个分配体系在罗尔斯原则下保持了每一步分配的正义性。当然,这里关于遗产的分配在罗尔斯体系下较难完成。
理论与实际,道德与现实永远都存在差距。我们以上所有的体系构建和仲尼一样,只能作是对社会的理想展望。中国现在的处于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历史进程当中,理论中的完美社会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痛苦转变,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寻求出路,而社会主义的今天是历史给我们的唯一选择。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去探索。虽然身处这样一个艰难复杂的境地,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了对正义的思考与追求。我们如今依然遵循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的体系中,自然会存在诸多问题。当今社会存在的不合理是需要长期的探索与拼搏才能解决的。每一个人都应对祖国未来的命运有所担当。我们如今的展望也正是对未来社会的深思与向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探索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理想社会!
作者:喇启媛2010012494王俊平2010012478
第四篇: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正扎实开展。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186人,完成目标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标准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就业呈良好态势。[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全市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村会计兼任),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组长兼任),对134名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人事、劳动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我市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选点规划建设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幸福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兰花新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计问题。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的就业协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帮助就业的备案情况和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三进”工作制度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项目引进时“跟进”。如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在引进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民兴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业主与胥家镇达成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就业协定,企业投产后招收了该镇和周边村社240多个劳动力进厂务工。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市劳动社保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项目竣工时“亲近”。市劳动就业部门与项目业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机制,对市域项目进展与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时,劳动就业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同时,还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满意”的多重效果。在“三进”工作制度中,坚持“三到”服务:“培训到村、宣传到户、岗位到人”,提升了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拓展了项目招用本地员工的空间。仅今年本地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政加大投入,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2万元;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推荐小额贷款担保
服务部”,开办书报亭、小食品、小百货生产和配送点,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业,目前已经安置就业人员450人,预计2007年将达到1000人。同时,在社区还开辟了自行车修理、日用品织补等经营场所,鼓励城镇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有组织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达26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城镇失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就业实体80家,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50人。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组织城镇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全市在2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根据用工单位需求,采取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方式,发展社区劳务派遣。
第五篇: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正扎实开展。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
劳动力65186人,完成目标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标准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就业呈良好态势。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全市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村会计兼任),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组长兼任),对134名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人事、劳动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我市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选点规划建设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幸福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兰花新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计问题。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的就业协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帮助就业的备案情况和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三进”工作制度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项目引进时“跟进”。如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在引进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民兴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业主与胥家镇达成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就业协定,企业投产后招收了该镇和周边村社240多个劳动力进厂务工。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市劳动社保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项目竣工时“亲近”。市劳动就业部门与项目业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机制,对市域项目进展与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时,劳动就业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同时,还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满意”的多重效果。在“三进”工作制度中,坚持“三到”服务:“培训到村、宣传到户、岗位到人”,提升了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拓展了项目招用本地员工的空间。仅今年本地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
政加大投入,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2万元;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推荐小额贷款担保25人,贷款额达40万元,创办个体私营企业25个,吸纳从业人员121人;支持自谋职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80余家,吸纳安置就业人员650多名;支持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26家,安置城乡从业人员630名;推荐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保103户。
二是设立了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资金。建立了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为主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补贴制度,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资金200万元,技能鉴定补贴资金45万元,对通过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城乡劳动力给予技能鉴定费用补贴,提高了被培训人员参与技能鉴定的主动性。1—10月,全市共免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8981人,实用技术培训31780人次,为考取技能鉴定书的4300人实行考证费用补贴。
三是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资金等均由市劳动就业部门负责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市财政局统一核拨,保证了劳动培训资金安全正确使用。
四是建立了就业援助公益性专户。目前已筹集资金近2万元,将对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以及“零就业”、“单亲家庭”未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给予就业前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
四、抓实五个环节,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一是夯实培训基地。今年,全市投入资金109万元,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配备了教学软硬件设施。利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成人学校、工厂技校、乡镇农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建立了34个劳动力就业培训学校,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与充分利用。目前,正积极争取建立团中央在四川的青年创业点。
二是健全培训网络。构建了市、乡镇、学校、企业4级培训网络:组建了由300多名在校教师、拔尖人才、专业人员组成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师资库和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依托成人学校、乡镇党校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力就业培训点;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旅游饭店管理、猕猴桃种植、水产品饲养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业;在宁江集团、双良集团、紫坪铺公司等企业举办了饭店服务、计算机操作、纺织、数控机床操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班,形成了“三方联动”(镇校联动、厂镇联动、校企联动)的培训格局,提高了就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就业择业能力。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三结合”(与素质教育、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办了短训班、夜校班,通过法律常识、就业政策、社会保障、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现代文明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通过“四单”(根据企业“订单”,制定培训“菜单”,失地农民自己“点单”,实行培训“免单”)服务,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
四是丰富培训内容。结合产业特点,**市侧重旅游、建筑、花卉、果木种植及其相关产业技能培训,形成了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充分就业三方良性互动。目前,全市从事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就达7.6万人,从事花卉苗木、猕猴桃、中药材、食用竹、茶叶、养殖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能型劳动者达4万余人。同时,结合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定单培训,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青岛天禄大酒店320个职工中280人来自**,广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首批聘用180名员工中有160人来自**。该市还针对在机械制造、软件、食品、环保型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增加了钳工、车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培训内容,促进了一般劳动力向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转变,提高了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五是注重培训效果。今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320人,获取职业资格证的3500人中实现就业3400人,就业率达97%。SYB(小老板创业培训)355人中,实现自主创业350人,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中兴镇横山村农民李建奎,通过SYB培训自主创业,办起了凤凰机械厂,吸纳就业人员60余人,按国际标准生产“气动铲”和机械加工配件,产品远销美国,年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上缴税收10余万元,实现了“失业—就业—创业”的跨越。
五、打通“三条管道”,完善劳动力规模转移体系
**市着力开辟劳务输出新渠道,采取“三个对接”,即与市外劳动就业部门政府对接、与市外企业直通对接、与市外职介机构民间对接的办法,打通劳务输出“三条管道”,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规模输出,在“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双向就业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是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珠海、温州、昆山、西藏等地建立对外劳务输出联络点,直接联系当地劳动就业部门、职介机构、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提供岗位供求信息,推进农村失地劳动力转移输出。二是与北京森科瑞工贸公司、广东贝克精加工有限公司、江苏荣华纺织有限公司、深圳艾美讯等企业直接联系,规模输出农村劳动力1195人。三是通过市外职介机构等中介组织,向马其顿、格鲁吉亚、伊朗、老挝、阿联酋输出水电安装工和建筑工人750人次。今年以来,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有效地实现了劳动力规模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
六、夯实三个载体,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
**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家庭创业、灵活就业,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不断夯实社区就业创业三个载体,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一是建设“社区就业风景线”,扶持城镇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全市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设立了39个“社区就业服务部”,开办书报亭、小食品、小百货生产和配送点,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业,目前已经安置就业人员450人,预计2007年将达到1000人。同时,在社区还开辟了自行车修理、日用品织补等经营场所,鼓励城镇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有组织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达26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城镇失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就业实体80家,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50人。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组织城镇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全市在2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根据用工单位需求,采取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方式,发展社区劳务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