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大学生就业与分配公平问题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1—2012-2学期
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院班别学号姓名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分配公平问题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客观存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和高校都面临着挑战。近年来,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在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使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大,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再加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难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峻形势。
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按我国目前的情况,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可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大学生“就业优先”的思想,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减轻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宽松、公平的环境。外语专业的、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经济类的、管理类和财会类的学生将继续抢手;随着IT业的逐渐复苏,社会对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会有更高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可能比较乐观;中文专业学生适应面广,有一定的功底,社会提供了许多岗位:记者、秘书、管理等,都适合他们去做;社会科学等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就业不太乐观等。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但是社会对不同的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都可以找到工作。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有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然将进一步增加。这就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将目光放在大公司、大企业上,还要适应形式要求,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地理不平衡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体制有待于健全
完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等教育和经济转型速度没有完全协调起来,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现实;学校和社会不是隔绝的,社会上消极、腐朽的东西,弱化了他们将所学知识去报效祖国和人民,立志到艰苦地方去创业的思想;就业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放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回报期望过高、就业盲目性大;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大学生文明礼貌欠缺,不注重细节;
大学生就业中还有许多不公平的现象,由于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而那些屡见不鲜、显失公平的大学生不平等就业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的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大学生公正就业的可行性带来很大影响,大大打击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造成更大的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歧视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性别歧视。大学生就业中,女大学生遭遇性别歧视较为严重,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性别歧视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公平就业,它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公平现象非常重要的一种。因为这样,很多优秀的女大学生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而丧失就业机会,性别歧视成为她们就业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经验歧视。经验歧视是阻碍大学生实现公平就业的突出原因。某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省培训成本,追求短期用人成本的最小化和产出效益的最大化,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这种“ 经验歧视 ” 对于应届大学生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求职之路,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三)健康歧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健康歧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另一种是残疾大学生歧视。用人单位存在的健康歧视对于大学生求职者是不公平的,损害了他们平等就业的权利。
(四)学历歧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依靠知识,个人要有一个好的未来,就必须要有知识。而所获得的知识多少靠学历来衡量的。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明确提出学历要求,不达要求就不予考虑。这种歧视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公平就业。
(五)其他歧视。如户籍、身高、外貌、非名校等非主流歧视。在某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人才标准中,“具有本地户籍”、“ 相貌端正,身高 160公分以上 ”、“名牌大学毕
业” 等内容充斥其中,具有强烈的就业歧视色彩,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道路上的一道障碍。
以上这些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严重的不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及高校发展,不利于大学生人才的充分利用,不利于社会公平,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继承者,大学生就业是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连结点。公平就业环境不但能使每个大学生都能人尽其才,同时也使他们深化自身的公正观念。而非公平就业则颠覆了大学生的公正观,严重损害大学生道德观念。在非公正就业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目中的公正观念也一点一点消退,最终可能导致失信的发生。在不公平就业环境下,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一份好工作,可能会篡改自己档案、虚构求职材料,想尽一切办法弥补社会资本的匮乏。这些都非常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因为不公平就业的存在,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资本的积累。在他们看来,好的理论知识不如有好的社会资本。在这种思想作用下,大学生不再积极进取,扎根于学习知识,转而不求上进,得过且过。这必然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有损高校发展。
同时,这些也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经济角度来看,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要达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即把最合适的人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但是因为就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显然这一目的不可能实现。能力低下的人由于“关系”被弄到不合适的位置,而高能力的人则因为没“关系”而无用武之地,这些都违背了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营造一个公正的就业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在社会上建立一种奋发向上的机制;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希望国家能更好的改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公平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革落后劳动体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增强大学生公平就业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就业观。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让大学生们都能各尽其用,各尽其能,更好的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深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就业观
1.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毕业分配政策的内涵。强调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并不意味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政策界定了择业的目标和出发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2.高校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国情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坚定树立科学的、务实的事业观和奋斗观。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教育毕业生摆正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要有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现实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因此,学校要让大学生清楚: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的趋势只能使竞争越趋普遍和激烈,优胜劣汰,谁也回避不了,必须使个人适应这个要求。市场经济中,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适应性强,需求量大,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要以这些人才的标准加强学习和锻炼,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完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1.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教育毕业生对自己认知,对社会认知,对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市场需求等应有全面的了解;学校要帮助毕业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心理承受力、合适的职业类型等,逾越自己条件或对自己缺乏信心都会使择业失败。
2.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学校和社会通过网络、电话、邮寄等多种沟通方式相结合,使信息畅通无阻,保证大学生以很快的速度得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4.要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实现各种就业渠道相互贯通、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见习、实行、参观考察、提供模拟招聘会和面试机会。
从古至今,公平就是中外思想家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它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因此可以说,坚持大学生公平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时时注意把自己打造成适合社会的合格成员。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个人的成功并不断发展完善。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论文(模版)
大学生公平就业问题探究
摘要:公平就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在参与平等就业过程中存在这条件不平等,机会不平等,结果不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平等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公平途径
一、大学生公平就业问题现状
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就业难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大学毕业生遭遇的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平等,妨碍了社会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状况。
(一)、就业制度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不少就业歧视的规定充斥于政府文件和用人单位的招录规章,非理性的制度壁垒横亘于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阻隔了公平、公正的就业、择业活动。这些制度导致就业问题产生地域(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学历和非专业技能的歧视等等就业歧视。
(二)、社会原因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摆在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的除了制度化的就业歧视规定以外,还有许多软性的、潜伏的非制度性的就业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的理念不少已经较深地植根于社会文化、行为方式乃至人们的思维习惯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凸现的“代际效应”,家长占据的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三)、高校教育制度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现行综合教育机制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百无一用的书生;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着许多的不足。比如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薄弱。当然这一问题早已是“根深蒂固”,从小学开始,填鸭式的教育给了我们许多“遥不可及”的知识,而实际上能在现实生活运用到却寥寥无几。
二、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现象分析
(一)、不公平就业现象的成因
1、就业制度不够完善
初具规模的现代社会的各种元素和传统的文化、制度以及观念相互交织,户籍等制度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性别歧视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被熟视无睹,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职业能力的偏见至今犹存。
2、利益驱动
一些地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位往往为了既得利益和保持某些竞争优势,不惜牺牲社会公平来设置种种准入门槛等等。
(二)、不公平就业造成的影响
1、就业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如果社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规则过于简单、机械,只是为了方便行政管制,或只是体现了强势群体或少部分人的利益,将会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严重不公平,轻则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重则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由于一些就业不公平现象是通过权力和财富等社会资本予以实现的,这种现象则会很容易滋生腐败、催生腐败。
2、降低了大学生及其家庭对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愿望和动力,消减了人力资本生产和投资的动力,导致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三、对于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就业制度
国家应当尽快完善反就业歧视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促进企业就业市场公平的政策文件,规范企业各类招聘行为。依据现有法律,加大对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维护社会公平;加大就业公平的保障力度,并出台措施关心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采取优惠政策。
(二)、提供就业市场
首先要有效利用网络、校园橱窗和布告拦、群发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发布信息,让大学生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快捷的方式掌握充分的就业信息;同时,要切实改善就业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协调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规范用人单位的招录行为和就业市场秩序,特别是规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用人招考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三)、出台公平就业监督制度
利用有效的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措施,让就业潜规则得以曝光,真正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就业的机会,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
社会需要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应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就业能力。将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纳入大学阶段的教学规划,并将实施步骤前移,不能局限于毕业之前的阶段;充分怠忽高校创立的企业实践基地和校办实体的支持功能,不断为大学生提供开展实战演练机会,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绪论:面对大学生不公平就业问题,国家应当采取措施完善就业制度,高校调整就业指导思想,大学生及早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求职,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让大学生尽快适应作为职业人的社会角色。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论文(xiexiebang推荐)
大学生公平就业问题探究
摘要:公平就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在参与平等就业过程中存在这条件不平等,机会不平等,结果不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平等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及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公平途径
一、大学生公平就业问题现状
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就业难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大学毕业生遭遇的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平等,妨碍了社会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状况。
(一)、就业制度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不少就业歧视的规定充斥于政府文件和用人单位的招录规章,非理性的制度壁垒横亘于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阻隔了公平、公正的就业、择业活动。这些制度导致就业问题产生地域(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学历和非专业技能的歧视等等就业歧视。
(二)、社会原因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摆在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的除了制度化的就业歧视规定以外,还有许多软性的、潜伏的非制度性的就业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的理念不少已经较深地植根于社会文化、行为方式乃至人们的思维习惯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凸现的“代际效应”,家长占据的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三)、高校教育制度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现行综合教育机制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百无一用的书生;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着许多的不足。比如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薄弱。当然这一问题早已是“根深蒂固”,从小学开始,填鸭式的教育给了我们许多“遥不可及”的知识,而实际上能在现实生活运用到却寥寥无几。
二、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现象分析
(一)、不公平就业现象的成因
1、就业制度不够完善
初具规模的现代社会的各种元素和传统的文化、制度以及观念相互交织,户籍等制度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性别歧视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被熟视无睹,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职业能力的偏见至今犹存。
2、利益驱动
一些地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位往往为了既得利益和保持某些竞争优势,不惜牺牲社会公平来设置种种准入门槛等等。
(二)、不公平就业造成的影响
1、就业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如果社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规则过于简单、机械,只是为了方便行政管制,或只是体现了强势群体或少部分人的利益,将会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严重不公平,轻则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重则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由于一些就业不公平现象是通过权力和财富等社会资本予以实现的,这种现象则会很容易滋生腐败、催生腐败。
2、降低了大学生及其家庭对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愿望和动力,消减了人力资本生产和投资的动力,导致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三、对于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就业制度
国家应当尽快完善反就业歧视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促进企业就业市场公平的政策文件,规范企业各类招聘行为。依据现有法律,加大对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维护社会公平;加大就业公平的保障力度,并出台措施关心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采取优惠政策。
(二)、提供就业市场
首先要有效利用网络、校园橱窗和布告拦、群发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发布信息,让大学生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快捷的方式掌握充分的就业信息;同时,要切实改善就业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协调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规范用人单位的招录行为和就业市场秩序,特别是规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用人招考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三)、出台公平就业监督制度
利用有效的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措施,让就业潜规则得以曝光,真正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就业的机会,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
社会需要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应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就业能力。将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纳入大学阶段的教学规划,并将实施步骤前移,不能局限于毕业之前的阶段;充分怠忽高校创立的企业实践基地和校办实体的支持功能,不断为大学生提供开展实战演练机会,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绪论:面对大学生不公平就业问题,国家应当采取措施完善就业制度,高校调整就业指导思想,大学生及早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求职,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让大学生尽快适应作为职业人的社会角色。
第四篇: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高三政治经济生活一轮复习编写:殷霞2013-9-18
第七课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民富)
1.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①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只有分配公平,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增加社会财富。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②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引导生产,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③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④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⑤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体现,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民富)
(1)最根本的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通过税收调节,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扩大就业,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7)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实现社会公平。
第五篇:《收入分配与公平》教案
3.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导学案
一.课前新知导学
1.了解效率和收入公平的含义。
2.理解并识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及其重要举措。
3.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4.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三、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一:讲解新课前,先做个小采访“你幸福吗?”——(学生的幸福感一般和学业密切相关,幸福感的降低来自于学业和休息娱乐的冲突,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你父母的幸福感又来自于哪里呢?我们的普通民众最关心的又是什么呢?“你幸福吗?”其实是央视的一个采访话题,在这次采访中出现了“我姓曾”这神一样的回复,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关于“幸福”的全民讨论热潮。于是,有人开始反思,为何一些人会给出自嘲式的回答?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公众的幸福感?
提示结论材料:2012年11月2日,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与《小康》杂志联合发布“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收入”、“健康”、“婚姻”和“家庭关系”在今年“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中位居前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公众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收入”与“健康”中,去年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今年则是收入,并且“收入”比“健康”高出了6.3个百分点。如果别人收入增长而你不增长,你会觉得幸福吗?
探究结论: 所以,提高幸福感的首要前提是要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
第一篇:有话请直说
(二)预习检测(课堂提问部分),学生阅读课本P60回答: 1.你是怎么看待生活中的“公平”的?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比如教育公平、法律地位公平、买卖双方交易公平,等等。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是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
(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前“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改革后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都不是真正的公平。)
讲解:(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3)平均主义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所以,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既不能消除差距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差距过于悬殊、两级分化)
3.你认为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
讲解: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
(一)收入差距悬殊。其中,城乡、行业、地区、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比如,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 ;地区之间,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之比为1:3.3;行业之间,据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金银财保,两电一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这一系列数字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说到收入差距,不得不提一个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那就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除此之外,收入分配差距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讲解:
(二)分配严重失衡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跑得太慢了”、“某老总百万年薪”、“个人和企业利益分配”,理解“两个偏低”、“两个不同步”。
当前,分配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
1、“两个偏低”: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即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已是普遍现象,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来自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近几年中,从未增加过工资的全国普通工人超过26%,低廉的工资又带来了“用工荒和招工难”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到这里,必须先给大家讲清楚这几个概念,一个是: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简单理解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出来的财富。第二对概念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收入;二是以工资等分配给生产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2、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也不合理。而这从大环境看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长期重投资轻消费,社会财富增加的大部分被政府拿去搞建设了。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更是超过GDP增幅。相关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这跟中国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致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的状况一直难以扭转。
再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几个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主要表现为税收政策、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主要手段。
综上所述,国家和企业分得多,居民分得少,是我国现有分配格局的最大特点。
4.你觉得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可能会给家庭(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
(1)不利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2)不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3)不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二篇 有话好好说
探究活动二:让我们一起寻找导致人们收入分配上差距过大的病因?并据此找出解决病因的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
截至2012年8月9日,北京、山东、上海等18个省市先后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病因:
具体措施:
知识拓展:学习十八大: 我党富民思想的新发展 „„
看点1: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首次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看点2: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看点3: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伤痛的现实,却流淌着希望的温暖。”
探究活动三:着力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这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但这是否会阻碍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呢?
探究结论:
探究活动四:我国政府应怎样分好社会财富蛋糕,才能彰显其良知?
探究结论:
知识拓展: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十七大以前的提法是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重大变化。强调初次分配要讲公平,是因为目前的收入差距不合理主要是初次分配领域 的问题。
5.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句话说明()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6.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就解决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B.要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C.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平等 D.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
第三篇 有话还想说„„
探究活动五:让我们一起走进华西 你还想对大家说什么呢?
探究结论:
【社会热点链接】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在我国怎样才能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课堂反馈】
1.对照本框的学习目标,对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梳理出本框的知识结构;
2.思考:学习完本课后,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